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千年历史长河中,朝代众多,但是作为每个朝代都城的城市却为数不多,最出名的就数八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这些都城的选择大都有山川河流作为屏障,保障都城的防御安全。八大古都中,倘若以次数为指标进行排名,最为耀眼的古都非西安和洛阳莫属,这两个城市都号称十三朝古都(古都西安、神都洛阳)。不过关于“十三朝古都”却一直都有争议,总有人认为作为有些朝代的都城并不严谨,那么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十三朝古都呢?
洛阳和西安(长安)同是伟大的古都,长期誉称东西二京,相辅相成,但又不能相互替代。洛阳和西安,这两座古都在中国历史进程上有着厚重的沧桑。
洛阳和西安都号称十三朝古都,洛阳十三朝中有夏、商两朝,一般认为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的属于原始社会,这个要有明确区隔),而西安是在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大约一千年左右后的西周才作为都城的。洛阳早于西安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是无疑的。
西安十三朝中的前赵、前秦、后秦,均为“十六国”之一,属于方国,不属于正史中所言的代表华夏的王朝,不宜列入三个“朝代”,这与洛阳十三朝中的后梁、后唐、后晋三个“朝代”是不一样的。
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几个强大王朝(如西汉、唐)的都城,对我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也是不容抹杀的。
关于洛阳与长安的历史地位,一直纷纷扰扰地讨论了几千年,汉朝时曾为此文人作文以辩。一九三五年,即墨(今属山东)李健人所撰《洛阳古今谈》也说:“长安历周、秦、前汉、西魏、北周、隋、唐,七朝建都,为时九百余年,亦不为不久矣!然较之洛阳李文称十朝故都,九百三十四年)犹有逊色。” (在李文中,洛阳没计夏、商、西周,西安没计新莽、东汉、西晋) 。不要因为洛阳当今的政治地位的卑微而忽视她,放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去看,洛阳与西安一样伟大璀璨!
结合以上五点论述
论古老,洛阳胜之,毕竟华夏核心与腹地在河洛,这也正应了司马迁几千年前的论断:“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论强悍,西安胜之,西汉和盛唐,那是西安带给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朝代印记。
论文,洛阳胜之,说起洛阳,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洛阳自古纸贵也。
论武,西安胜之,秦皇汉武,四字足矣!
用一句话来总结两个城市的关系——洛阳与西安,就像中国最深奥的阴阳文化一样,一个老,一个强,一个文,一个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怎么分得开?在中国历史上,她们只有联袂起来,才保持了中国古代的超强的文化凝聚力!
龙兴河洛居北辰
洛阳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便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用北宋学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的话来说,“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燕赵之走集”。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地理学者顾祖禹,则称赞洛阳是“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
得益于上述优势,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王朝都看中了洛阳,将其选为了定都之地。
历史上第一个定都于洛阳的朝代是夏朝。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翌亦居之,桀又居之”。历史学家分析,这里的夏都斟鄩,就是位于今洛阳下属的县级市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
此后,代夏而兴的商朝也曾将都城定在洛阳附近一带,这座商都就是西亳。西亳地处邙山与洛河之间,其具体位置大致在今偃师西南的尸乡、大槐树、塔庄一带。
周王朝灭掉商朝后,出于更好地控制殷商遗民以及加强对东方新征服领土控制的考虑,在涧水以东,邙山以南,洛水以北,瀍水两岸的地方,建起了洛邑城。犬戎攻破镐京后,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乃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此后洛邑便成为了东周王朝的都城,直到公元前256年东周王朝为秦所灭。
东周王朝灭亡后,洛阳再一次成为全国性王朝的都城是在东汉时期。自光武帝刘秀开始一直到汉献帝被董卓胁迫西迁长安为止,东汉王朝一直都以洛阳为都城,号令天下,治理四海。东汉末年,汉献帝曾一度随曹操居于许都。曹丕代汉称帝后,则将都城又迁回到了洛阳。此后,取代曹魏的西晋继续以洛阳为都,一直到公元311年,洛阳被匈奴人建立的汉国军队攻破为止。
北魏终结了十六国时期的乱局后,中国北方复归于安定。北魏的第七代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后改名为元宏)是一位仰慕汉文化的君主,为了进一步推进汉化改革,他于公元494年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洛阳再度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时代一直以大兴城为都。到了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洛阳的政治地位上升。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并将都城迁到了这里。
至于隋炀帝迁都洛阳的真实想法是什么,目前有观点认为是隋炀帝想借此脱离关陇军事贵族势力强大的关中地区,进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还有说法认为,洛阳当时水陆交通便利,在经济上便于接受来自南方的粮税贡赋。
到了唐代,洛阳的政治地位仍旧重要。唐显庆二年,即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下令以洛阳为唐王朝的东都。在武则天时期,洛阳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武则天登基称帝的地方就是在洛阳。
不过,有唐一代的大多数时间里,唐廷的政治中心仍是长安。公元904年,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在唐朝最后几年的时光里,洛阳成为了唐朝的首都。不过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洛阳城里的皇帝和朝廷已经成了朱温手上的玩物,早已不具备统治天下的号召力了。
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建立了后梁。后梁都城初在开封,后于公元909年迁都洛阳。公元913年,后梁末帝朱友贞称帝,又将都城改回至开封。除后梁外,在五代十国时期,曾以洛阳为都的王朝还有后唐和后晋。
北宋建立后,洛阳成为了宋廷的西京。宋太祖赵匡胤曾想迁都洛阳,但终因多方反对而作罢。当然,当时北宋也确实不具备迁都洛阳的条件。由于北宋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在京城驻屯了大量的禁军。这些禁军平日里需要南方运来的粮米供养,所需甚大,所费甚巨。这就决定了北宋必须以漕运便利的开封(当时叫做东京汴梁)为都,而一旦迁都至洛,由于洛阳没有开封那样的运输条件,那么大量禁军的吃饭问题就会受到影响,国家的治理成本就会大增。所以北宋定都开封确有其迫不得已之处。
洛阳在20世纪30年代,还曾短暂做过国民政府的“行都”。1932年1月28日,日寇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驻上海的中国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平日里繁华锦绣的上海成了抵御外侮的战场。由于受日寇兵锋的威胁,国民政府被迫于1月29日做出了迁都洛阳的决定,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也移驻洛阳,国民政府还发表了《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
在洛阳期间,国民党先后召集了两次会议,一是3月1日至6日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会议决定定洛阳为战时首都,西安为陪都,并推选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二是4月7日至12日召开的“国难会议”,并通过了《国难会议宣言》。
此后,由于《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局势暂时缓和,迁至洛阳的国民政府各机关又于同年5月30日迁回南京办公,洛阳短暂的“行都”历史至此也就宣告结束了。
这样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历史上曾在洛阳建过都的朝代分别是: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共计13朝。
洛阳对外宣称十三朝古都还是十五朝?
