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宫廷剧中,常常有这样的片段:某位大臣犯了错,朝堂之上,皇帝盛怒,大喝一声:“推出午门斩首!”大臣一边大喊:“皇帝饶命。”一边就被拖出宫门,甚至就传来了嚎叫声。在戏曲小说中,在电视剧中,“推出午门斩首”也是一句常见的台词,那“午门斩首”历史上存在吗?嘻嘻网编辑这么发问,很多人肯定哑然失笑,历史上这么多这还有假?那么在真实的明清历史中,是否上演过这样的故事呢?
自古以来,人们对皇宫大内的一切,都十分注意,许多有关宫廷历史方面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但历代宫廷都是绝对的禁区,深宫禁掖内的人和事,被隔绝于社会,掩盖在严而厚的闱幕之内。
“推出午门斩首”之说,并未见之于正式的史籍记载,而是属于民间传说。尤其在一些历史小说和戏曲之中,叙述此类情节的甚多,影响也很大。但它产生和流传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是从明代才开始有的。因此,那些流传下来的宫廷掌故,往往夹杂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成分。关于“推出午门斩首”的种种传说,就是如此。
按照“五门三朝”制度,午门是位于皇宫南北线上的第三道门,也就是说午门在紫禁城里,三大殿的外面,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上,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清朝顺治四年(1647)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再修。因这道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午门常常被用于颁发诏书或者犒赏士兵。午门等于一个国家的门面,位于紫禁城的南北轴线,清代的皇上每年冬至都会在午门颁发来年历书,每到过年过节或者是比较重要的日子,都会在午门举行磅礴盛大的仪仗,来凸显皇上的威严和一个国家的实力,而且打胜仗也会在午门举行胜利归来的庆祝仪式。午门是皇宫的大门,就像老百姓院子的大门,是个非常讲究,也必须干净整洁的地方。“推出午门斩首”一说,纯属流言。午门是十分严肃的地方,午门可以杀人,但不可以斩首,明清时期,没在午门斩过一个人。
而斩首是极刑的一种,被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显然放在午门是不合礼节的。从元朝以来,刑人多在柴市口(今菜市口)、交道口(原名“交头口”)或西四牌楼。在闹市杀人,大概是汉朝以来就有的规矩,即所谓“弃市”。晁错就是“朝服斩于市”的。有重大罪行的人会被弄到一个囚车上,然后戴着一个枷锁,只有头露在外面,穿着一身囚服,然后干嘛呢?没错,就是游街示众,可以借助游街示众来警戒众人,有杀鸡儆猴的作用。真正的执行死刑的地方其实也是在街上,示众,那么就要看众人在什么地方,而街口便是最好的执行死刑的地方,对于皇上来说,首先不会扰了他的清净,还可以真正的达到示众的效果,以此来警示众人,如果你做了和他一样的事情,你就会得到跟他一样的惩罚。
午门是逢什么重要节日皇帝接见外国使节和接受献俘的地方,在国家举行重大祭典的时候,皇帝也会在午门举行。还有对外战争取得重大胜利时,也会在午门外举行盛大的受俘礼。康熙、雍正爷俩儿都曾登上午门举行受俘典礼。所以想想,皇帝可能在如此神圣而又隆重的地方杀人?更何况这是皇帝的家门口啊,怎么蠢到在自己家门口斩首呢?这不是疯了嘛。
午门是皇宫里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项:
一是节令赐食。每年的重要节令,皇帝要到午门赐食,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以示皇帝对天下苍生之爱。
二是颁朔大典。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书,一般都在午门举行。每年的农历十月一,要在午门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大曲”。
三献俘大典。国家发生战场,军队凯旋归来时,领兵大将要在午门举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大典”。
四是廷杖罪臣。明朝时期,大臣触犯皇帝尊严,被称为“逆鳞”之罪,犯臣要被绑到午门前的御道东侧进行“廷杖”。开始只是简单打两下,后来下手就重了,直到打死人。正德十四年(1519),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秀,群臣上谏劝阻,朱厚燳大怒,廷杖舒芬、黄巩等130人,11人被当场打死。朱厚熜继位后,想追封生父为帝,遭到大臣反对,朱厚熜大怒,廷杖一百多人,17人当场被打死。
