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抗金的故事从小听到大,都说在岳飞即将胜利之时被“十二道金牌”召回,造成了让人惋惜的一幕,到底这件事是真实的还是人们的传说演绎,可以简单进行一下探讨。
先说一下这个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故事,在1140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势如破竹的取得了郾城和颖昌,当他们一路抵达开封南部的朱仙镇时,可以说收复开封是临门一脚的事,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却收到了朝廷发的十二道班师回朝的诏令,尽管岳飞不愿舍弃这一大好形势,但是一心忠君的他还是听从命令撤兵,给世人和自己留下了千古遗憾。
但是我们仔细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的破绽,首先从距离上来看,岳飞所在地在今天的河南,宋高宗所在地在今天的浙江杭州,两地相隔距离应该有几千公里,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只能是快马加鞭的送达,那也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当时岳飞在第一次收到班师回朝的诏令时曾写过一份奏章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在之后的几天里陆续收到了其他的班师回朝令,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就意味着岳飞写的奏章都没有到宋高宗手里就陆续收到诏令,说明不了是因为岳飞违抗圣令而让宋高宗接二连三的发金牌,所以这一点上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一点就是人们觉得岳家军取得了胜利,但是杀敌一千还自毁八百,所以在战争中岳家军也损失惨重,而且宋朝当时那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很难去打持久战,所以岳飞退兵也许并不是像世人想的那样迫于无奈,这样前后思考总能看出来如果一味的攻打开封也许只能是失败的命运,也许退兵是最好的选择。
总的来说,个人看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故事有演绎的成分在里边,具体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很多人下意识认为:假的,当时的交通条件绝对不允许的,根据考证如果真是12金牌召回岳飞的话,那么信使除非是坐了飞机,否则绝对不可能送12道金牌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所以是假的。
也有认为,是真的,一天十二道金牌,是指的一天接连收到了十二道金牌,虽然当时相距千里,但是那时候设有专门的驿道,由几个传令兵马不停蹄的传令!
虽然古代的交通不如现代这样便利,但是为了传递消息也是建立了很多的驿站用于中转,所以当时岳飞在一天之中连续收到朝廷的十二道金牌是能够做到的。
很有可能的,因为当时害怕岳飞拥兵自重,并且功高震主,所以一直是快马加鞭发送消息的,就为了能尽快将消息给岳飞。而且中途是有驿站的,可以换马匹继续跑。
其他类似问题
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是怎么做的?
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这个“金牌”到底是何物?
岳飞曾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这金牌到底是何物,为何必须要回去?
岳飞真的是被十二道金牌给召回来的吗?
如何看待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历史?
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这个金牌到底有何威严?
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金牌到底是何物?
岳飞接十二道金牌是真的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金牌并不是用金子做的令牌。宋高宗发出的十二道金牌,其实应该说是十二道金字牌,这种金字牌是创立于北宋时期。
古代邮递员
金字牌是宋时落后交通条件下一种最快速的邮递
我们在演义小说或者戏曲上往往会看到有金牌令牌这样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金字牌是在宋代交通条件非常落后的特定基础上而出现的一种最快速的邮递。金字牌创立于北宋神宗时期。
《梦溪笔谈》卷11记载,木牌“长尺余,朱漆,刻以金书:‘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以作递送皇帝发下急件的标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金牌”是木牌用朱漆刻上金书后而称为“金字牌”。当时北宋神宗时制作这种“金字牌”就是为了解决邮递慢的这个问题。
古代令牌
