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
这在《明太祖实录卷之五十八 》中有着最初原始的记载。
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1370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一),大封功臣。上御奉天殿,皇太子、诸王侍,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阶左右。
上召诸将臣,谕之曰:“汝等其听朕命,朕今日定封行赏,非出己私,皆仿古先帝王之典,筹之二年,以征讨未暇,故至今日。思昔创业之初,天下扰乱,群雄并起,当时有心于建功立业者,往往无法以驭下,故皆无成。朕本无意天下,今日成此大业,是皆天地神明之眷佑,有非人力之所致然。自起兵以来,诸将从朕被坚执锐,以征讨四方,战胜攻取,其功何可忘哉?今天下既定,是用报以爵赏,其新附将帅之有功者,亦如之。凡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如御史大夫汤和,与朕同里闬,结发相从,屡建功劳,然嗜酒妄杀,不由法度;赵庸从平章李文忠取应昌,其功不细,而乃私其奴婢,废坏国法;廖永忠战鄱阳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朕亲见之,可谓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向,以徼封爵;佥都督郭子兴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虽有功劳,未足掩过,此四人止封为侯。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御史大夫邓愈自幼相从,屡更任使,虽经摧挫,口无怨言,此二人者,宜列公爵。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缺乏;右丞相徐达,与朕同乡里,朕起兵时,即从征讨四方,摧强抚顺,劳勚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进封大国,以示褒嘉。余悉据功定封。书云:‘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今日所定,如爵不称德,赏不酬劳,卿等宜廷论之,无有后言。”
诸将咸顿首悦服,遂班爵行赏。
封公者六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公李善长,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封韩国公,参军国事,食禄四千石;
征虏大将军、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兼太子少傅信国公徐达,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进封魏国公,参军国事,食禄五千石;
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子茂,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郑国公,食禄三千石;荣禄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李文忠,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银青荣禄大夫、都督府右都督兼太子右詹事冯胜;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宋国公,同参军国事,食禄三千石;荣禄大夫、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邓愈,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食禄三千石。俱令子孙世袭,惟常茂如无后嗣,兄终弟及。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二十八侯)
封侯者二十八人:
荣禄大夫、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汤和,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中山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唐胜宗,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延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陆仲亨,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吉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资善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周德兴,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江夏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荣禄大夫、燕相府左相兼同知大都督府事、北平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华云龙,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燕相府左相兼北平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封淮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骠骑上将军、副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事顾时,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