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奇闻趣事 > 正文

虽然人品差强人意 但郭沫若确实是杰出的书法家

news.xixik.com   2019-3-31 17:50:42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郭沫若的题字也很多,如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黄帝陵、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国银行、中国书店、麦积山石窟、杜甫草堂、华清宫、屈原纪念馆等等,分散于全国各地。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自由沉雄,笔力遒健,无迹可寻,是现代文学家书法的佼佼者。

“横取斜意竖求直,形意合一字本源。”

书法一途,在任何朝代都不乏有才华横溢之辈,单单一个汉字却能在他们的笔下勾勒出万般千情,或如脱缰骏马一骑绝尘,或若出水蛟龙流转腾挪。

中国历史朝代表

郭沫若作为20世纪的文化巨人,除开本身杰出的学者身份,其书法在现代书法中也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郭沫若(1892一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郭鼎堂,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岛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记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出其右者。

抛开个人身上的争议,郭沫若堪称是一位全才,他是现代文学家、甲骨文学者、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甲骨学四堂之一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郭沫若投身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并发表影响极其深远的诗集,《女神》。

在理论方面,郭沫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对古汉字的研究,包括金文、甲骨文以及以后汉字的演变发展,他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比较专业的学术成果,包括兰亭之辩等等,所以他是不缺书法理论基础的,而且他对古汉字的研究,其实直到今天都仍然有学术价值,这是无可否认的。

他是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1949.10—1978.6)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绕不过的大家,书法也有所涉及,郭沫若在书法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郭老的书法特点就是不拘一格有气势,大开大阖,笔道用力浑厚,别具一格的风格自成一派,被后世誉为“郭体”。对于郭沫若来说,书法上的成就是他古文字学、文学与史学研究、创作的副产品,其在书法创作方面达到的高度,更多的来自他深厚学识的滋养。他的书法,正如苏东坡的诗中所说那样,'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字里行间,笔墨之中充满自由的气息,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书法大家辈出,流派多样,传世墨宝无数,但几乎每位大家的作品都存在争议。每个人评判的标准不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法一事亦是如此。

即便如此,郭沫若每逢题字都总会遭受诸多争议。为何郭沫若先生的题字长久以来存在诸多争议呢?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又持有怎样的态度呢?其书法功底究竟是盛名之下为虚士,还是真材实料?康生与郭沫若人品两大渣 书法造诣倒不分上下

观察二十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群星璀璨,郭沫若是绕不开是一个人物。郭沫若去世时,官方宣传曾给他与鲁迅并肩的美誉。但从历史尤其是民间给出了公正的评价,郭沫若的为人与为文与鲁迅并不能等量齐观。因为他的人品,确实难以服众。

书迹琳琅遍中华

1892年,郭沫若出生于“半商半读”之家,父辈非常重视读书,其母杜氏便是他的第一位“先生”,五岁时郭沫若便已启蒙,开始游历于浩瀚书海之中。

郭沫若出生的沙湾镇,背靠秀冠全川的峨眉山,东依大渡河,南临茶溪。

这个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沙湾,从小就哺育了郭沫若艺术创作的灵感,滋养了他永不衰竭的艺术细胞。

这一切,都对郭沫若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沫若也因此而被称为“海棠香国”养育的诗人。

后来郭沫若进入私塾,拜在沈焕章先生门下,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少年时入嘉定中学堂,受到的是中西结合的教育,老师虽教的是字法和文法,但他却间接受到书法的熏陶。

郭沫若为了练就强健的笔力,常常悬肘运笔。其笔风初具后,便学苏东坡、魏碑及欧阳询和二王诸家的书法,其字便在此时颇具风流、潇洒意趣。

但因年代久远,作品散落,仅供后人通过有限的作品做出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单从《柳居即景》和《夜泊嘉州》中便可看出郭沫若少时的书法功底。

