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拉菲之暴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龙婧 上海报道
5月31日,在全球最具规模的VINEXPO亚太区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商贸展上,世界和中国葡萄酒市场的2012年度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06至2010年间,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葡萄酒消耗量上涨了2.4倍。2011年,中国超过英国晋升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耗地。报告预测未来5年中国葡萄酒消耗量将进一步录得54.24%的升幅。
但其间一场主题为“葡萄酒在亚洲:可持续增长还是投机性泡沫?”的讲座上,业界人士指出,中国人对于红酒的理解,才刚刚起步。巨大的消耗量下,掩饰不住中国葡萄酒市场从价格到品质的混乱。进口葡萄酒在带给人们虚荣和享受的同时,乱象丛生。
此报告发表的前几天,拉菲罗斯柴尔德集团出口部总监米歇尔·内格里耶和市场部总监让·吕克·樊尚来华,他们此行,并不是如之前媒体报道的“打假”,而是向中国公众普及红酒知识,“厘清公众及媒体对拉菲酒的认识误区”。
红潮井喷的中国市场
波尔多的酒庄至今很感谢中国人。波尔多也是目前中国最认可的葡萄酒产地。
在2000年之前,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供大于求,发生积压,葡萄园一度陷入危机。但2000年后,中国人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使波尔多的酒庄转危为安。
最近几年每逢4月中旬,波尔多期酒交易的高峰期,每个酒庄里都能看见中国人的身影。
留法的鞠硕硕因为工作关系参观过数十个波尔多的酒庄。她说,在葡萄酒生意最火爆的前几年,每个酒庄都抢着雇佣中国留法的学生以便接待中国商人,“近一两年才放缓”。而她接触过的法国酒商无一例外地告诉她,发往中国的葡萄酒成倍增长。事实上,波尔多很多小产区的红酒质量很好,在法国知名度也不错,在法国卖时都会标注小产区,但因为中国人太认可波尔多这三个字,这些小产区的红酒在出口中国时,都会标注为波尔多。
2001年以来,法国销往中国的酒类饮品销量已经增长了3700%,其中大部分是红酒。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CIVB)一份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大陆进口波尔多葡萄酒总量同比上涨91%,达到4360万升,位居全球出口市场总量第一;总交易额达3.34亿欧元,仅稍低于列首位的中国香港地区。后者的进口总量为1000万升,交易额为3.48亿欧元。
图:在中国,“拉菲”成为了高端葡萄酒的代名词
拉菲的传说
所有出产于波尔多的红酒中,拉菲是绕不开的话题。
拉菲如今已是中国最著名的红酒品牌,和奢侈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在ebay上,一个大拉菲的空瓶根据年限不同,标价从39.99美元到100美元不等。“其实其他的酒并不比拉菲差,但中国人只认这个。”在波尔多做葡萄酒贸易的一名中国商人介绍,由于拉菲都是期酒,每年给销售商都是定额的,最近一家拥有拉菲期酒权的酒庄倒闭,各种中国人都扑了上去,想争夺他手中的期酒权。
中国市场上到底有多少拉菲红酒,至今没有确切数据。法国酒庄酒的出口流程非常复杂:酒庄会把酒分配到各个渠道,再通过进口商和零售商等分发到全球各个市场。拉菲酒庄有150多个酒商,其出口额很难统计。但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拉菲消费市场。
曾有媒体将拉菲20多万瓶的年产量与中国市场300万的年销量相比,证明拉菲假酒泛滥。但这一说法遭到拉菲罗斯柴尔德集团出口贸易总监米歇尔·内格里耶的反驳。他披露了一组销售数据:2010年,拉菲在全世界售出1100万瓶葡萄酒。其中包括以大、小拉菲为代表的公开市场产品,和以拉菲传奇、拉菲传说为代表竞选系列葡萄酒,即非公开市场产品。
