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马其顿地图
图:希腊地图
马其顿共和国和希腊北部马其顿省接壤
虚线范围内是所谓“古马其顿地区”,涵盖多个国家
马其顿共和国的旧国旗。
希腊马其顿大区的区旗。
马其顿这个名字在文史爱好者当中可谓如雷贯耳。这个名称如此响亮,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其治下的马其顿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陆,本人也是文治武功,将泛希腊化的影响力散布到了中东直至中亚南亚,在世界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西方人对亚历山大真是无限崇拜与想象
但两个马其顿真的是一回事么?今天在国际舞台上以马其顿之名自称的那个国家,和这位古代大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又为什么要被迫修改国名呢?
马其顿黄金年代
古马其顿国(Kingdom of Macedon)位于现希腊北部,与当时雅典、斯巴达等均属城邦制国家,其实力在诸多城邦中并不突出。马其顿(Macedon)一词源于古希腊语Μακεδον?α,意指“高”,据推测可能用于描述马其顿人身高体壮的体格特征。
北方的山地王国马其顿
与南方的希腊城邦世界
不过对于其他位于希腊核心区的城邦来说,马其顿这个小邦国可能只能算一个蛮夷之邦。相较于希腊发达的海洋商业文化(荒芜的岛屿和漫长的海岸线逼迫着希腊人下海经商),马其顿更像是一个闭塞的内陆山地国家,在族群气质上就和老派希腊人格格不入,也因其闭塞而未能拥有希腊般高度发达的文明。
古代希腊世界的海外“圈地运动”
领导者是南方的希腊海洋城邦
内陆城邦和北部山地民族显然不擅于此
但正如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一样,虽然被核心区的各国视为蛮夷,马其顿人却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边汲取来自文化高地的先进成果为我所用,一边积蓄实力发展本地特色的经济军事,为扩张作准备。马其顿方阵步兵,就是这个古国向欧洲和全世界输出的最成功的一项本地特产,其思路便源自马其顿复杂的山地行军需要。
枪阵如林
古代人肉装甲车
公元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在君主腓力二世(Philip 2)治下国力日盛,威震周边城邦。菲力二世后在女儿婚礼上遭暗杀,其幼子迅速扫清其余势力,成功继位,这就是日后征服希腊全境,横扫亚非欧三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马其顿这一地理概念也随之扩大。
在父王腓力二世在位时
已经通过战争的方式降服了南方的希腊诸城邦
东征波斯帝国也在实行中
亚历山大继续了腓力二世的计划和事业
亚历山大大帝南征北战,最远甚至打到现印度河流域,但最终在归国途中染病不起,英年早逝。其部将随即展开混战,名噪一时的马其顿帝国也逐渐土崩瓦解。这就是马其顿这个名字在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以当时的世界观来看
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实力
自此,以马其顿为名的政治体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崛起了,其狭小的版图和深处内陆的发展条件局限了它的扩张可能。失去了亚历山大父子这样极富魅力的领袖,也无法再统摄庞大的国土,马其顿的国力一落千丈。
当地中海处于高度破碎状态
马其顿是有机会成就霸业的
当西地中海强权崛起(罗马)
马其顿和希腊世界再也没机会了
在此后的历史上,其所在的巴尔干半岛相继处于古罗马、拜占庭(东罗马)、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统治下。
历史上的四位著名爸爸
18世纪起,巴尔干各族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马其顿人主要追随保加利亚人独立运动,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统治。
奥斯曼帝国曾长期占领巴尔干半岛和马其顿-希腊
历经1912-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土耳其被赶出巴尔干半岛,但马其顿族始终未能获得独立建国机会。传统地理概念上的马其顿被一分为三,东部归保加利亚(皮林马其顿)、南部归希腊(爱琴马其顿)、西北部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瓦尔达尔马其顿)。
巴尔干战争后
被分配的马其顿
历经演变,最终西北部的马其顿,也就是瓦尔达尔马其顿作为一个加盟国,并入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上世纪90年代,前南强人铁托去世,各加盟国随即因民族矛盾、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原因分崩离析,马其顿也即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之后,于1991年宣布脱离前南和平独立,成为今天的马其顿共和国。