虽然字迹潦草,但却深受“苏字”影响,字多取横势、间有纵势,章法安排得当,字点画浑厚圆劲,结字宽博大度,气象宏大。

既具二王之清雅韵致,又具颜鲁公的浑穆风神,如同从苏字帖上取下,自然蕴藉,毫不造作。

民国之初,成长于沈、康等人驰骋书坛之时的郭沫若,无疑受到魏碑和欧体的深刻影响。他不仅深入学习魏碑,还尝试突破魏碑形体,把碑学精神引入行书创作之中。

从郭沫若发表于1918年的《九月廿七日戌午》诗稿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受魏碑和欧体的影响。

其笔力劲健,出笔如法,取势纵横交替,虽属无意为书,却有强烈的创作精神。

1926年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行书扇面,则是我们能见到的他早期的为数不多的“有意为书”的代表作。

全作以苏体写就,饱含书卷之气,用墨浓淡变化,章法参差。

这是他少年书法的成果,并且这种用墨写意的风格将贯穿于其后数十年的书法创作道路。

除了日积月累酝酿的“书卷之气”,郭沫若复杂的人生经历同样为郭沫若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五四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随着外国思想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因而受到猛烈冲击,但新的文化体制并未随之产生,新的道德原则也尚未确立,这些迫使着知识分子陷入极度的矛盾和苦闷之中,郭沫若当然也不例外。

他只能发起成立“创造社”,并积极参加北伐,在人生阅历丰富的同时,郁积在郭沫若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找到释放的出口,便如火山爆发般将满腔激情付诸笔尖,形成无比磅礴的气势。

他个人的郁积和民族的郁积达到了一致,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因此为郭沫若的书法作品添上一缕“庙堂之气”。

20世纪20年代末,郭沫若前往日本,旅居十年,期间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为古文字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收录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上会》一文,是代表他甲骨文研究的巅峰之作。

并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初步建构了自己关于古文字学的学术体系,对现代中国书学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归国抗战的郭沫若虽弃笔从戎,但每逢遭遇人间悲剧时,不由提笔作诗,将其诗文与书法相结合,笔走龙蛇之间,郁勃奋张、气势磅礴、气象峥嵘,给人以自强不息的鼓舞。

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由于他当时任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的人生进入新的阶段,出色的学术研究让他一时间声名大噪。

但他并非局限于学者,为了深造其书法,开始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和相关研究,作为著名书法家的形象也愈加清晰。

20世纪50至70年代,郭沫若放下了手中的研究,进入了书法创作的旺盛时期,书法风格更趋鲜明。

他这时的书法风貌精气饱满,形式与内容又有新的开拓,不似书法艺术中常常讲用笔要含蓄,要藏锋不露。

郭沫若不拘礼法,一反常规,时时强调外露,尽情地淋漓尽致地潇潇洒洒地运笔,无拘无束地外露。

他于1961年10月手书的《蜀道奇》一诗,可以说处处避含蓄,笔笔求外露。

虽是书写长诗,却如诗人将其无法阻挡之激情泻诸笔端任意挥洒,一气呵成。

正由于这一露,他的才气便如开闸的洪水一般,奔泻如注,激浪扬波,给人一种开放大胆清新激越的强烈印象。

郭沫若这一时期的书风可以说是笔法娴熟、气势流畅,奔腾张扬,情绪昂奋,崎岖险峻,格局大气,笔随意转,态由心生,多都能一气呵成,且情趣盎然。

由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当代书法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进入晚年的郭沫若依旧坚持于书法创作,也仍能秉持着自己成熟的书风,但也逐渐显现”人书俱老”的现象,更多了一些拙朴、深沉和苍老的意味。

千夫所指为那般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郭沫若的成名,他的陈年旧事逐渐被世人挖出。

虽不知是否真实,但在媒体的大肆宣传下,郭沫若的名声在年轻人中已是臭名昭著,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郭沫若虽有才华,但人品有待商榷。

或许是在这层偏见的滤镜之下,郭沫若的书法功底开始遭受质疑。

郭沫若为名胜古迹、文化部门、社会各界书写的题字成为了这群人首当其冲的目标。

也许平时你出去旅游不太注意题字有没有落款,但你一注意你就会发现,郭沫若的题字是比比皆是……景点类似著名的成都武侯祠、陕西的黄帝陵、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龙门石窟、杜甫草堂、大理、蝴蝶泉、大明湖、华清宫等等大名鼎鼎的景区,还有一些不是全国闻名的小景区竟然也有郭沫若的题字。