那真正砍头杀人的地方在哪呢?《礼记·王制》所说的“刑人于巿,与众弃之”。意思是把犯人在街市中行刑,然后抛尸大街,用以警醒世人不要随便触犯法律。是因为封建统治者既是为要用屠刀来维护自己的专制权威,更是要藉此恐吓人民。后世的刑场一般都遵循这个规律,如果有大臣需要处以斩首之刑,必须押到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进行,明朝一般在柴市,清朝一般在菜市(例如“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等证据) 。肃顺等大臣都是在菜市被斩首的,按理说肃顺是皇族,在午门斩首不是更体面吗?但午门那地方不能溅血,皇族也得到菜市去斩。既然刑场都不在午门,那推出午门斩首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在明清时代,一些惹皇帝生气的大臣经常会在午门受廷杖的刑罚,廷杖就是打屁股。明朝时候数代皇帝都有在午门打大臣的例子,更有甚者,还有廷杖至死的大臣。因此推出午门便成了一个让官员人人生畏的一个圣谕。中国自古就有三人成虎的嗜好,这件事由宫廷在传到民间,以讹传讹就变成了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因为明朝皇帝惩罚了在子午门举行的大臣“廷杖”,后来发展为杀人,正是这样,“发动武门斩首”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开来。
午门不是斩首的地方,在明朝是大臣受廷杖的地方。说到对历史的印象,我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些特别有个性的时代,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之风、魏晋奢靡之风、唐朝肥胖之风。这些各具特色的时代,让我们对历史的印象更加清晰。但是明朝,相对其他的封建王朝,却是极其压抑的。也许因为朱元璋带头的铁腕手段;各种权臣宦官专政;还有各种残忍的酷刑。这个时代给人的印象却是严酷的。
先秦时期,因深受周礼“刑不上大夫”的影响,不论大臣所犯何罪顶多逼其自尽,基本不见在朝堂之上对大臣用刑的。但是自秦以来,皇帝对臣子便不再那么客气,特别是自金、元两朝始,皇帝热衷于公开惩罚、欺辱大臣,以明代为甚。廷杖是指在朝廷上行杖打人,击打的部位或是后背或是屁股,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最早始于东汉明帝。据《后汉纪》记载: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但后世皇帝还是很少使用的。这种侮辱士大夫的做法在明朝沉渣泛起,明朝的廷杖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惩罚永嘉侯朱亮祖,因朱亮祖父子与当地豪强勾结,多行不法,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朱元璋察觉后,将朱亮祖及子鞭挞至死。明朝“廷杖”不是在太和殿上打屁股,那倒是“推出午门”去执行的。
明代施行廷杖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执行的,而是由专门训练的锦衣卫执行此项工作。锦衣卫日常训练时,先用牛皮缝制成两个人形的假人,一个里面放上砖头,一个里面塞进纸,然后再给它们穿上衣服,让锦衣卫用来练习行杖。放砖头的假人是用来练习“外轻内重”手法的,用杖打装砖块的假人,看上去下手很轻,但是皮革里面的砖块全都打得粉碎了;包纸的假人是用练习“外重内轻”手法的,看上去打得很用力、下手很重,但里面的纸根本没有破碎。只有掌握了这两种手法,才能正式上岗行刑了。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勾,一棒击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有不少受刑的大臣就死在廷杖之下。即使不死,十之八九的人也会落下终身残废。
明代的廷杖的执行程序。行刑的前一天,由皇帝发出“罚单”,记载被责打大臣的名单和责打的杖数,并由刑部给事中签押登记。午门前的空场上,百名校尉衣甲鲜丽,手持木棍左右排列。司礼监太监宣读完皇帝的批示之后,在午门西侧台阶下左边就坐,锦衣卫指挥室在右边就坐,手下听候差遣、往来奔走的有数十人。这时,校尉把要受廷杖的官员拉过来一个,在指定的位置趴好。用麻布把受刑人的肩膀以下绑起来,只露出臀部和腿部。司礼监太监命令:“搁棍!”两旁排列的百名校尉便齐声喝到:“搁棍!”然后便出列一人,把手中的大竹杖搁在那趴地上的官员大腿上。又是一声令下,校尉们齐刷刷一声大喝:“打!”这时那名校尉就开始了,打了三下,那太监又一声令下,校尉们又大喝:“着实打!”这校尉便再度加力狠打两棍。五棍完,这名校尉退回队列,重新再上来一名校尉接着又是五棍。这其中还要十分注意那太监的口令,脸色,以及脚尖。若是命令:"用心打"或者脚尖向内收敛,那么这位官员也就多半交代了。
