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国封建社会女子都是十分保守的,女人有很多限制,不仅是要遵守“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除了亲人以外,见陌生男子都是不能四目相对的,哪怕是多跟其他男人说句话,都会让人戳脊梁骨。一个女人一旦被丈夫休掉,或者离婚再嫁常常遭受很多不公的待遇,导致很多女人在丈夫死后不得不为之守节。
而且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上一次街都是十分困难的,譬如《红楼梦》中,贾探春经常让贾宝玉给他捎一些小物件,就是因为自己是姑娘,不能随便外出。
不过,这种现象是在宋元以后,理学大兴,社会日益保守才出现的。中国古代女性并非一直如此保守,至少在唐朝以前,中国女子还是十分开放的。
唐代大明宫现代数字化复原场景
唐朝及以前民风奔放,到宋以后宋明理学占主导,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压抑欲望的理论,到后来公主改嫁的就很少了。
在各种影视剧中,我们也能看到,唐朝的女性,穿衣十分暴露,酥胸半露在唐朝贵族女性中很常见,平民百姓则穿得相对保守,但因为暴露的服装都是丝绸,普通百姓一般穿不起,所以也无从暴露。
除了穿着,唐朝女性对于爱情的开放程度,在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在嫁给重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后,又和辨机和尚搞到了一起。房遗爱戴了绿帽子还跟没事人一样。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继承了武则天风流的性格,可以说是相当风流了,嫁了三次,枕边人数不清,养了一大批男宠,甚至将能力出众的男宠介绍给自己的母亲,唐朝最风流公主太平公主 两次婚史与母亲共夫,这种奇葩事情,我想应该只有在唐朝才出现过吧。
在唐朝,风流并非贵族女子的专利,贫民女子同样十分风流。在唐朝,第三者、出轨都比较普遍。唐朝女子把贞操看的十分平淡,她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享受生活。唐朝人对爱情的追求十分露骨,女子多次改嫁,一女侍多夫的现象在唐代都是经常发生的。
据史书记载,唐朝公主改嫁的一共有27人,其中高祖女4人,太宗女6人,高宗女1人,中宗女3人,睿宗女2人,玄宗女9人,共25人,唐朝前期改嫁的公主人数占了九成以上。而唐前期公主总共才91人,再嫁公主居然占了近三成。
唐前期公主再嫁人数之多,足以表明女性并不被贞操观念所禁锢,能够自由地离婚改嫁。
唐朝的女性如此开放,我想,现代女性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吧。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强盛,整个社会风气包容、开放,人们对女人的改嫁也乐见其成,不但民间改嫁成风,唐朝的公主改嫁更是家常便饭。根据《新唐书》的统计,唐朝20位皇帝,共有公主210人,成年成婚者有160余人,其中婚后再嫁、三嫁者就高达26人。可以说,生活在唐朝的女人,都有一颗追逐爱情的浪漫之心。
唐高祖的公主 | |||||
♥ 襄阳公主 | ♥ 平阳公主 | ♥ 高密公主 | ♥ 长广公主 | ♥ 房陵公主 | ♥ 长沙公主 |
♥ 九江公主 | ♥ 庐陵公主 | ♥ 南昌公主 | ♥ 安平公主 | ♥ 淮南公主 | ♥ 真定公主 |
♥ 衡阳公主 | ♥ 丹阳公主 | ♥ 临海公主 | ♥ 馆陶公主 | ♥ 安定公主 | ♥ 常乐公主 |
唐太宗的公主 | |||||
♥ 长乐公主 | ♥ 襄城公主 | ♥ 汝南公主 | ♥ 南平公主 | ♥ 遂安公主 | ♥ 豫章公主 |
♥ 巴陵公主 | ♥ 普安公主 | ♥ 普安公主 | ♥ 东阳公主 | ♥ 临川公主 | ♥ 清河公主 |
♥ 兰陵公主 | ♥ 晋安公主 | ♥ 安康公主 | ♥ 新兴公主 | ♥ 城阳公主 | ♥ 高阳公主 |
♥ 金山公主 | ♥ 晋阳公主 | ♥ 常山公主 | ♥ 新城公主 | ||
唐高宗的公主 | |||||
♥ 义阳公主 | ♥ 高安公主 | ♥ 太平公主 | |||
唐中宗的公主 | |||||
♥ 金城公主 | ♥ 成安公主 | ♥ 安乐公主 | ♥ 永泰公主 | ♥ 永寿公主 | ♥ 长宁公主 |
♥ 定安公主 | ♥ 宜城公主 | ♥ 新都公主 | |||
唐睿宗的公主 | |||||
♥ 寿昌公主 | ♥ 安兴昭怀公主 | ♥ 荆山公主 | ♥ 淮阳公主 | ♥ 代国公主 | ♥ 凉国公主 |
♥ 薛国公主 | ♥ 鄎国公主 | ♥ 金仙公主 | ♥ 玉真公主 | ♥ 霍国公主 | |
唐玄宗的公主 | |||||
♥ 永穆公主 | ♥ 常芬公主 | ♥ 孝昌公主 | ♥ 唐昌公主 | ♥ 灵昌公主 | ♥ 常山公主 |
♥ 万安公主 | ♥ 上仙公主 | ♥ 怀思公主 | ♥ 晋国公主 | ♥ 新昌公主 | ♥ 临晋公主 |
♥ 卫国公主 | ♥ 真阳公主 | ♥ 信成公主 | ♥ 楚国公主 | ♥ 普康公主 | ♥ 昌乐公主 |
♥ 永宁公主 | ♥ 宋国公主 | ♥ 齐国公主 | ♥ 咸直公主 | ♥ 宜春公主 | ♥ 广宁公主 |
♥ 万春公主 | ♥ 太华公主 | ♥ 寿光公主 | ♥ 乐城公主 | ♥ 新平公主 | ♥ 寿安公主 |
唐肃宗的公主 | |||||
♥ 宿国公主 | ♥ 萧国公主 | ♥ 和政公主 | ♥ 郯国公主 | ♥ 纪国公主 | ♥ 郜国公主 |
唐代宗的公主 | |||||
♥ 灵仙公主 | ♥ 真定公主 | ♥ 永清公主 | ♥ 升平公主 | ♥ 华阳公主 | ♥ 玉清公主 |
♥ 嘉丰公主 | ♥ 长林公主 | ♥ 太和公主 | ♥ 赵国庄懿公主 | ♥ 玉虚公主 | ♥ 普宁公主 |
♥ 晋阳公主 | ♥ 义清公主 | ♥ 寿昌公主 | ♥ 新都公主 | ♥ 西平公主 | ♥ 章宁公主 |
♥ 乐安公主 | |||||
唐德宗的公主 | |||||
♥ 韩国贞穆公主 | ♥ 魏国宪穆公主 | ♥ 郑国庄穆公主 | ♥ 临真公主 | ♥ 永阳公主 | ♥ 普宁公主 |
♥ 文安公主 | ♥ 燕国襄穆公主 | ♥ 义川公主 | ♥ 宜都公主 | ♥ 晋平公主 | |
唐顺宗的公主 | |||||
♥ 汉阳公主 | ♥ 梁国恭靖公主 | ♥ 西河公主 | ♥ 云安公主 | ♥ 浔阳公主 | ♥ 临汝公主 |
♥ 虢国公主 | ♥ 平恩公主 | ♥ 邵阳公主 | |||
唐宪宗的公主 | |||||
♥ 梁国惠康公主 | ♥ 永嘉公主 | ♥ 衡阳公主 | ♥ 宣城公主 | ♥ 郑国温仪公主 | ♥ 岐阳庄淑公主 |
♥ 陈留公主 | ♥ 真宁公主 | ♥ 南康公主 | ♥ 临真公主 | ♥ 普康公主 | ♥ 真源公主 |
♥ 永顺公主 | ♥ 安平公主 | ♥ 永安公主 | ♥ 义宁公主 | ♥ 定安公主 | ♥ 贵乡公主 |
唐穆宗的公主 | |||||
♥ 义丰公主 | ♥ 淮阳公主 | ♥ 延安公主 | ♥ 金堂公主 | ♥ 清源公主 | ♥ 饶阳公主 |
♥ 义昌公主 | ♥ 安康公主 | ||||
唐敬宗的公主 | |||||
♥ 永兴公主 | ♥ 天长公主 | ♥ 宁国公主 | |||
唐文宗的公主 | |||||
♥ 兴唐公主 | ♥ 西平公主 | ♥ 光化公主 | ♥ 郎宁公主 | ||
唐武宗的公主 | |||||
