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钟山山麓明孝陵景区(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石象路7号),过了金水桥和文武方门,便看见了一个红墙青瓦的建筑碑殿。碑殿建于康熙年间,现存有5块碑(3块立碑,2块卧碑)。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现在的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块碑刻。根据《中山陵史话》等书籍记载,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门,但毁于战火,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碑殿,并竖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
康熙题写的“治隆唐宋”
由曹寅制成巨匾,悬于享殿的重檐之间,并刻石立碑。碑座也是赑屃,和大家在四方城看到的相同。原来的碑身已断,碑额遗失。文革后将三块断碑嵌在红墙中,供人欣赏,但大家欣赏的治隆唐宋碑是同治年间所刻的。在治隆唐宋碑的东西各有一块碑,是乾隆拜谒明孝陵所立的诗碑。殿后东西两侧各有一块卧碑,东侧是康熙23年玄烨南巡江宁谒明孝陵纪事,亲自祭奠并行“三跪九叩”之礼。西侧卧碑上主要记述了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到江宁第三次拜谒孝陵,亲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命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于享殿。
“治隆唐宋”碑
正中的一块就是康熙手书的“治隆唐宋”碑,碑下有只驮碑龟趺。石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石碑上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
康熙帝,名玄烨,爱新觉罗氏,清朝第4位皇帝,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2位皇帝,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年号为“康熙”,庙号“圣祖”,史称“清圣祖”。
"治隆唐宋"四个字是1699年清朝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谒陵时所题,是康熙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誉,是在耳闻目睹南京城的盛况后对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由衷的赞叹之词。康熙六次南巡,六次亲自拜谒了明孝陵(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康熙四十六年三月),拜谒时行三跪九叩之礼。
《清圣祖实录》记载了康熙皇帝第三次祭拜明孝陵时的一段话, 康熙说 :“明洪武乃创业之祖,朕,两次南巡俱举祀典,今朕临幸,当再亲祭”……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
幅员辽阔,远迈汉唐,繁荣似锦,治隆唐宋
▲曹寅主持刊刻-治隆唐宋托片及东西握碑
且不说“治隆唐宋”的书法水平,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四个字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这是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对于朱元璋的称颂不仅见于这座石碑,还见于一些史籍中,也不仅出于康熙皇帝之口,还出于其他清代皇帝之口。康熙皇帝五次南巡,每一次南巡都要亲自拜谒明孝陵,拜谒的时候行三跪九叩之礼,从山门磕头一直要到陵墓下,无比虔诚和崇敬。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可谓优渥有加。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有人说,康熙皇帝写这几个字是故意给别人看的,绝非康熙皇帝由衷之言。
如果这是明朝谁谁说的,那就无非是歌功颂德,无可厚非,明朝也够黑了,随便弄点就能驳倒。但如果这是康熙说的,那就不是评价客不客观的问题了,举个例子,黄帝杀了蚩尤后,将他的头砍了下来挑在旗杆上,以此炫耀武力震慑四方,但又对外宣称因蚩尤以五金造兵器有功,封其为兵主,各部落酋长们一看黄帝枭首兵主蚩尤,这是何等武力?夸赞死敌功绩,这是何等宽容?如此所为却不怕其余部死灰复燃,这又是何等自信?康熙这评价,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和明朝是否真如此牛逼,关系倒不大。
康乾二帝此举,不仅包含对前朝的评价,也包含有笼络广大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人心的目的,这样做有利于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统治的巩固和加强。康熙是在收买人心。“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清军作为“蛮夷外族”入主中原,初入关的时候,因为一个发型问题,便创造了“嘉靖三屠”、“扬州七日”等惨案。康熙皇帝这样如此高规格大张旗鼓地祭拜朱元璋,很明显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此外,康熙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拉近与汉人的距离,也颁布了很多的汉化政策。康熙皇帝在证明自己的正统。人们都知道,虽然明朝和清朝也打了很多仗,但是明朝是亡在了李自成手中,而非满清政府。而清军入关在追杀李自成的时候,也是以为大明王朝复仇的正统自居的。