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 但是真正继承的少之又少

news.xixik.com   2017/5/24 16:13:32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浅谈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中国古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在皇位继承上,都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后来又演变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说法,但是真正继承皇位的嫡长子少之又少。该制度很难施行,全是因为这个制度本来一种非常不合理。

皇位继承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专制君主万世一统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世袭的核心。皇位继承制一般依循两个基本原则,即“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世袭制度的确立,可以保证权力顺利交接,也会造成权力被滥用。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原则未必能完全得到贯彻,尤其是在,皇位的继承可以说毫无章法,非常混乱。

中国古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真正继承皇位的嫡长子少之又少

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是怎样的?

中国历史朝代表

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是怎样的?

古代皇位继承制度有哪些?

古代的皇位继承制有几种?

中国历史来由兄弟继承皇位的有?

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顺序是怎样的?

《汉书·叔孙通传》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动。”“家天下”的特点就是世袭罔替。在封建君主专制下,皇位的传承被视作“国本”,是关系王朝兴衰治乱的大事,受到朝野内外的高度关注。由于皇权至大、地位至高、待遇至厚,所以争夺皇位的宫廷斗争极为残酷。如何将皇位有序地、顺利地传给自己的子孙,来“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是历代皇帝的共同心愿,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解决皇位传承的规制。

世袭制是指帝位、爵位等职位父死子继,代代相传。世袭制的产生和私有制的确立有很大关系。在远古氏族时期,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对于私有财产的占有欲滋生了对权力的渴望。虽然当时不可能出现严格意思上的世袭制度,但这种观念已经开始萌芽。

到了有史可考的商朝,世袭制已经出现雏形。商朝的世袭制和后世略有不同,当时是弟弟继承兄长的职位为主,儿子继承父亲为辅。也就是说,没有弟弟才传给儿子。弟弟的继承权利优先于儿子。

不过有些学者对这个观点也存疑,不是说否认当时的继承制度,而是觉得继承顺序有待商榷。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朝一共有30位帝王,王位有很多次传给了侄子,也就是说,侄子的世袭继承权要大于儿子。无论哪种观点成立,已经可以证明商朝正处于世袭制度的形成期。

到了商朝末年,子继父业取代了兄终弟及,标志着世袭制正式形成。

用制度来约束权利时,权利会生出“暗力量”进行抗衡,这种暗力量用俗语讲就是——潜规则。

很明显,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流于政治表面的规则,很难约束当权者和权利集团。

政治,本就是暗流涌动的,何况还是各方觊觎的储位之争。

一定程度上讲,潜规则才是决定未来皇帝的决定性因素。

外公保你太子位

普通老百姓都讲究个门当户对,两个家庭彼此能有提携之力。帝王的婚姻,当然也要为政治服务了。

周幽王想必并不陌生,就是为了博红颜一笑,点燃烽火台同诸侯王表演“狼来了”的故事。

周幽王是敢挑战“皇储潜规则”的牛人。

周幽王这家伙典型的“得了便宜卖乖”,他不知道自己当初能登上皇位,除了自己是嫡子外,更重要的是母亲娘家可是实力雄厚的齐国,齐王不是外公那也是舅舅,对他的嫡位有保驾护航作用。事情顺利当然不需要动用娘家人,但绝不代表形同虚设。

好巧不巧,周幽王的王后也是个公主,娘家是申国。申氏端庄典雅不失国母,生了个儿子姬宜臼更是品行端正兢兢业业,于情于理,于传统于国情,都应该是姬宜臼做太子,申国上下也都盼望能分点帝王雨露。

然而周幽王为进一步讨好美人褒姒,竟要废掉申氏立褒姒为后,改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嫡长子,这对即将成为周王外公的申国君主来讲绝对的晴天霹雳,即将变现之时被强制出局,这谁能忍?

就在申国君主义愤填膺之际,朝廷传出消息说周幽王同时还要剥夺申国君王的爵位,起兵攻伐申国。

“落进了还要下石!欺人太甚!申国岂是待宰羔羊!”

先发制人!申国国君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狼真的来了。

周幽王火速点燃烽火唤诸侯进京勤王,然而诸侯却认为他又要逗妃子开心拿他们开涮,都没搭理他。结果就是周幽王和他的爱妃以及爱屋及乌的儿子伯服,皆毙命犬戎刀下。

这一刀,把西周也终结了。

你老爹不让你当太子,外公就帮你当皇帝——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位,东周列国开始。

嫡长子的背后是王后,王后的背后是诸侯

本质上讲,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是为巩固联姻诸侯而服务的。

再从深一些的层面讲,其实是皇权同诸侯进行博弈,在君权还未能扩张到像明清那样的极致时,皇权多少要向地方势力妥协一些,嫡长子继承制只不过是对皇权实力不足的“遮羞”。

当然,如果嫡长子背后的母系势力没有妃子背后的势力大时,遮羞布就会被无情地撕下来,上演废长立幼的残酷现实。

三国大家都清楚,荆州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向皇叔刘备求救,因为荆州土族势力蔡家是支持次子刘琮做接班人的(刘琮娶了蔡夫人侄女为妻)。刘表在荆州的实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同蔡夫人结合而巩固的,所以刘表也不得不向荆州土族蔡氏妥协。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本没有实质力量,关键还是背后势力的角逐结果。

先秦时君位的传承有两种情况:一是“兄终弟及”的商朝模式,二是“父死子继”的周代模式。秦始皇创制立法颇多,惟独忽略了皇位继承制度,以致次子胡亥在赵高支持下伪造遗诏,杀兄夺位得逞。汉初刘邦效法周朝模式、吸取秦亡教训,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同时满足“嫡”和“长”两个条件者无论贤愚都当立为太子。但刘邦预立了惠帝为太子,却因喜爱赵王如意而曾欲另立太子,遭到叔孙通等人的死谏。其后景帝又欲传位于弟梁王,朝议不许,遂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以后各代基本上沿用汉制,解决皇位传承问题。

因具体情况不同,各朝各代选立皇位继承人的标准也不同,对皇位继承人应具有的综合素质条件也各有差异。综合起来,主要的选定标准与条件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风俗习惯来择立储君。即在正妻皇后所生诸子中,选立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殇而有子,则立其子;长子无子则由其嫡次子顺序继承;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选择庶子中的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庶子皆无,则依照亲疏昭穆顺序选定继承人。

二是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也从王朝本身存在与发展的具体客观情况考虑,择立堪任政事与胜任统治重任的继承人。本着“天下之命悬于太子”的原则,一些明智的皇帝为了维护“祖宗基业”另想办法,在诸子中选择才能出众的皇子为储君。如北宋仁宗赵祯自己有子嗣,但却选中了身份仅为宗子的赵曙(即英宗)为继承人。再如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储制度,就是意图消除历史上皇室中相继发生过的诸子争立弊端,从根本上否定了长期通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堪称是对典章制度与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

三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的“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储君。如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曾任行军元帅,在灭陈战役中克敌致胜,后与权臣杨素合谋陷害太子杨勇,取得皇位继承权。据《旧唐书·太宗纪》载,唐太宗李世民任秦王时“数平剧寇,功冠天下”,高祖李渊“屡许以为太子”,但又已确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最终酿成了骨肉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最后不得不承认李世民为储君的既成事实。

四是“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主要标准。在几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皇位继承者须得到其中最强大政治势力的支持才得以确立。如汉高祖刘邦曾想改立宠妃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但受到朝臣的一致反对,只好作罢。可见,皇位继承问题实际上反映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充满了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

嫡长子只有做“储君”的资格,并非天然的储君,而是经过册封仪式,才能正式成为储君。封建王朝册封储君的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后汉书·礼仪》记载了当时册立皇储的仪式:皇帝登临正殿,大会文武百官,谒者引太子升殿,司空宣读册封诏书,中常侍传授太子玉玺和绶带。太子大礼谢恩,三公称贺。太子于内宫拜谢皇后,拜谒太庙,大赦天下。从此,太子就是储君,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在一般情况下其特殊地位不得动摇。接着,皇帝对太子君临天下的实际能力进行训练。各朝各代的训练措施不同,如宋真宗设“资善堂”,五日一开,太子面南而立,“听辅臣参决诸司事”;宋孝宗设“议事堂”,令太子“参决庶务”;元代忽必烈立下诏令太子“凡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之事,皆先启后闻”;等等。

无论是实现公开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隐秘的密封缄藏之法,最终都要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所谓“密封缄藏之法”,由清朝雍正皇帝所创,即由皇帝事先亲书储君名字,当着总理事务大臣之面密封于锦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皇帝去世后,即由诸大臣启封宣读。后来另书一份密封随身,以备必要时堪对之用。在两种情况下储君可以即皇帝位:一是先帝去世,太子依遗诏继承皇位;二是皇帝在世,将皇位让给太子,而自称“太上皇”。登基大典的程序是:文武百官聚集于朝堂,宣读先帝“遗诏”或皇帝“传位诏书”,然后由礼官引太子入登御座,群臣山呼万岁。传旨内外百官普遍晋级加俸,下诏大赦天下。

都说嫡长子继承制是从周朝开始的。在周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公旦摄政期间,为了避免王室内部对权力的争夺,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对于嫡长子地位的强调,让世袭制有了操作执行的细则,避免了统治者内部的流血事件。嫡长子继承制此后延续了两千余年,废止于清朝末年。在周朝的王位继承中是嫡长孙继承。如周平王的太子早逝,就是由长孙周桓王继承的。然而,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只是一个参考,并不能对继承者做直接的决定。

周朝设立了宗法制,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中国深受宗法制影响。嫡长制一经确立之后,就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继承过渡的基本或理想的形式,为后来的专制王朝所继承。然而,中国后世一直标榜遵循西周时期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一直到封建王朝,在皇位继承上,都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后来又演变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说法,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假的,纯属于拿出来哄人的。

在西周和东周还能实行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但是在东周之后的战国时期,这条规则就如同虚设一般,根本没用。至于真假,这就得通过具体的资料来说明:

就具体实行情况看,由于条件不具备或人为的因素,嫡长制在实际操作上不得不大打折扣。首先,由于无法控制的生理方面的原因,历史上许多皇后往往不生儿子,或者虽有嫡子,但因医疗保健水平的落后而患病早夭,使得“立嫡”的首要条件得不到保证。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开始,到1911年清朝宣统帝溥仪退位,中国2132年封建帝制,共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由于各种统计不一,没有太准确的数字),在帝位传承中,尽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但在这数百位皇帝中,真正以嫡长子继位的皇帝却非常少。据有关专家统计,在中国的主干王朝,即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真正是以嫡长子继位的皇帝仅有22人!

秦汉以后,除了秦王朝因短命而亡未及确立太子、清朝采取秘密建储制之外,大多数王朝都将其奉为“万世上法”。在正常情况下,嫡子是取得皇位继承人最过硬的条件。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逝,于是选立大子的儿子(嫡长孙)为法定继承人,理由就是“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后来明成祖舍去功勋卓著的次子朱高照,立嫡长子高炽为太子,也是基于“长嫡承统,万世正法”的认识。

到了秦汉时期,嫡长子继承基本不存在。比如秦二世,汉朝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不是什么嫡长子(文帝,武帝等等)。秦朝0人:在秦朝的时候秦二世还有末帝子婴都不是嫡长子,秦朝从来没有依赖过嫡长子继承制度。两汉加起来一共有33位皇帝只有7位皇帝勉强能算是遵守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严格来说嫡出者仅3人(汉惠帝刘盈,汉景帝刘启,汉元帝刘奭(shi),汉成帝刘骜),东汉皇帝竟无一人嫡出;

隋唐的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等都不是嫡长继承。唐朝等级森严婚姻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唐朝一共有21个皇帝完全不是太子人选 李治却坐享渔翁之利继承大统),但是只有两个皇帝勉强算得上是嫡长子,降低条件算有6个(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唐懿宗李漼)。

人,不如靠自己

尽管母系外戚的势力是影响皇子能否成为接班人的因素,但自身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一环。如果两个皇子出自同一个母亲,那竞争力就是自身实力了。很典型,李世民就是完全靠自身实力来争夺皇位的。

李世民聪明就聪明在,竞争皇位的“敬酒和罚酒”都准备了。

军功显赫只是竞争太子的基本条件,这是给李渊敬的酒,让他立储要考虑下自己;而如果李渊不同意,那他收编的能臣武将则是他武力争夺皇位的硬实力,这是给李渊的罚酒。

626年7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冲入皇宫名曰保护李渊安全,实则就是想亲口问问李渊“秦王想当太子,你有没有意见?”玄武门之变实乃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殊死搏杀

