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跟海瑞相提并论的清关,世称包龙图。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界叫《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1993年台湾华视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或许是家喻户晓——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为百姓做实事的父母官,百姓永远也不会忘记!包拯在百姓心中就是这样一个人,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所有褒义词都一股脑儿用到包公的身上!不得不说,包公尤其幸运,仕途上遇到了知人善任的宋仁宗,在包公去世时,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遇到了无数质朴善良的百姓,为他们失去的父母官痛哭哀悼。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无论是说唱文学,还是民间戏曲,或者是小说《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以及当代的各类影视剧,大凡只要有关包拯的内容,就会出现包拯担任大宋首府开封府知府时,刚正不阿,微服私访,上斗皇亲国戚,下斗贪官污吏的画面!而他在开封府公堂之上赫然摆着三具铡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电视剧戏里包拯他担任的职务是开封府尹,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官?为何职权这么大?
其实包拯从未担任过开封府尹
包拯在民间的“显官”为开封府知府(正式名称应为开封府尹),包拯的惩恶所善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他开封知府任上。开封府尹,是五代两宋的一个重要官职,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被定在从一品或二品的官衔,其职能大致相当于今首都市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历代官府中,北宋开封府规模最为宏大,天下首府,地位显赫。府尹总领府事,掌管京师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
五代与宋初大多不直接设立储君,却经常会让某位亲王出任开封府尹,那么这位亲王基本上就是默认的储君,后周世宗、宋太宗、宋真宗等皇帝即位前都曾出任过此职位,此后,多由亲王兼任。不过这些亲王都只是挂名,并不管理具体事务,这种情况下为一品官衔。而实际职权则由担任副职的少尹或临时委派的官员代理,此时便会称之为“权知开封府事”,当年包拯担任的便是“权知开封府事”,相当于首都常务副市长兼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据北宋国制,宋太宗端拱年间开门办公时,官员的汇报次序为:先宰臣、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开封府的地位低于三司,而高于审刑各院。开封府下设官吏有判官、推官、府院、六曹等,并可直接调配城中所有捕快,责任并不见得会比皇城禁军统领轻得了多少。包拯就曾于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间,被短暂召任权知开封府,并迁升右司郎中,主持开封府事。
包拯权力这么大多亏了一个仁厚的皇帝
其实包拯在担任“权知开封府事”时只有正四品的官衔,但这同样丝毫不影响它超乎于其他官员的显赫地位。甚至,想当初,就连皇帝在被包拯下套时,也一派无可奈何。比如:在宋仁宗执政的时期,有一天,朝拜之后,包拯就请求要单独拜见宋仁宗,而宋仁宗呢?他还以为包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向他禀报,于是,就把他留下了下来。而此时,包拯就向宋仁宗说:“臣治下有百姓告状,告其主人蓄意敲打虐待致残,臣不知道如何处理,请官家示下。”宋仁宗微微有点生气,说:“既然仅仅是个伤人案,卿家自行处理即刻,何必奏报?”
但是,包拯紧跟着说:“本来臣也是如此认为,但被告人位高权重,臣不敢调查。”宋仁宗于是有点恼了,说:“卿家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既然你担任权知开封府事,管理一方治安,自然以国法办事,只要有所违背,尽管以大宋律令处置,又有何不敢?”包拯一听,急忙下跪,说:”既然皇帝有此旨意,臣就可以放心去做了。“于是,包拯就下去了。
然而,当他回到后宫之后,却发现他的母后——宋仁宗的养母,杨太后正在独自流泪。于是,他赶紧上去询问情况。原来,由于杨太后的父母死的早,他的弟弟——杨景宗就从小就和许多街头流氓厮混在一起,结果学了一身坏毛病。最近,虽然宋仁宗升了他的官,但是,由于他经常虐待下人,现在被告到开封府了。于是,宋仁宗一听,马上就明白了,他被包拯给下套了。
于是,宋仁宗就急忙命人去开封府查看情况,结果,当他的使者刚刚走到开封府的大堂前,就听到堂上杀猪似的惨叫,原来,这位当朝国舅杨景宗已经被打的快半死了。然而,这种情况下,宋仁宗也没有办法了,最后,他只好下令将这个被打的半死的国舅爷给带回了皇宫,完事大吉了。
可见在皇权体制下,政治生态的开明与否才是决定包拯顺风顺水而海瑞逆风逆水的根本原因。
包拯运气好,赶上了脾气超好的宋仁宗,所以怎么作都不会死。
包拯可谓生逢其时。史载,宋仁宗“天性仁孝宽裕”,宽厚的性格使得这位君主能够接受臣子的犯颜直谏。仁宗与包公互相成就对方,就像唐太宗与魏征一样。
不过,偶然中也蕴含着必然性。宋代士大夫群体包括谏官的获得感,比明代强得多。这不是一句屁话,而是实实在在影响了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遇上一个好时代,做个清官可以仕途和名声双丰收;反之,做个清官只能身体和灵魂都受苦。
一个曾在皇宫中参加道场法事的和尚回忆说,有一次仁宗皇帝赏赐每个僧人紫罗一匹,但特意交待说:“来日出东华门,将紫罗放在怀中,别让人瞧见,否则包拯等台谏官又要喷朕一脸唾沫星子了。”
当时,不仅包拯直言敢谏,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怼起皇帝均不逊色,史称“天下是非付之台谏”。皇帝爱面子,知道必须尽量少让谏官们揪住小辫子。
包拯一共经历北宋两个皇帝,一是宋真宗赵恒,一是宋仁宗赵祯。
包拯的龙图阁直学士是个什么官?