济宁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资善大夫、秦王相府左相兼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耿炳文,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秦王相府左相,仍兼陕西行省右丞,封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镇国上将军、佥大都督府事陈德,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镇国上将军、佥大都督府事郭兴,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巩昌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昭勇大将军、平阳卫指挥使王志,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六安侯,食禄九百石;明威将军、朔州卫指挥使司副使郑遇春,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荣阳侯,食禄九百石;镇国上将军、佥大都督府事费聚,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平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镇国上将军、佥大都督府事吴良,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江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资善大夫、吴王相府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吴祯,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吴王相府左相,封靖海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资善大夫、中书右丞兼太子副詹事赵庸,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南雄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同知詹事院事廖永忠,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德庆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荣禄大夫、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俞通源,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南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荣禄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华高,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广德侯,食禄六百石;荣禄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杨璟,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营阳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推忠翊运宣力怀远功臣、光禄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蕲国武义公康茂才之子铎,
授荣禄大夫、柱国,封蕲春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中奉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朱亮祖,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永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中奉大夫、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傅友德,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同知詹事院事胡羙,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豫章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荣禄大夫、山东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韩政,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东平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中奉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黄彬,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宜春侯,食禄九百石;荣禄大夫、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曹良臣,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宣宁侯,食禄九百石;资善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梅思祖,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汝南侯,食禄九百石;中奉大夫、山东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陆聚,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河南侯,食禄九百石。
