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被误读的大人物刘墉 压根儿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

news.xixik.com   2020/10/18 19:50:42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在从政时,首先并非是宰相,其次,他并不是与和珅水火不容,斗不过和珅,存在感很低,相反,刘墉的处事圆滑堪称一绝。电视剧中说刘墉是罗锅其实是笑谈而已。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李保田主演的《宰相刘罗锅》掀起清廷剧的第一个高潮,一部打着“不是历史”招牌的古装剧《宰相刘罗锅》横空出世,红遍大江南北。那时,大街小巷的孩子们都会哼唱剧中的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在这部长达40集的电视剧中,胸有丘壑、颇懂平衡之道的乾隆皇帝,玩弄权术、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和珅,刚直不阿、与政敌斗智斗勇的宰相刘墉各擅胜场,大放异彩。

中国历史朝代表

这三个性格鲜明的角色的扮演者——张国立、王刚、李保田更是借此登上了他们事业的巅峰。李保田一度成了“刘罗锅”的代名词。多年后,仍有人对李保田出演的刘罗锅津津乐道:一身正气不失诙谐幽默;嬉笑怒骂让奸佞之人无所遁形;举重若轻,又挥洒自如……

后来张国立成了“皇帝专业户”,王刚成了“和珅专业户”,而李保田则再也不演刘罗锅。他后来说,不想重复,很多找他演刘墉的戏全给推掉了。

再加上20世纪初的《乾隆王朝》等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热播,历史人物刘罗锅——刘墉渐渐被大家所熟知。然而大家心中的刘罗锅往往被电视剧所影响,和真正的历史形象相差甚远。那么,历史上的刘罗锅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你看完影视剧,再去了解历史,你很可能会大失所望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并非是罗锅,真实的刘墉也并非同和珅一辈子对着干,倒是在书画上为历史留下瑰宝。

出生官宦之家:官四代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康熙五十八年(1719)生于山东诸城(今属山东高密市)。他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的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年间有名的清官。

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朝前期极受重用的诤臣,是以汉人身份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一人,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堪与后来的和相提并论。自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至刘墉的侄孙刘喜海,刘氏家族共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和2位大学士。

刘墉乃出身名门的饱学之士

刘墉在从政时,首先并非是宰相,其次,他并不是与和珅水火不容,相反,刘墉的处事圆滑堪称一绝。民间传说大多将刘墉说成是出身平凡的学子,有的影视作品甚至说刘墉家境贫寒。

1,不存在的宰相

我们讨论古代历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君权与相权间的争斗,相权的“相”指的是宰相而非丞相。手握相权便是宰相。也就是说宰相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宰相,在封建社会是官中之最,俗语中所说的"万人之上,一人之下"所指的便是宰相这个官职了。

宰相又被称为相国、丞相、相邦(后为避讳刘邦,取消相邦称呼),它既是一种官职又是一种制度。宰相是统称,是职级;丞相是职务。

在整个封建历史时期,除了辽国真正设立“宰相”一职外,其他时期宰相是个惯称,而非具体的官职。辅佐君王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个人或数人便被称作宰相。

西周时期,“宰”处理国君政务,“相”辅佐天子,后来就把宰相放到一起称呼。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宰相的职能,辅佐国君制定政策、处理政务。

自从东周设立宰相之职后,便世代传承。

春秋初期齐国的管仲,他既管民政又管军事,百官都是他任命的,权力极大。这时候丞相既宰相。丞相权力大了,皇权会受到威胁。法家出身的李斯便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丞相、御史中丞、太尉。注:太尉主管军事,指的是日常军事行政,比如功绩考核、后勤补给一类的。军队的调动权与指挥权在皇帝。

战国时期,诸国普遍设立了丞相一职,不过名称各有不同,有相邦、执政、相、令尹等名称,这些都是“丞相”,也可以称为宰相。丞和相都有辅佐的意思,这时候丞相渐渐成为百官之长。