嫡长子继承制是敌不过手握屠刀之人的。

要说实力,李隆基以次子身份登上太子之位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710年,年仅26岁的李隆基联合宫廷禁军、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极其党羽,还清朝野。然而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却根本不知此事,突然就被儿子告知“爹你当皇帝吧。”

天上掉馅饼!突然一下就君临天下了。

当然,李旦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的皇位压根就是摆设,是给李隆基做过渡的。

李隆基的哥哥李成器更是知道这天下是弟弟打回来的,根本不奢望啥嫡长子继承制能轮到他当回皇帝。这对父子真谦让皇权也能让 结果让出了唐朝中兴

李成器:“太子之位?笑话,兄长我可不是那块料,兄弟你就继任太子之位吧。”

李旦:“你哥说得对极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太子之位是需要争取的,但有时只需等待。

李承乾,李世民的嫡长子,长孙皇后的嫡出,标准的太子未来接班人呀。可这兄弟不自量力,居然敢在李世民面前班门弄斧,学习父亲搞政变夺权。

“超越父亲,就要学父亲那样把爷爷赶下台!”唐朝皇太子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 失败的多惨死

结果没有出任何意外,李世民三两下平息了政变。尽管李承乾保住了性命,但太子之位已无望。四子(嫡次子)李泰感觉机会来了,但用力过猛,表露兄弟手足之情太假,触碰到了李世民杀兄逼父的龙须,自此再不受李世民待见。

说实话,李承乾、李泰遇到这样的父亲应该打消弯道超车的主意,按部就班,听爹由命才是。

最后,李世民选择了最小的李治做了大唐的接班人。自己作死的太子李承乾 李治渔翁得利让女主天下

唐高宗李治的恋母情结 娶了小妈成就女皇帝业

李承乾和李泰两位兄长斗争多年,结果却便宜了最小的李治。最被低估的皇帝唐高宗李治 成就仅次于唐宗宋祖

宋朝一共有皇帝18位只有2个皇帝是嫡长子(宋神宗赵顼,宋钦宗赵桓)。

宋也流行兄弟相继的继承方法。赵匡胤天下赵光义坐 赵光义子孙天下匡胤子孙坐

往后的唐宋,明清时代,由于中央集权越发极致,太子的储位之争影响因素越来越被限制到了皇室内部,皇帝的儿子们也越来越需要靠自身形象和实力来争夺太子之位。

尽管不可控的因素变小,但皇储之争还是被其他方面的因素渗透进入,皇子们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实力的拓展与敏感因素的越界,在此中寻求平衡以及等待对手的出错。

还是最开始的那句话:用制度来约束权力,权利就会滋生暗力量与之抗衡。

元朝皇位的传承更替纷繁复杂,包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死侄继、侄死叔继、祖父死孙子继等多种类型。终元之世,可以说争夺汗位和皇位的皇室内讧从未停止过,其中元英宗、天顺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也很快离位或被害;最动荡时期,甚至20多年间换了8个皇帝。

明朝有皇帝16位明朝十六位皇帝 但为何北京明皇陵只有十三陵?虽然严格执行了嫡长继承制,但是只有5个皇帝是嫡出(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

清朝12位皇帝没有一个皇帝能和嫡长子扯上关系,勉强能扯上的也没有。嫡子在历代君主总数中的比例很小。完全根据老皇帝的意志而定,嫡长子没有优先。这样,在不能“立嫡”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立长”的原则,在其他庶出的皇子中按照年龄顺序选择继承人。

其次,君主也常常出于个人的好恶而干扰破坏嫡长制的实行。从以上统计可见,古代皇帝的嫡长子继承制基本是白定,很少遵循这个制度的。历史上的大多明君也都不是嫡长子,比如汉文帝刘恒,他就不是刘邦的嫡子;汉武帝刘彻只是汉景帝第十子;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次子;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宋仁宗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康熙帝是顺治帝第三子;乾隆帝是雍正帝第四子等。

从根本上说,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力了统治集团的利益而存在的,统治者一旦觉得某种制度妨碍其利益时,就会千方百计规避和破坏这种制度。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位继承人问题本来就是事关“国本”的重大问题,这决定了作为掌握最高统治权力的君主必然要想方设法施加自己的影响力,而不会绝对拘泥于既定的制度、另外,专制制度说到底还是一种人治的政治,这决定了它的任何具体制度都具有弹性或伸缩性,至多都只能是一种礼法或习惯法,而缺乏现代法律制度的刚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专制君主往往既是制度的创制或推行者,同时又是制度的规避与破坏者。具体说,君主对太子好恶往往是影响嫡长制能否实行的重耍因索。

如汉武帝晚年喜爱少子刘弗陵,常常对人夸他“类我”,后来果然将其立为太子”。后世君主也常常以此为理由废嫡立爱。与外,皇帝对于太子生母的感情变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变数。因此,嫡长制下的继承人资格最终是根据生母的身份贵贱确定的,一旦皇位继承人的生母因失宠而动摇皇后地位,势必连带危及太子的地位。而在皇帝多内宠的情况下,受宠对象往往随时而变,必然使嫡长制不断遭到破坏。如汉武帝时卫后宠衰,太子刘据于是不保;光武帝刘秀由郭氏而移宠张丽华,太子刘强只有惶恐让位与阴氏之子(明帝刘庄),都是著名的事例。最后,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如东汉时期一些外戚后妃为了把持朝政,乃至故意“贪立幼主以久其政”;唐代中后期,宦官不仅把持朝政,甚至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对皇帝废立生杀,当然也就谈不上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了。

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出现嫡长制的某些变通或变态的情况;其一是兄弟相及。如唐敬宗无子传位于其弟文宗,文宗无嗣传位于另一皇弟武宗,宋哲宗无嗣传位于徽宗;其二是选择宗室子弟入继。通常是在皇帝无嗣的情况下,从皇室近亲子弟中过继一入,以填补皇位继承入的真空。如西汉宣帝、哀帝,东汉的安、质、桓、灵诸帝,宋代的英宗、孝宗、理宗,明代世宗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应当说,仅就皇位嫡长制本身来说,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种继承制度下,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公开放弃了才德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它是一种典型的非智能型的皇位继承方式,势必在嫡长制的“产出”与君主专制政体的需求之间造成严重的脱节:一方面,君主专制制度毕竟是一种人治形式,在制度的设计,君上被赋予至高无上、不受法律限制的绝对权力,被摆在“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的位置,这要求君主必须是至圣治明、至善至美的全能人物;然而嫡长制恰恰是立嫡、立长而“不以贤”,从而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历史上幼童、白痴、昏庸之徒不断登位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就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嫡长制实行中的一些变通和变态方式,有的原本就是君主个人好恶或者权贵势力争权夺利的产物,当然也不可能解决君主权力与能力不平衡问题。

自传说中的西周到清朝中叶,预立太子制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即沿用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庶生的长子。皇帝无子则依照穆亲疏顺序选立继位人。制订这套制度是为了避免皇族内部因争夺皇位而激成内讧,希图借此保持皇位交替的相对稳定。

老大想当个皇帝有多难?可以说相等于那个时候的人想去月球。像秦朝的时候当时的老大扶苏就是被当时的老二胡亥弄死的(秦二世嬴胡亥: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二世祖)。隋朝的杨勇就是被老二杨广给弄死的。唐朝的老大李建成就是被老二李世民弄死的。由此可见从古到今很少有老大有好下场的。唐朝皇太子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 失败的多惨死

至于为什么真正继承皇位的嫡长子少之又少呢!全是因为这个制度本来一种非常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一种以血缘贵贱为依据的统治制度,但是有的时候,没有嫡长子怎么办?就像有些皇后她跟本就没有生孩子,或者生的孩子全是女孩,或者生个傻子怎么办?

所以,这种制度在在专制皇权产生之前,没有一套合理的分配方式之前,这种以血缘关系进行分配勉强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是在这种一统封建皇权产生后,争权夺利就会变的异常复杂,皇位继承也不是皇帝一家说了算的,比如有时候会有外戚宦官专政,有时候还会有地方藩王对抗中央等等,这些行为都容易导致嫡长子继承制形同虚设。

其实说道这个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乾隆,乾隆活的时间不是一般的长,他一个人就熬死了他自己的所有嫡子,最后不得不选择庶出的孩子来继承皇位。

所以说,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只能作为书中一种比较有借鉴意义的参考方式,只有嫡长子有才有德,能够控制住局面的,才能顺利登基,如果皇帝不想自己的皇陵埋葬不久就被挖出来,最好的办法还是选择一个靠谱的皇帝。

元朝皇位的传承更替纷繁复杂

元朝是异族,但是也要说说。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执政的少数民族政权。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定国号为元。1368年,元朝灭亡。从铁木真到末代的,传15帝162年;如从忽必烈定国号为元算起到元亡,则历97年11帝。从被公推为蒙古大汗(“汗”是君主的称号)之后,其最高权力的传承就一直不顺利。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1206—1227年在位)建立蒙古汗国,临终前确定了第三子孛儿只斤·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但由于蒙古族“少子守灶”的传统,铁木真统治的中心区域和主要军队是由四子继承的。太宗窝阔台(1229—1241年在位)死后,其子继为大汗,即元定宗。定宗贵由(1246—1247年在位)猝死,经过一系列争夺较量,拖雷的长子最终胜出称汗。宪宗蒙哥(1251—1259年在位)在攻打四川时为炮石所伤,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夺得汗位,伐宋灭金统一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的儿子真金太子早逝,他留有三子,最终是第三子称帝。铁穆耳(1295—1307年在位)只有一个儿子,早死,故铁穆耳身后又引发了皇位之争,最后由铁穆耳之侄答剌麻八剌的长子即位。海山(1308—1311年在位)将皇位传给其弟,并相约定“兄传弟位,叔传侄位”。但爱育黎拔力八达(1312—1320年在位)并没有遵照约定,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1321—1323年在位)后来被叛臣杀害,年仅21岁。他的伯父甘麻剌的儿子在上都即位。也孙铁木儿(1324—1328年在位)死后,其子继位(1328),因在与元武宗海山之子图贴睦耳的汗位争夺中失败,天顺帝在位仅一个月便外出逃亡,不知其踪。图贴睦耳获胜,是为(1328)。元文宗将皇位让与其兄和世,是为(1329)。但元文宗又设法将元明宗和世毒死,自己复位(1329—1331年在位),他临死前立元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为帝,但在权臣燕铁木耳的操纵下,改立明宗年仅7岁的次子为帝。懿璘质班即位(1332)后40多天便离世,与此同时燕铁木耳也死了,妥懽帖睦尔终于继承皇位,这就是元朝元顺帝(1333—1368年在位)。元朝皇位的传承更替纷繁复杂,包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死侄继、侄死叔继、祖父死孙子继等多种类型。终元之世,可以说争夺汗位和皇位的皇室内讧从未停止过,其中几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也很快离位或被害;最动荡时期,甚至20多年间换了8个皇帝。那么,元朝的皇位传承为什么会如此混乱呢?