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夏、商、周见证历史的根源)
自夏朝建都开始,洛阳就以天下之中的姿态,孕育着华夏文明。论资历,要比西安早大约两千年。“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
西周周公时期始建做“洛邑”,一般认为是九朝古都。也有一说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较多和建都时间较长的都城之一。
现在的官方说法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根据正史二十四史记载的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东周《史记》,东汉《后汉书》,曹魏《三国志》,西晋《晋书》,北魏《魏书》,隋《隋书》,唐《旧唐书》《新唐书》,后唐后梁后晋《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但是由于以前宣传的是九朝古都,所以大多数人还认为是九朝古都。十三朝古都是得到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保守的。凡是把洛阳作为都城的都算,就算只当一天都城也算。但是陪都不算在内。至于十五朝古都,在“十三朝古都”上加上西汉、武周,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至于说十七朝古都,再加上北宋、民国两个朝代。而三十一个朝代,是加上了把洛阳作为陪都的政权,一共三十一个。洛阳何止十三朝古都 可以滥竽充数到二十三朝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但是到底是哪十三朝?
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
唯一入正史二十四史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夏商、西周、东周《史记》,东汉《后汉书》,曹魏《三国志》,隋《隋书》,唐《旧唐书》《新唐书》,后唐后梁后晋《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一、夏朝
树立在洛阳二里头的华夏第一都碑,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迁都斟鄩(今偃师二里头村)。
二、商朝
商汤定都西亳,西亳在今洛阳老城以东约30公里处,与斟鄩南北相望。
三、西周
西周以洛阳为东都,名为洛邑。
四、东周
西周灭亡,周平王定都洛邑,东周历时548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五、东汉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雒同洛,周时洛阳也成为雒邑。
六、曹魏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洛阳,其子曹丕废除汉献帝,改国号魏,定都洛阳,又把雒阳改为洛阳。曹魏在洛阳历时46年。
七、西晋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历时51年。
八、北魏
公元368年,北方鲜卑族拓跋氏兴盛,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
九、隋朝
隋炀帝杨广兴建东都洛阳,后把皇宫迁到洛阳,并以洛阳为中心修建大运河。
十、唐朝
唐朝,洛阳大部分时间都是陪都,地位仅次于长安,期间有6位皇帝迁都洛阳,武则天在洛阳称帝15年。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开凿于武则天时期。
十一、后梁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东平王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弑帝自称梁太祖,后梁定都4年多。
十二、后唐
公元934年,潞王李从珂拥兵入洛阳称帝,成为后唐末帝,以洛阳为都城,开封为陪都。历时6年6个月。
十三、后晋
后唐大将石敬瑭灭唐后,在洛阳即位称帝,成为后晋高祖皇帝。公元937年,迁都东京开封,后晋在洛阳定都6个月。
除以上十三个朝代以外,还有河南王申阳、西汉刘邦、新莽政权王莽、更始帝刘玄、郑王世充、大燕安禄山等王朝曾建都洛阳,但因为时间都较短而被忽略。以上十三朝在洛阳建都共历时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洛阳作为都城 以陪都示人
洛阳第一次成为都城应该是在周平王迁都洛邑时,也就是东周开始时,并且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56年。洛阳的第一段建都史长达500多年,只有北京的第三段建都史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第二次建都是在公元25年,刘秀创立东汉王朝,不久定都洛阳。大约200后曹丕建魏代汉时,仍然以洛阳为都城,265年,司马炎推翻曹魏建立晋朝,都城还是在洛阳,直到五胡乱华时期的313年。
洛阳的第三段建都史始于公元494年,这一年,为了更好地融入汉族文化,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但这段建都史延续的时间并不长 ,只有四十年多一点。
隋唐时期,洛阳的名号相当的响亮,几乎可以和长安并驾齐驱,但它并没有取代长安的都城地位,而是一直处于陪都的状态。五代时期,后梁和后晋也曾把洛阳定为陪都,真正以洛阳为都城的只有后唐。
对洛阳十三朝古都的质疑
洛阳方面提出十三朝也提十几年了,只是官方统一了宣传口径,从没有进行论证过。
1.夏朝的存在与否还在讨论之中,二里头是否为夏都更没有定论。这次洛阳开会的目的就是这个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夏朝能列入洛阳13朝吗?
2.偃师商城有首都和离宫两种说法,也没有定论。没有定论的东西能列入13朝吗?
3.西周首都在镐京,这是《史记》周本纪里的明确记载,为何洛阳方面张口闭口24史,为什么对此记载视而不见?再从逻辑上来讲,即使西周的首都也在洛阳,但西周和东周这是两个朝代吗?难道《史记》中有两本周本纪?
4.《隋书》炀帝本纪中只是记载了营建东都,没有迁都的记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3次迁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明成祖迁都北京,在各自的本纪中提到了明确的迁都,唯独炀帝本纪中没有。洛阳只靠史书中支离破碎的几句话,如何能肯定炀帝迁都了?
5.后晋在洛阳呆过几个月,时间这么短,如何能判定为一朝?而朱温后梁的大本营一直在开封。
对于以上质疑,洛阳方面应该进行严谨和完整的论证。如果没有论证,洛阳的十三朝永远没有说服力。
关陇山河雄都魂
西安被称为“十三朝古都”,都是哪几个朝代?
