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奇闻趣事 > 正文

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凤阳 他只实现了自己逆袭梦

news.xixik.com   2006-10-12 13:46:52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朱元璋一直深以自己的贫民身份为耻,深怕别人还记得他曾经是个孤儿和小和尚,妄图利用上流社会的鲜血来强迫人们忘掉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无止境的屠杀对朱元璋的形象和明王朝的江山无任何补益,相反只能说明朱元璋是一个心胸极度狭隘的人物。

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他身上笼罩着重重传奇的迷雾。为什么数百年来人们对朱元璋的经历始终兴趣不减?因为他的经历实在是太神奇了,开局一个碗,最后成为了皇帝。

而在中国历史上,同为靠农民起义起家的枭雄,在他前面有过陈胜、吴广,但陈胜、吴广在起义时毕竟还是个小头目,而且最终没有成功;另外,在他前面还有过刘邦,而刘邦起事时已经是泗水亭长,是一个小地方官;只有朱元璋,他什么都不是,“不阶尺土”,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才取得了成功。

他出身贫农家庭,小时候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1355年韩林儿称帝时封他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军纪严明,又知人善任,文官冯国胜、李善长等都为他出谋划策,勇猛善战的常遇春、胡大海等都来投奔他。

中国历史朝代表

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废除了元朝的一些苛政,命请将屯田。后来,他又接受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壮大了自己的势力。1367年,朱元璋决意北伐。

1368年正月,北伐军进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他的历史地位不如唐宗宋祖 但是却光复了汉室

中国大一统朝代唯一的布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朱元璋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不甘于命运安排、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最成功的榜样。在中国社会,朱元璋的人生际遇曾给过多少英雄豪杰以启示,他以自己的成功向所有人再次演绎了历史的辩证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最贫苦的农民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最无依无靠的游方僧人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绝对皇权掌有者、最爱民恤苦的统治者和最残暴嗜杀的君主——这种种自相矛盾、反差极大的角色都集于明太祖朱元璋一身,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皇帝、一个人呢?

再者,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除了时势之外,朱元璋本人又有哪些过人之处?朱元璋雄才大略,而他的子孙却多有不肖。尽管如此,他建立的大明皇朝却享祚二百七十七年,那么,朱元璋是怎样为大明皇朝奠定下如此坚实的统治基础的?我们先看朱元璋的出身。

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就在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按照记载,朱元璋五世祖叫朱仲八,娶陈氏,生了三个男孩。老大叫朱六二,老二叫朱十二,最小的叫朱百六。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即四世祖。其后,高祖朱百六娶胡氏,生有二子,长子朱四五,老二朱四九。这个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再往后,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共四人。这个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到朱初一这一辈,他娶了王氏,生子二人,名字分别为五一、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

元朝初年,朱家在金陵句容,属于淘金户籍,按规定应该为官府淘金纳税。但当地并不出产黄金,朱家要到别处买金向官府交纳赋税。朱初一为官府赋役所困,便舍弃田庐,带着两个孩子迁到泗州盱眙县,就是现在江苏省淮河岸边的盱眙县。朱初一在盱眙曾经置田置产,但朱初一死后家境日益败落,竟至无法为生。

这样,朱五一、朱五四兄弟二人就流落到五河,不久,五一带着全家迁到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落户;五四一家则流落到灵璧、虹县,后来也追随五一到了钟离东乡。朱五一娶刘氏,在盱眙生有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五四娶陈氏,在盱眙生有朱重四和一女。到了钟离后,朱五一又生了朱重五,朱五四在灵璧又生了朱重六,在虹县生了朱重七和一个女儿。朱五四迁往钟离之东乡后,又生了一个儿子,按排行叫做朱重八,这就是朱元璋,其时在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按照公历推算,是公元1328年10月21日。

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生,添丁进口只会使生计更困难。可以想象,当时朱元璋的出生不会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太多喜悦,但是,因为后来成了皇帝,朱元璋本来平淡无奇的出身却由后人附会出许多灵异来——

