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城市是在古城的原址不断翻新翻盖而成。后来翻阅一些关于古代城市的书,让我吃惊的发现并非如此。虽然古城的名字还是那个名字,但早已不在原址,虽然有的古城离原址并不远。
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历史名城——
长安。
在五代之前,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简直是如日中天,它简直是王朝的象征。在汉朝到唐朝这八百多年的时间里,略夸张的说,其实就是一部长安和洛阳的历史。
许多历史大事都发生在这两座名城里,尤其是长安。占据长安,坐拥关中,便可出潼关/函谷关而平天下。
因此,中国自秦之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长安洛阳在第一个千年如同双子星般耀眼夺目,照亮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让人心生敬畏和敬仰,不由得对这两座城市顶礼膜拜。
翻开长安的历史,早在商朝时期即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掉了崇国之后,在长安西南沣河以西建造了丰,并迁都于此,称为丰京。
周武王时曾占卜凶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于是又在沣水东岸(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镐水西岸建立了镐京。
丰京是周人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这是后来长安的雏形。
镐京是西周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镐京又称宗周,据《长安志》卷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解释为:“武王自酆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
但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把金银财宝和褒姒掳走,并将镐京付之一炬。
繁华数百年的镐京化为废墟,周平王无奈,迁都洛邑(洛阳)。
此后,渭水北岸的咸阳崛起,成为秦国/秦朝的首都,而渭水南岸的丰镐一带则变成了一片荒野丘墟。
直到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斩白蛇、入咸阳,败项羽,平定天下。
这时,定都之事被提上了日程。
当时刘邦群臣多是山东六国人(山东当时指的是指殽山以东)因此纷纷主张定都洛阳。因为洛阳是东周旧都,宫殿城垣完备,而当时长安只是一个乡邑。
刘邦也有此意。但大臣娄敬劝阻:“秦地关中被山河围绕,四塞以为固,即便在危急的时候,纵使敌有百万之众,也可据而守之。关中因为秦的经营,基础雄厚,为膏腴之地,关中就是天府之国。陛下入关中而定都,山东虽乱,关中、汉中、巴蜀之地可以保全。就像与人战斗,不掐住对方的脖子,摁住对方的背,不能全胜。如果陛下定都关中,就像掐住天下的脖子,摁住其背。”
张良也说:“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仅两世好,但是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可以运来天下物产,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制服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是对的。
听人劝,吃饱饭。刘邦别的本事没有,知人善任、听忠言纳谏还是有一套的,既然张良都说了,那就一锤子定音,定都关中。
长安第一个辉煌时代开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安当然也不是。长安都城的建设经历了好几代皇帝,时间长达一百多年。
汉太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
太祖七年(前200年),刘邦又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
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
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建造了上林苑、建章宫等,开凿昆明池。
宫墙所包围的区域,随着时代发展迅速被各种建筑填满。等到汉武帝修建建章宫的时候,就是因为宫城里没地了,只好把宫殿修在了宫城外。这就是典型的缺乏规划的表现。
此外,斗星呈现出勺子的形状,勺子可以用来舀水。汉长安城是修在渭水边,把城墙修成个勺子形状,似乎也可以获得渭水的滋养。
长乐宫和未央宫是汉高祖时期修的,城墙是汉惠帝时期修的,先修的宫殿后修的城墙,所以城墙得必须把两个宫殿包住。因为两个宫殿最开始修的时候就修成了错位的形状,导致长安城墙修到那里必须拐一个弯。
本来可以就直接用秦朝的旧宫就得了呗。但是秦朝的咸阳城早就被项羽焚毁,刘邦只好用与咸阳城一水之隔的秦朝离宫将就呆着了,这个离宫就是后来汉长安城的长乐宫。于是在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正式入住长乐宫,而汉长安城的建造也就拉开了大幕。
武帝时期,完善了长安的规模和城市格局。根据《三辅黄图》中记载:“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格局已经比较齐整。其次,武帝还为自己修了很多新宫殿,有的宫殿城里放不下,都修到城外头了,这就是长安最大的宫殿——建章宫。此外,武帝还扩建了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这是连城市休闲都做到了。
自此,长安基本建成,历时一百多年。
