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
盖棺定论指的是一个人死后,人们便会对他的是非功过做出结论,但有些人可能始终无法盖棺定论的。比如说秦始皇,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他无疑已经是名垂青史。但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呢?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朝虽短命二世而亡,秦朝制度却延续两千多年,但后世对他的评价颇具争议。很多人却诟骂和痛责他,秦朝统治下的人诟骂秦始皇的王朝为“暴秦”,后世之人更是将秦始皇视为专制残酷暴君的代表。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将四五百年来华夏各国哲人“天下大同”的理想加以实现。大家理应歌颂他,拥戴他,为什么刚好相反呢?不仅如此,后世之人还在秦始皇的身世上大做文章,连司马迁也摭拾道路传闻,言之凿凿地称秦始皇的真正父亲是吕不韦。
秦始皇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史学的热门话题,很多人提及秦始皇时都会用到 “千古一帝”这个词,却很少有人刨根问底的探究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到底是谁第一个提出了这种说法?最开始这样称呼秦始皇竟然是用来骂秦始皇?又有谁能够超越千古一帝这种至高称呼?
自秦亡之后,历朝历代对秦始皇的评价普遍较负面。
汉代指责秦始皇是“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焚书坑儒则是“欲尽灭先王之道”。
西汉名士贾谊曾这样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这话可谓说得比较难听了,不仁不义、暴虐,估计当时也没有比这更差的名声了吧。
汉魏之际的王朗更是直呼无德之君。
到了唐代,天可汗李世民以仁君自居,秦始皇自然成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反面典型,在《贞观政要》中,他是这么对比周朝与秦朝的:
“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
唐中晚期评价开始出现转折。在一众认为秦始皇是暴君的唐人中,柳宗元给予了一个相对高的评价: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宋朝之后,理学兴起,对秦始皇的评价更加负面,宋代大儒朱熹就说:
“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事。”
到了明朝,与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兴起,对秦始皇的评价开始有所松动,第一个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的就是心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
明朝明神宗万历年间“叛道者”李贽,生于嘉靖,卒于万历,这一段时期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帝国统治捉襟见肘的时期,上有嘉靖皇帝一心修道,下有权奸严嵩乱政,前有严徐党争,后有张居正改革,帝国的高层动荡不安,乱象迭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投身思考现实,而恰好心学经王阳明的发扬呈现蓬勃之势。李贽,正是心学泰州学派中的领军人物。
李贽看到了社会的弊病,大声疾呼,却因为自己力量的薄弱,根本无力改变,显得愤世嫉俗,在当时的道学先生眼中,属于离经叛道的那一种人。李贽写了很多书,比如《藏书》、《焚书》,这两本书寄托了李贽一生的思想,书籍一经问世,便引发统治阶级的恐慌,数次下令禁毁,比如今天要说的《藏书》就在万历三十年(注:公元1602年)和天启五年(注:公元1625年)由朝廷下达禁令搜查烧毁,甚至改朝换代到了清朝,《藏书》仍旧高居禁毁书籍名单之中。一书之威,可见如斯!
在李贽为著名历史人物立传的《藏书》一书中,总编目里对秦始皇有这么一条批语: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那么这句话是否就是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功绩最大的皇帝呢?如果这样认为,您就上当了。
看完李贽对其他人物的评价,您就会发现,“千古”这类表示最高级的词是李贽评价历史人物时常用的。
譬如大泽乡起义打响反秦第一枪的陈胜,李贽评价为“古所未有”。
对推翻秦朝的西楚霸王项羽,李贽评价为“自是千古英雄”。
对推翻秦朝的汉高祖刘邦,李贽评价为:
“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
这就矛盾了,汉高祖是尧以后第一人,秦始皇也在尧之后,那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李贽创造性的用千古一帝来称呼秦始皇,乍一看,似乎是对秦始皇极高的赞誉,实际上当我们继续读下去,会发现断章取义真的害死人!实际上在始皇帝千古一帝后面还有一句话:始皇帝 ,自是千古一帝也。胡亥书名附者何?若胡亥不附,始皇安所见耶?
