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疆域图
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唐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虽然有21位帝王但是却只有十八座帝王陵墓。因为有两个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葬在了山东菏泽温陵,另外一位唐昭宗李晔葬在了河南洛阳和陵。还有一位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与其丈夫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中,乾陵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两代帝王夫妻合葬墓。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生卒年 | 在位时间 | 年号 | 皇陵 |
---|---|---|---|---|---|---|
- | 德明皇帝 | 皋陶 | 前22世纪 | - | (追尊) | 皋陶墓 |
- | 先天太上皇 | 李敬 | 前7-6世纪 | - | (追尊) | - |
唐圣祖 | 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 李耳[4] | 前574-前460 | - | (追尊) | 老子墓 |
西凉太祖 | 兴圣皇帝 | 李暠 | 351-417 | - | (追尊) | 建世陵 |
唐献祖 | 宣皇帝 | 李熙 | 5世纪 | - | (追尊) | 关中十八唐帝陵 |
唐懿祖 | 光皇帝 | 李天锡 | 5-6世纪 | - | (追尊) | 关中十八唐帝陵 |
唐太祖 | 景皇帝 | 李虎 | ?-551 | - | (追尊) | 永康陵 |
唐世祖 | 元皇帝 | 李昞 | 514-572 | - | (追尊) | 兴宁陵 |
唐高祖 |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李渊 | 566-635 | 618-626 | 武德 | 唐献陵 |
唐太宗 |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李世民 | 599-649 | 626-649 | 贞观 | 唐昭陵 |
唐高宗 |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 李治 | 628-683 | 649-683 |
永徽 显庆 龙朔 麟德 乾封 总章 咸亨 上元 仪凤 调露 永隆 开耀 永淳 弘道 |
唐乾陵 |
唐义宗 | 孝敬皇帝 | 李弘[1] | 652-675 | - | (追尊) | 唐恭陵 |
唐中宗 (被废) |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 李显 | 656-710 | 684 | 嗣圣 | 唐定陵 |
唐睿宗 (被废) |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 李旦 | 662-716 | 684-690[2] | 文明 | 唐桥陵 |
武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 ||||||
唐中宗 (复辟) |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 李显 | 656-710 | 705-710 | 神龙 景龙 | 唐定陵 |
恭宗 | 殇皇帝(被废) | 李重茂 | 695-714 | 710 | 唐隆 | - |
唐睿宗 (复辟) |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 李旦 | 662-716 | 710-712 |
文明 景云 太极 延和 光宅 垂拱 永昌 载初 |
唐桥陵 |
- | 让皇帝 | 李宪 | 679-742 | - | (追尊) | 唐惠陵 |
唐玄宗 |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 李隆基 | 685-762 | 712-756 |
先天 开元 天宝 |
唐泰陵 |
- | 奉天皇帝 | 李琮 | ?-752 | - | (追尊) | 唐齐陵 |
唐肃宗 |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 李亨 | 711-762 | 756-762 |
至德 乾元 上元 宝应 |
唐建陵 |
- | 承天皇帝 | 李倓 | ?-757 | - | (追尊) | 唐顺陵 |
唐代宗 | 睿文孝武皇帝 | 李豫 | 726-779 | 762-779 |
广德 永泰 大历 |
唐元陵 |
唐德宗 | 神武孝文皇帝 | 李适 | 742-805 | 779-805 |
建中 兴元 贞元 |
唐崇陵 |
唐顺宗 |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 李诵 | 761-806 | 805 | 永贞 | 唐丰陵 |
唐宪宗 | 圣神章武孝皇帝 | 李纯 | 778年-820年 | 805-820 | 元和 | 唐景陵 |
唐穆宗 | 睿圣文惠孝皇帝 | 李恒 | 795年-824年 | 820-824 | 长庆 | 唐光陵 |
唐敬宗 | 睿武昭愍孝皇帝 | 李湛 | 809年-826年 | 824-826 | 宝历 | 唐庄陵 |
唐文宗 | 元圣昭献孝皇帝 | 李昂 | 809-840 | 826-840 |
太和 开成 |
唐章陵 |
唐武宗 | 至道昭肃孝皇帝 | 李炎 | 814-846 | 840-846 | 会昌 | 唐端陵 |
唐宣宗 | 圣武献文孝皇帝 | 李忱 | 810-859 | 846-859 | 大中 | 唐贞陵 |
唐懿宗 | 昭圣恭惠孝皇帝 | 李漼 | 833-873 | 859-873 | 咸通 | 唐简陵 |
唐僖宗 | 惠圣恭定孝皇帝 | 李儇 | 862-888 | 874-888 |
乾符 广明 中和 光启 文德 |
唐靖陵 |
- | 前废帝(襄王) | 李熅 | ?-886 | 886 | 建贞 | - |
唐昭宗 | 圣穆景文孝皇帝 | 李晔 | 867-904 | 888-904 |
龙纪 大顺 景福 乾宁 光化 天复 天祐 |
唐和陵 |
- | 后废帝(德王) | 李裕/李缜[3] | ?-905 | 900-901 (51天) | - | - |
唐哀帝 | 昭宣光烈孝皇帝 | 李柷 | 892-908 | 904-907 | 天祐 | 唐温陵 |
嘻嘻网注:
1、李弘为唐高宗嫡长子,太子,但先于其父去世,高宗赐谥“孝敬皇帝”。唐中宗年间追尊庙号“义宗”,睿宗年间取消庙号,但称孝敬皇帝,迁往洛阳供奉。
2、武后临朝称制。
3、李裕为唐昭宗嫡长子,太子。900年十一月,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人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何皇后及后宫妃嫔,逼迫昭宗传位李裕,改名李缜,名义上尊被囚禁的昭宗和皇后为太上皇和太上皇后。次年正月,昭宗复辟,将李裕改回原名,降封为德王(后改濮王)。905年,朱全忠将李裕等九名兄弟一并杀害。
4、李耳是否存在及生卒时间均有争议。
唐代帝陵分布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蒲城县及陕西省咸阳市的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即关中十八唐帝陵。
唐代帝陵依山为陵,气势雄伟,呈扇形环绕在京都长安周围,和长安城以及宫殿群一起构成全国等级最高、密度最大的唐代文物、文化遗址景区。2014年,陕西省将开始建设汉唐帝陵群旅游专线。并计划将汉唐帝陵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9年5月,关中十八唐帝陵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唐代从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晔( yè)的和陵和哀帝李柷(zhù )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泾阳、三原、蒲城、富平6县,东西绵延100余公里。几乎与渭水汉九陵成平行一线。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昭陵和贞陵周围一百二十里;乾陵周围八十里;泰陵周围七十六里;定、桥、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简、靖等13陵周围四十里;献陵周围二十里。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对18陵进行整修,树立题碑。
唐十八陵分布于渭北六县:依次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僖宗靖陵;礼泉的太宗昭陵、肃宗建陵;泾阳的宣宗贞陵、德宗崇陵;三原的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顺宗丰陵;蒲城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