米歇尔·内格里耶说,大小拉菲每年产量各自约有20-30万瓶,但拉菲销售采取期酒制度,而且很多藏家会把手中的拉菲转手销往中国,很难预估每年有多少拉菲进入中国市场。而在非公开市场方面,欧美亚三大洲三分天下,ASC圣皮尔精品酒业作为拉菲在华的独家经销商,每年的销量约为150万瓶,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水货、走私,和库存酒的售卖。“也就是说,拉菲在华的假酒局势不至于如媒体报道的那么惊人。仅凭中国年销量是拉菲产量十倍就断定产品是假货并不科学。”他澄清道。
另一方面,拉菲集团并不否认拉菲在中国遭受造假和侵权。“拉菲造假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个是所谓的假酒,但更多的是在名称上跟拉菲打擦边球的。”拉菲葡萄酒在华独家代理商ASC精品酒业公关部负责人龚国亮说,打击山寨拉菲,这也是他们目前的主要维权目标。
拉菲独家维权事务所北京集佳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陈丹表示,他们目前已经发现100多起仿冒侵权行为,大多发生在广东、浙江等省,去年拉菲在对所谓“拉菲世族”的首次维权诉讼中胜诉。
陈丹提到的“拉菲世族”,是深圳市金鸿德贸易有限公司的出品。在他们的宣传手册上,“拉菲世族”有一个和拉菲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传奇爱情故事。该故事声称“拉菲世族”是由马丁·罗斯柴尔德和波尔多波亚克一葡萄庄园主的女儿安妮结为夫妻后共同酿制。
此案历经一年多,官司一直打到湖南高院。2011年10月17日湖南高院针对本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决金鸿德公司停止在葡萄酒产品、网站及宣传资料中使用“LAFITE FAMILY”及“拉菲世族”文字、停止虚假宣传、注销“lafitefamily。com”域名并赔偿损失30万元。
拉菲目前还在和深圳庄氏公司打一场关于“拉菲帝国”的官司,此案已经进入二审,目前尚未判决。案件的情节与“拉菲世族”的故事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庄氏的“拉菲帝国”比“拉菲世家”更为高档,从法国进口低端葡萄酒原浆之后灌装而成,深圳庄氏还多次到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注册“拉菲帝国”商标,试图让自己具备合法身份。在法庭上,庄氏也提交了证明,证明其销售的红酒是法国原装进口的,取得了权利人授权并办理了出入境手续,有合法来源,该酒是符合法国法律的。
拉菲小档案
拉菲葡萄酒是拉菲庄园(法文: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出产的享誉世界的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之一。
在世界上各国各地,各门各派的酒王中,最出名的酒王应算是法国波尔多波伊雅克村的拉菲庄了。拉菲庄是由一名姓拉菲(Lafite)的贵族创园于1354年,在十四世纪已相当有名气。到了1675年她由当时世界的酒业一号人物希刚公爵(J. D. Segur)购得。1755年希刚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去世后,拉菲产权进入了一段较为混乱的历史时期。但拉菲酒的品质依旧不为人失望。直至1868年詹姆士·罗斯柴尔德爵士(Baron James Rothschild)在公开拍卖会上以天价四百四十万法郎中标购得。该家族拥有拉菲庄一直至今,而且一直能把拉菲庄的质量和世界顶级葡萄酒的声誉维持至今。
假洋酒乱象
拉菲造假很容易:1.5元钱的成本即可实现
一条条逐渐成熟起来的拉菲在华造假链条不断浮出水面,也着实令企业寝食难安。
2011年下半年一度引爆整个社会热议的“公海造假拉菲”事件,当时网传,有拉菲酒代理公司老板吐露称,他有两艘远洋货轮,轮船被改造为造假酒的工厂,从法国批量买入低质红酒浆,船到公海后开始生产各年份的拉菲酒,到海关通过成品酒检验,并完税后,即可凭关单及食品检疫证明顺利进入北京各大商场,每瓶卖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虽然消息至今仍无法被确认,但是却点燃了公众对拉菲造假情况关注的热情。据洋酒行业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现在的造假手段已经非常先进,早就令人防不胜防了。深圳有些公司已经具备了全套的造假流水线,花五毛钱撕掉瓶身上的商标,花五毛钱再贴上伪造的名酒商标,然后灌上劣质红酒,再花五毛钱压上瓶塞,1.5元钱的成本即可实现一瓶酒的改头换面。