康熙皇帝也是在此像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合法性,并非是蛮夷入侵。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这话听一听就罢,清朝标榜的是远胜前代,就是”三尺之童亦皆洞晓“,最后还是吹自己,康熙朝,发生了两件明史大案,明史案与南山集案,雍正朝,吕留良案和屈大均案,康熙的“治隆唐宋”和《明史》的”远迈汉唐“无非是一种表演行为。不过,也要清楚的一点是康熙虽宣传自己对于朱家的“仁德”,甚至希冀寻找后代授予职务以看护明陵,但一旦真的找到又是另一番事了,朱三太子朱慈焕的遭遇便可以很好说明(崇祯的三个太子去哪了 朱慈烺的归宿到底如何?)。当时已然七十五岁的朱慈焕被捕,辩解称自己不在盛年三藩之时反而在清廷稳定衰年谋逆的不可能性,然而康熙却是一口咬定“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清朝是君权高度集中的一个朝代,所以溜须拍马盛行,比较喜欢吹牛,所以清朝时期的称赞自带加成buff,看着笑笑就好。
这显出当时满人的狡猾阴险了,把明朝捧得高高的,打着给大明报仇的幌子灭了李自成入的关,还替汉人报了君父之仇,汉人还不得感谢满清痛哭流涕啊,更显出他们是继承大明的正统的。这个得夸,不夸没办法显示自己正统。殊不知将明朝后裔斩尽杀绝,剃发易服暴露野蛮人本性,所谓征服王朝,对满清再适合不过。满清就是一个中国人被北亚野蛮人征服的时期,而由于满人本身文化浅薄低下,到后期慢慢融入中国的过程。
当然清朝必须要感恩明朝,毕竟拿下了大明的天下,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就连科举制度、学校制度,天文立法等也完完全全照搬下来。正是这些制度,满清不仅仅延续了276年的历史(明朝与清朝的国祚都是276年?国祚怎么算?)。对于这种政治性的评价,要领会说这句话的人想要表达的潜台词。如果明朝真的“治隆唐宋,远迈汉唐”,那么取代明朝的大清简直是自古以来第一朝了。这哪里是夸明朝,明明是自己夸自己。这副狂妄的嘴脸啊!
朱元璋是否担当得起“治隆唐宋”这四个字?
治隆后唐韩宋,远迈北汉南唐?
朱元璋:别吹了,要脸
朱棣:别吹了,要脸
朱由检:别吹了,要脸
朱祁镇:吹!可劲儿吹!爷们就爱听这个!
单指朱元璋和朱棣时期而已,别以为说的是整个明朝276年,然后清粉包衣就逮着这句话证明《明史》的客观性。
重八Judy还是可以吹一下的,那段时期是中国封建时期最后的余晖。开国八十一年,最高领导人就被敌国掳走,汉唐都没有过的。
“远迈汉唐”说的是明成祖朱棣,出自《明史-成祖本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朝的前期,还是具有一些汉唐的气象的。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爷儿俩在位的时候,明朝经常对骚扰它的蒙古各部,也就是元朝的残余势力,给予沉重的打击的。虽然明朝前期对元朝的残余势力的打击,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元朝的残余势力对明朝的袭扰,但是明朝在战略上处于攻势,这是毫无疑问的了。汉唐鼎盛期把周边都揍了一遍,明鼎盛连蒙古都没扫干净。
然而,随着朱棣的离开人世,明朝的皇帝大多数都是一蟹不如一蟹的了。特别是经过了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一役之后,明朝就逐渐的由强盛转向衰落了。而明朝也从对周边国家和部族的战略攻势,逐渐的转向战略守势了。在周边“夷狄”们的眼中,明朝这个天朝上国的地位,不要说一落千丈,至少是今不如昔了。明朝周边的缅甸、交趾(就越南)等国不断的蚕食它的领土还不说,就连由半民间武装组织的倭寇,也从当初对明朝的小打小闹,转变为深入它的南段沿海的大规模袭扰了!在倭寇袭扰中国南段沿海的高峰时期,中国的南段沿海甚至出现了“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的紧张局势,这在明朝以前的中国海防史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而后来倭寇虽然在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的打击下大部被歼灭,但是明朝却再也没有能夠出现中兴的迹象。
张居正在万历初年的改革,不过是这个沉疴积弊日久的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和万历的亲政,明朝从内部进行自我革新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明朝,终于在内部的太监干政、吏治腐败、农民起义,还有外部的满州贵族政权兴起的夹击下,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结束了它的生命。而所谓的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根本就是名不副实的。
三国的影视剧,吕布活着的时候,没人打的过。可是吕布死后,是个猛将都“XX之勇,不下吕布”。吕布死后,人均吕布。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就是一道门槛,上有汉唐,下面就是其他大一统王朝。他之所以令人怀念,一是因为他确实够强,中国自夏商到明清,朝代政权多如牛毛,大明排到第三都没有太大问题,这已经相当强了。二是因为他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大明之前,是中原百姓最屈辱的时期之一,大明之后,就是“大清亡了”。而大明本身,又是和大汉一起并称的得国最正的王朝。