唐的大陵制度沿袭汉代,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岁月,将堆土为陵转变为依山为陵的产物。唐代290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了20位帝王,除去末代两帝不在陕西安葬外,其余都葬在长安以北的塬上,地跨号称“唐十八陵”。陵区一般可以分为3个部分:陵山、陵园(内外城)、下宫和陪葬墓群。
陵山的选择必须要巍然独特、气势俊秀,站在山陵之巅向南近可以俯视整个陵园,向远可以眺望泾、渭大川。当初,唐德宗的葬礼有日本使者参加,他跟随到了嵯峨山,看到其气势壮观,深为震撼,回国后广为传颂,后来把京都近郊一座山命名为“嵯峨山”,太子的宫邸亦称“嵯峨院”,及至太子即位便是历史上的“嵯峨天皇”。
在陕西的关中地区,有72座帝王陵,被称为“东方帝王谷”,比著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数量还多,属世界第一帝王谷,其中埋葬有唐朝十八位皇帝。
如果从地理图上看,跨度为150多公里的唐十八陵继续朝南则为跨度比较小的西汉9帝陵,自北朝南形成一个巨大的扇面,颇为壮观,堪称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迹。
唐代帝陵依山为陵,气势雄伟,东西绵延100余公里,几乎与渭水汉九陵成平行一线,和长安城以及宫殿群一起构成全国等级最高、密度最大的唐代文物、文化遗址景区。
唐十八陵分布于渭北六县:依次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僖宗靖陵;礼泉的太宗昭陵、肃宗建陵;泾阳的宣宗贞陵、德宗崇陵;三原的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顺宗丰陵;蒲城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
唐帝陵方位图
唐的大陵制度沿袭汉代,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岁月,将堆土为陵转变为依山为陵的产物。从唐太宗李世民葬九嵕山开始,绝大多数都构筑在山上。一方面是为了显示气势雄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盗。陵山的选择必须要巍然独特、气势俊秀,站在山陵之巅向南近可以俯视整个陵园,向远可以眺望泾、渭大川。
大部分山陵是皇帝去世后由官员选择呈报继任君主确认的,也有部分山陵是皇帝生前自己选择的,比如太宗的昭陵。李世民生前征战畋猎多次路过九嵕山,认为此山“孤耸回绕”,遂选择这里作为他的山陵。玄宗的泰陵是他去奉先县祭拜父亲睿宗桥陵时,看到金粟山后有“龙盘凤翥之势“,而且“复近先茔”,所以希望“千秋后葬于此地”。
陵园基本仿照长安城格局,分内外城呈中轴对称。外城由南向北依次为鹊台、乳台和神道。神道北端是内城的南神门,也就是朱雀门。如果是山陵,内城随山势起伏建造,将陵山环绕起来,但因自然条件限制,并不一定是严格的四边形,南、东、西三个神门通常正对陵山玄宫,北神门因地而制,方位并不严格。
内城朱雀门内设置献殿,一般做祭祀用。下宫在山陵西南,是皇帝祭祀时的居所。陪葬墓选择在山陵东南,这个制度始于唐初,是对功臣的一种奖励制度。昭陵陪葬墓最多,实际数量超过200座,以后诸陵逐渐减少。
唐帝陵留下大量石刻造像,包括石虎、石狮、犀牛、番像、石碑、石人、仗马、鸵鸟、翼马、天鹿(独角兽)、獬豸、华表、石羊等十余种。原有石刻(不包括陪葬墓)共一千余件,如今包括残件在内仅存不足五百件。
神道石刻是目前陵墓最具观赏价值的部分,从艺术上来看也是历代王陵最为大气者。经过千年岁月,陵墓地表建筑基本消失殆尽,只剩下残存于地表的石雕。
唐朝都城长安旧址周围扇形排列着十八座唐朝皇帝陵墓,统称为“关中十八唐帝陵”。经过一千多年的时光,这些唐帝陵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献陵
位于三原县徐木塬一大片地势较平的空旷田野上,陵寝四周柏树森森,依照东汉帝陵规格修筑而成的献陵,封土为陵,陵台呈覆斗形,高21米,墓顶东西30米,南北10米。神道上南端看到的石柱、石虎各一个保存尚好。但现在已经看不到往昔的辉煌了,献陵周围一片破败,只有田园上的石刻像告诉世人,这里曾经是皇陵。
贞观九年,李渊驾崩,唐太宗李世民仿东汉光武帝刘秀陵墓的规格修建了献陵。献陵修建之初规模宏大,周围还有67座陪葬墓,均为皇亲贵族和开国元勋。
唐高祖献陵雀门外的石虎
唐太宗昭陵
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端,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
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
因为后来重修的缘故,所以从外景看上去李世民的昭陵比他父亲李渊的献陵好很多,陵墓前巨大的李世民的雕像提醒着世人这里是一代雄主的长眠之节。
1907年 未被破坏的昭陵六骏
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六匹战马,六峻就是根据这六匹马雕刻而成。六骏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飒露紫”。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在1914年被古董商卢芹斋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Penn Museum)。
唐太宗昭陵
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与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的合葬墓。在唐代都城长安西北方向约87公里处。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女皇陵。该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
乾陵以山为陵,依梁山而建,座北朝南,由内外两城组成,占地颇广。外城遗迹已消失,内城遗迹至今完善,面积2.4平方公里,四面有门,门外均有石刻。陵前石刻全长575米,宽11米,由3200块陕西墨玉石砌成526级台阶和18座平台。乾陵地面文物主要是石刻,共计114件。石刻多用整块巨石雕成。
很多人把乾陵和武则天划等号,但事实上乾陵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武则天死后是以皇后身份下葬的。唐高宗弘道元年,武则天命韦待价负责修建乾陵的工程。第二年八月,武则天将丈夫高宗李治葬于此。唐中宗神龙元年,武则天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诏,去帝号,归陵。神龙二年,唐中宗李显将自己的母亲葬进了乾陵。乾陵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座夫妻皇帝合葬墓。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
修建乾陵,时值国力充盈,技术超越。故陵园规模宏大,气势宏伟;造物丰硕,藏物丰富,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据文献和考古勘探资料表明,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在形式上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陵园分为皇城、宫城和外廓城。陵园周围建有城垣两重,陵寝玄宫修建在梁山半山腰,内城设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门,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乾陵位于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墓室修建于海拔1047.9米的梁山主峰之中,是唐代“依山为陵”的典范。相传当时在位高宗李治选择陵墓位置的时候,唐朝著名的星象学家袁天罡和风水学家李淳风。相传袁天罡和李淳风分别接到命令去为李治选择墓葬位置,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具备。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发现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梁山一带,四周开阔,主峰孤地而起。其山脉在高坡的断代层上形成南北三座山峰,构成三角鼎立之势。其质地为石灰岩,山石坚固。乾陵修建完工后,为遮掩光秃的山石和隧道口,便广植柏树,使之郁郁葱葱,蔚为壮观,素有“柏城”之美称。梁山从高处看确实很像一个平躺的少女所以被当地人称之为“乳峰”,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
据《资治通鉴》卷229载:乾陵“山陵树柏成行,以遮迾陵寝,故谓之柏城。”另有《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记载:“仍许陪葬乾陵柏城之内”。又据《唐会要》卷21《缘陵礼物》记载:唐武宗时专发植树敕文:“诸陵柏栽,今后每至岁首,委有司于正月、二月、七月、八月四个月内,择动土便利之日,先下奉陵诸县,分明榜示百姓,至时与设法栽植,毕日县司与受茔便同检点,据数牒报,典折本户税钱。”所以陵寝内的一草一木被视为“圣物”而不得随意破坏。按照《唐大诏令集》卷77《诏五陵赦》记载:“每陵侧近,取六乡百姓以供奉陵寝,永勿徭役。”《唐六典》卷3云:“凡京畿充奉陵县及诸陵墓及庙邑户,各有差降焉,桥陵尽以奉先,献陵以三原,昭陵以礼泉,乾陵以奉天,定陵以富平,各三千户……,皆取侧近下户充。”若按此计算,乾陵不少于六百户,另加上一部分被贬发的人员亦充陵户,应近2000人。帝陵因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阔,需要一支庞大的队伍,陵户就此承担了这些任务。其主要任务有:一、供奉;二、修葺;三、守护;四、扫除与栽植。