马其顿也是南斯拉夫内最偏远最没有存在感的
希腊人不认马其顿
今天的马其顿共和国地处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北部与塞尔维亚、西部与阿尔巴尼亚、东部与保加利亚、南部与希腊接壤,是个四周都是陆地的小国家。从面积上来看,马其顿这个现代国家的面积其实只是传统意义上马其顿区域的三分之一。
如今只是一个贫穷的内陆山地小国
在亚历山大顶峰时代的大马其顿概念,位置大概包括希腊北部、保加利亚西南部、阿尔巴尼亚东部各一部分,再加上如今的马其顿共和国,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概念。
中间地带
而且作为希腊化的传播者,亚历山大大帝在希腊人的民族记忆中也是一个重点人物,如果就这么让一个北方的小邻国顶着马其顿之名,而使外国人都认为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个和希腊国没有关系的人,就亏大了。
实实在在的希腊文明的带盐人
据此,希腊始终认为,古马其顿应是希腊一部分,古马其顿国的两任首都Vergina和Pella均位于希腊北部,且至今希腊北部仍有希腊马其顿这一行政区划。而北方的邻居马其顿共和国仅是地理概念上的马其顿区域的一部分,使用马其顿为国名,可能对希腊北部有领土诉求。
同时,希腊北部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马其顿人(希腊族),这与马其顿共和国的马其顿人(斯拉夫族)存在天然区别,也不应该任由马其顿共和国占用这个国名,影响希腊的内部民族向心力。
希腊北部显然有着人口更多的“马其顿人”
(有没有一种内蒙古的感觉……)
同时,希腊还指责马其顿盗用希腊文化,诸如腓力二世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本质上均是希腊人,而不是马其顿人。另外,他们还试图禁止马其顿在国旗上使用Vergina太阳这一希腊标志,并在1995年与马其顿签署条约,成功迫使其改变了自1991年来使用的国旗。
马其顿共和国则认为,随着历史和民族融合,马其顿共和国自然可以继承历史上的马其顿概念,并在全国境内相继修建了以亚历山大大帝、腓力二世命名的雕塑、建筑等,如马其顿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的国际机场名为亚历山大大帝机场,国家体育场名为腓力二世球场,市中心还建有宏伟的亚历山大大帝雕像,从未放弃过利用这些古人IP的想法。
腓力二世球场
而不明就里的外国游客,也确实常常会抱着探访亚历山大父子足迹的想法,远道前往马其顿共和国,观看帝国鼎盛时期的遗迹和文物。
双方的矛盾种子就是这么被种下的。
从马其顿到北马其顿
由于希腊的反对,在联合国等国际社会正式场合中,马其顿共和国的官方名字为“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马其顿”。
而在欧洲,马其顿长期希望加入欧盟,但希腊是欧盟成员国,拥有入盟表决的一票否决制,长期阻碍欧盟与马其顿开启入盟谈判。
土耳其和马其顿
你觉得哪个可能先进欧盟呢?
虽然没有军事或经济上的直接冲突,两者的关系却一直非常僵硬。这也许是为什么长期以来马、希双方仍在对方国家只设联络处,不设大使馆的原因。
2018年6月17日,在国际社会代表的见证下,希腊和马其顿终于在边境小村Psarades正式签署协议,马其顿共和国将使用“北马其顿共和国”的称呼,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两国的国名问题。
随后希腊总理齐普拉斯跨过国境,在马其顿Oteševo小村与各方共进午餐,成为马其顿共和国1991年独立以来首位进入马其顿国境的希腊政府首脑。两国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而一直无法缓解的僵局,似乎也有了松动的可能。
这一切还要从马其顿共和国和它的好邻居希腊开始说起。
希腊对此抗议了数年。虽然希腊相比于马其顿是个大国,但它自己抗议显然用处也不大。于是希腊使出了杀手锏,以自己联合国、欧盟、北约的会员身份,抗议马其顿加入这几个国际组织。马其顿后来被迫让步,于1995年更改了国旗,并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了联合国。
图:马其顿共和国国旗
希腊议会通过三天的辩论,于当地时间1月25日在议会投票,以153票赞成通过了希腊与马其顿共和国(Republic of Macedonia)的更改国名协议,同意马其顿改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Republic of North Macedonia)。此前,马其顿已经通过此项协议。希腊此前20多年一直认为马其顿这一国名对希腊的马其顿省有觊觎之嫌。
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希腊与马其顿的国名争端已经28年了……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于1991年从前南斯拉夫独立,定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这一名称招致希腊的强烈反对,因为在历史上,马其顿是希腊文明北端的边疆,公元前四世纪时这里崛起的马其顿帝国曾征服小亚细亚、波斯和埃及;现在希腊北部有一个省就叫马其顿,那里生活着马其顿斯拉夫族。希腊认为,前南斯拉夫共和国使用这一国名是对希腊主权的挑战。鉴于希腊反对 马其顿共和国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负责调解两国国名争端20多年的秘书长个人特使马修-尼米兹(Matthew Nimetz)也对希腊政府批准更改国名表示欢迎,对双方采取的这一“富有远见的步骤”表示赞扬。
