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唐宋时期社会繁荣稳定,诗词歌赋也非常的丰富,所以这时期的文学作品反而稍显暗淡,但是这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文学大家,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唐宋时期的集大成者及其代表作,以供大家记忆。
一、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二、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三、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四、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的代表作:《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五、苏轼
苏轼是宋代的著名诗人,号“东坡居士”,因此很多人都习惯把苏轼称为“苏东坡”。苏轼1037年1月8日出生在眉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的代表作品:诗词《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有:《赠刘景文》等
六、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苏洵)兄(苏轼)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
苏辙的代表作品有:《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七、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王安石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等。
八、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巩是北宋政治家、散文家,“
曾巩代表作:《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以至于林语堂说,这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
宋代官员待遇比较优厚,退休之后能够优游林下,吟诗作文。这种厚禄制度,使得官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创作,所以文学艺术,成果累累,能够流传万世。宋代以科举取士,政府官员都是文学之士,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这样的事,历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
唐宋八大家:为何连李白都没能入选,却选中了名不见经传的曾巩?
唐宋八大家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文学组合,然而很有意思的是,唐宋时期的最负盛名的文艺大咖李白、杜甫等人却没有入选。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因为李白是写诗的,而唐宋八大家拼的是散文。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也没错,但是只对了一半。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唐宋八大家都是怎么来的。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人,两人差不多在同一时代;欧阳修和苏洵是北宋时人,活跃于仁宗朝;其余四人比他们略晚,也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
但是,如果有一天,韩愈和柳宗元在街上遇到了,并不会相互道贺:“恭喜恭喜,入选唐宋八大家了哦!”“同喜同喜”。
同样,其他六位在他们生前也不知道自己入选了唐宋八大家。
那么,唐宋八大家这个荣誉榜单,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呢?
答案是,明朝。
明朝初年,有个叫朱右的人,编了一本书,叫做《六先生文集》,其中选取的就是以上八位大家的文章,这是唐宋八大家作品的首次合辑。
那既然是八个人写的,为啥叫六先生呢?因为朱右将苏洵父子三人合为一家,故称六家。后改称《八先生文集》。
明中后期以后,唐顺之、茅坤二人先后继承了这个说法,并挑选了这八人的文章,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共计160卷。
由于这本书流传很广,在文坛的影响力很大,于是文艺圈渐渐将这八位文学家合称唐宋八大家。
换句话说,哪些文章能入选这本书,哪些人能入选唐宋八大家,并不完全是文学家们自己决定的,更多的是,唐顺之和茅坤觉得哪些文章合适加入这本书,觉得哪些人适合登上唐宋八大家这个荣誉榜单。
那么,问题来了,唐宋时期是文化发展的高峰期,那么多文艺大咖,那么多优秀的散文,为什么唐顺之、茅坤偏偏选了这八个人的文章呢?
古文运动
我们往往探究一件事不要看表象,而要去看本质。
那么,唐宋八大家的本质在哪里呢?
本质在于,编撰这本书的朱右、唐顺之、茅坤等人究竟是什么身份,他们为什么要编撰这样一本散文合集?
事实证明,这事的背后,深藏着明代的一场绵延持久、参与人众多的文化运动。
鲁迅先生说过,文学本没有流派,写文章的人多了,便有了流派。
明孝宗弘治年间,无病呻吟、粉饰太平文章越来越多,兴起了一个叫做台阁体的散文流派。他们的文风,简单来说就是,一眼望去文字优美,但仔细一读言之无物。
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伙人的注意。
这伙人主要有七个,领导者叫李梦阳,于是后人将这七人称之为前七子。
前七子在文坛上发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文必秦汉,诗必唐宋。
要论诗歌,首推唐宋,但要论文章,秦汉以后皆不可取,必须要秦汉时期的才是原汁原味,大家写文章都应该学他们。
这个世界从来不可能真正复古,一切复古都是为了取其一种精神,从而为现实服务的。
那么,前七子的这个口号究竟要做什么呢?