♥ 昌乐公主 | ♥ 长宁公主 | ♥ 延庆公主 | ♥ 静乐公主 | ♥ 乐温公主 | ♥ 永清公主 |
唐宣宗的公主 | |||||
♥ 万寿公主 | ♥ 永福公主 | ♥ 齐国恭怀公主 | ♥ 义和公主 | ♥ 饶安公主 | ♥ 许昌庄肃公主 |
♥ 盛唐公主 | ♥ 平原公主 | ♥ 唐阳公主 | ♥ 丰阳公主 | ||
唐懿宗的公主 | |||||
♥ 卫国文懿公主 | ♥ 安化公主 | ♥ 普康公主 | ♥ 昌元公主 | ♥ 昌宁公主 | ♥ 金华公主 |
♥ 仁寿公主 | ♥ 永寿公主 | ♥ 遂宁公主 | |||
唐僖宗的公主 | |||||
♥ 唐兴公主 | ♥ 永平公主 | ||||
唐昭宗的公主 | |||||
♥ 新安公主 | ♥ 平原公主 | ♥ 信都公主 | ♥ 益昌公主 | ♥ 唐兴公主 | ♥ 德清公主 |
♥ 太康公主 | ♥ 永明公主 | ♥ 新兴公主 | ♥ 普安公主 | ♥ 乐平公主 |
唐朝公主为何如此开放?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里社会风俗相对开放的一个朝代,相对开放的原因是唐朝皇室和主要执政群体关陇贵族多半都有鲜卑血统,对于封建礼教的遵从没有那么严格,还有就是初唐和中唐时期,随着唐朝的强大,大量外国人涌入到唐朝经商、学习和居住。
这些外族人也带来了很多异于中原传统习俗的本地习俗,唐朝上层人士出于包容和自信,对于外来文化也没有很强的排斥心理,天生的胡化血统加上和外来文化的融合,共同造就了唐朝社会风俗的相对开放。
社会风俗开放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女性生活的自由度,以婚姻为例,唐朝的女性在婚前、婚后都相对自由,没有宋、明以后兴起的那种强迫式的三从四德的观念,唐朝女子即使在嫁人后,对外的自由度也是特别高的,婚外感情生活的丰富多彩冠绝各朝。
妇女再嫁在唐朝也是很普遍和得到社会认同的普通事,而女性中的代表人物皇室公主的婚外生活就很是多姿多彩,比如著名的高阳公主(唐太宗女)、太平公主(唐高宗女)、安乐公主(唐中宗女)等等都是以荒淫无度闻名后世。
除婚前、婚后的社交自由度比较高之外,唐朝公主的再嫁率也是各朝之最,主要集中在初唐到中唐时期,根据史书的记载,从唐朝开国一直到唐肃宗为止,唐朝公主再嫁的人数高达二十七人,其中还包括三位嫁过三次的公主。
这种情况要是放在理学兴起后的各朝代,别说三嫁,二嫁都会被世人的口水喷死。唐朝时公主再嫁却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因为不单单是社会风气允许,当时的政治生态也让公主们再嫁成为一种好用的政治工具。
下嫁公主是提高皇室政治影响力的重要助力,选择的驸马家族都是在唐朝社会上层有影响力的大家族,整个大唐江山的治理必须得依靠大大小小的贵族,如果大多数贵族都反对皇室,李家的皇位就可能坐不稳。
而拉近有实力的贵族和皇室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联姻,皇子娶贵族之女,皇女自然就是嫁贵族之子,这些贵族群体包括关陇贵族中的大家族、外戚和勋贵。当然,还有一个群体是外藩国王族,不过外嫁的公主不在本文讲述范围之内,就不多阐述了。
和公主结婚的驸马们本身就出自权贵家族,天然就不可避免的会卷入到各种政治斗争中去,娶了公主后,成为皇室的亲戚,进入到了更高层次的权力集团中,其中有野心的驸马更是如鱼得水,更加主动和频繁地参与政治斗争。
最危险的就是参与皇位的争夺,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或被贬的驸马特别多。如唐高祖女丹阳公主驸马薛万彻、唐太宗女城阳公主驸马杜荷、唐太宗女高阳公主驸马房遗爱、唐太宗女巴陵公主驸马柴令武、唐中宗女定安公主驸马王同皎等等都因卷入到政治斗争中被杀。
他们的公主老婆有参与到其中的,会被赐死,高阳公主和巴陵公主都是因此而死,没有参与到其中的,就会等待再嫁,因为公主是一种政治资源,虽然古代皇帝都能生,但公主数量毕竟还是有数的,所以寡妇公主也不能浪费,可以循环利用,如:
城阳公主,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诛,又嫁薛瓘
定安公主,始封新宁郡,下嫁王同皎,同皎得罪,神龙氏,又嫁韦濯,濯即韦太后从祖弟,以卫尉少卿诛,更嫁太府卿崔铣。
政治斗争失败后没有被杀的驸马一般会被判流放,流放出去的驸马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回到京城的,只有极个别公主会跟着驸马一起到流放地,大多数的公主会由皇室安排和判流放的驸马离婚,然后再找合适的家族嫁出去,如:
南平公主,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岭南,更嫁刘玄意。
新城公主,晋阳母弟也,下嫁长孙诠,诠以罪徙巂州,更嫁韦正矩。
这些公主们再嫁的薛、韦、崔、刘等驸马的家族也都是当时的世家大族和勋贵家族,寡妇公主到底也是公主,只要是娶公主,就能和皇室表示亲近,所以部分有政治野心的家族并不反对这么做,皇室和贵族双方都对此心知肚明。
武则天时期的李唐公主更是被不停的许配给武氏家族中的男性,如武则天女太平公主在首任驸马薛绍因政治斗争被杀后,先许配给武承嗣,再嫁武攸暨,唐中宗女安乐公主先嫁武崇训,再嫁武延秀,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营造李、武两家密不可分的和谐政治环境。
上述因为政治斗争的缘故再嫁的公主占据唐朝公主再嫁数量的绝大多数,还有极少数是因为"情不相得"这种夫妻感情不和的缘故离婚再嫁,比如唐高祖女房陵公主(也曾获封号永嘉公主),她在出嫁后和外甥杨豫之(母为唐高祖女长广公主)发生婚外情:
子豫之,尚巢剌王女寿春县主。居母丧,与永嘉公主淫乱,为主婿窦奉节所擒,具五刑而杀之。
房陵公主的驸马窦奉节还是很有男人范的,一怒之下杀掉了老婆的情夫,还是公主之子的杨豫之,不过他占理在先,窦家也不是一般的小家族,是唐高祖皇后窦氏的母族,因此皇室只能和稀泥,判处房陵公主和窦奉节离婚,然后又把房陵公主嫁给了贺兰家族的贺兰僧伽。
在唐朝改嫁的二十七位公主里面,数量最多的是唐玄宗的女儿,总共达到了十人之多,原因也很简单,唐玄宗根本就不在乎所谓的礼法之类的约束,他自己连儿媳杨玉环都能娶进后宫,自然对儿女的婚姻没有那么多严格的要求,大家都过得快活就好。
唐朝再嫁公主们的婚姻因政治而来,也因政治而反复,她们的婚姻始终只是政治工具,为了政治利益,皇室只能包容公主们的一些做派,这也导致了公主们敢于大胆的放纵自己,搞婚外情,包养面首,除极少数驸马外,大多数驸马也只能忍受,毕竟,家族的政治利益至上。
唐朝公主频繁再嫁的情况到唐朝中后期才算有所缓解,其时,皇室的影响力逐步下降到低谷,最好的联姻对象关陇贵族和开国勋贵们的实力也近乎解体,权力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山东士族那边,而传统的以儒家学说为骨的山东士族是看不惯公主们的再嫁行为的,他们甚至不屑于迎娶公主。
唐朝开国的初期和中期,有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皇帝对内和对外的功绩打底,唐朝皇室和主要联盟者关陇贵族占据最大政治优势,皇室的威望也如日中天,公主们再嫁自然也是荣宠,到了晚期,不但主流道德体系已经偏向儒家,经过战乱后没有了底气的皇室也没有了将公主反复再嫁的勇气。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醉打金枝",唐朝中兴名臣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打了公主老婆(唐代宗女升平公主),还叫嚣说没有他爹郭子仪就没有唐朝皇帝,唐代宗得知此事后的反应却是忍让和劝说: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