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是这样讲的: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长着长胡子,头戴簪冠,身穿红服,手拿象简。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你若要,给你一粒。”陈氏用手接过大丹,一不留神,竟然情不自禁地把它吞了下去。她吞下大丹后,那个道士却忽然不见了。不久,陈氏就生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贯穿房屋,奇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历经一夜都没有散去。

另一本叫做《龙兴慈记》的书上说:朱元璋诞生时,本来位于路西的二郎神庙竟然搬了家,搬到路东数十步之外靠近河边的地方。于是,他母亲就抱了新生儿到河中洗澡。这时,水中忽然漂来了一方红罗,他母亲就拿这方红罗做了婴儿的襁褓。后来,那漂来红罗的地方就被叫做“红罗障”。这本书上还附会说:朱元璋诞生时,屋上红光烛天,於皇寺(后改称皇觉寺)僧人远远地望见了,都惊疑是发生了火灾。第二天早晨一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孩子出生了。

很明显,《天潢玉牒》所说的近于荒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圣人是因神奇受孕而生的说法。《春秋公羊传》里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应。”但是,以今天的理性视角来看,这种种传说和附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龙兴慈记》里所说的使人想到朱元璋可能是出生在靠近河边的二郎庙,出生后只能在河水中洗浴。他父母没有布给婴儿做衣裳,只能捡一块恰巧从河里漂过来的红布裹在身上。至于朱元璋出生时是不是“白气贯室”、“红光烛天”,都已无从考证。再者,《龙兴慈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已经距离朱元璋出生的天历元年(1328年)有二百二十三年之久了,故事辗转相传,必定离事实越来越远。

显然,为了标榜自己是“君权神授”,增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朝廷肯定是乐于传播这些神化朱元璋的传说的,就是在官方编的权威史书《明太祖实录》中,也记载有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等异闻。现存的《明太祖实录》曾经经过两次重修,其可靠程度也一直令人怀疑。借天道神圣来吓唬百姓,加强权威,正是历代统治者常用的手法,清朝官修的《明史》也记载了一些这样的故事,但是它也只是因循旧说而已。

关于朱元璋出生地在濠州钟离之东乡的说法,在明初是没有疑问的。明朝大臣危素根据朱元璋口述而写的《御制皇陵碑》上是这么记载的:“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

但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朝的各种传说中逐渐发生了歧异,形成了一种朱元璋生于泗州盱眙县的说法——二郎庙(也有说是土地庙的)、红罗障、跃龙冈等地名都可以一一在盱眙找到。看来,不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想争得这份“龙兴之地”的光荣。

有一首叫《凤阳花鼓》的安徽民歌流传特别广,歌中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歌词是说,朱皇帝生在凤阳。那么,朱元璋到底是生在濠州钟离,还是生在泗州盱眙呢?

原来,在元朝,安丰路的濠州下辖钟离、定远、怀远三县,泗州则属于怀安路,泗州下辖五县:临淮、虹县、五河、盱眙、天长。当时钟离、盱眙分属两州,不会混淆。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钟离出了皇帝,朱元璋要提高钟离的地位,于是就将钟离升为凤阳府(洪武七年,即1374年),而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包括凤阳县、临淮县、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及虹县等县,所辖五州中就有泗州,其下为盱眙、天长二县。这样,在明朝,无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属于凤阳府。那么,说凤阳出了朱皇帝,无论是生在盱眙还是生在钟离,都没出凤阳府,都没说错。

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至今无法解释。按朱元璋自己的说法,其父朱五四死时是六十四岁,朱元璋当时是十七岁,那么,朱元璋出生时其父就是四十七岁。但朱元璋又说他父亲是五十岁时来到钟离东乡的,那么,他在朱元璋出生时就还没有来到钟离东乡,朱元璋的出生地也就不是那儿。相反,如果确实像前面提到的几本书所记载的那样,朱元璋生于钟离东乡,那么,朱五四迁到这里时就不是五十岁,而应当是在他四十七岁以前。究竟是朱元璋的记忆有问题,还是史官记载有误,已经难以考察了。贫穷之家,生计维艰,颠沛流离,迁徙不定,记错了时间地点,或许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朱元璋的哥哥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的,朱元璋就更不可能是在盱眙出生的了。