孟郊那首著名的《登科后》当中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充分体现了功成名就后的喜悦之情。无论从书本还是影视作品当中,我们都会经常了解到“长安”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从公元前139年,张蹇手持旌节率队出了长安西城门,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强盛之路。
图-俯瞰西安古城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周边环绕着泾、渭、灞、浐、沣等八条河流,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润长安)。这座底蕴深沉,积淀厚重的历史名城,得“八百里秦川”天府之资,享“四塞之国”天险之利,进可以长驱东进,荡决天下,退以可据险自守,养兵待时。如此得天独厚的“用武之地”“形胜之城”,让西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建都的首选。
中国古都学会认定的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 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有21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目前,官方和史学界公认的西安建朝数是13个王朝,包括: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00余年之久。故而,西安遗下了无数稀世奇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如今还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古城墙。
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秦时称“内史”。
未央宫复原图
长安的名称起源很早,它原是秦朝时咸阳的一个乡,故司马迁说:“长安故咸阳也”。
西汉高帝5年(前202年),刘邦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立名“长安城”(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帝七年,定都于此。高帝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未央宫,同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沿用起源甚早的长安名称,其用意是“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 年)长安县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 104 年)以后为京兆尹治所。中国古代把没有独立县城而将治所附设于上级政区(府、州、郡、军等)城郭之内的县,叫做附郭县(又称倚郭县)。以西汉时期为例,长安只是京兆尹附郭县的县名,完整的称呼应该是京兆尹长安县。西汉长安县的县城很特殊,不但是县治、郡治、州治(司隶校尉部)所在地,还是国都。套用后来的一句俗话来说,它就是附郭京城了。
隋时,隋文帝更名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直到唐昭宗李晔在朱温的胁迫下于公元904年迁都洛阳为止。唐代的长安曾是世界性的大都市,这里见证了初唐的锐气,盛唐的辉煌,同时也见证了中唐的挣扎,晚唐的衰亡。
唐亡后,西安不再被此后的中国历代王朝选为帝都,虽然闯王李自成曾在西安建国称帝,但由于大顺政权不在正统之列,故这段短暂的历史也就不计入西安的建都史了。
由此来统计,曾以西安为都的王朝有:西周、秦、西汉、新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计11个。
但是也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但六年后便被曹操迎到了许昌;另一个是西晋末年,晋愍帝在长安只待了3年就亡国。
但东汉、西晋两朝毕竟是正统王朝,且两朝末年在长安定都也都是国家意志主导的行为,因此也可以算上。
这样算下来,西安一共当过13次首都。
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
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从山西渡河入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寓意“西边平安”的意思,“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还是习惯于称西安为长安。
西安城的规模是明代奠定的。从以上推算,长安比西安的名称早1569年。西安名称的历史沿革是这样的 :内史(秦)京兆尹(两汉)京兆郡(曹魏)雍州 / 京兆郡(隋唐)京兆府(唐宋金)安西路 / 奉元路(元)西安府(明清)。
民国初年,长安属关中道,归省政府直辖。1928年,民国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市,分长安县所属城内及四关划归西安市。1930年11月又撤销西安市政府,原划长安城地面仍归长安管辖,成立长安县城关区管理西安城关行政。1942年,重新成立西安市政处,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千米归西安市。自此“长安”古名寿终正寝。“长安”之名废止。比如1936年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当时的人已经习惯了用“西安”这个名字。
从长安和县的历史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不是等价的。人们误会的原因可能是将“长安城”和“长安县”搞混淆了。作为正式区划地名的“长安”,从古到今只是一个县名,而西安市比其大一级的郡(府)。建国初,西安市和陕西又是平行,统归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4年8月,随着大区撤销,西安市划归陕西省管辖;长安县和宝鸡、榆林、缓德等9个专区一样,一度由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2002 年 6 月,长安县撤县改区,成为西安市的市辖区之一长安区。现在很多人都在呼吁,把西安划成直辖市,振兴西部发展,其实早在1953年就曾经是直辖市了。
长安古名几经废立。西安历代名称:“西安城”:沣京(周)、京(周)、咸阳(秦)、长安(汉)、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兴(隋)、长安(唐)、长安(后梁)、长安(后唐)、长安(宋:注"永兴")、长安(元)、长安(明)、长安(清)。
依山近水,地形肥沃险峻,确实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长安自古帝王都,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
西安周围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汉、唐四大都城遗址,西汉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钟鼓楼、古城墙等古建筑700多处。
西安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十三朝包括: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依照时间次序为: 西周(前363年)、秦(统一后15年)、西汉(前202年)、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东汉(献帝6年)、西晋(愍帝4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时间跨度1140年。
西安是中国建都最早(黄帝),建都最久(1200多年),建都朝代最多(不确定数量)。在中国历史上,有20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应该称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应该算是西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这是人们对于什么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对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产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采用的说法是13个王朝。此外主要还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种数量上不同的说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体朝代又各有两种说法。
10朝说
10朝——依照时间次序为: 西周(前363年)、秦(统一后15年)、西汉(前202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说
11朝——在10朝的基础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说
12朝——在11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晋(愍帝4年)。
13朝说
13朝——在12朝的基础上加上东汉(献帝6年),其中十三朝之说支持者最多。可以说是现在人们公认的建朝数。
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做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
14朝说
14朝——有两种情形:(1)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夏王朝;(2)在13朝基础上加上武则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说
16朝——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末年由刘玄建立的更始政权、由樊崇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权和黄巢建立的大齐。
17朝说
17朝——分两种情形:(1) 在14朝第1种情形的基础上加上武周,大齐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顺;(2)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更始政权、赤眉政权、大齐和的大顺。
建都于这座城的王朝应为正统历史所承认,过渡政权不能算,如新莽政权、武周政权、大顺政权等。其次,这座城应该是出纳最高政令之所,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不是皇帝和中央官署驻跸之地的“陪都”“别都”则不算。
也有认为西安称十三朝古都大有笑笑而已,正史的西安,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五朝帝都,其它均非正史!
细说西安13朝古都,到底是哪13个朝代?
01、西周
周文王发现西安沣河附近这地方不错,就把家从岐山搬了过来,在沣河西岸置业,称为“丰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不知道是不是嫌房太小,又在沣河东岸搞开发,称为“镐京”。镐京的“京”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一座建在高地上的大房子。因为国都大多建在高地之上,后世一般用“京”来指代国都或首都。镐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以“京”命名的城市,也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周朝把商朝撸下来之后,就定都在丰镐了,也就是今天马王斗门一带。
02、秦朝
和周一样,打西边来的秦人也被西安迷恋的不行,早早就迁都到了栎阳(今天的阎良区),后来又迁到了咸阳。
那个时候,咸阳西安可是一家人,不像现在是两个城市,所以秦也算是在西安建都。
03、西汉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统一全国,结果没几年就给玩废了,刘邦捡了个漏,建立了汉。
刘邦想定都洛阳的,经不住娄敬和张良忽悠,就把都城定在了西安。
04、新朝
西汉外戚王莽搞了个新朝,所有家当都是人家西汉的,都城也一样,王莽特别喜欢折腾新东西,搞改革,然后很快就game over。
05、东汉
虽然和西汉同一系,但是建都却在洛阳,东汉末年的时候董卓这个小妖精挟持汉献帝把都城迁到了西安。
06、西晋
西晋完成了统一,但只是昙花一现,皇帝都被人抓了,丢人不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西晋小伙伴们又在西安搞了个新皇帝。
就这样,定都西安的西晋又苟延残喘了几年。
07、前赵
前赵刘曜建的一个政权,定都在长安,却没有长治久安,五胡十六国时期都是这怂样。
08、前秦
依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定都在西安,势力还是比较强的,基本统一了北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前秦搞出来的,找人打架还没赢,弄的自己元气大伤。
09、后秦
趁前秦“淝水之战”战败,姚苌发起了叛乱,一鼓作气把前秦灭了,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史称后秦。
10、西魏
五胡十六国乱的让人抓狂,鲜卑族拓跋部人看不下去了,统一了北方,搞了个北魏。
后来,北魏又一分为二,东西各一个,在西安建都的就是西魏。
11、北周
西魏权臣宇文护看自己东家不顺眼,就拥立侄子宇文护当了皇帝,建立北周,都城继续用人家西魏。
12、隋朝
杨坚炒了自己北周的老板,建立隋,还统一了天下,定都还在西安。不过老杨家比较讲究,好好把国都修了下,1000多年过去了,现在人们还很向往那座城。
13、唐朝
取代隋的唐,直接拎包入住了隋的国都,唐成为了最后一个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到底是哪十三个朝?