包拯的龙图阁直学士是个什么官?包拯为何又称包龙图?
在包拯的职业生涯中,还有两个职位常常被人提及,一为天章阁待制,一为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所以,包拯又被人称为“包待制”“包龙图”。
那么,天章阁待制与龙图阁直学士又是个什么官呢?这还得要从宋朝的“馆阁”制说起。
北宋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明清以后也沿用此制,并慢慢演变成“内阁”。包拯所任职的二阁,天章阁与龙图阁,其实都是皇家的文化机构。
龙图阁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地点位于会庆殿西侧。龙图阁收藏有宋太宗御书、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册、谱牒等。景德四年(1007年),置龙图阁学士,为正三品。学士下设直学士、待制。第一位龙图阁学士为海阳(今潮州东津)人刘昉,世称刘龙图。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也以“包龙图”称之。
在北宋,龙图阁学士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相当于荣誉称号。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宋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并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
天章阁始建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以奉真宗御集御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置天章阁待制。景祐四年(1037)置天章阁侍讲。庆历七年(1047)置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其品级顺序为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侍讲。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曾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所谓“待制”,是指等待诏命,最初设于唐朝。唐太宗即位后,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是谓“待制”。宋因唐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其职责为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
包拯断过的案只有三件 不过确实是大案
真实历史上的包青天到底是怎样的?他是不是真如电视剧中播放的那样破案如神?其实,历史上的包青天并不是电视上演的那样传神,只能说电视剧神化了包拯这个人物。不过包青天这个外号是老百姓也不是白给的,而包拯这个人确实是一个好官,当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乎其神,但为人确实十分耿直,曾和宋仁宗吵架,什么话都敢说。
可能大家对于包拯这个人物最熟悉的莫过于“狸猫换太子”这个案件,然而真实历史上的包拯与这个“狸猫换太子”案件根本就没有关系,电视剧上百集的包拯断案也只是满足了老百姓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想象罢了。
在正史的记载中,包拯断过的案也只有三件,你没有看错,确实只断过三件案子。
这三个案子分别是“割牛舌案”、“匿金案”以及“真假太子案”。
包拯在安徽天长县当县令时审理的。当时有一个人来到县衙告状,说是家中饲养的耕牛,牛舌被人给割掉了。牛在古代是属于比较贵重的财产,在农耕社会牛的作用是十分大的。朝廷也是禁止私自宰杀耕牛,所以这个案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牛没有了舌头,眼看也是活不成了。包拯就让报案的人回去把牛宰了,出卖牛肉以减少损失。其实包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让报案者回去宰杀耕牛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给报案者减少损失,第二个目的就是如果谁来举报私宰耕牛,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凶手。果不其然,报案者刚把牛给宰了,就有人去到包拯跟前举报。于是包拯就拿下了此人,经过一番审讯此人也承认了自己因为报复割牛舌的罪行。从这个案件中不难看出,包拯的推理能力还是十分厉害的,也很有一些神探的风范。
其中“真假太子案”的告破,让包拯的名声一时大震,所以就有了我们熟知的“断案神探包拯”的由来。这个案件就比较复杂了,而且涉及到了当朝皇帝。事情发生在皇佑二年,当时的包拯已经由地方调任到京城为官了,被皇帝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长官的职务。
毕竟“真假太子案”在当时宋朝也算得上第一大案,包拯对这个案件可以说是快刀斩乱麻,但是却涉及到皇室,而且当事人号称是宋仁宗的儿子。包拯侦破了宋朝的第一大案,被称为包青天,亲手处决了冒充皇帝的儿子的人,所以包拯的名声得以威震天下也就不出奇了。
话说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个皇帝,经过太祖和太宗两代人开拓与经营,北宋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格局已经已经确立,与周边国家的边界也已经基本确定。尤其是经过真宗一朝的澶渊之盟后,北宋边境最大的敌人契丹人也已经化敌为友。所以到了宋仁宗时代,国家的内政外交都已经稳定下来,国力开始蒸蒸日上,北宋进入了全盛时期。
尽管皇帝事业干的风生水起,但是老赵也有自己的心思,那就是没儿子。古人早婚,所以二十来岁就为人父母的比比皆是,然而贵为天子的赵祯尽管辛苦耕耘挥洒自己的种子,但是后宫就像一块盐碱地,他直到二十六岁了还是没有儿子。没办法,他把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领回皇宫养育,准备当成自己的继承人。