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各种版本的神化传说已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自然而然地,关于朱家为什么会生出这样一个贵人来,又有这样的传说——

泗州有一个杨家墩,墩下有土窝。有一天,朱元璋的祖父在农作之余,躺在里面休息。这时,有两个道士经过这里,其中一个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卧的地方说:“如果一个人死后埋葬在这里,他的后代就会出天子。”另一个道士——是前面说话的道士的徒弟——问道:“为什么呢?”那道士回答说:“此地气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种在这里,十天之内一定会长出树叶来。”

这时,朱元璋的祖父突然从土窝里站起来,道士看见他很惊讶,于是问道:“刚才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朱元璋的祖父假装耳聋,又是摆手,又是摇头,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于是,道士在那里插了一段枯枝就离开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话记在心里,一天天地等候着枯枝生叶。十天过去了,那枯枝果然长出叶来。但是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计,他不愿让别人知道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把长出树叶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

又过了十天,两个道士再次来到土窝处,徒弟发现了插在地上的枯枝,诧异地问道:“为什么不生树叶呀?”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说:“一定是被这个人拔去了。”朱元璋的祖父看见瞒不住,就承认了。道士说:“你有福,死以后应当埋葬于此,你家将会出天子。”因此,朱元璋的祖父死后就被埋葬在那里。下葬时,让人惊奇的事发生了:扒开的土自己壅起,成为坟堆。这个杨家墩方圆丈许,现在还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亲自去看看。

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朱元璋小时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过,一些关于他的传说也太神了——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迁到了钟离之西乡,后又迁到太平乡县孤庄村。关于朱元璋少年时的事儿,也有一些逸闻:

朱元璋小时候跟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靠替人放牛过活。有一次,嘴实在太馋了,就把东家的牛犊给杀了,然后大伙儿一起把小牛煮熟吃了。吃完以后怎么办呢,朱元璋想了个办法:他把吃剩的牛尾巴插进地里,骗东家说:“地开裂了,小牛陷进去了!”东家跑过去拽住牛尾巴,结果牛尾巴真的往地里钻了,东家见状,无可奈何地相信了朱元璋的话,没让他赔偿牛犊。

朱元璋跟放牛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玩拜皇帝的游戏。他们拿车辐板做皇冠,拿破的木板做笏,拿篮子做龙椅。然后,大伙儿轮流做“皇帝”,坐上“龙椅”的人接受其他人的“朝拜”。不过,奇怪的是,当其他人坐上篮子的时候,都坐不稳,没几下就摔下来了,而朱元璋坐上去的时候却稳稳当当的。大伙儿见状,就服了朱元璋,就一起拿着“笏”参拜他。从此以后,朱元璋在放牛娃中俨然成了小首领。虽然这些传说不免有附会或神化的地方,但还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时候要比一般孩子聪明、顽皮。

朱五四夫妻,对这个叫重八的小儿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望子成龙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如果他将来能够治点产业,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小康生活,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朱元璋的母亲曾经对丈夫说:“人家说我们家要出贵人。现在看来,我们家其他儿子混得都不怎么样,没什么产业,难道所谓的贵人,会是重八?”