郭暧干的这事要放在唐玄宗以前肯定是公主离婚再嫁,郭家抄家灭族,可晚唐的皇帝们就没有了相应的底气,晚唐的公主们在皇室威慑力不在的情形下也只能夹着尾巴做淑女,从安史之乱彻底平息后的唐代宗一朝开始,唐朝公主就再也没有再嫁的记录了。
在历史各朝代中,唐朝公主们的名气还是相当大的,唐朝早期风气的开放,让公主们热情奔放,"脏唐"这种说法有她们的一份功劳,而且唐朝政治气候的相对开明,也让公主们有较多参与政治事件,在历史上留名的机会,更别说唐朝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女子说一不二,不过封建社会始终是男权社会,唐朝公主们的生活也仅仅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总归还是要回归本源的。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初唐到盛唐公主改嫁成风,中唐鲜有公主改嫁,晚唐禁止公主改嫁
在经历了隋末大规模战争之后,大量的男丁死亡,战后重建急需人口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唐太宗李世民下发了《令有司劝庶人及时婚聘诏》。李世民的这道圣旨,有四个核心内容。一是劝女孩子15岁以前嫁人,二是劝男孩子20岁以前娶妻,三是劝寡妇再嫁,四是劝鳏夫再娶。
由于朝廷的倡导,隋唐时期,夫死再嫁,是很平常的事情。唐朝初年的寡妇要是不改嫁,有司衙门会一而再,再而三上门,劝她们改嫁。原因很简单,李世民的《令有司劝庶人及时婚聘诏》里,明确说明劝寡妇再嫁不力者,要“以附殿失”。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要在大殿上通报批评。
在李世民家族的推动之下,唐朝民间的寡妇再嫁成风。寡妇再嫁的风气,不仅仅是在唐初的民间流行,在唐朝的上流社会,也非常流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于赓哲先生,根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记载做了统计,发现唐朝的公主有二十五位改嫁,还有两位公主结了三次婚。
李世民的姐姐,李渊庶出的女儿长广公主李氏。在隋朝的时候,就嫁给了赵慈景。李渊称帝之后,加封赵慈景为兵部侍郎,开化郡公,华州刺史。赵慈景领兵出征,在河东与尧君素作战。赵慈景被尧君素活捉,然后被斩首示众。
赵慈景死后,长广公主为亡夫修建了崇义寺。长广公主守节期满,被李渊改封桂阳公主。桂阳公主二婚,嫁给了杨师道。杨师道的名气不如他的外甥女,他的外甥女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换句话说,就是桂阳公主改嫁之后,当了武则天的舅妈。
桂阳公主改嫁的事情,在唐朝很普遍,她的妹妹永嘉公主改嫁,就让大唐皇室颜面尽失了。桂阳公主嫁给杨师道之后,生了一个儿子杨豫之。《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五.杨师道传》记载:“子豫之,尚巢王元吉女寿春县主。居母丧,与永嘉公主乱,为主婿窦奉节所杀。”
杨豫之是桂阳公主的儿子,永嘉公主是桂阳公主的亲妹妹。杨豫之跟小姨那啥,被姨父窦奉节抓住了。窦奉节武将出身,受不了窝囊气,一刀杀了杨豫之。这不是小说段子,这是国家级正史《新唐书》记载的史料啊。
永嘉公主做出这种事情,让窦奉节忍无可忍,也让大唐皇室颜面无存。窦奉节不愿意与永嘉公主继续生活下去,皇室也觉得对不起窦奉节。窦奉节经过皇室批准,和永嘉公主离婚了。永嘉公主后来改嫁贺兰僧伽,成了正史记载的笑话。
不过,改嫁的次数多了同样也会产生很多问题,其中和哪位丈夫合葬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定安公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定安公主的三次婚姻,死后合葬引发了一场官司。
定安公主是李显的三女儿,初婚嫁给了王同皎,王同皎出身世族大家,武则天长安年间迎娶定安公主,官拜朝散大夫、典膳郎。705年,“神龙政变”时,李显不肯去玄武门助战,就是王同皎把李显扶上马,硬拉着李显去玄武门助战。705年和张柬之等人杀死张易之,逼迫武则天退位,让中宗李显复辟,显然王同皎是神龙政变的功臣。神龙政变成功之后,706年,王同皎对韦皇后和武三思的小团体不满。王同皎设计要杀武三思,反倒是遭了韦皇后和武三思的毒手,结果被人告密,反被中宗杀死。
王同皎死后,在韦后的主持下,王同皎的妻子定安公主改嫁韦后从祖弟韦濯。就这样,在王同皎死后,他的妻子和政敌成为了亲爱的一家人。“下嫁王同皎。同皎得罪,神龙时,又嫁韦濯。”(新唐书)
好景不长,4年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又发动政变,杀死韦后及同伙,韦濯连坐也被处死。唐睿宗上位后为王同皎平反,谥曰“忠壮”,封“琅耶文烈公”,赠“太子少保”,陪葬唐中宗之定陵。
王同皎被韦皇后和武三思冤杀,唐睿宗和唐玄宗都把王同皎定为忠义楷模。《新唐书》也把王同皎写进了《忠义传》。王同皎作为忠臣的代表,又是唐玄宗的亲家。王繇是唐玄宗的女婿,他娶了唐玄宗的长女永穆公主。
也许是出于同情,定安公主又被安排了婚事,嫁给太府卿崔铣,崔氏是名门望族,可见唐睿宗等人是真心希望定安公主生活幸福的。这一次的结局很美满,定安公主和崔铣生活了二十多年。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二月,公主先于驸马崔铣去世。但公主怎么合葬却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古代男女讲究生死相随,一旦结为夫妻,无论阴世阳间永不分离,即便是死也要葬在一起,是为合葬。同时,大家也知道,古代社会大都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子死后,众多妻妾自然是要与男人合葬的。可是女子呢?一个女子一旦改嫁多次,死后与谁合葬呢?按道理讲,应该和最后一任丈夫葬在一起。道理如此,但是事情到了唐朝定安公主这却起了波澜。
当时请求合葬的是王同皎之子王繇和驸马崔铣,韦濯已被灭门,自然没有他什么事情。原来,王同皎的儿子王繇在母亲死后,求唐玄宗让父母合葬,玄宗同意了。但定安公主的现任驸马崔铣却生气了,找到玄宗说,哪有丈夫还在,让妻子和别人合葬的道恚啃谔艘簿醯美砜鳎翟诓恢涝趺窗觳藕谩?
给事中夏侯铦看不下去了,他对王繇说,“主义绝王庙,恩成崔室,逝者有知,同皎将拒诸泉”。意思是说,公主已与你王家恩断义绝了,她现在只认崔家,如果与王同皎合葬,无论是王同皎本人还是公主泉下都不会同意。
王繇听了很恼火,向玄宗告状。崔铣自然也不服,也去找皇帝评理。玄宗无奈,找大臣们商议办法,大部分人认为,夏侯铦的话虽然刻薄难听,却很有道理。于是玄宗批准公主陪葬定陵,等崔铣百年后再与其合葬。
唐玄宗为了给王家出气,同时也是惩罚夏侯铦讲话刻薄,嘲讽公主改嫁,戏谑了皇家,玄宗将其贬为泸州都督。
王同皎虽然没有和定安公主合葬,但他们都陪葬在定陵,其实和合葬没什么区别。公主的第三任丈夫崔铣死后与其合葬,三人在定陵地下相会,不知道是何种情形?
