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产经资讯 > 正文

交通大学那些事儿,谁是正宗的交通大学?

news.xixik.com   2015-4-23 21:13:24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在我国高校序列中,尤以“交通大学”校名最易令人搞不清其“属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方交大、台湾新竹交大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这5所交大才是“交通大学”的正宗血脉。

交通大学渊源

在中国说到交大,名字最大的肯定属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而西安交通大学和国立交通大学(大陆称: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或或新竹交大)都源于上海交大。这三所交大才是同宗同源,其他的交大有点牵强附会,有些纯属傍名牌。

谈到“交通大学”,很多人都会把它和现代意义上的“交通”联系起来,以为它就是一所专门研究铺路造车的专业大学。其实不然,“交通大学(Jiao Tong University,旧名Chiao Tung University)”中的“交通”取自古汉语里面“交错连通、往来通达”的意思,后来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就定于4月8日,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不过按照迷信的说法,有“四分五裂”的意思。事实上,“交通大学”确实没有摆脱四分五裂的命运,被分成了五所交大,院系调整还不算。

中国历史朝代表

因此“交通大学”在中国一直以来是个特定名称,并不是类别名,这和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师范大学、农业大学、矿业大学等的称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属于行业名称,尽管现在很多的行业大学都是多科性大学,但总是以本行业学科或相关学科为主。而“交通大学”却不是行业大学,这个从“交通大学”一直沿用的英文名(Jiao Tong University)就可看出,而尤其对于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是两所不搞交通的“交通大学”。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交通”两字一旦和“大学”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特定的名字,这和清华、复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同济(同舟共济)等名称是一样的。传闻博学的于丹老师有次来上交也是开口就“各位都是未来铁路交通行业的栋梁”,下面一片唏嘘。

在甲午战争弥漫的硝烟和耻辱中,盛宣怀主张“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并于1895年、1896年相继创办了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南洋公学。1896年,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筹款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局。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从此南洋北洋交相辉映。北洋、南洋两校的联袂出现,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从历史上看,办实业教育、办工科,南洋公学并不是最早的,但一旦办起来就一发不可收,办出了当时中国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使在世界上,其某些方面也毫不逊色。”西安交通大学副秘书长、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贾箭鸣说,从清末到民国,在中国社会风云激荡剧烈变迁的背景下,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实现了学校教育的三次重要跨越,率先建成我国最优秀的工业大学。

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实现了学校教育的三次重要跨越,率先建成我国最优秀的工业大学。

一是通过唐文治、叶公绰、凌鸿勋等的持续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转型,建成当时国内最具影响的工科大学,享有“东方MIT”的美誉。

1907年,唐文治辞去朝廷要职执掌南洋公学。他采取“拿来主义”的学习态度,1910年通过驻美使馆征集当时全美98所大学章程,要求各专科课程设置以美国同类高校为蓝本,教科书直接购自哈佛、麻省、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校。20世纪30年代,交大机械工程学院毕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钱学森一去就发现,交大的课程安排与该校如出一辙,连实验课的内容也一样。

唐文治执校期间,该校业已建成一所东南仅有的工业大学。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917年莅校考察后评价说:“办理之妥善,成绩之优美,为举国学校所仰慕。”

二是通过蔡元培、孙科、黎照寰等的孜孜求索,形成学校理工管并重的发展格局,缔造了交通大学的“黄金时代”。

蔡元培于1928年2月以民国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身份接掌交通大学。他果断带来新的变革,力推理工管并重,并筹划成立各相关学院。

经过清末以后30年的不懈努力,学校步入了历史进程中的“黄金时代”,全中国第一流的师资和学子云集于此,包括钱学森、张光斗、杨嘉墀、汪道涵、王安、吴文俊、徐光宪等在内,交大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很多出自这一时期。

三是通过吴保丰等在抗战条件下的艰苦工作,开拓新兴学科专业,攀登“海陆空兼长”的历史高峰。

抗战时期的交通大学重庆本部艰难到极点,但在吴保丰校长、李熙谋教务长的主持下,同样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学校一方面大力引进回国青年学者,把世界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大力完善学科专业。据记载,1949年前夕,全国工科学生总计不过2万余人,而交通大学就占了2000多人,其规模之大、实力之强、声誉之隆、人才之盛,一时无出其右。

到了现在的五所交大已经没有人敢再提当年的辉煌时刻了。百年沧桑变化,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20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1921年8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交通大学和公路运输的交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隶属民国交通部的大学,所以才被称为交通大学的。

专题: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此“交通”非彼“交通”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旧址

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为中国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系统名称,起源于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就是“中华帝国铁道学院”的意思,是中国最早的铁道专门学校)。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1896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奏设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这两脉即为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的最早源头。

到了1921年,在时任交通总长叶恭绰的主持下,将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北平、唐山三地的四所学校,来了一个大合并,统一学制,统称为“交通大学”。新合并的大学以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为总校,总办事处设在北京学校,唐山校区则称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如上图所示)。

国立交通大学的老校门

然而且慢——这总校在上海,怎么总办事处却在北京,这主心骨,到底在哪儿呢?这就牵扯到北洋政府内部,激烈的派系斗争和利益争夺了。话不多说,你懂得。

果不其然,合校还不到一年,叶恭绰就被迫辞职,交通大学从此一分为二,在上海分设交通部南洋大学(如下图所示),唐山分设交通部唐山大学,各设校长,分别办学,谁也甭管谁的事。这是1922年7月的事情。

