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的历史,可以总结为两点,即:一部战争史,一部苦难史!或许,正因战争频繁,所以苦难不断!
在古代的战争中,流寇应该算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群人!流窜作案,走到哪抢到哪,几乎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汉朝的黄巾、唐朝的黄巢、明朝的李自成等,差不多都是如此!当然,这样的流寇还有一个名称,即:农民起义军!
那么,在古代这些流寇当中,最残忍的是哪一个呢?如果说大规模吃人是最残忍之举的话,那么必然就是此人无疑了,因为他率领的军队,一年之内吃掉了30万人,估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这就是黄巢和他起义军!
需要说明的是,在五胡乱华时代,或许有异族吃人比他还多的,但本文讨论是流寇,所以其他吃人军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中国最残忍的流寇,一年吃掉30万人,如今却成了一悲壮英雄!
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又苟延残喘地维持了100多年,但是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虽然有过几次改革,但是由于宦官和藩镇的阻挠,都是以失败告终,到了唐僖宗时,老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可以说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新唐书·五行志》—“关内大饥,人相食”
《旧唐书·僖宗本纪》——:“京师食尽,贼食树皮,以金玉买人于行营之师,人获数百万。山谷避乱百姓,多为诸军之所执卖。”
皇帝下了很多政令,说朝廷要爱民如子,减轻赋税,但是由于皇帝没有权威,政令到了基层后完全变样,贪墨之风不但没有缓解,还进一步严重起来。老百姓为了活命纷纷铤而走险,落草为寇。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是以唐民迫于必死而揭竿以起也”。当时,韩秀昇造反,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擒,问他为何要反?他说:“天下无复公道,纽解纲绝。今日反者,岂惟秀昇!”
如果说朝廷的贪腐已经让百姓无活路可走了,那么爆发的蝗灾更是一点活路都不给百姓了,蝗虫所到之处颗粒无收。
《资治通鉴》—“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874年一个叫做王仙芝的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率众率众叛乱。并由此敲响了唐王朝的丧钟。
王仙芝是一个私盐贩子,出于奔走各地贩卖私盐时,抗拒官府查缉的需要,而练会了一身武艺。在当地的百姓中,也拥有了一定的号召力。当时关东正值大旱,但是本身已然处于沉重的财政压力之下的朝廷,非但不能抚恤百姓,反而还要继续催缴租税、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王仙芝周围,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率众叛乱。
第二年,也就是875年黄巢起义响应,率众数千会师曹州,声势日益浩大。四方苦于苛征暴敛的百姓,散居民间的庞勋旧部,争先投奔义军,发展到几万人。
黄巢和王仙芝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所谓相似之处,就是在率众叛乱之时,黄巢的身份也是一个私盐贩子。但是,与王仙芝不同的是,黄巢有点像后来的满清时期的洪秀全,不仅从小读过书,据说还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过进士考试。只不过考了几次,非但都没有考中,反而在长安看到了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所以,后来的事实证明,黄巢对朝廷,对社会的仇恨,要比王仙芝来的更加深刻。宋朝建立之后,吸取了黄巢落第秀才造反的教训,就对“差几分”的考生非常照顾,用“扩招”、“特奏名”等,来消除黄巢这样超级落第秀才的造反可能!后来有个图书管理员也是……所以啊,小人物不可小看啊。
但是,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当年他考中了进士,因而在朝廷中谋到了一官半职的话,他是否还会采取同样的立场。我们这样说,并不是为了逞市井之徒般的口舌之快。而是要纠正一种错误了很长时间的历史观,那就是不能把所有的造反者,都归为起义一类,都归为为大众谋福祉的一类。简单的说,不能说凡造反的就是好人,凡是平定造反者的,就是残害民众的坏人。