如果说唐太宗的昭陵是依山为陵的开创,那么乾陵就是依山为陵的典范。乾陵陵园的营建为后世帝王陵墓提供了形制基础,以后帝王陵墓的营建都是仿照和沿袭乾陵,所以乾陵有“历代诸皇陵之冠”的美誉。乾陵埋葬的即是一对夫妻,又是两位皇帝,同时他(她)们又代表周唐两个不同的政权,这些特点不光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史上都是唯一的。乾陵不仅是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陵墓,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一对夫妻、两朝皇帝的合葬陵。
按照“依山为陵”的葬制,乾陵寝宫修建于海拔最高的梁山主峰之中,其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据史书记载乾陵原有宫城、皇城、和外廓城,外城方圆80华里,其中宫城占地230万平方米,和京都长安一样,宫城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地面建筑多达378间,陵园宫城环绕,楼阁高耸。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宏伟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但陵园恢弘的气势依然存在,尤其值得我们庆幸的是,陵园内至今完好的保存着以无字碑为代表的100多件高大精美的石刻,这些石刻不仅代表着唐王朝高度发展的历史文化和石雕艺术,更是成为我们后人领略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帝王陵园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陵寝内人们不得随意出入,更不得毁坏山陵建筑,偷盗陵寝物品或砍伐树木。“兆域之内,不得伐树、割草、拾柴,更不得采石烧灰。”如《唐律疏议》就把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行为称为“谋大逆”的“十恶”罪行之一。《唐律疏议》卷19《贼盗》云:“诸盗陵园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木者,杖一百。”“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可见当年管理之严格。
乾陵的破坏,应从“安史之乱”后开始,到后来的朱泚之乱、黄巢起义、温幍盗墓等;宋金时,都统经略郎君狩猎于乾陵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特别是明代嘉靖三十四年的关中大地震更是破坏极大。《中国地震目录》对此震的描述是:“秦晋之交,地忽大震,声如万雷,川原坼裂,郊墟迁移,道路改观,树木倒置,阡陌更反。五岳动摇,寰宇震殆遍。陵谷变迁,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涌者成泉,裂者成涧,地裂纵横如画,裂之大者水火并出。井泉涸废,新泉涌流,喷高丈余。山移河徙四五里,涌沙、陷没亘数千里……军民因压、溺、饥、疫、焚而死者不可胜计,其奏报有名八十三万有奇,不知名者复不可数。”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乾陵是迄今为止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唐乾陵历史上的五次大修复
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的地面建筑和松柏绿荫屡遭毁坏,古人描绘乾陵的诗,大多都是衰败凄凉。那么,多年来乾陵陵墓是否有过修复呢?据现有资料记载,历史上对乾陵曾有过五次大修复。
第一次是高宗李治死后的22年埋葬武则天时。重新打开墓道埋葬武则天,同时对陵园有过扩修。无字碑和有些石雕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期间完成的。
第二次是公元798年。据《旧唐书》记载,公元798年,唐德宗诏:“献、昭、乾、定、泰五陵个造屋三百七十八间。”这次大的修葺,部分恢复了乾陵原貌,使乾陵摇摇欲坠的地面建筑又延续了好多年。
第三次是公元943年。随着唐王朝日趋衰亡,乾陵连遭劫难。唐书载:公元837年“乾陵寝宫炎”,公元907年“焚烧乾陵下宫”。除了这些有记载的,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破坏。公元943年,后唐末帝李从下诏修复唐陵。
第四次是在金朝,当时乾州属于大金辖地,皇帝的弟弟都统经略郎君来乾陵狩猎,见陵园破败不堪,于公元1134年对乾陵进行了修复,并刻字于无字碑上。金以后是否再有朝代修复过乾陵,史书并未记载。
第五次就是建政后,乾陵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对陵园及墓道进行了勘探,将倒塌的石刻重新复位,并在永泰公主墓的墓址上建立起乾陵博物馆,在山陵上栽植松柏,还原了乾陵当年松柏绿荫的面貌。
在陵园的东南隅分布有陪葬墓17座,1960年至1972年,文物部门先后发掘清理了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等五座陪葬墓,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有亮丽的三彩、优美的线刻画、以及1200平方米绚丽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盛唐绘画艺术的地下画廊”。1961年3月,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8月在永泰公主墓园内成立了乾陵博物馆。随着近些年来乾陵文物保护事业的逐年壮大,乾陵提出要恢复乾陵“柏城”的美誉,计划每年种植6至10万株柏树,确保它的成活率为95%。只要有乾陵人的坚守和不放弃,在不久的将来,待到绿荫覆盖之时,乾陵将重新以“柏城”之名被世人称赞。
乾陵
华表石柱
武则天留下的无字碑
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
唐高宗述圣纪碑
乾陵除了有块著名的无字碑,还有一块述圣纪碑。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觉得自己的老公太了不起了,于是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文字歌颂李治,写完之后让儿子中宗李显抄一遍命人刻在一块石头上放在乾陵。这就是述圣纪碑的由来。
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
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乾陵著名的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蕃臣像为何无头?六十一蕃臣像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乾陵墓道旁最亮眼的部分。雕造于公元705年,西32尊,东29尊,分四队八行对称排列。他们与真人身高相仿,装束各不相同,整齐且恭敬地站立在陵前。令人称奇的是,那里的蕃王像无一例外,全部没有头颅。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专家考证认为,唐中宗为了阐扬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徽烈”,而制作了这些石像。并且这些石像并非是凭空想象的,他们都是当时已经归顺唐朝的少数民族的酋长像,因此被称为“六十一蕃臣像”。在石像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都镌刻着石像的姓名、职衔、族属以及属国国别等文字,以此来表明他们的身份。根据目前石像上残存的文字,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康国王泥涅师师、于阗王尉迟璥、波斯王卑路斯等人。
这六十一蕃臣像之所以没有头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地震说,在历史上陕西多地震,特别是在明朝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专家认为这些头像的头部比较脆弱,很有可能被地震所毁。但是这些石像的脖子上有头被砸掉的痕迹,显然并非是地震所毁,而是人为破坏。
二是毁于金元两代的统治者之手,根据相关的历史记载,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些石像多毁于金、元时期。可能在这些石像中就有女真人和蒙古人的祖先,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守陵有辱本族颜面而把石像砸毁。但是奇怪的是,既然把石像的头颅都毁了,为何就不将石像的身子一起毁了?只毁头颅反而是欲盖弥彰,更是留下了胡人守陵的口实吗?