“3000块钱收购一个拉菲瓶子也并非谣传,有些会所的服务员都已经练就了开红酒丝毫不损坏瓶塞的技能,因为这样的话,瓶子和瓶塞都是可以以高价出售的。而造假者往这样完好无损的瓶子里装入劣质红酒冒充正品拉菲是很难被发现的。”该人士说到。
而仿冒拉菲品牌,做出与其沾亲带故的样子,谋取暴利,而这类做法相较而言也更为保险。
以上洋酒业人士告诉记者,只要找一个正牌拉菲没有注册的国家,就可以注册到一个“拉菲某某”的商标,这样生产的产品就是某某拉菲的酒,拉菲帝国、拉菲皇后、拉菲王子等品牌也就是这样来的。
上海酒类专卖局局长卢荣华直言:“目前红酒市场的确存在很多乱象,假的、冒充的到处都是。但是,即使做假拉菲的人坐在我边上,我也没办法。因为生产厂家无人出面鉴定真假,所以很难执法。”(嘻嘻网综合)
混乱的价格:零售价约为口岸价37.5倍
针对愈演愈烈的红酒假冒侵权,今年3月,浙江展开了红酒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据浙江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徐建明介绍,在那一次行动中,消保委随机选取一个口岸,从中得到的确切数据显示,该口岸2011年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黑山等5个国家总计进口红酒42个批次,共40万升,总值117万美元。以750毫升一瓶计算,每瓶平均口岸价约为2.1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元。
而在该口岸批发市场抽查的威邦帝国、皇家庄园、约贝拉庄园等73种不同规格进口红酒,平均批发价为312.04元/750ML。在当地零售市场,这73种红酒平均零售价为562.12元/750ML。根据以上数字计算,进口红酒批发价约为口岸价的20倍,零售均价约为口岸均价的37.5倍,零售均价是批发均价的1.8倍。
此外,同样在该口岸的批零市场,抽查的张裕、威龙、长城等57种国产红酒,平均批发价为60.21元,平均零售价为90.68元。浙江省消保委计算得知,进口红酒的批发均价是国产红酒的5.8倍,零售均价是国产红酒的6.2倍,最高批发价为国产红酒的6.8倍,最高零售价为国产红酒的11.3倍。
走私的红酒利润更加惊人,因为一瓶酒要被征收三种税——关税14%,增值税17%,消费税10%,这笔税避免后,就是一笔很大的利润。“我们曾经用小火轮运到靠近深圳的沿海地区。”一位知情人介绍说,由于香港是零关税,大多数走私酒都从香港发出,“这批酒进来之前,我们一般都会准备让它们身份合法的文件,即使工商局抽查也看不出来。”他强调这些文件大部分都是合法的,但拒绝透露这些文件通过何种途径获得。
“现在红酒价格在一线城市已经比较规范,但二线城市就很难说。”资深酒类代理商Edward介绍说,正规代理商中,最好卖的是100-200元左右的进口红酒,这些酒在正规代理商那里,售价一般是清关价的2.5倍,而清关价则是加上损耗、各种税收以及运费之后的总价。
但混乱的价格依然存在。“有时一瓶很差的红酒在二三线城市能卖到几十倍的钱。”Edward说,虽然物价局对酒类有个指导价格,但这个价格只指针对国内的酒类,对于进口红酒的标价目前并没有法律法规来约束,也没有红酒体系标志来规范市场。红酒最热的时候,很多外贸公司就专门做红酒,进来不知名的酒,随便标个价格就能卖出去,这种外贸公司,基本就是一票买卖。
但这种公司的红酒,质量参差不齐。“进口红酒也分瓶装和原装灌浆。”Edward说,不正规的酒商,一吨原浆里加300斤水是常态,他知道身边酒商中最出名的一个故事,是一个朋友从国外进了葡萄汁,在长达一个多月运输过程中,葡萄汁发酵,然后他朋友直接就把发酵葡萄汁灌进了瓶子,当做进口红酒卖了出去。
工商局对于红酒的执法也感到头疼。在浙江的红酒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曾经查处了一个山寨拉菲的酒商。这对夫妇从河北昌黎进口劣质葡萄酒,然后自制了有“法国”、“拉菲”字样的标签,以30元的价格卖出。但当工商局以造假查处这对夫妻时,他们却提出抗议,理由是他们的标签上印着“made in china”,也说明了场地在昌黎。同时,这对夫妻还将自己的红酒送到了质检局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红酒无任何质量问题。“他们违反的是不正当竞争法,情节不严重,我们也只能罚款了事。”浙江省工商局人士表示。
网友评论
在山寨之国查山寨产品本来就是个笑话。