为什么会出现抢着要与公主合葬的现象呢?原因不难理解,公主身份,皇族血脉,金枝玉叶,死后如果能跟公主葬在一起,不仅是一种无上的荣光,也能福荫子孙。王繇等人的请求与其说是对父母的感情流露,不如说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
这一场官司,王家虽然输了,但是引发了一场大辩论。公主丧夫之后,能不能改嫁的话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场辩论过后,唐朝公主改嫁的风气,大为收敛。许多公主丧夫之后,都选择了不再嫁人。
唐玄宗有29个女儿,最小的女儿是郜国公主。郜国公主先是嫁给了裴徽,裴徽的母亲,是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马嵬坡兵变的时候,杨贵妃的亲戚基本上被杀光,裴徽被姨娘连累,也被杀了。裴徽死后,郜国公主再嫁萧升。这是最后一位改嫁的大唐公主。
郜国公主在历史上名声极差,跟一大批朝廷命官那啥。这不是小说段子,这是正史《新唐书》的记载,原文是:“主与彭州司马李万乱,而蜀州别驾萧鼎、澧阳令韦恽、太子詹事李皆私侍主家。久之,奸闻。德宗怒,幽主它第,杖杀万,斥鼎、恽、弁岭表。”
唐朝有太多像郜国公主那样的公主,一次又一次让皇家丢脸。皇家为了挽回颜面,虽然没有明诏禁止公主改嫁,但是从郜国公主之后,就没有改嫁的公主了。到了晚唐时期,天竺下诏曰:“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
纵观《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就发现初唐到盛唐的公主,好多人恣意妄为。中唐的公主,就收敛多了。晚唐的公主,就开始走淑女路线了。
初唐到盛唐,士大夫依附于朝廷,公主相干嘛就干嘛,驸马不敢管。中晚唐的时候,朝廷要拉拢士大夫,驸马大部分是出自实力派家族。公主对驸马,也就改走淑女路线。皇帝为了拉拢士族,对公主的要求也就严格了。这就是中唐少有公主改嫁,晚唐没有公主改嫁的主要原因。本文参考资料: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于赓哲先生视频公开课《隋唐人的婚姻生活》。
唐代公主二婚多,也并非豪放所致
在唐代历史上,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公主改嫁,三嫁的现象非常普遍。二婚三嫁的公主数量之多,在历朝历代都是绝无仅有的。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可以统计出,在唐代,再婚三嫁的公主多达32位。如果算上结婚的两位公主,这个数字是34个。据史料记载,唐初公主约91人,也就是说,再婚公主占公主总数的1/3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公主改嫁现象?难道都是“豪放”惹的祸,公主们爱喝“二道汤”?当然,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分析唐代公主第二次和第三次结婚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死于战斗,疾病或王权斗争的人,
李渊的女儿长光公主因丈夫赵慈敬战死,改嫁杨师道。
安定公主娶文婷,颇死,娶郑景轩。
李世民之女项城公主,先娶小蕊,后适应姜建。值得一提的是,她并非独断专行,不守礼仪的公主,而是生性孝顺,遵循礼仪。帝王们甚至为其他公主树立了榜样。而且她也是再婚的公主之一。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应该和她关系不大。
城阳公主的丈夫杜和卷入成干事件,被朝廷杀害。公主又选了一个好女婿。
遂安公主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女儿。她先嫁给窦奎,死后又嫁给王大力。
李治的女儿,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死于叛乱,被囚禁。公主再婚了嫁武攸暨。
李贤的女儿定安公主三度出嫁:第一任丈夫是王同觉,因涉及方遗爱的叛乱而受罚;前夫没能好好表现,公主的命不能浪费。她改嫁给了魏卓。没想到,这个故事里的情况和以前一样。魏卓因罪受罚。定安公主不信邪,嫁给太府卿崔熙。这次……幸运的是,什么都没发生。
杨慎娇,长宁公主的驸马,魏书爆料后被贬,死于降地江州。于是,她也成了再婚公主。
李诞的女儿薛公主嫁给了王守义。唐玄宗年间,王守义被贬柳州别甲,后被朝廷赐死。薛公主改嫁裴勋。
梁国公主的驸马名叫薛伯阳。父亲薛济死后,被贬锦州,流放到今天的两广地区。他不忍心自杀。公主改嫁文喜。
玄宗的三个女儿改嫁的原因相同:常山公主改嫁是下嫁丈夫薛谭突发疾病一个月就去世,改嫁窦绎(《公主传》作窦泽,误),窦绎拜驸马都尉、卫尉卿,是窦诞(高祖女襄阳公主夫)的曾孙,父窦琏,为京兆少尹。
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惠,因齐王贞之罪,被赐自杀。公主再婚了。
新平公主起先嫁给了裴灵,死后改为青初。
太宗的女儿南平公主更有个性。她当初嫁给了汪静之。本来日子过得还不错,后来汪静之被贬岭南。尊贵的公主自然不愿追随这个心虚的男人,跋山涉水来到蛮荒之地,于是改嫁了一个叫刘玄义的人。
新城公主的第一任丈夫长孙权犯了罪,被流放四川。公主改嫁给魏正举。
第三类:因驸马而死于战争或动乱者。
玄宗之女万春公主,肃宗之女高国公主,在丈夫杨曲,裴惠死于安史之乱后改嫁。
张继是齐国公主的驸马,在安史之乱中不顾皇帝女婿的身份投靠了伪政权。这无疑是帝国的一大罪过,公主自然不能以此为夫。
以上在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因特殊原因不得不再婚的公主有18位,占再婚公主总数的56%。
不难看出,唐朝的公主们,虽然拥有常人无法享受的荣华富贵,但她们的地位也必然与国运,政权更迭紧密相连,必然导致她们的家族被推上权力斗争的风口浪尖。这样的婚姻自然充满变数,很难有普通婚姻的稳定性。
在封建时代,普通人婚姻的不稳定往往取决于男方,而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的并不多见。在当时,婚姻的解除往往是由于丈夫去世或丈夫因各种原因离婚而造成的。
与一般婚姻不同,公主不存在被抛弃的问题。她们在婚姻上的不稳定往往是因为卷入了变幻莫测的权力斗争,这也成为许多公主被迫再婚的重要原因。
唐朝只有少数公主思想开放
很多人一直觉得唐代公主的婚姻非常自由开放,主要是基于民间社会野史放大了个别公主不守礼仪的行为。然而,这些“豪放”的公主毕竟只是少数,被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拿来说事的名字也就那么几个。没有多少新意。
殊不知,只有少数“豪放”的公主,为自己的放荡行为付出了沉重甚至惨重的代价:有的沦为“阶下囚”,被禁锢在深宅寒院,没有自由;有的受到了严厉的身心惩罚……虽然都是皇亲贵族,但在道德舆论的压力下,统治者不能容忍他们违法乱纪,不符合礼法的行为,只能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制止和打击。
同时,人们也应该看到,唐代的公主大多不是古怪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受到了管教,遵纪守法,尊重家庭。对于这种符合社会伦理和规则需要的好人好事,当权者一旦发现,总会给予充分肯定和嘉奖。
此外,有些公主在丈夫死后永远不会结婚。比如唐高宗的女儿高安公主,在丈夫王蒙被武则天杀害后,就一直没有单独出嫁。还有新昌公主,六年前天宝的丈夫萧衡去世后,她成了道士。玄宗的女儿唐昌公主在丈夫冤死后,没有再婚的记录。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法)
为什么许多大唐公主头发白了都嫁不出去?