三是文物贩子所为。在中国近代,外国人将中国大量的珍贵文物偷运出国,例如莫高窟的经书、石像、壁画都没有幸免于难,并且全国各地都有佛像被断头,佛像头被抢走的事件发生。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外国的文物贩子将这些石像的头颅砸掉,偷运到国外了。
四是当地传说,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总之,这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基本可以确定是人为毁坏的,但是到底是谁毁坏的以及这些石像的头颅的下落一直都是一个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六十一蕃臣像61这个数字有文献依据吗?就是61个,还是只剩下61个?现在应该说是地面上现存的是61个。到底原来是多少个实际上也不是清楚,文献无载。根据这一些在一些文学事实里面,就说是推断,应该说是明代中叶嘉靖关中大地震时候毁坏的。
十九世纪初,当法国的爱德华·沙畹、色伽兰,日本的足立喜六,中国的王子云等考古人员到乾陵考察时,皇陵的盛景已不再回首,颓废的陵园使我们麻木的眼睛司空见惯。光秃秃的山陵竟无一棵树,满地的残砖碎瓦和倒坍的石雕,尘土飞扬的道路坑坑洼洼。陵园的生命好像终结,大唐的颜面荡然无存。他们带着一无所睹的苍凉和尘埃,却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和照片。
100年前武则天陵墓:荒芜残败
法国人沙畹和谢阁兰分别于1907年和1914年到此,并拍摄下了这组宝贵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出乾陵历经千年已经破败不堪。
乾陵南门朱雀门前的一对石狮,狮身上的斑驳是千年时光留下的痕迹
通往乾陵北峰的司马道,道路两旁石刻所剩无几,道路已经尘封,泥泞不堪,两旁为双峰。
双峰上的城楼已经风化失去原形。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一行人将石马挖掘出来,马身上有翼,这是司马道两边唯一的一对翼马
司马道两旁的石马,这样的石马一共有5对。
1对鸵鸟石刻,唐朝作为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鸵鸟应该是外国使节进贡,所以乾陵石刻上出现了鸵鸟。
鸵鸟石刻,千百年无人问津,破坏严重,这只鸵鸟石刻已经失去了腿
一对翼马中的另一只,同样是被千百年来的泥土尘封大半。
朱雀门的无头“六十一番臣像”,东西两侧各29尊和32尊。
朱雀门左侧29尊番臣像。
1914年咸阳乾陵凄凉破败老照片,附古今对比图
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1878~1919),法国著名诗人、作家、汉学家和考古学家,也是一名医生和民族志学者。其一生与中国结下深厚渊源,也因书写中国而负有盛名。作为一名法国海军军医医生,他曾长期旅居和多次游历中国,对于中国的悠久文明和独特文化有着深入的体察和丰富的感知,并以此为灵感创作出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
1914年2月份,谢阁兰一行从北京出发,经过河南洛阳进入陕西进行考察。
2月16日。临潼县。考古队考证出公元前10世纪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其父周文王、其子周成王等陵墓。
3月初,考古队从西安来到乾陵,那里埋葬着唐代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及其皇后武则天。3月6日,谢阁兰在一个墓冢旁发现了一匹汉雕石马(公元前2世纪),他非常激动,找到了“一件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别出心裁的艺术品”。这匹石马应该就是下面图片中挖掘出的那批马。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乾陵贵为唐高宗李治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也未曾被盗劫,但是1914年的乾陵荒凉而破败,都完全不似现在的模样,更别提陵墓初建的那个年代多么的辉煌。
我找到一些现代的乾陵图片,和一组老照片放在一起对比阅览,让大家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历史上的乾陵。
1922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考察乾陵
为了探寻武则天墓,1922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一行人来至陕西的唐高宗乾陵,而这次文物考古与探险,是否能有新发现?(图:1922年乾陵旧影)
为了这次探险和考古,常盘一行人还画了唐高宗乾陵平面图(据足立喜六氏原图)
唐高宗乾陵· 石人像(1922年摄)
如果风儿知道,不知道石马会不会流泪。(图:唐高宗乾陵· 石仗马,1922年摄)
陵上的石鸟儿飞到那里,是否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图:唐高宗乾陵· 石鸵鸟,1922年摄)
1943年:中国王子云考察乾陵
1943年王子云与拓印大师李松如对唐陵石马进行立体影拓,站立者为王子云
乾陵翼马 王子云摄
王子云考察乾陵石狮
1988年:英国安·帕卢丹考察乾陵
1988年,英国艺术家艺术史学家安·帕卢丹来到中国调查古建筑,期间参观了大量古代皇陵,并拍了大量照片。
朱雀门神道武将与述圣记碑]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始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史书记载,乾陵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座城门、献殿阙楼等许多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地面建筑目前仅剩下石像生、无字碑、61无头石像等石刻。
[朱雀门神道翼马]翼马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能飞善跑的灵兽,也称飞马或天马。乾陵翼马造像优美,昂头站立,器宇轩昂。前肢上部生双翼,浮雕云纹,更增腾云驾雾之势。在乾陵所有石刻中,翼马非常壮观,展现了帝王陵的磅礴气势。
[乾陵神道]乾陵神道长达700米,南起华表,北至朱雀门石狮。在神道两侧屹立着一对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五对鞍马、十对侍卫,并有石碑两座,王宾像六十一尊,石狮一对等。尽管过去了一千多年,如今看起来依旧令人无比震撼。
[朱雀门两侧的石狮子]自唐朝灭亡后,乾陵就成为盗墓者的首选目标,因为地宫的陪葬品实在是太丰富了。在一千多年间,乾陵遭到多次盗掘,“武后陵,黄巢伐之”,最出名就是流民黄巢带领40万人来挖掘也没有找到墓道口,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如今大家去乾陵旅游,导游一定会介绍梁山主峰西侧有一条40多米深的“黄巢沟”,这就是当年黄巢企图盗掘乾陵时留下的。
黄巢失败后,五代节度使温韬开始接续,温韬几乎盗掘了所有唐帝陵,唯独乾陵没有办法盗掘。到了民国初年,军阀孙连仲看到军阀孙殿英盗掘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陵墓获得大量珍宝后,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却依旧没能找到墓道口。
[神道旁卖各种纪念品的小贩]《新五代史·温韬传》里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远眺乾陵]乾陵为何如此坚固呢?并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地宫实在是太坚固了。乾陵凿山为陵,把地宫修建在坚固的山体当中。另外,乾陵地宫入口非常坚固,史书《唐会要》记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封闭,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
[61尊宾王无头石像(蕃臣石像)]无头石像为何无头是乾陵最大谜团,至今无解。这61尊石像装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有披发左衽的。石像两手前拱,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其中西侧32尊,东侧29尊。
[无头石像特写]1958年冬天,由于经过乾陵附近的公路损毁需要石料修复。几位农民便道梁山上炸石头,意外发现了乾陵地宫入口。消息传出后,郭沫若立即来到现场考察。确认乾陵地宫被发现后,郭沫若说:“毫无疑问,这里面一定保存了不少文物,说不定就有武则天的《垂拱集》,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在郭沫若的倡议下,文化部向国家提交了《乾陵发掘计划》。
[无字碑和朱雀门神道武将]然而,周总理看了《乾陵发掘计划》后,提笔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得知发掘计划被国家否决,郭沫若颇感惋惜,为此专门写了《游乾陵》一诗,“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唐中宗定陵
定陵是唐中宗李显的陵寝,位于富平县凤凰山的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约十三公里。李显曾改名哲,又复名显,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七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为韦皇后进毒饼毒死,终年55岁,公元710十一月安葬定陵,谥为孝和皇帝,庙号中宗。
定陵在历史上多次被盗,现在已经是残破不堪了。
