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历史非常重视,从炎黄开始到现在基本上每朝每代都有历史记载,不过在这么多朝代当中,有两个极其特殊的朝代,他们既被正史承认,又不被正史承认,他们是谁,又为什么会这样呢?
新朝处于西汉(前汉)和东汉(后汉)之间,将汉朝截成两段。新朝的建立者王莽本是西汉的外戚,王氏家族当时权倾朝野,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生活侈靡,声色犬马。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王莽24岁那年进朝中做官,由于他工作认真,待人谦恭,深受当时士大夫的褒奖,到王莽30岁时候,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而王莽的伯叔父王凤、王商、王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汉成帝(刘骜)之世,王氏为侯者九人,为大司马者五人。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
此时的西汉已经是江河日下,皇帝一代比一代昏庸,公元前1年,同性恋皇帝汉哀帝病逝,众人推举王莽为大司马(三军统帅),王莽拥立9岁的汉平帝登基,掌握军权的王莽慢慢暴露出自己的野心,他先是巴结三朝元老大司徒孔光,以获取文人的支持,接着罢黜对自己有威胁的大臣,培植自己的党羽,随后对平民大发恩惠,以取得下层百姓的支持,在一系列的运作下,朝内要求对王莽加封的声音越来越大,王莽从安汉公到宰衡再到假皇帝最后做成了真皇帝。
公元8年冬,王莽接受西汉皇帝禅让称帝,王莽称帝后立即开始针对西汉末年的积弊进行改革,史称“王莽改制”。但王莽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各地反对王莽的起义越来越多,最终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23年,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新莽时期疆域图(新朝疆域)
新朝是中国历史上切切实实存在过的王朝,王莽也有传记载,但大部分人把王莽说成是窃国大盗,有意无意忽略新朝的存在。
第二个朝代是武则天建立的周朝
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 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武氏,生卒:624年-705年12月16日)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来到洛阳宫后,听说十四岁的武氏“容止美”,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这就是她被后世最响的名字——“武媚娘”。入宫前,武氏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对于李世民在位时期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仅见武则天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李世民驯马一事(杜撰成分较大)。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狮子骢,谁都制服不了,武则天声称用三样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可以将烈马制服,太宗大为惊奇。如果唐太宗能享有高寿,武则天或许只能以奇女子的身份记入史册,但贞观二十三年,52岁的唐太宗驾崩,按照唐朝的制度,先皇未育后妃在先皇死后要入感业寺为尼,武氏因此做了尼姑。但她与新即位的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感业寺就是这个一代女皇曾经在唐太宗去世后2年内在这里出家之地。
但机缘巧合的是,唐高宗李治为纪念唐太宗的忌日入感业寺,刚好又遇到了武则天,本来李治就暗恋武则天,旧人重逢,李治怎么会错过这个好机会,于是把武则天带进来皇宫,封为昭仪。在暗流涌动的皇宫里,武则天运用其聪明才智将和她争宠的妃子全部打败,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同时武则天也将反对自己的大臣如长孙无忌等人贬出朝廷,控制了后宫。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在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而入感业寺进香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李治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 李治早有此意,当即应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入宫后便生下儿子李弘。武则天回宫后,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的宠爱。至次年(652年)五月,武则天便被拜为二品昭仪。当时王皇后、萧淑妃经常与其争宠,三人互相谗毁,但李治都没有听信。
武则天工于心计,心狠手辣。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她在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在公主出生后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望,怜爱并逗弄公主。离开后,武则天趁着没人,竟将公主掐死,又盖上被子掩饰。正好李治来到,武则天假装欢笑,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发现女儿已死,啼哭不已,并且惊问侍从,侍从都说:“皇后刚来过。”李治勃然大怒,说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于是哭泣着数落王皇后的罪过,王皇后无法解释清楚。李治从此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但此事有争议,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只记载了公主的暴卒,并未言明其死因)。时间一久,李治便想把武则天晋封为一品宸妃(满清皇太极的爱妃海兰珠也被封为宸妃),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
