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崇祯上吊歪脖子树
明王朝的灭亡似乎没话可说了,让人来劲的是,它竟然是和一个叫毛羽健的中低级官员床上那点事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动作,使得李自成投入乱民之中,最终灭了明朝。可促成毛羽健这个举动的,却是他那河东狮吼的老婆温氏。
读《历史的拐点》发现,毛羽健1628年考中进士,由知县升为御史,调入京城,于是养了二奶。没想到,一天老婆突然从老家杀到京城来捉奸,二奶被她打个半死,老公也被罚跪一天一夜。他忽然明白了,老婆是靠什么才这么快赶来的,于是他恨驿递,便上疏崇祯皇帝,废除驿递制度。但崇祯怕违背祖制,没有批。
驿递原本只为递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物资,可历经百年,名存实亡,驿递成了大小官员享受外出旅游的一种免费服务。这个公开的秘密只有崇祯皇帝不知道。毛羽健的确看到了其中的弊端。他有个亲戚刘懋在刑部当官,刘懋很欣赏毛羽健这个愤青,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再次向皇上建议裁驿,理由是,如果将裁掉的驿卒的工资用在对付满洲人身上,实在是两全其美之计。
正在为财政伤脑筋的崇祯,听了正中下怀,立马裁驿。刘懋为崇祯节省了银子,可成千上万的驿卒失业后加入了造反大军,这里面就出了个英雄李自成。
历史有时候真是系于一念之间。
于是,崇祯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内忧是烽火连天的李自成暴动,外患是东北崛起的满洲清军。就像一头驴面对左右两只狼,它对付左边那只狼时,右边的狼就咬它,待它去防守右边那只狼时,左边的狼又咬它。驴气得死去活来,精疲力尽后倒在了地上,成了狼的口中之物。
崇祯就是那头驴,蠢得也像头驴。在对内方面,他先派出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可由于要拿出对付多尔衮的军费,他又听从了毛羽健和刘懋的建议,裁撤驿卒,这等于把杨鹤快要消灭的造反大军又给激活了。杨鹤被拿下后,他又让洪承畴去镇压已经成气候的造反大军,可满洲人兵临城下时,他又撤回了洪承畴。顾得了屁股顾不了头。
一方面他不肯跟满洲人议和,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李自成;另一方面,他派出去对付李自成的人又总被他应付多尔衮而调回。于是明末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杨嗣昌、左良玉、洪承畴等纷纷在帝国的西北部登场,可不久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就被调回东北。崇祯不想先给其中一只狼半个大腿,把另一只狼踢死后,回过头来再收拾正吃着腿的那只狼。因为他非常多疑,加之朝堂如火如荼的党争,使得他对任何人都不敢放心,在这种老板手下干活,不能不动用心思防备他。否则千古奇冤的袁崇焕就是下场。
假如崇祯没有裁撤驿卒,那么西北的农民叛乱就有时间有能力平定,而计划“安内之后攘外”也可以从容实施,至少,崇祯不会被李自成逼得上吊。如果我们反推一下,就不难看出其中的一条因果链:明朝灭亡—李自成进北京——李自成失业——朝廷裁撤驿卒——刘懋上疏——毛羽健的报告——悍妇温氏捉奸。
典型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毛羽健的老婆捉奸虽然是个偶然事件,但它碰巧发生在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混沌时期,则引发了显著的连锁反应。历史竟被这样一次风月琐事给改变了。
孤家寡人末代皇帝
1644年3月19日,当泥腿子出身的闯王李自成把紫禁城的朱漆大门一脚踢开,崇祯在杀了妻子儿女之后,一溜烟地穿过御花园逃到景山,用三尺白绢结束了一段历史。
版本一
据说崇祯当时衣冠不整,连龙靴都跑丢了,匆忙地在龙袍的袖口写下遗诏:“……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皆诸臣误朕——所有的亡国之君都会这样推卸责任。他出逃前曾“鸣钟集百官无人应”——那恐怕是紫禁城里最空虚的一次钟声,仅仅把他一个人的心给敲碎了。他自缢时名副其实地成了“孤家寡人”——身边只有一个秉笔太监王承恩。王太监在附近另找了一棵树也上吊了。景山为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举行了最萧条的“国葬”:没有追悼会,没有纸钱与哀乐,甚至没有一副像样的棺材板。景山,成了崇祯的露天坟墓。