唐中宗定陵
唐睿宗李旦桥陵
唐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寝,位于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亦称金粟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同时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陵区,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唐睿宗李旦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和他的哥哥李显一样,先后两次在位。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但时间不长,“三让天下”:一让母亲,二让皇兄,三让儿子,所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现在看桥陵虽然略显荒凉,但是也远比唐中宗的定陵保护的好。
唐睿宗桥陵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开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极盛的巅峰;因“天宝之乱”,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几致覆亡的深渊;一折“长生殿”,使他流传千古;一曲“长恨歌”,又使他遗恨终生。
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前期勤于政事,创造了开元盛世的辉煌,但后期厌政,用人不察,引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遥尊他为太上皇。唐肃宗宝应元年,78岁的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第二年,被葬于泰陵。
李隆基的人生两极分明,得意时身边跟着一群人,被赶下台后身边只有一个太监高力士忠心耿耿的跟着他。李隆基临终前留下遗诏,仅让高力士陪葬。所以泰陵只有一座陪葬墓,就是高力士墓。但现在高力士墓别说墓了,就是当地政府给他立的墓碑都看不清字了。
高力士(684—762),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天的广东省高州市。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养,遂改名高力士,曾经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他帮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玄宗宠信,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宝应元年(762)三月,得知玄宗驾崩后,高力士吐血而死。
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清朝时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所以将唐玄宗改为了唐元宗。
唐泰陵
高力士之墓
唐肃宗李亨建陵
建陵唐朝第八位皇帝唐肃宗李亨的陵墓,位于礼泉县武将山。他生于盛唐,在安史之乱中继承大位,在位六年,并参与平叛,最后因为在宫庭政变中惊忧而死。
由于位置偏僻,这里的石刻保存完好,也被认为是所有唐陵中做工最为精细的一座。陵墓现存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凿最细腻石刻30余尊。建陵的石刻工艺极为高超,但整体形制较之前的皇陵较小。
一千多年以来,陵墓屡遭破坏,现仅存四角阙址。建陵现在虽然残破,但是当年的石刻工艺品还是保存的比较好。
唐代宗李豫元陵
元陵是唐朝第九位皇帝李豫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长子,被宦官拥立拥立为帝,在位十八年。在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大元帅名义立下了卓越战功,启用唐朝大将郭子仪等及回纥兵马,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长安南),与叛军10万人摆开决战取胜,相继收复洛阳、长安两京。
唐代宗元陵的规模比前几代皇陵的规模要小很多,石刻工艺也远不及前代,从皇帝墓制可以看出这时候唐王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
元陵附近有采石留下的破坏痕迹,一片狼藉。
唐德宗李适崇陵
唐德宗李适崇陵,位于咸阳城北45公里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
李适乃唐代宗李豫长子,在位十六年,石刻工艺品保存较为完好。
唐德宗李适崇陵
唐顺宗李诵丰陵
丰陵是唐顺宗李诵与庄宪皇后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富平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金瓮山之阳(今曹村乡陵村),因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东北距唐睿宗之桥陵26公里。
李诵在位时间较短,所以陵墓的规模在唐皇陵中相对较小。丰陵破坏严重,建筑遗址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唐顺宗丰陵
唐宪宗李纯景陵
景陵是唐宪宗李纯的陵墓,位于蒲城县城西北7公里的金帜山,景陵依山建陵,座北向南,陵园布局与其他唐帝陵略同,下宫遗址南有“大宋新修唐宪宗庙碑铭”。李纯乃唐顺宗李诵长子,在位初年尚且勤政,朝政有复兴之象。但晚年任用奸臣,且又迷恋炼丹,想长生不死。后服食丹药中毒,元和十五年病危之际被宦官王守澄、陈弘志等人杀害,死年43岁。
唐宪宗景陵
唐穆宗李恒光陵
光陵是唐穆宗李恒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尧山之上,海拔1091米。李恒是唐宪宗李纯的第三个儿子,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在位四年。跟父亲一样,穆宗希望长生不死,很早就开始服金石之药。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十一日,穆宗中毒,病死在皇宫中的寝殿,终年30岁,葬光陵。
光陵石刻与唐顺宗丰陵相同,现仅残存四门石狮二对。
唐穆宗光陵
唐敬宗李湛庄陵
庄陵是唐敬宗的陵墓,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家窑村东250米,附近地面海拔515-520米。庄陵平地起冢,陵台底方形,边长57米、高17米。李湛为唐穆宗李恒长子,在位期间,游宴无度,荒于国政。他依然宠信宦官,贪图安逸,击球玩乐,留恋女色,不问朝政。还迷信道士,企图长生不老。曾派宦官往湖南、江南等地采药;派道人杜景先往淮南、岭南等州求访异人,甚至还在内宫修山建观,专门供奉20多人讲解道术。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敬宗夜猎还宫,入室更衣,就在这时,殿上蜡烛忽然熄灭,在黑暗之中,这位年仅18岁的皇帝被刘克明等人合谋杀死于内室,终年18岁,葬庄陵。
唐敬宗庄陵陵前的5尊石像在1997年某个夜晚曾被一夜“断头”,至今仍有四件头像下落不明。
唐文宗李昂章陵
章陵是唐文宗李昂的陵墓,位于陕西富平县城西北15.3公里的的天乳山之阳。文宗性格恭俭儒雅,励精图治,躬亲政事,痛恨宦官专权。开成四年,只可惜甘露之变失败,被宦官软禁带着无限的惆怅病死于大明宫中的太和殿,时年33岁。李昂在位十四年,国势日衰。
李昂去世,第二年葬于章陵。
章陵地表仅存的一尊翁仲。
唐武宗李炎端陵
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
李炎乃穆宗李恒第五子,文宗李昂之弟。文宗病危时,宦官伪造诏书,拥立李炎为帝。李炎继位后改元会昌,会昌年间发生的最重要的是一件事就是武宗灭佛,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会昌六年,武宗因服食过量丹药中毒而死,武宗成为太宗、宪宗、穆宗、敬宗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皇帝总想长生不老 食“不老药”适得其反中毒而亡
唐宣宗李忱贞陵
贞陵是唐宣宗李忱的陵墓,位于咸阳城北50公里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仲山。唐宣宗李忱为宪宗第十三子,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史称“大中(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大中十三年(859),因服长生药中毒而死。
武宗去世后,以皇太叔的身份继位,他也是唐朝唯一一位以叔叔身份继位的皇帝。宣宗在位十三年,创造了辉煌的“大中之治”,外号“小太宗”,是唐朝后期最贤明的皇帝。
贞陵是唐代后期面积较大的陵墓,接近唐太宗昭陵。
唐宣宗贞陵
唐懿宗李漼简陵
简陵是唐懿宗李漼的陵墓,位于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春乡紫金山上(又名虎头山)。唐懿宗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咸通十四年,41岁终因荒淫无度而病死。
李漼是唐朝最后一位在长安去世的皇帝,在位十五年,整日灵欢作乐,不理朝政。唐懿宗时,唐王朝已近末日。
唐懿宗简陵藏身于苗圃的石仗马
唐僖宗李儇靖陵
靖陵是唐僖宗李儇的陵墓,也是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以及唐陵中第一座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5年,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三月六日(888年4月20日)死于长安,享年27岁。
