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起初,书院皆由官方创立,是朝廷藏书校书的场所,后来才逐渐有了教育的职能,“五代十国”分裂期间,官学遭受破坏,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到了宋代,政府倡导以文立国,鼓励民间文教,书院进入全盛时期。
岳麓书院则是与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始于公元976年,从宋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岳麓书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
自宋开宝九年岳麓书院创建以来,书院在官府的支持之下逐渐发展扩大。咸平四年开始有关于书院较为详细的记载,同年国子监赐书、李允则广修舍宇,岳麓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规制此时基本形成,“中开讲堂”的格局后世一直延续下来。书院此时的迅速发展与宋初朝廷重视科举但却不重视学校建设有关,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地区发展较早的书院,占据先机,为后世千年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真宗皇帝题写了岳麓书院四个字。
书院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是有较深历史原因的。在智旋两个和尚创办学校之前,岳麓山就颇负盛名,是宗教活动的中心。西晋之前这里是修道士修炼之地,山顶的禹王碑下有一个幽静的山洞,名曰“抱黄洞”,传言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宋朝之初,朝廷重视科举,但是却并不重视学校的建设。在进行科举教育的基础设施不足情况下,自然教育实力较强的书院是教育建设的重点。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刘鳌的建议下,把僧人创办的学校扩建,建立了最开始的岳麓书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咸平二年,潭州太守李允则重新扩建书院,书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咸平四年,太守李允则上奏朝廷为岳麓书院修广舍宇,之后又因书院求学者远大于学生定额,又在湘江西岸边建立湘西书院。此时,书院形成了讲学、藏书、祭祀三部分的基本格局,同时学田也开始设置,这奠定了书院形态的基本格局。宋乾道元年,张拭主教岳麓书院,乾道三年(1187年)发生了著名的“朱张会讲”,此时岳麓书院正式确立了区别于其他书院的讲学特色。
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兴学岳麓书院,并颁行《朱子书院教条》,完善了书院的教育制度。淳佑六年(1246年),宋理宗赐书“岳麓书院”,以此来表彰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功绩。建筑格局:书院四大规制的体现。乾道三年(1167年)朱张会讲,岳麓书院在绍兴元年(1131年)因兵火烧毁的校区也在此时重建。自此岳麓书院确立了自由讲学的教学特色,藏书阁和讲堂的建立,使之成为具有教学和学术双重功能的书院。它由一所传习科举之学的学校转变为了一所传习理学的学校,由一所官学替代者的学校转变为一所真正独立于官学之外的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
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规制在这一次重建中也得到了确立,并一直延续至今。本文以乾道元年修复书院,张栻主教岳麓为时间节点,以记录这一次重建的文献为准,绘制复原的宋朝的书院平面,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宋代书院的格局特点。中开讲堂”的建筑布局。著名文学家王禹偁写于北宋咸平三年的《潭州岳麓山书院记》是最早记录岳麓书院历史的文献。岳麓书院在建设之初就己经按照我国古代书院的一般规制,建立了讲堂、书楼和祭祀的礼殿。
书院此时的格局从东往西依次是宣圣殿、讲堂、书楼,讲堂两侧是斋舍,宣圣殿前有泮池,整体格局以完全遵循了“中开讲堂”的古代书院规制。依据“加藏书于堂之北。”可以推测藏书楼位于讲堂之后的中轴线上,为书院唯一的楼阁建筑,之后的文献记载中书楼也基本延续了此时的布置格局。祭祀部分是书院的重要内容。
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脚下,在湖南大学校内,不能说是在岳麓书院基址上扩建。
书院门口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赞扬了岳麓书院人才云集的景象,教书育人、传习不已的儒家精神。岳麓书院是潇湘文化的中心,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流人才。
对于岳麓书院,麓山寺和云麓宫的参观能让你很直观看到中国佛道儒三家对于出世的态度,在湖大偶然也能看到隐居岳麓山隐居的道士和麓山寺的和尚遇到策谈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景象,而且岳麓书院的重新整修可谓花了很多心血。
在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之时,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书院几百学生参战,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1652年(顺治九年)曾调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修复书院的呼声日趋强烈。就在顺治帝诏令各地“不许别创书院”的当年,湖南巡抚彭禹峰就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到处罚。
中国六大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可以说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
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我们曾无数次看到古代学子们的书院生活,似乎和现世的学校生活差不多。它在中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
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
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读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如:皇书院。
书院在宋朝开始盛行,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但是究竟哪四所书院可以称得上“四大”,则各有各的见解。
