新华网3月6日电 "你看,我今天去三菱银行,明天去电力公司,"一桥大学的武田一边拿着她的记事本,一边对记者说。她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日本各大公司招聘说明会的日程。如果是往年,即使不参加说明会,在网上就可以给公司投简历。但是今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各大公司普遍缩小招聘规模。投简历的地址也由"公开"转到"地下",即在说明会上才透露具体接收简历的网址。由于说明会场场爆满,一些公司还采取抽签方式控制人数。
日本:"上山下乡"转战"地方"
金融危机以后,武田改变了自己的就职方向。专业是经济学的她本想进银行,现在也考虑去铁路和电力公司试试,"因为那些企业相对稳定"。
有日本媒体指出,今年日本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可以归结为内"优"外患。即内需型企业招人数量不降反增,而大多数出口型企业的招聘计划都在缩水。但总体来说,日本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很多"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还未报到,即面临"裁员"。据厚生劳动省统计,截至2月,被企业告知"取消提前录用"的应届生已达1280人。
金融危机后,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紧急雇佣对策,各部门也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展开支援。厚生省为被公司取消录用的应届毕业生开辟了特别咨询窗口,给学生们解答疑难的同时,还免费提供全国范围内的职业介绍服务。对于有可能解除录用决定的公司,厚生省也予以"严正警告":"要尽最大努力避免出现取消录用的情况。如果没有足够客观、合理的理由,取消录用将被视为无效。一旦公司取消应届生的录用,要最大限度确保该学生的再就业,要以诚恳的态度回应学生的赔偿要求。"而对于努力维持录用的公司,厚生省会支付适当的补助金。
"走!到地方干农活去!"这是非营利机构"一里塚"创立的"田舍劳动队"的标语。"田舍劳动队"的内容是请都市青年到山村、渔村帮忙干农活,体验农业研修,并和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劳动队征集研修生的广告刚一打出,就有不少应届大学生报名。
其实,"田舍劳动队"是农业水产省"激活农村经济,支援人才培养和派遣"项目的一环。农产省希望该项目能有助缓解农村劳力不足、城市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目前,这个项目已得到国家预算1 2亿日元。每位"下乡"研修生可获得最高限额1 5万日元的交通费和日工资7000日元的国家补助。
除了农产省外,总务省也在积极推动"下地方"政策。对于接纳城市失业青年的地方自治体(地方政府),将给予支援。比如支付"移居"地方从事农业、护理等工作的个人每年2 0 0万到300万日元不等的生活费。这个项目预计今年支援300人,3年后扩大到1000人。
虽然日本政府使出种种解数,但应届生的就业现状依旧艰难。很多应届生告诉记者,"已经申请了留级,打算继续征战在找工作的路上"。
在日本,应届生的就职活动简称为"就活"。不知道日本政府的这些援助,能否"救活"应届生,"救活"日本经济。(郭一娜)
印度:"自我雇用"加强培训
"工作找得怎么样了?"当记者问孟买大学的几个应届毕业生这个问题时,他们脸上都露出了难色。
市场营销专业的应届女生比亚告诉记者,前几年由于印度经济迅速腾飞,很多欧美大公司把后台服务中心和研发业务转移到印度,微软、IBM这些大公司在印度增设工作点,一雇就是一两千人。需求如此旺盛,让前几届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找工作很容易。然而今非昔比,最近经济情况不好,不仅国际大公司不再招人,很多本土公司也在裁员,"要是不想挨家挨户去推销保险单或站柜台,恐怕就只好回家呆着了,"比亚无奈地说。
印度今年约有23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参加工作,总体上看,目前在印度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基本是个近乎奢侈的梦想。有专家预测说,今年印度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可能会达20%左右。因此,印度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首份工作的月薪预期还不到8000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
目前在印度,最热门的职业是当公务员。尽管公务员资格考试通过率不到0.5%,但印度大学生依然纷纷跃跃欲试。
印度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实在找不到工作就想办法"自我雇用"。上个月,记者请一位电工来修住所的电路,这名电工告诉记者,他是去年孟买大学理工科的毕业生,因为没有找到好工作,目前只好先"自我雇用"做电工维生。"有什么办法呢,要想留在孟买而不是回农村老家,我首先得养活自己啊,不是人人都能幸运地到外企工作,"他感叹道。
在当前就业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孟买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负责人提拉斯告诉记者,现在他一眼就能看出一个年轻人的就业前景:如果他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且态度自信,那么还有可能得到一份工作;如果英语带浓重印度口音,姿态拘谨腼腆,那职业前途就值得担忧。提拉斯认为,大多数印度大学毕业生在谋职时之所以处于劣势,并不是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大多数人缺乏的只是新一代雇主所寻求的"软技能",包括流利且纯正的英语,能够写出分段合理的文章的能力,进行团队合作并深入领会上司意图的能力。
孟买一家证券公司的老板彼得告诉记者:"大部分大学生接受的都是僵化、低质量的高等教育。许多高校墨守成规,不去教学生掌握那些受市场欢迎的技能。"
鉴于印度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种种困难,在印度,一个行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这就是传授高校所遗漏的技能的教育机构。大学毕业生可以报名接受几周的语法、发音和电话礼貌用语的培训,收费约为300美元。目前这个行业非常火爆,因为仅一门课程就意味着每月300美元的左右工资差别,甚至意味大学毕业生能不能弄到饭碗。
有意思的是,在印度就业市场一片萧条的情况下,懂中文的大学生似乎成了"香饽饽"。新德里一所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系里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毕业就被旅行社、中资企业和政府机关"订货"了,所以根本不愁工作的问题。这位老师自豪地说:"目前在我们学校,中文系学生是最受人羡慕的,甚至许多外系的女孩找男朋友都紧盯中文系男孩呢。" (驻孟买记者 廉海东)
俄国:提早行动考虑"回乡"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今年俄罗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俄罗斯教育科学部评估,200 9年俄将有七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既面临来自自己同学的竞争,还要和那些被企业裁员、但毕竟已经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员工"们一较高下。
已经拿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聘书的格列布是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他告诉记者,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的确有点"运气不佳",虽然俄各级政府已在积极想办法促进就业,但是"指望别人来解决你自己的难题,永远都不是一个好主意"。格列布说,尽管自己离正式毕业还有一段时间,但他很早就已展开行动。
格列布说,据他了解,很多俄罗斯人的就业习惯并不很适合当前的形势。比如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月1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 9%的俄罗斯人是通过亲友寻找工作的,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就业方式,另外还有16%的人是通过就业机构找工作的。但其实"你的大学老师就是你最应该求助的人",格列布分析说,大学老师多在其研究领域根基深厚、关系广泛,而且老师仅从以往毕业生的去向就可以大概知道,近年来社会上有哪些公司或机构是该领域毕业生的"潜在需求群"。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校友会、师哥师姐等都很可能会为你提供关键的就业信息。
在毕业生苦苦寻找工作的同时,俄罗斯政府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俄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近日便表示,政府将投入4 3 7亿卢布(1美元约合35卢布)资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俄罗斯国内各地区也已向卫生和社会发展部提出了5 8个旨在稳定劳动力市场的规划。
当记者问来自莫斯科州一个小镇的尼古拉,毕业后会回到家乡工作还是选择留在莫斯科时,他说,这个问题他和他的很多同学都在考虑。留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固然有很多优势,但是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在大城市租房、交通等生活费用对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而如果回到家乡或去其它中小城市发展,不仅生活开销将大幅降低,自然环境也相对优越,而且还可以照顾家人。"这个问题我还要好好考虑一下,"尼古拉说。(驻莫斯科记者 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