李儇乃唐懿宗李凗第五子,在位十五年。靖陵修建时已经是天下大乱,唐僖宗去世后来不及认真选址,匆促将其安葬在靖陵。靖陵也是唯一一座被考古发掘的唐代皇陵,经考古发现,靖陵地宫修建的极为粗陋,唐僖宗的棺床甚至是用乾陵陪葬墓的石碑改制而成的。风雨飘摇的唐王朝,连皇帝的陵墓都来不及好好修建了。
唐僖宗李儇的靖陵也是最后一座建在关中的唐代皇陵,李儇之后的皇帝昭宗李晔在位时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李晔被朱温杀害后,葬在位于河南洛阳的和陵。
唐僖宗靖陵
遗憾的是,唐十八陵所在各县无一例外“因地制宜”地发展着采石业。上至国企,下至村民个人,从机械化大规模开采到私人爆破、人工背运石头——人们对唐十八陵进行了疯狂地掠夺。“因山为陵”的14座唐帝王陵无一幸免,定陵、昭陵、章陵、元陵最为严重。定陵这座久负盛名的“凤凰山”也失去了双翼,凤凰的头部(定陵主峰)更是被深深地炸掉了一半,直接威胁到定陵地宫的安全。章陵和元陵的主峰几乎被夷为平地。章陵墓道口部分石条被炸开,散落于地表。昔日辉煌的唐代帝陵如今剩下的是破败不堪的躯体和残喘遗存的石刻。历经千年的唐陵正在当代人的无知和麻木中以更快的速度被破坏。
据了解,陕西将推进汉唐帝陵大遗址保护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汉唐帝王陵旅游带,利用公路将陈列在关中大地的汉唐帝陵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汉陵和唐陵旅游线路。
相关链接——唐十八陵:
献陵 唐高祖 李 渊 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
昭陵 唐太宗 李世民 礼泉县九嵕山
乾陵 唐高宗 李 治 武则天 乾县梁山
定陵 唐中宗 李 显 富平县凤凰山
桥陵 唐睿宗 李 旦 蒲城县北丰山
泰陵 唐玄宗 李隆基 蒲城县金粟山
建陵 唐肃宗 李 亨 礼泉县武将山
元陵 唐代宗 李 豫 富平县西北檀山
崇陵 唐德宗 李 适 泾阳县嵯峨山
丰陵 唐顺宗 李 诵 富平县金瓮山
景陵 唐宪宗 李 纯 蒲城县金炽山
光陵 唐穆宗 李 恒 蒲城县尧山
庄陵 唐敬宗 李 湛 三原县柴家窑
章陵 唐文宗 李 昂 富平县天乳山
端陵 唐武宗 李 炎 三原县徐木乡
贞陵 唐宣宗 李 忱 泾阳县西北仲山
简陵 唐懿宗 李 漼 富平县紫金山
靖陵 唐僖宗 李 儇 乾县铁佛乡南陵村
帝陵视野:八十年代的唐陵
▲安·帕卢丹 在运城, 1993
Ann Paludan (安·帕卢丹)
安·帕卢丹(Ann Paludan)(1928-2014),出生于英国,在Ann Paludan家族的慷慨支持下。艺术史学家安·帕卢丹(Ann Paludan)率先在中国研究古代雕塑,并实地考察了多处中国独特的帝王陵墓雕塑胜迹。Ann Paludan摄影档案馆由超过10,000张幻灯片和版画组成,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国重大变革时期,代表了其三十年的研究主题,并在中国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其编著有多部关于中国历史,雕塑和建筑的书籍。
安·帕卢丹(Ann Paludan)中国历史主要编著:
1981年《The Imperial Ming tombs》(《明十三陵》),香港大学出版社
1991年《The Ming tombs》(《明代陵墓》),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1年《The Chinese spirit roa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stone tomb statuary》(《中国精神之路:石墓雕像的古典传统》),耶鲁大学出版社
1994年《Chinese tomb figurines》(《中国墓俑》),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6年《Chinese sculpture: a great tradition》(《中国雕塑:伟大的传统》),Serindia出版社
2009年《Chronicle of the Chinese Emperors: The Reign-By-Reign Record of the Rulers of Imperial China》(《中华帝国纪事:中华帝国统治者的统治记录》),泰晤士河和哈德森。
中国帝陵雕塑 · 唐代帝王陵墓
Imperial Mausoleum
唐高祖李渊献陵
▲ 唐高祖李渊献陵 石犀(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1981~1988
▲ 唐高祖李渊献陵 东侧騶虞,1988
▲ 唐高祖李渊献陵 东侧石柱,1988
▲ 唐高祖李渊献陵 东侧石柱,1988
▲ 唐高祖李渊献陵 东侧石柱,1988
▲ 唐高祖李渊献陵 东侧石柱,1988
▲ 唐高祖李渊献陵 东侧石柱,1988
▲ 唐高祖李渊献陵 东侧石柱,1988
▲ 唐高祖李渊献陵 东侧石柱,1988
Imperial Mausoleum
唐太宗祖李世民昭陵
▲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昭陵六骏拳毛騧(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1988
▲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兆域内石狮(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1981~1988
▲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兆域内石狮(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1981~1988
Imperial Mausoleum
唐高宗李治乾陵
▲ 唐高宗李治乾陵,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乳台与神道,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石柱与麒麟(翼马),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石柱与乳台,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石刻与乳台,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麒麟(翼马)与乳台,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麒麟(翼马),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麒麟(翼马),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麒麟(翼马),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麒麟(翼马),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麒麟,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与门阙,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朱雀(鸵鸟),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仗马与驭手,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与述圣记碑,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与述圣记碑,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与述圣记碑,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无字碑、门阙,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门阙与述圣记碑,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门阙与述圣记碑,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无字碑,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门狮,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门狮,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门狮,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门狮,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门狮、蕃酋像、门阙,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门狮、蕃酋像、门阙,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门狮、蕃酋像、门阙,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蕃酋像,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蕃酋像,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蕃酋像,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清代毕沅立文保碑,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门阙与双碑,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 朱雀门神道,1981~1988