谁知道这个时候,老赵不懈的耕耘终于开始结出果实,后宫陆陆续续开始给老赵生了三个儿子。有了自己的儿子,老赵当然不会要别人的孩子继承自己的皇位。所以在第二个儿子出生以后,养子赵宗实又被撵走了。
但是老天爷对老赵实在心狠,三个孩子都没活到成年就陆续夭折了。他的大儿子赵昉于景祐四年(1037年)五月初九日生,刚出生不久就离世。二儿子赵昕宝元二年(1039年)出生,庆历三年(1043年)刚五岁就离世。三儿子赵曦庆历元年(1041年)出生,庆历三年(1043年)离世,年仅三岁。
尽管六年内赵祯接连失去了三个儿子,但是他依然不死心。而此时朝廷和民间都开始对皇帝的继承人问题议论纷纷,而且有大臣开始建议老赵再次在皇族内部遴选接班人,但是老赵还是嘴硬的说:我的后宫又有多位女子怀孕了,不要着急,再等等。但是老赵依旧没有等来自己亲生的男性接班人。
话说皇祐二年(1050年)四月,宋仁宗已经41岁了,依然为儿子的事情发愁。此时京城开封出现了个怪人,一个叫冷清的小伙子到处宣扬自己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一时间引起许多老百姓围观,闹得沸沸扬扬。当时,担任权知开封府事的钱明逸听到消息,不敢怠慢,赶紧叫手下人把这个怪人带到开封府。毕竟是关乎皇家血脉,所以比较棘手。
因为当时的宋仁宗是没有儿子的,已经面临着要过继的情况,所以钱明逸审理这个案子也十分小心,生怕出错。在刚开始升堂时,自称皇子的冷清非但没有下跪,还对这个权知开封府事进行恐吓,呵斥钱明逸为何不对自己下跪拜之礼。钱明逸闻之竟然糊里糊涂站起来,不过转念一想,下面这个自称皇子的家伙还没有证实是否真的皇子,自己为什么要站起来呢?以至于这个都成为了一个后人的笑话。钱明逸听了以后,将信将疑,按说这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况且当今圣上无后,如果这位爷真是皇帝的亲生儿子,那就是未来的皇帝,自己如果把他交给皇家,今后如果他当了皇帝,自己就有拥立之功。从此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都让人有点小激动。可万一要是搞错了,这小子是骗子,那自己就算是欺君之罪,从此落入人生的深渊,脑袋不保。
审理过程当然是不会这么顺畅的,钱明逸问及冷清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自己是皇子时,叫做冷清的小伙子拿出一块龙凤绣的肚兜。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在宋朝凡是受到皇帝临幸过的宫女,皇帝都要赠送一件礼物,以作证明。所以冷清自称这块肚兜就是自己母亲做宫女时受到临幸收到皇帝赠送的证物,要知道这个龙凤绣的肚兜并不是平常老百姓都可以使用的,所以当时的钱明逸自知这个案子不好审。
钱明逸只好将这个肚兜递送皇帝,请求皇帝圣裁。当时的宋仁宗收到这个肚兜后,也大吃一惊,仔细一看确实是自己送的,当然对那个宫女是不太记得。毕竟自己没有儿子,突然天上掉下一个这么大的儿子,对他来说确实是件好事,宋仁宗内心很激动,难道真是我的儿子?此事如果是真的,这宫中就有皇子了,也不需要过继了,下令钱明逸查明里面的真相。
钱明逸一看宋仁宗认下了这个证物,心里面更是打鼓了,一个肚兜查不出什么,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科技手段,可以直接鉴定血缘。当时的年代,当官的刑讯逼供是允许的,对这个自称皇子的人又不好用刑,,但是万一这位是真的,动刑就意味着今后也不用混了。案子就开始处于僵持的状态。最后钱明逸琢磨出一个办法,将这个冷清判个精神失常罪,发配边疆,让他走远一点。不过这个办法很快惹来朝廷上下的议论。而宋仁宗其实很想把这个案子查清,也好看看这个叫做冷清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宋仁宗真的太想要儿子了。
但是,很明显钱明逸是无法继续审理此案了,纵观朝廷上下,也没有人愿意接过这个烫手山芋,最后宋仁宗将目光放在了当时还在知谏院的包拯的身上。因为根据包拯入职以来的优秀表现,宋仁宗认为包拯能够审理好这个案子。事实证明,这个案子在包拯的眼里根本不是一个事,接手过来后,很快便梳理出了案件的要点,然后自己逐一去排查证实。
案件到了包拯手里,三下五除二就把事情问明白了。原来冷青的母亲姓王,早先确实在宫里当差,也确实因为宫里失火而流落到民间。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叫冷绪的人,不久生下一个女孩,过几年才生了冷青。所以如果要认亲,冷青的姐姐倒是有可能是公主,但是冷青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宋仁宗的儿子。
在摸排过程中,包拯逐渐掌握了案件的真相。原来冷清的母亲年轻的时候确实在宫里待过,并且也确实得到过皇帝的临幸,只是这个冷清并不是皇家血脉。因为当时皇宫发生过一场火灾,烧毁了不少财物,宋仁宗为求上苍原谅,也发现后宫人太多了,特别是很多宫女年轻貌美,却只能在宫里蹉跎一生,同意放一批宫女出宫,让她们去嫁人了。这其中就包括冷清的母亲。
冷清的母亲出宫后,很快嫁给了一个叫做冷绪的人,并且在生育冷清前,他的母亲还生过一个女儿,也就是说即使和皇帝有关系,也应该是这个女孩,而不应该是冷清。除此之外,包拯还亲自入宫去调查皇帝的起居记录,至此逐一证实这个自称皇子的冷清就是一个大骗子。
制造这场骗局的幕后推手就是那个和尚全大道,原来全大道就是一名罪犯,本名叫做高继安。曾经被发配到湖南做苦力,后来花钱买通劳役,来到了开封,便摇身一变成为了和尚,整天招摇撞骗。在遇到冷清后,得知其母亲原来是一个宫女,便产生了做局的想法。毕竟这个骗局一旦成功,冷清就可能登上皇位,因为他没有竞争对手!就是功成名就,对于冷清和全大道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便开始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这个案子说到底,并不难破,但是与宋仁宗有关系,就有很多阻碍。