到秦汉时期,丞相就变成了一种官职,相国是对其的尊称。汉承秦制,三公一样被延续任用。丞相为百官之首权力最大,太尉与御史大夫算是丞相的副职。三人的职权合一便是完整的相权。汉朝初期,官员任命首先是丞相负责,其次才是皇帝负责。这就会造成皇帝之下,一人大权独握的危险。

汉朝为了限制相权,先设立大将军一职,夺取了相权中的军权。接着又设立内侍、侍中等内廷官职来夺取外廷丞相的参与军机大权。这时候侍中等也可以被称为宰相。

随着内庭权力扩大,宰相的称号渐渐转移到有“录尚书事”头衔的大臣身上,这被称为加官。若没有“录尚书事”头衔,算不得宰相。

东汉末年,曹操自领丞相,这个丞相具有的是完整的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外部各个势力相争,朝廷内部也是君权、相权争斗。

这时候的朝廷更多信任内廷,这使得中书监、中书令等权力加大。因此有的时候中书监、令便是实际的宰相,而有的时候带“录尚书事”的为宰相。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

南朝时期,为了抑制门阀,宰相的权力甚至会到中书舍人手里(在以前这就是个送文书的官职)。这个时候相权在谁手里,得看这人具体掌握了哪些官职才行。有的贵为太傅,手里却没丁点实权。

南北朝相权混乱的同时也提供了不少经验,统一天下的隋朝能建立三省制便是从其中汲取的经验。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建立了政事堂。所谓政事堂就是决策国家大事的地方,能进入政事堂的都可称为宰相。一般要进入政事堂,需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才可以。

宋朝时期更进一步削弱相权,采取官、职分离。官仅仅代表你的等级,不代表实权,若有实权得加上知、判、权、直、试、管、提举、提点等字,比如知府、知县、参知政事、提点刑狱等。在宋朝官位高不代表实权大,得看具体头衔。

宋朝的参知政事便是实际的宰相。若一人带有“参知政事”头衔,哪怕是个最低品级的官,手里的权力也是极大的。参知政事掌握的执政权,军权往往在枢密使手里,枢密使也算是宰相,当然权力没有参知政事大罢了。

一直延续到了明朝初年。后来因为明初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导致朱元璋对其不满。一时间,龙颜大怒,1379年直接斩杀了胡惟庸,又废除了宰相之职。从此,中国延续千年的宰相职位便不复存在,后期也没有再出现过了。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间少了行驶宰相权力的那部分人,比如“录尚书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天下诸事繁多,仅靠皇帝一个人怎么可能处理完?于是内阁诞生了。

在朱元璋、朱棣一朝,内阁仅仅是一个辅助皇帝办公的机构,皇帝怎么说你怎么做就行了,没有一点宰相权力。到了仁、宣二帝之后,内阁成员才渐渐提升了权力,有了宰相的部分职权。

这部分“宰相权”仅仅在于参与军机,为皇帝提供建议。这些宰相一没有决策权,二没有执行权,三更没有总领百官的权力,虽然可以被称为宰相,但与以前的“丞相”相比是天差地别。

明朝后期,清军入关。清军在入关之前便没有宰相之说,在入关之后又延续明朝制度,一直到清朝灭亡,溥仪退位,都一直没有再设宰相的职位了。所以,刘罗锅官至宰相,本来就是无稽之谈了。

清朝的内阁与明朝情况类似,只不过雍正再一次将内阁权力削弱,设立了军机处。清朝不设宰相,但是成立了内阁大学士,其权利相当于宰相。但是这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一整个机构。在乾隆年间,清政府增设了体仁阁,从而内阁制得以完善。其分别由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共三殿以及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三阁组成三殿三阁式。每殿每阁又各设一名大学士,为最高行政官。例如我们开头提到了刘墉,他曾任体仁阁大学士,因此他被称为宰相是不合适的,但是某种意义上也是可以的。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委蛇其间,唯以滑稽悦容其间”。这表现了刘墉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应付上级,对同僚圆滑趋避。嘉庆帝即位后,刘墉继续受到重用,并参与扳倒和珅。