但是汉唐是什么概念?两汉四百年,二十四位皇帝十代明君,哪怕是汉桓帝汉灵帝这种名声不太好的皇帝都没有干出来什么十恶不赦的大坏事,皇帝整体政治素养没有任何朝代能比。其中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汉光武帝、汉明帝六位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都是保守可以排到前二十的存在,景帝、昭帝在西汉连庙号都不配拥有。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孙吴李岳”,有三个都在西汉。这四百年起码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一个汉使带着十来个随从就可以纵横周边各国,屠国灭史如同家常便饭。即使到了汉末三国,国内三家打的鸡飞狗跳,收拾周边依然跟打儿子一样。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尚武最有血性的时期,而唐朝,是文化最包容最大气的时期。明朝建立是汉人文明中最自私最残暴最愚昧的年代,明史里一句话都不能信。明朝就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养着一家姓朱的。
唐朝不仅仅是四海宾服、万国来朝、文化鼎盛那么简单,那是外族争相来华建功立业,外国人只恨自己生来不是唐人的时期。黑齿常之百济人、高仙芝高句丽人、李光弼契丹人……诸如这样的外族大臣名将,在唐朝数不胜数。前有大汉十三将,后有大唐安西军,那个时候国内人民的国家认同感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铁血大汉、盛世大唐不是吹得。
我发现一个很奇葩的现象,不少人要吹捧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去看实际的情况 ,而总喜欢拿别人的自评、他评当作铁证。就像拿破仑为什么说中国是一只沉睡中的东方雄狮?不懂前因后果,自high不已。
康熙说洪武永乐时期“冶隆唐宋,远迈汉唐”你就信了,乾隆自称“十全老人”你们咋不信呢?他还说过李世民这个贵族N代是草莽出身的英雄。“草莽出身”??有没常识?图书管理员先说皇帝中用兵打仗“自古无人可出李世民之右,其次朱元璋耳。”可他后面又说刘秀是“中国最会用人、最会打仗、最有学问、学历最高、最早土改的皇帝”。那你是信前面的,还是信后面的呢?他看到郭嘉的“十胜十败”也是很赞赏,说古今罕见。看商鞅时说商鞅四千年第一政治家看姚崇又说古今没几个人比得上,再看张说也是这么说。现在专注于某一朝代军事史料的研究者,还常常有新的发现推翻以前的看法或修正以前的看法。管理员并不是很有时间去仔细研究史料,分析战局对手,很多时候的评价只是开个玩笑或者气氛到了,随口感叹一句,某一时刻的看法,并不是很认真的评价。类似于那种写写读后感的心态,没有多考虑严谨方面的问题。有一次还说:明英宗是个干的很不错的皇帝。这真不是一个懂历史的人能说出来的话。不要以图书管理的话当做网络键史圈粉圈的工具,也不要高举两个凡是这种口号。他根本不是史学家,他经常天一句地一句,说得好听叫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相当于随便发了个朋友圈,别人还使劲琢磨琢磨是啥意思。
我们现在尊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可是在李世民眼中,嬴政和杨广一个逼样,你信不信李世民呢?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我们现在将汉大将军卫青视为千古名将、民族英雄,可是在苏轼眼里,卫青就是个奴才,在他的著作《东坡志林》里面,有一则评论汉武帝和卫青的文字, 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武帝踞厕而 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黯。青虽富贵,不改奴仆之姿,而黯社稷臣也,武帝能礼之 而不能用,可以太息矣。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汉武帝是个无道之君,没什么能证明的,但是他上厕所的时候接见卫青,不衣冠整洁穿戴端正就不接见汲黯就是明证,而卫青呢不过是个奴才,适合舔屁股,所以上厕所的时候接见他,正合适。你那你要不要听苏轼的呢?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最早还是明朝的心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李贽说的,在李贽为著名历史人物立传的《藏书》一书中,总编目里对秦始皇有这么一条批语:“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那么这句话是否就是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功绩最大的皇帝呢?如果这样认为,您就上当了。看完李贽对其他人物的评价,您就会发现,“千古”这类表示最高级的词是李贽评价历史人物时常用的。譬如大泽乡起义打响反秦第一枪的陈胜,李贽评价为“古所未有”。对推翻秦朝的西楚霸王项羽,李贽评价为“自是千古英雄”。对推翻秦朝的汉高祖刘邦,李贽评价为:“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这就矛盾了,汉高祖是尧以后第一人,秦始皇也在尧之后,那到底谁更胜一筹呢?最最矛盾的还是他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评价: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唯我圣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后几五十年,无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无一时而不思得贤之辅。看到没?朱元璋是“千万古一帝”,比秦始皇的“千古一帝”强上一万倍。
很多人对于别人的历史评价是这个态度:支持自己观点的, 就拿来当铁证,不支持的,就当没看见。名人的评价就一定比普通人更客观公正吗?名人的评价就不受主观喜好、利益关系、时代映射的影响?不见得吧。
你看到某个名人说谁谁谁天下无敌、无出其右、远超XXX、千古无二………你自动理解为他说谁谁谁很牛逼就行了。这种评价当个参考就行,你非要较真,逐字逐句的分析,甚至拿来当谁比谁更强的证据,就太幼稚了。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不及满清
这个是不是我大明的完全体?