俱令子孙世袭,惟华高嫡子,许令承袭食禄米五分之四,康铎嫡终,如无后嗣,庶长及之。并赐诰命、铁券,仍赐文绮及帛:李善长、徐达各百疋,常茂八十疋,李文忠六十疋,冯胜八十疋,邓愈六十疋,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各四十疋,华云龙三十疋,顾时、耿炳文各四十疋,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各三十疋,费聚四十疋,吴良、吴祯各三十疋,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各二十四疋,华高、杨璟二十二疋,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羙、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汪兴祖各二十疋,佥都督金朝兴、平章李思齐各一十四疋,平章李伯昇十六疋,参政戴德、曹兴才各二十四疋。征进回还、复征兴元指挥二十四疋,千户卫镇抚二十疋,百户所镇抚十六疋;征定西、兴元、应昌指挥二十疋,千户卫镇抚十六疋,百户所镇抚十二疋。遍赏守御未出征指挥文绮及帛十六疋,千户卫镇抚十二疋,百户所镇抚八疋。诸军士除在逃不赏外,人赏银十两、钱六千。
一、六公:
1、韩国公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全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
2、魏国公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正史是病死。评书和年间故事是朱元璋用烧鹅或白马汗害死的)
3、曹国公李文忠(朱元璋的亲外甥、养子,正史是病死。在单田芳评书中,被朱元璋金瓜击顶)
4、宋国公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
5、卫国公邓愈(病逝)
6、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病逝。在评书《燕王扫北》还坐上西凉国王,帮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二、封侯者二十八人:
1、汤和(中山侯,病逝)
2、唐胜宗(延安侯,因胡惟庸而被杀,削去了爵位。)
3、陆仲亨(吉安侯,因胡惟庸而被杀)
4、周德兴(江夏侯,因为儿子在宫中乱来被处死)
5、华云龙(淮安侯,战死疆场)
6、顾时(济宁侯,因为晚年饮酒作乐被剥夺俸禄,正常病逝)
7、耿炳文(长兴侯,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幸存者,是靖难之役中,抗击朱棣的重要力量)
8、陈德(临江侯,病逝,死后牵涉胡惟庸案去爵)
9、郭兴(巩昌侯,病逝,死后牵涉胡惟庸案去爵)
10、王志(六安侯,病逝,死后牵涉胡惟庸案不再追究)
11、郑遇春(荥阳侯,牵涉胡惟庸案被处死)
12、费聚(平凉侯,牵涉胡惟庸案被杀)
13、吴良(江阴侯,病逝)
14、吴桢(靖海侯,病逝,死后牵涉胡惟庸案去爵)
15、赵席(南雄侯,幸存,活到建文帝)
16、廖永忠(德庆侯,牵涉小明王韩林儿,杨宪的历史事件,因为功大幸免。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
17、俞通源(安南侯,病逝,死后牵涉胡惟庸案不再追究)
18、华高(广德侯,病逝)
19、杨璟(营阳侯,洪武十五年诈死,追封芮国公,谥武信。八年后复出,随燕王朱棣靖难南征,战殁于灵璧,追封为璟国公)
20、康铎(蕲春侯,康茂才之子,军中逝世)
21、朱亮祖(永嘉侯,镇守广东期间,勾结当地豪强,为非作歹。诱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勾结宰相胡惟庸,坐罪赐死,削除爵位)
22、傅友德(颍川侯,被朱元璋所迫杀了两个儿子,在朱元璋面前义愤自尽。)
23、胡美(豫章侯,其女为朱元璋的贵妃,因女为贵妃,偕同其女婿扰乱宫禁,事情败露,其女婿也受刑而死,胡美则被赐自尽。)
24、韩政(东平侯,善终)
25、黄彬(宜春侯,牵涉胡惟庸案被杀)
26、曹良臣(宣宁侯,战死)
27!梅思祖(汝南侯,病逝,死后因胡惟庸党,全家被杀。
28、陆聚(河南侯。牵涉胡惟庸案被杀)
三、伯爵有十一位:
1、诚意伯刘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被胡惟庸毒杀 or 病逝)
2、东莞伯何真(病逝)
3、徽先伯桑敬(牵涉胡惟庸案被杀)
4、忠勤伯汪广洋(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
5、天水郡伯赵天麟(临江死事)
6、陇西郡伯牛海龙(阵亡)
7、安定郡伯程国胜(阵亡)
8、太原郡伯王咬住(阵亡)
9、缙云郡伯胡深(吴元年取闽战殁。洪武元年四月追封。)
10、康安郡伯孙虎(落马河战殁。)
11、谯郡伯戴德(洪武四年二月卒。追封,世袭指挥佥事。)
其他:
1、常遇春: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2、胡大海:被部将蒋英所杀,朱元璋取杭州之后,杀死蒋英为胡大海,并作文以祭。
3、蓝玉:凉国公,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 汤和善终
汤和能善终,一方面在于他与朱元璋的私人关系极好。史载“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因为这代表:汤和与朱元璋是自小一起玩到大的交情。而且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估计朱元璋儿时肯定是跟着汤和混过一段时间。
后来汤和在郭子兴的军中当千户时,朱元璋还在外面流浪。是汤和给朱元璋写信,打动了朱元璋。朱元璋这才走上造反道路,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命运,14世纪中国人的悲哀就是朱元璋这个乞丐上台了