俗语说得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在唐朝,这句话就说不通了。唐太宗想将爱女嫁给门神尉迟敬德,遭到当场拒绝。唐玄宗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方士张果(那可是八仙之一),托人提亲,张果听后,放声狂笑,并当众说了很多难听话。唐宪宗给公主招驸马,士族子弟唯恐躲避不及,纷纷称病不出。
在唐朝许多公主直到熬白头发都没有嫁出去,这种不合常理的事情,确实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唐朝皇族的家风和皇帝的不良行为,让人人们对皇家的人“另眼相看”。作为一个开放的朝代,唐代皇室的伦理乱事无奇不有。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之才人,后来竟然成为太宗之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太宗还有个爱妃杨氏,原来是太宗兄弟李元吉的正妃,玄武门之变后太宗就夺为己有并且宠爱有加。文德皇后去世后,太宗还想把杨妃立为皇后。多亏魏征苦谏才算作罢。唐玄宗和杨贵妃原本公爹和儿媳……其次,公主自身骄奢淫逸成为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唐朝公主喜欢大搞“三角恋”“多角恋”,甚至“乱恋”,简直是五花八门,“开放”程度令人咋舌。
唐中宗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却公然和丈夫的兄弟武延秀通奸,甚至当着外人的面,将姘夫的内衣脱掉,对其“品头论足”,这种无底线行为闹得满城风雨。公主们种种行径,除给丈夫戴“绿帽子”,还有可能把婆家推上风口浪尖,让婆家鸡犬不宁。
安史之乱后,光复大唐的功臣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娶了代宗皇帝女儿升平公主,两人常吵架。一次,两口子吵得很厉害。郭暖就说:你耍什么脾气,你父亲当皇帝有什么了不起,我父亲要当的话早就当了。公主很生气,将此事告了御状。幸亏郭子仪及时补救,唐代宗宽宏大量,郭家才幸免了一场灭门之祸。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多有政治方面的基因和素养。可是她们大多都忘记了“伴君如伴虎”之类的古训啊。公主这种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往往成为她们引火烧身的先决条件。太平公主不仅私生活糜烂,还是个政治狂人。当朝7个宰相有5个出于她的门J下,可谓权倾天下,甚至皇帝都怕她三分。最后玩火自焚,被逼自杀。
安乐公主自己写好诏书,把内容遮住,笑眯眯地让他父亲签名,唐中宗也不过问就笑着签署。后来,梦想当“皇太女”的安乐公主和母亲韦皇后毒死了唐中宗,立了个傀儡皇帝,最终被临淄王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所杀,下场极惨。
公元848年,唐宣宗爱女万寿公主下嫁起居郎郑颢。有一次,郑颢弟弟得重病生命垂危,皇帝急忙派使者探望。使者回宫后,宣宗问“公主在哪?”回答:“在慈恩寺观戏场。”宣宗大怒,长叹道:“我就奇怪天下士大夫之家不想和我们皇家联姻,原因就在这里啊!古代有一种人生悲剧叫娶了公主 尤其是唐朝公主、中国古代总共有多少位状元?娶了公主就一个!
从这声哀叹,我们不难听出大唐皇帝虽然只看到冰山一角,但也确实意识到了“皇帝女儿真难嫁这一匪夷所思怪现象。这怎能不发人深省呢?总之,皇族过于“开放”,公主本身的骄奢淫逸,宫廷斗争的残酷无情,都是唐朝公主“愁嫁”的主要原因。
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封号。公主通常是皇女位号,只有在部分特殊情况下(例如和亲),宗女才能破格晋封为公主。唐制皇姑为大长公主,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在唐朝,除皇女外,能破例获封公主的为和亲的女性,一般这些女性为宗室女、公主之女或大臣女儿等。
唐朝历史上著名的九位公主:太平公主权倾天下
唐朝公主列表:盘点唐朝历史上著名的九位公主。
1、平阳公主扬威名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母姐姐,名字和出生日期在新、旧唐书中均没有记载,但她的生平事迹可以说是震古烁今。李渊父子决策起兵,公主见解非凡,让丈夫柴绍速往太原参与,自己则独立于关中组织武装策应。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余人。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公主队伍与父回合围攻京城后,公主与兄李世民一起荡平西北之隋王朝残余势力,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勋,其军队女子英豪,纪律严明,被称为“娘子军”。著名的关隘娘子关就是由于她曾率领娘子军在此驻守而得名。
她是一位真正的巾帼英雄,也是古代第一位统帅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功立业的公主,她的才能、胆识与她的兄弟们相比也是毫不逊色。她是唐朝第一个死后有谥号(谥号“昭”)的公主,也是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举殡以军礼下葬的女子。
2、高阳公主情迷茫
高阳公主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十七女,帝王深宫之威严华贵,使其养成民间女子绝无仅有之傲慢骄横;她是一位庶出的公主,但因为与太宗脾气相投,又时常得见天颜承欢膝下,颇得太宗宠爱,这也导致了她骄纵的性格。大唐盛世之生活熏陶,使其具有无可比拟之雍容才情。贞观十五年,皇帝降旨,嫁与名臣梁国公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房遗爱乃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公主抗争:宁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父皇不许公主无奈,新婚之夜,将驸马阻挡于洞房门外,语之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或许婚姻不如意之郁闷,或许郊外游猎之机缘,或许冥冥命运之安排,公主巧遇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之辩机和尚。辩机15岁出家,怀着高操之志节,专心佛学,以渊博学识,优雅流利之文采而知名。荒野草庵突现丽如牡丹之佳人,大胆热情之公主,使辩机落入情网,巫山云雨爱河鸿蒙。太宗知道之后大怒,将辩机腰斩。到了永徽四年,高阳想要夺取房遗爱大哥继承的爵位,便诬告房遗直(房遗爱大哥)调戏自己,唐高宗大怒,让长孙无忌彻查此事,结果查出来高阳公主与房遗爱意图拥立荆王李元景(高祖李渊第六子)谋反,于是唐高宗赐其自尽。
3、太平公主权倾天下
太平公主姓李,名令月,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加上太平公主的八哥李旦原名李旭轮,正好与李令月一名日月相对。太平一名,是她的道号,李治和武则天为了拒绝吐蕃的求亲(点名求娶太平公主),便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居住,接口出家避免和亲。
唐高宗李治的最后一名子女,生母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权倾一时。太平公主约16岁时,下嫁唐高宗的嫡亲外甥薛绍,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她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其实,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太平公主虽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斑痕而已。
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薛绍因兄长参与谋反被牵连而饿死狱中,第二任丈夫武攸暨性格懦弱,于是太平公主在二婚期间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还将自己中意的男宠(张昌宗)献给母亲武则天。太平公主“喜权势”,武则天也多与她商议政事,武则天死后,太平公主由幕后走向台前,并权倾朝野。后来,太平公主在与太子李隆基(唐玄宗)的斗争中失败,被李隆基赐死。
4、文成公主进吐蕃
文成公主可以说是在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唐朝公主了。
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完成吐蕃部族统一大业,仰慕唐朝文化,派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访问,并向唐朝求亲,唐太宗不允。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派使者,备黄金珍宝厚礼,到长安去求亲,太宗应允,翌年,文成公主动身前往吐蕃,华夏边疆平和宁静,炎黄儿女幸福安康。松赞干布娶个媳妇不容易,为文成公主到底有多拼
文成公主,身世不详,唐高祖李渊有女儿19个,太宗李世民有女儿21个,除早夭者,均嫁有名本朝之臣。文献记载,文成公主为“唐宗室女”,当为李姓。按惯例,亲王之女亦会有史籍注明,若以宗室女身份出嫁,或许与宗亲关系较远,其父爵位不会太高,或许“和亲”事关重大,破格封之为公主。尽管如此,文成公主出嫁规格较高,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松赞干布不疑有他,“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传说公主进藏后,建议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命名为“惹萨”,即现今之大昭寺。“惹萨”藏语意为“山羊背上”。最来,“惹萨”被译为“逻些”,又演变成为“拉萨”,成为西藏政教活动中心与“神圣之地”。 相传布达拉宫乃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是普陀罗之译音,意为菩萨居住之宫殿。如今,西藏大昭寺与布达拉宫,仍供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之塑像。
5、金城公主多舛难
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出生于邠王李守礼府邸,后被唐中宗李显收养。虽是宗室女出身,李奴奴却自幼与其他公主一同成长于皇宫中。文成公主乃唐朝最后以无名宗室之女和亲,金城公主实为和亲公主之真实“帝女”身份。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为雍王李守礼之女,李守礼其父为章怀太子李贤,即高宗李治第六子,中宗与睿宗之兄。公主入藏,本为嫁与吐蕃年轻英俊之王子善擦拉温,岂知王子迎亲途中,奔驰坠马,命丧黄泉。相传,公主行至汉藏两族交界处,闻之噩耗,悲痛无奈孤影自怜,宝镜从手中滑落,摔成两半,变成两座山,此乃青海境内之日月山。王子虽死,其父还在,无奈和亲之使命,只得继续艰难之旅,阴错阳差嫁与本应为其公爹之藏王赤德祖赞,作一偏妃。
公主生王子赤松德赞后,引起没有生育之大妃子纳朗嫉恨,趁公主分娩时抢走婴儿,外宣称孩子是她所生。儿子被别人据为己有,公主悲痛欲绝,史料记载,金城公主于不梳不洗中熬过无数不眠之夜。历时一年有余,经过诸多磨难,公主方与儿子团聚,身心受到伤害之金城公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命运坎坷,于吐蕃生活未及三十年而逝。
6、永泰公主死因谜
一说永泰公主被武则天处死,史书记载,均为懿德太子李重润与永泰公主,因议论武则天私生活而被其赐死。 一说永泰公主死于难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掘永泰公主之墓,有人根据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块骨盆碎片,复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经科学测量与鉴定,认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较之同龄女性骨盆都显得狭小,并结合墓志铭“珠胎毁月”句,断定“永泰公主死于难产”,而非其祖母武则天所杀害。
