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来自太平洋的东风追随着太阳的北归,将大量云气雨水带往古老的大陆。解冻千里,滋润万物,山河一片氤氲之气象。
此时全国多数地区由冬转春,在和风细雨的催促下,花儿次第开放,暖风拂面,空气湿润,春天带着勃勃生机而来。说好的雨如约而至了吗?古人通过雨水的天气预测气候,现代的我们还保留了哪些生活智慧?
雨水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时节动植物均被大自然唤醒,水獭开始捕鱼,大雁飞回北方,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抽出嫩芽,菜花、杏花、李花依次开放,“粉”满枝头,大地呈现出一派清靓无尘、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习俗雨露滋润,万物生发,雨水节气的习俗也被赋予了希望和生长的意义,充满着人情味。其中一个习俗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至今还在一些地方流行。古时候,到了雨水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如果有了孩子,还要带上“罐罐肉”,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女儿要回去,女婿得陪着,还得送礼,送的礼品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红带,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
元末明初娄元礼的《田家五行》则记载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占稻色”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意思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预测稻谷的成色,从而占卜这年稻子收获的丰歉情况。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这年稻子收成就好。
雨水意味着中华大地逐渐开始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
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已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
雨水不仅表明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所谓“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节气也意味着春季正真的到来,日照时间与强度逐渐增加,气温回升较快,霜期告终,冬天逐步褪去,柳树开始发芽,阳面的野生植被在雨水的冲刷下开始返青,春的气息越发惹眼。形式上降雪渐少,降雨渐多,故名“雨水”。
每当雨水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进行春播耕地、麦田施肥、大棚管护等农事活动,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
此时节动植物均被大自然唤醒,水獭开始捕鱼,大雁飞回北方,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抽出嫩芽,菜花、杏花、李花依次开放,“粉”满枝头,大地呈现出一派清靓无尘、欣欣向荣的景象。“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在诗中,将此时的杏花之美,描绘得活灵活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雨水,是春的开始,春雨至,万物生。
雨水润泽万物。此时大地回暖,天地间一派开春气象。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不仅表明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中国人对雨水是珍重的,认为降雨是上天的赐福。雨水过后,便进入到了早春时节:气温回升,日照增强,雨量增加,万物生长,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中国人对雨有太多的感激。人们把它视之为上天的慈悲,上天洒降甘露,润泽万物生灵。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
一候獭(tǎ)祭鱼
雨水后五日,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二候鸿雁北
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大雁等候鸟感知春信,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
草木在绵绵的细雨滋润下,迸发出了嫩绿的新芽,雨媚风娇,莺飞草长。
一候獭(tǎ)祭鱼:雨水时节,“此时鱼肥美,獭将食之,先以祭也”,是说水獭把它捕获的鱼都在岸边码放好,嘚瑟一下,但在想象丰富的人们看来,这如同祭祀时整齐摆放的供品一样。
二候候雁北:所谓候雁北,说的是鸿雁向北迁飞,途经此地。九九歌谣中“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八九雁来”正是候雁北。大雁从越冬地向度夏地飞去,途经我们的观测地,或许会在本地“服务区”歇个脚,加顿餐,喝口水。
三候草木萌动:无论是雨水一候獭祭鱼还是雨水二候候雁北,都未必能够给人带来持久的触动和欢喜,真正能够使人感受到春意初生的,是草木萌动。雨水开始,草木有些在地下萌芽,有些在地上萌发,仿佛是天人相与的洋洋喜气。
雨水节气紧随春姑娘来到人间,暖暖的天气带给人们甜甜的心意,
融化的冰雪演奏出丁冬的乐曲,清爽的雨丝冲刷掉一年的烦恼。
细雨荡轻尘
柳绿客舍新
春雨杳无踪
滋润万物生
雨水节气农事
雨水由南向北逐步增多,我国黄河地区,冬小麦在雨水的冲刷下也开始返青。东北,西藏,新疆,内蒙等地区,井然有序地拉开,备耕生产的序幕。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了耕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我国毕竟是农业大国,雨水这个节气也很重要。谚语常讲:“雨水到冰河开,春季眼前即到来,备耕农具好生产,今年又是丰收年”。
雨水节气饮食
在饮食上,应多吃一些芽类与叶类菜,使人体顺应大地生发之象摄取食物,补五脏之需。同时多注意饮水,春风拂面即温煦也带有几分燥热,以水之凉润解春之燥热。这个季节,因为阳气开始逐步往外散发,气血亏虚的家人们很容易犯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此时除了多吃些木耳,红枣等补气血的食物,同时还要加强锻炼, 多到户外走动。
雨水节气养生
春季同时也是个返冻季节,保暖工作也要做到位,早晚温差仍然很大。有老寒腿的家人们,一定注意保暖御寒,因为大地的湿凉之气开始往上返,有风湿的家人们,最好早晨空腹喝一杯姜糖水,以防寒气入骨伤身。
春季也是肝病复发高频季,常饮水,常微笑,常抻懒腰,疏肝理气。将长发披散开、穿宽松服装,使身体完全处在放松状态,早休息,早起床,这是最好的度过春季的方法,家人们要顺应节气,做自己最好的保健医生。
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就很容易损伤到肝功能, 到夏天转为寒邪之病,人体能够勃勃生长的能量就很少了,正所谓春发,夏长,所以切记多运动,多饮水,多微笑,身心放松。
“雨水”时节,寒冷的冬末开始向温暖的早春过渡,气温虽然回升,但余寒仍会不时而至;冷暖不均的气候,还容易使人心神不宁,情绪波动,影响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春季肝火旺,易伤脾,平日应注意内调肝气,外清湿邪,以利养脾;三餐要保持五味不偏,少食辛辣生冷,忌偏食暴食,宜多吃山药、百合、胡萝卜、豆芽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与新鲜果蔬。
雨水习俗你知道多少?