而应当切实的去观察他们的行为,客观的去评价他们的作用。就像孔子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看他所依据的理由,看他行为的方式方法,看他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那么任何人就都不能隐藏其行为的真正意图了。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这首诗写的那是杀气腾腾,气度不凡,气宇轩昂,气势如虹!黄巢起义军也的确气势如虹的打下了大半个唐朝地盘。
“若黄巢,则陷广州旋弃之矣,蹂湖湘旋弃之矣,度江淮旋弃之矣,甲、蔡、卞无尺地为其土,无一民为其人,无粒粟为其馈,所倚为爪牙者朱温、尚让,皆非素所统御,同为群盗,偶相推奉尔。”
公元879年,黄巢攻占了广州,为了报复广州军民的抵抗,破城之后直接下令屠城,被杀的人数完全无法统计,根据当时一位阿拉伯人商人写的旅行记《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仅仅是死于屠刀下的回教徒、基督教徒、犹太人便多达12万多人。另一位阿拉伯学者马素第的《黄金草原》一书则称遇难的外国人数量是20万人。无论是12万人还是20万人,被屠杀的本土居民数量之巨可想而知。
公元880年,攻占长安后,再次开始大规模的烧杀淫掠,往日繁华无比的首都,再次变成人间地狱。皇亲贵族、达官贵人、富贾商人全都无人幸免。新唐书中对此的记载为:
“《新唐书》朱门甲第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
与后来的李自成起义如出一辙,按说攻破了都城,都做了皇帝,还改了国号,该有的都有了,为什么就失败了呢?
咱们先学成功的地方吧。《水浒》中“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最终选择了招安,作为黄巢的起义合伙人加领导王仙芝也选择了招安,结果寒了起义将士的心,而最具战斗精神和人格魅力的黄巢做了起义接盘侠,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起义。唉,农民太苦了,但凡活的好好的,谁愿意干那些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营生呢?指定是活不下去了,在家老老实实呆着是个死,拿起锄头反抗也是个死,不如赌一把,死也要死的值一些,死了都要反!
要说黄巢起义最大的历史功绩,当是为我党发明了游击战术:避实就虚,流动作战。黄巢从山东老家打到河南遇到阻力,所幸南下江淮,接着转战江浙地区,然后攻取福建,继续南下夺取广州。在随后的岁月里,黄巢如鱼得水,纵横大江南北,四渡长江两渡黄河,向南打到广州,向北打到长安。要知道唐朝时越往南可是越偏僻,唐军防御力量也相对越薄弱。所以一路势如破竹,一路发展壮大,然后挥师北伐,照样一路砍瓜切菜一般,广东—湖南—湖北—又向东到了江浙,在广袤的南国大地上按顺时针画了一个圈圈,把唐王朝诅咒的颤颤兢兢。藩镇之间各自为战,各自为营,有着巨大的战略空间,所以起义军才能转着圈的打。如同一条蛮横的大龙,在大唐帝国版图上肆意翻滚,最终毁掉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如果从流窜的角度来看,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流寇的活动范围,能比得上黄巢!近代学者黄仁宇评价,“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可以说,黄巢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流寇!农民起义领袖不是农民 对民众祸害往往大于朝廷
颤抖吧,你们这些统治者!朋党们,宦官们,藩镇们,毁灭的时刻到来了!我替黄巢吹响了讨伐的号角,接着注意时间变化,起义大军十月攻陷信阳,阜阳、商丘、徐州、兖州;十一月到汝州,当月十七日攻下洛阳;休息玩耍十多天后挥兵西进,六天后,十二月初三攻下潼关,初四攻下华县;初五唐僖宗仓皇逃奔四川成都……
初进长安,百姓夹道欢迎,起义军还是比较规矩的,慢慢的露出了流寇的劣根性,黄巢就管不住部下了,开始了抢掠…………于是悲剧就这样注定了。
君不见高祖进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乎?三章虽简,然而行之有效,汉军照做了,就赢得了天下的民心。
元末朱元璋向李善长请教如何才能天下太平呢,李善长答:“秦朝时候天下大乱,出身亭长的汉高祖气量大,能容人,又不滥杀人,所以很快就统一了天下。将军能学习汉高祖,定当成就大业。”朱元璋照做,成功;黄巢、李自成、没有如此,失败。我党努力建立统一战线,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然后就成功了。