受刑的大臣往往难以忍受廷杖的痛苦而大喊大叫、涕泗横流,即使温文尔雅、自命清高的官员也不能免俗。为了保证廷杖的效果,打五棍后就换人。几十棍之后,受刑者的臀部和腿部就成了一堆烂肉,血肉模糊,场面血腥残暴,惨不忍睹。受刑者接受廷杖以后,侥幸没有死的,也可能在日后留下终身的残疾,而严重者当时就可能被打死在杖下。万历年间,张居正因“江陵夺亲”事件,杖责上书弹劾的吴中行等人。吴中行挨了六十棍,校尉们把他放在一块布上,抬起四个角往地下摔几次,然后拖出去长安门。再把他放在一块门板上,通知家属将他抬出京城。家里人用轿子将他抬回老家,请来医生,将他身上的腐烂的肉割掉。结果这腐肉被大块大块的割下来几十块,只看见骨头了。由此可见这廷杖之毒。
明宪宗时期廷杖大臣不用扒去裤子,还在屁股上垫着厚厚的毯子,“ 示辱而已”。即便如此,受刑完的大臣也需卧床静养数月才可能痊愈。到了明武宗太监刘瑾擅权时期,因为他痛恨知识分子(这跟某些帝王也很像),“始去衣”,廷杖需扒光裤子,直接挨板子,行刑的是锦衣卫的太监 ,他们打得很毒,有的大臣立毙杖下,当场被打死的。这样死在廷杖之下的人就很多了。劾严嵩,论妖僧,谏万贵妃干政,要廷杖;谏元夕观灯,谏武宗南巡,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
廷杖惩罚臣子持续了三百年左右,大臣们对廷杖受罚的态度逐渐从畏惧转至荣耀。特别到了中后期,大臣们皆以受过廷杖为荣,这或许是恪守为臣者的气节使然。廷杖制度随着明王朝的灭亡,也随之进入了历史的长河。清朝开国以后,基本上就弃用了廷杖这种法外之刑了。
故宫地图,看看午门在哪里?
“午门斩首”这个传说本身是与“午门”的历史相密切关联的,而宫门以“午”为名,是元末明初的事情。
一直到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后开始修筑宫室,他把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这是“午门”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但它是皇城之门而不是宫城之门。《明会典》中这样记载:“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元武”。到了1377年,朱元漳又在南京改修大内宫殿,决定把阀门称作“午门”,这才是皇宫的正门以“午”为名的开始。等到朱棣在北京正式修建宫殿时,一切都仿照南京皇宫的建制,其宫门的正门,也沿称“午门”的称呼,从此直到清代,始终未变。
午门,是明清紫禁城里最大的门,矗立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开端。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
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莫不大建宫室,其中见谙史籍记载者,为数可达数百。但历考其门阙之名,在元代以前,则均未见有“午门”之称。也就是说,即便存在“午门斩首”,那么也是明清的事情,宋朝的包拯高喊“午门斩首”玩的是穿越和僭越。
《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但是这些装饰都在民国时期,因为要修建机场而被卸掉了,所以人们现在看到的午门会觉得特别简陋,而明清时期,这个地方可以说得上是奢华的。
五座门洞中,除了中门,剩下的四个门洞,都是为王公大臣进宫上朝设置的。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又被称作“五凤楼”,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米,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这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每当早朝,大臣们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大明会典》记载: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就要排好队伍。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文武百官走东偏门,宗室王公走西偏门,东西两个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逢大朝之时,官员按文东武西,分别由掖门出入。
以清朝为例,文武大臣是从东门洞进入紫禁城,宗室和皇族亲戚是从西门洞进入,而两个掖门平常不轻易开放,一般是在上朝的时候让文武百官进入,还有殿试的学子也是从掖门进入。中间的“御道”,自然就是皇帝的专属通道了。但是“御道”除了是皇帝的专属进出通道外,历史上还有这四种人可以从这里经过。
1、皇后
大家在看《如懿传》的时候会发现,即便是贵为皇帝,他也只有在娶皇后的时候,才会有洞房花烛这样正式的场合,而皇后要想从午门中间的“御道”经过,必须要在皇帝登基后的大婚典礼上才有这样的殊荣。
像乾隆的第一任皇后是在府邸时娶的福晋,即便是明媒正娶,之后也成为了皇后,但是她依然没有能从午门“御道”经过的殊荣。