长期以来,受草原部落文化传统的影响,蒙古族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稳定和完善的继承人制度。元朝的皇位继承,既没有承袭的,也没有一项明确且可以依循的制度(如时的密匣立储制)。按照蒙古族的惯例,大汗死后,继位者必须经过宗亲、贵戚和勋臣参加的“库里台大会”推举和确定;但他们同时遵行的还有“少子守灶”的传统,即父辈的故土家业须由小儿子继承;入主中原后的蒙古统治者,又另外受到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这些相互矛盾的继承制度并存,是导致元政权在汗位、皇位继承问题上乱象屡生的重要原因。此外,作为,蒙古族的崛起和发展往往伴随着征伐、掠夺和征服。严酷的战争环境和生存发展的需要,要求首领必须是有能力、有威望的强者。此外,先大汗的遗命、先大汗寡妻哈敦(皇后)的支持和权臣的属意等因素,也对继承人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元朝的皇位传承比起历史上的很多朝代,显得曲折、复杂和混乱得多。

成吉思汗死后,草原上的诸王遵照遗诏立窝阔台为大汗。但是这个遗诏要获得“诸王百官大会”的认可。也就是说,元早期的王位继承分两步走,第一步前人指定,第二步贵族阶层普遍认可。按照现代的眼光看,这个制度有进步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遭到了挑战。窝阔台死后,指认他的孙子失烈门当蒙古大汗。失烈门没有得到诸王百官大会的认可。他们觉得窝阔台的长子更适合成为蒙古大汗。窝阔台长子死后,诸王百官大会继续发表反对意见,造成了草原之上两年没有新的大汗。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碎。蒙古王公内部有人觉得王位继承掣肘于诸王百官大会不利于内部的统一。于是世袭制度再次被确立,避免了夺权篡位的发生。

满清没有确认嫡长子制度 仅有一个嫡长子继承皇位

清朝皇帝和历史上王朝一样实行世袭。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11帝都是他的子孙。但是袭位方式与历代不大同。

清朝皇帝列表(来源嘻嘻网历史朝代

历代由皇帝的嫡长子继位,并且要先预立为太子。清朝不守这个规矩,继位的不论是否皇长子,除了载淳外,无一是长子。载淳曾有一弟,出生后未命名就死了,因此无人与他争王位。继位也不一定要先预立为太子。清朝的继位法几经变化。开始实行汗位推选继承制,太宗、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是由皇室贵族推选的。康熙皇帝想效法汉家礼制,开始立嫡长子允礽为皇太子,结果因为他在位时间过长,导致太子没有耐性等下去而生了异心,又把他给废了。后来是皇四子胤禛争到了皇位。另外太子因为是法定的接班人,所以日益骄横、目中无人,在朝中大失人心,与康熙皇帝本人也产生的矛盾。于是其他的皇子借着皇权与储权冲突的机会,纷纷觊觎皇位,互相明争暗斗,形成了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局面,最后太子两度被废,没能继承皇位。“九龙夺嫡” 四阿哥改了遗诏“于” 夺了十四阿哥皇位?

秘密建储法:把挑选出来准备继位的皇子姓名写好,放于匣中,置诸干清宫正中顺治帝御书“正大光明”匾之后

鉴于过去几代皇子争位刀光剑影的残酷教训,雍正皇帝发明了一种秘密建储(储,储君,太子)法:把挑选出来准备继位的皇子姓名写好,放于匣中,置诸乾清宫正中顺治帝御书“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死后,取出宣读,新君即位。这样一来,就让皇子们都觉得自己有希望,从而不会相互争斗,也不会为了皇位而逼宫谋害父皇,同时避免了接班人成为众矢之的,而皇帝也可以放心地培养皇家子弟,予以重任,不会出现明朝皇子昏庸无能的情况,可谓一举多得。这一制度的优越性使其成为定制,后世的清朝皇帝基本都遵循此例。这种办法用到道光。这段时间秘密建储也有中途改变的。乾隆帝即位后立皇次子永琏为太子,乾隆三年永琏夭亡,乾隆帝改立皇十五子永琰(永琰后改为颙琰)。咸丰传位是临终召王大臣承写珠谕,立皇长子为皇太子。至于后来同治帝死后由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帝,光绪帝死后由溥仪继位,是为宣统帝,则是由慈禧太后懿旨确定的醇亲王载沣。

清朝继承者名单清朝皇帝列表

皇太极,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顺治,皇太极第九子

康熙,顺治皇帝第三子

雍正,康熙第四子

乾隆,雍正第四子

嘉庆,乾隆第十五子

道光,嘉庆第二子

咸丰,道光第四子

同治,咸丰长子(实为次子)

光绪和宣统都是从亲王府过继来的。

嫡长子继承制其实不太被遵循

既然大家都不愿遵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既然这么多有作为的皇帝都不是嫡长子出身的,那么这个制度是不是很不靠谱?为什么不被废除?居然实行至少被承认了两千多年?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形成、发展和优缺点

首先来看看嫡长子继承制,它是指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所以它也是古代一夫多妻(妾)制,或者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产物。

该制度起始于商末,定型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奴隶制时代,主要适用于宗祧继承中。此时家国为一体,宗祧继承包含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进入封建时代,法律严格规定嫡庶之分,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但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兄死弟继;从商朝后期起,王位继承开始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西周初年,周公制礼,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周朝,上层统治者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其财产和爵位都是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的,必须是嫡妻的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贵的妾之子。这种继承制度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嫡长继承制的核心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在《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已经提出。“立嫡以长不以贤”,意即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国君的嫡亲长子,即王后的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即便往后的儿子不是最长的,即便有妃嫔的儿子更年长,但太子也仍然有王后的儿子当。只是在王后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能立妃嫔的儿子为太子。比如商纣王就是依此规定当上国君的。纣王有个同母的哥哥叫微子启,但其母在生微子启时身份为妃嫔,在生纣王时其母身份升为王后,所以纣王因此就成了嫡子,尽管比微子启年龄小,但仍能继位。

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当了皇帝,就把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正式确定下来。以后历朝历代,至少在理论上都是遵守这个制度的。比如明朝时,朱元璋没有传位于朱棣,而传给长孙朱允炆,就因为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是他的嫡长孙,而朱棣不是他的长子。后来明成祖朱棣舍弃功勋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也是基于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当然唐朝也是如此,按照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李世民怎么都轮不着当皇帝。所以他只有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杀死老大李建成。李渊被迫把皇位传给了他。李世民虽然是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但是,他也遭到不少非议,因他不是嫡长子,皇位来路不正。

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成功而且成熟的继承制度。这个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情况而行之有效的继承制。但是,此制度也有明显的缺点。如果皇帝的长子是个傻子怎么办?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还是存在的。此时如果仍遵循这个制度,就会出现白痴皇帝。比如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就是个白痴皇帝,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长子早夭,次子司马衷便成了长子,顺理成章当了太子。司马炎就是太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了,所以酿成了个悲剧,让好不容易结束三国时代,实现统一的西晋陷入八王之乱,迅速走向衰落。

正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有局限性,所以自古皇帝立储就出现“立长”和“立贤”两种方案。但“立长”容易把握,谁是长子明摆着的,赖不成;而“立贤”就比较麻烦,很难认定哪个皇子更贤,就容易扯皮,容易引发权力的争夺,于是围绕太子之位发生的宫廷政变,流血事件,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特别是唐朝,从李世民开始,后代的皇位不少都是用血洗出来的。

另外,皇帝也常常以“立贤”为借口,故意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如汉武帝晚年喜爱少子刘弗陵,就将其立为太子。后世君主也常常以此为理由而废立皇后。因为嫡长制下的继承人资格,最终是根据生母的身份的贵贱确定的,一旦皇位继承人的生母因失宠而失去皇后地位,势必连带危及太子的地位。如光武帝刘秀,他废掉郭皇后,立阴丽华为后,郭皇后的儿子太子刘强也只有让位于阴丽华之子刘庄了。

因此在“立贤”与“立长”的冲突之下,古代皇帝是嫡长子继位的情况变得十分少见,倒成了“非主流”。连续数代皇帝都由嫡长子继承的情况更是极为稀有。而历史上却有个著名的朝代,连续四代皇帝都是嫡长子继位,还有一位开创了盛世,可谓史上唯一!那么此朝是什么朝代?连续四朝以嫡长子继位的皇帝是何人?是谁开创了盛世?

(二)史上唯一的连续四代皇帝均由嫡长子继位的奇迹

历史上连续两代以上皇帝都由嫡长子继位的很少见,其中在明朝时出现过连续三代皇帝嫡长子继位的情况,就是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三朝。这三朝是紧接着明成祖朱棣的一朝的。当时朱棣夺位成功后,励精图治,经过强有力的改革,让明朝走入正规;然后连续三朝由嫡长子继位,明朝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这期间也是明朝的黄金时期。

除了明朝外,历史上还有一次连续四代皇帝均由嫡长子继位的特例,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的现象,它出现在古代第一王朝唐朝。即从唐代宗李豫开始,历经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直到唐宪宗李纯,共四朝,从762年到820年,历时58年,这简直是奇迹。而且这四位君主还有一位开创了个盛世,即唐宪宗李纯开创的“元和中兴”。别小看了这个时期,它可以说是唐朝中期的“黄金时代”。因为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8年混战,元气大伤,唐朝之所以没有很快灭亡,而是又坚持了140多年(相当于唐朝的一半),就因为这个时期的稳定和发展。

这四位皇帝,尽管并非都是很有作为的,但至少不是昏君,而且唐代宗李豫和唐宪宗李纯在整个大唐来说,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安史之乱发生后,首先是唐肃宗李亨站了出来,在唐玄宗李隆基逃跑之时,力挽狂澜进行平叛。但李亨其实并不是一位性格坚定的人,也很难算是明君,他当时只是起到一面旗帜的作用。在平叛安史叛军的过程中,其长子,即李豫起了很大作用,他做为兵马大元帅,跟郭子仪配合,数次击败叛军,比如赫赫有名的收复长安之战等。

而且,肃宗李亨在762年便去世了,此时战乱还没有结束,甚至还处在很关键的时刻,这时李豫便接下了这个沉重的担子。安史之乱是在李豫手里终结的,这是他为大唐做的第一个贡献。当然在战乱结束之后,唐朝面临着伤口愈合、恢复元气的重任,这时急需要稳定的局面。说实话,唐代宗李豫干得不错。尽管他也有很多错误,比如重用宦官,不过这是唐玄宗留下的顽固问题,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即便如此,在他执政时期,也是痛下杀手,干掉至少三位祸国殃民的大宦官,比如臭名昭著的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

相对来说,唐代宗还算是仁君,没有明显的滥杀功臣之类,比如当时的平叛名将仆固怀恩,因忌惮宦官的陷害,被逼造反,他引回纥、吐蕃等藩国的10多万大军侵犯唐朝,尽管仆固怀恩本人在行军半途即病死,但其造反已经形成事实,若按一般的皇帝不灭他九族就不错了,可是李豫念其平叛安史之乱有功,不但不予追究其家庭,还将其老母接到长安安度晚年。

还有就是对有功高盖主之嫌的郭子仪的任用上。尽管程元振、鱼朝恩等大宦官对郭子仪屡次打击,使其兵权屡次被剥夺,但郭子仪均无性命之忧,而且屡次再度被起用,这跟皇帝的保全有很大关系。最后李豫干脆把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双方成为亲家,奸臣们再也不敢对郭子仪有所行动了。

李豫执政了17年,这个时间不算长,但在那个急需稳定的时期,却显得很宝贵。他对政治、经济进行了不少改革,比如在漕运、盐价、粮价上等都实行了强有力的革新,实行“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都是非常明智。《新唐书》对他的评价是:“盖亦中材之主也”认为他有一定能力,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则说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评价很高。

代宗李豫去世之后,由其长子李适(kuo)继位,即唐德宗。说实话,李适不算是明君,但也不算昏庸,于779—805年在位,执政26年。他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26年也起了个稳定的作用。他是属于那种志大才疏的人,能力有限,能保住江山不失已是不易。783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泾元兵变”,即奉天之难,尽管没有安史之乱那么恐怖,但长安也曾经一度被乱贼占领,德宗被迫弃城而逃。幸亏有李晟等名将再度驱赶叛贼,挽救了大唐江山。

李适在位时,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严禁宦官干政,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等,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后来任用卢杞等奸臣,又使政局转坏。到晚期时,他再度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开始姑息,使藩镇割据势力再度抬头。但他统治时,总体局势较为安定。他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德宗之后是其长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由于德宗在位时间比较长,达26年,所以顺宗李诵就做了长达25年的太子,这也可以说明,德宗在位时,至少后宫还相对比较安宁,没有多少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各皇子之间打得头破血流之类的情况发生。李诵继位时已经44岁,按说已经很成熟,而且相比其父德宗,李诵更有才华,也有志向,颇有胆略,比如在(783年)的“泾元之变”时,他随皇帝出逃避乱时,执剑殿后,力战拒敌;在40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面对朱泚叛军的进逼,李诵常身先禁旅,抗击叛军。将士们在他的督促激励下,无不奋勇杀敌,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确保了德宗的安全。

按说顺宗李诵有明君的潜质,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善断。”可惜,他由于心理压抑等原因(当太子时间过长的多有这样的问题),变得极端忧郁,身体状况很差,于804九月,突然中风,失去了说话功能。而此时其父德宗也到了风烛残年。次年正月,唐德宗驾崩,遗诏传位于太子李诵。李诵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即唐顺宗。但到当年八月,在位仅186天的顺宗就被迫禅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数月之后,唐顺宗就去世了。李诵的早逝令人惋惜,但他令人肯定的是,在生前果断传位于长子李纯。因为他身染重病,不能说话,根本不能打理朝政。事实证明,他的提前传位是很英明的做法。这样避免了继承人问题上的麻烦。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选定的接班人太正确了,几乎是唐朝历史上唯一的主动的明智选择。