这个地图记载了古代时期,周、秦、汉、唐、明、清的主城。继秦之后,在西安建都的是西汉王朝。汉长安城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当时这里是“四方辐辏并至而会”的大都市,这里承载了汉帝国的勃勃生机,同时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这些古诗词里的长安,指的就是号称十三朝古都的西安。
那么,到底是哪十三个朝代曾经在西安建都呢?
第一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西周。
周人兴起于今陕甘一带,慢慢走下高原,都城也不断迁移,从豳到岐阳周原。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姬昌率部攻灭了崇国后,将国都从岐周迁到到沣水西岸的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其后,周武王姬发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丰京和镐京合称为丰镐,是西周的都城,位于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镐京沦为丘墟。
丰京和镐京都是都城,但它们的分工不一样。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是周天子居住和治国理政的地方。
第二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秦国。
秦国的始祖叫秦非子,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的后代。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因为秦非子善于养马,给了他一块封地,秦非子在这块封地上建立了秦国。周幽王时期(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被封为诸侯国,以“秦”为国号。
秦人早期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周王室东迁洛阳之后,秦人才逐步东进关中。秦国开始实力弱小,差点被灭掉。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强,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秦有约250年以雍(今宝鸡凤翔)为都,之后迁都泾阳、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咸阳。
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仍然以“秦”为国号,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秦朝。秦国和秦朝的都城都在咸阳。目前史学界对秦都咸阳的城市范围说法不一,但其和今天西安市的辖区有所重合当是无疑的。故而从这一点上讲,秦都咸阳的历史也可被算做是西安建都史的一部分。
第三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西汉。
西汉最初都城并非长安(西安)。
秦一统天下,但二世而亡,埋葬秦朝的项羽、刘邦最终也走向争霸之路。
公元前202年,在经过激烈的楚汉争霸后,刘邦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在山东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称帝创建了汉朝,史称“西汉”。建都洛阳(仅3个月),而后迁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当时这里是“四方辐凑并至而会”的大都市,这里承载了汉帝国的勃勃生机,同时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为什么叫“长安”呢?这是因为当地有一个长安乡,取名“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味。
西汉时期,汉高帝命丞相萧何主持营建汉长安城,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城区西北方向,龙首原北麓。汉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故称“斗城”,面积36平方公里,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
现在的中国人,对于王朝都城的印象,大多来自唐长安城及明清北京城,即都城有宫城皇城之分,建筑布局讲究对称。然而,汉长安城却完全不这么玩,城中的宫殿散居各处,宫殿与宫殿之间,常常有百姓居住;甚至城中很多地方还有山林存在,常有公卿专门找这些地方盖栋宅子,享受山林幽静,可谓标准的田园都市。
汉长安城中的街道,被归纳为八街(纵街)、九陌(横街),纵横交错之下,整个城市被分为160个闾(l)里(里巷),以便平头百姓们聚居生活。街道的两边,种满了槐、榆、松、柏这几种树木,夏天一到,绿荫遮日,倒也非常舒服。
汉代的城市,住宅区只能是住宅区,政府机关只能是政府机关,要想去市场上逛逛、买个东西,只能在市场开门的时候,去“九市”。长安城中的市场,一共有九个,东市与西市名气最大。因为长安城的西北角,毗邻渭河大桥,所以这个地方的商业状况,异常繁华,可称之为当时长安城的CBD(中央商务区)。
第四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新朝。
从汉成帝开始,西汉的朝政大权逐渐被王氏外戚集团控制。公元9年1月15日,权臣王莽废除了皇太子刘婴,自立为皇帝,创建了新朝,建都于常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
新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持续了15年一世而亡,在公元23年就被绿林军推翻。
第五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东汉。
绿林军推翻新朝后,公元25年,刘秀创建了东汉,定都于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纷扰不断,全国陷入割据状态。190年,把持朝政的凉州军阀董卓杀害了汉少帝和何太后后,迫于关东讨董联军的军事压力,胁迫汉献帝将都城迁到长安。长安又一次成为了汉帝国的都城。不过这时的长安城并未给董卓带来长久的安全,西迁长安才仅仅两年,董卓就成了吕布的刀下之鬼,看来所谓的“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的预言并未在董卓身上应验。
第六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西晋。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占据中原,实力最强,先后灭蜀、吴统一天下。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曹氏皇位创建了晋朝,是为西晋。西晋的都城最初位于洛阳。西晋末年,长安再次短暂扮演了都城的角色。313年,在匈奴的不断南侵下,司马邺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当时,西晋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颓势难挽。愍帝君臣在风雨飘摇之中苦苦坚持了四年,最后被迫于公元316年向匈奴人建立的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家称之为前赵)投降。就这样,西晋王朝在长安过完了它最后的光景。
第七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前赵。