历史上,在皇帝登基后大婚,从午门“御道”迎娶皇后的只有五位: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和末代皇帝溥仪,也就是说这5位皇帝的皇后,一生才有这么一次从午门正大门进入的机会。
据说慈禧对同治皇帝的皇后特别不满,多次闹着要废后,后来惇亲王奕誴说道:想要废掉从午门抬进来的皇后,那也得是从午门抬出去才行。
这句话让选秀出身的慈禧顿时没了气焰,可是在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的时候,慈禧逃离时居然走的是午门正大门,这也可能是她最后的不甘了。
2、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
除了皇帝、皇后能够从午门“御道”经过外,还有殿试时选出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入宫拜见皇帝之后,出宫的时候能够获得殊荣,从这条专属 “御道”走过。
相信这也是状元郎、榜眼、探花一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刻,这个规定也体现出了清朝皇帝,对于有才之人的重视和尊重,毕竟这3种人以后可是朝廷的中流砥柱。
当然也有破例的时候,比如乾隆时期,由于要外出巡游,乾隆会带上自己的皇后、皇太后,这个时候这对婆媳,是可以从午门中间的正大门随着乾隆一起穿过,当然,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除此之外,午门更多的还是作为举行国家典礼重要的场所。在古时候,如果和其他国家打仗获胜了,那么皇帝也是在午门迎接凯旋的将士,接受“献俘礼”,那个时候就是展现我们国家军威的时刻了。
另外每年的腊月初一,皇帝都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也是非常隆重的一个典礼。
随着时代的变迁,午门已经卸下了它的使命,沉默的站在了紫禁城边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此外午门还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这样看来,午门是个很重要的场所,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显然不合情理。所以如同凡是圣旨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午门斩首“是一个误传,是文学戏剧作品的演绎。在明清历史的记载中,并没有午门斩首这样的记载。
“午门斩首”是小说传奇等文学作品的传播。明朝以前,从未见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情节,自明代以后,就逐渐见到并且日益增多。《说唐后传》是我国成书较早的一本演义小说,叙述的是罗通扫北和薛仁贵东征的故事,其中就有多处关于推出午门斩首或枭首的情节。《封神演义》及《说岳全传》内也有提及午门或推出午门斩首的故事。这些演义小说成书的时间大约在明代中叶,后世清代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及杂剧之内,关于“推出午门斩首”之说就屡见不鲜了。这说明此类情节的产生和流传,仅仅是在明清两代。然而,“推出午门斩首”这一说辞不存在,不代表午门就从未发生过行刑的事例。明朝历史上确实是有不少官员曾被拿在午门问罪,也确曾有不少官员死在午门之外。明朝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施以“廷杖”之刑。“廷杖”就是用大棍子打屁股,行刑时用麻布将罪犯从肩膀以下绑住,使其无法动弹,再把他双足用绳索绑住,由壮士四方牵拽握定,只露出臀部和腿部,接受廷杖。先由军校打三下,作为开场,然后,上百名军士一边呼喝壮威,一边轮流执杖施刑。打完,再用厚布将人裹起,几个人一齐用力,将其抛起,掷到地上。经过此刑的人,能活下来的很少,不死也落个终身残疾。而“午门”就是这种酷刑的实施场地。
“常朝”是明朝皇帝会见群臣商处日常政务的一种制度。明代常朝的地点主要是在奉天门,所以也叫做“御门听政”。一般小说戏曲中描述朝臣们五更待漏的早朝制度,就主要是指这种御门听政制度。明代举行听政的奉天门,在明嘉靖三十六年后改称皇极门,它就是清代的太和门,是进午门以后的第一道门,所以在举行听政之前,官员们都在午门外等候。听政开始,皇帝便服临门,文武京官由午门进入,行叩头礼后分班侍立,依次奏事请旨。各藩府差官及谢恩陛辞的外任官员,则在午门外候旨进见。在这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拿问在班官员的事件,其中最通常的原因是官员们的“失仪不谨”。诸如失手将朝笏落地,或年老体弱在叩头时跌倒在地,或打断别人奏事等等,就立即会被纠仪御史参奏拿问.因为奉天门之前就是午门,所以只要一被拿出朝班,那当然就是被押出午门了。但这类过失不致被处死,
有午门的就明清两代,你一个宋朝的包拯是穿越么?而且你还要把人拖到皇宫门口斩首,当皇帝家是什么?