农事忙
农谚说: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雨水节气到来,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的冬季已经过去,降雨开始并逐渐增多,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雨水节气在南方,被称为“可耕之候”,春耕、春灌、播种、育苗、施肥、防冻、嫁接果木等农事活动便要陆续展开了。
“雨水”时节,天气暖而不燥
对越冬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小麦也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
要做好“看苗施肥
清沟排水”的田间管理
同时,正值冬末初春的过渡时期
乍暖还寒时候
作物易受低温冻害
要采取培土施肥等防冻措施
回娘屋
雨水回娘屋
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女婿要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去给岳父岳母送节,称为“接寿”,表示对辛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的感谢。
撞拜寄
在一些地方,雨水节气是一个很富有人情味的日子。在川西民间,早晨天刚亮,一些年轻的妇女便牵着儿女站在大路边,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当有人经过时,无论男女老幼,都会拦住对方,让年幼的儿女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称为“撞拜寄”,希望孩子能够健康长大。
雨水养生小秘诀
随着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容易困扰脾胃,所以,这一时期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既便于吸收,又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此外,还要注意腿脚的保暖,少用冷水,少吃寒食。
宜健脾祛湿
雨水后春雨慢慢增多
导致湿气过盛
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腹泻等症状
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
饮食上少油腻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忌吃燥热食物
乍暖还寒是雨水的特点
“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
饮食宜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
燥热食物“火上浇油”
因此要不吃、慎吃辣椒
不喝、少喝白酒等
宜进食红枣、淮山、莲子
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
春捂防寒提阳气
雨水过后
气温虽有回升
但部分地区寒气未退
且湿气较重
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
老人小孩要“春捂”
预防“倒春寒”
尤其要注意腿脚的保暖
才能预防春季疾病入侵
此时养生
应逐渐从“秋冬养阴”
过渡到“春夏养阳”
每日上午10时前后及晚上睡前
可按摩腹部来提升阳气
仰卧床上
以肚脐为中心
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
旋转按摩200次左右
既可提高消化系统功能
又能排除脾胃湿毒
提高睡眠质量
雨水养生
“雨水”时节,寒冷的冬末开始向温暖的早春过渡,气温虽然回升,但余寒仍会不时而至;冷暖不均的气候,还容易使人心神不宁,情绪波动,影响身心健康。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春季肝火旺,易伤脾,平日应注意内调肝气,外清湿邪,以利养脾;三餐要保持五味不偏,少食辛辣生冷,忌偏食暴食,宜多吃山药、百合、胡萝卜、豆芽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与新鲜果蔬。
疏肝理气勿生气动怒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这时候补肝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很多人在春天会血压升高,眼睛发红或者容易头晕,或者容易上火,这些都是肝气太旺的症状。这时候肝要理,要顺,要舒,不要让肝气淤积在体内。
春天心情一定要非常愉快,当然一年四季都要快乐,不过在春天尤其不要压抑自己,一定要让心情自然畅达。其次,可以通过散步、太极等适度运动。另外,也可以配合一些食材来理肝气,比如喝点玫瑰花茶,让肝气疏通,并且能舒缓压力。
省酸增甘养脾气
春季养命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宜清淡饮食,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
雨水后天气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可多食红枣、淮山、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
春时宜食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结合,便于吸收,补脾养胃、去浊生清。食用莲子粥、淮山粥、红枣粥等为好。
晚睡早起勤锻炼
春天到来,日渐延长,夜渐缩短,阳气渐长,而阳主动阴主静,人就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减少睡眠,增加活动的时间。同时,要注意雨水节气是早春节气,早晚仍然较为寒冷,因此运动不宜过于激烈,避免因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平衡,导致肝气过剩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
适当“春捂”护“两头”
雨水季节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因此,雨水节气仍要注意保暖,不要急于脱冬衣,最好适当“春捂”。建议 “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和足”,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这万物萌发的时节里
我们也振作精神
向自己奋斗的目标出发。
雨水节气最美的一首诗,开篇即是千古名句,美得令人心醉
“雨水”节气其实含着两个概念,古人一个字表达一种含义,雨是春雨,水是春水。这是立体的丰沛的开始,示意着今年的希望。
对于贵如油的春雨,古代文人墨客在作诗上从不吝啬自己的才华。韩愈写下了“天街小雨嫩如酥”,陆游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这虽是千古名句,但写的仅仅是文人眼中的春雨。历史上,能将一场春雨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民情怀,也就只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的春天。杜甫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颠沛流离后,来到了成都。他在好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到四川成都定居,杜甫在蜀中开始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身耕作,种菜养花,与当地的农民交往亲密,深深懂得春雨对农民的重要性,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诗作。
起句“好雨知时节”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万物生长,正需充沛雨水,雨仿佛早早看穿这一切,不动声色就下起来了。颔联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点明了首句中的“好”,这贴心懂事的春雨呀,就应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下,细细地滋润万物。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出了夜雨的独特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以农人为友的杜甫,以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全诗细腻生动,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堪称旷世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