像包拯这样直接自己去宫里面,查宋仁宗的起居记录,在历史上也是罕见了。案子告破后,包拯连夜上书皇帝,要求即可斩杀冒充皇子的冷清以及幕后黑手全大道,这是欺君大罪啊。这个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史料记载,没想到宋仁宗为人特别仁慈,一是不忍心下重手,认为毕竟没有造成伤害。宋仁宗居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这个案件可能判错了,现在膝下只有公主,如果真有一个儿子,说不定搞错了?万一这个冷清真的是皇子呢?所以宋仁宗当时是把包拯的奏折扣下,并没有第一时间处理的。后来经过包拯一番解说,以防有人继续从中作梗,宋仁宗才点头同意判决冷清及全大道斩首示众。
也有书上说,冷青的同伙不是和尚全大道,是一个退伍军人叫高继安。《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同时收录了这两种说法。
无论如何,冷青和他的同伙因为欺君被诛杀。而宋仁宗也从此死心,当初被他撵走的赵宗实又被带到皇宫立为太子,改名赵曙。这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至此,包拯在这场名震宋朝历史的真假太子案中名震天下,从此“包青天”的名号更响了,但这个也是包拯审理的最后一个案子。他成了民众心中理想化的官员形象,包青天也成了一个标识,也是后世百官的榜样,包拯在这个案子上表现的雷厉风行,以及决断能力,确实是十分突出的,在很多人不敢接管的情况下,包拯凭一己之力全力侦破,而且力劝宋仁宗快速出手了结了案子,省去了后面的麻烦,赢得了百姓对他的称赞。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会对历史充满想象与好奇,每个人也都会怀抱英雄情怀与理想主义。同样,后人对包青天的期望也是寄托在对美好生活的层面上,只是包拯除了参与仅有的三个案子外,他在管理一方百姓的事务上能力非常突出,赢得了人们对他的爱戴,我想这也是人们对包拯的最大认可。
关于包拯的史实 不要把戏说当真相了
在众人印象里包拯一定是一张锅底般黑的大黑脸。额头正中一方正弯月疤痕。京剧粤剧都演过,铡美案是他最为著名的案件之一。相传这件案子并非虚构,在历史上有根有据。但是,真相未必真是如此,以讹传讹的口口相传,让后世看包拯,产生了许多误会。其实,事实与戏班的演绎有很大出入。
历史上的包拯,虽然仕途轨迹并没有多少出奇的地方,像戏剧小说里的七侠五义、南侠展昭和公孙策也不过是虚构,但他的一生真的足够爱国爱民,毕竟从一个庶民做到副宰相,且没有贪赃枉法的情况下有此成就,本就是官场罕见。
首先包拯的脸其实并不黑,包拯的身世不是一生下来就又黑又丑,遭到父母乡邻的嫌弃。事实恰恰相反,年轻的包拯是正儿八经的书生形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标准文青。包拯实际上出生于官宦世家,基本衣食无忧,也无需像农民一样顶着烈日下地干活,所以包拯的脸不会很黑,至少不会成为他的突出特征,黑脸包公只是历史误解。
但是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其实是可以解释的。包拯当官为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百姓都叫他做包青天。而当包拯的名声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另一些人叫他是地府阎罗王转世,来人间惩治坏人的。最重要的是,阎罗王的脸是黑色的。要知道,古时候没有电视,更多的是大家的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即使有些人未见过包拯本人,但都知道他就是一张大黑脸。
在野史或演义中,都将包拯描述为自小父母双亡,由哥哥和嫂嫂抚养大。所以等他长大后,侍奉嫂嫂就像侍奉母亲一样。其实这只是民间艺术家的杜撰。包拯并不是孤儿,他的父母一直直活到包拯三十多岁成年后才相继去世的。并且包拯的孝义是当时出了名的,中进士后,由于父母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他毅然放弃京城的高官厚禄。在家乡附近任职,以侍奉年老的双亲。而在后来得知父亲得病后,包拯干脆辞官回家,专职照顾双亲。一直到两老都相继离开人世之后,他在父母坟前守孝了三年。后来当地父老乡亲,好友百姓多次劝他,包拯才收拾行装,离开家乡,重新回来京城担任皇帝委任的重要职务。
包拯也没有《开封府》里的早早出仕,宋仁宗年间进士,他第一次入仕为官已经39岁,像黑脸、额间有月牙这样的标志,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他威严、正直却不假。包拯从知县到知府再到权知开封府事,无论官职卑微还是显贵,始终爱民如子,秉公执法。历史上没有狸猫换太子,没有铡美案,但是他铁面无私却有目共睹,皇亲国戚犯法者不相容,执法之严让贵族害怕,包括他的亲舅舅犯法,他也照罚不误。这种严于律己的作风,感动百姓,也让坐在庙堂之上的宋仁宗为之一震。包拯不仅做过父母官,还出任三司使,管理财政,并且发动财政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包拯凭借自己的能力,最后坐上了枢密副使,位同副宰相。包拯一生都在为百姓做实事,为人忠孝,且两袖清风,他当的起“青天大老爷”的称号。包拯是后世人心中正义的化身,他和宋仁宗之间的君臣关系也十分和睦,令人称道。临终前,宋仁宗亲自到他家中看望,有此殊荣,历朝罕见。影视剧将他神话,而历史更让他流芳百世。
而至于著名的铡美案。其实并无此事,整件事完全是子虚乌有。包拯从来没有对一个叫陈世美的人动用过铡刑,其实他没有金超群版的龙虎狗三口铡刀的特权,整个事件纯粹是艺术创作。戏曲里的陈世美的原型实际上是清朝的一名叫陈熟美的官员。更重要的是,他为官清廉,公正无私,深受当时老百姓的爱戴,是切切实实的好官。
当时陈的两个同窗发小听说他在朝廷做了大官,于是就有双双来到陈熟美的衙门,向他讨份差事做。陈熟美宛然拒绝了,并且劝告他们回家好好用功读书,踏瑞考取功名。但是这两人见陈不肯帮助自己,一直怀恨在心,灰溜溜地离开衙门,回到家乡。
正所谓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这两人回家后,就根据当时的一个戏曲《琵琶怨》,竟然将陈熟美带入了角色,改名为陈世美,将他塑造成一个背信弃义,抛妻弃子的小人。有次,一个江湖戏班子在某个小县城唱戏,唱的正是这一出,小县城不大围观的人可不少,全程竟然是唱陈世美手下韩琦,将秦香莲母子逼迫并杀害的故事。