整体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秦始皇千百年历史以来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是一个很平常的叙述,并非我们片面理解中,千古第一皇帝的意思,并且李贽在书中对于秦始皇大修宫殿、追求长生也多有批评,整体上李贽对于始皇帝的态度还是批判为主,当然李贽在《史纲评要》一节也对于始皇帝的一统六国功绩大加推崇,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千古一帝是李贽用来称呼秦始皇而创造的词语,最初的时候,可能并非赞誉,或许还带有骂名,不知从何时起,千古一帝真的变成了对皇帝至高无上的赞誉,可能这也是这个词语的创造者李贽也不曾想到的吧。
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唯我圣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后几五十年,无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无一时而不思得贤之辅。
看到没?朱元璋是“千万古一帝”,比秦始皇的“千古一帝”强上一万倍。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始终是建立自己朱家天下,养不起生育能力太强的朱元璋子孙们 大明就亡了。但是将朱元璋捧到千万古之一帝的地步,实在有点撑不住脚。所谓的千万古之一帝,不值一提,一笑而过罢了。
或许有人要说这是李贽拍马屁,但是如果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您就会知道,李贽在这里绝不是拍马屁。
第一,李贽是一位为人极度率直而不拘世俗成见的奇人。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他颠覆性的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倡人人平等,主张婚姻自由,尊重妇女,还招收女学生,公开与儒家唱反调。
在与理学论争时,他见对方冥顽不灵,竟然和学生对理学支持者拳脚相向。在被诬下狱后,趁侍从为他理发的机会,他以76岁高龄用剃刀割开了自己的咽喉。
如果说明朝只有一个人不会溜须拍马,那一定是李贽。
第二,明朝士大夫阶层对朱元璋的评价并不高。
立国之初,朱元璋由于极度反感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取消了儒家亚圣孟子的称号,把孟子牌位扔出了孔庙,还对儒家经典《孟子》大肆删节,得罪了整个士大夫阶层。
朱元璋逆行倒施,恢复殉葬制度让妃子宫女人殉也与儒家价值观相悖,最关键的,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严酷的为政举措严重损害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当然,朱元璋死后,士大夫们又把一切翻过来了。
因此,明朝的士大夫阶层普遍对朱元璋有心结,明朝官方也默认,李贽没有必要拍这个马屁。
那为何李贽对朱元璋评价这么高呢?原因可能正是因为朱元璋是反儒家反得最彻底的——朱元璋把儒家的亚圣孟子都给直接开除了,古今中外谁能做到?
了解了这点,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在李贽评价朱元璋的那段话中,能接近朱元璋也就两个人,一是商汤,二是周武,但是他们都比不上朱元璋。
问题又来了,朱元璋自然是古今第一皇帝,那秦始皇、汉高祖、商汤、周武他们四个该怎么排序呢?