在唐朝皇帝对于继承人的安排上,大多为人诟病,李世民的上台是必须的,但李渊是无奈的选择,他并非是主动让其次子上位的;而李世民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也并非英明,差点提前结束大唐;李隆基是自己搞来的位置。而李诵则为大唐选择了又一位明君,即唐宪宗李纯,他创了个盛世,即元和中兴,几乎再度恢复大唐荣耀。

唐朝共20位皇帝,李纯是第11个。大唐之所以还能坚持9代,一个世纪的寿命,跟李纯打造的小盛世分不开的。

李纯出生时,正是其曾祖父唐代宗李豫的晚年。李纯也是经历坎坷的,比如德宗时期发生泾元之变时,他才5岁。童年即目睹了唐朝的灾难。后来奉天之难结束,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其祖父德宗皇帝把他抱在膝上,问他:“你是谁家的臭小子,怎么会在我的怀里?”李纯俏皮地回答:“我是大唐第三天子!”德宗奇之。因为作为当时皇上的嫡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但又很契合实际。后来他继位后励精图治,打造了在唐朝(不包括武周时期)仅次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元和中兴”时代,真的被后人称为唐朝仅次于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第三天子。

李纯的最大功绩是削藩,他通过雷厉风行的举动,把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弄得七零八落、藩镇各自为政的乱局重新凝聚起来,实现了大唐的再统一。宪宗李纯善于纳谏,很会用人,将“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能用忠谋,不惑群议”。他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吉甫、黄裳、裴度、武元衡等,另外他重用的文化名人还有声名赫赫的诗人韩愈、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等,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等。他重视军事,当时也是名将辈出,比如有李光颜、李愬等。

可惜的是,李纯后期仍重用宦官,最后又被宦官王守澄、陈弘志等谋杀,享年42岁,英年早逝,使“元和中兴”过早地停了下来。因为从他之后,唐朝更加严重地陷入宦官专权,甚至藩镇割据之中。李纯的继承者唐穆宗李恒是其第三子。也就是说,唐朝在连续四代皇帝由嫡长子继位之后,又恢复由非嫡长子继位了。而唐穆宗不但不是嫡长子,也并非明君,他和他的继承者唐敬宗李湛皆是昏君。唐朝稳定了58年之后,再度陷入各种纷扰之中。

事实上,自李纯之后,直到大唐结束,剩余的9个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仅唐宣宗李忱一人而已。其他基本都在吃李纯等祖宗留下的老本……

中国历史上以嫡长子身份登基的皇帝,只有这二十四人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帝位传承原则,延续了数千年。所谓嫡长子,是指皇后生下的第一个儿子。不过皇帝龙椅众人虎视眈眈,作为嫡长子早早被确定为储君,承受的风险极大,而在历史上的皇帝当中,只有区区以下二十四人是嫡长子身份继位的。

西汉(四人)

汉惠帝刘盈,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之子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和皇后窦猗房之子

汉元帝刘奭,汉宣帝刘询与皇后许平君之子

汉成帝刘骜,汉元帝刘奭与皇后王政君之子

东汉(一人)

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刘秀和皇后阴丽华之子

刘庄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阴丽华原本就是刘秀的原配,所以刘庄本就应该是嫡子。然而后来为了权宜,刘秀只好先册立郭圣通为后,导致刘庄一出生,就是庶子的身份。后来阴丽华成为皇后,刘庄的嫡长子身份,也就顺利回到他身上,以嫡长子的身份成为太子,便无人能够非议。

唐朝(六人)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和皇后吴氏之子

唐德宗李适,唐代宗李豫和皇后沈珍珠之子

唐顺宗李诵,唐德宗李适和皇后王氏之子

唐宪宗李纯,唐顺宗李诵和皇后王氏之子

唐敬宗李湛,唐穆宗李恒和皇后王氏之子

唐懿宗李漼,唐宣宗李忱和皇后晁氏之子

宋朝(二人)

宋神宗赵顼,宋英宗赵曙和皇后高滔滔之子

宋钦宗赵桓,宋徽宗赵佶和皇后王氏之子

元朝(四人)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元顺宗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和弘吉剌·答己之子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和皇后阿纳失失里之子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和皇后亦乞烈氏之子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和皇后罕禄鲁·迈来迪之子

明朝(六人)

明仁宗朱高炽, 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仪华之子

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之子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和皇后孙氏之子

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张氏之子

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万历帝和皇后王氏之子

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王氏之子

清朝(一人)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和皇后喜塔拉氏孝淑睿之子(他是嘉庆皇帝的次子,但是由于嘉庆帝的长子早殇,所以旻宁实际上是事实上的嫡长子!)

唐朝和明朝分别有六位嫡长子皇帝,是所有朝代中最多的,而西汉和元朝分别有四人居于次席。

中国422位皇帝中只有24位是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几乎成了摆设!

自西周树立宗法制以来,嫡长子继承制就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儒家确立学术上的统治地位后,这更成了一条铁律,几乎是每一个朝代的祖宗家法。

不过祖宗家法嘛,用得着的时候才抬出来,用不着的时候就是废纸一堆。就像是朱元璋制定的《大诰》,文官势力膨胀的时候,这玩意没人理会,该捞银子的还是捞。

但涉及到自个利益的时候,那祖宗家法就很重要了。比如宋代以司马光为首的元祐党人,在这方面玩得就很麻溜。

这皇位的继承,也是如此。虽说法理上,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是摆在台面上的制度。不过万事就怕但是,变通的方式还是有的。

最常见的就是废后再立后,这样原本属于嫡长子的皇子,那就失去了法理上的地位了。刘彻上位,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薄皇后被废,刘荣的太子之位不保。刘彻母亲封后,他也成为合情合理的嫡长子。

不过,哪怕这么搞,表面上合理合法,但实际上人们心里都明白,这实质上还是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自秦代以来,真正嫡长子继承皇位的,还真不多。反而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继承者都是后来居上。

我国历史上,自秦始皇起,到溥仪退位,总共有422位帝王。这当中,只有24位皇帝,是由嫡长子即位的。

这也就引出了一个几千年来萦绕在人们心中的一个政治议题:到底是立长还是立贤,才能让权力平稳过度的同时,又能保证选到明君?

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又或者说是一个答案众多的问题。如今,帝王时代早已雨打风吹去,只留下这悬而未决的答案给人们。

不过,也许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到古代人们真正的选择。所以,这里就分析下到底有哪些皇帝是嫡长子,他们执政水平如何。

1、两汉十四位皇帝中,只有五位是嫡长子继承的皇位。

先说说西汉的皇帝。

第一位是汉惠帝刘盈,他在位期间由他母亲吕后当权,自己说了并不算。或许他值得关注的优点就是仁厚,多次庇护兄弟们。

但作为皇帝,他是不合格的。因为他无法取得实权,平衡功勋集团和外戚集团之间的矛盾。

第二位是汉景帝刘启,他算是难得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后,有着出色表现的帝王。文景之治,给汉武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西汉推到了历史的巅峰。

第三位是汉元帝刘奭。他就不算是合格的皇帝了,在位期间,让皇权丧失威严,浪费了他父亲创造的良好条件。也就是这个时期,西汉正式走向衰弱。

第四位是汉成帝刘骜。他的表现更不咋地,还不如他老爹。他当政期间,无法解决激烈的社会矛盾,并且让王莽崛起。

东汉皇帝中,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就一个人—汉明帝刘庄。应该说,他虽然比不上西汉的景帝刘启,但在位期间政绩还是可以的,也算是难得的明君。

可见,两汉中的五位继承了皇位的嫡长子,合格的也就两个,并且还不是一般的合格,超越了后世许多帝王。

2、唐朝二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是嫡长子即位。

大唐气象万千,皇室之间的血腥斗争那也是排在历代之首。不过奇怪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最容易发生夺位政变的朝代,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人数却是最多的。

第一位是唐代宗李豫。因为戏剧的原因,人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女儿,醉打金枝的主角嘛。

代宗当政期间,还算是合格。他通过仁政,慢慢的抚平了安史之乱造成的破坏。

只是也仅限于此了,对内,他无法解决藩镇节度使做大的难题,对外,也无力驱逐入侵的吐蕃。可以说,他只能算是勉强合格,做一个守成的君主还是可以的。

第二位是唐德宗李适。这位皇帝比他爹代宗差了好多。对内,由于性格问题,他无法和大臣缓和矛盾,御下的能力十分差劲。同时,在地方上对藩镇由削弱变成妥协,留下巨大隐患。唯一的优点,或许就是继承了老李家能打的传统,带兵作战还算有那么点水平。

第三位是唐顺宗李诵。他在内政上,算是比父亲厉害那么一点点。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这几人组成著名的二王刘柳改革集团,对安史之乱以来的弊政进行了梳理,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同时,他又带来了宦官干政的问题。最终,他被宦官发动的政变推翻,成为无权的太上皇。他的改革,也就此终止。

改革失败,让宦官正式登上大唐权力中心,怎么说也不算是合格的帝王。特别是宦官问题,从此成为困扰中晚唐的政治难题。

第四位是唐宪宗李纯。

唐宪宗李纯他就是由宦官政变而上位的皇帝,即位之初,他就迅速压倒宦官取得了实际权力,然后积极削藩。可以说,他是中晚唐中难得的削藩取得重大成就的皇帝,其他内政上也颇有成就,创造了“元和中兴”这么一个难得的小繁荣时代。

只是,他依然没有解决老爹当政时开始崛起的宦官势力,并且晚年也变得昏庸。人们熟悉他晚年的情况,还得益于韩愈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奏章。

他就像是小一号的李隆基,一言难尽。

第五位是唐敬宗李湛。他就是自己爷爷和父亲当政时期留下的宦官问题的受害者,即位一年就被宦官弑杀。也就是从他开始,中晚唐的宦官们把皇帝当傀儡对待,生杀予夺全看自己需要。

最后一位是唐懿宗李漼。他同样是宦官拥立的,而且他自己对朝政也不怎么感兴趣,只顾着歌舞和游玩。政治上,频繁更换宰相,造成朝局不稳。怪不得司马光评价他是昏君。

可见,大唐这几位嫡长子帝王,水平最好的也不怎么样。他们在大唐逐渐衰落的过程中,作为不大,有的甚至催化了衰落进程。

3、宋代有二位嫡长子皇帝

按理说宋代这么一个儒学繁荣,士大夫当政的朝代,嫡长子继承制应该得到彻底的落实才行。

实际上并不是,整个宋代也只有两位帝王是真正的嫡长子继承皇位。

第一位是宋神宗赵顼。他当政时期,变法是主流,可以说也是宋代皇帝中难得的人。只是种种原因,变法失败了。

应该说,他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但也就限于此。

第二位是宋钦宗赵桓。这位就不用说了,登基的时候纯属老爹甩锅。登基后的骚操作也挺迷幻,派人做法请神兵打金兵,最终落得个被俘的下场。

当然了,宋代嫡长子能够继承皇位只有俩人的原因,或许和皇家血脉单薄有关。几乎每一代帝王的孩子,那都得夭折几个,有的甚至绝嗣,只能把皇位让给旁支。

4、元朝有四人是嫡长子继承皇位。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短短八十多年时间,总共有11位皇帝。可以说,这么频繁的换帝王,政局动荡就没停过。

十一位帝王中,有四位是嫡长子继承的,这人数,也算是可以了。

这四位分别是元武宗海山、元英宗硕德八剌、元明宗和世、元顺帝懽帖睦尔。

他们当政的时间都不长,也没解决什么问题。虽然元武宗也有过改革,但没能成功。

元顺帝这位亡国之君,那已经算是善终了。前几位,不是暴毙就是死于政变,估计中间充满了阴谋。

5、明代有六位嫡长子继承了皇位,和大唐持平。并且,明代算是执行嫡长子制度最为彻底的朝代。

宋明两代,作为儒学最繁荣,文臣官僚集团最稳固的时代,是执行嫡长子制度最为彻底的朝代。

宋代之前提到,之所以只有两位嫡长子继承了皇位,是因为皇家血脉的问题。当然了,南宋那就一言难尽,不去提它。

明代呢,除了一个朱老四起兵夺得皇位,以及景泰帝朱祁钰因兄长被俘而登上皇位之外,几乎都是按照宗法制来继承的。

除了他俩,其余非嫡长子继承了皇位,都是因为前代帝王绝后,所以才把帝位传给最近的支系。

这六位以嫡长子继承了帝位的帝王,表现各不相同,最好的,也就是算合格吧。

第一位明仁宗朱高炽,著名的胖子皇帝。虽说老爹朱棣对他不咋喜欢,但也没考虑过换掉他。朱棣北征的时候,他的监国生涯那也可圈可点。

第二位宣德帝朱瞻基,也算是合格的帝王。不说怎么出色吧,至少也没什么差错。当然了,也没真正解决社会弊端,比如卫所崩坏,文臣势力逐渐失去制约等问题,在这期间有了进一步发展。