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被匈奴所控制,开始了长达100多年的动荡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20多个国家,其中16个势力最强,被称为“五胡十六国”,它们与东晋对峙。
在这段遍地狼烟的岁月里,长安先后做过前赵、前秦、后秦三个政权的都城。
前赵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创建于304年,开国皇帝是匈奴贵族刘渊。前赵先后将都城建立在左国城、平阳、长安。
第八个和第九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分别是前秦和后秦。
351年,氐族人苻健在长安称秦王,建立前秦政权。苻坚在位期间,在王猛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知人善任,逐步统一了北方,还开创“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的繁华治世,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被东晋击败,前秦国力大为削弱。394年,前秦宣告灭亡。
384年,古羌人姚苌在北地(今陕西省耀县东南)创建了后秦。前秦大帝苻坚被姚苌围困,并缢杀之,是为新平之祸。386年,姚苌将都城迁移到长安。417年,后秦被东晋所攻灭。
第十个和第十一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西魏和北周。
从公元420年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无法容忍高欢掌握实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
534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南),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迁都时,高欢将洛阳城内40万户居民迁到邺城,并大拆洛阳宫殿,将所拆的建筑材料运往邺城,致使这座300年的帝都逐渐化作一片废墟。第二年,孝武帝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 不过,虽然元宝炬贵为皇帝,可大权掌握在权臣宇文泰手里。
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接受东魏皇帝元善见的禅让,建立了北齐政权。 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则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禅让”,建立了北周政权,依旧以长安为都城。
第十二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隋朝。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隋王杨坚,杨坚随即创建了隋朝。杨坚就是著名的隋文帝,中国历史自此步入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时代。
杨坚仍然在长安建立都城,但由于长安历经战乱,变得破破烂烂了,且常受渭河洪水的侵扰,另外,受所处之地空间狭隘的限制,汉长安城已无继续扩大的余地。杨坚决定另起炉灶,再建新都。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6月),隋文帝杨坚命令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山(今西安市市区一带)建立新都城。兴建新都城的工作由隋室重臣高颎牵头,具体的营建创制之事则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负责。由于杨坚早年曾被封为大兴郡公,故新都城被命名为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还在城内设立了东西二市。
宇文恺考虑到当地地形,把龙首原以南的6条高坡视为乾卦之六爻,作为总体规划的地理基础。在此建立帝王宫殿和政府机关。大兴城包括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其结构格局达到古代都城建造的顶峰,大兴城建造的基点就位于今莲湖区内洒金桥大街西侧的劳武巷一带。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顺利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后又逼杨侑禅让,以长安为都建立唐朝。
第十三个在线西安建立都城的是唐朝。
618年,李渊创建了唐朝,定都长安。唐朝将大兴城改名长安城,三次增修长安城,并在东、西、南三面9个城门上修建起高大城楼。经过几十年的兴建,长安成为一个面积达84平方公里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长安城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成为后代王朝兴建都城所效仿的模板。唐末,权臣朱全忠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历经战乱的长安破坏严重,加上经济重心的东移,此后再也没有成为都城机会。一座千年帝都如何丢掉了王气?
范围就在大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宫城位置,宫城的正南门承天门,是唐长安城的中心点。承天门正对的南北大街通往朱雀门,是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大街。长安城内还设有六省、九寺、一台、四监、十八卫等机构,著名的大唐西市,是中亚、波斯等西域的胡商通过古丝绸之路,会集于此从事商业贸易的一个国际性市场。
五代时期,长安失去了国都地位,长安城也遭到破坏,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主持重修长安城,去掉原来的宫城和外郭城,重修皇城,封闭朱雀门、延喜门和安福门,在原来的基础上建成“新城”,范围与“皇城”相同,但面积仅为唐长安城的1/16。
明清时期,西安府城为明朝统治西北的军事重镇和陕西布政使司的政治经济中心。明洪武年间,为加强军事防御功能,重新缩建了城墙,在原来新城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延伸了1/4,城区面积增加了1/3。城墙周围有4门,西为安定门(今西门),东为长乐门(今东门),北为安远门(今北门),南为永宁门(今南门)。
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从西周到唐朝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为止,持续近两千年,这在整个华夏历史中的份量不可谓不重。西安是我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因此得以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
西安和洛阳谁才是十三朝古都?
我觉得西安和洛阳哪个都不是十三朝古都,十三朝古都主要来自文人、商人和地方政府的美誉,并非严谨的历史定论,大可不必为了这个名头较真。
私以为,建都与王朝两者的概念远非旅游业界定义的那样简单。王朝至少应当首先排除那些军阀色彩浓厚、没有什么长期性文化积淀的割据政权,最起码应当符合中国历史中的大一统观念,再不济也得是一个像曹魏、北魏、北齐、南朝一样的具有一定时期内统御半壁江山能力的王朝。而建都这个概念则应当在明确王朝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厘定,也即该城市在当时除了具备全国或半壁江山的统治半径外,还要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外交的中心,至少次中心。