到1928年,常凯申领导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在南京革故鼎新,增设了铁道部,把南北这几所铁路大学,又合并到了一起,统归铁道部管辖,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以上海为本部,土木工程学院放在唐山,而交通管理学院则设在北平。这中间曾有一段时间,上海校区称第一交通大学,唐山校区称第二交通大学,北平校区称第三交通大学。

这就是当时,唐山交大在中国交通大学系统内的官方排位。

不过,即便跳出铁道交通系统,当时的唐山交大,也是国内响当当的名校,甚至有“东方康奈尔”的美誉。比如1916年,北洋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74所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唐山交大一举斩获全国第一。1934年,全国只考取了8个公费留美名额,除清华大学1人之外,其余7人,全部是唐山交大的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可见一斑。

交通大学五大嫡系

交通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光荣的传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饮誉海内外的综合性著名高等学府,沪校(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被誉为“东方MIT”,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学)被誉为东方“康奈尔”。 交通大学在历经多年历史变迁后衍生出五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后合并上海农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后合并原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后合并原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和国立交通大学(位于台湾新竹),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的“加州大学系统(UC)” 。

这五所交大分布五地,各有千秋。共为中国培育近百万工程、科学、管理、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公立大学系统之一。交通大学桃李遍天下,在世界各地都有交大学子的身影,他们在各行各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交通”作为通用词汇代表一种行业,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都可以算,其实矛盾核心就是:这些改名院校是否借“交通”之名与老交大强行攀附关系继承校史沽名钓誉。

交通大学的“交通”一方面源自《易经》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之“交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主管部门是交通部。一方面《易经》之“交通”包举宇内八方、古往今来,另一方面民国交通部的职能既包括公营事业、路政等”有形之交通“,亦包括通商。

说校史

(一)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建政后,1956年,交通大学(交大沪校)主体部分奉命西迁,剩余部分留守,分离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1959年,中央批准两校独立办学,分别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都列为全国首批“985工程”院校,同时也都是C9联盟院校。

(二)新竹交通大学(台湾阳明交通大学)

国共内战结束后,国民党退居台湾,中国大陆的交通大学由中共政府接管,原国民党政府手下的“交通大学”校务实际宣告中断。到1958年,“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在台湾新竹正式成立,1979年7月,学校奉命恢复“国立交通大学”全衔。因为校址在新竹,故而又称新竹交通大学。

2020年7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交通大学与阳明大学合并,并在8月12日复函两校于2021年2月1日起合并为“阳明交通大学”。

2021年2月1日,台湾交通大学与台湾阳明大学正式合并为台湾阳明交通大学。

阳明大学校长郭旭崧强调阳明与交大合校不同于其他大学合校,两校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独领风骚,因此合校是在对等的情况下进行,“这是强强结合,两所学校都没有消灭,是历史性的对等合校案”。

原新竹交通大学在每年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中连续多年保持在前50强!阳明大学位列 2020QS世界大学排名第287位,台湾地区排名第六。

(三)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在1896年创建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交通大学两大最早源头之一。1921年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后来又经过几次拆分和合并,先后经历定名为“唐山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到1969年政策下达,决定内迁四川,次年在四川成都改名西南交通大学。

(四)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9月清政府在北平创办的邮传部铁路管理传习所,1921年合并组建交通大学,先后定名“交通大学北京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北方交通大学”,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直道2003年,才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的校名,并沿用至今。

五所交通大学校徽

五所交大曾两岸共校庆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1959.9,上海)

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1970.6,北京)

西南交通大学(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1972,成都)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1959.9,西安)

国立交通大学(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1921,台湾新竹 大陆惯称“新竹交通大学”或者“台湾交通大学”)

因历史渊源沿用交通大学并同属交通大学大家庭的共有5所: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台湾新竹交通大学,这5所交大都被海内外校友广泛认同。曾经这五所交大还在百年校庆时争过“谁才是最正宗的交大”,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ao 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一些海外的校友会,很多都不直接分哪个交大,直接称为交通大学校友会,各所交大校友情同手足,这也是交大校友会在全球颇有影响力和人气的原因之一。同宗同源的五大交通大学曾在2016年两岸五校共校庆!三所校徽都一样。

交通大学的校庆日是4月8日,每到校庆日交大海外校友都不远万里,纷纷返回母校校,参加毕业周年大联欢并捐款捐物,讲学指导,以表达学长对母校的心意和期望。经过百余年的世事变幻,几经拆分与合并,交通大学演变衍生出五所高水平的大学。

民国时期的“交通大学”有三所,包括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和第三交通大学。第一交通大学是上海交通大学,是今日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二交通大学是唐山交通大学,是今日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三交通大学是北京交通大学,是今日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前后,部分交通大学的师生和校友到了台湾,于1958年重建交通大学,称之为“新竹交通大学”,197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大陆又称“台湾交通大学”。

另外,唐山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因抗日合并内迁贵州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曾计划再迁甘肃,后因战争结束而未果;建国后,国家再次谋划将唐山交通大学迁往甘肃,因故再次未果;后来甘肃创办交通大学时,唐山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曾调派师资等援建,所以兰州交通大学也是有“国立交通大学”的血脉。