看见没,喝假拉菲都喝出名气了,可以这么说,喝的不是酒,喝的是名气。
花的是公款,喝的是寂寞,玩的是刺激,住的是泡沫。
阅读延伸
“李鬼”拉菲频现 进口葡萄酒“退烧”
部分拉菲年份酒价格陡降五成,其他高端进口葡萄酒也遭“拖累”?进口葡萄酒迅速“退烧”,根源是“李鬼”盛行?假冒拉菲究竟对整个进口葡萄酒产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近日,商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厦门市酒类专卖局、保税区进口酒专业委员会、进口葡萄酒企业等相关方,希望拨开笼罩在进口葡萄酒乱局之上的团团迷雾。
名庄酒价格下降10%
“像拉菲这样的名庄酒,近期价格下降了约10%,降幅也达到20%-30%的。”优传供应链管理公司董事长宁晓辉告诉记者,除了名庄酒之外,其他进口葡萄酒的价格并没有出现太大波动。
这种说法与保税区进口酒专业委员会一致。保税区进口酒专业委员会说,名庄酒价格下降并不只在中国市场,世界市场上高端酒价格都出现走低态势,这波行情年后就开始了。他们还强调说,这次价格下降的源头是葡萄酒原产地降价。
厦门市酒类专卖局李长江副局长提出,进口葡萄酒价格走势跟它的市场需求直接相关。他说,一方面,过去西方市场对葡萄酒的需求很旺盛,但如今受困于经济不振,出现“内需不振”,此外,为寻求新市场,大量国外葡萄酒纷纷涌入中国,这些都是造成进口葡萄酒价格下降的原因。
高端红酒销量非常小
“李鬼”拉菲也是造成进口葡萄酒降价的重要原因?业界似乎并不赞同这种说法,甚至认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宁晓辉说,实际上名庄酒在进口葡萄酒销量中占比非常小,不到10%。保税区进口酒专业委员会说,消费得起名庄酒的消费群体往往是“懂行的”,他们获取名庄酒的途径相对稳定和封闭,遭遇“李鬼”的几率不大。
李长江透露,包括进口葡萄酒在内,整个酒类的假酒率大约在3%-5%左右,但是,进口红酒市场还处在“少年期”,消费者、经销商对进口葡萄酒品牌比较陌生,“国外葡萄酒品牌众多,造假者也会面临不知模仿谁的难题”。
宁晓辉更是提出,造假往往出现在国内。他分析,造假只可能出现在“制造”或者“流通”环节,进口葡萄酒严格的检验检疫会杜绝“制造”环节的造假,由此推断“流通环节才是最可能造假的”。
“每年增长60%很正常”
据介绍,保税区内进口葡萄酒最畅销的是价格低于3欧元的入门级葡萄酒,加上48.2%的税等,差不多达到四五十元,到经销商处的价格就达到六七十元,最终卖给消费者的价格在一两百元左右。
经营进口食品、进口葡萄酒网购业务的阳光一号总裁沈开荣介绍,进口葡萄酒在其业务中占比达三成,其中最畅销的是200元价位的产品。
象屿保税区数据显示,1月-4月,保税区进口酒配送额近1.3亿元,而2010年全年的总额也才1.6亿元。保税区进口酒专业委员会表示,每年增长百分之六七十很正常,入门级葡萄酒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宁晓辉提到,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增速可能放缓,一方面是跟其他行业一样受到经济不振影响,另一方面跟目前进口葡萄酒的基数已经比较大有关。
此外,据李长江介绍,厦门酒类批发商一级企业就接近600家,只要能从国外买到合格葡萄酒,能通过检验检疫,就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进口葡萄酒。现在提进口葡萄酒已经“退烧”还为时尚早。
葡萄酒并非越贵越好
不少消费者相信,葡萄酒的价格和品质直接挂钩,进口葡萄酒更是如此。葡萄酒真是越贵越好吗?保税区进口酒专业委员会说,这是一种常见的选择葡萄酒的误区。尽管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较高的进口葡萄酒品质往往更有保障,但是,就如同茶叶一样,并非越贵越好,“适合自己口味的就是最好的”。此外,国外葡萄酒有产区、年份等等划分,各自口味会略微不同,有些小酒庄的葡萄酒售价远低于名庄酒,但口感甚至更好也有可能。业内人士称,简单以价格作为选择葡萄酒的依据,也反映出消费者的不成熟。(厦门商报 雷振超)
拉菲价格暴跌 高档红酒收藏降温
拉菲等中高端葡萄酒价格一直高居不下。不过,继葡萄酒假酒风波之后,拉菲等中高端葡萄酒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指出,一方面是受到国内假冒葡萄酒产品泛滥现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投资者、收藏者对进口葡萄酒投资热情逐渐趋于理性,造成抛售现象,中高端葡萄酒消费者逐渐趋于成熟。