版本二
传说崇祯自缢前手刃子女及皇后,长叹:“愿汝等生生世世,勿生帝王之家。”同时对满朝文武颇有怨言:“朕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皆诸臣误朕。”很明显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李自成围城后,崇祯亲自敲钟召集文武百官前来商议,无一人听使唤。大家避之犹恐不及。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寻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小太监相随。
崇祯上吊的歪脖子树是“替身演员”
图:崇祯皇帝上吊处——景山歪脖子树
图:中华民国时期为崇祯皇帝立的碑
清朝的顺治帝,住进了崇祯住过的金銮殿后,特意将景山寿皇亭侧的那棵歪脖子古槐定为“罪槐”,并且围上一条铁锁链。其实,崇祯是咎由自取,古树何罪之有,莫非它也犯了弑君之罪?这简直像笑话了。大清帝国后来也逐渐不景气了。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算是跑得快的,逃到了西安。
从1928年开始,景山作为公园对平民百姓开放了,门票很便宜。
1931年,故宫博物院在古槐前树始立“明思宗殉国处”碑,沈尹默先生题写碑文,正值抗战前夜,故将“明”左半边故意写成“目”,以示对“日”不屑。此碑“文革”时被砸成两段,拉到原北京少年宫当井盖,北京少年宫即原景山寿皇殿,也有说法崇祯自缢于此。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系在树上的铁链子被偷走了。甚至树本身也无法幸免:“文革”期间,来北京“大串联”的各地红卫兵,争相攀折树枝、剥光树皮,拿回去做“纪念品”,以不枉“到此一游”。这已非“好古”,而是缺德了。那棵歪脖古槐被抽筋剥皮,必然要枯死。如今屹立在原址的槐树,是后来重新栽种的。我们看见的仅是一位“替身演员”。
和骊山、马嵬坡一样,景山意味深远,在于它吊死过一位皇帝,更确切地讲是一个朝代。山脚是鼓角齐鸣、旌旗招展,山头的枯树孤石则永远地展览孤家寡人无处藏身的阴影,与其昔日笑拥的雍容华贵相比,这是何等凄凉的讽刺。为什么这样?何至于此?亡国之君垂怜于高枝的孤影游魂,给景山打上一个看不见的问号。
《明史.帝记》中记载:“丁末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既然是相传,那也许这棵树不是原来的那棵树。不过,在冬天,这棵老槐树树叶都没了,只剩下树干和树枝,树干上还有两个大窟窿,看上去也怪怪的,有点阴森森的感觉,树干上的大口似乎像在向人们述说当年崇祯皇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愿意投降而来到景山东坡山脚下这棵老槐树上上吊的历史。
景山、煤山、万岁山
北京景山公园,坐落在京城南北中轴线上,为北京市内登高俯瞰京城,观赏紫禁城全景的最好地方。景山公园原为中国的皇家花园之一,是皇帝御景的地方。公园内有5个亭子,从东向西分别是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揽亭。万春亭位于园内最高点,也是北京城的中心所在。明代在北京修建皇宫时,曾在这里堆过煤,所以又称煤山。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为"镇山"。明清时园内种了许多果树,养过鹿、鹤等动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园,山上曾叫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改名为景山。山脚下竖了一块“明思宗殉国处”铜牌,写着:相传,这里是明思宗殉国的地方。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来到景山写下遗诏,自缢在景山东坡的一颗歪脖子槐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