另一所号称与“国立交通大学”有渊源的大学是华东交通大学。1971年,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铁道车辆三个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并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原计划搬迁到江西南昌,但最终并未搬迁,而于2000年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今日之复旦大学;而南昌的校区则继续建设,发展至今日,成为今天的华东交通大学。

除此之外的“交通大学”,包括大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以及各地的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所有以“交通”命名的高等院校,其实与民国名校“国立交通大学”都没有任何关系。

2017年,交通大学美洲校友总会向教育部要求停止批准任何新的“交通大学”命名,责成近年出现的“大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滥用”交通大学”品牌的院校更名,不得使用交通大学为学校名号。

目前中国有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位于新竹)、大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9所交通大学以及山东交通学院、广州交通大学(筹建中)教育部己公示。

所谓“滥用”的交通大学。

六所“非纯正血统”(冒牌/山寨)交通大学

商业竞争会出现冒牌产品,现今大学改名也出现了傍品牌的现象。“交通大学”响当当的牌子自然不能放过,一些铁道学院纷纷改名为“交通大学”,此举纯粹是为了沾“交大”的光。这些非纯正血统的“交通大学”有一个共性:英文校名均为Jiao Tong University,且都使用毛体字(毛泽东曾题“北方交通大学”四字)。咋一看,真是惹眼,像极了正牌的交大,一时间引来许多非议。

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虽然兰州铁道学院称与原交大有历史瓜葛(其称自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北京铁道学院迁部分系科迁兰组建而成的),虽然更名为“交通大学”时,北京交大和西南交大还发去贺信,但终究不能被原交大校友总会承认为嫡系。

华东交通大学:位于江西南昌的华东交通大学,其英文名也是Jiao Tong,因为称其是“1971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六所高等院校的体制调整和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改名为华东交通大学。” 但是该校比较老实,学校简介第一句是: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看其校史,确实跟“交通大学”没有任何关系。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交通大学,1951年,根据指示,为修建康藏公路、建设大西南,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学校,时名西南交通专科学校。1960年,组建为重庆交通学院,成都工学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相继并入。2006年,学校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开始英文名为Chongqing Un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后来变更为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了。

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交通学院,是山东唯一一所以培养交通运输人才为特色的学校,是交通运输部共建八校之一,虽然还没升格为大学,可是她的校名英文已经是: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西安科技商贸专修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这是创办于1994年的西安的一所民办大学,2014年刚升本。跟“交大”可是一点干系都没有,之前一直干的是“商贸”跟交通也没太大关系,属于跨界升格。

唐山学院——〉唐山交通学院(2018年5月31日被教育部否决)。而且,这是权宜,下一步想更名为唐山交通大学,就是为了傍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唐山交通大学。

既然这些学校原来都是铁道学院,改名为铁道大学似乎更合乎常理,但为何要改为交通大学呢,从英文名称的使用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有其不正当利益所驱动。退一万步讲,你改成交通大学也就算了,为何连英文名也要盗用成Jiao Tong University?或者干脆翻译成Univ. of Transportation(或Communication),这并不是不可行。很明显,它们是想利用“交大”在海外形成的知名度。不过后来诞生出了“Dianzi University”,“Gongshang University”,“Minzu University”,他们肯定是没有真正理解“Jiaotong University”的含义,一味东施效颦。(漫谈中国大学的校名及其英文翻译)可以预见,未来或许有工业大学会翻译成Gongye University,农业大学翻译成Nongye University的,别以为笔者开玩笑,沈阳理工大学(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早就横空出世了。其实,行业大学应该遵照字面的原意翻译才利于国际交流和理解。

新建的交通大学

筹建广州交通大学

广州市正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创办广州交通大学,布局邮轮设计研发、生产製造、维修保养、国际邮轮驾驶、乘务、国际邮轮物流及生产配套的支撑专业,培养广州邮轮产业发展急需的国际邮轮高端人才等。在广州筹建交通大学过程中,香港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他指出,香港是全球交通枢纽,有很多物流、交通行业,可以参与学科的设计,产学研结合起来。

广州要达到国际航运中心水平,仅航运金融行业的人才缺口就达到90万,但目前整个南中国地区都没有交通大学,因此建议广州在“十三五”期间创办广州交通大学,利用包括香港在内的民间资金和高校资源,通过产学研结合为南中国乃至整个大中华地区培养专业人才。截至2015年,广州的铁路、高铁以及航空通航点均位列全国前三,港口吞吐量列全国第五,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十分显著,但制约广州航运发展最大的障碍则是各类航运人才相对缺乏。目前,珠三角地区开设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高校只有4所,每年招生不足600人。

筹建湖北交通大学

襄阳正筹建湖北交通大学以湖北文理学院为基础。襄阳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筹建湖北交通大学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四所交大的变迁

关于北方交通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的关系,以及西南交通大学的关系,以及上海与西安的两所交通大学的关系。