反正没有汉唐的和亲,我赢了!
反正没有两宋的岁币,我又赢了!
你开心就好
扪心自问,你还有哪些比他们出息?
清朝人写的《明史》能信吗?
康熙吹朱元璋“治隆唐宋”无非是想拉拢一下江南汉人地主,朱元璋本来对地主也不咋地,汉人地主不信,康熙也不信,但是为什么说,说白了是满汉地主合伙骗底层老百姓,在清朝方面看,康熙等满清酋长把自己打造成朱元璋的英明君主一样的形象忽悠老百姓,地主们也这样干,让老百姓觉得这帮地主还挺有良心啊,还知道吹一下汉人皇帝,那地主们就没了当汉奸的心理负担。
不就这样嘛。
“远迈汉唐”,就更有意思啦,朱棣怎么当皇帝的?反贼啊,那只要通过功绩大来洗白污点,那满清又怎么起家的,也是明朝的反贼啊,
反贼满清的逻辑:
明朝自朱棣以后就是反贼皇帝,我反明也算不上太过分吧?
不过反贼也有优点啊,反贼朱棣“远迈汉唐”,我大清不就也可以“康乾盛世”。
说白了,就是清人的宣传工具。
如果真的是“治隆唐宋”,唐宋没出现的大规模内战,明朝初期出现了,不是打脸?
如果真的是“远迈汉唐”,明朝征服不了安南,汉唐可是实实在在把交趾郡拿在手中。然后汉唐把匈奴、突厥彻底打得没脾气,明朝?瓦剌也先笑而不语。
比亚迪的“远迈汉唐” 比亚迪车标用秦、唐、宋、元朝代命名有何含义?
比亚迪·秦,紧凑型车,A级,定价12-17万RMB;
比亚迪·汉,中大型轿车,B级,定价23-28万RMB;
比亚迪·唐,中大型SUV,B级,定价13-17万RMB;多说一句,这是目前比亚迪王朝系列里保有量最大的车型;
比亚迪·宋,紧凑SUV,A级,定价7-9万RMB;
比亚迪·元,紧凑SUV,A0级,和宋差别不大,定价5-10万RMB;
比亚迪·明,大型SUV,C+,定位高端车,预计定价30-60万RMB;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明 还真是“远迈汉唐”了。
明朝的黑点污点:皇帝和文官集团太刚(直憨憨),不懂变通。殉葬(被朱祁镇废除),土木堡大送精锐,皇帝被俘。厂卫制度,滥杀功臣。党争,不干实事。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晚期赋税太高,官逼民反。崇祯虽然我很同情他,但他的操作真的作死。崇祯帝有活路不走 非得寻死真得算上“千古一帝”
明朝打败蒙古,复兴衣冠,复兴汉文化,曾拥有过亚洲最强大舰队,友好通商,万国来朝。土木堡时期,不投不屈,反抗到底。(刚即是缺点也是优点,不同时期要辩证看待。)文化科技上,哲学,艺术,医学,科学,数学等都有大幅度发展,明朝中期应该算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小说绘画戏剧达到巅峰。经济上,不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要,隆庆开关,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过小规模资本主义萌芽,中兴时期,人民不仅能丰衣足食,精神上也能得到享受。闭关后,海盗泛滥(这应该算缺点)。军事上成就(对外),推翻蒙古统治,复兴汉室建立朱家天下,抗倭成功,并在朝鲜打败日本,灭掉占据台湾的荷兰,打败过葡萄牙舰队,击退过英国舰队。
总的来说,明朝优点多于缺点。亮点高于污点。从巅峰时期的影响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来看,综合实力应该排在第三。
菲律宾人口一亿多,其出产火器,可准确命中几公里外的敌人,其生产的船只可绕地球一圈,其甚至可以填海造岛,那么无论怎么看,菲律宾也比汉唐强大太多,是否可以说,菲律宾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了?