在希腊议会投票表决是否通过马其顿改名协议前,1月20日,6万希腊人在雅典抗议示威抗议齐普拉斯政府与马其顿达成的将马其顿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的协议,使用棍棒、燃烧弹等攻击警方,甚至试图闯入议会大楼。
许多希腊民众认为,该协议暗含马其顿对希腊土地和文化遗产的所有权。此前,由于对马其顿更改国名协议持不同意见,希腊国防部长坎梅诺斯辞职,他领导的右翼政党独立希腊人党同时退出执政联盟。希腊总理齐普拉斯随即要求议会对他领导的政府举行信任投票。1月16日,齐普拉斯领导的现任政府以151票支持、148票反对的结果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2018年6月,两国达成改名协议《普雷斯帕协议》(马其顿-北马其顿共和国),根据协议,马其顿将就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侨民利益及尊重邻国主权、领土完整等进行修宪。作为希腊同意马其顿加入欧盟、北约的条件。
2019年1月11日,马其顿议会已经正式通过该协议。但是呢,在希腊人看来,这个与其北部省份马其顿重名的前南斯拉夫国家,一直“觊觎”着该省的领土,即使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也是不可以的,“马其顿是希腊的”。
其实马其顿国名的更改,是其自身的利益决定的。刚独立的马其顿确立了有三大外交目标,第一个是与周边邻国睦邻友好,第二个加入北约,第三个加入欧盟。马其顿周边的国家,西边阿尔巴尼亚,已经在2009年加入了北约,2014年加入了欧盟。东边的国家保加利亚,在2004年加入了北约,2005年加入了欧盟。南边的希腊早已加入了北约、欧盟。只有北边的塞尔维亚没有加入。马其顿要想与四周国家睦邻友好,自己加入北约欧盟,与其相同国民待遇,对自己国家利益可以最大化。
邪恶大国俄罗斯与马其顿传统是友好国家,因为俄罗斯和马其顿主体民族,都是斯拉夫人,马其顿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都是斯拉夫人。俄国极不愿意马其顿倒向西方加入北约,但它自身实力较弱而鞭长莫及。
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为了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军事集团组织,很愿意马其顿加入北约,填补这个地方的空白。同时欧盟的东扩也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有利于与俄罗斯的目前的对立。所以他它是很愿意马其顿更改其国名,与南边的希腊妥协,有利于北约和欧盟的东扩。
马其顿屈服于希腊更名换姓其实一点都不冤
马其顿不屈服不行啊!马其顿只是一个巴尔干半岛上的内陆小国,面积只有2.5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人左右,而且经济也不怎么多发达。一直想要加入欧盟,获得欧盟的经济援助,彻底融入西方。
但自从1991年马其顿脱离南斯拉夫独立,就一直和南边的邻居希腊产生了巨大矛盾,就是因为马其顿国名问题,纠缠了27年之久,虽然希腊不是什么大国,但对付马其顿这样的小国是绰绰有余的。
希腊这么多年一直给马其顿的条件是不改名改到希腊满意,想要加入欧盟、北约等西方国家军事政治组织,获得欧盟大金主的援助是想都别想,希腊会拼命阻止马其顿,奈何马其顿国小民弱,虽然不想被逼改名,但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政治利益,还是妥协让步了。
其实公允的说,看似马其顿改名像是受了希腊多大欺负似的,非常委屈。其实马其顿一点都不委屈,甚至本来就有想要占便宜嫌疑,马其顿这个名称本来起源于古马其顿王国(公元前8~2世纪),是属于古希腊城邦,是古希腊历史的一部分,包括声名显赫的亚历山大大帝,打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就是古马其顿国王,古马其顿是有着辉煌历史的。
而现在马其顿国起源于公元7世纪迁移到马其顿地区的斯拉夫人,准确的说是南斯拉夫人,所以成为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共和国一部分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今天马其顿和古马其顿根本不是一回事,历史相差近千年历史,古马其顿王国是希腊人建立的,而现在马其顿是斯拉夫人建立的。
就如同今天埃及和古埃及也不是一回事,历史的变迁,古埃及人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今天埃及是后来的阿拉伯人建立的,算起来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同一个地方使用同一个地名罢了。