“金字牌”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南宋,成为南宋初期传递紧急军情的重要举措
南宋初期,宋金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在军情紧急时,都是用金字牌来传递文件,当时用金字牌递发的文件数量是比较大的,例如从绍兴四年九月至次年二月,《要录》卷86记载“计发过金字牌文字一千二十三封”。而宋朝的臣僚给朝廷的急件,则是用“急递”,并没有享受“金字牌”的待遇。按规定,金字牌“日行五百里”,急递“日行四百里”。拿临安至开封二千二百里,距洛阳二千五百里来举例,用金字牌或者急递,应须要四五天或六七天。
古代急递插图
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调回有人认为是假的原因
《宋史·岳飞传》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载:“忽一日,诏书一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
单单从这两份历史记载,我们就可以得知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调回是确有其事的。被人认为十二道金牌调回是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宋高宗给岳飞的手诏原有数百章,现已经大部分遗失。因此有人认为这么重要的“金牌”都丢失了,才怀疑十二道金牌是子虚乌有的事。
综合历史记载中所说宋高宗给岳飞的手诏高达“数百章”,但在《金佗续编》卷一中却仅仅保存了86份宋高宗给岳飞的手诏。由此可见宋高宗的手诏遗失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在《金佗续编》里同样也记载有关于十二道金牌的描述,因此可以说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是有非常大的可能的。
综上所述,金字牌邮递制度的出现最初是在北宋神宗时期,并一直沿用至南宋,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邮递措施,是皇帝传送特定重要信息的举措。
召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的是假
岳飞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逼迫班师回朝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所谓“金牌”,并非用黄金制造,它只是宋代邮驿传递制度的一种形式。宋代邮传一般分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等:步递要求日行二百里,马递要求日行三百里,急脚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宋神宗时期增设了金字牌递,或称金字牌急脚递,主要传递紧急诏旨和军事方面的特急件,要求日行五百里,为当时最快的马递邮传。
金字牌用长尺余的木牌,涂上红漆,刻上“御前文字”数字,涂上金黄颜色,十分耀眼。遇到特急的机密军务,皇帝亲自发出金牌诏旨,连中书枢密院也不得预闻。传递时要求不分昼夜,鸣铃奔传,前铺闻铃,兵卒出铺等候,就道交接,不得入铺,以免耽搁。人们形容:“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
事实上,纸面规定的日行四五百里的速度往往是达不到的,这是由于道路条件和战争环境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上述临安到郾城之间大约有两千里路程,如按规定要求,金字牌递日行五百里,需要四天时间,但实际行程需十天以上。用金字牌递有关诏令和军事情报,一个来回,约需二十天以上。
也就是说,都城临安的皇帝与前线郾城的岳飞,通一次信息就需二十余天的时间。据有关史料推测,岳飞在郾城之战前夕,约七月五日给朝廷上一奏报,报告了军队的战况,说明“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时,乃金贼灭亡之日”,“伏望速降指挥,令诸路之兵火急并进”。奏报过后十余天,朝廷无一兵一卒进援的消息。熬过了郾城、颖昌两场恶战之后,约十八日前后,却迎来了一道班师诏。
就是说,高宗在七月八日前后,约正值郾城大战之际,发出了第一道班师诏。岳飞不愿舍弃大好的胜利进军形势,写了一封言词激切的奏章,反对就此班师回朝,一再告知朝廷“时不再来机难轻失”。然而,只隔了两三天,就在一天之内收到高宗命令班师回朝的十二道金牌。
这里就产生这样几个疑问:高宗并没有收到岳飞十八日的奏章,也就是在没有收到任何反馈信息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连发十二道金字牌递诏令?加上第一道班师诏,就是接连颁发了十三道班师诏令。皇帝用金字牌递发诏令,已说明其命令非常紧急。
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估计其诏令内容不会有大的变动,那么如此频繁地发出同一道诏令,有意义吗?岳飞生前在各地所收到的诏令御札,大都收录进岳珂后来所编的《金佗粹编》之中,其中虽也说岳飞“一日而奉金书字牌十有二”,但就是独独不见这十二道金牌的内容。连发十二道诏旨,为何连一道都没有保存下来呢?