第三位明英宗朱祁镇那就大名鼎鼎了,不过却是坏名声。反正自古以来被俘的皇帝,还能复位的,也就他。土木堡让明朝进入了转折点,从此文官抬头,军方沉沦,给未来大明朝留下了许多漏洞。

第四位是正德帝朱厚照。这位帝王,原谅他放诞不羁,一生追求自由的精神吧!至少,他比他太爷爷强点儿,只是时代束缚了他。

第五位光宗朱常洛和第六位天启帝朱由校,怎么说吧,都不算什么合格的帝王。比起万历,权术方面就不像是帝王作为。

总体而言,由于稳固的官僚体系,明代的这几位帝王介乎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但也没有一个能称得上是明君。

6、清代只有一位是嫡长子继承了帝位

清代作为我国君主集权巅峰的时代,自有一套继承的制度。雍正之前,皇位继承都得通过一些斗争。当然,康熙除外,他继位没多大波澜。

整个清代,只有咸丰帝,是唯一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帝王。

雍正之后,正式搞秘密建储制度,不立太子。所以咸丰帝能继承皇位,从那时候的制度上来讲,和他是嫡长子没多大关系。

这位帝王吧,你也不能说他有多昏庸,当然也不能说他多大能耐。

要不是遇上千年变局,遭到英国侵略,他还是能安稳的当个太平天子,顶多也就是各地有点儿民乱。

当然了,你也别指望他能做出多大的改革,解决当时国内存在的各种矛盾。清朝还是会继续昏睡沉沦下去的。

这是整个时代的原因,就算道光没选他,选了鬼子六继承皇位,也不见得会好到哪儿去。反正第二次鸦片战争总会爆发,没了太平天国,其他农民该起义还是会起义。

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真正按照儒家提倡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位的帝王只是少部分。而这部分人中,算得上优秀的帝王,更是少之又少。

抛开那些因为绝嗣原因,更多的还是统治者的变通。这也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者的特点,他们只是会执行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如果不利于自己,那就想办法绕开。

至于立长还是立贤,根本不是问题,只是借口。

嫡长子继承制,历代王朝是何时被破坏的?

嫡长子继承制,本是古代“根正苗红”的继承者,但秦朝到清朝嫡长子做皇帝的都成了“珍稀动物”,反而是其他儿子甚至侄子、弟弟继位。汉唐宋明这些汉家王朝,汉朝、明朝只有一次嫡长子继承制,唐朝、宋朝开局就不是嫡长子继位,中国帝王继位似乎并不稀罕“嫡长子”。

秦朝,秦二世胡亥不是嫡长子,因此秦始皇一死就被破坏了。

西汉,汉惠帝刘盈是嫡长子,刘盈死后没有嫡长子,这一制度也被破坏了。

东汉,汉明帝刘庄勉强算嫡长子,毕竟他母亲阴丽华被册封为皇后,但汉明帝的儿子刘炟不是嫡长子,这一制度在汉明帝刘庄死后被破坏。

曹魏,魏明帝曹叡本来属于嫡长子,但母亲甄夫人后来被废黜皇后地位,他也就不再是嫡长子。

西晋,晋惠帝司马衷在兄长司马轨病逝后也算嫡长子,但司马衷没有嫡长子,晋怀帝司马炽更是司马衷的异母弟,西晋嫡长子继承制已经被破坏。

东晋,晋明帝司马绍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庶长子而不是嫡长子,东晋第一次皇位继承就不是嫡长子继承制。

南朝宋,宋武帝刘裕没有嫡子,庶长子刘义符也被朝臣弑杀,南朝宋一开始继承就不是嫡长子继承制。

南朝齐,齐高祖萧道成的儿子齐武帝萧赜是嫡长子继位,齐文帝萧长懋也是嫡长子继位,郁林王萧昭业也是嫡长子继位,但萧昭业很快被叔父萧鸾弑杀,改立萧昭业异母弟海陵王萧昭文为帝,嫡长子继承制这才被破坏。

南朝梁,梁武帝萧衍被饿死后,侄子萧正德自立为帝,嫡长子继承制度被破坏。

南朝陈,陈武帝陈霸先的儿子被北周扣留,因此陈霸先只能传位给侄子陈文帝陈蒨。

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被弑杀后,第六子拓跋余被拥立为皇帝,嫡长子继承制度被废。

北周,北周孝闵帝宇文觉是宇文泰的嫡长子,但宇文觉很快被堂兄宇文护废黜,改立宇文觉的庶兄宇文毓为皇帝。

隋朝,隋文帝杨坚废掉长子杨勇,死后,次子杨广继位即隋炀帝,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太子报仇千年不晚 隋炀帝墓重见天日遭遇杨勇

唐朝,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李建成被次子李世民弑杀,李世民自立为太子并继位。

后梁,梁太祖朱温被次子朱友珪弑杀,朱友珪不是嫡子,母亲是亳州营妓。

后唐,唐庄宗李存勖被弑杀后,他的义兄唐明宗李嗣源继位。

后晋,晋高祖石敬瑭死后,继承皇位的是养子石重贵,而不是嫡长子。

后汉,汉高祖刘知远死后,嫡长子魏王刘承训已死,嫡次子刘承祐继位,刘承祐很快被大将郭威逼死。

后周,周太祖郭威儿子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只好传位给养子郭荣。

辽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病逝后,次子耶律德光继位为皇帝。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

西夏,西夏开国皇帝夏景宗李元昊被儿子李宁令哥弑杀后,儿子李谅祚被母后没藏氏拥立为皇帝。

金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病逝后,弟弟完颜晟继位为金太宗。

元朝,元太祖忽必烈传位给皇太孙铁穆耳,铁穆耳也不是皇长孙而是皇太子真金第三子。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后来被皇叔燕王朱棣夺位。

清朝,清朝开国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皇位落入幼子九子福临之手。多尔衮豪格叔侄皇位之争 都两手空且下场一样惨

嫡长子继承制下却有109位皇帝并非前任皇帝所生

在古代皇位传承中,受“宗法制”影响极为深远,因而不仅绝大部分都是“父死子继”,且基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凡是皆有例外,在皇位传承方面仍然如此,历史上不仅有继任皇帝非先帝亲生之子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事实上,在古代的数百位帝王中,有多达109位帝王,皆不是以上任皇帝亲生之子身份所即位。

1、西汉后少帝刘弘:前少帝刘恭弟弟。刘弘是汉惠帝刘盈第四子。汉惠帝刘盈驾崩之后,吕后立年仅五岁的刘恭为帝,吕后临朝称制,渐渐长大的刘恭得知生母乃是被吕后所杀之后,便扬言长大后要报仇,吕后得知之后,将其废掉后囚禁于永巷,后予以杀害。前少帝刘恭被废杀后,吕后立刘弘为帝,是为后少帝。

2、西汉文帝刘恒:后少帝刘弘叔叔。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获封代王,此后于代地就藩长达十五年。当时,汉惠帝刘盈驾崩之后,先后有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即位,但朝中大权却始终掌握在太后吕雉手中。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太后吕雉去世,随后爆发“诸吕之乱”,吕氏集团被铲除,之后周勃、陈平等人以“刘弘并未汉惠帝所生”为由,将后少帝刘弘废除,迎立代王刘恒为帝。

3、西汉废帝刘贺:汉昭帝刘弗陵之侄。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也是西汉历史上的第二位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其死后无子,在权臣霍光的主持下,昌邑王刘贺被拥立为新帝。

4、西汉宣帝刘询:汉废帝刘贺之侄。原名刘病己,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征和二年(前91年),刘询的父祖皆于“巫蛊之祸”遇害,襁褓中的刘询则被收系郡邸狱,大赦之后被祖母史家抚养,后因武帝遗诏而被养于掖庭,并被恢复了宗籍。汉废帝刘贺被拥立为皇帝后,在位仅二十七天,便又被霍光所废,后在杜延年的建议下,霍光又将刘询扶上了皇位。

5、西汉哀帝刘欣:汉成帝刘骜之侄。刘欣是汉元帝刘奭之孙,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其父去世之后,刘欣袭封定陶王爵位。元延四年(前9年),定陶王刘欣与中山王刘兴同时入朝,因当时汉成帝无子,两人乃是新君的有力争夺者,然而汉成帝认为中山王刘兴没有才干,而两人又是兄弟关系,汉成帝认为中山王刘兴即位后,自己便不能入太庙,再加上刘欣祖母以珍宝贿赂赵昭仪和骠骑将军王根,使得两人在汉成帝面前说尽刘欣好话,最终使得刘欣被立为太子。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驾崩,太子刘欣即位。

6、西汉平帝刘衎:汉哀帝刘欣堂弟。原名刘箕子,乃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其父于绥和元年(前8年)去世后,刘衎承袭中山王之位。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刘欣驾崩,因刘欣不好女色,而喜好男色,导致其死后无子。与此同时,权臣王莽为了便于弄权,因而在汉哀帝刘欣去世之后,不肯立年岁较长的皇帝,遂于同年七月迎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入宫,于同年九月即位为帝。

6、东汉安帝刘祜:汉殇帝刘隆堂兄。刘祜是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元兴元年(106年),汉和帝刘肇驾崩,其出生刚满百天的幼子刘隆即位,是为汉殇帝。然而,刘隆在位仅220天,不满一岁的刘隆便夭折了,作为历史上即位年纪最小、且寿命最短的皇帝,刘隆死后自然无子。因此,刘隆去世之后,邓太后便和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迎立年仅13岁的刘祜为帝。

7、东汉前少帝刘懿:汉安帝刘祜堂兄弟。刘懿是汉章帝刘炟之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虽然汉安帝刘祜生前曾立太子刘保,但却因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大长秋江京和中常侍樊丰的诬陷,导致太子被废。因此,当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汉安帝刘祜驾崩之后,阎太后为了把持朝政,在其兄长阎显的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

8、东汉顺帝刘保:前少帝刘懿之侄。刘保乃汉安帝刘祜的废太子。延光四年(125年)十月,刚当上皇帝没几个月的刘懿因病驾崩,江京、阎显等人为了保住权势,选择秘不发丧,准备拥立济北王之子或河间王之子即位。废太子刘保得知消息后,紧闭宫门、屯兵自守,结果还不等其他宗室入京,中黄门孙程等十九名宦官便合力斩杀了江京等人,迎立刘保即位,刘保随后将阎显、阎景、阎晏兄弟及其党羽全部诛杀,将阎太后迁居离宫。

9、东汉质帝刘缵:汉冲帝刘炳堂兄。刘缵是汉章帝刘炟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也就是汉顺帝刘保之侄。建康元年(144年)八月,汉顺帝刘保去世,年仅一岁的太子刘炳即位,然而即位还不到一年,刘炳便于次年正月夭折了。梁太后的兄长梁冀,于是选择了拥立当时年仅八岁的刘缵为帝。

10、东汉桓帝刘志:汉质帝刘缵叔叔。刘志是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汉质帝刘缵即位之后,不满权臣梁冀的飞扬跋扈,却因太过年幼而将一切都表现在了脸上,结果导致其仅仅在位一年半,便被梁冀给毒死了,年仅9岁。汉质帝死后无子,梁冀在中常侍曹腾的劝说下,拥立年仅十五岁的刘志为帝。

11、东汉灵帝刘宏:汉桓帝刘志之侄。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河间孝王刘开的曾孙,早年承袭解渎亭侯爵位。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刘志驾崩,据载后宫美女多达五千多名的他,却并未留下子嗣。汉桓帝去世之后,皇后窦妙临朝问政,经过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

12、东汉献帝刘协:后少帝刘辩弟弟。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次子,汉少帝刘辩的异母弟。早年得到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灵帝晚年,本来想传位给刘协,并将其托付给了宦官上军校尉蹇硕。然而,蹇硕最终败给了大将军何进,刘辩得以即位为帝。然而,不久便爆发了“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率兵入京,在董卓的胁迫之下,刘辩被迫退位,在董卓的拥立下,刘协即位为帝。

13、邵陵厉公曹芳:魏明帝曹叡养子。根据《魏氏春秋》的记载,曹芳可能是曹操的曾孙、曹彰的孙子、任城王曹楷之子。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因亲生儿子全部夭折,于是将曹芳和曹询收为昂子,曹芳先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魏明帝曹叡病重之际,立曹芳为皇太子,同日曹叡病逝,曹芳正式即位。