戏曲中的陈世美是如此残暴,让台下的观众十分不满,纷纷叫嚣说“将陈世美给杀了!”戏班班主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饰演包青天的戏子正好走过,在唱完《包拯下陈州》后,他还没来得及把包拯的妆卸去。班主忽然心生一计,那就干脆请包拯上去,将陈世美用狗头铡铡了了事,并将这计划对这个假包拯说了。假包拯一听,连忙摇头说:“不对不对,包拯是宋朝的,陈世美却是在清朝,用宋朝的人斩清朝的官?这是什么道理。”班主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台下群情激愤,不把陈世美杀了,怕是百姓会把自己给杀了,于是也顾不了那么多历史因由了。假包拯一定要上,陈世美一定得死,于是假包拯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其实当时假包拯上台后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实际也没怎么演,唱了几句后就将陈世美铡了,草草了事,却博得台下观众连声叫好。自从这次之后,戏剧里就有了《铡美案》这有趣的一幕。即使是现在,很多看过这台戏的人,得知真相后,对这个故事的曲折离奇依然十分震惊。
说到底历史总必全是真实的,甚至被全然歪曲了,很多时候它都是以人们的理想愿望流传下来,久而久之,历史的真实就会被埋没。当然历史的借鉴意义还是有的,至少在某些时候,它给后世的教诲往往都是要对社会心存正义,善恶有报的正面思想。
包拯“死因”真相大白,并非毒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清廉的官员之一包拯一直以来就被人们当作是民族英雄般的存在,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他的英雄事迹进行了改变,他是一个断案如神的人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事实也确实如此,包拯在宋朝的时候曾经解决过三个大案子,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案例则是真假太子。
也就是这一个案例让包拯名声大噪,并且与皇帝结成了忘年交的友谊。
据说包拯经常和皇帝谈论政事说到情绪激动的时候唾沫星子乱飞,甚至是飞到了皇帝的脸上,皇帝也不打扰他只是用袖子默默地把自己脸上的唾沫星子抹掉而已,可见皇帝和包拯的情谊还是很深的。宋仁宗在位的时候也对包拯做出了很多比较高的评价。
但其实包拯在历史上受到了很多士大夫阶层的抨击,因为包拯是一个非常正直并且口直心快的人。但凡谁是在民生上或者政治上有不作为或者是贪污受贿的情况出现他都会毫不掩盖地向皇帝弹劾他们。包拯在位的时候一共弹劾过30多位官员,基本上每一个都是高级官员,因此他成了士大夫阶层集体对抗的对象。甚至欧阳修曾经就弹劾过包拯说曾经被包拯弹劾下位两位官员的职位却被包拯给代替,包拯难免有私心。宋仁宗对包拯有着足够充分的了解,他认为包拯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也就没有给包拯认罪。在历史的记载上包拯晚年因为疾病而去世,后来就被他的女婿带往自己的老家合肥安葬。
但是,在现代的今天当考古队,对包拯的坟墓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时,才发现这里面还有别的事情被隐藏了上千年。
1973年的时候因为钢铁厂的扩建需要对周围的古坟墓进行迁址,于是考古队就对包拯的坟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但是在挖掘的时候却发现一个让人非常心痛的地方那就是包拯的墓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被盗墓贼盗窃过。最终考古队员在包拯的墓里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基本上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但是除了这些实物的金银财宝之外,考古队员却发现了一件隐藏了上千年的事情,那就是他们发现包拯的死也许另有蹊跷。
包拯的碑文上写着包拯在生病的时候还可以处理政务,后来因为严重而回到家中休养,在半个月之后却突然暴毙。在这期间宋仁宗曾经派人送来良药。这也就不免让人猜忌本不是什么大的疾病的包拯为何在半个月之后吃了宋仁宗的药而意外暴病身亡?难道君臣之间的和谐只是表面上的吗?一时间流言四起。如果包拯真的是被下毒毒死的这可能让很多人的心中感觉到不舒服,一介清官最后的下场却是如此。
后来考古专家运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对残留的包拯的尸体做了化学物质的分析发现包拯的身体里有大量的汞,远远要超出正常人的含量。在古代砒霜或者鹤顶红这样的杀人良药里都含有大量的汞。也许不知道汞的用处的人这个时候就会认定是宋仁宗杀死了包拯。但考古队员给出了正确的解释,大量的汞并不会伤害人的性命只是会对人的身体机能产生影响而已,汞不是杀害包拯的真正凶手。
难道宋仁宗洗白了吗?确实根据对包拯遗体里各种微量元素的分析,包拯身体里除了含有大量的汞之外并不含有别的有害物质。那为什么他的遗体里会被检测出超出正常人身体含量的汞呢?对此考古专家也给出了一个解释。
包拯当时已经身居高位已经不在自己的老家合肥做官,而他去世的时候正当是炎热的夏天,他的女婿要把他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难免会对遗体进行一些防腐处理。如果不进行防腐处理在炎热的夏天,并且古代交通条件那么落后恐怕包拯的遗体是等不到回到老家合肥就会腐败的。而在古代人们对遗体进行最常用的防腐剂就是用汞,虽然不是把它直接注入身体内部,但是相隔了几乎上千年,也难免这种物质会渗入到遗体内部,从而让工作人员检测出大量的汞。
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包拯就是死于正常的疾病,并非毒死。这让很多人的心中都放下了一块大石头,毕竟一个清官如果落得很惨的下场每个人心里都会不舒服吧,毕竟他还是我们小时候的男神呢。
荒唐的年代 包青天包拯尸骨无法安葬
民间传说,包公的家人做了21口同样的棺材,由合肥当时的7座城门同时往外出殡——在这样的障眼法下,还有百姓的的保护下,包公得以短暂的安息——
宋朝灭亡,金人开始了肆无忌惮的破坏,根据后来考古的记录,当时的金人采用“大揭顶”的方式对墓葬进行了严重的破坏,整个墓底居然不剩一块铺地的砖石……倘若是普通的盗墓贼,完全没有必要做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事,只能是泄愤!