普遍认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如今这四大书院分别处在中国不同位置,除了应天书院处于闹市,其它三个书院都是深居山林,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一直以来,国人对好学校都是极为的推崇,现在如此,其实古代也是如此;在古代,大大小小,官办私办的学堂数不胜数,而在这些学堂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大名鼎鼎的六大书院;
当然,可能很多人会说,明明只有四大书院啊?哪来的六大书院!其实是因为有两所曾毁于战争,所以很多人知道的只有四所而已,现在这里来看看是哪六大书院吧。
TOP、6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当时有商丘人杨悫乐于教育,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创办睢阳学舍,聚众讲学;但由于时局动荡,所以睢阳学舍一直开开停停,很不稳定,直到宋真宗时期,这座历经坎坷的书院才算是正式确定下来,公元1009年被正式赐名为“应天府书院”。
宋仁宗时,后由于应天府成为陪都,所以公元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应天府书院作为北宋书院之首,出现过的名人自然不少,比如晏殊、范仲淹、孙复、石介、宋庠、张方平、富弼、范纯仁等。
TOP、5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在唐朝初年时,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石鼓山的左侧;后来衡州人李宽在石鼓山顶峰筑屋读书,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聚集于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者团体;在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赐下“石鼓书院”匾额,再之后衡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了正式的书院,招收生徒讲学,至此,石鼓书院算是正式成立。
在北宋初年时,石鼓书院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影响力也是极大,被《文献通考》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首,苏轼、朱熹等人都曾在此执教,而石鼓书院也是培养过很多名人,比如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齐白石等,石鼓书院鼎盛数千年,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可惜后来被日军摧毁,以至于错过了评选“四大书院”,但后来被重修。
TOP、4 岳麓书院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北宋时期,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受宋朝文风影响,岳麓书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过岳麓书院的真正巅峰时期应该是在清朝中后期时,培养出了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刘蓉、郭嵩焘、熊希龄等等一大帮人才。但岳麓书院也是命运多舛,历史上曾七毁七建,但最终仍是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成为湖湘文化的脊梁。
TOP、3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时期,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后在五代后唐时期,进士庞士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来后周世宗柴荣将其改名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在宋朝时又更名为太室书院,而且宋太宗还御赐“太室书院”匾额。到宋仁宗时期改名为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
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从讲学,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但嵩阳书院没有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等幸运,在金、元至明代中期,嵩阳书院讲学活动处于低潮,因此嵩阳书院逐渐没落,清朝时期虽然有重建,但名气和地位远不如以往。
TOP、2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朝唐德宗时期,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李渤成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在南唐时期,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在宋朝初年时扩建为书院,并逐渐发展壮大,但之后的白鹿洞书院几次遭受灭顶之灾,不仅书院被毁,而且就连文物典籍也是损失殆尽,虽然之后又屡屡被重建,但却是难掩颓势,直至清朝光绪皇帝时期,白鹿洞书院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中学堂管理,田租为中学堂经费;在1911年时,白鹿洞书院再次遭受大火,藏书大部分损失。
TOP、1 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民间俗称“孔庙”,因《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典故而得名。书院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算得上是历史最悠久的书院了,被称为中国最古老“大学”。
而问津书院的真正创建,是在宋末元初之际,江西庐陵名儒、南宋末时湖广儒学提龙仁夫,拒元不仕,晚年效仿长沮、桀溺归隐孔子山中,在孔庙右侧修建学舍,立院讲学,首创书院,为书院开山之鼻祖。此后问津书院也是屡经战火,并在1915最后一次大修后,问津书院渐渐湮没于纷飞战火之中,直至2015年时才得到再次重建。
以上六大书院在历史上都曾名震一时,但之后都或多或少的经历时光的洗礼,屡遭战火;而且问津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以及应天府书院在清朝时期都逐渐没落了,唯有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更胜以往,培养出了大量杰出人才,如果不是石鼓书院毁于日军炮火的话,可能四大书院就是另一种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