对比元末农民起义开始的政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巩固成果,扩大战果,不做出头鸟,暗中发展。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再对比我党成功的三大法宝:M思想,D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黄巢只具备武装斗争一条,即使他的斗争很有艺术,很有成就,没有政治的润滑,没有人民的团结,失败当然就是注定的了。
说到底,黄巢本身是存在一些局限性的,首先,不是说农民不行,而是没有团结当时的社会精英,比如高祖身边聚集了萧何、张良、陈平、韩信等一批杰出的人才;其次,杀伐太重,民心背离;第三,根基不稳,起义军转战大半个国家,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各个方面都得不到保障,一旦合围,只得再次逃窜,终将无所遁。第四,军纪不严,与寇无异。从进入长安后来的表现看,显然军纪不够严明,谬之大矣。
黄巢第一次攻入长安,进入城里后,他放纵士兵打砸抢烧,弄的长安百姓鸡犬不宁,在之后唐军打来的时候,当地百姓争相帮助官军,这让黄巢怀恨在心,在第二次攻入长安的时候,他展开了血腥的报复,杀人无数。在《旧唐书•黄巢传》中记载:“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
史料记载:“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为了维持大军的粮草,他竟然下令把人杀死做成干粮,实在令人惊骇。如今有专家统计,仅在围攻陈州的一年时间里,黄巢大军可能就吃掉了30余万人!
如果黄巢提前看过这样一段话,也许历史可能会不一样吧:“山外青峰楼外楼,无数英雄争上游。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一瓶水不会响,半瓶水才晃荡。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作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说的办”。
以王仙芝和黄巢这两个人为例,其起事的原因固然是因为朝廷的腐败与政治的残酷,但是他们所依据的理论——追求所谓的平均,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天下人人都可以平均的享有资源的话,又如何去区分勤劳与懒惰?又怎样体现对勤劳者的公平呢?其次就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上看,就更加与所谓人民的福祉没有多大关系了。
在王仙芝叛乱的过程中,基本上一以贯之的就是“上表求官”,后来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便想投降。
只是因为遭到了黄巢的责骂,和军队的强烈反对,王仙芝才勉强拒绝降唐,但是从此也与黄巢分兵作战,在事实上削弱了实力。
而且就在这之后不久,当朝廷发布《讨草贼诏》,动员官军和地方武装加紧镇压起义军,并对义军提出,如解甲投降,必当超授官爵,厚赏资财等政策之后。王仙芝就再次写了降表,派他的心腹大将前去请降。
只不过,因为唐朝官员内部,因为贪功而在护送他们进京的过程中,将他派去的两员大将杀死之后。王仙芝才愤然引兵南下,与唐军展开决战,最终在两个月以后,就被集中了优势兵力的唐军合围歼灭。
由此可见,其真正的目的,至少更多的是倾向于,为自己谋福利,而不是为民众谋福祉。王仙芝死后,其军队的一部投奔了黄巢。那么这个读过书的私盐贩子黄巢,是不是就比王仙芝拥有更高的境界呢?很遗憾,黄巢确实可能在才干上,尤其是在残忍上胜过王仙芝,但是说到境界,二人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王仙芝死后,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成为了当时叛军的实际首领。由于在中原唐军实力相对雄厚的地区,遭到唐军的袭击,一再失利,于是决定南下,包围了广州。在此期间,黄巢曾屡次致书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求为天平节度使。二人惧怕黄巢威势,极力申奏,但朝廷不许;后来黄巢又亲自上书朝廷,求为广州节度使,却只授予府率。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黄巢才大为恼怒,转而急攻广州,并于九月占领了广州。但是他在广州又做了什么呢?广州原本是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和重要的财赋供应地之一,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和繁华的贸易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外国商人,黄巢军在广州大肆滥杀无辜,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达二十余万人!