刘罗锅的官职其实只是荣誉称号

由此可见,在乾隆时期,宰相之职早就不存在了,但是其名却被均分到了六个人身上,此六人便是三殿三阁的最高行政官。

但是,实际上,早在雍正年间,内阁就从最早的代宰相职逐渐变成了一个只有名而无实权的职位了。这是因为雍正年间,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总揽军国大计。也就是说早在这个时候,雍正帝就将宰相之权移交给了军机处这个部门,而又未曾任命给内阁其他的权力,故而,内阁逐渐的就成了有名无实的部门了,内阁大学士之职也就成了只有名而无实权的一个空架子了。

而等到刘墉出仕为官的时候,内阁已经完全没有权力了。刘墉所担任的正一品体仁阁大学士可能也就相当于一个荣誉称号了,而若是论实权,和历史上的宰相之权根本就是天地之差,云泥之别了。

担任大学士的刘墉既无宰相之名,又无宰相之权,所以说宰相刘罗锅则完全是因为剧情需要而创作出的一个文学形象了,和正真的史实还是区别很大的。

刘罗锅真的是"罗锅"么?

应该是刘坨子,而不是刘罗锅

在众多影视剧中,包括在相声、小说、说书等艺术作品中,大多数对刘墉的描述中,都会重点介绍刘墉是驼背,而其外号刘罗锅也就是因此而得名的。那么,历史上的刘罗锅真的是罗锅么?还是说刘罗锅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而历史上只有刘墉呢?

其实在古代的科举中,有一项就是"看脸"项目,也就是由皇帝亲自面试考生。而在当时,以貌取人是很严重的,比如说和卧龙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在最开始就是因为形象丑陋,未受重用。更有钟馗因为相貌丑陋而不得入官施展才华,直接撞死大殿的传说。

所以在这项"看脸"的殿试中,如果刘罗锅真的是罗锅,那么肯定会因为其相貌鄙陋,有辱国体而不予录用的。

清代选官取士,向来以“身、言、书、判”为标准。这四条标准中,“身”居首位,要求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他面试这一关就过不了。

当不成进士,还有另外一个入仕门路:应“大挑”一科。这一科只论相貌,如果身体不正、肩膀不平,肯定落选。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也总不至于身体残疾。

而在民间传说中,刘罗锅之所以是罗锅,大致是因为这两件事。

其一,是因为刘墉在一次上楼的时候被皇帝看到,而古代的楼梯是坡度很大的木质楼梯,故而刘墉手脚并用。这在旁观者——皇帝的角度看来却是很滑稽的,所以皇帝当时就出一谜题打趣道:后辈更比前辈高,让刘墉猜,刘墉当时也是马上答道:"罗锅"。皇帝金口玉言,从此之后刘罗锅的外号便流传了出来。

而刘罗锅被称罗锅的另外一处流传较广的证据则是嘉庆皇帝经常在朝堂之上称刘墉为"刘驼子"。但是如果细细分析就知道这并不能作为有力证据。

因为嘉庆年间,生于康熙五十九年的刘墉已经是古稀之年了,而这般年纪的人,就算是驼背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以并不能证明刘罗锅是罗锅。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所以说,影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形象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其实是笑谈而已,只是为了剧情需要而诞生的文学作品的角色而已,大家在看影视作品的时候还是得仔细甄别历史形象和影视形象啊。

百姓心中的刘青天

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出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受灾严重,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偷盗案件频发。刘墉到任之后,多次微服私访,查明了灾情和案件实况。

他一连撤了两名知县和一名知州,令官场风气为之一振;同时开仓赈粮,接济灾民,使百姓暂度难关。他还下令加固城垣,修建仓储,并鼓励民间开采峒硝。不久,湖南就恢复了社会安定、民生丰足的局面。当地百姓对刘墉感恩戴德,称他是“包公再世”。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搜索 刘墉 刘罗锅 宰相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