从这些早年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汤和与朱元璋俩人关系不一般,彼此间的信任,肯定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真正贴心的兄弟,基本都是小时候一起成长起来的小伙伴,或是读书时睡在自己上铺的兄弟。进了社会,再想交朋友,很难。
年龄越大,越难交到知心朋友。
朱元璋肯定也知道这个道理,对汤和,他自然也愿意高看一眼。
另一方面,汤和能摆正位置,从不以自己与皇帝关系好而自傲。懂得急流勇退,且从不拉帮结派。朱元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找不到杀他的借口。
我们可以把洪武朝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368~1389年。
也就是明朝开国至李善长案爆发前。
在这一阶段,共有二十六位明朝开国功臣去世或被处分。
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
1369年,鄂国公常遇春病卒。
1371年,广德侯华高病卒。
1372年,宣宁侯曹良臣战死。
1374年,淮安侯华云龙病卒。
1375年,诚意伯刘伯温病死(怀疑被胡惟庸害死)、德庆侯廖永忠被朱元璋赐死。
1377年,卫国公邓愈病卒。
1378年,临江侯陈德、东平侯韩政病卒。
1379年,济宁侯顾时,靖海侯吴祯病卒。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被朱元璋鞭挞死。
1381年,江阴侯吴良病卒。
1382年,营阳侯杨景、汝南侯梅思祖、宣德侯金朝兴病卒。
1383年,安陆侯吴复病卒。
1384年,曹国公李文忠病卒(怀疑被朱元璋害死)。巩昌侯郭兴病卒。
1385年,魏国公徐达病卒。(民间怀疑为朱元璋所害,但证据不足)
1386年,六安侯王志病卒。
1387年,永城侯薛显病卒。同年,郑国公常茂遭流放,四年后病死。
1388年,海西侯纳哈出病卒。(汤和在这一年急流勇退,主动辞职,回家养老)
1389年,南安侯俞通源病卒。
从以上列出的名单可以明显看出,在这一阶段里,明朝开国功臣,大部分都是病卒。
只有廖永忠、朱亮祖是被朱元璋赐死的。
这两个人,一个是知道的太多了,又口无遮拦,犯了忌讳。一个是贪赃枉法。都是死的活该。与朱元璋诛杀功臣并无关联。
当时死的比较蹊跷的,也就三个人。
一是刘伯温,怀疑被胡惟庸害死。
二是李文忠。
生病了,朱元璋令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结果李文忠不治身亡。事后朱元璋怀疑华中下毒,便降了华中的爵位,还将医生全家斩首。
但很多人怀疑是朱元璋暗中下的黑手。因为李文忠病死之前,曾因为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滥杀无辜,与其爆发过激烈冲突。朱元璋一度想杀李文忠。后来是马皇后力劝,李文忠才捡回一条命。
李文忠死前,马皇后已经病故了。没人再阻拦了。朱元璋会不会派人害死李文忠呢?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
不过证据不足,权当一种猜测了。
三是徐达。
民间传说,徐达功高震主,朱元璋一直想杀他。某天,徐达患有背疽,朱元璋命太医诊治,病好了不少。结果朱元璋突然派遣使者,带着食物来赐给徐达,徐达在使者监视下,哭着吃完,并暗中叫医师们赶快逃跑。不久后,徐达就死了。原因是朱元璋赐予的食物是蒸鹅,此乃发物。吃了这玩意后,背疽会发作而死。
另外民间又有一说。蒸鹅不是发物,徐达也不是因为吃蒸鹅而毒发而亡。徐达是猜到了朱元璋想要自己死,自知不死,朱元璋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吃完蒸鹅后,选择自杀,然后伪装成背疽会发而死的样子。
由于这两种说法的传播度很广,所以很多人对此事是深信不疑。
不过,以上两种说法都未记载于正史。清代学者赵翼对此传闻的评语为“无稽之谈”。
所以我个人觉得,徐达应该是善终。他的死跟朱元璋没有关系。
理由很简单:徐达死前,未与朱元璋有利益冲突。况且徐达死时,朱元璋也没有开始滥杀开国功臣。朱元璋根本没有杀他的必要。此时朱标还没死。
综上。洪武二十二年之前,汤和并无生存危机。况且,汤和当时已经急流勇退,向朱元璋请辞,交出兵权。是当时典型的功臣退休模范。
别说朱元璋和他没仇。就算两人有仇,朱元璋念在模范价值,也不会加害于汤和。所以这一阶段,汤和是安全的。
第二阶段是1390~1392年。
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著名的李善长案爆发。这一年,死了十一位开国功臣。其中有九人为朱元璋所杀。
当年,先是有两个开国功臣病死:雄武侯周武病卒、航海侯张赫病卒。
这两人死在李善长案发前,侥幸善终。
剩下的八位: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河南侯陆聚、荥阳侯郑遇春。
还有韩国公李善长,就倒霉了。被朱元璋以清理胡惟庸党羽为借口,一并处死。
关于杀他们的原因,《明史》的官方说法是当年(1380年)胡惟庸谋反,这些人暗中都有参与。事件在这一年(1390年)被朱元璋知道。然后他们就被朱元璋一锅端了。
不过,这属于很不靠谱的说法。我觉得他们被杀的真正原因,应该是朱元璋为了彻底铲除丞相制影响,有意在打压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功臣。(明朝共四位丞相,在此之前已经死了三位,李善长当过丞相,这是他必死无疑的重要原因)
李善长被杀前,已经七十多了,死的确实很悲催。不过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曾经当过丞相,这是他的原罪。无可饶恕,只能处死。
汤和虽然是淮西将领出身,但与李善长关系很一般,也不是所谓的胡惟庸党羽。而且也从不拉帮结派。所以这阶段,朱元璋自然也没有动机杀汤和。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明史》记载,李善长案的爆发,与汤和还有点关系。
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明史·李善长传》
大概情况是李善长向汤和借兵修宅子,然后汤和把事情告诉了朱元璋。导致朱元璋猜忌李善长,继而杀掉李善长。