▲ 唐高宗李治乾陵角阙,1981~1988
Imperial Mausoleum
唐睿宗李旦桥陵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石刻,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石刻,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石刻麒麟(獬豸、翼马),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石刻麒麟(獬豸、翼马),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 朱雀(鸵鸟),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 武将,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 武将,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 武将,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 武将,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 武将,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 武将,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神道 仗马,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朱雀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白虎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白虎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玄武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玄武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玄武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玄武门石狮,1988
▲ 唐睿宗李旦桥陵 玄武门仗马,1988
Imperial Mausoleum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朱雀门神道,1988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朱雀门麒麟(翼马),1988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朱雀门朱雀(鸵鸟),1988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朱雀门神道文臣,1988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朱雀门神道残仗马与驭手,1988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朱雀门神道文臣,1988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8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朱雀门门狮,1988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朱雀门门狮,1988
Imperial Mausoleum
唐肃宗李亨建陵
▲ 唐肃宗李亨建陵 朱雀门神道石柱与麒麟(翼马),1986
▲ 唐肃宗李亨建陵 朱雀门神道麒麟(翼马),1986
▲ 唐肃宗李亨建陵 朱雀门神道麒麟(翼马),1986
▲ 唐肃宗李亨建陵 朱雀门神道仗马,1986
▲ 唐肃宗李亨建陵 朱雀门神道石刻,1986
▲ 唐肃宗李亨建陵 朱雀门神道文臣,1986
▲ 唐肃宗李亨建陵 朱雀门神道文臣,1986
▲ 唐肃宗李亨建陵 朱雀门神道武将,1986
▲ 唐肃宗李亨建陵 朱雀门神道(千年冲击的沟壑),1986
Imperial Mausoleum
唐武宗李炎李炎端陵
▲ 唐武宗李炎端陵 朱雀门神道,1988
▲ 唐武宗李炎端陵 朱雀门神道西侧麒麟(翼马),1988
▲ 唐武宗李炎端陵 朱雀门神道西侧武将(头被盗),1988
▲ 唐武宗李炎端陵 朱雀门门狮,1988
Imperial Mausoleum
唐敬宗李湛庄陵
▲ 唐敬宗李湛庄陵 朱雀门神道西侧武将(头被盗),1988
▲ 唐敬宗李湛庄陵 朱雀门神道西侧文臣,1988
▲ 唐敬宗李湛庄陵 朱雀门神道西侧文臣,1988
▲ 唐敬宗李湛庄陵 朱雀门神道西侧文臣,1988
▲ 唐敬宗李湛庄陵 朱雀门神道西侧麒麟(翼马),1988
▲ 唐敬宗李湛庄陵 朱雀门神道西侧麒麟(翼马),1988
Imperial Mausoleum
唐义宗孝敬皇帝李弘恭陵
▲ 唐义宗孝敬皇帝李弘恭陵,1986
▲ 唐义宗孝敬皇帝李弘恭陵 朱雀门门狮与门阙,1986
▲ 唐义宗孝敬皇帝李弘恭陵 朱雀门武将、石狮、门阙,1986
▲ 唐义宗孝敬皇帝李弘恭陵 朱雀门鸟瞰图,1986
Imperial Mausoleum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陵冢,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神道石刻,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神道石刻,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朱雀门石狮,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朱雀门石狮,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朱雀门石狮,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朱雀门石狮,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玄武门石狮,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玄武门石狮,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玄武门石狮,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玄武门仗马,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朱雀门天禄,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朱雀门麒麟,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朱雀门麒麟,1981
▲ 武周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朱雀门麒麟,1981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昌盛时期,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唐朝从公元618年至907年,历时290年。除唐昭宗李晔葬在河南省偃师、唐哀帝李柷葬在山东省荷泽外,其余的帝王十八座唐帝王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一陵)都分布在陕西关中渭河以北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和蒲城6个县境内,东西相距约300里,号称“关中唐十八帝王陵”。如果以唐长安为基点,西连最西的唐乾陵,东连最东的唐泰陵,形成了一个约102度的扇面,蔚为壮观,堪称我国陵墓史上的奇迹。
唐代帝王陵石雕群,是唐代艺术工匠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唐代雕刻艺术工匠运用线雕、浮雕和圆雕等传统技法,创作了这片雄伟霸气的唐代帝陵石刻群。以后的帝王陵前的石刻群组合,均大多沿袭唐陵,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唐朝大多数皇陵被毁,唯有唐恭陵幸免于难
唐朝的皇室陵墓,很多都已经被盗墓贼挖掘,盗取宝物。但是在这众多皇陵中,有一位身为太子,却以皇帝同等厚葬的,死后被追封皇帝的第一人。那就是历史上女皇武则天的儿子,李弘。
因为武则天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实在太大,盖过了周围的人,也使得大家对她的儿子,关注度并不高。但是唐朝关于李弘的历史记载,大多都以正面评价为主。不过这里李弘的下场,却是很惨。
因为当时武则天,因为怀疑自己的这个儿子,与自己立场对立。所以虽为母亲的武则天,却为了利益,将自己的儿子毒死。可能是出于对儿子的愧疚,李弘下葬的地方风水特别好,好陪葬品也很多。
虽然很多盗墓贼都对这个地方虎视眈眈,但是因为这个地方,陵墓封土格外坚硬,常人无法挖掘。更有书中记载,这座灵墓中机关重重,十分危险。这也使得很多盗墓贼对此望而却步。所以这李弘所葬的唐恭陵就一直没有被盗墓贼打开过。
关中18座唐朝皇陵,温韬挖了17座盗墓,为何偏留下一座不挖?
盗墓兴起历经之久远,至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形态开始变化之后,厚葬之俗便由之而起,于是盗墓行为亦为风靡。盗墓的兴盛,促使一代代盗墓贼也横空出世,其盗掘本领更是前浪推后浪,脸皮也是一代比一代“墙”。历代盗墓贼团伙里有一贼星,他是如何完成他的绝世盗墓?在堆金叠玉的后半生又是怎样命运在等待着他?