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李治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一般认为,李治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李治政治上的“战友”。
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首起支持”废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重赏,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见机行事,也都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李治见有不少人支持,于是再生废立之意。而元老李勣又建议李治“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使李治、武则天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转过来了。十月十三日,李治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囚于别院;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李治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力的宰相褚遂良外贬。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与李治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李治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集团,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第二年(660年),唐高宗李治得了风疾,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开始干涉朝政,664年,武则天和李治首次同时听政,674年武则天加封天后,675年李治病情加重,朝政大事皆决于武氏。683年,李治驾崩,武则天总揽朝政。从684年到690年,武则天先后废立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两个皇帝。
公元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因为女人称帝在古代影响太过恶劣,所以在15年皇帝生涯中武则天重用酷吏,打击反对派,但同时武则天时代又轻徭薄赋,延续唐太宗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力不断加强,后人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公元705年,宰相张易之趁武则天病重之际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还政李唐,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随后徙居上阳宫(洛阳禁苑之东)。李显上武则天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结束。二月,唐朝复辟。当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病逝,享年82岁。后来唐朝虽然不承认武则天是皇帝,但有无法规避武则天15年皇帝生涯,因此可以说武周是一个既被承认,又不被承认的朝代。汉因王莽新朝分前后汉 唐为何不因武周而分前后唐。
其实不被历史承认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所建的朝代都是夹在同一个朝代的中间,取代他们的不是一个新的朝代,而是他们前面朝代的延续。历史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他们不可能将篡位的新朝作为一个正常的朝代来看待的,只会是将他们作为乱政的“乱臣贼子”来看。取代王莽新朝的是东汉,虽然是由刘秀新建的一个朝代,但是他认为自己是西汉政权的延续,而且他登基以后是认西汉的汉元帝为父的,这也是为了体现他皇位是比较正统的。
汉因王莽新朝分前后汉 唐为何不因武周而分前后唐
武瞾称帝可以说是异姓称帝,在这段时期天下不是李家的天下,国号也发生改变,武瞾夺权和王莽夺权的性质是一样的,如果武瞾统治时期被称为唐朝时期,那么王莽是否应该算汉?
先看史实,周(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朝代实为“周”,为了区别周朝,故称“武周”。武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权二十三年。武曌是该朝代唯一的皇帝。因此,历史学上是以“武周”来称呼他的朝代,并没有完全与唐朝混同。
武曌是之前唐朝两代皇帝的女人,李治的皇后,又是后来俩皇帝的妈,这关系不是王莽一个外戚能比的。王莽当了皇帝,继承人血缘上和刘家没半毛钱关系。武曌当了皇帝,即便最后没发生神龙政变而是由她本人和平过渡完成权力交接,接过权杖的也不会让她武姓的娘家人而是她自己的儿子。武曌是以李唐儿媳的身份夺权,并且所用的体制大多延续了唐朝“贞观盛世”的体制,史称“贞观遗风”。尽管其想用“周历”取代唐朝历法等多种变革措施,但终究没有脱离原本的政治体制。最重要一点,武则天晚年被宰相张柬之挟太子李显发动“神龙政变”逼其退位。武则天临终前表示“去帝号,称则天大显皇后”(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 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等于自行否定了武周存在的客观独立性,认为自己仍是代李唐执政。所以,之后的历史才没有像王莽的新朝与汉朝的关系那样将武周完全独立于唐朝之外。