中国人崇拜祖先,重视家世,喜欢把祖先的荣耀当作自己的荣耀,喜欢从祖先辉煌的历史中寻找成功的原因。因此,中国人有修家谱的传统,而且喜欢在家谱中把自己的家族历史说得很久远、很辉煌。历史上,许多血统并不高贵的皇帝在获得天下以后,也常常要拉一个显赫的古人作为自己的祖宗——隋文帝获取皇位后,拉来汉代太尉杨震做祖宗;唐高祖定鼎后,把自己的李姓扯到了春秋时的老子身上。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也要追忆自己的祖上,同时不少人也对这个名不见经传、无根无据的人的家世产生了兴趣。他们从情感上主观地认为,朱元璋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先祖。于是,有人揣摩朱元璋的心理,一定要为朱元璋找一个了不起的先祖,以示其出身高贵。他们找来找去,七拐八拐地找到了南宋大儒朱熹。

朱熹是徽州(今江西婺源)婺源人,按照那时候的地域划分,与朱元璋算是大同乡了。他在南宋历事四朝,曾任秘阁修撰,著有《四书集注》——有这样的大学问家兼高官作为祖上,朱氏家族就很有面子了。朱元璋是不想认这样的光鲜祖先吗?不是的。

据悉朱元璋准备攀高枝时,恰好一个徽州人姓朱的典吏来朝见,朱元璋打算拉本家,就问: 你是朱文公(后人对道学先生朱熹的尊称)的后人吗? 姓朱的典吏不明白底细,怕撒谎惹祸,就直说不是。朱元璋一想区区的典吏小官尚且不肯冒认别人做祖宗,而且几代以来也没有听说自己的祖先和徽州朱家有过瓜葛,万一硬认上,白给人做子孙倒也罢了,被识破后反而要落人笑话。于是朱元璋只好打消了攀附朱熹的念头。

做不了名人的子孙,朱元璋只得讨好农民,提高农民的地位。他总是说: 四民之中,农民最劳最苦。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好容易巴到收割,完租纳税之外,剩不下一丁点儿。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荒,全家着急,毫无办法。可是国家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当差作工也是农民的事,他努力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杀官吏杀豪强,甚至鼓励农民扭送贪官污吏赴京,然而明朝是反腐最严重的朝代 也是贪腐最严重的朝代朱元璋自认顶层设计:“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明朝是穷死的 朱乞丐的顶层设计一手好牌打稀烂乞丐皇帝朱元璋:顶级权谋大师,自私权力野兽一代暴君朱元璋 不谈功绩只谈人品与畜生无异

都说朱元璋与汉太祖刘邦很像,都是农民出身,都很会玩人(知人,用人的意思),都在胜利后大杀功臣。然而,刘邦只杀功臣,而朱元璋在杀功臣的同时大搞株连。作为农民出身成为帝王的朱元璋,害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子孙留个安全的统治环境,大杀功臣,那为什么不学学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呢,来个和平的手段把大臣的权力收回来呢?

第一,朱元璋有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他的出身在当时来说不算好的,加上又没什么文化,虽然以后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心中的自卑感一旦形成,就很难消失。李善长、刘基都是博学之士,胡惟庸等人也比他的文化水平高,这群功臣建国后,又都喜欢揽权(刘基,徐达不怎么喜欢揽权),更加深了他对功臣的嫉恨。

第二,朱元璋此人性格比较狠,杀伐果决,在别人看来杀人得考虑考虑再说,可到他那,杀杀杀,解决了,寻思啥,费劲。他的儿子朱棣在这一方面很像他。就因为方孝孺不肯投降,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别的皇帝最狠的就是灭九族)。

朱元璋虽然经常满口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亩 、出身微寒 一类的字眼。表面看不忘本,其实自有深层心理因素。他可以自称布衣 ,但要是谁真敢称他布衣,估计连姥姥家都不能活。大脚马娘娘的出身也比较低贱,在那个时代,女子都应该不出闺门,在家裹小脚,而马娘娘却天足一双,在当时看来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可却被朱元璋娶进了门,足见当时他俩的地位出身差不多。金陵百姓喜欢侮弄人,有一年元宵节观灯,有个灯上画了一个妇人伸着两只大脚,怀里抱着个西瓜。朱元璋勃然大怒,喝问是谁画的,没人敢承认,结果那一巷子的人都被杀了。