北方交通大学,原中国交通大学更名而来(中国交通大学实际上是一个计划,原打算合并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的交通大学以及南京的中央大学,建立哈尔滨、北京、唐山、南京、上海共建的大学,后未能实施而改建了哈军工,只在北京与唐山完成合并,故后更名北方交通大学),是原北京交通大学(曾命名国立第三交通大学等)与唐山交通大学(曾命名国立第二交通大学等)与华北交通大学合并而来。一校两院,分为北京管理与唐山工程学院。
后来院系调整时候,北方交通大学被拆分并撤销,原两院改建为北京铁道学院与唐山铁道学院,部分院系支援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等学校,部分院系划归其他院校如北京管理学院建筑系划分至天津大学、材料工程系由唐山工程学院支援了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管理系由北京管理学院支援了北京科技大学。

之后,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西迁,搬迁至陕西西安。原校址由同济大学船舶系迁入建立了上海船舶学院,1959年上海船舶学院更名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的交通大学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注意,这时候北方交通大学已经不存在了,当时的交通大学便拿了“北方交通大学”的校名直接把“交通大学”拿出来写到了校门上)

后来1972年唐山铁道学院搬迁到四川峨眉,复建为交通大学,因为当时已经不在北方,所以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这时就把自己曾经的校名里的“交通大学”抽了出来。

之后北京铁道学院也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当时学校还划归为石家庄管理,之后又移交北京),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就是现在的东校区)。北方交通大学200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据传当时给了北京大学40万买下来了“京”字的版权。

毛泽东为北方交通大学题词

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49年7月,军委铁道部决定,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和唐山工学院三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直属铁道部领导。根据路内其他院校的意见和建议,1950年8月21日,政务院第46次会议讨论决定,将“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担任该校校长,呈请中央任命。1950年8月27日,政务院下达了“北方交通大学”的更名、隶属(铁道部)及任命正副校长的命令。1950年9月5日,经中央人民政府一届九次会议讨论通过,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第2939号)”,任命茅以升为北方交通大学校长。任命书原件现存镇江“茅以升纪念馆”。

“北方交通大学”定名后,师生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请毛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铁道部正式函请中央政府办公厅转呈毛泽东,提出了这一请求。

1950年12月30日,茅以升校长接到中央政府办公厅的信函,内附1951年元月1日下午6时,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新年团拜会”的请柬,这是一次毛主席“做东”的高规格宴请,茅以升和郭沫若、马寅初等科学文化界的著名专家学者被安排在第一席,与毛主席同桌。入座前,周恩来把大家一一介绍给毛泽东,当听到“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介绍时,毛泽东握着茅以升的手风趣地笑着说:“你也姓MAO,咱们是本家喽!”席间毛主席向茅校长了解了北方交通大学的情况,交换了为新中国铁路建设培养技术人才的想法。在亲切的气氛中,茅以升转达了全校师生想请毛主席题写校名的迫切愿望,毛泽东欣然答应。

1951年4月20日,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到毛泽东处汇报工作,再次转达了师生的愿望。4月24日,铁道部接到了中央政府办公厅的通知,北方交通大学收到了毛主席的题字,在一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笺上,写了两行“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自己圈定了第二行。题字一到学校,师生一片欢腾,备受鼓舞。半个多世纪以来,领袖的关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刻苦求知,勇担重任,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栋梁之才。

 1969年4月,唐山铁道学院为纪念毛主席题写校名18周年,特意制作了一枚毛主席陶瓷像章。像章正面图案为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肖像,背景为延安的宝塔和窑洞。背面文字为“纪念毛主席为我院光辉题字十八周年”。可落款铭文令人不解,竟是“唐山铁道学院”,该院与“北方交通大学”是一种什么关系?

笔者细细查找资料才得知,“唐山铁道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几经辗转、历经磨难的历史名校。建国前(1949年7月8日),中央军委铁道部决定:国立唐山工学院(即唐山铁道学院),国立北欧替代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交通大学(即后来的“北方交通大学”),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7月13日,中国交通大学正式成立,由茅以升任校长。唐振绪担任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1950年8月,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仍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52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北方交通大学建制撤消,其主体唐山工学院(唐山交通大学)的建筑系,调15教师(教授6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和助教2名)先到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后调整到天津大学;该校的矿冶系,连同所有师资,学生,设备,图书等,部分调整到新组建的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部分调整到原北京地质学院和中国矿业学院;该校的化学工程系14名教师(教授和副教授各4名,讲师1名,助教5名)和54名学生调整至天津大学;该校的材料工程系调入北京铁道学院;电机系电讯组调整到原哈尔滨铁道学院;该校的土木系水利组(教授7名,副教授9名,讲师12名,以及学生98名)调整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助教2名和学生6 名,哈尔滨铁道学院土木系及重庆大学铁道工程组学生,调入唐山交通大学。自此,唐山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成为专门培养铁道工务,机务及电务,电机等铁道建设人才的高校。

不难看出,唐山铁道学院就是北方交通大学的主体学校之一,因此,唐山铁道学院为纪念毛主席题写校名制作了毛主席纪念章的缘由,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毛泽东同志1952年为《北京日报》题写报头。

毛泽东同志1964年为《北京日报》重新题写报头。这个报头沿用至今。

毛泽东为北京大学题名

北京大学匾额

资料:2000年4月,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如今的校名墨迹仍沿用当年毛主席的题字,只是当年的“方”改为“京”,有说是《北京日报》的“京”字手迹。不对,分明是来自毛泽东题词的“北京大学”的“京”。

