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各位爱卿对清朝的印象就是
外国人还在追捧《马可·波罗》
认为中国黄金遍地,人人都穿着绫罗绸缎
一切都似乎富到流油
然而,实际上…
其实,康熙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
是个对科学充满热情的boy
靠传教士,他还和法国路易十四
有过一段时间的千里传书
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之可也,免得多事——康熙
当中国人还在耍算盘的时候
德国人发明了机械计算机
等到乾隆接下他祖父和老爸的棒子时
没错,乾隆在位的六十年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从此发展吊打其他国家
法国爆发大革命
君主制完蛋了
美国独立,之后更是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
而这些乾隆却毫不在意…
世界的发展格局已经如此
更别提大国出现了
对现代思想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名人
什么
地球仪、天体运行仪、船体模型、热气球
乾隆都不在乎
他真正想要的是
乾隆出现了三十余年的文字狱运动,案件就有一百三十件
英国普通人已经可以吃上面包牛奶,而中国只有贵族吃得好,平民只有野菜度日
乾隆之后,中国就直接被世界抛弃了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战败
等到中国民国诞生的1940年
动画片《猫和老鼠》中,角色名字正式命名
为“汤姆”和“杰瑞”
鲁迅曾经说过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然而,那时世界摆了一个机会在中国面前,
中国却白白错失了…
当清朝皇帝在把玩着外国洋玩意儿的时
会不会想到国外大国正想着如何
用洋武器撬开中国的大门…
文/张宏杰
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做稳了的奴隶”,只许有胃肠,不许有头脑。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英国人访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
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
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
这些普通中国人 “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确实,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
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但是,何以我们五千年文化结出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居然如此黯淡?
原因是,乾隆时代的普通中国人与英国人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
乾隆皇帝
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
但是随着经济的质变,欧洲人与中国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
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和腌猪肉;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甚至可以吃上鲜猪肉。
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两三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英国工业革命
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
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人们都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
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
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生产剩余。
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十分普遍。
乾隆盛世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
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总兵痛快地应答了,而英国人却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
总兵强迫百姓引路
总兵的办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百姓都找来。
使团成员巴罗说:“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一幕让英国人不寒而栗,在欧洲这是不可想象的。
英国人说:“总兵的专断反映了该朝廷的法制或给予百姓的保护都不怎么美妙。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
清朝官兵对百姓施暴
这仅仅是英国人一连串吃惊的开始,比这更让他们震惊的事还在后面。
在船只行使于内河时,英国人注意到,官员们强迫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 “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
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百姓并不想要这份工资,拉到一半往往连夜逃跑。
而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出来加入民夫队。
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
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乾隆盛世的秩序原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在欧洲,人权已深入人心
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建了一座夏宫,叫无忧宫。没想到这个无忧宫却给他带来了麻烦。
原来他的这个王宫选在了一个平民百姓的风磨边上。在修建期间,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王宫挡了风,不利于风磨转动。最后国王不得不屈膝让步,同意对磨坊主赔偿。
这个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人何以对乾隆年间中国人的人权状况如此吃惊。
乾隆皇帝对世界大势的变化没有丝毫察觉。
他视民间社会的活力和自发精神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敌人,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
清朝官员奢靡生活
大清社会各个层面都处于他的强力控制之下:他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杜绝了皇族、外戚干政的可能,使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安享俸禄,不敢乱说乱动一下。
他以高明的权术和超常的政治恐怖把大臣们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间,以确保君主的意志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畅通无阻。
对敢于反抗的“刁民”,他的态度是一味镇压。老百姓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
对于群众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
清朝文字狱
对于知识分子,他更如临大敌。
他以超级恐怖为手段,扫除一切可能危及统治的思想萌芽。乾隆年间仅大的文字狱就出现了一百三十件。
三十余年的文字狱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消灭了一切异端思想萌芽。
因此,乾隆盛世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认为,只要让全体中国人都 “做稳了奴隶”,就是最大的德政,不管采取什么手段。
横向对比18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乾隆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
清朝的专制统治
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做稳了的奴隶”,只许有胃肠,不许有头脑。
乾隆的盛世监狱精心塑造出来的国民,固然是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却无法挺起腰板,擦亮眼睛,迎接扑面而来的世界大潮。
英国人一到中国,马上发现中国人远不是传说中的那样,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
他们发现中国人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
清朝百姓真实生活样貌
但英国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接触过中国人,那些人看起来都很正常。
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槟榔屿,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在那些地方,他们发明创造的聪敏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
然而,生活在自己国家中的中国人,却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同时也更冷漠、麻木和残酷。
英国人分析说,这是中国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就现政权 (满清)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虽然登峰造极,但乾隆的统治并没有任何新意。
唐朝开元盛世
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
面对几千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如果中国的专制统治不那么密不透风,中国社会不那么铁板一块,西方涌来的文明新潮才有可能自然地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
可惜,中国恰逢了一个执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
以乾隆为代表的专制精神造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艰难曲折的原因之一。
聪明勤奋的乾隆治理下的盛世 实则吃糠喝稀落后西方百余年
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在追求盛世繁华,但从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里,大规模的盛世一共也只有三次,分别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大唐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有人鼓吹大清的康雍乾盛世,这个所谓的康乾盛世离我们最近,这是怎样的盛世?更关键是那时候的中国是怎样的,当时的西方又是怎样的?