汉长安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城市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在西汉的214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张骞通西域后,长安又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繁盛一时。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喜欢改名的改名帝把都城长安改称“常安”。后来赤眉军攻入常安,常安城毁于战火。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见长安一片废墟,只好定都洛阳,长安改作西京。
长安第一个辉煌时代结束。
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曾短暂迁都回长安。
西晋末年,晋愍帝司马邺也曾逃到长安,短暂建都。
长安成了末日皇帝收容所……
此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长安又成为几个割据小政权的首都。如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和北周。
纷纷扰扰数百年,长安坐看治与乱。
宫阙万间谁家院,豪杰争相过潼关。
北周末年,权臣杨坚把他的外孙从皇位上拎起来,自己坐上,建立了隋朝。
到了隋朝时期,汉长安城已经是做了几百年的首都,但经过长期的战乱,已经“都邑残破,不宜人居,宫室朽败”, 井水咸涩不堪饮,一派倾颓衰败之象。
新王朝,新气象,隋文帝杨坚舍弃汉长安城,令宇文恺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建造新城。因隋文帝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郡公,所以新城称为大兴城,宫城称大兴宫,正殿称大兴殿。
大兴城开皇二年(582)六月动工,开皇三年(583)三月宫城基本建成,杨坚下令正式迁都。
在这一刻开始,长安开始了第二个的辉煌时代。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动用约10万民夫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自此,大兴城基本建成。
不久,隋朝二世而亡,唐朝取而代之,也定都大兴,不过改名叫长安。
大唐气象恢弘,国力强盛,对长安城进一步修缮扩建,使之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正是盛唐时期长安作为世界中心之一的真实写照。
随着唐长安城的扩建,汉长安城遗址也逐渐被囊括在内,成为隋唐皇家禁苑。
唐代曾经在汉长安城遗址上重修宫殿。唐宝历二年(826年),神策军在禁苑中重修未央宫,还曾“掘获白玉床一张,长六尺”。
唐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面积达83.1平方公里。城墙宽12米,高5米,全部用夯土版筑,但城门处的墙段为砖墙
城中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隋唐长安城规划受“象天法地”的思想影响,把皇帝居住的把宫城建在都城北部的正中间,象征天上天帝所居住的北辰星。
唐朝皇宫大明宫面积是紫禁城的近四倍,太极宫是紫禁城的近三倍。
宫城以南是皇城, 百官衙署都建在皇城之中,象征着拱卫北辰星的紫徽垣。
而外郭城则环绕宫城与皇城,由整齐的里坊和东西两市组成,象征着拱卫北辰星的璀璨群星。
外郭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为108座里坊。
白居易曾作《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大唐长安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极盛时期,长安城内人口达百万。除了唐人,许多西域胡人和高丽、倭人也纷纷前来经商、求学,长安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
然而天宝年间,渔阳颦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占据长安,但旋即被唐军收复。
从此,唐长安城的劫难开始了……
763年,吐蕃也曾短暂占据长安15天后退走。
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泾原兵闯入皇宫府库,大肆掠夺金银。784年,唐军与叛军在长安激战,收复长安。
881年,冲天大将军黄巢攻入长安,烧杀抢掠,大肆破坏。后来唐军又收复长安,唐军和叛军互相攻打,长安遭到严重破坏,“仅存坏垣”。而原来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城内不满百户,各坊多变为耕地、菜园。
韦庄作《秦妇吟》,记录这一惨状 :
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东迁洛阳,同时把长安历经劫难仅存的宫室、房屋拆毁,将木料顺渭水漂下,在洛阳营建宫室。长安哭声一片。
经过这次劫难,长安彻底成了废墟。
在黄巢点燃的大火中,是否倒影着长安昔日的辉煌?
朱温拆卸宫殿楼阁,满天灰尘中是否有昔日长安全盛时的虚像?
化为一片废墟的长安,是否发出了沉重而无奈的叹息?
在唐昭宗挥泪东去的车辙声中,大唐长安的辉煌也随着落日缓缓落幕。
盛世旧梦依稀远去,为大唐吼一曲秦腔做离歌!
后记
唐末,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长安城市太大,但人口稀少,在战乱频仍的唐末五代非常不利于防守,于是便对城市进行重新规划,大大缩小了城池面积,称为“新城”。
清朝末年,诗人顾复初途经西安,回想起西安两千年的兴亡更替,大发思古之幽情,作诗《秦中》:
陈仓北去别烟萝,漠漠神皋电转过。天外三峰朝白帝,关中八水走黄河。
秦灰劫尽龙蛇远,汉殿春空雉雀多。 王气伯图俱灭没,终南晴翠郁嵯峨。
汉长安和唐长安区别
如美国文化地理学者邓肯(J.Duncan)所言:景观是文明的文本。汉唐帝国的都城长安十分壮观,宫室豪华。将两个朝代的同一个都城做对比观察,仍可看出二者间的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乃是各自哲学、美学、文化观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长安城,一个是西汉时代的,另一个是唐代的。两个长安城都是大王朝的都城,都很壮观。
长安,这个名字又大气又吉祥,那它是不是专为京师起的名字?