14、高贵乡公曹髦:邵陵厉公曹芳堂弟。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早年被封为高贵乡公。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马师联合公卿中朝大臣上奏郭太后,以“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废弃讲学、弃辱儒士、与优人、保林等淫乱作乐”等为由,将曹芳废黜,改为拥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15、魏元帝曹奂:高贵乡公曹髦叔叔。本名曹璜,是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髦因不满司马氏大权独揽,亲自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讨伐司马昭,结果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年仅十九岁。曹髦被杀之后,司马昭经过与公卿大臣们商议,最终决定立曹奂为帝。

16、东吴景帝孙休:吴废帝孙亮兄长。为吴大帝孙权之子,早年获封琅琊王。吴废帝孙亮在位期间,因与权臣孙綝矛盾激化,遂暗中与全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谋划准备诛杀孙綝,结果以失败告终。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逼迫孙亮夫妇离宫,改立孙亮的异母兄琅琊王孙休为帝。

17、吴末帝孙皓:吴景帝孙休之侄。吴大帝孙权之孙,吴文帝孙和(追尊)之子,其父因争夺太子之位失败被废,孙休即位后,被封为乌程侯。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由于他的几个儿子太过年幼,而彼时恰逢蜀汉刚刚被灭,再加上交趾发生叛乱,因此朝廷上下都想要立一位年纪较长的君主,于是经左典军万彧推荐,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说服朱太后,最终拥立二十三岁的孙皓即位。

18、西晋怀帝司马炽:晋惠帝司马衷之弟。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晋惠帝司马衷的异母弟。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期间,西晋爆发了严重内乱“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因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的对立,晋惠帝司马衷立司马炽为皇太弟。光熙元年(307年)十一月,晋惠帝司马衷驾崩,皇后羊献容为了当上太后,促请清河王司马覃入京即位,但还不等司马覃抵达,司马炽便在侍中华混等人的拥立下即位。

19、西晋愍帝司马邺:晋怀帝司马炽之侄。司马邺是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敬王司马晏之子,早年曾被过继给秦献王司马柬,袭封秦王之位。永嘉五年(311年),晋怀帝司马炽在“永嘉之乱”中被汉赵军队俘虏,次年司马邺被拥立为皇太子。永嘉七年(313年)二月,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毒杀,四月消息传至长安,司马邺于同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

20、成汉哀帝李班:成武帝李雄之侄。李班初任平南将军,李雄虽然有十个儿子,但都不成气候,所以李雄最终舍弃自己的儿子而立李班为太子。玉衡二十四年(334年),李雄卧病不起,李班日夜侍奉在身边。李雄年轻时频频作战,受了很多伤,到这时病重,疤痕全部化脓溃烂,李雄的儿子李越等人都因厌恶而远远躲开。李班替他吸吮脓汁,毫无为难的表情,往往在尝药时流泪,不脱衣冠地服侍。玉衡二十四年(334年)六月二十五日,李雄去世,李班即位。

21、成汉废帝李期:汉哀帝李班堂弟。李期是成武帝李雄之子。李班即位之后,引发了李雄之子李越的不满,李越返回成都之后,与弟弟安东将军李期杀掉了李班,想要立李越为帝,李越却认为李期是父亲李雄正妻所生,又很有才能,于是让位给李期。

22、成汉昭文帝李寿:汉废帝李期叔叔。李寿是成武帝李雄的堂弟,从小聪敏好学、雅量大度,李期夺取皇位后,获封汉王。李雄在位期间,任用庸臣,导致朝政日益混乱。之后,李寿因为宗室之死,担心自身安危的他,率兵攻克成都,废李期自立。

23、汉赵昭武帝刘聪:刘和的弟弟。刘聪是光文帝刘渊第四子,汉赵建立之后,获封楚王。光文帝刘渊去世之后,太子刘和即位。刘和即位不久,便在宗正呼延攸、卫尉刘锐、侍中刘乘的挑唆下,决意消灭刘聪等诸王势力,结果以失败告终,反被刘聪率兵攻入皇宫,于光极殿西室杀害刘和,斩杀了呼延攸等人,群臣拥立刘聪即位,刘聪本想让位给北海王刘乂,但刘乂坚决不受,无奈刘聪只得即位。

24、汉赵末帝刘曜:汉隐帝刘粲从叔。刘曜是光文帝刘渊从子。太兴元年(318年)七月,刘聪驾崩,太子刘粲即位,然而刘粲在位期间,沉湎酒色,耽于游乐,诛杀辅政大臣,处死晋愍帝,将军国大事全权委托靳准,结果最终死于靳准的叛乱。刘曜得知靳准叛乱后,亲自率军前往平叛,在途中遇到了从平阳出逃的太保呼延晏与太傅朱纪,在他们的劝说下,刘曜即皇帝位。

25、后赵武帝石虎:石弘的堂兄。石虎是后赵明帝石勒的侄子,后赵立国后,获封中山王,曾经跟随石勒征战四方、开疆拓土,因而在朝中影响力极大。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去世,石弘继位,但朝中大权却全部掌握在石虎手中。延熙元年(334年),石弘被迫禅位于石虎。

26、后赵石遵:石世兄弟。石遵是石虎的第九子,石虎称帝之后,获封彭城王。太宁元年(349年)四月,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石遵被任命为左丞相。同年五月,石遵在姚弋仲、苻洪、石闵、刘宁、武卫将军王鸾、宁西将军王午、石荣、王铁、立义将军段勤等人的劝说下,攻破国都邺城,自立为帝,将石世废为谯王。

27、后赵石鉴:石遵的兄弟。石鉴是赵武帝石虎的第三子,石虎称帝之后,获封义阳王。石遵自立为帝之后,因与冉闵矛盾激化,便与石鉴和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密谋杀死冉闵,结果石鉴将消息泄露给了冉闵,冉闵于是派兵杀死了石遵,迎立石鉴即位。

28、后赵石祗:石鉴的兄弟。石祗是后赵武帝石虎之子,初封新兴王。石鉴称帝之后,封冉闵为大将军,然而不久后两人之间也爆发矛盾,于是派人欲杀冉闵,结果失败,最终被冉闵等人废杀。青龙元年(350年),石祗听说其兄石鉴被冉闵杀死,于是在襄国自立为帝。

29、后凉灵帝吕纂:凉隐王吕绍兄长。吕纂是后凉武懿帝吕光庶长子。隆安三年(399年),吕光病重之际,立太子吕绍为天王,以吕纂为太尉,统率六军辅佐吕绍。吕光临终之际,吕纂答应吕光不会生乱,结果吕光去世后不久,吕纂便发动了叛乱,吕绍被迫自尽,吕纂即天王位。

30、后凉吕隆:后凉灵帝吕篡堂兄弟。吕隆是后凉武懿帝吕光之弟吕宝的儿子,曾任北部护军等职。后凉咸宁三年(401年),吕隆的弟弟吕超因为擅自攻打鲜卑,吕纂召其入京,本来吕纂只是想教训吕超一番,没想到吕超惊惧之下,竟然趁着吕纂喝醉酒的机会,反将吕纂所杀。吕超杀死吕纂后,便将天王之位让给了吕隆。

31、后燕昭文帝慕容熙:后燕昭武帝慕容盛叔叔。慕容熙是燕惠愍帝慕容宝之弟,初封河间王,兰汗之乱时曾被封为辽东公,慕容盛即位后,封河间公。长乐三年(401年),后燕再次爆发内乱,前将军段玑、殿中将军秦舆之子秦兴、殿中将军段赞之子段泰等率兵攻入皇宫,慕容盛一面约束军队抵抗,一面召慕容熙入宫交代后事,然而慕容熙尚未入宫,慕容盛便被乱军所杀。慕容盛死后,朝臣本想拥立慕容盛之地慕容元即位,但慕容熙却在丁太后的支持下,成功即位。

32、南燕慕容超:南燕献武帝慕容德之侄。慕容超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孙,南燕献武帝慕容德之侄,北海穆王慕容纳之子。义熙元年(405年),慕容德将慕容超从长安接回南燕,因其膝下无子,因而下诏立慕容超为皇太子。不久,慕容德去世,慕容超即位。

33、北燕昭成帝冯弘:北燕文成帝冯跋弟弟。冯跋夺取北燕皇位后,冯弘担任司徒、录尚书事,受封中山郡公,负责辅佐朝政。太平二十二年(430年)九月,冯跋病重,命令太子冯翼主持朝政,统率全国军队,然而此举却遭到冯跋妃子宋夫人的反对,她假传圣旨不许内外官员探视冯跋,负责警卫的中给事胡福将宋夫人的异动告诉了冯弘,冯弘于是率领武士闯入后宫。冯跋因为宫内生乱气绝而亡,冯弘以皇帝身份继承王位,又击败太子冯翼,之后称帝。

34、胡夏平武帝赫连定:胡夏德武帝赫连昌弟弟。赫连定是胡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第五子,胡夏德武帝赫连昌的弟弟,初封平原郡公,赫连昌即位之后,晋封平原王,拜司徒、大将军。承光四年(428年),北魏出兵攻打上邽,赫连昌兵败被擒,赫连定召集胡夏残部数万,一路逃奔平凉,于平凉即皇帝位。

35、前秦宣昭帝苻坚:前秦厉王符生堂弟。苻坚是前秦文桓帝(追尊)符雄之子,前秦景明帝符健之侄。皇始五年(355年),符健病逝,其子符生继承帝位。符生乃是天下少有的暴君,动辄便处死大臣,结果搞的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在苻黄眉谋反事件之后,便有大臣劝苻坚取而代之。符生听到风声后,便打算处死苻坚,然而却由于宫中侍女的泄密,导致苻坚提前兵变,率兵攻破王宫,将符生废为越王,虽然受到群臣拥戴,但苻坚却认为自己功业不足称帝,于是自降帝号位天王,称“大秦天王”。

36、前秦高帝苻登:前秦哀平帝符丕族侄。苻登是前秦宣昭帝苻坚的族孙,陇东太守苻敞之子,前秦哀平帝符丕的族侄。太元十一年(386年),猜忌大司马苻纂,带兵南奔东垣,遭到东晋扬威将军冯该击杀,尚书寇遗奉苻丕之子渤海王苻懿、济北王苻昶投奔苻登,苻登于是打算扶立苻懿为主,但众人认为符丕的儿子太小,不能承担重任,于是苻登即皇帝位。

37、东晋康帝司马岳:晋成帝司马衍胞弟。司马岳是晋明帝司马绍嫡次子,晋成帝即位后,先封吴郡王,后改封琅琊王,历任散骑常侍、骠骑将军、侍中、司徒公。咸康八年(342年)六月,晋成帝病重,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尚在襁褓之中,晋成帝的舅舅庾冰以“外有强敌”为由,建议晋成帝应该册立年纪较大的君主,并请求晋成帝立司马岳为储君,晋成帝同意,六月初八日,晋成帝去世,司马岳于次日即位。

38、东晋哀帝司马丕:晋穆帝司马聃堂弟。司马丕是晋成帝司马衍的长子,初封琅琊王。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晋穆帝司马聃去世,皇太后褚蒜子下令说司马丕本来早就该登基为帝,他是皇室正统,如今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当皇帝,拥立司马丕登基。

39、东晋废帝司马奕:晋哀帝司马丕胞弟。司马奕是晋成帝司马衍次子,晋哀帝司马丕的胞弟,初封东海王,晋哀帝即位后获封琅琊王,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兴宁三年(365年)二月,晋哀帝司马丕去世,因其没有子嗣,崇德太后褚蒜子以司马奕下诏说,司马奕德才兼备,又是皇帝的弟弟,应当继承皇位,于是百官拥立司马奕即位。

40、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废帝司马奕从王父(叔王父)。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异母弟,晋废帝司马奕即位后,受封琅琊王,拜为丞相、录尚书事。太和六年(371年)十一二月,权臣桓温以司马奕不能生育,后宫所生三子可能并非皇帝亲子等为由,迫使崇德太后褚蒜子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并于同日奉迎司马昱为帝。

41、东晋恭帝司马德文:晋安帝司马德宗胞弟。司马德文是孝武帝司马曜次子,与司马德宗同为为淑媛陈归女所生,初封琅琊王,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公、录尚书事等职。晋安帝在位晚期,权臣刘裕掌握朝中大权,义熙十五年(419年)一月,刘裕派人杀死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