下面我们来看看西安与洛阳两市号称十三朝古都时列举的王朝,看看能不能符合上述标准。
西安:西周、秦、西汉、新、玄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东汉献帝(六年)、西晋愍帝(四年)不同说法略有出入,一共十四个政权。
【西周】,以丰镐、洛邑两都及封建邦国制度统御华夏诸国,其礼乐制度、农耕技术、德的思想、宗法制度乃至井田理想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且有约二百年上下的大致稳定时期,算王朝级别,丰镐两邑也足以配得上古都二字。
【秦】,以商纣胁从、东迁功臣、东周初封的后起身份,变法图强,一统中原,虽无稳定的统治,但秦制度、秦律法、秦教训对后代历史影响深远,且第一次实践了大一统,算王朝级别,咸阳也足称中华古都。
【西汉】,承继张楚法统、秉承楚地风韵、诛除暴秦有功、延续秦制与一统,汉武昭宣三朝外定匈奴凿空西域,且内杂王霸为万世帝业楷模,达到秦汉帝国制度的第一次高峰。算王朝级别,汉长安足称中华古都。
新,王莽篡汉虽是西汉末年经学思潮的产物,但太过空想主义的改革,不但无助于西汉末年政经问题的改善,反而加剧了动乱。莽新空有一统之名,全无一统之实,算不得王朝,莽新常安城就更算不得一朝古都了。
玄汉,统共就维持了两年的玄汉,同时还有河北刘秀、益州公孙述、陇右隗嚣、赤眉军的存在,连莽新式的统一都做不到,王朝古都就免谈了吧。
前赵,内附并州地区的南匈奴五部建立的政权,统治期间来不及搞什么建设,华北平原大部还是通过石勒间接统治的,连一统都没有做到。
[前秦],苻坚一心做圣王,推行了很多晋末以来在北方久违了的德政,实现了晋末以来第一次北方+巴蜀的统一,若干政策启示了北魏崛起(离散诸部),为北魏统一做了一定的铺垫。虽然因为淝水战败而崩盘,但仍旧可以算作一个不错的半统一政权。属于一个介于一统王朝和割据政权之间的“半王朝”。
后秦,姚秦东不能定慕容诸燕,北不能定赫连胡夏,西不能平诸凉,只能算一个割据政权。
[西魏],宇文泰时的西魏,通过弘农沙苑之战控扼河洛,趁侯景之乱略定汉、襄、巴、蜀,能用苏绰的六条诏书、文案程式、计账户籍之法整顿元魏吏治,结合政权实际推行六官制与府兵制,为日后的隋唐奠基。算得上一个半王朝。
[北周],宇文周承继西魏宇文泰时期的政制,完成关陇集团的孕育,为隋及唐初的统治奠基,并且实现逆袭,消灭北齐,为隋朝的统一奠定基础。算得上一个半王朝。
【隋】,杨隋篡周,实现了关陇豪强阶层对北镇胡人阶层的取代,或者说标志着北镇胡人彻底融入了关陇豪强阶层。灭南陈、盟河西、间突厥、通运河、创科举,其统御虽短,却为唐代政治奠基,为隋唐帝国奠基。算得上一个王朝,宇文恺新修的大兴城,也秉承了元魏平城、河西姑臧、关东邺城的经验,算得上一个古都。
【唐】,唐承隋制,有贞观、永徽、武周、开元之盛,羁縻远国,沟通中外,有唐律之中华古律之顶峰,有唐诗之中华文学之华章。算得上大王朝,唐长安也必须古都。
东汉献帝与西晋愍帝,长安不是东汉与西晋的长期都城,只是迫于军阀或外环的迁都之处,能将这俩时期也算上,真逗比。汉献帝在长安,东不能治关东诸侯,南不能治荆扬益三州,其本质不过一董卓割据政权傀儡罢了,连建安时期的许昌都比不上。西晋愍帝因洛阳被前赵势力攻破而被仓皇拥戴,不过四年便受辱罹难,实在无法算作一代王朝古都。
综上可见,西安所谓十三朝古都中,只有周、秦、汉、隋、唐五个大一统王朝,前秦、西魏、北周等三个半一统王朝。其余政权皆不足以称之为王朝,那些政权时期的西安也并非足以统御全国或半壁江山的都市。
洛阳:夏、商、西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
夏商偃师。夏商常常迁都,有过在洛水地区“驻扎”的记载,但除了殷和朝歌,包括洛地在内的除殷与朝歌以外的都城其实都算不上稳固而长期的大城邑。夏与前期的商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究竟有多么大的统治范围,这些都不好定论,甚至夏与前期商究竟有没有稳定统一中原的能力都值得怀疑(夏有后羿寒浞,商前期频频迁都),何况夏商即便在洛阳地区有过“定都”记载及遗址留存,也只是时间短、规模小的城邑,并不足以认定为“都城”。所以夏商在洛阳建都的说法,在下实在不敢认同。
【西周】or东周,周公营洛,东周都洛。在西周时期洛邑确实是周王权统御关东诸侯的前进基地,但宗周仍旧是丰镐,洛邑只是成周,也即陪都。到了东周时期,周王权已然衰落,连近在咫尺的郑国都敢造次,何况日后的五霸七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洛邑仅仅是诸侯们名义的共主居城,邯郸、郢、临淄、咸阳、大梁、安邑才是当时独领风骚的大都邑。在周朝,西周洛邑是陪都,东周洛邑无法统御全华夏,也还能算作一代王朝(西周)古都(成周)。
【东汉】,东汉平定莽新以来的乱局,以豪强地主彻底成为王朝主人的政治妥协实现了一百余年的稳定,虽然无法彻底解决秦汉帝国的土地问题,但能够带来一定的稳定、军功与经学传承,也算一代王朝。雒阳城在当时也算得上全国的中心所在。
[曹魏],为北方带来了短暂的统一稳定,但并无能够结束分裂、促成统一的进一步制度创制。曹丕建国,用陈群九品官人法,违背了曹操的路线,顺应了世家大族获得政权的趋势,却也扼杀了本政权的生机。算得上“半王朝”,洛阳城虽有邺城作为竞争者,但仍旧能算当时北方首邑。
[西晋],西晋司马氏对内确认了世家大族的准世袭仕途,对外完成了短暂的统一。然而其政权过于腐朽,施政过于粗暴,世家大族好玄谈或斗富,皇位继承问题没能妥善解决,贾南风与八王之乱重创了好不容易统一的局面,延续汉魏压迫内附胡族的政策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是一个脆弱的一统。勉强能算半王朝,虽然洛阳仍旧是首邑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汲取河西、河北、江东三地留存汉文化之精华,为华夏文化的传续立功。门阀主义的改革,使得胡汉望族达成联合,从此胡汉冲突不再成为北朝后期的主要矛盾,为北朝后期走向隋唐奠定统治阶层之基础。洛阳在孝文帝以后的元魏内部,是北朝胡汉融合后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邑所在。北魏算得上半王朝,北魏洛阳也是一代名都。
【隋唐】,隋朝营造洛阳,并有以洛阳为陪都的规划,唐朝将洛阳作为东都是为了实现关陇政治中心与江都经济重心的联结,洛阳在隋唐是一个屡屡快要成为首都的城市。算得上一代王朝古都。
【武周】,武周革命,武则天为了建周,客观上采取了很多抑制关陇集团的策略,科举改革、提拔关东士族、迁都洛阳都是如此。洛阳符合武周需要也说明了洛阳本身地位的重要。所以如果武周能算作一朝的话,洛阳也能算作武周名都。
后梁、后唐、后晋。五代之中,只有后唐正式定都洛阳,后梁后晋乃至后汉后周都是定都开封,这是唐末以来洛阳经济衰落客观现实导致的。后梁洛阳仅在朱温败于李存勖后,短暂地作为朱温行在及末帝西都而已;后晋也仅仅是在消灭洛阳后唐后短暂都洛而已。再加上,五代十国中仅仅后周有过彻底统一北方的势头,后梁的北方还有燕、晋、岐并存,后唐后晋都无法抵挡契丹的攻势。如果这三个政权都能算作王朝、当时的残破洛阳都能算作名都,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古都就真心多如牛毛了。
综上可见,洛阳所谓十三朝古都中,只有西周、东汉、隋、唐、武周五朝算得上王朝,曹魏、北魏两个算得上半王朝。其余政权皆不足以称之为王朝,那些政权时期的洛阳也无法统御全国或半壁江山。
中国古代真正称得上王朝甚至帝国的,也就殷商(殷)、西周(丰镐)、秦(咸阳)、两汉(长安雒阳)、隋(大兴洛阳)、唐(长安洛阳)、北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十个而已。夏和前期商连稳定的都城都没有,怎么算王朝?半壁江山的割据政权勉强还能算作半个王朝,可如果连前赵、后秦、后梁、后晋这种不伦不类的割据政权、新朝这种屡出昏招的政权、献帝愍帝的逃亡时期也算成王朝定都,未免太过牵强附会了吧?这样的十三朝,细究起来,噫,真污!