不是,原来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小聚落,名字就叫长安。后来在这里修建大都城,就沿用了这个名字。当然,如果原来的名字不好听,也不会接着用。
两个长安城,因为时代不同,很不一样。这里提出三点不同。
1、时代不同,地点不同
汉长安是汉代在秦咸阳的基础上修建的,而唐长安是唐代在隋长安的基础上修建的。可以说一个在靠咸阳那边,一个在今天看到长安这边。
西汉的长安城是刘邦的时候开始建设的,当时这里并不是空地,还残留着几座秦朝的旧宫殿,刘邦是草根出身,还没有养成奢华的习惯,只是命人把秦朝旧宫殿装修一下,当作自己的宫殿,就在里面做起了皇上,而长安城的历史也由此掀开。
刘邦修缮的第一座宫殿叫长乐宫,不久又在它的附近修建了全新的未央宫、北宫,这位汉高祖见过的长安城,主要就是这几座宫殿。
到了刘邦的儿子惠帝的时候,因为北方匈奴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加强防卫,在长安修起一圈城墙,把已有的城区都保护起来。这样长安城便有了城墙,而这道可见的城围又成为长安城的轮廓形状。后世人们讨论汉长安的样子,都是就着这个形状而大发议论的。他们所议论的长安城形状的「深意」,是否和惠帝想的一样,却很难说了。
汉武帝雄才大略,朝廷也积攒了财力,于是进一步大建宫殿,先后修了桂宫、明光宫等,几乎把城墙里面的地面都占满了。但还不够,汉武帝又下令在西墙外面修建了巨大的建章宫。长安城的大建设到此算是基本结束了。今天我们在许多书上看见的汉长安城平面图,画的就是汉武帝时的样子。这幅图画的长安城,不但刘邦、吕后没见过,文帝、景帝也都没见过。从刘邦的时候算起,它的建设,由几个皇帝接力,断断续续九十来年。
唐长安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唐长安城是隋朝建设起来的,当时叫大兴城。那是隋文帝的时候,由将作大匠(相当于建设部总工程师)宇文凯主持规划建设而成的。一次规划,一次建设,一次成形,是这座城市的特点。
唐朝取代隋朝,现成的大兴城接着用,但把名字改为长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这里统治天下,开出长治久安的唐朝盛世。汉代的长安城,因为最开始没有长远规划,后来的建设也都是因时制宜,所以最后形成的样子缺乏整齐端正的景观。而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虽说从头到尾也用了一些年,但它是一次性全面规划,并按图实施而建成的,所以有整齐划一的城市景观。把两幅平面图对比起来看,这个差别很明显。
2、建筑形式,城市形态不一样
城市是方形或者不是方形,有什么关系吗?或者说,把城市修建得方方正正有什么用处呢?
首先,方形带来清楚的空间秩序,容易利用城市整体格局设置礼仪方位,比如太庙要在东边,社稷坛要在西边等等。而在所有礼仪方位中,最重要的是城市中轴线。中轴线要达到左右对称的效果,就必须要方形城市。
中国古代不但要择中立国,还讲究择中立宫。皇帝的朝宫正殿面南背北,坐落在全城的中心在线。隋唐(大兴)长安是第一个具有中轴线的统一王朝的大都城。后来的宋开封、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有中轴线,不用说,它们的城市轮廓都是方形的。当然,横平竖直的街道格局对于城市百姓的活动也很方便,比如找路,就一点也不麻烦。
汉长安修建的时候可以说是刚刚开始独宠儒家,所以那时候在建筑形态和城市形态上的礼制刚刚兴起,并不算全部成熟。
唐长安修建的时候,在隋长安基础上修建,遵循前朝后市,严格的礼制,来修建整个城市,中轴体现统治者地位等等。
唐长安在汉长安的东南,以龙首原为参考点,汉长安城在其北,唐长安城在其南。另外唐长安城的面积几乎是汉长安城的两倍。隋朝时隋文帝鉴于汉长安城建城已久且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所以在汉长安城东南地势较高处兴建大兴城,后经唐太宗扩建形成唐长安城。
3、居住形式不同
汉长安城里当然有许多百姓,但他们的房屋院落在哪里,没有古书文字说得清楚。从地图上看,长安城里绝大部分地面都被宫殿占了,留下的空地真是不多了。所以学者们推断,一定有许多百姓的居住院落在城墙的外面。在城墙外面没有关系,只要不是离得太远,都算是长安城的人。
汉长安修建的时候是经过了开始两代皇帝修养身心之后开始的,所以当时民众道德素养也还是比较高的,各户各院,城墙与普通居民之间的分隔存在但比较温柔。没有特定的聚落方式。
唐长安,设置里坊制,方便修建,方便管理。而且实行宵禁制度,就是为了方便管理。只有上中下元节的时候,才能解除宵禁,大家出来吃个宵夜。那时候礼制阶级已经非常明显了,大家都要按照这个礼制阶级来生产生活。而且唐长安的时候还建了专门的市,东市和西市,专门用于市场交换,这是汉是没有的,汉那时候就是赶集。唐朝的坊市让长安城有了区域的分别,分出了若干种商业区,类似于城市规划,促进了商业繁荣。再加上开明的政策造就了一个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