大清盛世的缔造者是康熙皇帝,但将盛世推上巅峰的是他的孙子乾隆。乾隆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与清朝前几位皇帝相比,他的皇位坐的是最顺遂的。他不用像康熙那样,因为是年幼登基,需要和权臣斗智斗勇,也不用像自己父亲那样经历九龙夺嫡的凶险。
从雍正上台的第一天起,朝野上下的人都清楚,宝亲王弘历就是帝国未来的接班人。他25岁的时候正式从雍正那接过大清王朝这艘巨舰,经过康熙和雍正的两朝73年的治理,大清天下国泰民安,内无起义和灾荒,外无战争和威胁,乾隆的帝位可以说是坚若磐石。他要做的就是再接再厉,把大清的事业推向辉煌的巅峰。
清朝入关以后,对明朝的灭亡总结过经验教训,明朝皇帝的荒政怠政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嘉靖和万历,因此清朝的帝王对于皇子的教育非常的严格,一切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尽量不让他们养成松懈懒散的坏习惯,比如乾隆从6岁开始,就一直在书房里刻苦攻读,每天的学习时间长达10个小时。如果你的大清没亡 那皇帝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清朝皇帝很勤政但是治理却很烂。因此乾隆和他父亲雍正一样都是一个工作狂。乾隆这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诸事有恒,他一生的生活起居,就像钟表一样的有规律。每天早上,不管是春夏秋冬,乾隆都是六点准时起床,吃过早饭以后,就立即批阅奏折,一直到中午,如果有没看完的,晚饭过后,再继续批阅,然后一直工作到睡觉时分。如果有紧急军情,就算是半夜,乾隆也会起床亲自批阅,然后召集军机大臣面授机宜,这个过程下来往往要花一两个小时。
有的时候,就算是生病了,乾隆也一样是带病上班。这样的日子,他从25岁登基那天开始一直到89岁去世,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一件事坚持做一天两天,是很容易的,但要坚持做一辈子,就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再加上专制时代,除了皇帝自我约束以外,很少有东西可以对他加以限制。
除了勤奋以外,乾隆还洞察世事,十分精明。刚登基不久的时候,有人向乾隆举报一个叫魏廷珍的大臣,说他“工作消极,不求进取”,乾隆知道后,就把魏廷珍给罢免了。这事情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次,一个叫陶正靖的官员正好与乾隆在讨论国事,皇帝就问他对最近朝政的一些看法,陶正靖立即摆出一副仗义执言的表情来,说几年前被罢免的魏廷珍是很不错的,为官清廉,没有大错,将他直接罢免,处理的不太妥当。乾隆听后,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就对陶正靖直言敢谏的精神进行了表扬。但回过头来,乾隆就觉得哪里不对劲了,他开始派人秘密调查魏廷珍和陶正靖两人的关系。
结果发现,魏廷珍和当时的礼部尚书任兰枝是同年进士,而陶正靖又是任兰枝的门生,于是乾隆断定,这件事肯定是任兰枝为了袒护同年,在背后指使门生代为求情。这件事的结果是,任兰枝被革职,陶正靖被降级。乾隆这么做,就是为了要防微杜渐,他熟读中国的史书,知道朋党对一个国家的危害有多大,而在官场中,门生和座师具有特殊的关系,也最容易结党。
还有一件事可以反映乾隆的精明之处。有一次,一位地方大员给乾隆上奏折,报告地方上发现的一件坏事,报告完以后呢,他在文章末尾加了一句,说自己在写报告的时候,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恰好和他汇报了此事,了解到的情况与他一摸一样。如果没有最后一句,这位官员虽然立了功,但不免要得罪其他两位大员,同在一个地方,人家能发现问题,你们为什么就不行呢。
加上了最后一句,自己的头功保住了,而且还为同僚推卸了责任。乾隆看到这里,马上就明白了这人的心理活动,于是在奏折上批到,“这种事,千百件或许会有一两次,怎么你就那么巧呢?”