与各所高校学府的不解之缘

 

 

 

因为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长达三十年,所以郭沫若先生所题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鞍山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在内的部分高校以及很多地方中小学。没有得到题字的,就使用了郭体,比如像东北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

特别是1958年建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该校建设的发起者,更是学校的首任校长,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题字是责无旁贷的校名“中”字和“科”字的竖画皆为悬针,用笔饱满,有千钧之势。“技”字和“大”字的捺画均为反捺,而无雷同,“技”的捺画顺承上一笔而来,起笔较尖;“大”字的捺画则起笔较圆。两个“学”字各有各得面目。

山东博物馆正门

现山东博物馆匾额字体

郭沫若曾给“山东博物馆”所题写的馆名,因为潦草变形,普通人难以一眼认出为“山东博物馆”,便有有心之人开始恶搞其题字,编出许多不雅版本——“山东情妇馆”、“山东XX报”、“心系XX波”等等。

不得不说,郭老先生草书的“山东博物馆”几个字真的带来了好多问题。

说实话,公众对于草书的接受程度远不如正体字高,所以这几个字迎来了许多的调侃,最有名的段子如下:

男孩女孩一起路过,男孩看这几个字念到:“心在*情*妇*那”,女孩大骂:你个笨蛋,那是“山东*情*妇*报”的办公大楼。

有一人走过,说这明明是“心系*情*妇*波*”,这时又有一人走过,说这是“山东*情*妇*馆”,专门披露曝光贪*官*的*情*妇*的……

这一行为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倒借助网络舆论广泛传播,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形象,还一度将郭沫若的书法水平贬成儿童所作。

已有大家之风的郭沫若为何犯下如此错误呢?

现山东博物馆匾额出处,具体内容为:纵有寒流天外来,不教冰雪结奇胎。东风吹遍人间后,紫万红千次第开。

竟是因为“山东博物馆”这几个字只是从他给山东博物馆的题词中截取的一部分,其题词是他随性而做,自然字体潦草。

山东博物馆是中国第一批“地志性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早在1954年新中国博物馆事业刚刚恢复发展时,就依托济南广智院、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建立起来。

在很长时间内,作为山东省唯一的文物单位和文物机构,山东博物馆一直在山东省文物保护、发掘与展陈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责任。

1959年2月,郭沫若先生曾到山东省博物馆参观,并即兴书写了一首诗:“纵有寒流天外来,不教冰雪结奇胎。东风吹遍人间后,紫万红千次第开。”从这首诗和这幅行草书体来看,应该是相当认真的,不能说“潦草”;如果说其“潦草”,那么,等于说中国的草书都是“潦草”,相信包括孟鸿声委员在内的中国书法家们是不会认同的。郭沫若写诗以资鼓励,希望山东博物馆可以蓬勃发展,为新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开一个好头。

郭老先生那个时候名气多大啊,是新中国文化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当时接到郭老先生来信时,山东博物馆全体成员估计是心潮澎湃,无不想全心全意的献身于中国博物馆事业之中。

这个时候,有人一拍脑袋,咱有郭老的墨宝了,墨宝上还有“山东省博物馆”几个字,多好的机会,就用这几个字做匾额吧。或许“领*导们”一想,有道理,就直接抠图把这几个字扣下来,做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山东省博物馆”字样的匾额……

王羲之正体集字山东博物馆匾额

2020年两会,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国书协理事、山东省书协常务副主席孟鸿声《关于山东博物馆匾额更换为书圣王羲之正体集字的提案》引发关注。“当前山东博物馆牌匾题字,是对郭沫若先生书法作品中自由草书题款的局部截图,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不符合政府公共正体匾额的文字规范,建议山东博物馆选用书圣王羲之字体。”

孟鸿声在提案建议中提到,山东博物馆的浪漫主义草书匾额,长期以来不断引起人们的不菲联想,孟鸿声表示,当前的山东博物馆匾额题字,那书法本来就不是为了题匾而作的,使用者却攀名附会地制成了匾额,属于用字不当,却让郭老背锅。