从陷入假酒风波到价格暴跌,数万元一瓶的波尔多葡萄酒终于“退烧”。
拉菲大幅降价
最新数据显示,波尔多葡萄酒典型代表拉菲期酒价格跌幅达30%,部分酒跌幅甚至超过50%。在中国市场,这是拉菲价格8年来的首次下调。上海红酒行情系统显示,2008年份拉菲的外高桥保税价已从15500元高位跌至7230元,跌幅过50%。
近几年来,大量资本涌入红酒投资,导致全球的葡萄酒需求大增,价格一路猛涨。然而,红酒的不跌神话近期被打破,其价格在过去10个月中下跌15%。售价曾攀至1.6万元一瓶2008年份的拉菲,如今仅售8000~9000元。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者,这说明现在我国进口葡萄酒价格正在向理性回归。中国红酒网总裁董树国也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开始慢慢成熟了,降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降反而不正常。
据悉,自2001年加入世贸以来,拉菲的价格每年涨幅接近30%,但疯狂的涨势在2011年下半年戛然而止,波尔多一级庄园从2011年6月至今,现货价格的高级葡萄酒50指数已下跌逾25%。
对于这种前后迥异的价格变化,简爱华和董树国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受到国内假冒葡萄酒产品泛滥市场现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投资者、收藏者对进口葡萄酒投资热情逐渐趋于理性,造成抛售现象。此外,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逐渐深入,不再盲目崇拜洋品牌等因素都加速了中高端葡萄酒降价。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进口高端葡萄酒的浪潮已是过去式。对消费者而言,进口中高端葡萄酒已不再是想像中的那么奢侈及高贵,人们对进口葡萄酒的认知,已从过去的盲目崇拜,转为理性认识和判断。
并非最佳投资时期
据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过去4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数量增长60%,远远超过国产葡萄酒产量的增长,进口葡萄酒市场占有率也已从不到十分之一上升至约三分之一。目前,中国进口葡萄酒的规模已近200亿元—300亿元,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进口葡萄酒品牌达上万个,价格从几十元、几万元、几十万元不等。
面对如此庞大数额的进口量,这次降价将对中国葡萄酒的现货市场和投资者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简爱华预测,这次降价将可能造成葡萄酒现货市场成交萎靡,现货价格下跌。对于投资者而言,进口高端葡萄酒价格大幅度下跌,将使投资者进口高端红酒的投资热情减弱,部分投资者可能转战投资国产中高端葡萄酒。
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投资者转战国产中高端葡萄酒并非易事。业内人士透露,五粮液、茅台都试图寻求多元化经营,希望在白酒产品之外,进一步开发葡萄酒产品,却在探索过程中暴露出国产葡萄酒行业的种种乱象,如制假售假、产品价格存在暴利、灌装散酒等。董树国表示,国产葡萄酒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要混沌下去,这是中国葡萄酒业成长的代价。
那么,对投资者和收藏者而言,是否应该选择低迷入市?
简爱华表示,现在并不是最佳时机。一是进口红酒的利润空间正在缩小;二是国内消费者对洋品牌的热情正逐步消退。董树国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中国的拍卖市场并未成熟、规范,投资者很难找到二级市场,投资者和收藏者要明白你需要钱的时候,是否有人能立即购买。到任何时候都要谨慎投资,不要盲目投资和收藏。(中国经济时报 韩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