他们从复古的文章中找到了朴实无华的文风,找到了言之有物的内容。他们要追求的是复古求实,反对的是无病呻吟、浮华空洞。
其实出发点是好的,但走着走着就偏了。
经过前七子一番扫荡,文坛上的靡靡之音倒是没有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剽窃古人、求坛附帖。
说得明白点,变相的仿古抄袭。乍一看像秦汉人写的,满篇不是人话,仔细一看,依旧啥内容也没说。
其实这也很正常,不是每个人脑子里都是有东西的,可是现实要求必须出稿啊,于是,这样的文章就诞生了。
所以说,并不是文字优美就能做文学家,脑子里没东西,写出来的仍旧是一堆垃圾,只不过是外表光鲜的垃圾而已,比如前段时间的贾浅浅诗人。
合着搞了半天,复古是有了,但求实仍旧没有。
但文学家们显然没有要迷途知返的意思。前七子走了,又有了以李攀龙等人为代表的后七子继承了衣钵,继续扬起复古大旗。眼看着考古考古,就差穿越回去了。
于是,文坛上另一批反对前后七子的人冒出来了,他们被称为散文唐宋派。
而编写《唐宋八大家文钞的》三人之中,唐顺之,嘉靖八才子之一,唐宋派的先驱;茅坤,唐宋派的骨干之一。
那么,唐宋派又推崇什么呢?
他们的观点是,反对仿古抄袭。不仅秦汉时期的文章可取,唐宋文也是可取的。我们主要不是看啥时候写的,要看文章中有没有“道”、有没有说清楚作者想表达的观点(道其中之所欲言)。
说得更明白点,我们写文章是为了畅谈国计民生,是为了直追六经(儒家经典),是为了直抒胸臆,是为了言之有物。
那么,怎么样才能表达我们唐宋派的观点呢?怎样才能告诉大家,文章的“道”在哪里呢?
很简单,找范文。于是,《唐宋八大家文钞》新鲜出炉了。
那么,为什么是这些人,为什么是这些文章呢?
看看唐宋八大家中,韩愈和欧阳修的简历,就明白了。
韩愈在中唐时期,曾经也倡导过一次古文运动,他的核心观点是-文以载道,柳宗元是韩愈的忠实追随者和亲密战友;
北宋时期,欧阳修等人又掀起了一次反对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其主要参与者就是苏氏父子三人、王安石、曾巩,以及范仲淹、梅尧臣等人。
所以说,茅坤编这部《唐宋八大家文钞》,并不仅仅是散文合辑,更重要的是表达他“不必文工,但求有道”的观点,强调散文写实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为什么是这些文章入选《唐宋八大家文钞》,为什么是韩愈等八位散文家入选唐宋八大家这一荣誉榜单?
因为他们都是写实派散文的代表人物,这些文章都是“文道合一”的写实派散文的范文。
为什么李白不能入选?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再回头来看,为啥文坛大咖李白不能入选呢?
首先,李白的主攻领域是诗歌,而不是散文。这一点很多人也说到了,但仅仅这一点不足以解释这个问题。
因为人家李白也是全能文学家好吧,他并不是没写过散文,比如《春夜宴桃李园序》《与韩荆州书》、《明堂赋》、《大鹏赋》等。
但是,李白的身上还有一个标签是啥:浪漫主义。而浪漫主义是个啥呢?简单来说,有点精神胜利法的意思,管你斗转星移,我就是那颗最亮的星。
而唐顺之、茅坤等人强调的是啥呢?直抒胸臆、文道合一。
所以,一个喜欢天马行空、想象上九天揽月,一个喜欢让脚踏实地、让现实唤醒灵魂。
不仅如此,这其中的《明堂赋》、《大鹏赋》还是李白向唐玄宗的献媚之作,满篇都是粉饰太平的靡靡之音,这更是与唐顺之、茅坤希望通过《唐宋八大家文钞》所推崇的文风背道而驰。
而反观大家眼中,唐宋八大家中最没存在感的曾巩,却有着《醒心亭记》、《游山记》、《道山亭记》、《墨池记》等一系列优秀的写实散文作品。
所以,即使如名不见经传的曾巩,是不是比李白更加适合入选唐宋八大家呢?
时至今日,以更加开明的眼光来看,李白是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强调的更多是想象的天马行空,和近乎自我麻痹的喜怒哀乐;
而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则是优秀的写实主义散文家,他们强调的更多的是国计民生的现实,和直抒胸臆的犀利观点。
我们不能说,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够优秀,但我们同样不能否定,唐宋八大家的写实文风可以更好的引导社会风气,能够更好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没有优劣之分,但却是两条不同的路。
如果全世界的文章都是写实,没人天马行空,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比沉闷,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但如果这个世界的文章都是不着边际,没人看着脚下的路,那么这个世界将陷入自我陶醉和麻痹,而这也就离灭亡和末世不远了。
所以,李白的文章不能入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李白不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不是他不优秀,而是大家的领域(诗歌/散文)不同,方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也不同。
这是李白的幸运,是曾巩的幸运,是唐宋八大家的幸运,更是我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