孟鸿声认为,山东作为书圣王羲之的故乡,孟鸿声建议山东博物馆匾额使用王羲之字体,集成正体匾额,既接地气又和众美,庄严高致、众所瞻望、永世其芳。

其实郭沫若题了很多博物馆匾额,如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金县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等,都是为题匾而作的正体书法,均未引起观众如此不靠谱的联想误读。

尽管事出有因,但郭沫若的题字始终饱受争议。

当贬低一个人成为网络风气时,就鲜有人会看到他的成就,只会看到他偶尔犯下的错误。

任是郭沫若的优秀题字颇多,其中“故宫博物馆”、“中国银行”的题字更是受到一众书法家的认可,但在这些人的眼中依旧是视若无睹,认为其书法结构松散,笔力不足,艺术水准不高。

尽管围绕在郭沫若身上的争论未曾停息,但启功先生不愿看到郭沫若的书法水平受到如此质疑,对其题字给予了高度评价:“你去大街上看看到处挂着的中国银行的牌子,便知他的书法如何,只有郭沫若这样的大家才写得出来。”

启功先生,在1965年曾迫于情面(郭请住在棉花胡同东口的阿英出面找启功谈话),违心写《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一文,应援郭沫若的“兰亭非王论”,为此深深自责。可时过境迁数十年,在后来的“口述历史”中,他依然力挺郭氏,认为其书法大师无疑,笑说不服气者只消看看街上到处张挂的“中国银行”四字,就能释疑。他说,“唯有郭先生才能有此大手笔,我等不及太多”,这是诚心推许,不是客套。

启功为雍正九世孙,不仅在画功、作词上造诣非凡,还有自成一派的“启功体”被世人认可并写入字库。

能得到这般人物的认可,无疑是对郭沫若出色的书法功底的一种肯定。

其中著名作家巴金评价他 “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意气风发的情怀在他身上诗人和雄辩家、智慧、才能、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地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巴金看到了郭沫若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了他身为问人应该特有的独特气质。

当世人质疑郭沫若的题字时,又何曾想过他余暇为之创作,并非真正的书法大家,本质上他还是一名学者。

无非是因为学识宏厚深远,汇得万般才气于笔下。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我想,郭沫若为人究竟孰好孰坏,不必多说,待时间洗去尘埃,便可知其功过。定陵挖掘何以成为考古史上悲剧?郭沫若的私心

至于其文学领域上饱受争议,无非是家常便饭。

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作品受到不同的评价是常态,有人会不喜其中的高昂,有人会不喜其中的深沉,有人会讨厌其中的现实,有人会讽刺其中的天真,始终是众口难调。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迎合世人的审美,只需要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便足够心满意足了。

在这个趋炎附势的时代,我们会叹息点头哈腰的男人随波逐流,我们会赞许胆小懦弱的少年奋起反抗霸凌。

但我们不会看到这些人背后的故事,或许被人讽刺为点头哈腰的男人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就像世人只看得到郭沫若展现给世人的一面,却不知真实的一面究竟如何,只知道将媒体的大放厥词信以为真,却不愿眼见为实的目睹他的作品。

时代的进步,不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讽刺他人,而是更加客观的记载曾今的一切。

郭沫若本无意将书法当作事业,但“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为了书法界中的大家。郭沫若的墨宝可谓是珍贵之极,直至今日依旧被众人所看重。为纪念建国15周年,一九六四年国庆前夕,郭沫若先生应邀前来荣宝斋为庆祝国庆十五周年,欣然命笔作此巨幅书法。郭沫若在一幅1.42米×3.57米的宣纸上,用苍劲有力的行书,书写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用笔老辣苍拙,骨力雄健,慷慨磅礴之势跃然纸面。市场拍卖时底价为100万元人民币,最终竟以319万元的价格成交,不但改写了郭沫若书法作品成交的纪录,同时也刷新了近现代书法单件作品的成交记录。