然而现在的马其顿国在1991年独立后,宣称自己是古马其顿王国的继承人,想要把希腊人辉煌历史纳入自己历史中,有点想要窃取别国悠久历史的意思;另外希腊境内还有名为马其顿省的地方,马其顿一直有对希腊马其顿省有领土要求,这可触碰了希腊人的逆鳞,希腊人为了自己曾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领土完整做出一些维护的举动,怎么做都不为过,小国马其顿确实有点蹬鼻子上脸,想要别人的辉煌历史,更想要别国领土,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所以总体看来马其顿也没有受多大欺负,改名“北马其顿共和国”也把“马其顿”名字保住了,希腊已经算很客气了,不然的话,兵戎相见都是也可能的。
一、建国第一天,马其顿就陷入“我叫什么”的困惑
《论语·子路三》中,孔子的学生子路受“雇主”卫国国君委托,请教老师“将奚先”(治理国家什么是最优先事项),孔子掷地有声地表示“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认为堂堂一个国家,“名正言顺”是第一位的当务之急。
然而作为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6个加盟共和国之一的马其顿,似乎自建国第一天就陷入了“我到底叫什么名字”的困惑。
尽管这个年轻的国家在独立后不到两年便获准加入联合国,但国名却在联合国“花名册”上变了模样--成为拗口冗长的“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而在马其顿共和国自家,大家仍继续管自己叫“马其顿共和国”。
如今有将近140个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承认,马其顿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但在国名方面却各叫各的——
133个国家和马其顿自己,管这个国家叫“马其顿共和国”;
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叫它“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或者简称之为"FYRM";
引人瞩目的是,马其顿的南邻--希腊,在称呼这个邻国时尽量回避“马其顿”这个单词,习惯于称之曰“那个北边的邻国”、“那个国家”。
问题就出在希腊身上。
▲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老城夜景,瓦尔达尔河南岸的辛塔尔区是该市的中心。
二、 “虚胖帝国”走过的兴衰路
说起“马其顿”这个名字,熟悉世界历史的人并不陌生--
在古代史上“希腊”并非一个统一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或“一个世界”,在这个拥有相近文化的“世界”里,有雅典、斯巴达、叙拉古、科林斯等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
马其顿则是希腊“世界”中位于北方、以萨洛尼卡为中心的一个邦国。
希腊和波斯人开战之初,马其顿原本是波斯的附庸,但很快“倒戈”回到希腊人阵营中,并在公元前4世纪趁雅典、斯巴达两个大国争斗两败俱伤而崛起。
一代英主亚历山大大帝一度带领这个王国席卷希腊,攻灭波斯,直抵尼罗河和印度河流域,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但好景不长,这个“虚胖”的帝国“消化不良”:在亚历山大死后分崩离析被“打回原形”:
留在本土的马其顿王国在公元前2世纪被罗马征服,公元前146年成立了隶属于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省”,公元298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马其顿隶属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成为“马其顿军区”。
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崛起,1453年消灭了拜占庭帝国,整个“马其顿军区”被土耳其吞并、占领达400多年之久。
19世纪奥斯曼衰落,巴尔干半岛的奥斯曼占领区出现“复国运动”,塞尔维亚王国、希腊王国和保加利亚王国相继独立,而马其顿却成了个大大的尴尬。
▲1月11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后,马其顿总理扎埃夫与议员拥抱庆祝。
三、“南斯拉夫马其顿”更名为马其顿让希腊“很不爽”
原来在漫长岁月中,马其顿成了个被戏称为“沙拉拼盘”的复杂存在:古代马其顿人都是希腊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却分成了自称“马其顿人”但分属希腊和斯拉夫文化的两大块。
而后者又分为认同保加利亚的“保加利亚斯拉夫马其顿人”和认同南斯拉夫的“南斯拉夫马其顿人”。昔日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省”,则更分属于希腊、塞尔维亚王国、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四国。
在几块“马其顿地区”中,“南斯拉夫马其顿”原本是最温和、民族意识最弱的,保加利亚马其顿人曾多次“任性”,希腊马其顿人更在二战结束之初卷入希腊内战,闹出许多风波和争议。
而“南斯拉夫马其顿”却在铁托死后的南斯拉夫内战中置身事外,直到整个南斯拉夫分崩离析,才恋恋不舍、一步一回头地独立了。
这样一来,希腊就不干了:马其顿在历史上是我们希腊的概念啊,你独立叫什么不行,偏叫马其顿?难道想挖我们墙角不成?