不过这则记载明显是有问题的。
因为汤和早就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就急流勇退,辞官回乡了。两年后,李善长还找汤和借兵?汤和那时候哪还有兵可借?所以这段记载明显是错误的。
根据明末礼部尚书钱谦益的考证,李善长找汤和借兵的时间,应该是1379年,也就是洪武十二年。那时候胡惟庸案还未爆发,朝廷氛围较为宽松。且汤和也执掌都督府,手上有兵。所以李善长才会跟他借兵,才敢跟他借兵。
鉴于两件时间的间隔过长(十年),故而李善长之死,与汤和应该并无直接关系。
扯远了,言归正传。
第三阶段是1393~1398年。
这一阶段,才是汤和一生最危险的几年,差点让他晚节不保。
李善长案结束后,朱元璋停手,并没有继续大开杀戒。猜测,他应该是杀够了,觉得没必要再杀了。
可是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的是——1392年,朱标突然病逝了。大明第一太子朱标曾强大到令朱棣窒息 朱元璋爱他38年
朱标的死,严重打乱了朱元璋的传位计划。
既然太子都不在了,还要太子党干啥?为了能让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只得对原本颇为重用的太子党大开杀戒。
不过,朱标死的突然,朱元璋还没来得及开杀戒(要编造杀这些功臣的借口)。故而在1392这一年,只死了三个人。
分别是黔国公沐英,善终。(死的及时,再晚两年就难说了。毕竟他也是太子党)
江夏侯周德兴。因为其子与宫女淫乱,被朱元璋以株连罪处死。
靖宁侯叶升被指正是胡惟庸余党,处死。此案属于李善长案的一部分。
转眼来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杀人借口收集够了,朱元璋便开始了大开杀戒:
包括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等十五位明朝开国功臣,全部被杀。
汤和因为不是太子党,且朱元璋也知道他不是太子党。所以汤和又逃过一劫。
不过,蓝玉案结案后,朱元璋是虱子多了不嫌痒,看谁都觉得不顺眼。
所以这时候,很多人就倒了血霉。
第一个倒霉的是傅友德。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颖国公傅友德备受朱元璋猜忌,气愤不已。为了一泄心中郁闷,傅友德先杀了自己儿子,又当着朱元璋的面,自杀了。(傅友德的女儿是晋王朱㭎的儿媳,傅氏与晋王系是连襟关系,对朱允炆有一定威胁。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朱元璋故意找傅友德的茬)
可结果,朱元璋不仅不感到哀伤,反而觉得傅友德是在跟自己示威。愤怒之余,傅家七十多口全部被朱元璋发配边疆。
同一年,定远侯王弼和永平侯谢成受蓝玉案牵连,双双被诛杀。(属于前一年没杀完的太子党)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宋国公冯胜成为洪武朝最后一个倒霉蛋。
这一年,他在家里自杀。
自杀的原因,是冯胜平时在打谷场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瓦瓮。蓝玉案爆发后,他的亲戚向朱元璋检举,控告冯胜私埋兵器。冯胜害怕朱元璋给自己穿小鞋,便自杀了。(冯胜的女儿是周王朱橚的王妃,他在朱元璋眼里也对朱允炆构成了威胁。这里不妨猜测,如果徐达此时还活着,估计他也要死。因为徐达是燕王朱棣的老丈人)
冯胜自杀不久后,汤和很巧合的病故了。
据说汤和去世前,已经站不起来了。朱元璋亲自慰问,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不能对答,便只好不停地叩首。就仿佛一头老牛祈求主人不要杀自己似的。领朱元璋见此情形,也泪流不已,故而也就打消了杀汤和的想法。
然而这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个人感觉,朱元璋打心底里还是想对汤和开刀。只是他实在不忍心,也没借口。
如果,我是说如果。
如果汤和再多活几年,以他的地位而言,他也有被杀的可能性。
朱元璋的晚年,其实已经杀红眼了。不在乎再多汤和这颗脑袋。
总的来说。朱元璋虽然滥杀,但也不是无理由的杀戮。汤和不结党,且急流勇退,不过问朝内事务。所以洪武朝的几次政治斗争,他都幸运躲过了。
到了晚年,汤和又凭与朱元璋的关系,又顺利熬了两年,直至在1395年这个时间点,恰逢其时的病死。
从某种意义上说。汤和能善终,是个非常小概率的事情。
朱元璋十大悍将的结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古往今来名臣宿将很难逃脱的结局,而朱元璋又一直被认为是屠杀开国功臣最厉害的,韩国公李善长、丞相胡惟庸、宋国公冯胜、凉国公蓝玉,还有廖永忠、宋濂等,或下毒、或赐死、或满门抄斩,其下手之狠毒貌似无出其右者。
一、魏国公徐达
如果要把明朝开国名将做一个排名的话,其他人的位置或许有争议,但徐达这个第一名的位置,应该没有异议。
据史书记载,徐达与朱元璋是发小,两人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所以,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徐达也是第一批加入朱元璋麾下的人。当时徐达只有22岁。
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徐达一直是最得力的名将,也是朱元璋麾下地位最高的将领。他不仅深通谋略,是难得的帅才,而且为人宽厚,是真正的谦谦君子。特别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旧处处谨慎,对待朱元璋这个儿时玩伴,能够时刻摆正位置。这也是徐达最终能够善终的主要原因。
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封中山王,配享太庙,被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二、鄂国公常遇春
如果说徐达是将上之将,那常遇春就是将中之将。据载,朱元璋鼓励诸将必曰徐常,可见常遇春在老朱心中的地位。