2011年12月,在北京保利秋拍会上,郭沫若手书的毛主席《满园春?雪》以977万的价格成交。

无独有偶,2015年6月18日晚,郭沫若书与1964年的书法'建设'二字,在广州崇正被拍卖,最终以1610万元的价格成交。

聊到文坛巨擎,郭沫若算是排号靠最前面的一个人物了。对于郭沫若的理解不能局限起来,聊到他其实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毕竟他算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的一个全才,尤其是对于书法这一类传统文化,造诣是非常高的。

无论你对郭沫若的人品和书法水平持什么态度,不可否认的是,郭沫若的诸多题字,大开大合、铁骨铮铮的风貌,还是很有看相的。

参考相关资料,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

郭沫若的书法研究,可以从他对甲骨、金文研究开始计算,成果丰硕。到六十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学养。

自1980年代以后,贬叱郭沫若,似成为舆论场的一个时髦。因人及言,连带着其学问、文章乃至书法上的成就,都被肆意追毁痛诟。时论可谓刀剑风霜,字字催逼。

甚至有人说他不配给黄帝陵题字。对于这一点,同时代的书法大家启功先生,一直力挺郭沫若的书法,对于不服气的人,他说你可以直接到街上看到处张挂的“中国银行”四字,就能明白,他还补充:唯有郭先生才能有此大手笔,我等不及太多。这是诚信的推许,不是客套。

郭沫若的书法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本人常被人们看作“文化人”类型的书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露着一种“文”的气息。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的八字要诀。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他的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更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 70多年,但其书法早在辛亥年间就已得到社会承认,有些人一直纠结他配不配的问题,就有些杠精的嫌疑了。

我们不妨尝试不再以政治、人品角度去观察,而纯粹以书法角度,去欣赏郭沫若一些典型题字作品。

纵观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坛,郭沫若是绝对难以回避的一个人,堪称二十世纪的“文坛巨擎”。

郭沫若的书法,兼具传统与创新,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功力之深厚在当时的书法界绝对属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物。

不管是我们到了博物馆还是到了某一处著名的景点,郭沫若题的字非常多,几乎是随处可见。喜欢留下字迹供后人欣赏,可见郭沫若对于自己书法的一种认可程度还是蛮高的。

郭沫若题 故宫博物院

对于非书法界对于郭沫若的质疑,启功先生直截了当地说:“你们只需要看看故宫博物院的牌子,去街上看看“中国银行”,就知道他的书法水平如何了!”

人们常说,“到北京不去故宫就是白走一趟”。每年,故宫要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多达700万人,有时甚至一天就能接纳13万人。未进故宫大门,抬头即可望见“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几乎所有的游客都会选择在这匾额下照相留念。这五个“勾魂”的大字,正是出于郭沫若的笔下。

故宫以前的一个颜体字的题匾,是1925年民国时期第一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李煜瀛题的,写的也不错。那么,原来的题匾好,还是郭沫若的好?结果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现在悬挂在故宫的“故宫博物院”五个字,有时代精神,有书法气派,有新意。

也只有郭沫若书写的这五个字,才能凸显故宫的气势,才能让这座入驻过24位中国帝王明朝皇帝列表清朝皇帝列表)的宫殿骄傲地面对世人。

郭沫若题中国银行,“中国银行”题字四种,你最爱哪个?

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银行”也出自郭沫若的手笔,这四字苍劲有力、飘逸隽秀,一直沿用至今。“中国银行”四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在建政前,受中国银行行长南汉宸之邀所题的。

▲孙中山先生题写的“中国银行”,这块行牌,位于上海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着手将大清户部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正式成立,在短短的几年间,就有南京、天津、武汉等几十家分行成立。最初,中国行牌用字很不规范,后由国民党政府元老蔡延恺为中国银行题写新行牌,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由于业务发展需要,在当地又购置了一座新的办公大楼,在新办公大楼启用前,伦敦分行希望总行管理处能够在国内请人题写新的行牌,以一种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中国银行的对外形象。于是,总行派人请北京的几位书法家书写了几种字体,请时任中国银行行长的南汉宸最后核定。南汉宸看后觉得都不太满意。提出由他请郭沫若先生为中国银行题写行名。不久,南汉宸与郭沫若一同出国访问,在出访期间,南汉宸向郭老提出了为中国银行写行牌的要求,郭老欣然应允。