朱元璋一直深以自己的贫民身份为耻,深怕别人还记得他曾经是个孤儿和小和尚,妄图利用上流社会的鲜血来强迫人们忘掉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无止境的屠杀对朱元璋的形象和明王朝的江山无任何补益,相反只能说明朱元璋是一个心胸极度狭隘的人物。

明朝老朱设计了纯小农政治制度

比汉唐宋等朝代是大大落后了

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汉唐宋等朝代先进还是落后了?何止是落后,简直是历史大倒车,踩着油门倒车的那种。在他执政期间,共开了5次历史大到车,尤其是第四点,让我们差点成为“印度”。他的制度简直是抄袭了汉唐宋灭亡的原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说“元以宽失天下”,所以他建立的大明朝把全民都囚禁起来。他在执政期间却开了5次历史大倒车,让我们差点成为“印度”。这些事情成了他永远洗不干净的污点。

第一,朱元璋恢复分封制

分封制始于西周,经过数百年的春秋战国证明,分封制确实不适合一个国家的发展。

比如最近一次出现的西晋时期,一个大一统王朝,短短几十年就有了八王之乱,然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黑暗时代。

所以,事实证明,分封的弊端太多了,分封的时间越长,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就会越薄弱,到最后毁掉这个国家。

比如唐末,随着朝廷的腐败,中央逐渐失去对节度使得掌控,导致节度使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招兵买马。

虽说唐朝并非采用的是分封制,但事实还是证明,不要给地方足够的权力,不然起兵是迟早的事情。

本来这些王朝的崩塌,应该让朱元璋谨记的,最起码不要走了前朝的老路。

但是呢?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了想让明朝的江山始终都姓朱,朱元璋直接一排众议,制定了分封制。

而且朱元璋的分封是还非常彻底的,诸王不仅拥有封地的政、权和财权外,还拥有真正的军队。

这也导致在朱元璋死后,短短两年便爆发了诸王反叛,其中燕王朱棣更是覆灭了侄子的朝廷,从而取而代之。

最后,好在明宣宗朱瞻基废除分封,重新将权利集中皇帝手中。

第二,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

对于分封还好说,朱元璋都是为了子孙考虑,而殉葬制度的恢复则是他最大的污点。

殉葬制度主要流行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由于那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很多奴隶主死后,新的奴隶主养不起那么多的奴隶,所以就将之前奴隶主的奴隶都给殉葬了。

后来逐渐演化成地位的象征,谁殉葬的奴隶多,就表示谁生前的地位高。

然而,到了先秦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废除,就已经明令禁止活人殉葬,采用陶勇代替。

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还有更早时期的秦宣太后芈八子墓中都有出土陶勇。

然而,朱元璋死后,却下令将所有妃子,以及一些宫女为他陪葬,从这点看,他就是一个暴君。

除了他之外,我们认为的大明明君,朱棣、朱高织、朱瞻基都采用了人殉。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最不被人看好的明英宗朱祁镇却彻底废除了殉葬制度。

第三,朱元璋开创了闭关锁国政策

朱元璋在一统的路上,虽然灭了张士诚、方国珍大部分,但还有一些逃到了海上,与日本一些“海盗商人”联合起来,形成了一支相当强大的“海盗”力量。

在元朝的时候,元帝国先后两次攻打日本,虽然没有打下来,但也让日本损失惨重,不得不采取锁国的政策。

随着中日之间的贸易中断,两国各自所需的物价飞涨,也就产生了一些不怕死的商人,来赚取差价。

但随着元帝国的灭亡,日本也开始在东南沿海获取利益,甚至强抢豪夺。

朱元璋曾先后七次派遣使者,想要与日本和平共处,但都被日本所杀。

朱元璋为了保全大明,下令“寸板(船)不许下海”从此开启了中国首次闭关锁国的历史。

这个政策比清朝还狠,他是真真正正地关闭了所有的出海口,虽然朱棣时期开了一部分,下海寻找朱允炆,但之后又给关闭了,这也导致明朝倭寇猖獗,打不绝杀不尽的情况。

第四,朱元璋开创了“种姓”户籍制度

朱元璋开创的种姓制度,可不是我们现在的“什么户口”而是“职业种姓”你是干什么的,你的子孙后代也必须干这个。

就比如一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朱元璋却把这句俗语当成了事实。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印度有严格的种姓制度,比如,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吠舍,贱民五个等级。