常遇春早年曾是山贼,后来才投靠到朱元璋麾下。常遇春以个人勇武闻名,每战必身先士卒。著名的采石矶之战中,面对元朝水军,他乘一小船,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在大破陈友谅的潘阳湖一战中,常遇春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边,勇救朱元璋,最后论功第一。
北伐期间,常遇春既是副元帅也是先锋官,他率领的先头部队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遭遇,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史称塔儿湾大捷。
朱元璋曾夸赞常遇春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他自己也经常霸气的说,只要给他十万兵马,就可以横行天下。这也是其外号“常十万”的由来。
不过,很可惜的是,常遇春是典型的英年早逝。洪武二年,年仅四十岁的常遇春,忽然病逝于南归途中。死后,陪祭太庙,谥号忠武。
三、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在朱元璋年少时,二姐远嫁,兵荒马乱后,姐夫李贞带着李文忠投奔了朱元璋,此时的李文忠才十四岁。后来李文忠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十九岁开始跟随朱元璋带兵打仗。
李文忠性格沉稳,并且谋略颇多,在南征北战中功勋卓著。比如,在池州大败天完军一役中,他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在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又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赫赫。
最为人所敬佩的是,李文忠对于朱元璋一些不合理的安排和政策,能够直言不讳,直陈其非,比如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李文忠就曾上疏对朱元璋进行劝诫,还因此差点被朱元璋杀掉,在马皇后的规劝下,朱元璋才饶他一命。
洪武十六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
四、宋国公冯胜
冯胜原名冯国胜,幼年与其兄冯国用在家乡组织武装结寨自保,后投靠朱元璋。
冯胜主要的战功在平定山西、陕西以及针对北元的数次战役上,冯胜用兵如神,获得了多次重大的胜利,从最早的一个普通将领,到开国后的世袭国公,足见冯胜的功绩之大。朱元璋在开国后也曾评价冯胜“胜功最多”
但冯胜有个缺点就是擅作主张,在洪武二年平定关陕的战役中,朱元璋命冯胜驻守庆阳,以节制刚被降服的元朝旧将,但冯胜却认为大局已定,擅自率全军回京,朱元璋就对此大为恼火。
最让朱元璋对冯胜猜忌的是在辽东边患的战役中,其女婿常茂砍伤了已投降的元太尉纳哈出,导致其降而复叛,虽然冯胜最终稳定了局势,但回京时,却将一切责任推到常茂身上,这也导致冯常二人结仇,后来常茂上奏冯胜私藏良马,惹得朱元璋大怒,命冯胜回凤阳居住,自此,冯胜再未领军。
洪武二十一年,冯胜因密会女婿周王朱橚,被朱元璋严惩。洪武二十八年冯胜遭到无罪赐死,死后也没有进入功臣庙。
五、卫国公邓愈
邓愈,原名邓友德,在未投奔朱元璋之前,就在家乡领兵反抗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被赐名愈,时年18岁。
邓愈的成名之战,就是协同朱文正镇守洪都一战,彼时,陈友谅率60万大军进攻洪都,在洪都城不足两万的兵力下,邓愈顽强抵抗,协助朱文正坚守了85天,为朱元璋回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邓愈最大的功绩是平定吐蕃,洪武三年,邓俞率军进攻川藏,招降吐蕃,追击北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自此,河州以西皆属明朝版图。洪武十年,吐蕃出现反抗势力,邓愈再次披甲上阵,深入吐蕃腹地,最终彻底平底吐蕃。可惜的是,邓愈在回师途中,因病去世。
对于邓愈的死,朱元璋闻讯大哭,辍朝三日,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六、西平候沐英
沐英出身贫苦,八岁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十二岁起,沐英就正式进入军伍,跟着朱元璋征战天下。
严格意义上来说,比起其他几位名将,沐英应该算是小字辈了。沐英二十四岁的时候,明朝就已经立国了。等到他真正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大仗已经被前面几个人打得差不多了。
沐英的巅峰一战,应该算是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蓝玉一起平定云南。平定云南之后,沐英就留在了当地镇守,开创了著名的沐王府。一直到明朝灭亡,沐英这一支,都在替明朝镇守云南边陲。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前面几位名将的厉害,沐英也不是白给。沐英最擅长使用火鳌K闯隽艘恢秩问缴浠鞣椒ǎ孔耪庵终椒ǎ沟捉饩隽嗽颇系钡赝林南蟊6以谖蠢春芏嗄昀铮庵终椒ū?明朝军队沿袭了下去。
洪武二十五年,沐英病逝于云南。洪武九年朱元璋曾封其为西平候,死后追授黔宁王,赐谥“昭靖”,配享太庙。
七、颍国公傅友德
傅友德也是后来加入朱元璋麾下的将领。因为加入较晚,所以军功要稍差一些。但是如果要以能力而论的话,在明朝初年的这些将领当中,傅友德很可能仅次于徐达。
傅友德曾七次北伐,最巅峰的一战,应该是洪武五年的那次北伐。在这次北伐中,连徐达都遇到了挫败,唯有傅友德,七战七胜。正是因为他的胜利,才将元军赶出了甘肃。
在此之后,随着徐达的退隐,傅友德开始逐渐成为明军新的元帅。傅友德以功封颍国公,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不过,傅友德的下场比较惨,因为触怒了朱元璋,在老朱面前自刎而死。死后,全家被发配辽东、云南。崇祯十六年,傅友德被追封为丽江王,谥“武靖”。
八、信国公汤和
因为军事才能稍弱的缘故,比起之前几位名将来,汤和虽然是老朱手下最早的核心成员,但却始终都是给人家打副手的状态。
汤和的主要功绩,不是战功,而是诱导了朱元璋参加起义军!