回国后不久,郭老派人送来两份写好的题字,“中国银行”四个字分别题写在四张宣纸上,供中国银行选用,从此,苍劲、飘逸的“中国银行”四个大字诞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银行的形象增添了光彩。书法界对“中国银行”四个字评价很高:“粗刷不臃肿,实如柱,细刷不弱,硬如铁”。飞白恰到好处,字字精致,有大气磅礴、力重千钧之势,实为郭沫若先生题字中的精品。

1980年中国银行在发行的外汇券上首次使用了郭沫若题写的“中国银行”四字,一经面世即大受欢迎。

2012年2月5日,为纪念中国银行成立一百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银行》邮票1套2枚,在邮票的左上角有中国银行的行徽和郭老书写的“中国银行”四个字。

【荣宝斋】:商号牌匾,位于北京琉璃厂大街,中国最著名的文房四宝,字画商号,郭沫若题字。

【中国书店】:商号牌匾,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首家集收购、发行、出版、拍卖为一体的知名文化企业,是经营古旧书刊、文献的国营商业企业。郭沫若先生题字。

【内联升】:商号牌匾。始建于1953年,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栅栏商业街,以生产制作千层底布鞋而闻名中外,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手工制作布鞋的生产企业,销售形式零售兼批发,企业性质为股份制企业。郭沫若题字。

【庆云堂】:商号牌匾,位于北京琉璃厂大街,主营碑帖拓片等,郭沫若题字

郭沫若题大理

【沈阳故宫】:名胜古迹牌匾,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距今近400年历史,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为清朝初期的皇宫,亦称盛京故宫,建国后改为古代宫殿博物馆。郭沫若题字。

【太湖佳绝处】:名胜景区牌匾,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位于无锡。来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游鼋头渚。鼋头渚的风光是山清水秀,浑然天成,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当代大诗人郭沫若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

郭沫若题黄帝陵

1958年,黄陵县人民委员会上书中央,要求主席为复修的黄帝陵题字,主席看后说:我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黄帝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给郭沫若同志,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郭沫若题杨柳青画店

郭沫若题文君井

郭沫若题岳阳楼

郭沫若题都一处

柳侯祠位于柳州市中心柳侯公园内的西隅, 原名罗池庙(因建于罗池西畔得名),现改名为柳侯祠,是柳州人民为纪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造的庙。现在的柳侯祠是按照清代建筑物重建的,祠内陈列有许多文物及史料,反映了柳宗元的生平和政绩。

【陶然亭】:景区牌匾。北京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建于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园,是AAAA景区(点),北京市精品公园。

【武侯祠】宗祠名胜古迹牌匾。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郭沫若题字。

郭沫若的题字也很多,如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黄帝陵、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国银行、中国书店、麦积山石窟、杜甫草堂、华清宫、屈原纪念馆等等,分散于全国各地。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自由沉雄,笔力遒健,无迹可寻,是现代文学家书法的佼佼者。书法家沈伊黙先生,对郭沫若书法的评价很高。可以说,现代书法家画家,都对郭沫若的书法非常赞赏。

例如,郭沫若给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这些大画家都题过诗。尤其徐悲鸿本人也是书法家,他喜欢郭沫若的书法,那是一种无言的评价。

1972年,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拿着一件徐悲鸿没有落款的奔马册页请郭沫若题字,结果,郭沫若把1943年赠送给廖静文的一首七绝诗“豪情不让千钟酒,一马冲破万重关……”题上去了,正好把一幅画的空白补充的非常合理。郭沫若自己非常高兴,这件作品,已经成为徐悲鸿纪念馆的珍品。

但是,近年有一些人对郭沫若的书法提出了种种批评,其实,这些批评真的都站不住脚。

因为,郭沫若的书法确实是杰出的书法家作品。

郭沫若人品究竟如何?鲁迅的评价最到位,只有五个字!