学校位于首都北京“学府胜地”海淀区,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总面积近1100亩,建筑面积76.7万平方米,东西两个校区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和美丽的校园环境,全面推行“一卡通”使用。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软件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另有两所职业技术学院和在职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中心。

许陈品:庆120周岁,讲述五个交大的故事

许陈品:台湾政大东亚所硕士、政大人文中心助理

4月8日是上海交通大学120岁生日。因为住处离交大不远,我很早就感受到了这股浓浓的喜庆氛围。自己平时又时常去交大散心,也早已被这所学校悠久的历史、美丽的景色和深厚的人文沉淀所感染。在属于交大的这个特别的日子,总难免有些感慨。

120年来,饱经国民革命军北伐、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中国近现代史的风霜洗礼,交通大学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翘楚与学术重镇,从南洋公学时期算起,它培育了组织云南护国军的蔡锷将军、北大校长蔡元培、教育家暨实业家黄炎培、艺术教育家弘一法师李叔同;改制成为国立交通大学后,又培养出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经济学家茅于轼,以及开启海峡两岸协商大门的已故海协会长汪道涵。

目前两岸存在的交通大学共有五所,有三所成立于1949年之前,分别是上海交大(交大沪校)、西南交大(交大唐校)、北京交大(交大平校);其余两所成立在1949年之后,分别是台湾的新竹交大和西安交大(由上海交大的部分师生西迁)。

可能对于很多大陆同胞来说,对几所大陆的交大都比较了解,比较少了解的是,与在大陆仅有一海之隔的台湾新竹市,还有一个与大陆交大体系同根同源的“国立”交通大学(后称新竹交大),知名校友如宏碁集团董事长施振荣、联华电子前董事长曹兴诚、已故知名电影导演杨德昌等都是这所交大的校友,可说是人才辈出。百年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所享誉两岸的交通大学发展史值得人们一一回顾。

一般提到交大的滥觞,必须提及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一事。盛宣怀,江苏常州人,清光绪廿二年(1896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的隔年,清廷开始推行新政,任命他为督办铁路大臣。有鉴于清廷屡次败于列强、国力积弱不振,盛宣怀认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并与培育技术人才为主的天津北洋大学堂有所区隔,便奏请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该校以法律、政治、商务为优先,隔年便在上海徐家汇正式设校(今上海交大徐家汇校区)。

南洋公学原先隶属招商局和电报局,之后又先后改隶商部、邮传部,并改名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改为南洋大学堂,待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便划归交通部管辖,更名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到了民国九年(1920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认为交通部所辖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分布在三座城市,管理不易。为了统一事权,定在1921年统一学制,设总办事处于北京,四校合并统称“交通大学”,这是使用“交通大学”的开端,也是中国各交大的首次合并。而各个分校则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沪校)、唐山学校(唐校)、北京学校(平校,北京于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改名北平)。然而好景不常,交通大学因北洋政府内部派系斗争,交大第一次合并维持不到一年就解体,三校各自为政。

既然“交通大学”之名已经出现,那么校名和校庆日是怎么决定的呢?根据台湾新竹交大网站的说法,因该校创立时的性质与交通事业密切相关,又曾隶属于交通部,因此命名为“交通大学”,这是其一;第二是取《易经·泰卦·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说明交通大学是“交流汇通”之义,并非仅只是交通运输的意思。

除了校名来源众说纷纭,即将到来的校庆日,也有两个说法:一是取交通“四通八达”之义,故定为四月八日;二是盛宣怀写给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的信中,内容提到南洋公学第一班的开学日期为四月八日,台湾新竹交大取后者的说法为准。

历经第一次合并的失败后,三校还是隶属交通部,但校名略有更改,例如沪校重拾南洋公学传统,更名为交通部南洋大学;唐校改名交通部唐山大学;平校则是从属于唐校,各科系分别编入沪校和唐校,并更名为唐山大学北京分校,后经过师生一年的抗争,重新独立成为北京交通大学,也是三校中最先恢复“交通大学”名号者。

1927-1928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告捷,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在形式上统一全中国,上海、唐山、北京等地陆续成为国府实际控制区,三校的整并又迎来的契机。在第二次合并前,南洋大学改名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唐山大学改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大则是第三交通大学。1928年9月,三校第二次合并组成交通大学,沪校成为上海本部、唐校为土木工程学院(唐山工程学院)、平校则是北平交通(铁道)管理学院。

1937年,抗日战争开打,沪校(上海本部)随着国府迁至大后方重庆,是为交大重庆总校;唐校和平校则辗转内迁至贵州省平越县(今福泉市),合并为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待抗战于1945年8月结束后,三校陆续回到上海、唐山和北平,此时只有沪校恢复交大名号,是为国立交通大学;另外两校则是因为国府马上面临国共内战的压力,唐、平二校在解放前始终未归建交大体系(唐校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平校则是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不久后上海解放,沪校(国立交通大学)去掉国立二字,只称交通大学;另在唐、平二校的基础上外加华北交通学院合并成中国交通大学,下设北平(京)管理学院(平校,为本部)与唐山工学院(唐校),1950年唐校改称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平校为北方交大北京管理学院,这是两校在解放后第一次重获交大之名。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模仿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不再组建综合性大学,改组为专门学校,于是唐校失去采矿、冶金、化工、建筑、水利、通讯等系(组)的师生资源,改为唐山铁道学院;平校的命运也类似,改为北京铁道学院,唐、平二校同时失去“交大”身份。