朱元璋之所以会参加起义军,最大的原因,肯定是因为吃不饱饭。但是直接原因,却是因为当时汤和给他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加入郭子兴的队伍。所以说,如果没有汤和,朱元璋或许直接会饿死在某个地方,自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大明王朝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九、凉国公蓝玉
相比之前的八人,蓝玉是实打实的少壮派,是典型的明军第二代将领。一开始蓝玉是在常遇春帐下效力,因作战有胆有谋,被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奖,后又跟随徐达、傅友德征四川伐北元,屡立功勋,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
蓝玉的巅峰,是征伐漠北的捕鱼儿海一战。此战蓝玉大破北元王庭,将苟延残喘的北元朝廷,彻底摧毁殆尽。蓝玉班师回朝后,朱元璋亲赐诏慰劳,并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
不过,后来的蓝玉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居功自傲。
据载,蓝玉平定西南以后,便日渐骄横,他不但蓄养庄奴,横行霸道,而且强占民田,当被御史查问,还打跑御史。还有一事,更是惹得朱元璋大怒。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
而且据说,朱元璋当初本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但因蓝玉骄狂,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问题刻在世袭的凭证上。蓝玉犹不改过,侍奉皇上酒宴时口出狂语,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朱元璋开始忌惮于他。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悍然发动蓝玉案,以谋反为借口,将蓝玉剥皮萱草。
十、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算是最早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一批人。
朱文正以擅守著称。最巅峰的一战,是曾经在洪都保卫战当中,以不足四万军队,挡下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挡了整整85天,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朱文正也凭此一战,位列十大悍将之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朱文正的坚守,绝没有后来的朱元璋统一全国的事情。而且从地位来说,朱文正也是极高。洪都保卫战当中,邓愈都只能给他打下手。
可惜的是,这个人脑子好像有点拎不清。因为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竟然投靠了张士诚!后来被老朱发现,直接软禁了起来,最后郁郁而终。
如果不是他的这种白痴行为,单凭其战功,开国后封一个公爵,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而且其排名,很有可能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并列。
不过,出于对这个侄子的喜爱。在其死后,老朱依然封了其儿子为靖江王。
辅佐朱元璋起家的二十四功臣,最终都是什么下场?
至正十三年冬,濠州城里的朱元璋意识到,城里的红巾军只是一帮互相倾轧的流寇,跟着他们不会有任何前途,于是他决定脱离红巾军自寻出路。不过他也清楚,自己的岳父郭子兴是不会同意他将部将全部带走的。
于是朱元璋只挑选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等二十四人,以近乎净身出户的方式离开了濠州。
这二十四人也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明初淮西二十四将”。明朝建立后这二十四将全部被封爵,其中两人封王、一人封公、二十一人封侯,算得上是历史上最罕见、最成功的功臣群了。
说明:这二十四人,徐达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汤和封中山候,死后追封东瓯王;耿再成是死后被追封为泗国公。其余二十一人在洪武朝均为侯爵。
在我们的印象中,洪武立国后不久就开始大肆屠戮功臣和朝廷官员,那么这二十四人又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首先这二十四人中有两人并没有活到大明立国,东丘郡侯花云于至正二十年在太平府被陈友谅俘获,因拒不投降被杀;泗国公耿再成在至正二十二年处州苗族降将叛乱中,为叛军所杀。
有两人活过了洪武一朝,武定侯郭英在建文朝随李景隆讨伐燕王朱棣,朱棣登基后罢官还家,于永乐元年死于家中,永乐赠其营国公。长兴候耿炳文在建文朝以征虏大将军讨伐燕王朱棣,永乐登基后,被御史弹劾服饰、器皿逾制,畏罪自杀。
剩余二十人中从洪武七年到洪武二十八年陆续病死十二人。依次是淮安侯华云龙、临江侯陈德、靖海侯吴祯、济宁侯顾时、江阴侯吴良、巩昌侯郭兴、航海侯张赫、东川侯胡海、永定侯张铨、凤翔侯张龙、东瓯王汤和、中山王徐达。
也有不少朋友不认为这些人是善终,所谓病死不过是被朱元璋逼死或者毒杀后的托辞罢了。比方说这里面传得最多的就是被朱元璋用“蒸公鹅”毒杀的中山王徐达。
这个“蒸公鹅”毒杀的说法据学者考据,最早出自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不过原文是想讲一个“传闻无稽之谈”。
假设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什么病吃鹅肉必死、还必须是蒸公鹅?虽然现在医学和案例确实证明有些病患是忌讳吃鹅肉,但是吃了也只是不利于康复,如果要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不是吃一两只鹅就行的。
你说太祖得花多少时间、赐多少蒸公鹅给徐达,才能保证他死?这么费时费力还不能保证效果,为什么不直接赐毒药?
另外徐达患病时率军正驻于北京,而太祖当时在首都南京,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这一两千里怎么送蒸鹅?(这也有了另一种说法,故意送变质坏掉的鹅逼徐达吃)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给予的待遇非常的高,停朝并亲笔为徐达题写“御制神道碑文”。整个明朝享有这个待遇的好像只有三个人。另外两个,一个是朱棣的功臣姚广孝,一个是孝宗的岳父昌国公张峦。
姚广孝就不用说了,被誉为黑衣宰相,没有他朱棣可能都不会谋反。张峦是谁?张峦本人没什么建树,有名的是他的女婿,二千多年来唯一一个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 明孝宗。
而且徐达的神道碑是已知明朝功臣墓碑中最高的(8.95米),这超过明朝的制度的规定(功臣碑高九尺、广三尺六寸)。而且比朱元璋本人的神道碑还要高(高出17厘米)。
如果太祖真的有心除掉徐达,为什么还要给他这么高的规格待遇?起码朱元璋本人不是这么矛盾的人。
而且朱元璋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亲自编写的《大诰》和《逆臣录》里面书写了被他处死的数万功臣、官吏、士绅。都杀到这个份上的太祖,如果真的想处死这二十来个从龙功臣,需要拐弯抹角,费劲地去制造各种“病死”么?