希腊这么想也不完全是过度敏感:在那乱哄哄的年月里,的确有势力提出过“大马其顿主义”,甚至新的“马其顿共和国”也一度使用了“大马其顿主义者”的标志--维吉纳太阳旗,即有十六道金色光芒的太阳红旗。
按照相声的说法,希腊那边才是“正根儿”,因此联合国什么的都得给点面子,于是才会有FYRM这个奇怪别扭的“学名”。
马其顿共和国羽毛未丰,只得能忍则忍,在1995年把国旗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国旗上的太阳从原来的十六道金色光芒改为八道,这样就不是“大马其顿象征”了)。但希腊仍不依不饶,非逼着马其顿改名不可。
▲2018年6月,马其顿和希腊就马其顿改名一事达成协议后,马其顿民众举行大规模集会 抗议政府就更换国名向希腊“妥协”。
四、委曲求全改名不过是为了加入欧盟
对于希腊的咄咄逼人,马其顿国内主要右翼政党、国内第一大党“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
2018年初,希腊、马其顿两国政府在讨价还价后“各退一步”:希腊方面放弃一直坚持的、要马其顿改国名为“上马其顿共和国”主张;马其顿方面则同意改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2018年6月,两国签署普雷斯帕湖协议,推动马其顿更名公投;9月30日公投结果揭晓,尽管91%的有效票数支持更改国名,但投票率却只有可怜的37%,远低于公投最低有效标准(50%),迫使马其顿政府谋求国会修宪更改过名。
在“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集体退出联合政府和抵制投票的背景下,1月11日马其顿国会惊险万状地以81票赞成、29票弃权通过更名修宪案。
在120个议席的马其顿国会,修宪案通过的最低票数是80票,更名修宪案的赞成票仅比这个“门槛”多出一票而已。
马其顿人之所以一忍再忍,说到底是为了加入欧盟、北约,尤其是欧盟,以便“搭车享福”,不再做守在豪宅边要饭吃的“欧洲乞丐”。
所以,尽管马其顿人(其实是“前南斯拉夫马其顿人”)不服不忿,但他们中大多数仍然抱着“只要能加入欧盟忍就忍了吧”的心态,满怀委屈地投下了修宪更名的赞成票。
好吧,从今往后我们不要叫那个巴尔干半岛上的内陆国“马其顿共和国”,而要与时俱进地称呼其“北马其顿共和国”,并祝他们心想事成了。
目前,马其顿人均GDP常年排在欧洲各国末尾,国内虽风景如画,农产品质量颇高,盛产葡萄酒和大米,但长期以来各党分歧严重,政府执政颇受制约,经济发展一般,基础设施落后,年轻人失业率比较高。加入欧盟可能是马其顿这个国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欧洲各国和平共处的唯一途径。而改国名,会是很好的第一步。
马其顿农村
说这是欧洲你信么……
(这是给拼命入欧盟)
希望此次解决国名问题后,各方能加强磋商,通力合作,为人民和发展谋出路。
马其顿更名历史
1991年,马其顿宣布独立,并于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名义加人联合国。此后,马其顿对内对外使用宪法国名“马其顿共和国”。遭到希腊强烈反对。希腊要求马其顿改名,以避免和与之接壤的希腊马其顿州混淆,马其顿的国名暗示马其顿对希腊北部马其顿省存在领土要求。希腊因此也一直拒绝接纳马其顿加入欧盟和北约。希腊也不满马其顿1993年加入联合国时所使用的暂时国名“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希腊和马其顿此前曾发表声明称,可能在2018年上半年解决名称问题。欧盟呼吁马其顿与希腊两国尽快结束在该问题上的争议,以便马其顿早日开始人盟谈判。
2018年6月12日,马其顿总理扎埃夫在特别记者会上表示,该国的宪法国名将是“北马其顿共和国”。
2018年6月26日,马其顿总统格奥尔盖·伊万诺夫拒绝签署一份为解决与希腊的纠纷而更改国名的协议,并称该协议是违宪的“犯罪行为”。