西周洛邑,唐代洛阳,后梁和后晋的洛阳,以及献帝愍帝的长安,都很勉强。商代的朝歌,隋代的江都,唐代的太原,辽金的东南西北京,也都是陪都或行在的性质,在当时都未必第一,又何谈古都二字中所蕴含的千古?
十三朝古都这种说法,论其本质应当是文化界的附庸风雅以及旅游经济的商业广告,在历史意义上是不严谨的,所以倒无所谓真正了。
与其把一些不伦不类甚至污点重重的割据政权去给西安洛阳两大历史文化名城滥竽充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搞点实在的开发与严谨历史知识的传播。否则空洞地高喊口号,妄图博取一些浮华造作带来的经济利益,是配不上西安洛阳这种千古名城的。
当然了,西安、洛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都承续着中华民族自古及今生生不息的生命血脉,堪称是中国历史星空中的“双子星座”,中华文明群山中的“两座高峰”。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徜徉在洛阳的市井,我们依旧能感受到来自于文明深处的厚重博大,依旧能触摸到源自于历史积淀的卓尔不群。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谁建都的朝代多,西安和洛阳都同样的卓越,非凡和伟大。
为何唐朝定都之后,西安为何再也没有成为都城?
西安被十三个王朝定都,为何唐朝定都之后,再也没有成为都城?
在我国古代,定都是一个大问题,像最知名的就是古代的长安,也是叫做西安,西安一直以来都是很多朝代的都城,据史料是在,西安有十三个王朝定都,最开始是西周时候,西周西安叫做镐,而最后一个是唐朝,而唐朝因为安史之乱之后,由盛唐变得中唐、晚唐,直到最后灭亡。
在西周之前,当时商朝纣王无道,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周文王和周武王起义,推翻了商朝,后来定都镐京,而很多人都说,西周能够推翻商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镐京,镐京在当时非常富饶,而且盛产铁盐之类物资,可以说西周军队大部分的物资都是有镐京支持的,在后来西周分封诸侯的时候,也是用的镐京丰厚的物产资源。
镐京由于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开发,已经成了一座大城市了,但是有力异族入侵,灭亡了西周,在东周成立之后,都城东迁。直到秦汉时代,当时的秦始皇将都城设在咸阳,咸阳其实在之前就是秦朝的重用城市,在设立都城之后,西安成了当时最繁荣,也是最大的国都,后来汉朝,隋朝,唐朝都是将西安设为都城,这几个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几个王朝。
不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唐朝灭亡之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开封成了北方的政治中心,也成了最有影响力的都城,其实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后,考虑过将都城迁到西安,但是终究没有成功,而后面的几个王朝也没有将都城定位西安,这是为何呢?为何曾经的十三朝古都为何不少欢迎呢?
第一,在唐朝之前,西安一直都是富饶的土地,物产丰富,虽然到了隋朝的时候,长安经过战乱,已经废弃了,但是杨坚还是在长安旁边建立一个大兴城,所以在唐朝之后,李渊将大兴城改回长安,并且扩建了,其实如果隋朝不将大兴城建立,唐朝也不一定会定都长安,等到武则天时代,都城就迁到了洛阳,而唐朝的安史之乱加上五代十国时期,长安已经被破坏的很严重,被战火所摧毁,因此后朝没有定都长安。
第二,经济南移,大家知道东晋就已经开发南方,等到隋朝的时候,京杭大运河让南北相通,让当时的南方得到大力发展,可以说此时的南方经济都比北方好,等到唐朝的时候南方的经济更加繁荣,不过由于长安的漕运不利,而且领土少,所以渐渐不行的,反观开封,能够通过大运河将南方大量物资运到开封,所以渐渐开封的地位高了起来,等到宋代时候,开封的政治地位代替了长安,而长安不仅漕运不放便,而且政治中心的地位也失去了,因此后朝不会定都西安。
其实在明代的时候,当时的朱元璋其实想要定都长安,他觉得长安比南京更加适合定都,而且当时的长安城也是兴建的不错,于是派朱标前去考察,而朱标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但由于朱标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为了帮朱允炆立柱跟脚,没有精力迁都,所以长安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我们不难看出,要看中国的古代,就去西安,西安承载的是上千的文化古都,有着强烈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痕迹,如果要盘点中国历史古都建设那就去了解洛阳。二者方向定位不同,只不过目前西安的名气确实要大于洛阳,西安一座历史文化网红城市,它火了才能衬托出洛阳的历史美。说来说去洛阳大多数都是陪都的角色……当然了,抛开西安,洛阳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灿烂的。
同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洛阳就是没有西安红?
有次在洛阳博物馆里,听到游客在打电话:
“你在哪儿呢?啊?你还在西周?
嗯,我已经到汉了,那一会儿在唐见吧。”
洛阳,一座谱写了半部中国史的城市。
自夏朝建都开始,洛阳就以天下之中的姿态,孕育着华夏文明。论资历,要比西安早大约两千年。“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
但同样是地处中原,作为为数不多的超级古都,隔壁西安这个大兄弟经济上飞黄腾达,旅游业蒸蒸日上。而先天条件倍儿优越的洛阳,明明也有网红的身世,却偏偏没有网红的命?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研究了一下洛阳这座城市没落的原因。
没有爆点,玩不过西安。
------------------------
洛阳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也有说法是九朝古都),但定都的朝代距离现代的时间都比较久远。太过悠久的历史,反倒给洛阳造成了困扰。
洛阳,横跨了夏商周和汉魏隋唐,既不能像西安那样主打大唐盛世,也不能像开封那样主打大宋王朝,根本找不准一个发力点。
尽管洛阳也在盛唐时达到发展的顶峰,在洛阳出土的唐三彩,盛开的牡丹花,卢舍那大佛神秘的微笑,无一不显露着盛唐气象。但是在大众的认知里,代表大唐的,只有西安。
可以说,在盛唐文化争夺战中,洛阳败得很惨。毕竟,争夺从来不是洛阳的强项。
自古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凭借险要的地形优势,少有腹背夹击的威胁。长安更是占据关中四塞,固若金汤。
长安能够在八百里秦川上称王,更多是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追求的是一种“势”,是一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势。
而洛阳,则是“天下之中,十省通衢”,占据了关中最好的交通地理位置,文人墨客,商人不绝。洛阳坚守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和气。
正是这种和气,穿越古今,成为了洛阳最重要的性格标签。
唐代后期开始,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转移。宋朝以后,洛阳就像是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被边缘为一座地方性城市。
而它的古都建筑和文化瑰宝,也在历史的一次次战火和革命中,在劫难逃。就古都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洛阳与西安也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漫步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我们依然能找到梦回盛世汉唐的感觉:修旧如旧、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庄重大气的古街道、牌坊,从钟楼鼓楼到回民街,从碑林到明城墙,随处可见的古文化。