在上海的交通大学虽保有交大之名,但在院系调整中损失更大,不但失去数学、物理、化学、纺织、土木建筑、管理、会计、财务、水利、航空工程等理科与管理学院,被改造为一所纯工科大学;更在1955年配合政府为平衡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工业基础薄弱,超过半数师生与设施迁至西安,另外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则改为上海交通大学,两校分立至今,使上海交大的实力再次遭到削弱。

所幸在“文革”期间,唐、平二校最终还是复名“交大”。唐校在1971年西迁至四川,并改名西南交大;平校于1970年改称北方交通大学,2003年复名北京交大,至今未再更动。

至此,大陆地区有上海、西安、西南、北京等四所交大,第五所则是在国民党从大陆败退撤往台湾后才诞生的。原来在1949年后,美苏的冷战国际格局已经形成,在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美国又对蒋介石持观望态度,此时拥有原子弹技术等于拥有核保护伞,台湾在两岸军事冲突阶段也更有防卫能力。

美国交大同学会的赵曾珏得知核子科学已由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所开始研发,但是与核能研究配套相关的电子研究与技术在台湾仍相当欠缺,于是赵呼吁在台湾成立交大电子研究所,蒋介石当局也欣然接纳,这就是台湾新竹交大得以于1958年在台复校的肇因。后来新竹交大陆续增设理、工、管理学院,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至于两岸共五个交大至今还有传承与关联的,莫过于是校徽、校旗与校歌。台湾新竹交大现行校徽上绘有中西图书整齐堆放在铁砧上,西文书背上所写的ESA代表工程(Engineering)、科学(Science)及管理(Administration),代表交大主要的教育内容。铁砧前倚放一锤,砧的右侧扣着铁环,表示真理环环相扣,理论与实作并重。数字1896则是交大的创校年份。校徽的背景外圈是圆形环状齿轮,齿数为六十,代表一甲子,运转不息的齿轮。

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的校徽也和新竹交大极为类似,铁砧上1896的数字不变,左侧同样放置着数本书籍,右方书籍则竖放两本、斜放一本,铁环也垂于右侧;差别是无ESA等英文字样,铁锤斜放的位置与角度也略有不同,而上海交大、北京交大、新竹交大的校徽外圈齿轮数皆为60齿,西安交大则是24齿。新竹交大校徽并无中文字,也无英文校名,上海、北京、西安三所交大则皆有自己英文校名全称,而上海、西安两校有分校的渊源,所以皆书由右至左的“交通大学”四字,北京交大则是从左自右书“北京交通大学”六字。

 

值得注意的是西南交大,虽保留1896字样,但图形已改为盾型,也无铁环、书本、铁锤、齿轮等图案,却保留象征唐山铁道学院的铁轨图形与唐山字样(右上角),左上角的地质锤、右下角的水准仪,也在凸显今日西南交大地质专业的重要性。

再说到平时与校庆期间亮相的校旗,新竹交大校旗维持抗战后国立交通大学时期的象征:黄底蓝图,且有三条黄色平行直线代表沪、平、唐三所交大彼此血脉相通;如今上海交大仅维持蓝底黄字,象征三校的三条黄色平行线已经消失,西安交大则是已无黄蓝配色,改为蓝底白字,并加上两条白色平行线于文字上下两端。

代表大学精神的校训,五所交大皆有所异同之处。西南交大、西安交大校训皆为1937年交通大学时期的“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十六字校训。上海交大校训原和前述两所交大完全相同,但在1995年改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交大则是崇尚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只有“知行”二字。新竹交大的校训和大陆四校都不同,乃采1974年前校长凌鸿勋先生的毕业纪念题词“知新致远、崇实笃行”八字。

最后说到校庆必会演奏的校歌。西安交大校歌之上半段,除了将“楷模”改为“模楷”,以及把惊叹号改做逗号或句号外,和新竹交大现行校歌歌词完全相同,都是沿用原上海交大校歌。而西南交大偏好唐山工程学院时期,由中国教育家吴稚晖填词所做的院歌,至今完全沿用,显示延续唐山工程学院的精神,与其校徽崇尚唐山时期相互呼应;上海交大和北京交大则是另起炉灶,与其他交大都大相径庭。

交通大学,这个闪烁的金字招牌与学术重镇,在两岸传承悠久历史的同时,也绝非一成不变,纷纷开创属于自己的特色。创建于19世纪末的交大,不仅度过了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20世纪,相信也将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着众多莘莘学子,承担中国学术发展与反馈社会的任务,继续在这个世界上“交流汇通”它的所有成就。

交通大学五嫡子

敲黑板注意啦,70年代出现了另一所“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这所学校1971年开始筹建,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主导下成立的,1973年开始招生。这所学校的诞生与同济大学、上海铁道学院、上海交大有关系,是上述三校的有关专业整合。只不过上海铁道学院后来争取留在了上海独立出来,没有去南昌。这是第一所非老交大直系学校,但还是有亲戚关系的大学。也正因为并非直系,交通大学全球校友组织并不包括华东交通大学。在很长时间里,他是唯一的异类。在那样的年代,人们并没有维权的意识,没有听说有人对华东交通大学的校名提出异议。