一说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毒死,永泰公主墓志铭有“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有人判断,“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说明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丧命于利刃后,永泰公主仍孤单生活。“槐火未移,柏舟空泛”,说明焚烧大槐树之火,即杀武延基之事,虽然未波及公主,但她不久亦死去。墓志铭另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句。 “珠胎”为怀孕, “珠胎毁月”当是志文作者隐喻公主被武则天所毁。因身怀有孕,不立斩或杖杀,而缓期逼令服药自杀。这就是“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所谓永泰公主之“守寡生活”。
7、安乐公主不孝女
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幼女,684年,生于李显被武则天废掉帝位贬谪房州途中,出生时,李显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小婴儿,故小名曰裹儿。安乐公主在房州一待就是14年,698年才随父重返京城,李显旋被重新立为皇太子,安乐公主也迎来了新生。705年,李显即位,对安乐公主尤其疼爱,可谓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安乐公主做事毫无忌惮、胡作非为、穷极奢欲,丝毫不守妇道。又想仿效武则天当女皇,让唐中宗立其为“皇太女”,未果,于是毒死了疼爱自己的父亲唐中宗,后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安乐公主,追废为“悖逆庶人”。
安乐公主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安乐公生前主有很多之最,如:最漂亮的公主;出生时最苦的公主(包括童年);最有野心的公主;最受宠的公主。安乐公主最后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她不具备政治家的素质。
8、升平公主打金枝
齐国昭懿公主,唐代宗李豫女,母崔贵妃,始封升平公主,下嫁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公主逝世于元和年间,赠号国公主,赐谥,称为齐国昭懿公主。
升平公主,恐怕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她的婚姻故事,被好事的后人编成了戏剧,到处传唱。剧名就是《打金枝》。讲的是唐朝驸马爷郭暧与妻子升平公主发生争吵,一气之下,郭暧出手痛打了金枝玉叶的升平公主。在帝王时代,打皇帝的女儿可算是太岁头上动土,犯了杀头抄家之罪,甚至要株连九族,然而,郭暧并没获罪,反而使升平公主成了个温顺贤淑的妻子。
9、晋阳公主小才女
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字明达,幼字兕子,母文德皇后(长孙皇后),性格温婉内敛,聪慧,但身体娇弱,十二岁时病死,唐太宗事务繁忙,又经常远征。所以经常陪公主的只有晋王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是个温和细致的人,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这两个弱小的孩子只有互相保护互相安慰。不过,这样的日子也不能长久,李治渐渐成年,终究是要出外干事情的,哥哥每次出门,妹妹都拉住他的衣服哭泣,舍不得他走,唐太宗看到这一幕,不由得老泪纵横。
晋阳公主这种心静如水、与人为善的性格,直接地表现在她的爱好上,唐太宗最擅长写一种叫“飞白”的字体,这是一种枯笔书法,如疾风劲草,风格苍老,字体苍劲,形虽枯而神韵悠远。晋阳公主经常跟在父亲身边,父亲批阅奏章,她也拿起毛笔在一旁习字。她经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久而久之,她字跟父亲写得一模一样,能写一笔极佳的飞白书法。小小的女孩子写出遒劲的字来,拿去和太宗的御笔放在一起,大臣们根本分不出哪是皇帝的亲笔、哪是小公主的临摹,所以只要她愿意,将来她甚至可以冒充父亲的笔迹批奏章了。
可以看出小公主唐太宗极得喜爱,众所周知,唐朝大多数公主都是以地名为封号的,而晋阳正是李家起兵的地方,是李家的根本,所以唐太宗给小公主“晋阳”的封号,也可看出唐太宗对小公主的疼爱异常。
唐朝公主列表
唐朝公主指的是唐朝的各位皇帝亲女(如唐高祖之女平阳公主、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唐高宗之女太平公主等)及和亲公主(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
生父 | 生母 | 封号 | 本名 | 生卒 | 丈夫 | 子女 | 备注 |
---|---|---|---|---|---|---|---|
唐世祖 李昞 | 独孤夫人(元贞皇后) | 同安公主 | 不详 | 565—650年 | 王裕 | 高祖妹,享年八十六岁。 | |
唐高祖李渊 | 万贵妃 不详 | 长沙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冯少师 | ||
襄阳公主 | 窦诞 | ||||||
窦皇后(太穆皇后) | 平阳公主 | 李秀宁 (野史名) | ?—623年 | 柴绍 | 谥曰昭 | ||
不详 | 高密公主 | 不详 | ?—655年 | 1.长孙孝政 2.段纶 | |||
长广公主 | 不详 | 1.赵慈景 2.杨师道 | |||||
万春公主 | 豆卢怀让 | ||||||
房陵公主 | 619—673年 | 1窦奉节 2.贺兰僧伽 | |||||
九江公主 | 不详 | 执失思力 | |||||
庐陵公主 | 乔师望 | ||||||
南昌公主 | 苏勖 | ||||||
安平公主 | 杨思敬 | ||||||
淮南公主 | 李澄霞 | 封言道 | |||||
真定公主 | 不详 | 崔恭礼 | |||||
衡阳公主 | 阿史那社尔 | ||||||
丹阳公主 | 薛万彻 | ||||||
临海公主 | 裴律师 | ||||||
馆陶公主 | 李万儿 (野史名) | 崔宣庆 | |||||
千金公主 | 不详 | 1.温挺 2.郑敬玄 | 武则天时期改封安定公主。以姑母身份,自请做武则天义女,并引冯小宝进宫。 | ||||
常乐公主 | ?—688年 | 赵瑰 | 赵皇后 | 第七女。其女为李显第一任妻子。公主与夫同遭武则天杀害,改姓“虺”。 | |||
唐太宗李世民 | 不详 | 襄城公主 | 不详 | ?-651年 | 1.萧锐 2.姜简 | ||
汝南公主 | 李宇 | ?-636年 | 早薨 | ||||
南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王敬直 2.刘玄意 | ||||
遂安公主 | 1.窦逵 2.王大礼 | ||||||
长孙皇后(文德皇后) | 长乐公主 | 李丽质 | 623-645年 | 长孙冲 | |||
不详 | 豫章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唐善识 | |||
巴陵公主 | ?—653年 | 柴令武 | 显庆中追赠北景公主。 | ||||
普安公主 | 不详 不详 | 史仁表 | |||||
东阳公主 | 高履行 | ||||||
韦贵妃 | 临川公主 | 李一 | 624—682年 | 周道务 | 名李一,字孟姜 | ||
不详 | 清河公主 | 李敬 | 624—664年 | 程怀亮 | 字德贤 | ||
兰陵公主 | 李淑 | 627—658年 | 窦怀悊 | 字丽贞 | |||
晋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韦思安 2.杨仁辂 | ||||
安康公主 | 独孤谌 | ||||||
新兴公主 | 长孙曦 | ||||||
长孙皇后 | 城阳公主 | 不详 | ?—671年 | 1.杜荷 2.薛瓘 | |||
不详 | 高阳公主 | 李玲 (野史名) | ?—653年 | 房遗爱 | 与浮屠辩机私通,后又与房遗爱共同谋反,赐死,显庆时追赠合浦公主。 | ||
金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早卒 | ||||
长孙皇后 | 晋阳公主 | 李明达 | 633—644年 | 小名兕子,12岁去世 | |||
不详 | 常山公主 | 不详 | 633年-? | 未及下嫁,薨显庆时 | |||
长孙皇后 | 新城公主 | 633—662年 | 1.长孙诠 2.韦正矩 | ||||
唐高宗李治 | 萧淑妃 | 义阳公主 | 李下玉 | ?—691年 | 权毅 | ||
高安公主 | 不详 | 649—714年 | 王勖 | ||||
武则天 | 安定思公主 | 654—654年 | 早夭 | ||||
太平公主 | 李令月 (存疑) | 约665—713年 | 1.薛绍 2.武攸暨 | 薛崇简 | 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 ||
唐中宗李显 | 不详 | 新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武延晖 | ||
宜城公主 | 裴巽 | ||||||
定安公主 | 1.王同皎 2.韦濯 3.崔铣 | ||||||
韦皇后 | 长宁公主 | 1.杨慎交 2.苏彦伯 | |||||
永寿公主 | 韦鐬 | ||||||
永泰公主 | 李仙蕙 | 684—701年 | 武延基 | 字秾辉 | |||
安乐公主 | 李裹儿 | 685—710年 | 1.武崇训 2.武延秀 | ||||
不详 | 成安公主 | 李季姜 | 不详 | 韦捷 | |||
唐睿宗李旦 | 刘皇后(肃明皇后) | 寿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真 | ||
不详 | 安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谥号昭怀 | |||
不详 | 荆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伯阳 | |||
王德妃 | 淮阳公主 | 李花山 | 686年—704年 | 王承庆 | |||
刘皇后 | 代国公主 | 李华,字华婉 | 689年—734年 | 郑万钧 | |||
王德妃 | 凉国公主 | 李华庄 | 687年—724年 | 薛伯阳 | |||
不详 | 薛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王守一 2.裴巽 | |||
崔贵妃 | 鄎国公主 | 不详 | 689年—725年 | 1.薛儆 2.郑孝义 | |||
窦德妃 | 金仙公主 | 不详 | 689年—732年 | 法号无上道 | |||
窦德妃 | 玉真公主 | 李玄玄 | ?—762年 | 法号无上真,字玄玄(一说元元),号持盈 | |||
不详 | 霍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虚己 | 被安禄山叛军杀害 | ||
不详 | 蔡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延祚 | |||
唐玄宗李隆基 | 柳婕妤 | 永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繇 | ||
不详 | 常芬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去奢 | |||
不详 | 孝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唐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锈 | |||
不详 | 灵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常山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薛谭 2.窦泽 | |||
不详 | 万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武惠妃 | 上仙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怀思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晋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惠童 | |||
不详 | 新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萧衡 | |||
皇甫德仪 | 临晋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郭潜曜 | |||
不详 | 卫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豆卢建 2.杨说 | |||
不详 | 真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源清 2.苏震 | |||
不详 | 信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独孤明 | |||