这恐怕连李贽自己也搞不清楚,他的千古一帝的评价更多是对秦始皇这位被儒家骂了一千八百年的帝王的反叛式地平反和赞许,并不是一个多么精确的描述。
最近常有人说批判秦始皇就是数典忘祖,这样的全面肯定与儒家的全面否定如出一辙。批判秦始皇古已有之,那些批判秦始皇的典籍同样是我们的经典,那些批判秦始皇的先贤同样是我们的祖宗,不宜厚此薄彼。
中华历史千年,功绩卓著者灿若星辰,德被苍生者浩如烟海,不单只有一位秦始皇,以在下愚见,也必能容下一位功过兼具的秦始皇。
秦始皇的一生,从幼帝登基到掌权,最后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等等。
秦王嬴政冲龄即位,一切大政全委之于吕不韦。即位九年后,他发现青春守寡的太后的姘夫嫪毐谋反。叛乱迅即被秦王敉平。一年后,秦王免吕不韦丞相职位,后命吕不韦全家迁到边远的四川,吕不韦自杀。
与吕不韦罢相同时,秦国发生了“郑国渠”事件。郑国是韩国有名的水利专家,韩王派他去说动秦王修筑一条沟通泾水和洛水的水渠,以利灌溉,其真正的目的是增加秦军东征的交通不便和消耗秦人的民力,减少秦国对外战争的力量。这个工程背后的阴谋为秦人发觉,但秦王仍继续开渠,因为它确实对秦有大利。
“郑国渠”事件引起秦人的警觉,他们纷纷献议秦王逐客,“客”就是外国人。秦王遂下“逐客令”,亦应被逐的李斯上书抗辩。李斯认为秦国由弱小而富强,完全是任用外国人之功。秦王信其言,取消逐客令。
秦王礼贤下士,对各国才俊非常尊重。魏人尉缭建议秦王动用三十万金去贿赂各国的权臣,破坏他们联合一致抵御秦国的计划,“则诸侯可尽”。秦王采用了他的计策,终能各个击破。他见尉缭时十分礼貌,“衣服饮食与同”。尉缭说:“我(尉缭)不过一平民,然见我时竟常待我如上宾,可见其用心之深。”
二十二岁的秦王能够戡定祸生肘腋的嫪毐的叛乱,并不简单。嫪毐内有大权在握的太后,外有相国吕不韦支持,权力大到“事无大小皆决于毐”的程度,如果不是秦王事前警觉,临事果决,焉能神速戡平嫪毐及其众多的党羽?处置吕不韦没有引发任何株连政局的剧变,足见秦王的手段圆通宽宥;能如此轻易地去除一个像吕不韦那样的权臣,亦足以显示秦王的政治长才。对李斯谏逐客的从善如流,对郑国渠的继续完工以及尉缭所叙述的节俭谦恭的德行,在在均足以让我们知道秦王嬴政是一个何等人物。
近代学者给了秦始皇高度评价
近代的章太炎、吕思勉、翦伯赞、鲁迅、梁启超等学者,都给予了秦始皇高度评价。其实原因鲁迅先生已经点出来了,先生曾说,秦始皇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接着又指出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这里给出了两点,第一秦存在时间太短,后世为了讨好现任皇帝便对前任多加诋毁。
第二是烧书,秦始皇烧书这件事可谓是中外闻名,可大多人都有误会。实用的书籍秦始皇压根没烧,坑的也是欺骗他的方士,骗他能长生,结果办不到还要反过来骂人,谁不生气?然而秦始皇重法、弃用儒家,最终导致后世儒者对其厌恶,不巧的是后世沿用了儒家数千年。到了明朝,儒家的地位才逐渐没那么稳当,评价自然而然开始揭开真相。
就好比说,儒生们给他套上过一层丑恶的面纱,人们接受的只有套过面纱的思想。便会理所应当的认为,秦始皇就是无德之君,可当有一天,人们接触到了新思想呢?新思想启发他们自主认知,人们开始尝试着揭开这层面纱,是好是坏自然也不会再由儒生们说了算。当然,这也是秦始皇确实有伟业,否则不会就连向来持批判态度的鲁迅先生都给出这样的评价。