午门是皇家宫殿的第一道大门,皇帝不可能把这里作为一个杀人的场所,不合常理。 午门斩首是艺术作品的演绎,历史上并没有真正发生过。但是,在午门前,确实闹出过人命,因为这里有过一种特殊的刑罚,叫廷杖。
一天,明朝的朝堂之上,兴致勃勃的正德皇帝突然宣布,他有一个新的决定。正德皇帝想要南巡,名义上说考察民情,实际上就是想游山玩水。大臣们自然不同意,当面阻止。不仅如此,大臣们还纷纷上书劝谏。
正德皇帝越想越气,他下令,将舒芬等劝谏的大臣全都拉到午门外“廷杖”。廷杖通常在午门外中央御道的东侧进行,军士一边吆喝一边轮流执杖施刑,每打五下换一个人再打。
廷杖分“用心打”和“着实打”两种,如果监刑官脚尖张开,那么就是“用心打”,可能会导致残废;如果监刑官脚尖闭合,那么就是“着实打”,受刑的大臣必死无疑。正德皇帝的这次廷杖,受刑者共计146人,杖死者11人,在明清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午门外,有过荒唐的明代廷杖,也有过清代精彩的对决。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这一次,发生的又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康熙,他15岁,登基已经八年,但实权却一直掌握在辅政大臣鳌拜手中。康熙对外政策开明,提出包容并蓄,而鳌拜推行保守政策,在历法上也坚持传统历法推算方式。康熙意识到这是打击鳌拜的好机会。
双方在午门广场展开对决。用不同的方法测算正午时分日影的长度。结果,传统历法再次测算失误,康熙一方的测算则准确无误。
少年康熙小小年纪,就展示出难得的胆识和气魄。他最终成功除掉鳌拜集团。
谁能出入午门?
通常情况下,午门的正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除皇帝外,有一个人一生能从这里进入一次,有三个人能从这里出来一回。那么,这些身份特殊的人又是谁呢?
清朝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19岁的光绪皇帝在紫禁城举行了隆重的大婚典礼。宫廷画卷《光绪大婚图》就描绘了这一盛景。
清代宫廷等级森严,午门的正门是皇帝独享的通道,这条路又叫“御路”。通常情况下只有皇帝才能出入。除皇帝外,只有一个人一生能有一次机会从午门进入,她就是大婚当天的皇后。
皇后从午门走进,为皇族血脉的延续带来希望。除此之外,还有三个人,有机会从午门的正门走出一次,他们是谁呢?
紫禁城里,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结束后,这次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接受皇帝的接见后,经午门的正门走出皇宫。
每当早朝,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就要排好队伍。宫门开启,文武百官走东偏门,宗室王公走西偏门,东西两个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平日不开,只有逢大朝之时,官员按文东武西,分别由掖门出入。
午门不可能随便进,普通百姓是进不去的,更何况要推出斩首,此外,普通百姓的所犯罪行,一般由地方官府衙门审理,怎么可能让皇帝劳心费神呢?
午门始于朱元璋 只存在于明清
“午门”一名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呢?元末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开始修筑宫殿,把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它是皇城之门而不是宫城之门,这是“午门”之名第一次出现。
后来朱元璋称帝后,又大修南京皇宫,决定把皇宫的正门称作午门,直到明永乐帝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在北京修建紫禁城,一切仿照南京皇宫建制,皇宫的南门,也沿袭南京皇宫称“午门”,此后,直到清代,始终没变。
午门整座城门成“凹”字形,取古代宫门双阙之意,左右两侧向前突出部分“凹”,为双阙.双阕是天子专用。午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通高35.6米。城台正中是重檐庑殿顶城楼,九五开间,两侧各有通脊连檐的明廊各13间,明廊南北,各有一座四角攒尖鎏金宝顶的崇楼。午门坐北朝南,正门三间,东西两侧另开有阙左门和阙右门,城台下左右两侧开东西向的掖门洞。
午门整体从南面向北面看是正门三间,从北往南看是五间,这种叫“明三暗五”。这样一来,午门看上去是五个城楼,所以人们又叫它“五凤楼”。
午门居北京城的正中。“午”者中也。这里的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一是建在和天安门的城墙一般高的城台之上,地基比故宫任何一座宫殿都高。二是它是五座建筑联成的。正中是一座大殿,两侧各有两座方形的亭式建筑,俗称“五凤楼”。旧戏曲里常用“五凤楼”作为朝廷的代称。《草桥关》里姚期唱:“到来朝陪王在那五凤楼”,《珠帘寨》里程敬思唱:“为千岁懒登五凤楼”。其实五凤楼不是上朝的地方,姚期和程敬思也不会登上这样的地方。