不详 | 楚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吴澄江 | |||
高才人 | 昌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锷 | |||
不详 | 永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齐丘 | |||
不详 | 宋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温西华 2.杨徽 | |||
杨贵嫔(元献皇后) | 齐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张垍 2.裴颍 3.杨敷 | 始封兴信公主,徙封宁亲公主 | ||
武惠妃 | 咸宜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杨洄 2.崔嵩 | |||
不详 | 宜春公主 | 不详 | 不详 | ||||
董芳仪 | 广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程昌裔 2.苏克贞 | |||
杜美人 | 万春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杨朏 2.杨锜 | |||
武惠妃 | 太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杨锜 | |||
不详 | 寿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郭液 | |||
不详 | 乐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履谦 | |||
常才人 | 新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裴玪 2.姜庆初 | |||
曹野那姬 | 寿安公主 | 李虫娘 | 不详 | 苏发 | |||
唐肃宗李亨 | 不详 | 宿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豆卢湛 | ||
不详 | 萧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郑巽 2.英武可汗 3.薛康衡 | 改封宁国公主,肃宗爱女,曾和亲回纥 | ||
吴皇后(章敬皇后) | 和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柳潭 | |||
不详 | 郯? | 不详 | 不详 | 张清 | 张怙 | ||
不详 | 纪国公主 | 李淑,字上玄 | 733年—807年 | 郑沛 | |||
韦妃 | 永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诠 | |||
不详 韦妃 | 郜国公主 永穆公主 | 不详 不详 | ?—790年 不详 | 1.裴徽 2.萧升 韦会 | |||
唐代宗李豫 | 不详 | 灵仙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追封 | |
不详 | 真定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追封 | ||
不详 | 永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仿 | |||
崔贵妃 | 齐国昭懿公主 | 李金枝 (野史名) | 不详 | 郭暧 | 郭皇后 郭 · 郭铦 | 初封升平公主,戏曲《打金枝》的主角之一 | |
独孤皇后(贞懿皇后) | 华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出家为道姑,号琼华真人 | ||
不详 | 玉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追封 | ||
不详 | 嘉丰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高怡 | |||
不详 | 长林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沈明 | |||
不详 | 太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追封 | ||
不详 | 赵国庄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田绪 | |||
不详 | 玉虚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 | ||
不详 | 普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吴士广 | |||
不详 | 晋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液 | |||
不详 | 义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柳杲 | |||
不详 | 寿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克良 | |||
不详 | 新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田华 | |||
不详 | 西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 | ||
不详 | 章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薨 | ||
不详 | 乐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怙 | 张怙父张清娶唐肃宗女郯国公主 | ||
唐德宗李适 | 王皇后(昭德皇后) | 韩国贞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魏国宪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士平 | |||
不详 | 郑国庄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茂宗 | |||
不详 | 临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钊 | |||
不详 | 永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諲 | |||
不详 | 普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文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出家为道士 | ||
不详 | 燕国襄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回纥长寿天亲可汗 | 初封咸安公主 | ||
不详 | 义川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宜都公主 | 不详 | 772年-803年 | 柳昱 | |||
不详 | 晋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顺宗李诵 | 王皇后(庄宪皇后) | 汉阳公主 | 李畅 | 不详 | 郭鏦 | 郭鏦为升平公主子 | |
王皇后 | 梁国恭靖公主 | 李自虚 | 不详 | 郑何 | |||
不详 | 东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崔杞 | |||
不详 | 西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1.沈翚 2.郭铦 | 与沈翚育有一子 郭铦母为唐代宗女升平公主 | ||
王皇后 | 云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刘士泾 | |||
不详 | 襄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张克礼 | |||
崔昭仪 | 浔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大和三年(829),与平恩公主、邵阳公主并为道士 | ||
崔昭训 | 临汝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虢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王承系 | |||
不详 | 平恩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为道士 | ||
不详 | 邵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为道士 | ||
唐宪宗李纯 | 不详 | 梁国惠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于季友 | ||
不详 | 永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为道士 | ||
不详 | 衡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早逝 | ||
不详 | 宣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沈? | |||
不详 | 郑国温仪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韦让 | |||
郭贵妃(懿安皇后) | 岐阳庄淑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杜悰 | |||
不详 | 陈留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裴损 | |||
不详 | 真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薛翃 | |||
不详 | 南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沈汾 | |||
不详 | 临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卫洙 | |||
不详 | 普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真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杜中立 | |||
不详 | 永顺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刘弘景 | |||
郑氏(孝明皇后) | 安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刘异 | |||
不详 | 永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许嫁回鹘保义可汗,未及下嫁,可汗死,后为道士 | |||
不详 | 义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定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回鹘崇德可汗 | 初封太和公主 | ||
不详 | 贵乡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穆宗李恒 | 武贵妃 | 义丰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韦处仁 | ||
张昭仪 | 淮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柳正元 | |||
不详 | 延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窦浣 | |||
郑才人 | 金堂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郭仲恭 | 郭仲恭为升平公主孙 | ||
不详 | 清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饶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郭仲词 | 郭仲词为升平公主孙 | ||
不详 | 义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为道士 | ||
不详 | 安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为道士 | ||