统一六国、征百越、击匈奴、开北疆、拓西南、修长城、确立后世沿用两千年的制度、统一思想文化、修直道等等,这些事随便拿两件放一个皇帝身上都是了不起的。所以也不怪乎秦始皇的评价随着时间越来越好,毕竟祖龙魂死秦犹在,其功绩是永远无法抹去的。骂了两千年,也该还一个公正的评价了。
秦始皇顺应潮流,一切施政目标是天下大同,为生民谋永远福利,但仍为当时大众所诟骂和痛恨,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各国民族主义在起作用。多数人虽然希冀天下一统,共享太平日子,但被征服后的心理反应也很复杂。张良是韩国真正的贵族,他要刺杀秦始皇,为的是替韩国报仇。有名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显示楚人对秦痛恨之深。秦昭襄王将楚怀王的尸体送还楚国时,楚人全国哀悼,项羽入关后对秦的大肆报复,与这种心情有关。换言之,数百年政治思潮主流虽是大同主义,但亡国之恨、故国情怀很难顷刻完全从人们心里抹去。对知识分子而言,民族情操是不会被轻易忘怀的。
二、秦自商鞅变法彻底实行法治,一举而将贵族政治消灭,其政治结构、社会风气、人生价值,全部丕变。到前221年时,秦国已贯彻推行法治一百三十余年,法治成为秦的定型。其他各国在战国时期亦先后变法,但绝无秦之彻底。一旦秦制推行至天下,各地、各阶层的人自是极不适应。商鞅有孝公全力支持,在一国实施法治,最初三年也遭到强烈反对,后来虽然平服,孝公死后,变法已行之二十余年,反对他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必欲置之于死,可见变法阻力之大。天下各地的社会背景与人情风俗极其复杂,不似当年秦国之单纯,秦始皇不能因时因地制宜,又未必有如商鞅之能者逐步施行秦制,自然引起天下各阶层的强烈反感,但他们震慑于秦的声威,敢怒而不敢言,故怨声载道;秦廷加以强力镇压,自然会被视为残暴。
三、秦自封建国蜕变而出,有若干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仍不能完全摆脱,最重要的是仍按传统要民众为政府贡献劳力——徭役。国土小时,民众服劳役,往返数日,多亦不过十余日,多于农隙为之,所以徭役并不被视为苦事。天下一统后,疆土扩大,服役时行程有逾千余里者,往返需时太多,遂为民间极痛苦之事。行程辽远,淫雨洪水常成为不可预知的阻碍,而据秦法,误期者斩,这便是陈胜和吴广揭竿而起、死中求生的原因。秦始皇求治心切,他自己跋涉奔波,每日必披阅一定分量的公事,勤政而不爱民。修驰道、筑长城、戍南疆、建设首都等,动辄役民数十万,过分使用民力,是天下沸腾、人心动荡的主因。苛政猛于虎,是大家共同的感觉。
秦始皇严刑酷法 固然是残酷暴君
后世之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视秦始皇为专制残暴君主的代表人物,原因如下:
一、秦始皇及二世享国仅十五年而亡,并无孝子贤孙长久促使无耻的文人去颂扬其祖先“圣德睿哲”“宽仁内蕴”“天质英毅”等“圣德”,又无争宠的佞臣芟削其丑恶谬妄的言行。所以关于秦始皇的评论,遗留下来的只有六国遗老宣泄其对秦深恶痛绝的言论。这些言论,有的有部分理由,有些仅是情感的发泄。再加上承继朝代的人们,必定要歌颂开国之君“宽仁爱人”、除暴安良的圣德,于是将一切丑恶猬集秦始皇一身,以宣扬卑陋不文的汉高祖的伟大。汉代收集秦始皇的“丑德”,甚至对他的身世,对他母亲的“败德”之事,均大肆渲染。