2018年7月5日,马其顿议会再次表决并批准马其顿与希腊政府达成的一份协议,把马其顿国名更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2018年9月30日,马其顿更改国名公投,由选民投票决定是否将宪法国名更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以解决与希腊之间的名称争议。计票结果显示本次公投投票率仅35%,低于50%的有效门槛,因此公投结果无效。
2019年1月11日,马其顿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同意将国家名称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2019年1月25日,希腊议会批准有关马其顿更改国名协议,以结束两国就马其顿国名20余年的争议。
2019年2月12日晚,马其顿政府发表声明宣布,自当天起马其顿正式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随着国名正式变更,政府计划在三天内在国界和机场等场所换上新国名标志;在两周内对所有印刷材料进行有关国名的更改。此外,国家银行将制定逐步更换纸币计划。
花絮:蒙古国应该改为外蒙古或者北蒙古
马其顿顶不住希腊的压力,改名叫北马其顿共和国了,因为希腊也有马其顿啊,东马其顿,中马其顿,西马其顿都是希腊境内的"省名",希腊不能容忍有人叫马其顿,非要马其顿共和国改名字,马其顿承受不了压力,改名叫北马其顿。
所以一些中国人觉得感觉蒙古国叫这个名字不大合适,他配不起这个名字,应该让他叫外蒙古共和国,或者北蒙古共和国,或者叫喀尔喀蒙古共和国。直接改内蒙古自治区叫蒙古自治区。
这些国家改名
在中国有句古话:“大丈夫顶天立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在世界范围内一般不发生新建、分立、合并等特殊情况,改国家名称的情况非常少,但是修改国家全称的会有一些,国家全称的改变只能反应其国体政体的改变,其国家名称并没有实质改变。像加拿大由自治改为联邦,但仍然叫加拿大。看看下面这几个国家都是因为什么改国名的。
从2020年起,该国对外宣传徽标改为“尼德兰”,以重塑更积极的国际形象。
游客太多造成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过度旅游。观光客一窝蜂涌入拥有郁金香花田、风车村、国际法庭等景点的这两个省。使拥有85万人口的阿姆斯特丹,去年却接待游客近1900万,导致阿姆斯特丹异常拥挤,并衍生出各种问题。换句话说,改名目的就是因为“荷兰”的旅游发展得太好了。
二、最失败的改名国家——伊朗
在古代,著名的波斯帝国是威震世界的。他们是古代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疆域横跨亚欧非三大陆,波斯帝国数百年间一直强大,其影响力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但在1935年,巴列维王朝的开国国君放弃了波斯这个名字,改成了伊朗。虽然伊朗这个名字也很古老,但是萤虫之光岂能同日月争辉,这个名字不足以同波斯二字相提并论。改名之后,伊朗的国际形象似乎是一落千丈,再也难以撑起往日的辉煌,堪称是改名最失败的国家。
三、连做梦都着急改名的国家——白俄罗斯
苏联解体之后,白俄罗斯分裂出去了。老大哥却想着要兄弟一心,明里暗里的与白俄罗斯加强关系,增进感情,还想着要将院墙拆掉。可白俄罗斯觉得单身这些年习惯了。但在国家实力上,又比不过老大哥,所以十分担忧,害怕失去了自己。乌克兰事件后,就像是惊弓之鸟一样,觉得下一个指不定就是自己了,于是非要给自己改国名。将俄字去掉,改成白罗斯,大概就是想要告诉俄罗斯,兄弟归兄弟,但是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更加不能欺负对方。于是,白罗斯就诞生了。
四、不想改被邻居强迫改名的国家——马其顿
