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有一类非常特殊的人群——太上皇。
这些太上皇大部分都是生前就交出皇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甚至给了自己的亲戚(晋惠帝司马衷)。而他们的下场也大多十分凄惨,换句话说,在古代封建历史上,能够正常死亡的太上皇都是少数。然而在这些人当中还有个最为另类的存在——乾隆。
乾隆的太上皇计划不仅早有预谋,而且还与众不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上图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一、太上皇们的“悠久传统”
纵观中国古代两千年的封建帝王,生前正常传位给儿子,主动交出权力的皇帝几乎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的太上皇是被迫让出皇权,头顶无用的名头,日子过得也是相当凄惨,好一点的如武则天也得交权听儿子的安排。(然而几天就老的不成样子了)
那么太上皇是怎么来的呢?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在秦朝。秦王赢政统一天下后,自称始皇帝,也就是秦始皇了。所以他决定追封父亲秦庄襄王赢异人为太上皇。
颜师古在古籍中解释道:
“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
可见,太上皇是不参政的,只是一个尊称,没有实际上的权力。
上图_ 淝水之战遗址--八公山麓,寿阳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后凉太祖吕光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太上皇。吕光本来是前秦的大将。前秦就是那个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击败的国家。吕光当时正在西域,就干脆自立称帝,建立了后凉,后来他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成了太上皇。(值得一提的是,他死了之后,他儿子的皇位被兄长篡夺了)。
从吕光开始“太上皇”不仅仅是个尊称,而且还代表了皇权转移给了下一代。从吕光开始,我国历史上的太上皇多达20多位,而且历经魏晋南北朝到清朝基本历代都有太上皇。
皇帝尚未离世,即将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一般是父子相传,在古代称为“内禅”。毕竟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篡位都是打着所谓“禅让”的旗号,内禅至少从名头上来说好听的多。然而,看似和和气气的父亲传位给儿子的背后,又有多少当权者的血泪与无奈。这些太上皇们又因何“内禅”呢?
上图_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
二、不得不说的“禅让理由”
要说这帮太上皇们归政(禅让皇位),不仅仅意味着舍弃无比尊崇的帝位,同时也意味着丧失无上的皇权,甚至意味着无法掌控自己的未来命运。所以在古代历史上来讲,“内禅”的理由大致有三种。
这个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唐高祖李渊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传位李世民;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诛杀韦氏集团后,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金兵大举进攻,宋徽宗让位给钦宗(让他背锅)。
唐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政变次数最多的朝代,其中最出名的两场政变,一是玄武门政变,二是马嵬坡兵变。两次政变都诞生了新的帝王和新的太上皇,而这两位太上皇偏偏都是晚年凄凉。
玄武门政变后的李渊因为是开国君主,手中还掌握着不下于李世民的权力,但为了保住李唐江山,李渊不得不对李世民妥协。这与李隆基不同,李隆基在马嵬坡兵变后,经过晚年昏庸和安史之乱的他手中已经没有了多少权力。
相比李隆基,李渊是因为被李世民所忌惮,这才被幽禁在深宫之中,失去自由。李世民虽是明君,但他也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这天子就是李渊。那时候,李渊手中的权力并不比李世民来得弱,可以这么说,李渊在朝堂中的权力远远不是李世民能够比得上的。要是李世民胆敢不对李渊做出一些限制,李世民的皇位真的很难安稳。
所以,李渊晚年的不幸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太过强大,李世民十分忌惮,甚至说是惧怕。以至于到了贞观三年,李世民一直在东宫办公,而太极宫一直被李渊所占据,为的就是恶心自己的这个儿子。谁让自己的这个儿子与自己有杀子之仇,夺位之恨呢?