42、刘宋文帝刘义隆:宋少帝刘义符弟弟。刘义隆是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先封彭城县公,后晋封宜都郡王,授镇西将军。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宋少帝因为游戏无度,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发动政变,将宋少帝刘义符先废后杀,在司空徐羡之的支持下,刘义隆被拥立为帝。

43、刘宋孝武帝刘骏:“元凶”刘邵弟弟。刘骏是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宠,屡镇外州。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时为太子的刘邵联合始兴王刘濬发动政变,杀死父亲刘义隆,自立为帝。正在巴口率兵平叛的刘骏得知消息后,将前线军队召回,于江州起兵讨伐刘邵,于同年五月攻克都城建康,擒杀刘劭及二兄刘濬,即位称帝。

44、刘宋晋安王刘子勋:前废帝刘子业弟弟。刘子勋是宋孝武帝刘骏第三子,初封晋安郡王,历任南兖州、江州、雍州刺史、镇军将军等职。前废帝刘子业在位期间,因凶残暴虐而引发朝局动荡。景和元年(465年)十一月,刘子业被宗室废杀,湘东王刘彧称帝,但刘子勋却被邓琬等人在寻阳拥立为帝。

45、刘宋明帝刘彧:前废帝刘子业叔叔。刘彧是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刘骏的异母弟,初封淮阳王,后改封为湘东王。景和元年(465年)十一月,因刘子业太过残暴,且想杀死自己的叔叔们,湘东王刘彧和亲信、阮佃夫、王道隆、李道儿,以及刘子业的亲信寿寂之、姜产之等十一人联手发动叛乱,杀死刘子业,自立为帝。

46、刘宋顺帝刘准:后废帝刘昱弟弟。刘准是宋明帝刘彧第三子,获封安成王。后废帝刘昱在位期间,为人凶狠残暴,致使朝政混乱,朝政大权逐渐落入萧道成手中,元徽五年(477年)七月七日,刘昱被亲信杨玉夫所杀,萧道成于是拥立刘准即位。

47、南齐恭王萧昭文:郁林王萧昭业弟弟。萧昭文是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次子,萧昭业即位之后,获封新安郡王。隆昌元年(494年)七月二十日,辅政大臣尚书令、镇军大将军、西昌侯萧鸾发动政变,弑杀萧昭业,次日萧鸾以皇太后王宝明名义下诏,追贬萧昭业为郁陵王,并提议立新安王萧昭文为皇帝

48、南齐明帝萧鸾:齐恭王萧昭文从王父(叔王父)。萧鸾是齐高帝萧道成之侄,始安贞王萧道生的次子。齐武帝萧赜驾崩之后,受命辅政的萧鸾逐渐掌握朝中大权。萧昭文在位期间,朝政全部操持于萧鸾之手,延兴元年(494年)十月,萧鸾以皇太后名义下诏,以萧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难当重任为由,废黜其皇帝之位,让萧鸾入宫继位,并降封萧昭文为海陵王。

49、南齐和帝萧宝融:东昏侯萧宝卷弟弟。萧宝融是齐明帝萧鸾的第八子,萧宝卷即位之后,获封南康王。萧宝卷在位期间,残暴酷虐、人心离散,导致国势日衰,再加上外部战事频繁,结果导致众叛亲离。后来,萧宝卷因读傻了尚书仆射萧懿,导致萧懿之弟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叛乱,围攻都城建康,而建康守将张稷也叛变,萧宝卷最终城破被杀,萧宝融则被萧衍拥立为帝。

50、南梁临贺王萧正德:梁武帝萧衍之侄。萧正德是梁文帝(追尊)萧顺之之孙,临川靖惠王萧宏第三子。早年被萧衍收为养子,昭明太子萧统出生后回归本宗。“侯景之乱”中,萧正德与侯景相互勾结,于梁太清三年(549年)十一月登基为帝。

51、南梁豫章王箫栋:简文帝萧纲侄孙。箫栋是梁武帝萧衍曾孙,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豫章安王萧欢之子,早年承袭父亲的豫章王爵位。大宝二年(551年),本就是侯景手中傀儡的简文帝萧纲,被侯景废为晋安王,被迫禅位于豫章王箫栋。

52、南陈文帝陈蒨:陈武帝陈霸先之侄。陈蒨是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南梁时期便深受陈霸先的赏识和栽培,陈霸先称帝之后,获封为临川郡王。永定三年(559年)六月,陈武帝陈霸先去世,由于当时太子陈昌被扣在北周,宣皇后章要儿便与大臣商议,决定先召陈蒨入宫即位。

53、南陈宣帝陈顼:陈废帝陈伯宗叔叔。陈顼是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子,陈文帝陈蒨的弟弟,陈文帝即位后,被封为安成王。天康元年(566年),陈文帝去世,太子陈伯宗即位,但朝政大权却被陈顼逐渐掌握。光大二年(568年),陈伯宗对于陈顼专权极为不满,陈顼于是以陈伯宗个性软弱、难当大任为由发动政变,以章太皇太后的名义下诏废黜陈伯宗的帝位,将其降封为临海王,自立为帝。

54、北魏高宗拓跋濬:南安隐王拓跋余之侄。拓跋濬是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皇帝(追尊)拓跋晃长子。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将拓跋余秘密迎入皇宫,拥立为帝,但又于同年十月将拓跋余杀死。于是,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等人拥立拓跋濬为帝。

55、北魏元钊:孝明帝元诩之侄。元钊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武泰元年(528年)二月二十五日,北魏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是将元诩出生仅一个多月的女儿立为皇帝,对外谎称是皇子,见外界并无异议后,又于次日将元姑娘废黜,并于二十七日改立年仅三岁的元钊为帝。

56、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元钊的从王父(叔王父)。元子攸是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彭城武宣王元勰第三子,先封武城县公,后封长乐王。元钊被立为帝后,天下震惊,晋阳军阀尔朱荣出兵攻破洛阳,将幼主元钊和胡太后沉入黄河,迎立长乐王元子攸即位。

57、北魏长广王元晔:孝庄帝元子攸堂弟。元晔是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南安惠王拓跋桢之孙、扶风王元怡次子,初封长广王。永安三年(530年),元子攸诱杀权臣尔朱荣和太宰元天穆,后尔朱兆以为叔父尔朱荣报仇为由,发兵攻打洛阳,同时拥立长广王元晔为帝。

58、北魏前废帝元恭:长广王元晔堂兄。元恭是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惠王元羽之子,初袭爵广陵王。永安三年(530年)十二月,孝庄帝元子攸被尔朱兆俘虏后缢杀于晋阳三级佛寺,后尔朱世隆等人考虑到元晔在北魏宗室中族属疏远,又不是人们愿望所推举,于是将其废黜,改立元恭为帝。

59、北魏后废帝元朗:前废帝元恭之侄。元朗是景穆帝拓跋晃曾孙、章武王元融第三子。建明二年(531年)十月,高欢起兵反抗尔朱氏集团,拥立元朗为帝。

60、北魏孝武帝元修:后废帝元朗堂兄。元修是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初封汝阳县公。中兴而年(532年),高欢击败尔朱氏后,废除了尔朱氏拥立的节闵帝元恭,同时因之前所立的元朗为远支宗室为由,同样将其废黜。高欢本想立孝文帝之子、汝南王元悦,后因无法服众,这才选择拥立元修为帝。

61、西魏恭帝拓跋廓:元钦弟弟。拓跋廓是西魏文帝元宝炬第四子。大统十七年(551年)三月,西魏文帝元宝炬去世后,太子元钦即位,不满大权操持于宇文泰之手的他,密谋诛杀宇文泰夺回大权,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先废后杀。元钦被废杀后,宇文泰拥立拓跋廓即位。

62、北齐孝昭帝高演:济南闵悼王高殷叔父。高演是神武帝(追尊)高欢第六子,北齐立国后被封为常山王。天保十年(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去世后,太子高殷即位,在位期间任用杨愔推行改革,后于乾明元年(560年)密谋架空亲王势力、加强皇权,结果由于泄密,高演和高湛发动政变,太皇太后娄昭君下诏将高殷废为晋安王,高演即位为帝。

63、北齐武成帝高湛:孝武帝高演弟弟。高湛是神武帝(追尊)高欢第九子,北齐立国后被封为长广王。孝武帝高演在位不到两年,便因打猎从马上摔下而一病不起,其本想立自己儿子为储君,但又担心高殷的事情在儿子身上重演,于是立弟弟高湛为储君。皇建二年(561年)十一月,高演诏令长广王高湛继承皇位,不久后高演病逝。

64、北周明帝宇文毓:孝闵帝宇文觉哥哥。宇文毓是周文帝(追尊)宇文泰的庶长子,北周立国后获封宜都王。孝闵帝宇文觉在位期间,为了亲自执政而与大冢宰宇文护发生冲突,宇文护最终迫使宇文觉逊位,将其贬为略阳公并幽禁,后又将其杀害。废掉了宇文觉后,宇文护迎立宇文毓即位。

65、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明帝宇文毓弟弟。宇文邕是周文帝(追尊)宇文泰的第四子,北周立国后被封为鲁国公。宇文毓被拥立为帝后,也对宇文护的专权极为不满,宇文护于是假意归政,宇文毓则信以为真,开始推行改革。于是,宇文护便于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十九日命人在宇文毓食物中下毒,将其毒死。宇文护本想自立为帝,奈何宇文毓却拼死留下了遗诏,宇文护无奈,只得遵从遗诏立宇文邕为帝。

66、唐睿宗李旦:唐中宗李显胞弟。李旦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子,乃是唐中宗李显一母同胞的兄弟,先后被封为殷王、冀王、相王、豫王。唐高宗李治驾崩后,太子李显即位,但朝政却被掌握在武则天手中,后李显重用韦氏外戚,意图收回权力,结果于嗣圣元年(684年)废为庐陵王,随后武则天立李旦为帝。

67、武周则天皇帝武则天:唐睿宗李旦生母。武则天本为唐太宗李世民才人,后于唐高宗年间二度入宫,先后击败萧淑妃和王皇后,被唐高宗李治立为皇后。唐高宗晚年,因病难以理政,遂以武则天辅佐理政,武则天自此开始插手朝政。唐高宗驾崩之后,唐朝虽然先后历经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两朝,但大权实际始终操持于武则天之。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李旦被降为皇嗣。

68、唐文宗李昂:唐敬宗李湛弟弟。原名李涵,是唐穆宗李恒次子,初封江王。唐敬宗李湛在位期间,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不爱理政,任由权宦王守澄勾结宰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结果最终于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同谋害死,年仅17岁。唐敬宗被杀后,宦官刘克明等,伪造遗旨,欲拥立唐宪宗之子李悟为帝,但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却指挥神策军杀死了刘克明和李悟,拥立李昂为帝。

69、唐武宗李炎:唐文宗李昂弟弟。原名李瀍,是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文宗李昂本想唐敬宗长子李普为太子,但李普却夭折,后来立了自己的长子李永为太子,结果李永又因杨贤妃陷害而被幽闭,最终死于幽闭之所。李永死后,唐文宗又立唐敬宗幼子李成美为太子,但还没来得及册立,自己便病重了。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鱼弘志伪造遗诏,废太子李成美为陈王,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李昂对此已经是无可奈何。正月初四,李昂病逝,李炎即位。

70、唐宣宗李忱:唐武宗李炎叔叔。原名李怡,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长期服食长生丹药,喜怒失常,因而患病,以至于不能言语,最终于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三(846年4月22日)驾崩。唐武宗病危之时,宦官马元贽认为李忱较好控制,于是将其立为皇太叔,等到唐武宗驾崩,李忱便即位了。

71、唐昭宗李晔:唐僖宗李儇弟弟。初名李杰、李敏,是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异母弟,初封寿王。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在“黄巢起义”中逃跑的唐僖宗,刚刚返回京城不久便患病,在大臣们支持吉王李保的情况下,神策军观军容使杨复恭支持寿王即位。三月,唐僖宗驾崩,遗诏立寿王为皇太弟,即位为帝。

72、后梁末帝朱友贞:梁废帝朱友珪弟弟。朱友贞是梁太祖朱温第三子,初封均王。乾化二年(912年),朱友珪发动政变,杀死父亲朱温,自立为帝。因朱友珪得位不正,再加上本人荒淫无度,导致人心沸腾、民怨四起。次年二月,朱友贞策反禁军军龙骧军,并派人催促赵岩、袁象先起事,袁象先于是率兵充入皇宫,杀死朱友珪,赵岩则带着传国玺迎立朱友贞即位。