二、秦厉行法家政治而又国祚短暂。汉初是黄老之治,与法家思想是两个极端。汉武帝以后,则儒术盛行,大家都避免谈法治,主要原因是以秦为鉴,认为行法治会很快亡国。即令有人行法治,也是“貌儒实法”,表面上仍然要评责法家。因为法治受到后人歧视,厉行法治的秦始皇自然与法治分不开,变成一而二,二而一。“人治”从此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成为中国政治根深蒂固的传统,这个桎梏没有解除以前,秦始皇便得受人唾骂。
三、一般腐儒或者理想主义者,借怀古幽思之情斥责秦始皇。按孔孟美化古代,实因目睹当时之世,争名攘利,骨肉相残,鱼肉生灵,乃借古讽今,赞颂尧、舜、禹三代和周公之治,怀念熙熙和和、揖让有礼的封建时代。孔孟的动机,原是未可厚非,但后世未能深悉其理,将孔孟的美梦当作真实的历史去顶礼膜拜,认为秦废封建乃今世一切罪恶之源,遂诟病秦始皇之废封建。他们既然将“封建制度”当作最完美、最理想的制度,当然无法体会秦始皇为生民恒久享受和平之福的崇高理想,竟责骂秦始皇不恢复腐败的封建制为罪恶。
秦始皇得国之正
自古得国正者,唯有汉与明,汉高祖和明太祖起于草莽,崛起于天下逐鹿的乱世之中,开创属于自己的庞大帝国,可是仔细想想秦帝国也能称上得国之正。
秦帝国的前身是诸侯国秦国,秦人的先祖因为平王东迁护驾有功,被赏赐诸侯位,打发到异族环绕的岐山一带,历经多少代秦王的苦心经营,秦国在西陲之地站稳脚跟,击败犬戎、义渠,在商鞅的带领下推行新法,从而引领起时代的潮流,一跃成为战国最强战力,六国惊惧,号为虎狼之师。
奋六世之余烈,传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北却匈奴七百余里,试问这样的秦帝国得国正不正?
始皇帝的皇帝之位,背后是一统六合再造社稷的千古功绩,秦帝国的建立没有魏晋隋唐那般玩着禅位的宫闱斗争,没有北宋黄袍加身的钩心斗角,没有元清两朝的异族入侵,有着是前无古人的首创之功!
秦始皇善待功臣
若论得国之正和历史功绩来说,唯有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能与始皇帝比肩,可是若论善待功臣这一条,始皇帝真的是没话说。
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擒获韩王,收缴韩国的全部土地。拥有灭国之功,放在历朝历代都是皇权猜忌的对象,可是内史腾在秦始皇手下是个什么结局呢?秦国统一天下后内史腾被任命为内史,直到老死任上。
李信,第一次攻打楚国大败而归,如此将领犯了大错,若是放在其他朝代,不是被重罚就是被雪藏,可是始皇帝怎么处理的呢?罚是肯定要罚的,但始皇帝依旧重用李信,于是后来便有了李信灭燕灭齐的不世之功。
王氏家族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蒙氏家族蒙恬蒙毅兄弟,文臣之中李斯赵高等人,无一人不是在始皇帝一朝得以善终,无论你有多大功劳,功高震主也好,威胁皇权也罢,只要不谋反,始皇帝的心胸足以容纳这些功臣!
相比之下,刘邦和朱元璋又是怎样对待功臣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多少英雄没有战死沙场,却饮恨在宫闱之争中。可以说,始皇帝是对待功臣非常好的大帝了。2132年的漫漫长河近422位皇帝之中,功绩能够比肩始皇帝的人不多,即使能够比肩又有谁能有再造社稷之功大?又有谁能够如始皇帝这般善待功臣良将?所以我始终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皇帝的一个标杆,比肩始皇帝者可称大帝,超越者寥寥唯有伟人、圣人可言之。始皇帝,千古一帝,实至名归,当然这个千古一帝是实实在在的赞誉!千百年来未有之大帝!