大明连周边少数民族都没灭掉几个,西域都过不去,哪来的治隆,哪来的远迈了。
明朝一个近代国家再超不过汉唐这种古代国家可就说不过去了啊。
明孝陵清末“蛋白照”显示:“乾隆题诗碑”本就已断
碑文上的文字早已斑驳
治隆唐宋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碑殿建于康熙年间,现存有5块碑。
正中的一块就是康熙手书的“治隆唐宋”碑,碑下有只驮碑龟趺,不过这只驮碑龟趺的脖子非常短。有说法是,这只龟曾经被毁坏过,头是重新接的。碑的左侧上方还有“康熙岁次己卯四月望日敬书”的一行小字。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两块乾隆皇帝的诗碑。另有两块卧碑藏在这三块碑身后。其中东边一块刻着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治隆唐宋’四个字是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谒陵时所题,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亲自拜谒了明孝陵,拜谒时行三跪九叩之礼。”中山陵园管理局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战乱,纪事碑几经摧毁,如今碑文上的文字早已斑驳。
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块碑刻。根据《中山陵史话》等书籍记载,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门,但毁于战火,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碑殿,并竖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正中有一块大石碑,下有驮碑龟趺。其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 碑殿中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这是因清朝刚统治中国,康熙执政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谒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过多次重创,尤其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这块“治隆唐宋”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当时,康熙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现在的御碑也是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看得到一道补过的裂痕。本来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现在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
在这个方城中央是一个拱门和一个圆形隧道。从隧道的54级台阶往上,迎面是宝顶的南墙,它是用13层石头建造的。可以沿着方城左右两边的步道爬到明楼。
“翁仲路”长250米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由一对柱子、两对文臣和两对武将组成。华表呈六棱柱形,在神道的中间。它高约6.6米,雕刻有云龙纹。隐约能感受到当时的庄严气势。
明孝陵神道上的石雕都是用圆雕技术雕刻的。线条流畅,气魄宏伟。它不仅代表陵墓的高贵、圣洁和美丽,还起到保护、辟邪和礼仪的作用。
骆驼是象征着外域边疆。他们指的是大明的疆域辽阔。照片拍摄时,明孝陵已经破败不堪,有些地方已经变成了农田,但地下宫殿保存完好。
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明太子朱标的明东陵也在此。1381年(洪武十四年)开始建设。第二年,马皇后被埋在地下宫殿里。因马皇后谥号“孝慈”和明代“孝治天下”而得名。1405年,(永乐三年),明孝陵建成,历时25年。当时,明孝陵规模很大,在陵区种了10万棵树,养了1000多只鹿。
在明朝,明孝陵是普通老百姓的禁地。明孝陵占地面积2500亩,有5000名士兵守卫。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也有效地保护了明孝陵,以争取汉人的支持。然而,到了晚清,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南京战事导致地面木构建筑被毁,但数百年来从来没有被盗。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明孝陵的主体建筑主要是陵宫区,包括大金门、四方城和神道。木结构建筑大多是在49年后重建的。
“乾隆题诗碑”本来就是断的?
在享殿前门看到一块康熙皇帝亲笔提写的匾额,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块碑的顶部已“削了头”。而在“治隆唐宋”碑的左右侧,还各有一块“乾隆题诗碑”。其中右侧的这块碑上,有一道明显的断裂,为了让碑完整,管理部门后来还用水泥将其补全(这等文物管理水平实在是……)。
1870年代 治隆唐宋碑
明孝陵博物馆研究人员王广勇告诉记者,关于“乾隆题诗碑”断裂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但是,这次征集到的清末蛋白照片则显示,这块碑本来就是“断头”的。记者在这张照片里看到,“治隆唐宋”碑是完整的,其左侧(西侧)有两块碑,最左侧那块“乾隆题诗碑”,顶部毁掉一部分,而这块碑现在的位置,恰恰就是现在“治隆唐宋”碑的右侧(东侧)。
“唐宋”之间的裂痕也是谜
这张老照片中,“治隆唐宋”碑是非常完整的,包括碑的顶部,而现在游客所看到的碑上,唐、宋两字之间有明显的断裂,也是后来“缝补”的。
王广勇告诉记者,唐、宋两字之间为何会有断裂,直到现在还不得而知。根据碑文的记录,康熙将“治隆唐宋”碑的制匾和勒石立碑的工作都交给曹寅。不过,康熙令曹寅制的匾是什么样子现在没有资料,但是勒石立的碑就是现在游客看到的这一块。而根据文献资料,这块碑在清朝后期是重新修补过的。然而,这次征集到的照片显示,当时这块碑完好无损。
王广勇说,他们也请教了一些中山陵管理局的老职工和文史研究人员,他们对此的解释也有不同的版本。因此,这张老照片给谜团众多的明孝陵又增加了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