有学者指出,在朝廷向岳飞发出令其班师回朝的金字牌诏旨的前后,抗金战场的形势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就是这次对金军南侵的抗击,多路人马与敌人处于胶着状态,而岳家军一路血战北进,己有孤军深入的态势。这时,朝廷又令张俊、杨沂中、王德诸部从前线后撤,使得岳家军孤军更突出在中原战场之上。
在郾城、颖昌诸次战役之中,岳家军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也承受了最大的牺牲,实已很难独力支撑这一中线战局。或者可以说如不班师,岳家军便处于有可能被围丧师的危险境地。如《岳飞传》指出的,岳家军已陷入孤军无援的境地,将“成为金军并力合击的惟一对象,如再奋力前进击敌,那就等于自行跳入赵构、秦桧所设下的陷阱”。所以这时只需一道金字牌急递诏令,岳飞只能听令回撤。否则,岳飞不但是违抗朝命,还有可能被金军围困而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援助,前景是惨淡的。
所以,高宗应该是没有必要连发这十二道金牌。从另一方面讲,这几乎一个小时就要发一道相同诏旨的局面出现,只是说明在外的将领是如何的不听诏令,似乎也有损大宋皇帝的尊严和威信,深通权术的宋高宗会这样做吗?何况,宋代应该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样,就让人们有些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过连续递发这十二道金牌的军令诏旨?这个让岳飞饮恨悲叹、壮志难酬的十二道金牌,有可能是历史学家或小说家的杜撰,以增添岳家军班师回朝的悲壮气氛。
当时宋高宗并没有强烈要求班师的意图
明代大文人李东阳的这首《金字牌》词,将时间拉回到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十八日,宋高宗赵构十二道金牌将欲“直捣黄龙府”的岳飞召回,岳飞壮志未酬,仰天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宋代“金牌”是什么
宋代的“金牌”其实是指“金字牌”,是宋政府递发赦书及御前军机要务急件而创制的一种快速邮递凭证物,除“金字牌”外,还有“青字牌”和“红字牌”。
“金字牌”始于宋神宗元丰六年。“金字牌”是用木头做成,长约一尺左右。上面涂满朱红油漆,正面篆刻着“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八个黄金大字。
所谓的“御前文字”,是指从朝廷皇帝身边传来的公文、信件。“不得入铺”的“铺”,是宋代一种专门的 递铺 (可简单理解为驿站),是设于边疆和战争前沿地区侦察和传送情报的机构,专一承传御前金字牌。
北宋时,“省铺”负责承传御前金字牌,南宋时,又特设了“斥堠铺”来负责,后又由“摆铺”代替。
负责传递金字牌的人员,是不能在递铺内交接的,只能在马背上依次传递,这样大大加快了传递的速度。
金字牌“光耀炫眼,传递时急飞如电,望之者无不避影,日行500里,昼夜不停鸣铃飞递”。
不过说是“日行500里”,其实大多情况下是达不到的。岳飞驻鄂州时,距离京城临安两千余里,往往是十天左右才收到朝廷的诏令。
岳飞北伐时收到的诏令,多是限制进兵或令班师的,送过来越早,对岳飞掣肘越多。反而那些耽搁的诏令,给了岳飞主动发挥的机会,他积极应战,主动出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但天意弄人,宋高宗在七月十日左右发的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却在岳飞前军进抵朱仙镇,准备进攻开封时,在二十日递到岳飞手中,岳飞只能在哀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后,被迫班师。
如果能再耽搁三天五日,岳家军攻下开封,亦未可知。
宋高宗发十二道金牌之谜
皇帝用金字牌发布诏令,已足以表明命令的紧要,宋高宗有什么必要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内容一样的班师诏呢?
岳飞一天之内收到十二道班师诏的说法,最早出自岳飞之孙岳珂的《金佗粹编》,“一日而金书子牌十有二”,而此说在宋朝不见于任何史料。
《金佗粹编》是岳珂为祖父岳飞申冤而作,以宋高宗御札、朝廷命令、札子,以及岳飞表奏、战报、诗文旧事等汇集编次。班师诏是宋高宗御札,作为臣子岳飞是不能丢弃的,秦桧也不敢销毁。但《金佗粹编》里并没有这十二道班师诏的内容。
而且我们从岳飞起兵阶段、郾城大捷以及班师后的宋高宗给岳飞的御札来分析,这十二道“金牌”多半是不存在的。
岳飞起兵阶段,宋高宗给岳飞的御札的主要精神是“乘机择利,保全安全”。此时的高宗对其手下的将领的战斗力还是怀疑的,对战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希望“小胜”,害怕玩大的,把家底输光了。
即便刘錡取得顺昌大捷后,他还是很谨慎,“顾小敌之坚,深轸北顾之念”。但听闻岳飞七月八日郾城大捷后,宋高宗精神大振,想要派诸军配合岳飞作战。
上面附录了宋高宗的两道御札,各位自行体会,这两道御札送到岳飞手里的时候,岳飞已经班师了(七月二十日班师)。
得知岳飞班师后,在七月底,高宗又给岳飞发了几道御札,各位还是自行领会。
从这些御札透露的信息来看,当时宋高宗并没有强烈要求班师的意图。
那么为什么岳飞还要班师呢?那是因为岳家军孤军深入中原,已处在可能被围丧师的危险境地。班师还是丧师,岳飞最终选择了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