秦始皇最为后世所诟病和痛责的是“焚书”和“坑儒”两件事。仔细探求历史,我们发现真相并非传言中所说的那样。
首先说“焚书”。公元前213,秦始皇大宴群臣于咸阳宫。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贵为天子,“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人造反,“何以相救哉”!他的建议是恢复封建。秦始皇令大臣会议此事。
丞相李斯提出自己的意见,大意是:“三代也不师法五帝,因为时代演变,各代情势不同,治理的方法迥异……昔日列国纷争,游士备持其所学,胡言乱语,不求实际。现天下一统,若仍任由各家私学用各种尺度去议论,去沽名钓誉,哗众取宠,造谣生事,如此则政府将失去威信,各人成群结党,天下又乱。”因此他主张:“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我们分析一下这道命令,有五点值得注意:
一、各国的史书要全部被烧毁,这与“书同文”及天下一统有关联;
二、博士所主管的分内的书不焚。博士官所职,包罗《诗》《书》百家言,其所主管的分内之书是政府要保存的各类书籍;
三、“偶语”不是偶然之意,《史记集解》释为“聚语”,《史记正义》释为“对也”,能互相谈论《诗》《书》的很稀少,因此“偶语”大概是讲授之意,即聚众宣扬以古非今的理论;
四、“城旦”刑是白昼守城,夜幕筑城,刑期四年,罪并不重;
五、“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即博士及地方官吏均可读书,亦均有书。
换言之,即秦始皇的焚书令并非毁灭各家书籍,而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将《诗》《书》百家言的保存者加以限制,将学习的范围加以规范。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严禁以古非今者主张恢复封建。这绝不是后世所谓的文字之狱。
坑“儒”与焚书是全不相干的另一件事。“焚书坑儒”四字连在一起,似乎焚书与坑儒互为因果关系,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坑儒”之事发生在焚书之次年(前212),事情的起因是术士卢某(卢生)用荒诞神奇的言辞蛊惑秦始皇,要秦始皇隐匿其居住的宫殿,“无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秦始皇听信了卢生的话,隐匿居处之地,只在咸阳宫见群臣。
秦始皇并未因此得到不死之药,卢生畏谎言被戳穿,乃与韩生和侯生商议后逃走,并传播了一些辱骂秦始皇的话。卢生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一统天下之后,更骄妄自大,每日必批阅一百二十斤文书,“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最后一句话全是为自己圆谎。
秦始皇自然大怒,将“方士”“术士”召集起来,加以审问。这些人互相告发,共得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将这些方士、术士全数坑于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此事与焚书完全无关,且坑的不是“儒”,而是术士。
秦始皇下令“焚书”之后不到三年便去世,一年后陈胜起兵,天下大乱,故挟书律实际推行不久,且私藏书之罪不重,私人藏书仍多。《史记》载陈余“好儒术”,郦生“好读书”,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足见民间《诗》《书》仍流传。秦始皇坑术士之后,儒家照样被任用。陈胜起兵后,秦二世召博士三十余人征询意见,博士“皆引《春秋》之义以对”,似乎三十余人全是儒家,包括汉初著名的儒者叔孙通在内。后来叔孙通率领弟子百余人投奔刘邦,更足见所谓百家言均“火于秦”,秦始皇屠杀儒者之说是后世虚构的。
秦始皇并不是嗜杀之人。综观秦始皇一生,统一天下以前,平定嫪毐之乱,杀二十余人。统一之后,有一次他在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车骑太多,评其“弗善”,有人告诉李斯,李斯乃减少车骑。秦始皇审讯侍从,是谁泄露了他的话,不得其人,乃将当时在身旁之人尽杀之。又有刻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派人搜查,不得刻石之人,乃将居住在石旁之人杀死。如此等等,大约都不会很多。此外史书无一字记载秦始皇嗜杀,他对六国的后裔与贵族一律赦免,连当面提出复古建议的淳于越也无受处分的记载。与明太祖朱元璋屠杀了五万余朝廷官吏相比,秦始皇真应“自愧不如”。秦始皇并未兴任何文字之狱,也没有坑儒生,而是少数不屠戮功臣的开国君主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功绩卓著的秦始皇被他们以后的皇帝们所嗾使的文人所诬蔑与丑化,这一点是读史者不能不察的。
“二十五史”的著者良莠不齐,所以我们对史籍中的这一类记载要有适度的警觉性。许多记叙都要经过过滤透视,才能比较接近事实。对秦始皇的评估,也宜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