李渊晚年的痛苦更多的是因为失去了两个至亲骨肉,白发人送黑发人,以及和另外一个儿子产生了生死大仇。当然,失去权力和自由的滋味也并不好受,但看到唐帝国在李世民手中变得越来越好,李渊心中还是有所欣慰,让这种不好的滋味减轻了许多。
只要李渊不死,李世民对他的忌惮就永远不会消失,所以,即使到李渊病入膏肓的时候,李世民也不敢将他放出宫去看看。生出这样不孝的儿子,李渊在临死前或许很后悔吧!
相比起李渊,李隆基虽然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晚年的李隆基和晚年的李渊进行对比,他就是一个渣渣。开元盛世是李隆基创建的,但也是被他给毁的。到了天宝年间,朝中的忠臣和贤臣尽皆被唐玄宗打压,只剩下奸臣和佞臣能在朝堂中活跃,这才给了安禄山机会,发动了改变唐朝国运的安史之乱。
马嵬坡兵变, 太子李亨逼死了杨贵妃,唐玄宗成为了太上皇。不久,安禄山军团发生兵变,李隆基与李亨重回长安。但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完全被李亨给架空了,手中没有任何权力。按道理来说,李亨没必要死死地限制李隆基的自由。
不过,李隆基虽老,但他也是政变大拿,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李亨对李隆基的忌惮并不比李世民对李渊的忌惮来的小。更因为李亨在作为太子期间,一直被李隆基死死限制着,每天担惊受怕。李亨对李隆基真的没有什么父子之情,和一点又和李世民与李渊不同。
所以,唐玄宗晚年的太上皇生活不好可能也与李亨要报复他有关。杨贵妃的死亡对于李隆基的打击也是巨大的,但相比爱情,李隆基更加珍惜生命,所以他选择了苟活。李隆基在深宫中唯一的慰藉就是杨贵妃的画像,以及高力士宽慰。
但最终,李亨连李隆基的这一点慰藉也毁去了,高力士被安上了潜通逆党的罪名,流放外地。被派去照顾李隆基的玉真公主也被李亨强令出家,宫中只剩下了李隆基一个人,茕茕独处,就如同晚年的李渊一般。
李隆基就这样孤独地在深宫中生活了两年,然后抑郁而死。这样的心态远比李渊要脆弱得多,要知道,李渊是在深宫中,怀着对李世民的仇恨,以及无比的孤独生活了近十年的时间。开国君主就是不一样,或者也是因为对李世民的仇恨,李渊不肯轻易死去吧!因为只要李渊活着,李世民这个皇帝当地多多少少会有些不自在。
如果真要对比李渊和李隆基两人的晚年谁更加凄惨一些,我想两人应该平分秋色。同样都是被儿子政变夺权,经历相同;都是被儿子杀了心爱的人,不同的是,李渊失去的是两个爱子,李隆基失去的是爱情;晚年一样孤独,李渊的挚友裴寂、武士彟都被调离了中央,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被安上了谋反的罪名,身边都没有了亲近的人;最后,李渊是靠着对李世民的仇恨才吊住了性命,而李隆基是在抑郁中生不如死地活了两年。
这两位太上皇的能力都不小,但也都是政治的失败者,晚年凄惨是注定的。如果硬要将两人的凄惨程度分个高下,我比较支持李渊,他毕竟活得比较久一些,每一刻都是煎熬。
还有一些比较奇葩的,比如遭受到母后挟持的也有,北魏的献文帝禅位于北魏孝文帝就是被冯太后逼的;还有迷信天象的,比如北齐武成帝传位后主高纬。(封建迷信要不得)
上图_ 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乱 《明皇幸蜀图》
天宝之乱,唐玄宗出逃,肃宗灵武即位,玄宗当时遭遇了马嵬驿之变,失去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不得不让位于肃宗;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代宗(也就是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虽然最初并不想当皇帝,但还是临危受命。比较搞笑的是后来代宗当皇帝还上瘾了,在英宗回来以后还将他囚禁了很久。
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赟让位于幼子宇文阐理由很简单:他要纵情享乐了,所以他干脆就禅让皇位。还有的是厌倦政务,比如宋高宗传位孝宗,就是因为宋高宗年纪太大根本无法理政。其实看起来乾隆似乎也是属于这一类。但是实际上,乾隆还有个最特殊的问题——既然乾隆知道历代的太上皇下次一般都不太好,他为什么还要当呢?