在古代,讲究以高为贵,金銮殿的建筑高度达35.05米午门是建在14.7米高的城垣之上的楼阁,总体高度达35.6米,简直可与金銮殿试比高。
午门的建筑规制是很高的,大门毕竟是帝王家的第一道脸面。但建筑物建高了也有坏处,比如容易遭受雷击,发生火灾的时候救火的难度也大。
据《明史》记载,紫禁城曾13次遭受雷击,其中有三次是击中午门。
午门是皇帝家的大门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走的。午门在明清两代为宫廷禁地,擅入者要严加治罪。作为进出紫禁城的南大门,午门城台的五个门洞,对于进出者的身份和等级有着严格的要求。
中间门洞平常只有皇帝能走,此外,皇帝大婚时,明媒正娶的皇后进入紫禁城时,可以走一次。
殿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出宫时可走一次。
两侧的门洞官员可走,在举行大朝礼时或随皇帝出入紫禁城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走东门洞,宗室王公走右门洞。
三品以下文武官员分东西班次,从左右掖门进出。
朝廷举行殿试时,参加考试的考生,按名次单数走左掖门进紫禁城,双数走右掖门进紫禁城。
举行传胪大典时(科举制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科举考试考中的进士按单双数,从左右掖门进出紫禁城。
午门随便走不得
午门可随便走不得,可见其地位之高。
在古代,午门有什么用途呢?
明清时期,皇家的一些正式典礼在这里举办,每年腊月初一,举行“颁朔”典礼,主要是将第二年的黄历昭告天下。
遇有重大战役的大军凯旋归来,要在此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献俘礼是为了安抚民心,显示国威,皇帝亲自参加,康熙雍正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仪式。
此外,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还要午门口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除了以上正式典礼,还有一些民俗礼在午门举行,在明代,每年端午节,群臣在无门外享用朝廷发给的粽子和酒。《菽园杂记》所记:“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敷行而出。”
关于古代死刑——斩首
古代被判为死刑的人,除了重要罪犯或在非常时期应立即处决之外,一般经司法部门审理并报请皇帝批准判为死罪的犯人都要在狱中关押,到一定时候才能处决。执行死刑的时间,从古至清都定在秋后。这是中国古代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行刑制度。古代天命思想认为,处决死犯就是执行“天罚”,什么时候执行“天罚”一定要合乎天意。在阴阳家看来,春季气候温和、草木萌生,夏季炎热,万物茂盛,最适宜奖赏之类的活动。而秋季以后,天气转凉,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此时行刑,正是顺应天地肃杀之威,且农事较闲,不误生产。因此秋后处决有强制民众观看的意思,以起到警示作用。并且因为秋后已至秋末,临近冬季,有着肃杀之意,此时处决死刑犯更体现了法之威仪。历史上,除了秦朝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外,其它各代处决死刑犯都在入秋以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后处决”。行刑的具体月份,各代不尽相同,西汉时规定在十月以后至腊月之间,一到立春就决不能再执行死刑。明代规定执行死刑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若有在立春以后至秋分前处决死犯者,杖八十。在可以行刑的日子,行刑的具体时辰也有规定,若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若夜间行刑,须等到天明,这在各代已成通例。
清末真实行刑照片
既然不是普通百姓,那么从午门外推出的就是官员了,但是, 明清官员犯罪在午门外斩首的,并无明确史料记载。
相反,帝王弑杀朝臣大都选择在闹事口。
明代的刑场多设在热闹的街市,明初洪武年间宰相胡惟庸在街市被斩首。
明末抗清将领熊廷弼、袁崇焕也是被斩于市,地点在今北京西四一带。
清代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如戊戌变法中遇害的谭嗣同等六君子皆在此问斩。
古代执行死刑,将尸体暴露街头,称为“弃市”,所谓“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有的犯十恶不赦之大罪的人即使被斩首了,官方也不允许家人收尸,这种血腥不吉利的场面,
皇帝怎么可能会将刑场设在自己家的大门口呢?这可是犯了风水大忌。
再者,午门是宫城四门中最豪华最壮观的门,军事大礼“受俘礼”,农事大礼“颁朔”礼在此举办,
皇帝是不可能将关乎社稷民生的“午门”设为刑场的,因此,“推出午门外斩首”必然是错误的。
那么这种说法在民间为什么广为流传呢?