只是因为岭表气候湿热,导致军中大量出现因为水土不服,或者感染瘟疫而死亡的人,士气低落,黄巢才决定北还。沿途又烧杀劫掠了十几个州府,最终于880年11月攻克了洛阳。
十多天后从洛阳挥兵西进,并于第二年881年攻入长安。这是黄巢叛军第一次进入长安。
起初,黄巢军进入长安之时,“整众而行,不剽财货”,入城后,军纪严明,闾里晏然,而且张贴出告示,晓谕百姓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并且向贫民散发财物,因此受到百姓的欢迎。
黄巢本人也在长安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齐。但是,就像明末李自成进北京一样,不久,其部属就开始“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唐室官员惶惶不可终日。随之而来的就是没收富家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有一首流传后世的诗,记述了当时的情景,其中有两句叫做“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见当时的惨烈程度。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些投身叛军的人,并没有什么高尚的政治理想,其所期望的不过是在当兵吃粮的基础上,能够有机会发一笔战争财罢了。
所以,眼见长安的富庶,岂能束手旁观?只不过这种与强盗无疑,甚至更甚于强盗的行径,必然丧失掉民意的支持。所以,在第二年882年唐军反攻长安的时候,民众就转而支持官军了。
但是,就像所有残暴之人一样,黄巢并不认为民众态度的转变,是因为自身的缘故,所以当他再次攻入长安之后,就迁怒于百姓,于是纵兵屠杀,血流成河,谓之“洗城”。
“洗城”的结果,就是因为失去民众的支持,而导致军粮短缺。就在此时,黄巢手下的大将朱温投降了朝廷,并且随即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成为了一支围剿黄巢叛军的重要力量。
同时,唐朝朝廷又一次故技重施,召来了沙陀(古代西北少数民族)贵族、雁门节度使李克用,协助围剿黄巢。883年1月四万沙陀骑兵进攻长安。黄巢军十五万迎战,遭到大败,只好撤出长安。一把火烧了长安城。在逃跑途中为了抢夺粮食,河南、山东很多百姓被屠杀。
此时黄巢做了一件,足以使他永留史册的事情——为了应付全军粮食,黄巢以人肉为粮糗,数百巨锤,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无论男女老幼,悉数纳入巨舂,称之为“捣磨寨”。
《旧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大军攻打陈州之时,出现了粮草不足的现象。在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黄巢命军队建造舂磨砦巨碓,采用机械化方式,日夜不绝,将活人辗碎,以人肉作军粮!
“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
“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
下面介绍几个名词。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里去壳或捣碎。
臼: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制成,中部凹下。
碓: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有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会连续起落,去掉石臼中糙米的皮。
搞清了这些工具,就可以很清楚黄巢是怎么解决部队的粮食问题了。他把人抓来,活生生地放入石臼里,然后像舂米一样,用巨碓把人碾成肉泥,来填饱士兵们的肚子。在围困陈州的三百多个日夜里,黄巢动用了数百个这样的巨型杀人机器,同时开工,流水作业,日夜不停。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间碾为肉糜。陈州四周的老百姓吃光了,为扩大原料供应来源,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在黄巢围困陈州期间,到底有多少无辜百姓在这间人肉工厂中变成“食品”已经无法统计,但是可以粗略地计算一下。平均每名死难者去掉身上不能吃的部分如毛发(不去骨头)可出一百斤肉,每名士兵每天吃三斤肉,那么在三百天内仅一名士兵就要吃掉九个人。如果把士兵的口粮减半,再假设有一半的时间士兵不吃人,那么每一名士兵还要吃掉两到三个人。黄巢从长安出来时带了十五万军队,招降秦宗权后又得兵数万,再加上沿途投军的,总兵力应在二十五万到三十万之间,可以想象,在这期间又有多少无辜的人被活生生吃掉?