上图_ 郎世宁所画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三、十全老人和天选之子
在众多太上皇中,清高宗乾隆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在位达到六十年,江山也非常稳固,而且退位的时候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还做到了主动禅位。在古代历史上,在位六十载的大一统皇帝除了乾隆,也就康熙一个,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外加上中国历史只有五位君主超过了80岁,梁武帝 宋高宗 武则天 忽必烈外加乾隆。更何况乾隆是主动禅让,所以三项合一说乾隆是最为特殊也毫不为过。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各朝太上皇退位以被逼让位为主,从内心里面决定自己要退位的是绝对少数,然而,乾隆就是这些为数不多者之一。
乾隆是我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他非常清楚各朝太上皇的命运,知道一旦自己大权旁落恐怕会下场十分凄惨,但是他仍然选择退位为“太上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甘愿主动退位呢?
上图_ 乾隆帝的后宫妃子
其实有三个原因: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1735年10月18口),乾隆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即焚香默祷上天:
“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弯苍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这是乾隆帝刚登基时,自己定下的退位时间。这个承诺,既表达了他对康熙皇帝(也就是自己爷爷)在位时文治武功的敬慕,也是为了向上天祈求可以让自己增福增寿,让自己能够像康熙一样长寿(事实证明他寿命更长)。
上图_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即康熙皇帝
乾隆这个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响:
1) 自己能继位称帝主要就靠当年康熙喜欢自己传位给了雍正。所以这个爷爷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那是非常高大。
2) 乾隆非常清楚,自己要是能活到85岁那简直太不可能了(毕竟皇帝平均寿命在那摆着),所以这玩意也就算个空头支票,根本不用兑现。谁知道他真的活到了85岁,估计乾隆也觉得自己有些神秘力量加持,所以不敢不兑现承诺。
上图_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
一方面,乾隆生前就自行传位太子,实际上是把自己老爸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度发扬光大了。也就是乾隆刚即位就把将来谁继承皇位定好,写在密盒里面,然后放在乾清宫牌匾后面。乾隆提前传位也可以防止有人在自己死后篡改遗诏(似乎是暗示他爹当年的做法),而且在传位的过程中“明颁诏旨,亲御殿廷,托付神器”,这样的做法也能有效的防止了大臣、嫔妃和太监借机篡权,在维护清朝安定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慈禧微微一笑)。
另一方面,乾隆也可以让自己生前的一切大政方针在身后得以继续下去,避免自己的心血随着自己的去世付诸东流。(虽然实际上他也没什么心血能留下来)
.
上图_ 乾隆御笔《白塔山记》局部
上古的唐尧虞舜作为圣君,一直被儒家津津乐道,虽然后世从来没人真正实现过(所谓实现的都是篡位)。
乾隆当时已经登基称帝超过达到了六十年,成就了所谓的 “乾隆盛世”,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在获得了极大成就感的同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成为千古第一人。所以他才搞了所谓的“十全武功”和“十全文功”,希望成为儒家所称道的圣君,被永载史册。
不过要是唐尧虞舜听说了乾隆的操作,估计得被气死。
可以说历代的太上皇的大多以悲剧收场,不过乾隆好歹还是喜剧收场,然而乾隆的喜剧背后却有着另一个人的悲剧——和珅,这位乾隆朝的宠臣在乾隆死后立刻被继任者嘉庆帝所杀,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最后的这位太上皇一样没能逃脱这轮回的命运。
参考文献:
【1】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帝起居注》
【2】《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3】《清仁宗睿皇帝实录》
【4】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