在与官员们的斗法中,那些鬼蜮伎俩很难逃过乾隆的法眼,以至于有官员就说,“自古人主患不明,惟皇上患明之太过,自古人主患不断,唯皇上断之太速。”
在乾隆的兢兢业业下,大清王朝的国力越来越强,在乾隆24年,他终于超越自己的父祖,让乾隆盛世达到了全盛。这一年,乾隆彻底平定了准噶尔,消弭了西北的祸患。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准噶尔的历史。准噶尔蒙古历史悠久,他有很多的名字,如“西蒙古”“厄鲁特”和“瓦剌”。明朝的时候,制造了“土木堡之变”并俘虏了明英宗的就是这伙人。清朝入关后不久,准噶尔部崛起于天山南北,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他的首领噶尔丹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恢复大元的荣光。
在他的带领下,准噶尔的骑兵很快就征服了大半个新疆,对清朝形成了威胁。康熙最后以举国之力,数次西征,终于打败了准噶尔,这也成为了康熙最重要的军事成就之一,但实际上,准噶尔虽然战败,可元气未伤。到了雍正九年,双方再次大战,此次清军大败,副将以下全部战死,西路军三万人逃出生天的只有2000人。雍正十年,准噶尔再次入侵,清军在在喀尔咔蒙古的帮助下才终于击退了敌军,此后双方划定边界,相安无事。
乾隆深知准噶尔是大清的心腹大患,上位以后就一直关注西部军情。乾隆十八年,当得知准噶尔发生内乱的消息后,乾隆先后三次出兵,终于将准噶尔汗国彻底覆灭,并将西域纳入了清朝的版图,完成了康雍两朝未能完成的事业。
自汉朝以来,中国就开始经营西域,但由于距离过于遥远,中央政权始终无法有效,持久的管理西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时断时续,即便在强大的汉唐元三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直到乾隆消灭了这片草原上最强大的对手,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后,中央政府才在这里建立了彻底、有效的统治。
准噶尔的平定标志着乾隆盛世正式走向巅峰。中国的疆域也达到极盛,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1453万平方公里。清代不仅领土广大,而且首次对领土内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实现了有效的管理,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做到的。
盛世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人口。清代以前,中国人口多数都维持在数千万左右,只有少数几个历史时期突破过一亿。乾隆六年,中国人口为1亿4341万,到乾隆六十年,人口增至2亿9696万。乾隆时代人口的大爆炸,除了社会稳定的因素外,还要归功于玉米和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大规模种植。揭秘“康乾盛世”的历史真相 这是哪门子的盛世?
人口爆炸,反过来又促使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康熙朝的库存银一般在3000万到4000万两之间,最高记录为4900万两;雍正年间,库存银最高额为6000万两,最后几年为3000万两。乾隆三十年库存银达6000万两,三十三年超过7000万两,四十五年达到7800万两,五十五年甚至到了8000万两。
在平定准噶尔后,朝野上下就开始对乾隆歌功颂德,文人学士纷纷进表上赋,欢呼庆祝。但乾隆没有就此忘乎所以,他熟读中国史书,知道月满则亏,盛极必衰的道理,他要继续努力,让大清王朝完美无缺,千秋万代。从乾隆二十四年到乾隆四十五年,他都是这样做的,但从那以后,乾隆就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
在刚刚继位的时候,乾隆是拒绝大臣给自己上贡的,所谓上贡就是在一些重要的节庆日或皇帝的生日,给皇帝送点礼物,表示一下自己做臣子的孝心。乾隆知道这些大臣给自己送礼的用意就是要讨自己欢心,拿人手短的道理乾隆是很明白的,所以乾隆那时候的态度很坚决。
但到了乾隆晚年,一切都变了,大臣开始频繁的给乾隆上贡,而且名目繁多,比如乾隆南巡,大臣迎驾进贡,所献的贡品叫“迎銮贡”;大臣觐见皇帝,所献的贡品叫“陛见贡”;皇帝提拔加恩,所献的贡品叫“加恩贡”……。朝鲜使臣在自己的《万国进贡记》就记载,乾隆四十五年,皇帝70大寿时,北京附近,各地进贡的大车多达三万辆。除大车外,那些珍贵易碎的贡品以人担,驼负更是多不胜数。
皇帝收礼收的开心,大臣送礼送的更加开心,一来可以和领导拉近关系,二来可以借进贡为名,贪污受贿。按照官员的正常工资来算,这些贡品他们是一件也买不起的。要想置办这些东西,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挪用公款,二是向下摊派,于是就巡抚逼知府,知府逼县令,县令搜刮百姓,层层剥削。
等贡品上去以后,乾隆为了顾及体面,只挑一两件自己看得上的,剩下的就又回到了官员的手里。所以这笔生意对于当官的来说是好处多多,而且以后就算案发了,也还有议罪银制度,交钱以后,可以满血复活,银子越多,你的血就越厚。
乾隆统治前期,贪污案虽然也有,但贪污金额只有数千两,多的也就数万左右,但到了后期,贪污金额成十倍,数十倍的增长。乾隆三十四年,一个小小的贵州知州刘标就贪污了24万两白银。贪污官员从州府到省级大员,最后连首席军机大臣也无法幸免。在此期间,甘肃还发生过一起涉及全省的腐败大案,从布政使王亶望以下,涉案官员达到了200多人。
这些官员都是读书人出身,儒家最讲究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熟读四书五经的官员道德水平会这么低呢?