马其顿对自己国家的名字十分满意,因为古代有一个马其顿帝国,就算如今的马其顿是一个弹丸小国,曾经的辉煌也可以让他显摆一下。但这样的国名邻居希腊不满意,因为希腊在古代,也是属于马其顿帝国。为免误会,马其顿这个名字必须改。马其顿在那儿硬扛了十多年。希腊软硬兼施,还将马其顿给封死了。最后没办法的马其顿只好妥协,被迫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这回希腊心里才舒服了。
五、用国内人口最多族姓改名的国家——泰国
暹罗[xiān luó],是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意思是皮肤较黑的部族。1949年5月11日泰国把“暹罗”改为“泰”。那么,为啥改为泰国呢?其实主要和泰国内的泰族有关系。根据资料记载,泰国的泰族和中国的傣族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在泰国的30多个民族中,泰族人最多,约占整个国民人口的40%。所以,改名后,人们就选择了用泰国作为国名。
泰国首都改名
泰国内阁2022-02-15日通过皇家学会提案,将曼谷的英文名称从Bangkok正式更改为Krung Thep Maha Nakhon,在泰国各地引发激烈争论。
泰国政府表示,虽然已经更名,Bangkok也会继续使用,同样是被承认的名称。以前叫 "Bangkok",以后要写成 "Krung Thep Maha Nakhon" ——后头再加个括号(Bangkok)。
Bangkok原先只是曼谷的一个区域,2001年开始作为曼谷的英文名称,但泰国人称呼曼谷时不使用Bangkok,而是泰文的音译词Krung Thep Maha Nakhon,有些人将其简称为Krung Thep。
曼谷的泰文原名非常长——Krung Thep Mahanakhon Amon Rattanakosin Mahinthara Ayuthaya Mahadilok Phop Noppharat Ratchathani Burirom Udomratchaniwet Mahasathan Amon Piman Awatan Sathit Sakkathattiya Witsanukam Prasit。是全世界名称最长的首都,1980年代后期,有一支摇滚乐队为曼谷全称的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将泰文全称放进歌里,不断重复,以至于后来人人都能传唱。
六、非常有改名意向的国家——菲律宾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希望能更改国名,将“菲律宾”更改为“马哈利卡”,即“贵族”或“自由人”。杜特尔特表示,我们无可奈何地被称为菲律宾,“菲律宾”这个名字极具殖民主义色彩。菲律宾改名酝酿已久,理由是原国名为西班牙探险者以当时王储名字Philip命名的,“殖民色彩严重”。
七、内心不强大的国家竟然改首都名——首尔
韩国的首都是首尔。不过在2005年之前,它的名字叫汉城。据说,历史上朝鲜太祖李成桂将都城从开京迁移到了汉阳,并正式将汉阳命名为汉城。粗略算一算,汉城的叫法也延续了六百多年。对于为何将汉城改名首尔,他们觉得一直被称为汉城,很没面子。很容易被误解是中国的一个城市,在当时也很瞧不起中国,所以急着“去中国化”。现在首尔街头,人们已经看不到多少汉字。但历史和文化,仍然与汉字文化圈有着割不断的渊源。名字,往往是一段浓缩的历史。韩国人的困惑和决心,改变的究竟是什么呢?
类似改名的国家还有很多,比如 : 加纳原名黄金海岸 ; 贝宁原名达荷美 ; 津巴布韦原名罗德西亚 ; 布基纳法索原名上沃尔特 ; 科特迪瓦原名象牙海岸 ; 博茨瓦纳原名贝专纳 ; 斯威士兰原名巴苏陀兰 ; 马拉维原名尼亚萨兰 ; 塞拉利昂原名塞拉勒窝内 ; 马达加斯加原名马尔加什 ; 斯里兰卡原名锡兰等就不一一述说了 。
斯威士兰王国改名不被国际认可
2018年4月19日,姆斯瓦蒂三世在建国纪念演说(同时也是他50岁生日庆典)中向世界宣布,他要将他的国家斯威士兰王国Swaziland名字改成Eswatini(台湾称“史瓦帝尼”)。但是国际社会没什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