谈及近代的文人,有两个人绕不过去,一个是鲁迅,一个是郭沫若。鲁迅早已被熟知,但郭沫若很多人知其名,但却不知道他才华究竟如何。

很多人评价,要论才气,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郭沫若当仁不让的排第一。但是,这样的一个才子,却众所周知的风评不佳。在历史上,很多人都评价过郭沫若,但其中鲁迅评价最到位,内容只有五个字:“才子加流氓”!

郭沫若的才华,真的非常惊艳

如今,很多谈论郭沫若的人,可能不太了解郭沫若的才华。撇开各种争议,单就郭沫若的才华而言,绝对惊艳!总而言之,郭沫若的才华是全方位的,几乎是一个文学上的通才。

研究郭沫若的成就,就会发现,他集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书法家、社会研究专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等各类桂冠于一身,名头太多了,有些是官家送的,但大多倒名至所归。

比如,科学家身份就鲜为人知,但确实存在。郭沫若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的是医学。新中国后,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坦率的说,平常人做好一件事就了不得了,但郭沫若却样样都行。很难想象,一个人的才华能达到这种程度。

文豪鲁迅,为何要骂郭沫若呢?

大文豪鲁迅为何非要骂郭沫若呢?其实,这是郭沫若主动招惹的。

郭沫若曾骂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甚至骂鲁迅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

众所周知,当时各路社会名人,没被鲁迅骂过的还真不多,面对主动上门挑衅,鲁迅岂能罢休,于是给了郭沫若五个字,即“才子加流氓”!原话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

实际上,当时郭沫若很傲气,或者说是狂妄吧。比如,他曾经认为:举目神州,“中国真没有一部可读的杂志”,“《新青年》还差强人意,但都是一些普通的启蒙文章”!

佐藤富子,郭的日本妻子,育有五个孩子

佐藤富子先后为郭沫若诞下五个孩子,其中四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

抛妻弃子

佐藤富子,是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出生于日本大族世家,祖父开创了北海道大学,父亲则是建筑工程师,佐藤富子是妥妥的大家小姐。她本人在圣路加医院当女护士,本来生活平平无奇,不料两年后的一次相遇,改变了她的命运。

1916年,远赴日本留学的郭沫若去医院,期间遇到了富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富子深深地吸引着郭沫若。郭沫若立刻对佐藤富子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他总是写情书,在第一封信中就写到:“看到富子就像看到了圣母玛利亚,仿佛带着圣光。”

这样露骨又深情的情书攻略,问谁能抵抗的了?佐藤富子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女孩,不禁为他的热烈和真诚所打动,掉进了爱情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但是国籍的不同、父母的反对成了他们在一起最大的阻碍。也许富子在当时就已经认定了郭沫若,于是她不惜和家里决裂,也要和郭沫若在一起,她甚至让郭沫若为她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郭安娜。

在热恋后的第二年,她考上了东京市谷女子女校,但是由于自己怀孕,不得不选择辍学。后来她先后为郭沫若诞下五个孩子,其中四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

由于和家里决裂,平时的生计问题让郭安娜绞尽脑汁。郭沫若潜心做翻译,当时连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郭沫若只能拿一个行李箱当做写字台,砚台也买不起,就只能用砖头将就。郭安娜则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想办法赚钱,生活的重担让她不得不强大起来。

郭沫若则在妻子的支持之下,逐渐崭露头角。他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等著作,名气越来越大。

眼看着生活将要慢慢好起来,但不幸的是,1937年,中日大战一触即发,郭沫若突然选择不辞而别,留下一堆烂摊子和5个孩子给郭安娜。本是富家小姐的郭安娜,从此过上了一个单亲妈妈般的苦日子。下地种菜,帮人洗衣服,到农村贩卖蔬菜,什么脏活累活只要来钱的她都愿意去干。曾有中国的记者去日本,偶然采访到郭安娜,看到她已经穷到了仅仅靠一点山芋充饥的境地。

苦日子就这么熬着熬着,孩子们终于大了。五个孩子也都很争气,分别毕业于日本名校。郭安娜含辛茹苦十几年,把孩子们培养得这样好,她不愧于任何人,她把她对郭沫若的爱全部都投注到了孩子们身上。