清朝的官员从来不缺有能力的,康熙朝有索尔图和明珠,雍正朝有年羹尧、张廷玉和鄂尔泰,乾隆朝有和珅和阿桂,到了晚清甚至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这样的名臣,但是清朝却很少有那种有个性的大臣,敢出来犯颜直谏。
汉武帝虽然强势,可面对汲黯这样的直臣,一样虚心纳谏,唐太宗和魏征更是成就了一段佳话,宋朝仁宗时代,名臣荟萃,其中很多人敢让皇帝当众下不了台,明朝大臣有风骨的一样不少。但是,唯独清朝,整个天下似乎只有皇帝一人存在。
这大概是因为专制制度发展到最后,会将除自身以外的一切都视为自己的敌人,儒家虽然有利于维护统治,但儒家同样讲求个人人格独立,孟子就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思想对于皇帝的专制统治就是不利的,作为臣子,不仅你的身体是属于君王的,而且就连心灵也是君王的,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雍正曾经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皇帝喜欢什么,你们就要喜欢什么,皇帝厌恶什么,你们就要厌恶什么,所有人的思想要整齐划一。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不断开展文字狱,进行文字迫害,把文人士大夫吓得噤若寒蝉。宋朝的张载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气象何等宏大,这应该就是古时士大夫的终极理想,但到了清朝没人能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你敢有这样的念头,恐怕就连小命都要不保。
清朝士大夫的脊梁骨是被自己的君王生生打断的,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只能匍匐在地,当一个奴才。作为一个奴才,他们已经没有了过去治国安邦的理想,这个国家不是他们的,是皇帝一人的,他们现在想的就是怎么把主人家的东西搬一点到自己家里头。
1793年,马嘎尔尼率团访问中国,希望乾隆能够允许和英国进行自由贸易。当英国使团到达中国后,他们看到的不是遍地的黄金,而是随处可见的贫困。由于英国人的坐船上摆满了大清官员送来的食物,其中有些猪和家禽在路上已经死了,英国人就把这些死猪和死鸡都扔到了海里,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看就争先恐后的跳下海去将他们捞起来。
这一举止让英国人错愕不已,彻底打破了他们对中国的美好想象。接下来,英国人在路上看到了无数的弃婴,河两岸的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小屋,高大华丽的房子很少见到,由此他们得出中国的贫富悬殊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
英国人的看法的确没有错,乾隆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的确远远不如欧洲人。14世纪时,欧洲人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可以让辛劳一天的农民心满意足。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一个普通英国人早上可以喝上牛奶,吃到面包和咸猪肉;午饭则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和萝卜;晚饭则吃面包和奶酪。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这些东西,当时普通的中国人是绝对吃不到的。乾隆盛世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但那是因为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平均一下,中国人在当时是非常穷的。就算与中国以前的朝代相比,乾隆朝也不占优。根据《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一文,秦汉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为985斤,隋唐为988斤,宋代为1457斤,明代为1192斤,而乾隆年间只有780斤。
越到后期,清朝的人口压力就越大。在乾隆去世前三年,清朝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这场起义直到乾隆去世也一直无法平定,最后镇压起义一共花费了2亿两白银,相当于大清当时五年的财政收入,可以说这场起义彻底终结了乾隆盛世。
那么大清当时有没有机会扭转颓势呢?答案是有的。
图为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纱厂
1793年,马嘎尔尼来华请求乾隆予以通商,当时的英国刚刚经历工业革命。马嘎尔尼此次来华就带来了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还有蒸汽机、棉纺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和特种钢制作的刀剑;除此以外,还有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先进武器装备;最后,还有一艘装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
当时英国人送给乾隆的地球仪上标注了英国人在世界各地大航海时发现的新地方,甚至还把航海路线都画了出来,是非常宝贵的重要资料;但可惜的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已经失去了进取之心,如果乾隆可以从中看出潜藏的危机并积极与西方沟通,那么获取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科技和武器装备应该也是有可能的。但这只是可能而已,历史终究没有这样发展。半个世纪以后,英国人的大炮就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前,马嘎尔尼用谈判没有办到的事,英国人用武力强行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