这是包公墓遭到的最严重的一次破坏,后来,包公的后人仓促间将包公的遗骨迁葬到1号墓中的,这时候包公的遗骨已经散乱……而后900多年,包公墓一直没有受到打扰,这不得不归功于民间的盗墓贼,因为包公在民间的威望,人们不忍心打扰这样纯净的英灵,“包拯墓地,不可盗取,如果盗取,必盗其冢”!!!与此同时,还有世世代代包公的守墓人。
这一缓就是 1973年,因为合肥二钢拟在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建石灰窑,在《安徽日报》上登出了限时迁坟的通知,包括这座已有974年历史的宋包孝肃公(包拯)墓,一个包公墓清理发掘领导小组临时成立。
在墓中,专家从一号包拯夫妇合葬墓中捡出后的34块尸骨,根据中国社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鉴定,这些均是男性骨骼,而且其年龄在40岁以上……也就是说这是包公的遗骨。根据骨骼尺寸的计算测量,专家一致认定:包公应是中等身材,即165厘米左右……
不仅如此,根据民国七年绘制的《包氏宗谱》以及墓志铭的记载,包公的确就是一位白脸书生,个子也不高——
发掘不可谓不成功,遗骨也被交给了包氏后裔,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当地的公社书记(无赖当头的悲哀)却以“搞封建宗教活动,大包村的土地不能让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给抹黑”为由不允许包公的尸骨下葬,否则立即销毁。
就这样,遗骨放在了第34代孙包遵元家里,也许是不忍心看到祖先如今颠沛流离,无法入土为安,包氏后裔偷偷安葬了包公的遗骨。再然后,这部分遗骨也找不到了,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包氏的后代子孙不愿意说,让包公在某个地方安享宁静了——
至此包公的遗骨只剩下送往北京检测的那34块尸骨。
目前,这批留存下来的包拯遗骨,15块被保存在省博物馆,剩下的20块,1987年重建包公墓葬时,都放在了包公墓园内的棺木中。
对于包公尸骨的颠沛流离,真的应该道歉应该遗憾应该反思,还是用包公后人的话来总结吧: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因为时间太长了,能保留一部分骨头到今天已经万幸了,而且还找到了墓志铭,确定了他的墓。如今人们更看重的应该是包公的人品、美德,而不是遗骨。这么想,我们也就心安理得了。
电视剧《开封府》太过于戏说
在《开封府》中,进京赶考的新一代文人包拯,由于生性过分纯良,被无辜牵扯进了假冒皇子的案件当中。于是,被捕快架到了开封府衙,由开封府尹尹大人亲自审理该案。然后我们会发现,天子脚下、京畿重地,这位领着高薪的尹大人竟然瞎办案,即便在当朝宰相王延龄的监督之下办案效率也并未提升多少。
而后,我们又发现,其实府尹并不傻,他什么都懂,只是他太清楚这北宋之都开封城是个权力风暴中心,他根本斗不过明目张胆作奸犯科的那些权贵。这其中包括皇族、外戚、高官子弟等等,哪个都开罪不起,宁愿拉几个平民来当替罪羊。因为一旦揭开了权贵们各自的遮羞布,怕是会打破权力平衡,其后果可是一发不可收拾。他不能算是个好官,可绝对是深谙为官之道的圆滑之人,他以他的方式顾全大局,与刚正不阿的包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正式说包拯之前,还是得先说说太祖皇帝赵匡胤刚建国那会儿指派的开封府尹,他就是后来的太宗皇帝赵光义,太祖的三弟。都说太宗的皇位是抢来的,不过由他出任开封府尹这一点上来看,太祖的确有过兄终弟及的想法,毕竟也是多重军功加身的人,其过人的能力也是得到太祖的认可。况且赵光义同时还是晋王,而秦、晋、齐、楚王的封号历来最为尊贵,不是瞎封的。
赵光义在就任开封府尹期间,居然有强抢民女的不良记录!据北宋末年学者王铚于《默记》中的记述,一青州人带着女儿上京告状,哪知咱这赵法官对这个女儿起了歹意!很快就派人去买,老父亲不肯,他又让手下安习直接去抢了回来。《水浒传》里强娶林娘子的高衙内,施耐庵就是拿他做人物原型的吧!明察秋毫的太祖晓得了这事,气得全城缉拿安习,安习全家就躲到了南阳,直到赵光义即位才出来,还摇身一变做了节度使!也就是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不管王铚是不是在黑他,反正大家都信了!比起赵府尹,后来的尹府尹已经是进步太多了。
好了,可以说回进步更多的包拯了。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接管了开封府衙,接下来就跟《开封府》里演的那样,令他头疼的是前任开封府尹们误判或者说故意误判的案件堆积如山,有些还年代久远,可他废寝忘食地一一查证实情。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也绝不姑息任何一个坏人。
