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我国非常憋屈的朝代,巅峰时国富民强,落寞时丑态层出。靖康之变到如今都是笑谈,可航海、四大发明的高速发展,又为这个丑态镀上了一层悲悯的光辉。曾经巅峰到那样不可攀附的地步,可最终还是免不了凄惨落幕。这是否又应了三国开篇的那句话“合久必分”?蒙元一统华夏已经势不可挡了。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夏,在位十年的宋度宗赵禥因酒色过度驾崩于临安。宋度宗在位时,孱弱无能,昏庸荒淫,耽于酒色。此时金国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奸臣贾似道执掌,使得偏安江南的南宋更加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也直接导致了在他之后,南宋最后的三位皇帝的悲惨结局。
宋度宗的三个儿子(宋端宗赵昰,杨淑妃所生;宋恭帝赵显,全皇后所生。宋怀宗赵昺;俞修容所生)成了南宋最后的哀嚎。虽然他的儿子都不足十岁,却也称帝改号,按照历史上所描述,算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只是,有人选择投降保命,有人颠沛流离病死,还有人,选择慷慨赴死,谱写十万军民投海的神话传说。宋朝最悲惨的一天 崖山之战10万军民投海殉难
宋恭帝赵(无庙号),南宋第七位皇帝,宋度宗之次子,嫡长子,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怀宗赵昺的哥哥。度宗驾崩后,时年仅三岁即位,三岁的孩子,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是傀儡。因年幼,朝政多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中国式灰姑娘传奇:洗菜姑娘做皇后成亡国太后)把持,她并没有吕雉的魄力,识人不清,昏庸孱弱,偏偏又宠信奸臣贾似道。将南宋的灭亡推向了一条无法挽回的死路。贾似道不能算是庸才,但论行军打仗,他甚至连底下的那个小小士兵都不如。当此之时,南宋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的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谢太皇太后和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
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将赵氏母子及皇族送往大都,之后赵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投降,虽然丢失了皇帝的面子,但暂时保住了性命。成年后的赵崇信佛学,十九岁时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曾经伤心事,赵潜心学习藏文,深研佛法,最终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
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也许是对已经逝去的故国还有一丝怀念,于是遂做《在燕京作》一诗以抒胸怀,诗中写道:“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这首诗很快就传到元英宗耳中,皇帝认为他有思念故国之意,勃然大怒,遂下令赐死赵,就这样赵走完自己坎坷、曲折的一生,年仅53岁。
宋端宗赵昰,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宗的长兄,因其庶出,故而没有取得皇位。元军攻破临安时,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同年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时年只有7岁,是为宋端宗。两年后,历经颠沛流离之苦的赵昰病死于碙洲荒岛之上,时年仅九岁。
宋末帝赵昺(无庙号)(1272年-1279年,关于赵昺的出生年月日,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生于1272年12月25日,而另一种说法是1272年2月12日,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赵昺的出生时间),宋怀宗、恭哀皇帝,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宋度宗第三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母亲是俞修容。在位跨越两年((他的在位时间为公元1278年至公元1279年,总共在位313天),年仅8岁。
景炎三年(1278年)4月,陆秀夫、张世杰拥立其在冈州(今广东湛江硇洲岛)即皇帝位,改元祥兴。升硭洲为翔龙县,并计划安顿下来以图复国。6月,迁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被元军俘虏,他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元军大将张弘率领军队,从水陆两个方向进攻崖山。崖山地势险要,张世杰命令人马全部登船,战船排成一字长蛇阵,船与船之间用绳索连接在一起,甲板上涂上厚厚一层湿泥巴,四周筑起城楼。赵昺的船被安置在中央,预示着全体将士与船队共存亡。