她的下一个想法,就是回到中国,回到丈夫的身边。她带着孩子们飘洋过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中国,却悲哀地发现,郭沫若已经娶了他人为妻。实际上,郭沫若在回国后的第二年就和明星于立群同居了,第三年就补办了婚礼。

而得知郭安娜寻来,郭沫若不但没有半点羞愧,还让好友去劝说郭安娜,以避免产生尴尬。郭安娜对于郭沫若的爱天地可鉴,可是她也是一名洒脱的女子,她明白郭沫若心里早已没有她和五个孩子了。她满心期待地来,带着十几年的守候,却终究还是没有等到她想要的结果。她没有纠缠,也没有一句质问,只是独自捂着疼痛的心,带着孩子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回到日本后,她一直恪守一个中国人的本分,也教导她的孩子们如何当一个合格的中国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总理对她的故事非常感动,对她热爱中国的精神非常尊敬,周总理诚挚邀请她来中国,加入中国籍,成为一名真真正正的中国人。她欣然同意,不仅自己加入中国籍,还让她的五个孩子也都陆续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她的5个孩子,如今也都是人才。长子郭和夫成为了我国有名的化学家。次子郭博曾参与设计了上海希尔顿酒店。三子郭复生则成了中国科学院工程师。四子郭志鸿则是我国著名钢琴家。女儿郭淑瑀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

郭安娜常年住在中国,每年回日本探亲一次,她每次回日本只是短暂地住几天,她深刻觉得中国才是她的家。她还和日本的亲戚说,她死后骨灰将会埋葬在中国,不必挂念她。

郭安娜平时就是独来独往,也不怎么与人打交道。1978年郭沫若病重,老年的郭安娜前来探望,但是只待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1994年,郭安娜逝世,死前委托她的孩子把她的骨灰葬在中国,积蓄也全数捐献。

郭安娜是一位传奇女性,她爱的如此热烈,却还是遭到负心人的辜负;她以一己之力培养五个孩子成才;虽是日本人,却有一颗赤诚的热爱中国的心。

才子郭沫若,为何风评不佳呢?

官方对郭沫若的评价是: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这个评价非常高。

但为何他的风评不佳呢?其实和他所做的两件事有关。

(1)在对待女人上,他风流潇洒,始乱终弃,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基本责任。抛妻弃子后,日本妻子找上门来,连见一面都不肯。至于对第一个老婆,据说是因为不漂亮,所以就嫌弃了。

(2)官瘾很大,做了不少软骨文人所做之事,无条件跟风,谁有权跟谁。比如《献给在座的江qing同志》和《水调歌头·粉碎si人bang》,这两首诗的对比,让人很无语,可谓是见风使舵。

抛开婚姻,抛开信仰,单从文学上来看,郭沫若是一个文学大家。可如果从德道政治的角度来看,他可以说是一个背信弃义,无家国信仰的小人。

人是多维度的。也应该多维度来评价看待。郭沫若文学成就再高,也掩盖不了他在道德和政治的瑕疵和错误。才华重要,人品其实更重要。

而他犯的这些错误,最终也是报应在了他的家人身上,他的夫人以及次子,三子等都自杀而亡,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他的一种惩罚。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后记

往事犹如夏风一般,已经远离了我们。但值得深思的是,文人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骨头!

在中国历史上,草民百姓吃文人的苦太多了,比如明末清初时分,张口大义,等到清军来了,很多文人却投降。

更无耻的是,清朝的文人几乎都是软骨头,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拼命的拍马屁,在一片恭维声中,成就了伟大的康乾盛世,和清朝“无昏君”的美名。但是,却让一个曾经的世界霸主轰然倒塌,成为列国的盘中餐。

中华的脊梁不一定是文人,但文人享受国家奉养的时候,就应该挺起胸膛,勇做中华的脊梁。但可惜的是,自清朝开始后,中华脊梁还有吗?或许,清朝的左宗棠算一个。列为看官,其他你认为还有哪些?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