此间,包拯也发现了不少不合理的规定。按开封府的旧制,凡往诉讼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由守门的府吏再转呈,而是否审理与何时审理也都由府吏通知。因此,诉讼者无法在第一时间面见长官,府吏就往往借机向诉讼者敲诈勒索,以致于无钱便是有冤难申、告状无门。包拯一改弊规,全天敞开府衙正门,来自全国各地的诉讼者可直接移步公堂纳状,自陈冤屈。
开封城云集了各路皇亲国戚、达官显宦,无疑是全国最重要也是最难治理的一城。可包拯才不管你是亲王、驸马,还是宰相、大将,但凡吃上了官司,一律秉公执法。包拯虽然不排斥交友,却从不依附任何朋党,也绝不接收实为门客的门生,更别说卖什么人情。凭借私人关系以图公事之便的,必遭其拒却与鄙夷,因而才有了斩国舅、杀驸马、铡亲侄等典故。
包拯能言善辩,只要合情、合理、合法,便是皇帝出面也甭想包庇罪犯。长期下来,得罪的权贵可是多不胜数,因此在戏曲中有开封府四勇士与三侠五义的日夜保护,而现实当中自然也有深明大义的下属与江湖侠士相助。
京中权贵们曾为了水运之便,引新郑闵水汇入惠民河,使之流量大增,还在上面筑起水榭以供奢靡,河水却不再那么畅通。这惠民河也因此不再惠民了,常发水患,冲毁大量民房。包拯得知此事后,带着人手便去强拆了水榭等跨河的违章建筑,再多番疏浚,惠民河再次惠民。可权贵因此与之反目,而他根本不怕,并主动收集了有力的罪证上朝面圣劾奏,力求严惩这帮国家的蛀虫。
包拯此举一出,全城百姓都为之叫好。虽然皇帝是想包庇权贵的,可事情被包拯闹得这么大,他也更忌惮激起民变,自然没法拿包拯怎么样,而且也是时候借他人之手打击打击过分嚣张的权贵了。权衡利弊之后,皇帝还不是得杀一儆百,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再公开好好表彰包府尹的政绩。这种处理几个权贵,就能轻易赢得民心,后果还全由包拯扛着的好事,哪个皇帝不乐意。这也难怪《开封府》中的刘太后,不得不忍痛将人神共愤的亲弟弟交给包拯斩了。
在包府尹的治理之下,开封城的治安达到了空前的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包拯可是起了个好头,开封府尹再也不是什么上行下效的黑心官,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宗泽这些著名的大清官后来也都在这个职位上热心过。他们逆流而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他们的方式宣扬并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正义。
下面谈电视剧……
为何《开封府》看着这么不适应?
历史剧《开封府》从内容上来看,值得提倡的是,该剧将演义中的部分神话色彩给自然化了,显得更为合理。
具体举例,包拯不再是那个生来额头就长着月牙胎记的神人,而是因落井之后摔出来的月牙形伤痕。这既保证了包拯在人们心中固有的形象,又让不再迷信神力的现代观众更容易接受。
不过即便如此,本剧的槽点还是挺多的,大致是源自过分偏离固有的历史与已知的演义,细节处理并不是很到位,剧情发展上也是过于拖沓,着直接导致了很难连贯。简单来说,就是编得太离谱了,让人看得着实有些跳跃。以下,就来列出几点。
01 宋真宗斩杀文官
第1集,宋真宗当着众臣的面,问天监官天象如何,对方如实说了不吉利的话,宋真宗一怒之下让侍卫当场砍了他的头。这种情况在宋朝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两宋前后319年总共就杀了一个文人,还是那个因为通敌叛国僭越称帝的张邦昌。像是包拯这类把皇帝骂得满脸唾沫星子的,还有苏轼那类因犯下大不敬而被群臣往死里集体弹劾的,那都不是事儿,最多就是贬谪再贬谪,想免官都难。
早在太祖建国之初,杯酒释兵权之后,重文轻武之始,宋朝便立下了不杀文人这条默认的铁则。哪怕你谏官骂我祖宗十八代,我也没法杀你啊,更何况就是个看星象占占卜的,你非要跟他计较个什么劲啊。即便我真那么想杀你,也不能当着大家伙的面杀得这么直接吧。
还有那个充当天文学家的官员,从来没有天监官的说法,五代两宋时期被称为司天监。这是替皇帝窥探天意的“半仙”,一身的“仙气”,是神祇的代理人,一般由道家名士担此重任,性格自然高傲地很,不是那么容易就被请出山入朝为官的,因此皇帝对他们也是极为尊,比较著名的有汉代的张衡、唐代的李淳风、明代的徐光启。历朝历代,无论他们占卜出的结果让皇帝多难接受,都不是随口就杀得的,更何况是在宋朝。
对了,这里顺便提一下,剧中宋仁宗出生时包拯已经8岁,可实际上他应该比包拯晚出生了11年。
02 黑化的八贤王
全剧最早的一系列案件,是宋真宗被称为八贤王的八弟欲效仿其父宋太宗夺侄皇位,而将皇子们一个个暗害,最终还是被揭开了真面目,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之后就没他的戏了。如果看过《大军师司马懿》,就会发现比较有意思的是出演八贤王的这个王仁君,此前也演过与曹丕争夺储君之位的曹操四子曹植。