有人说是以讹传讹,
那这“讹”是什么呢?
民间之所以将午门与刑场联系起来,与明朝的“廷杖”制度有关,而廷杖就在午门执行。廷杖,是指皇帝责罚大臣,犯错的大臣被扒了裤子打屁股,开始是垫上垫子,只是象征性的打,后来脱去衣裤拷打,确有许多大臣承受不了,死于廷杖下。
中国古代以礼治国,这种不合礼法的行为自然不会被传承。那为什么又有午门斩首这个词语呢,主要源于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皇帝,永乐大帝朱棣。朱棣作为穿越剧和穿越小说的常客,大家都应该知道,他的江山是从侄子朱允炆手中抢来的。这么一个不遵循祖宗礼法的人做出不合礼法,在午门杀人的事儿,也就不那么奇怪了。何况,朱棣也没有真的在午门斩首过谁,而是在午门打大臣的屁股。打屁股听起来就比起斩首轻多了,尤其在封建社会,斩首是要报送大理寺逐层审批的,但打屁股却是一地官员手中的权利。至于个人体质差异,有人打屁股被打死了,也只能算是自己倒霉,有人一棍子就死了,有人受杖刑三十依然活蹦乱跳,这其中猫腻全依赖于上官的心情。朱棣执政期间,有大臣在午门被廷杖而死,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君不见,那还有被诛连十族的方孝孺呢!
那午门又是一步步演变成杀人、斩首的短命之所呢?明代最为人熟知也最严酷的廷杖有两次在午门死了夫人。这就与明朝的两位皇帝有关了。
一在正德十四年,明武宗朱厚照皇帝要到江南选美,群臣上谏劝阻,惹得皇帝大怒。
群臣跪在午门外不肯离去,让朱厚照大为光火,于是他命人廷杖以舒芬、黄巩二人为首的146 位大臣受廷杖,有11人被当场被打死。
另一次是嘉靖三年,明武宗死后,朱厚熜继承了堂兄的皇位。初登大宝的明世宗朱厚熜皇帝,他自己当了皇帝不算,还想追封生父兴献王为帝。100多位大臣在左顺门哭谏,恳请皇帝收回成命。嘉靖皇帝大怒,下令廷仗惩罚,当场毙命17人。嘉靖皇帝为什么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
可见,这些大臣被“推出午门”是史实,毙命午门外也并非虚造,民间由此附会出“推出午门斩首”的传言,也就不足为奇了。百姓就开始传说:皇帝在午门前打死人了。后来一些说书唱戏的也穿凿附会,于是,拖出午门斩首一说就不胫而走了。
据统计,明代先后在午门外廷杖大臣500余次,死者为数甚众。这些大臣都是因“忤逆”皇上而获罪被打,大多官员都是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良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专管廷杖的司礼太监刘瑾失势倒台时,皇帝判他廷杖之刑,锦衣卫按惯例将他捆绑到午门执行廷杖。当明朝官员们得知平日耀武扬威、作恶多端的大太监刘瑾在午门外受杖,都跑过去围观,欢欣鼓舞、拍手称快。
此外封建时期,维护皇权的刑讯体制是很完备的。皇帝要处置某位犯下重罪的大臣,是不能草率下令“推出午门斩首”的。
即便当场判定其死罪,也不会立即拖出去外砍头,期间要经过刑法机构严格的审讯,方能定罪。
因此,民间 “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很可能是有意神化帝王的权威而杜撰出的来的。
去故宫必经午门,相信这段“午门”疑案,会让你重新认识午门。
斩首意在形成威慑和恐惧的作用。世界历史尤其是欧洲历史,多用绞刑。事实上,绞刑和斩首,痛苦度是近似的,只不过斩首画面更加血腥。历史上,死于斩首之人何其之多!一代商姬苏妲己、从容殉国的文天祥,还有近代谭嗣同等等,都是受此刑而死,但对于心怀信仰的人来说,他们始终坚信:砍头不要紧,主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所以说来我们目前所熟识的很多历史常识大都是经过民间演绎加工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请关注嘻嘻网中国历史,和我一起拨开历史烟云,看破历史真相,共同进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