实际情况是,当太祖想处死谁时,常规就是贪腐、谋逆二选一(如果有免死铁劵就指定谋逆,因为铁劵注明了不赦谋逆之罪),所以二十四将中被朱元璋杀掉的只有八人。
这里面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和胡惟庸走得太近,被胡惟庸谋逆案连坐处死。普定侯陈桓和永平侯谢成因蓝玉谋逆案被连坐。
这两个案子都是大案,牵扯到明朝政局以及皇太孙日后继位的问题,被牵扯到的功臣、官员基本就没有生路。因为一旦被太祖视为权力的障碍,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崇山侯李新的死因并不太清楚,正史上就只记了句“以事诛”。按照《罪惟录》里的记载,他是在负责开掘胭脂河期间,收受民贿,变更了河道,导致工程量大增,累死很多士兵,后因兵怨被杀(明朝的明军不打仗的时候基本就是劳工)。
受民贿,请更诏凿山,兵怨,伏法。
最后一人就是有名的算命先生江夏侯周德兴。虽然不少野史杂记、小说故事里将众多功臣说成是朱元璋的少时伙伴,但是得到正史肯定的只有周德兴一人:
周德兴,濠人,与太祖同里,少相得。
这两人可谓是真正的光屁股玩伴(以他们两家的贫苦,小屁孩阶段八成是真得光着屁股在外面跑)。
洪武四年周德兴随汤和征讨明玉珍,战后论功“赏德兴而面责和”。洪武五年,周德兴随邓愈讨伐广西蛮夷叛乱,战后论功也是“德兴,功复诸将上”。
洪武五年,周德兴犯了犯忌讳的事情。他建的府邸规格违制了,被刑部上告。太祖也没有当回事儿,下诏宽恕了他。
此后十多年间周德兴多次被派出平叛以及防御倭乱,而且其后均因功被封赏。洪武二十二年后每年均入朝朝贺,接受赏赐。
可以说周德兴自己能力不错,朱元璋对周德兴也是不错的。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最终要处死自己这个发小呢?
周德兴是被他的儿子给坑死的。他的儿子没什么本事却干出天大的事情,说严重点是给皇帝戴了绿帽子。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十日,周德兴的儿子周骥跑到宫中和宫女淫乱,被人发现并举报给了太祖。
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这事儿是不是真的?八成是真的。就算是太祖真的想除掉周德兴,也不需要去编造这种主动打自己脸的由头。周骥他是宫廷侍卫,本人也有这个作案机会。其次宫女的实际地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卑贱,说直白点就是奴仆。
很多宫女一辈子别说皇帝,就连有身份的太监都见不着。所以被有身份的人欺负、占便宜她们也不敢反抗(周骥有世袭侯爵)。笔者个人觉得周骥是在调戏低级宫女时被人发现并告发的。
这种情况有些类似古代达官贵人府上的婢女,被到访的同僚或者客人调戏。主人就算是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女子只不过是些物件罢了。大多还会主动送于同僚、客人亵玩。只是皇宫涉及到皇权有其特殊性,可大可小,一般人不敢如此放肆。
这种事情在古代宫廷里实际上不是什么稀罕事儿,明孝宗的两个小舅子也干过,而且也被太监何鼎告发。但是孝宗宠爱张皇后,根本就没有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周德兴的悲剧就在于,太祖是个极其敏感的人,在他面前连“和尚”都不能提,这种冒犯他皇帝威严的事情,他自然不会放过。所以周德兴全家共赴黄泉,去谢罪。
这里扯点题外话,这事里真正悲剧的是那个不知名的宫女。虽然没有记载,但是祸从天降,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局。这才是真正的皇朝,没有权力的人,如同蝼蚁,连死都不值得被记录。真是搞不明白,过去那些黑暗的时代有什么值得歌颂和吹捧的。
总之通过这二十四功臣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出,太祖对于那些从龙旧人也并没有刻意地去做到“狡兔死,走狗烹”。只要安分守己,不去犯他的忌讳(也就是威严和权力),也就能够自保。
只不过不去犯太祖的忌讳相对来说,有点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