这样的古色古香,在现代化高楼的衬托下,让整座西安城看上去极具魅力。
而在洛阳,遗址景观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裹挟得动弹不得,置身其中,古都的感觉并不强烈。再者,洛阳的古建筑保护也不如西安,市内景点多为仿古建筑,只能忽悠忽悠外地人。
事实上,洛阳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洛阳在旅游资源方面,先天性并不比西安弱。
在佛教领域,大小雁塔和法门寺,就算打包在一起,都不能抗衡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白马寺。但兵马俑的名气实在太大,同类型等规模的,国内外仅此一家,风头盖过了洛阳的全部景点。
有王的气质,却没有王的拼劲。
------------------------------
好在洛阳还有牡丹。
每年清明前后的牡丹花会,国内外的游客纷沓至此,造势一年比一年大,连公交车都实行双语报站。
在民间,洛阳牡丹有一个关于武则天的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一年严冬,百花仙子们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不顾严寒酷刑,争相绽放,只有牡丹仙子不畏皇权,迟迟不开。
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往洛阳。牡丹被连根掘出,连夜装车送往洛阳,被扔到了邙山岭上,与无数的坟墓为伍。
要不是邙山沟壑交错,偏僻凄凉,没听过传说的,还以为武则天是因为太喜欢牡丹,才把它带去洛阳的。
唐朝虽建都于长安,但纵观整个朝代,尤其是盛唐时期,洛阳却绝不只是陪都那么简单。在大唐盛世的百年光景里,唐王朝的执政者,多数时间都厮混在洛阳。
或许,早在李世民恢复洛阳宫开始,洛阳就注定要和大唐、和长安来一番恩怨纠葛。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与武则天率满朝文武来到洛阳,尊洛阳为“东都”,而后便常年厮混在洛阳。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武则天在洛阳的宫殿里正式称帝,把“东都”改成“神都”,长安改称“西京”。称帝后,武则天再也没回过长安。
在洛,她把持了朝政,搞死了长子李弘,生下了小女儿太平公主,还废了俩皇帝儿子,赞助了两万贯脂粉钱修建龙门石窟。据说,卢舍那大佛的脸就是照着武则天凿的。
洛阳,不仅有她的宫殿和石窟,还有她的升仙太子碑和免罪金简。可惜后人无福,只能对着古籍意淫神都。因为,这些宫殿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连遗址毛都找不到了。
自此一直到683年,高宗在洛阳驾崩,大唐政府机构在洛阳的时间远远长于长安,长安虽然冠以“京师”之名,但洛阳却得首都之实。
武则天大概也想不到,被贬邙山的牡丹,一入新土,就又扎下了根。来年春天,满山翠绿,花开遍野,从此种入了洛阳人的心里。
不知是洛阳人天生契合牡丹,还是牡丹影响了洛阳人,洛阳人的骨子里,自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文人倔强:向来文质彬彬的洛阳,才不在乎自己的噱头。
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一举结束了洛阳几千年来的京都地位。尽管到现在,很多不熟悉河南的人,还误以为洛阳是河南的省会。不过,天子脚下也好,山高皇帝远也好,洛阳人依然只管吃好喝好,小日子照常。
“被河南拖了后腿”
-------------------
郑州成为新省会后,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也毫不客气地拉走了河南的资源。
就全国的地位而言,洛阳同西安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西安在陕西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它的发展,很多时候是举全省之力,然后再以中心城市向全省辐射,这也是如今的郑州之于河南的地位。
西安现在是陕西省的省会,而洛阳不是,洛阳只是一座区域性三线城市,远没有撬动其他城市的能力,洛阳的发展更多的,是靠自身的力量。西安和郑州享有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那是洛阳想都不敢想的。
洛阳人“不敢”想的,还有对河南的身份认同。
当一个洛阳人说到自己是洛阳人时,学文学的妹纸眼神立马变了,仿佛这人不是洛阳来的,而是从书里走出来的,满满的都是翩翩公子的书香气。
但是,当一个洛阳人说自己是河南人的时候,对方往往更关心“河南的治安是不是很糟糕?” “河南是不是很穷?” “河南人偷井盖干嘛用?”
网络时代以后,河南莫名其妙就成了全国地域黑的重灾区,“河南人”几乎成了坑蒙拐骗的代名词。河南人很冤枉,但也无可奈何。洛阳,大概是河南省名声最好的城市,也是旅游人气最旺的城市。
白马寺从来不少烧香的游客,门票不贵还能蹭斋饭;龙门石窟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脂粉钱,即便是下着大雪的冬天,也能遇到虔诚跪拜的霓虹国游客。
西安比洛阳,更重视文化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而言,西安不仅在地位上比洛阳要重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上,很明显,西安也比洛阳更胜一筹。
西安这座城市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之所以说它特别,是因为他对文化创意非常重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从西安这座城市,都会诞生许多与文化相关的网红现象。
比如早些年,很有名的摔碗酒,再到后来的不倒翁小姐姐。
几乎每一个从西安诞生的文化创意,都会成为闻名全国的爆款。
西安这种特殊的,甚至说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创意,不是哪一座城市所能比拟的。
甚至连北京,南京这样闻名全国乃至闻名全世界的古城,都无法匹敌。
曾经,我在南京考察的时候,南京的一位朋友,就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他说:论会玩,咱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能有西安和重庆这么会玩,但是,相比较而言,西安,玩的更有魅力和味道,玩的更有文化气息。
或许,这就是西安的魅力,这就是西安的软实力。
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不是哪一座城市所能比拟的。
或许,这就是西安略胜于洛阳的原因之所在。
如果不跟西安比名气和地位,洛阳实在是相当宜居的城市。
虽然洛阳的GDP比西安少了几千个亿,但工资水平却跟西安相当,物价还远比西安低,这对助力洛阳人慵懒、只求安稳的性格生长,提供了无比舒适的温床。
数据来源:住房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数据库
洛阳人多恋家,就算近几年,“河北飘来的雾霾,严重影响了河南的空气质量”,加上洛阳修建地铁,交通拥堵,也都阻止不了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回来成家立业的考虑。
只要吃上洛阳的水席,喝上洛阳的汤,洛阳人仿佛永远地根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正如洛阳的牡丹,安心在这片土地上绽放,不求雍容富贵、也不阿谀奉承,只求乐在其中、经久不衰。
正是这种“慢性子”,有时候外地人都看着急了,但洛阳就是不紧不慢,告诉着人们:
知足常乐并不容易,每座城市都有它的脾气。慢行和快赶,不过是时间问题,历史总是在兜兜转转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