至于有一种说法是区别在于政府与行政系统是否遭到了全面的摧毁和重建。王莽代汉属于“和平演变”,中央政府的官员基本上还是那波人,站在地方州郡的角度上来看,朝廷还是那个朝廷,效忠的实体没有改变,只是国号不同;而刘秀靠自己一城一郡地打下来,征战中锻炼出了自己的团队,建立了新的中央政府,这其中恐怕没有几个新莽时期的高级官员。武周的事情也同理,不管是称帝改国号,还是后面的政变,仅限于统治集团上层,行政系统得以完整保留,就不会被认为是两个朝代。但是这样的说法显然无法解释萧齐与萧梁仍然是两朝?也无法解释明朝靖难之役如何解释燕贼朱棣篡位后,行政班底改变,而且帝系由朱标系改为燕王系。
另外把一个王朝分为两截,以都城位置为标志说法并不准确,虽然有西周东周,西汉东汉等例子。但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搬到北京,也没人把明朝之前成为“南明”,后面的称之位“北明”。所以一个王朝是否分为两截,要看是否有本质上的变更。一般来讲,前一段的末端会有较大的动乱,使得前一阶段的政府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后一段的开创者则是重新再造。比如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攻杀,镐京被攻破摧毁,继位的周平王东迁洛邑,重建了周王朝,因此有了西周和东周的区分。比如,东汉灭亡之后,三国时期蜀汉虽然自称继承了东汉,也是在局部地区(巴蜀)延续了汉朝,因此也和东汉分离开来被称之为蜀汉。
这样来看,西周末年王莽篡位,旧有的西汉王朝发生了大规模的动乱,赤眉绿林等起义军横行,原有的政权被彻底打破,刘秀重新再造了汉朝。虽然都是汉朝,但是后世仍然将两者区分为西汉和东汉。比如范晔在编撰东汉史书的时候就取名叫《后汉书》,而其引用的东晋时期的一本史书叫《后汉纪》,因此在晋代就已经将西汉和东汉区分开来称前汉和后汉了。
但是前后汉的说法要看语境,一般我们说后汉都是指的五代十国的后汉,而只在称西汉为前汉的时候才称东汉为后汉,为了避免混淆,现在很少使用。
历史上避免麻烦所以就把她这个“周朝”和唐朝合并在一起了,把武曌风风火火创建的“周”也算是没有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武周算一个朝代,并且把李唐隔成了两个朝代,那李显李旦兄弟俩就碉堡了:不仅是少有的梅开二度的皇帝,更是仅有的梅开二朝的皇帝,还都在第三个朝代里面做过“太子”,这样的“六味帝王丸”中国历史上就这么一对……乾陵也碉堡了:不仅埋着俩皇帝,还埋着两朝皇帝……武曌也想过立武三思为太子,结果被人劝:立了他,以后太庙就没你的位子了。武曌脑子立马就转过这个弯了:有TM侄子当了皇帝让姑妈进宗庙的吗?所以基本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所以武周名为周,实为唐。古代的女性就这样,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夫家。她是中国帝王里唯一一个立一个无字碑的,或许她希望自己的功过由后人评价吧。
所以大部分史学家将武周和唐朝仍算作一个王朝,武曌虽篡位改国号为周,但她是唐皇后,政治上还是沿袭了唐朝的一些做法,这个“周朝”只有她一位皇帝,最关键的原因是武曌去世的时候废除了自己的国号,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又恢复了李氏唐朝的统治,并没有传给她的武氏。
王莽和杨坚“篡位”一个性质,而武曌“篡位”虽改朝换代,最终传位儿子李显,儿子并没有改姓武,还政于李家,最重要的是武曌在遗诏中也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了先行的“清算”,放弃了帝位,要求以大唐皇后的身份与李治合葬乾陵,进入李家宗庙,抛弃了大周的旗帜,否定了大周的地位,这是对儿子复辟大唐的承认。虽然李显是通过政变上位的,但是之前皇太子的地位是武曌亲自确立的,本质上是和平演变,而不是剧烈的动乱,政府也没有毁灭性打击,后继者也不是再造。神龙政变是当时的宰相等趁着皇帝武则天重病,拥立太子李显提前登基。而李显登基后改变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虽然是改弦易张,但是并没有一个打破再造的过程。同时,李显上位的时候武曌已经82岁了,满朝文武也都支持李显提前登基,因此李显并不需要通过清算自己的母亲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李显是李治与武曌的亲儿子,因此帝系并没有发生转移,通过复辟李显本质上皇位继承自父亲李治,因此唐朝的延续性并未中断。武周只算是唐朝的一个小插曲,唐朝并不算两截。因此与其曾祖、祖父、父亲的唐朝不予割裂,统一仍然称之为唐朝。
而王莽和刘秀则完全不同。王莽和刘秀之间并无亲密关系,相反两者是不同阵营的仇敌。刘秀上位后对王莽进行了大清算。另外刘秀是汉高帝刘邦九世孙,西汉景帝子长沙王刘发之子舂陵節侯刘买的玄孙,和西汉后来的皇帝关系极为疏远,根本不是一个谱系了。因此刘秀也是草莽起家,打下来的天下,而不是继承而来。重建的东汉在典章制度,都城等方面与西汉都有了很多不同,因此被后世视为两个政权。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已经区分前汉和后汉了。
总结:最关键的是武曌是李家的媳妇,算是李家人,最后去世前自废国号,且还政李氏,传位给了儿子李旦,还是李家,以皇后礼下葬,虽然改过国号,武周就是唐朝的小插曲,就这么简单。
第一、高宗在世时就已经是武则天执政了,也算是唐的一分子,政策上也延续了唐的政策;
第二、武则天始终没有同意把位子传给武姓后人;
第三、武则天在世时就已经恢复唐的国号;
第四、让位给李显的武则天去帝号,称自己是则天皇后,死后,仍和自己的丈夫李治合葬乾陵,进入李家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