唐敬宗李湛 | 不详 | 永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天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宁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文宗李昂 | 不详 | 兴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西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光化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郎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第四女 | ||
唐武宗李炎 | 不详 | 昌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寿春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长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延庆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静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乐温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永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宣宗李忱 | 晁昭容(元昭皇后) | 万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郑颢 | ||
不详 | 永福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于琮 | 曾许嫁于琮 | ||
仇才人 | 齐国恭怀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严祁 | |||
不详 | 广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于琮 | |||
不详 | 义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饶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盛唐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平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唐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许昌庄肃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柳陟 | |||
不详 | 丰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懿宗李漼 | 郭淑妃 | 卫国文懿公主 | 李梅灵 (野史名) | 不详 | 韦保衡 | ||
不详 | 安化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普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昌元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王德妃 | 昌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金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仁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永寿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遂宁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第十一女,《新唐书·公主传》漏载。见陆心源编辑《唐文拾遗 卷三四》,崔致远《贺封公主表》。 | ||
唐僖宗李儇 | 不详 | 唐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永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唐昭宗李晔 | 不详 | 新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何皇后(积善皇后) | 平原公主 | 不详 | 不详 | 李继侃 | 李继侃为李茂贞子。 | ||
不详 | 信都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益昌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唐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德清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太康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永明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新兴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普安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乐平公主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唐朝和亲公主
此列表收录唐朝非皇女的和亲公主,包括公主之女、大臣之女。
封号 | 父母 | 和亲对象 | 和亲时期 | 备注 |
---|---|---|---|---|
弘化公主李氏 | 吐谷浑国王诺曷钵 |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二月 | 武则天时,改封西平大长公主 | |
文成公主杨氏 | 江夏王李道宗(大概率) | 吐蕃第三十三任赞普松赞干布 |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 |
金城公主李奴奴 | 邠王李守礼 | 吐蕃第三十六任赞普赤德祖赞 |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 | |
永乐公主杨氏 | 杨元嗣 | 契丹松漠郡王李失活,李失活死后改嫁李娑固。 |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十一月三日 | 唐太宗孙子东平王李续外孙的女儿 |
固安公主辛氏 | 辛景初 | 先后嫁奚首领李大酺、李鲁苏 |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二月 | 唐玄宗从外甥女 |
燕郡公主慕容氏 | 父慕容嘉宾,母余姚县主 | 契丹首领李郁于、李吐于 | 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 | 唐玄宗外甥女 |
东华公主陈氏 | 松漠郡王李邵固 |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 唐玄宗外甥女 | |
东光公主韦氏 | 父为韦捷,母成安公主李季姜 | 奚首领李鲁苏 |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 | |
和义公主李氏 | 告城县令李参 | 宁国奉化王 | 唐玄宗天宝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 |
静乐公主独孤氏 | 父独孤明,母唐玄宗女信成公主 | 契丹可汗(松漠郡怀顺王)李怀节。 | 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三月十四日 | 天宝四年九月,李怀节造反,将静乐公主杀死。 |
宜芳公主杨氏 | 母唐玄宗女卫国公主 | 奚首领李延宠 | 唐玄宗天宝四年三月 | 天宝四年九月,李延宠造反,将宜芳公主杀死。 |
宁国公主李氏 | 父荣王李琬 | 回纥英武可汗 | 史书上通常称为“小宁国公主” | |
崇徽公主仆固氏 | 父仆固怀恩 | 回纥牟羽可汗 |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 | 仆固氏的2个姐姐就先后远嫁回纥和亲 |
动不动就“和亲”的唐代,到底送出了多少位真公主?
“和亲”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已多有出现,如《礼记·礼察》中云“礼仪积而民和亲”,《周礼·地官》中云“比长,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奇邪,则相及”,其意多指和睦、和好、亲善等。从汉朝开始,“和亲”成为一种处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或政权关系的政治联姻策略,之后历代多有沿用,尤以唐朝为甚。
据不完全统计,在唐朝289年的时间里,共确定过20位公主与10个不同民族的和亲联谊,其中真正成行的有16位公主与7个民族。这些永远化身为中原王朝外交政策一部分的女性是如何选出来的?其真实身份又为何?
01 皇室女
虽然皇帝往往舍不得将爱女嫁去“蛮夷之国”,但这20位被确定为和亲公主候选的人选中还是有6位“真公主”的。
“真公主”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为皇女,即皇帝的女儿,分别为新兴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
第二类为皇妹,即先皇的女儿,皇帝的妹妹,分别为永安长公主、太和长公主和安化长公主。
但在这六位中新兴公主、永安长公主并未成行。新兴公主为太宗幼女,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遣使求婚时,唐太宗对侍臣讲:“北狄世为寇乱,今薛延陀崛强,须早为之所。”“朕为苍生父母,苟可以利之,岂惜一女?”遂以新兴公主许婚。但太宗虽已许婚,却颇有怜惜之意,要求薛延陀备重礼迎娶。后来薛延陀未能如期备礼,唐太宗便取消了婚约。永安长公主则因为准备成婚的保义可汗去世,因而未能出嫁。
02 宗室女
宗室女可以分为亲王女、宗室近亲女和宗室外甥女三类。其中出身于亲王之家的有二位,即金城公主(唐中宗李显养女,生父为邠王李守礼)和金山公主(宋王李成器的女儿)。
除亲王以外,其他同姓宗室成员即所谓“宗室近亲”。和亲公主中出身于宗室近亲家庭的有三位,即弘化公主、文成公主及和义公主。
出身宗室外甥女的和亲公主是三类之中最多的,共有七位,分别为永乐公主、固安公主、燕郡公主、东光公主、东华公主、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
在后世广为传送的文成公主(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和金城公主均为唐王朝的宗室女。如根据《唐会要》卷6《和蕃公主》所说,文成公主为“宗室女。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封,降于吐蕃赞普弄赞。”《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中也说:弄赞固请婚,“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但关于其亲生父母,史籍中无明确的记载。
03 大臣之女
大臣之女在和亲公主中所占的比例最少,只有金河公主和崇徽公主二位。不同于其他与皇室有着或远或近血缘关系的公主,这两位和亲公主均出自异族。金河公主是被唐王朝册封为“十姓可汗”的匈奴首领阿史那怀道的女儿。将少数民族首领的女儿封为公主,并以皇女的身份进行和亲,这在唐代和亲史上是一个特例。
崇徽公主是以唐代宗养女身份与回鹘和亲的,但其真实身份为铁勒族人仆固怀恩的女儿。仆固怀恩为曾在唐军收复两京的过程中“皆立殊功”,被封丰国公,“上怜其功,置其女宫中,养以为女。回纥请以为可敦,夏,五月,辛卯,册为崇徽公主,嫁回纥可汗”。
不管任何朝代,只要去和亲的公主其实都是很惨的。好一点幸运一点会有自己的孩子,差一点孤苦一生,最坏的莫名其妙暴毙,遭到虐待惨死,甚至和亲部落与自己国家反目,惨遭横死。
自古以来和亲公主不计其数,不管过的如何,她们大多数终其一生都无法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再看一眼。
参考文献:
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合肥:安徽大学,2015年;
周佳荣:《唐代和亲公主的出身问题》,《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刘美崧:《唐代真公主与回纥的和亲》,《江西师院学报》198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