73、后唐明宗李嗣源:唐庄宗李存勖义兄。李嗣源是后唐太祖(追尊)李克用养子,辅佐李存勖建立后唐。同光四年(926年),魏博戍卒在贝州哗变,乱兵攻入魏州,邢州、沧州也相继发生兵变,奉命镇压叛乱的李嗣源却因亲军叛变而被迫与叛军合流。唐庄宗无奈之下,只得亲自率军平叛,结果又遭遇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叛乱,李存勖死于乱军,李嗣源随后即位为帝。

74、后唐末帝李从珂:唐闵帝李从厚义兄。李从珂是唐明宗李嗣源的义子,获封潞王。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唐明宗因病驾崩,李从厚继承皇位。次年,李从厚为瓦解地方对自己威胁,对凤翔、河东、成德、天雄四镇节度使进行调动,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在部将鼓动下起兵,于应顺元年(934年)四月攻破洛阳,以曹太后名义下诏废李从厚为鄂王,自立为帝。

75、后周世宗柴荣:后周太祖郭威养子。柴荣出身邢州望族,自少“器貌英奇”,擅长骑射,为人谨慎笃厚,因而被姑父郭威收为养子。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柴荣被加授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同月十七日,郭威驾崩,朝臣秘不发丧,二十一日(2月26日),柴荣按照遗诏,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76、闽景宗王延羲:闽康宗王继鹏叔叔。王延羲是闽太祖(追尊)王审知少子。王继鹏在位期间,重新道士陈守元,大兴土木、卖官鬻爵、横征暴敛,天福四年(939年)七月,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兵变,同时拥立王延羲为闽国君主,后王继鹏被杀,王延羲正式即位。

77、南汉中宗刘晟:汉殇帝刘玢弟弟。刘晟是南汉高祖刘第四子,初封晋王。刘玢即位之后,骄傲奢侈,不理政事,荒淫无道,并且猜忌诸弟,刘晟久有谋叛之心。光天二年(943年),刘晟便与弟弟越王刘弘昌等人共同弑杀刘玢,自立为帝。

78、北汉景宗刘继恩:北汉睿宗刘承钧外甥。刘继恩原本姓薛,父亲薛钊因不受岳父北汉世祖刘崇所用,又与妻子刘氏聚少离多,便在一次醉酒后将刘氏刺伤,结果因此畏罪自杀。彼时,刘继恩年纪尚小,而其舅父刘承钧又膝下无子,于是刘崇便将刘继恩过继给了刘承钧。968年,刘承钧病逝,刘继恩即位。

79、北汉末帝刘继元:北汉景宗刘继恩弟弟。刘继元是北汉世祖刘崇之外孙,北汉睿宗刘承钧之外甥、养子,刘继恩同母异父弟。刘继恩的母亲先嫁薛钊生刘继恩,后嫁何氏生刘继元,也被过继给了刘承钧为养子。北汉景宗刘继恩在位仅两个月,便被供奉官侯霸荣刺杀,刘继元即位为帝。

80、宋太宗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胞弟。后周显德七年(960年),“陈桥兵变”爆发,赵光义同样参与其中,拥立其兄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之后,获封晋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

81、宋英宗赵曙:宋仁宗赵祯养子。赵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因为早年无子,便在景祐二年(1035年)将幼年的赵曙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宝元二年(1039年),宋仁宗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曙回到父亲身边,但随着赵昕的夭折,而宋仁宗又始终没有儿子诞下,因此赵曙又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被立为皇子。次年三月,宋仁宗病逝,赵曙即位。

82、宋徽宗赵佶:宋哲宗赵煦弟弟。赵佶是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赵煦死后无子,宰相章惇本想立哲宗的同母弟简王赵似,或者立哲宗的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却主张立端王赵佶,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端王赵佶最终得以即位。

83、宋孝宗赵昚:宋高宗赵构养子。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赵构因为失去生育能力,遂从宗室选中了六岁的赵昚,将其养于宫中,后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为皇子,又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六月,宋高宗赵构以“倦勤”而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赵昚。

84、宋理宗赵昀:宋朝宗室。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赵德昭的九世孙。由于宋朝帝位始终没有在赵德昭这一脉传承,因而到赵昀这一世时,已经与平民无异。彼时,宋宁宗赵扩因为八个儿子皆幼年早夭,便命宰相史弥远在宗室中寻找品行端正者继承沂王王位,史弥远又将此任务交给了僚属余天赐,余天赐因路过绍兴时在保长家中避雨,认识了赵昀兄弟,后向史弥远推荐。嘉定十四年(1221年),赵昀被选入宫,继承沂王王位。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驾崩,史弥远联合杨皇后假传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赵贵诚为新帝。

85、宋度宗赵禥:宋理宗赵昀之侄。初名赵孟启,又名赵孜,是宋理宗赵昀同母弟赵与芮之子。赵禥乃是荣王赵与芮与小妾所生,小妾怀孕时被迫服了打胎药,虽然最终儿子还是出生,但却因药而天生体弱,且智力低于正常水平,然而由于他是皇帝近亲的唯一男子,还是被宋理宗赵昀收为了养子,并于景定元年(1260年)立为皇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去世,赵禥即位。

86、宋端宗赵昰:宋恭帝赵兄长。赵昰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攻克临安,宋恭帝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则在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护送下逃出临安,先至浙江温州,后又辗转到了福州,并于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在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拥戴下称帝。

87、宋少帝赵昺:宋端宗赵昰弟弟。赵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在与哥哥赵昰逃亡途中,兄长赵昰于景炎二年(1277年)因落水而患病,再加上旅途颠簸,最终于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荒岛病逝。哥哥去世之后,赵昺被拥立为帝。

88、夏襄宗李安全:夏桓宗李纯祐堂兄。李安全是夏崇宗李乾顺之孙,夏仁宗李仁孝之侄,越王李仁友之子。天庆三年(1196年),其父李仁友去逝,安全上书要求袭越王爵位,夏桓宗不许,李安全被降封为镇夷郡王,这令他极为不满,于是萌生了篡夺皇位之心。1206年3月1日,李安全与夏桓宗母亲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

89、夏神宗李遵顼:夏襄宗李安全堂侄。李遵顼是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之子,皇建二年(1211年),李彦宗在凉州起兵,定都凉州,将儿子李遵顼扶上皇位,废掉夏襄宗李安全,后从凉州迁都兴庆府。

90、西夏末帝李晛:夏献宗李德旺之侄。李晛是夏神宗李遵顼之孙,夏献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乾定四年(1226年)七月,李德旺去世,西夏群臣拥立李睍继位。

91、金太宗完颜晟:金太祖完颜旻弟弟。本名完颜吴乞买,是金世祖(追尊)完颜劾里钵第四子,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同母弟。曾辅佐完颜旻建立国家,天辅七年(1123年),金太祖病逝,九月,吴乞买即帝位。

92、金熙宗完颜亶:金太宗完颜晟侄孙。完颜亶是金太祖完颜旻嫡长孙,金徽宗(追尊)完颜宗峻之子。天会十年(1132年),经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右副元帅完颜宗辅、左监军完颜希尹再三向金太宗请求,完颜亶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天会十三年(1135年),金太宗驾崩,完颜亶即位。

93、金废帝完颜亮:金熙宗完颜亶堂弟。完颜亮是金太祖完颜旻之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皇统九年(1149年),金熙宗对完颜亮不断壮大的势力极为不满,而完颜亮因为自己也是金太祖的孙子,对皇位也是早已觊觎不已。同年十二月,完颜亮等人进入寝宫,杀死金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

94、金世宗完颜雍:金废帝完颜亮堂弟。完颜雍是金太祖完颜旻之孙,金睿宗(追尊)完颜宗辅之子。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亮厉兵秣马,动员了大量的兵力、物力、财力南伐宋朝,搞得“民皆被困,衣食不给”,“民不堪命,盗贼蜂起”,完颜雍在舅父李石劝说下积蓄力量,于同年十二月率兵进入燕京中都,夺取了金国统治权。

96、金宣宗完颜珣:金章宗完颜璟兄长。完颜珣是金世宗完颜雍庶长孙,金显宗(追尊)完颜允恭的庶长子,金章宗完颜璟异母兄。至宁元年(1213年),纥石烈执中(胡沙虎)杀卫绍王完颜永济后,拥立他为帝,由于完颜珣在河北镇守,于是暂时以从嘉长子完颜守忠监国,九月正式即位。

97、金昭宗完颜承麟:金国宗室。完颜承麟是金世祖(追尊)完颜劾里钵的后代。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队南下攻金,完颜承麟护送金哀宗一路逃至蔡州。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古和南宋军队围攻蔡州,金哀宗完颜守绪不愿做亡国之君,遂将帝位传于完颜承麟,结果还没等即位大典结束,宋蒙联军已经攻入城内,完颜承麟草草完成即位大典便带兵出战,结果死于乱战之中。据统计,完颜承麟在位时间不足一个时辰,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难道皇帝

98、元武宗海山:元成宗铁穆耳之侄。全名孛儿只斤·海山,是元世祖忽必烈曾孙,裕宗(追尊)真金之孙、顺宗(追尊)答剌麻八剌之子。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无嗣而崩,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发动政变,除掉了成宗皇后伯岳吾·卜鲁罕及她试图拥立的安西王阿难答,海山则自漠北率军南下,取得皇位继承权,并登基于上都。

99、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武宗海山弟弟。全名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元裕宗(追尊)真金之孙、元顺宗(追尊)答剌麻八剌次子。元武宗海山即位之后,便将爱育黎拔力八达立为了皇太子(实为皇太弟),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元武宗驾崩,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

100、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元英宗硕德八剌叔父。全名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是元世宗忽必烈曾孙,元裕宗(追尊)真金之孙、元显宗(追尊)甘麻剌之子。至治三年(1323年),“南坡之变”爆发,元英宗被御史大夫铁失刺杀身亡,随后铁失等人拥立也孙铁木儿为帝。

101、元文宗图帖睦尔: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之侄。全名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是元武宗海山次子。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去世,其子阿速吉八在上都被权臣倒剌沙拥立为帝,与此同时,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拥立图帖睦尔为帝。随后两帝展开两都之战,一个月后上都战败,阿速吉八被杀。

102、元明宗和世:元文宗图帖睦尔兄长。全名孛儿只斤·和世,是元武宗海山长子。早年被封为周王,但在就藩途中因部下起兵拥戴失败而被迫流亡察合台汗国,图帖睦尔即位后被迎回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和世重返元朝,跃里帖木儿、撒迪等以图帖睦尔之命劝进,二十八日,和世即位于和林之北。

103、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元宁宗懿璘质班兄长。全名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是元明宗和世长子。早年被流放到高丽大青岛与广西静江,元文宗图帖睦尔、元宁宗懿璘质班相继驾崩后,妥懽帖睦尔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八日即位于上都。

104、明太宗朱棣:建文帝朱允炆叔父。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早年获封燕王,就藩于北平,曾多次领兵攻打北元残余势力,声望日隆。洪武三十二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以皇太孙身份即位,随后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辅佐下削藩,燕王朱棣被迫以“奉天靖难”为名起兵,历经四年“靖难之役”,最终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105、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之弟。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兄长明英宗即位之后,获封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却惨遭“土木堡之变”,不仅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瓦剌俘虏。危急存亡之际,在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拥戴下,经孙太后同意,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106、明世宗朱厚熜: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佑樘之侄,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后,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107、明思宗朱由检:明熹宗朱由校之弟。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异母弟,朱由校即位之后,获封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死后无嗣,朱由检受遗命即位。

108、清德宗载湉:清穆宗载淳堂弟。全名爱新觉罗·载湉,是道光帝旻宁之孙,醇亲王奕譞之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载淳去世,死后无嗣,且同治帝是咸丰帝的独子,其死后等于咸丰帝一脉绝嗣。经过清朝宗室的紧急磋商,在慈禧、慈安两宫太后的支持下,年仅四岁的载湉被选为皇位继承人,并于次年正月即位。

109、清宣统帝溥仪:清德宗载湉堂侄。全名爱新觉罗·溥仪,是道光帝旻宁曾孙,醇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同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以上,便是历史上并非前任皇帝亲生之子的皇帝们。需要注意的是,有几类情况未被纳入:一是凉成王张茂等未称帝者,二是北凉、西凉、西秦、南平、吴越等虽然割据但未称帝的政权君主,三是萧昭业、朱允炆等以皇太孙身份即位的皇帝,四是萧纪、萧绎等断代皇帝,五是改朝换代的帝王。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