晚生的“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的井喷发生在进入21世纪前后。1995年,西安公路学院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003年5月,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2004年5月,大连铁道学院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2006年2月,重庆交通学院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他们也纷纷采用毛体字校名和“JIAOTONG UNIVERSITY”。都有“揩油”的意味。这引发了传统五所交大(主要是大陆四所)校友的关注,纷纷表达不满,并发展到给教育部写信,要求维护交通大学的历史名誉和国际声誉。但囿于“交通”确实是个行业,壁垒不够森严,有关要求没有得到回应。

近年,形势愈演愈烈。2016年9月,唐山学院提出更名为唐山交通学院,并把到2020年办成应用型大学作为目标,“唐山交通大学”呼之欲出,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其改名提议被暂时否决。

交通大学家族:正统五所、子子孙孙及山寨

中国出现大学在晚清,最早一批嘛,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南洋公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新竹交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等等。其中的南洋公学后来归清朝邮传部管理,名字改为了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邮传部的职责主要管理交通、邮政,当时还管理着另外两所学校: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铁路管理传习所。南洋公学的创始人盛宣怀也担任过邮传大臣,他主张收回邮政,还主张将铁路收归国有,结果还引发了四川的“护路运动”。

清帝逊位,成立民国。政府部门改名,邮传部就成了交通部了,接茬主管交通和邮政。邮传部的三所学校逐渐变成了交通部四所,分别是: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

到了1921年,去年刚刚上任的交通部总长叶恭绰有改革之心,也急于造就人才。他为嘛这么着急呢?很简单,当时交通部仅有技正4人、技士10人,无异于草台班子,要发展交通事业,得大力抓教育、育人才不是?这时候交通部的干部里面有个叫钟秉峰的,1911年毕业于南洋大学堂电机科,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把这四所学校合并,这样就可以叫大学了,也就可以培养本科人才了。干脆就叫“交通大学”,下面设上海学校、唐山学校、北京学校。敲黑板注意啊,中国的“交通大学”诞生于1921年8月1日。随后叶恭绰任交通大学校长,在北京总揽校务,张铸、凌鸿勋任上海学校正、副主任,罗忠忱、茅以升为唐山学校正、副主任,胡鸿猷、钟锷为北京学校正、副主任。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交通大学唐山学校

交通大学北京学校

当然啦,北洋政府城头变幻大王旗,更不用说政府部门长官了。直系奉系军阀第一次混战,直系胜利,亲奉系的梁士诒内阁垮台,叶恭绰流亡国外,成立不到一年的交通大学被解散成为两校: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部唐山大学,京校各科分别编入沪、唐两校。然而京校并不买账,争取之下保留了交通部唐山大学北京学校的名义,1923年干脆改名北京交通大学。敲黑板注意啦,这是第一次出现独立于一地的带地名的“交通大学”。

接下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的交通部下令将南洋大学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全名叫作“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第一交通大学”,1928年任命蔡元培为校长的“简任状”上,国民政府常务委员胡汉民、李烈钧、蔡元培、谭延闿、蒋中正、林森、孙科悉数签名。而在1928年2月,唐校改名唐山交通大学。

1928年6月8日,国民革命军开入了北京。当月唐校改名为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京校改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了。所以如果有人迷惑于为啥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不是同年命名的,你就告诉他,那是因为大学命名是国民革命军由南向北推进过程逐个命名的,就对了。

1928年6月,蔡元培因政务繁忙辞去第一交大校长职务,随后交通部长王伯群兼任第一交大校长,其以部长之便利,遂再次统一交通大学,定名“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分沪、平、唐三地,沪三学院(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和交通管理),平、唐分别为交通管理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10月,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交大划归,改称铁道部交通大学,沪校为本部。孙科部长兼任校长。敲黑板注意啦,铁道部是由交通部的铁道处扩建形成的,成立铁道部而交通部仍在。这个时候,有人就说啦,交通大学这个名字不合适啊,应该叫铁道大学。孙科部长比较英名,认为交通大学陆续叫了多年,不便再改。

自此直到1945年,交通大学始终名义上处于三校合并状态。抗战时期当然颠沛流离,实际上出现了重庆、上海、贵州多地办学状态。逐渐形成了重庆总校、贵州分校,而滞留上海师生变通办学的格局。而在1937年8月,交通大学改隶民国教育部主管。

而到了1946年各校复员。三校一统的局面就不再继续了。这个时候,沪校叫回国立交通大学。平校叫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唐校叫国立唐山工学院。从此直到1949年,国立交通大学是中国唯一校名中有“交通”二字的大学。敲黑板注意啦,这时候还有一个校名中有“交通”二字的学院——解放区的华北交通学院。

解放伊始,百废待兴,中国交通建设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为此,1949年6月,时任唐院院长的铁道工程专家唐振绪受军代表顾稀的委托,建议在铁道部之下设立中国交通大学,将原铁道部、交通部下辖的各大学,即交通大学沪校、唐校、平校进行整合,并合并解放区的华北交通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计划下辖上海、唐山、北平、南京及哈尔滨五校,并在唐校成立铁道技术研究所。计划得到铁道部的大力支持。