好了,继续正题。戏曲中八贤王的人物原型是取自宋太祖的四皇子赵德芳,比他堂弟宋真宗还大了9岁,他三叔赵光义从他父亲那得到皇位后的第5年,他就已经病逝了,时年23岁。而后来人们所传唱的八贤王,虽然被设定为宋太宗的八皇子,可一直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正义形象。
这回,八贤王成了剧中的第一个大反派,工于心计、心狠手辣、六亲不认、坏事干尽,这让人难以接受。在大家的心目当中,应该是杨家将、包青天等大好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便会像观世音菩萨相助唐僧师徒一样第一时间出现,下一场及时雨。
03 南唐皇室之后周儿
有个不知道究竟重要还是不重要的角色叫周儿,她的爷爷是宋仁宗被隐匿乡下时的教书先生,自称自己的父亲曾是南唐皇帝的老师。而这名与宋仁宗年龄相仿的小女孩的实际身份被说成南唐皇室之后,她的爷爷可能是南唐旧臣,在宋真宗的上一代亡国后便带着主公的血脉流落民间隐姓埋名。周儿长大后在与宋仁宗相认时,还非常接地气地弹唱着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就是相传被宋仁宗爷爷宋太宗毒死的那位亡国君主。李煜的两任国后都姓周,周儿可能就是李煜的孙女或太孙女。不过对这家人的具体关系在剧中并未交代得很清楚,只能任由观众去瞎猜。
回到正史当中,宋仁宗的后宫确有一名周贵妃,可她是个地道的开封人,而且是宫中的侍女,小了宋仁宗12岁,也就是说丈夫登基那一年她才出生。两人无论是不是在宫外认识的,青梅竹马反正是说不通。记得宋仁宗被接回宫的那天,周儿还追着马车问他以后会不会做个好皇帝,藏了皇子这么多年,太监和侍卫哪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将皇子的真实身份暴露给一介平民,毕竟还没回到宫里,还存在很多变数,不杀了他们都已经算是开恩了。
再者,都说是流落民间隐姓埋名的前朝皇族了,周儿的“爷爷”怎么可能会到处宣扬自己的父亲教过南唐皇帝念书。更为离谱的是,太后刘娥与周儿之间对此毫不避讳。其实准确来说,早在南唐中主那一代,就已经被北宋打得削去了帝号,改称国主,他们家最多也就算个王啊。哪有自命正统皇族甚至都已经结束五代十国一统天下几十年了,还张口闭口称人家为皇族后裔的。
即便北宋刚刚建国那会儿,多国并立,那还是北宋一家独大,根本不把那些弱小的国家放在眼里,刘娥竟然还那么客气地对周儿说要不是运气好还不知道今天谁坐在皇宫里呢,一点太后的自觉都没有,矛盾的却又是非要演得那么强势。
04 太后刘娥和相好张德林
宋真宗的德妃、宋仁宗的养母刘娥,原本是街头卖艺的歌女,被枢密使张德林看上,然后带回府中成了姬妾。后来不知何故,张德林又将其以义妹的身份献给了宋真宗。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是,宋真宗因刘娥由张德林所送,从未临幸过她,可在自己临死前后宫那么多女人却非要托孤给张德林安插的刘娥!既没爱过她,也没睡过她,爱的还是最有可能造反的权臣,然后让她照顾自己唯一的儿子,简直没有比这更不负责任的托付了!而最后,刘娥似乎还真心实意地替一个毫不相干的小皇帝着想,可就在之前小皇帝中毒她却没什么感觉,实在费解人物是如何转变得这么快的。
真实的刘娥,曾被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先前也的确嫁过人,是个叫龚美的银匠。15岁时因生活窘迫被丈夫卖掉后,又被指挥使张耆献给了宋太宗的三皇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两人同岁,根本不像剧里那样老少配。赵恒对这刘娥可是宠爱得很,只不过被父亲宋太宗知道了,刘娥被迫搬了出去。即便如此,赵恒还是经常出去跟刘娥私会,等到父亲一去世,便立刻把刘娥给接回了皇宫。再之后,刘娥念及旧情,称前夫龚美为兄长,龚美也改称刘美,这就是在戏曲作品中被包拯依法处斩的国舅。而最令皇帝忌惮的大臣,其实是宰相寇凖,可寇凖同时又带动朋党与拥护太后的一众朝臣相互抗衡。这里头,从头到尾就没张德林什么事儿,也没有什么太后跟朝臣通奸的说法,朝中最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寇凖。
再说剧中经常留宿在太后寝宫的张德林,这完全是虚构的。还有张德林的双胞胎儿子,该剧原创角色也忒多了,在某一段时间里占得戏份也多,却又完全住不住重点。正史和演义里的角色明明已经够用了,却非要做出如此画蛇添足之举,你用最常规的庞太师也比现场重编一个角色好多了吧,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且你原创就原创呗,非要跟包拯恩师也是死对头的王延龄名字来个谐音,以致于时常把两个角色给看串了!还故弄玄虚,让人看不明白刘娥、张德林、王延龄究竟是忠还是奸。剧情的确是复杂的,却毫无逻辑性可言。
总而言之,这剧乍一看还行,可就是不能细看,问题实在太多了,一旦看多了便会引起多番不适,这里难以向大家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