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崖山海战爆发,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驱赶自己的子女家人纷纷投海而死后,回到大船礼拜帝昺,哭着说:“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身。德祐皇帝(恭帝)受辱已极,今日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陆秀夫说完,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八岁的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决然赴死,宋王朝彻底覆亡。
赵昺投海殉国后,他的遗骸随海水漂流,很多海鸟伏在他的尸身上,遮住皇帝遗骸,一直漂流到赤湾,今天的深圳河口。这边有个天后庙,庙主在海边巡逻的时候,发现海面上有一群海鸟,下面不知遮盖了什么。庙主觉得有异常,靠近后才发现是具遗骸,他赶走海鸟,把遗骸拖上岸来。庙主看到这具童尸身穿龙袍,面色栩栩如生。庙主猜测这是南宋少帝赵昺的遗骸,就在这时天后庙里一根栋梁突然塌下来。庙主认为这是上天送给少帝做棺椁的木料,于是用它做成棺椁,把少帝葬在天后庙附近。赵昺安葬的墓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赤湾村少帝路,是深圳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兴趣研究的人可以自行前往。
硇洲岛——寂静的小岛
在广东湛江市雷州湾的海域中,茫茫雾霭中,坐落着中国第一大火山岛硇洲岛。“硇”这个字非常奇怪,这个名字的背后有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南宋皇帝赵昰流亡至此,带领抗击元军的军民在这里愤慨山河沦陷,为了表达抗元到底的决心,他们将岸边巨石击落到水中,代表“以石击匈(元)”。从此有了“硇”这个字,这个岛也被命名硇洲岛。硇洲岛历史底蕴深厚,它见证了宋元两朝交替的历史。
尽管南宋朝廷在此苟且偷生了一段时间并最后灭亡,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粤西沿海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南宋末年,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正是因为南宋朝廷的到来,才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中原文化。这个岛上有很多与宋代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不仅如此,这里还修建了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岛上居民至今仍在虔诚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宋朝末年遗留的古迹——宋皇井
硇洲岛是南宋朝廷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据地。别看面积不大,只有56平方公里,但这里发生了两件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一是11岁的皇帝赵昰驾崩,7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继位;二是宋军从这里掉头北返出发,最终亡于崖山,全军覆没。后世学者对硇洲岛的历史背景存在着一定争议。有人认为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可能并未在崖山发生,而是在硇洲岛跳海的,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赵昺死于崖山。至于赵昺真正的跳海位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和推敲。
宋朝灭亡的原因
1279年,赵昺被逼到崖山。丞相陆秀夫问小皇帝:“陛下,你害怕吗?”小皇帝虽然只有八岁,但一字一顿坚定地说:“朕宁死也不当亡国奴。”之后,陆秀夫背起小皇帝跳入海中。尽管年龄小,但是这位小皇帝很有骨气,死得非常硬气。南宋灭亡与他当然没有关系,那么真正让大宋王朝走向尽头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王朝能够灭亡,首先就是内部出了问题。赵匡胤从后周柴荣手中夺得天下,当时正处于五代乱水,城头变幻大王旗,赵匡胤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长远,实行“重文轻武”政治体制,打压武将,到了宋太宗时期还是继续实行这个政策,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极为低下,被契丹、金、蒙古军队碾压。
宋朝经济发达,但朝廷内部财政却经常亏空,冗兵、冗官导致的大量财政支出是一个重要原因。唐朝时期,每年能够进士及第的人员不过十余人。可是,宋朝政府每年都要录取上百名进士。官员数量多,办事效率低,导致宋朝财政入不敷出。
宋朝统治者实行“兵将分离”制度,将领与士兵每三年换一批,将领和官兵互不认识,武将带兵作战、调动兵力也被分割。武将的权利虽然被打压,但是遇到外敌入侵,这样的制度也是致命的。
一个国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任何政策实行都要审时度势,赵匡胤打压武将,是在五代十国动荡的背景下,但是他的后续继任者,不知道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国家政策,最终导致悲剧的形成。这也提醒了后世统治者,即使国家强盛,也要及时调整方针和政策,来适应发展的需要。
南北朝时期,一个10岁的皇帝在临死前说:“愿身不复生王家。”意思是,如果有来生,希望不再生在帝王之家。这句话用在赵昺身上也恰如其分,一个王朝走向衰落、无可挽回,作为一个年幼的皇帝又有什么办法呢?那年轻的生命,尚未来得及绽放,就随着一个王朝的结束,落下了帷幕,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