1949年7月8日,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签发成立中国交通大学的人字第144号令,决定将国立唐山工学院(即唐校,现西南交通大学)、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即平校,现北京交通大学)、华北交通学院(并入唐校)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为什么没合并哈工大和国立交通大学呢?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以苏联政府主管的中长铁路管理局领导,国立交通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后,交上海市教育部门领导,中央军委铁道部对这两个学校没有管辖权,一时鞭长莫及。敲黑板注意啦,1949年7月中国有两所交通大学:中国交通大学和国立交通大学。

中国交通大学的校名在交通大学的师生中引起了争议,意见反映到了铁道部。为此,1950年6月,滕代远部长专门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时任交通大学(同上,此时指沪校)校务委员会主任的吴有训教授参会。出席会议的还有铁道部吕正操、武竞天副部长以及茅以升校长、金士宣副校长,教务处长顾稀和总务处代处长张惠生等同志。在座谈会上,吴有训教授对铁道部重视高等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有远见的政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说到校名时,他风趣地说,你们叫中国交通大学,难道我们叫外国交通大学吗?铁道部领导非常重视吴有训教授的意见,诚恳地表示铁道部报请政务院更改中国交通大学校名。当时考虑到我们两所学校位于北方,而上海位于南方,因此将校名改为“北方交通大学”。

到了1952年院系调整,京、唐两校被铁道专业化了,于是改名为北京铁道学院、唐山铁道学院。敲黑板注意啦,这一年开始,只有上海有交通大学了。

我们知道,从1956年开始交通大学西迁,1957年改为主体西迁、 分设两地,1959年两部分各自独立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敲黑板注意啦,1959年中国有两所交通大学。

1970年,北京铁道学院复名北方交通大学;1972年,唐山铁道学院迁入峨眉后改名西南交通大学;1979年交通大学在新竹“复校”。同宗之交通大学五校格局形成。之所以我说同宗,没有说同祖,其实事实上也不同祖。有人写文章说"以上海交大等为渊源的海峡两岸5所交大,属于中国最老牌的南北两大现代大学之一南洋公学的“嫡系”",说这话说明其并不懂交大历史。一个是“上海交大”怎么是渊源呢?另外京、唐两校也不是南洋公学的嫡系啊!他们分别是发轫于北京和山海关,与南洋并不同源。

2018年8月30日,新学年之际,在第十四届穗台校长论坛上,广州宣布将斥资百亿元创办一座新校——广州交通大学。加之此前一年内宣布新建或更名的“湖北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大学”,若3校的筹建工作最终获批,那么全国各地以“交通大学”为名的高校将超过10所,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广州交通大学、湖北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大学。对老五所而言,这真是不胜其扰,而又觉无可奈何。

为了让全社会更好辨析事情的是非曲直,我们对“交通大学”进行一下分类。

第一类:由老交大而综合性大学的西安交大、上海交大;

第二类:由老交大而单科性学院又发展为铁路特色鲜明的大学的西南交大和北京交大;

第三类:中断后复校的新竹交大;

第四类:中央推动成立的华东交大,社会声望与老交大嫡传差距不小;

第五类:铁道部主管的铁道学院的申请更名的兰州交大和大连交大,其实当初改名为兰州铁道大学和大连铁道大学更合理,不然上海铁道学院当初真是苦恼得很啊,恨不能申请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直到并入同济才不苦恼了;

第六类:原交通学院升级,顺水推舟为交通大学的重庆交通大学,如果山东交通学院升级成功也是此类,唐山大学要走的路线也是这个;

第八类:交通类专业院校整合或升级为交通大学,广州航海学院等要打造为广州交通大学就是此类;

第九类:不沾边的学院要升级为大学而交通大学,以师范、教育起底的湖北文理学院为基础筹建的湖北交通大学就是此类。

这种乱象,到底是因为交通这个行业好呢?还是因为老交大校名中的“交通”好呢?到底算不算是“傍名牌”的无序乱象呢?当我们看了兰州、大连、重庆三交大的校名用字和英文翻译,就无法不做最坏的猜度。

我们还是把历史上重要年份的“交通大学”数量再罗列一下:

1921年:1所,交通大学。

1923年:1所,北京交通大学。

1927年:2所,第一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1928年:3所,第一交通大学、唐山交通大学(稍后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稍后第三交通大学)。

1928年下半年:1所,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

1946年:1所,国立交通大学。

1949年:2所,国立交通大学、中国交通大学(稍后北方交通大学)。

1952年:1所,交通大学。

1959年:2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970年:3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1971年:4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

1972年:5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1979年:6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即新竹交通大学,又称为台湾交通大学)。

1995年:7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即新竹交通大学,又称为台湾交通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2003年:7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即新竹交通大学,又称为台湾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2004年:8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即新竹交通大学,又称为台湾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

2006年:9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即新竹交通大学,又称为台湾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不久将来:泛滥,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即新竹交通大学,又称为台湾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广州交通大学、湖北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大学……

假如说公路、铁路、船舶、建筑、文理等院校变成大学,都要尝试叫一叫“交通大学”,那么恐怕并不是一种明智之举。我们的汉语还不至于枯燥到起不出更中意的名字来。新生的“交通大学”潮,虽然不方便说可以休矣,但是确实值得那些操刀人再加斟酌。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