各个等级之间有着严格的鸿沟,谁都不能跨越。

朱元璋也将天下百姓分为五个等级,将天下百姓当成皇室的奴隶。

第一等,朱家皇室

朱元璋规定,凡是朱家皇室之人,从生下来就有自己的领地以及俸禄,而他们却不需要承担任何代价,甚至刑不上皇族,凡是朱家的后人,只要不谋反篡位,杀人放火,那都可以既往不咎。

反而对官员,动不动就剥皮抽筋,对于皇室犯错就是一再的包容。所以导致明朝后期,朱家皇室足有几十万人,没有一人会领兵打仗,没有一人智谋超群,同样整个大明王朝也没有一人因违法被惩戒。

第二等,绅士豪族

就是一些官员和富商,他们腰缠万贯却不用交税,人口众多也不用服兵役。这些人是朝廷主要的经济来源,朱元璋想要将天下人都变成朱家的奴隶,自然少不了这些人的功劳。

朝廷想要巩固,自然得给这些人喝点汤,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是最穷的一个朝代,一品大员都有饿死的存在。整个明朝历史就是一个绅士阶层与皇室斗法的历史。

第三等,民户、匠户等

这一阶层基本都是农民了,也算是比较好的了,除了那些有手艺的工匠的家庭,其他都可以自我择业,也可以考取功名。

但其他的那些,比如种地的,世世代代只能种地,比如工匠就世代做工匠,打鱼的就世代打鱼。

第四等,军户

这一级别看着都是当兵的,但他们连农民都不如,普通的士兵后代只能世代成为官员手中的军奴,没有任何的地位以及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基本每个时期都是百万大军,直到明末仍然有百万大军的明朝,却让只有区区6万人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

要知道,明皇城除了锦衣卫,东西长,还有几十万的大军在驻守,然而李自成来的时候,他们基本没有抵抗,反而有些主动去投靠李自成。

这就是朱元璋定下的军户的弊端,他当兵只能世世代代当兵,而且还没有任何地位,他们不反都说不过去了。

第五等,贱籍

这等人基本都是朱元璋手下败将的后代,比如陈友谅、张士诚等部下的子孙后代,或者是犯法官员的后代,他们世代操持就业,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永世不得翻身。

也正是朱元璋的这一想法,导致明朝末期,很多起义军对朱家后代非常狠辣,皇室基本被屠得干干净净,幸存下来的也不得不隐姓冒名。

第五,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宰相作为中国上千年来的职位,是用来给皇帝分忧的,但朱元璋为了独揽大权,废除宰相制度,凡事都亲力亲为,最后撑不住了设立了内阁制。

然而,内阁制并不彻底,内阁大臣没有丝毫的权力可言,凡是还是得皇帝首肯,大小事情还的皇帝决定,这也导致明朝中后期,人人巴结皇帝,宦官的权力远比内阁大臣还要高。

明朝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宦官把持朝政最多的朝代,甚至有了宦官传位的事情。

最后总结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汉唐的灭亡基本如出一辙,都是末期皇室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导致的灭国,而宋的灭亡,则是因为外敌入侵。

然而,宋朝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他的灭亡跟明朝有点相似,宋朝是兵强将弱,明朝则是将强兵弱。

造成这等原因无非是皇帝担心军队过于强大而威胁朝廷。不过,相比于宋朝,也只是担心军队,而明朝则完全是将军队视作自己的军奴。

朱元璋虽然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但他的所有策略全都是为了老朱家的后代,而不是天下百姓。

所以说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是落后于汉唐宋等朝代。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