这一切,并非来自于恐怖小说,而是发生于现实生活中不容置疑的事情。黄巢在这个当年使孔子受困的地方,亲手导演了一幕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间惨剧,其规模之大,手段之卑劣,足以让从古至今,全世界最丧心病狂的杀人恶魔也感到羞愧。
后人保守统计,黄巢大军一年之内,至少吃掉30万人!对于这一数据,有人认为不靠谱,认为史书上记载的内容,是封建统治者对起义军的污蔑和抹黑!
然而,现代专家分析认为,如果按照一人吃3斤肉来看,100斤鲜肉,才能满足33人!黄巢有10万大军,每天大概要吃掉3030人!史书记载的一个细节与之吻合,即:日食死尸三千具!所以,史书记载基本可信,并非污蔑和抹黑!
好在历史是不会给这样的人多少时间来危害社会的,黄巢的行为虽然恐怖,但还没有能够吓倒陈州的守军,反而更加激起了守城军队的斗志,在顶过了敌人一轮一轮疯狂的进攻后,他们终于盼到了自己的救兵。
在如今的教科书上,黄巢成了一个拯焚救溺、解民倒悬的义军领袖,是一位壮志未酬的悲情英雄!然而,黄巢轰轰烈烈壮烈一时了,但对百姓来说,却可能是一件比苛政更惨的事情!
最后,黄巢先是被朱温大败,手下多名大将都投降朱温,后又遭到李克用的沙陀骑兵连续追击,最后仅剩千余人马,在向兖州逃窜的过程中,在一个叫做野狼谷的地方,其外甥林言见大势已去,“惧追至并命”,于是便乘机杀了黄巢及其兄弟妻子。结束了他残暴毒虐,又偏激狭隘的一生。至此,黄巢起义结束。
关于黄巢下落,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被杀。
据《旧唐书·黄巢传》中有关黄巢死因的记述是这样的:“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按这段推断,黄巢兵败后看到生还无望,为了保存反唐血脉,便让他的外甥林言把自己杀掉。要知道林言不但是黄巢的外甥,还是黄巢身边的禁卫队首领,可以说是黄巢最亲密的人,林言拿着黄巢的首级去投唐请功,不但可以让亲人保全下来,还可换来他下半生的荣华富贵,甚至给其后人东山再起创造机会。
林言最后挥泪斩下黄巢的首级去降唐军,不料中途遇到沙陀人,沙陀人求功心切遂将林言也杀了,将两人的首级一同献给唐军。
第二种说法:自杀。
《新唐书》对于黄巢的死记载和《旧唐书》截然不同。黄巢兵败狼虎谷后,他见大势己去,又不想成为唐军的俘虏,悲观绝望之下,他选择了自刎而死。
第三种说法:出家。
到了宋朝时,关于黄巢下落有新的说法,那就是黄巢当时没有被杀死,而是采取了瞒天过海之计,找了个替身替自己死去,以迷惑众人。
俗话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而灯下黑的黄巢则选择了“中隐隐于市”——趁溜到洛阳去了。传说黄巢在洛阳平安地住了几年后,才选择向东南而行,半年后,他选择了在浙江宁波一所叫“雪窦寺”的寺庙“栖身”,每天研习佛法,后来当上了住持,数址年后安死于寺庙,后葬于寺前含珠林。并且有诗为证: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
不过清代学者聂剑光所著《泰山道里记》有这样的记载:“黄巢死于泰山……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黄巢墓。” 经专家考证,这里就是《泰山道里记》所记载的黄巢墓,此地与狼虎谷相距几十公里,如果真的是黄巢尸骨的埋葬地,那么则证明黄巢真的没有死于狼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