上文中指的他,便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温韬,梁国人。此人在五代时期曾担任耀州节度使一职,但此人的身份不仅于此,在他职务后面却是举世皆知的盗墓贼身份。说一般的盗墓贼,不足以用这一修辞,他的臭名用举世皆知来形容都不足以表达远扬的程度。
相传,在温韬出生时,恰巧有一颗匪星陨落在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长孙氏合葬的陵园内,风水先生预言,此人定会给关中唐陵带来巨大的灾难。的确,“不负众望”的他造就了巨大的灾难,不仅是对于唐陵,更是对国家和历史文物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提到盗墓,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孙殿英,他曾经冒天下之大不韪,挖了慈禧的陵墓,盗取了许多珍宝,民国时期引起轩然大波,孙殿英不仅仅盗走了慈禧的陪葬品,还把慈禧的遗骸抛出棺椁之外任意蹂躏,一时间引来当时人们无数唾骂,后来孙殿英的名字就跟盗墓画上了等号。
在温韬年少之时便以盗窃为计,后向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示好,向其投靠。在朱温起兵进攻凤翔时,他又转意向温,倒戈李茂贞。在最后一次的判归他已任节度使一职。三番五次的叛变,最后弄巧成拙,关中十八座唐代帝陵恰在他所属的管辖范围之内。著名思想家孟子曾言:“成功之道有三,天时、地利、人和”。温韬如此逢时,在任七年中,利用职务权力,开始兴风作浪——盗掘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
温韬从小就以盗窃为生,身为惯犯,一直是恶习未改,并且还愈演愈烈。在临近唐陵后,更是虎视眈眈,在一番谋划后,贼人的觊觎终将要在历史中上演。我们所认知的盗墓,一般都是在夜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行动,毕竟挖掘他人祖坟实在不是光彩之事,更何况是帝王的陵墓,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但温韬迥乎不同,他率领数千人马来到陵地,光天化日之下炸开陵墓,盗取墓中所有的陪葬品,并用马车装载运入家中。
昭陵虽然在众多陵墓中最为坚固,但还是难逃劫难,昭陵的地陵里分有正宫、东宫和西宫,建筑形态相当于地上的宫殿,奢华无比。陪葬品之多也是让人瞠目结舌,其中钟繇、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也是在此。温韬不是文墨之人,他仅对钱财、奇珍异宝有兴趣,对字画欣赏不了,于是在他盗窃的过程中对大量文物进行了破坏。帝王陵寝陪葬品数量之多,品类之奇,简直是恒河沙数,不知温韬的运输队多少个日月兼程才完成了这个举世的运输。
唐陵十八座,仅有一座幸免,也至今未被挖掘,这座陵墓便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具史料记载,温韬曾三次光顾乾陵,但每次都以自己撤退告终。这并不是乾陵的地宫设计巧妙,温韬难以攻克,而是他被异常的气象给挫败了,每次准备对地宫开始挖掘之时,天空便出现奇异的迹象,雷鸣密布、狂风暴雨,陵墓旁的树木皆以倒塌。三次盗掘都发生了类似的异象,对传统思想坚信不移的温韬,这一次决定割舍,打道回府,此后,再无念头。所以乾陵有幸逃脱贼人之手,保存至今。
在梁灭亡后,温韬向刘皇后行贿,大量稀有宝物予以刘皇后,对其阿谀逢迎。把自己私下的宅院改建成佛寺,便以刘皇后祷告祈福。为了讨好皇后,不择手段。他的目的是让皇后在庄宗面前夸耀自己,最后他达成了目标。庄宗对他是颇为青睐,予他十分的厚待,仍奉他为许州节度使。
后唐天成元年,明宗李嗣源上位,温韬噩耗由此开始。明宗对温韬罪行极为唾弃,此人不杀不足以平愤懑,这位见风使舵、叛变成瘾、盗墓成嗜的人,终将找到了不买他帐的主。明宗即位不久,便下令抓捕温韬入狱。在建中,温韬利用自己的钱财来收买官吏。不久,赦免罪行归为布衣,第二年后,被流放至德州,最后被明宗赐死。温韬死后被葬在乱葬岗,后世的盗墓贼都不屑于盗掘他的墓。
所谓水满自溢,月圆则缺,温韬一生狡诈善变、坏事做尽,纵使自己钱财万贯,最后还是难逃死劫。
虽然孙殿英是盗墓行为被后人所不耻,但说到盗墓局贼,孙殿英却还排不上名号,唐朝末年有另一位盗墓贼,孙殿英跟他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此人就是温韬,堪称历史上最无耻,最大胆的盗墓贼,前后挖了唐朝皇陵17座陵墓。
能知道温韬这个名字的,一定是对盗墓非常感兴趣,或者对历史很有研究的人。温韬是五代时(唐朝灭亡后到宋朝建立之前的一个混乱时期)梁国人,曾经出任过七年的耀州节度使,这个职位相当于陕西省军区司令员。在此期间,温韬利用职务之便,把埋葬在当地的唐朝皇帝陵墓挖了个遍。要知道唐朝首都在长安,皇帝陵墓都在长安附近。
温韬虽然是盗墓贼,但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0岁时他就上山做强盗,但是人们都以为他是个孩子,不料十岁的闻到心狠手辣,直接杀人越货,很快成为华原一带有名的土匪,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温韬也知道做强盗不能长久,便想找个靠山。
很快温韬找到了李茂贞,李茂贞是唐末有名的军阀势力,可后来的朱温却超过了他,温韬一看朱温实力更强大,便转投到朱温麾下,可没过几年,他又背叛了朱温,再次投入李茂贞麾下,如此反复无常的小人,竟在当时的乱世下混得风生水起。
按理说温韬应该老老实实跟着朱茂贞了,可后梁崛起时,他又背叛了朱茂贞,投入后梁温韬运气专好,担任耀州、崇州、裕州的节度使,他管理着关中地区,而唐朝皇室的"关中十八陵"就恰好在他的管辖区,于是温韬开始挖坟盗墓了。
温韬管理关中七年,动用军队挖坟,他的做法跟孙殿英完全不同,孙殿英也知道盗墓是件羞耻的事,所以还遮掩一下,以军事演习的名义驱散周边百姓,可温韬却明目张胆,直接在光天化日之下挖坟,史料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温韬不管不顾,对唐朝皇陵大肆破坏,而且还把挖得到的文物造册,将表册公之于众,以便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此无耻行径,简直突破了到的底线,在温韬的大肆破坏之下,许多正规的文物被破坏,其中最珍贵的当属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手稿。
七年间,他把17座唐朝帝陵挖了个遍,只有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因为挖掘时天气实在不好而逃过一劫,温韬把里面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全都收为己用,而那些珍贵的字画、书籍,则全都当成废品丢在一边。曾经的李唐是多么鼎盛,多么风光,斗转星移,那些叱咤风云的皇帝,却只能在这样一个盗墓贼手中,任其侮辱、践踏。
在温韬的管辖区内,一共有18做唐朝皇家陵墓,而他一共挖掘了17座,为什么他偏偏留下一座不挖呢?他唯独没有挖的是乾陵,也就是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陵墓,贪婪入温韬,自然也没放过乾陵,据说他先后三次带人打算挖掘乾陵,但每次都出现意外。
据说每次温韬要挖掘乾陵时,就突然刮起狂风,惊雷四响乌云遮天,士兵们看着迅雷大作,一个个都被惊呆了,可温韬却执意要挖乾陵,当他派人刚挖开乾陵一个口子时,陵墓中竟然涌出黑水,沾上身体就让人腐化,实在太过吓人,就这样温韬放过了乾陵,有人说这是武则天显灵,你觉得呢?
没过多久,温韬所侍奉的后梁就被后唐皇帝李存勖所灭,温韬自然是十分担心李存勖会翻旧账的,他为了献媚于李存勖极尽所能,一路磕头进宫,还拿出大量的金银珠宝孝敬皇上,而这些财富,全是他盗掘皇陵所得。身为唐朝旧臣的李存勖完全没想过为李唐雪耻,相反地,他不但重用了这位把唐皇陵挖了个底朝天的盗墓贼,还给温韬赐姓国姓李,名李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