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从1945年10月的“币原喜重郎内阁”到今天的“菅义伟内阁”,日本历经56任首相,先后出任首相者合计33人。
日本第44任(二战战后首任)首相币原喜重郎
从1989年至1998年的十年间,共有九人相继出任首相。其中,宇野宗佑与羽田孜的首相任期分别仅有69天与64天。
相当而言,佐藤荣作内阁(1964.11.9一1972.7.7)、中曾根康弘内阁(1982.11.27—1987.11.6)以及我们熟悉的小泉纯一郎内阁(2001.4.26—2006.9.26)和安倍晋三内阁(2012.12.26—2020.9.1),超过了5年,已经属于“超长待机”了。
佐藤荣作、中曾根康弘、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
然而,在每届自民党长期执政的政府后,日本政坛都会出现频繁换相的动荡期。
比如,从佐藤政府结束到中曾根政府成立之前的10年里,就先后出现了5位首相,平均每位首相任职时间约为2年;中曾根政府与小泉政府之间的14年时间里,则先后出现10位首相,平均每位首相任职时间约为1.4年;小泉政府到第二次安倍执政的6年时间里,则先后出现了6位首相,平均任职时间约为1年。
时下,在经历了安倍长期执政后,任职仅1年的菅义伟黯然离场,似乎应验了日本政界“奥运年,首相下台”的历史“魔咒”,也暗示了相同的历史将再度上演。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换首相”如此频繁?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好好聊聊。
一、“日本特色”的议会内阁制
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其主要特征即“首相由国会选举产生,内阁对国会负责”,倘若内阁“失去了国会的信任,首相必须主动辞职”。因此,日本学者认为,保证内阁存续的必要条件,分别为“众议院的多数支持”和“执政党的支持”。
在具体讨论日本内阁存续的问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日本国会。日本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众议院议员共465名,每届任期4年,首相有权解散众议院,举行大选;参议院议员共242名,每届任期6年,每3年改选半数,不得中途解散。
明治时期的日本议会
根据日本宪法,首相经国会决议在国会议员中提名,众议院拥有最终决定权。因此,众议院选举在日本被称为“大选”或“总选举”,其结果决定着内阁的进退与首相的去留。
首先说说“众议院的多数支持”。实际上,其更准确的说法为“作为众议院多数派的执政党是否允许内阁存续”。一旦组阁的执政党丧失了多数派的支持或发生分裂,内阁就会面临信任危机。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日本政界一直流传着“若没有田中派的支持,谁都无法成为首相”的说法。譬如1982年组建的中曾根康弘内阁,一度被舆论嘲讽为“田中曾根内阁”;我们比较熟悉的麻生太郎(2009年)与野田佳彦(2012年),均因为执政党在众议院选举中“败北”而“不得不辞职”。
麻生太郎与野田佳彦
其次,议会内阁制是以政党为核心来运转的。根据日本宪法,执政党要在国会中至少占据半数以上议席;倘若首相所属的执政党能够在大选中持续获胜,理论上其任期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
实际上,执政党的党首,原则上就是首相的“不二人选”。譬如长期执政的自民党,一直实行“总裁——首相一体制”。要想出任内阁首相,必须先出任党首;要想连任内阁首相,就必须先连任党首。倘若首相在其党首任期届满之前辞职,新任首相(即党首继任者)的任期为前任首相的剩余任期。
譬如2020年6月2日,同为民主党党首的首相鸠山由纪夫宣布辞职。两天后的6月4日,菅直人当选民主党新党首,并以压倒性的优势当选为第94任首相。但是按照日本宪法,其党首任期仅是“补足”前任党首两年任期中的剩余时间。因此,三个月后的9月17日,菅直人不得不再次参加党首选举,在获胜后才得以继续执政。
鸠山由纪夫和菅直人
另外,鉴于日本实行“两院均衡”的国会立法。因此,执政党一旦在参议院选举中败北,往往会导致身兼党首的首相以“引咎”辞职的方式来承担责任。譬如自民党在2007年的参议院选举中败北后,时任首相安倍晋三被迫辞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些年来,日本政界多次出现了“执政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败北”,即执政党占据众议院过半数议席,而在野党占据参议院过半数议席的“扭曲国会”现象。日本学者认为,“扭曲国会”尽管确保了众议院多数派支持,但未能确保法案成立所必需的参议院多数派支持。时间一长,很容易激发政局动荡不定、首相更迭频繁的现象。
一言概之,日本首相在任职期间,不仅需要经历众议院选举、党首选举与参议院选举的“三重”考验,还要考虑众议院提前解散的机制与党首剩余任期较短等情况。所以,日本首相更迭频繁也就在所难免、“顺理成章”了。
二、想做日本首相,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日本首相都是执政党的党首。首相选举的本质,是“派阀政治的结果”。纵观历任日本首相,他们的身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首相人选大多为派阀领袖
从1955-1993年的自民党连续执政期间,15名首相中仅有宇野宗佑和海部俊树不是派阀领袖。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的十余年间,自民党内的五大派阀领袖均以竞选首相为最终目标,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并相继出任首相,形成了所谓的“三角大福中(三木武夫、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福田赳夫、中曾根康弘)”之争。
三木武夫、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福田赳夫、中曾根康弘
1996年自民党重新执政以后:
在自民党所属的七名首相中,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森喜朗、麻生太郎和,均以派阀领袖;小泉纯一郎尽管主张“打破派阀”,以“无所属身份”参加竞选,但鉴于其在竞选前担任森(喜朗)派会长,因此在竞选乃至执政过程中,得到了森派的鼎力支持,是事实上的森派领袖;至于福田康夫与安倍晋三,尽管不是派阀领袖,但都是党内主要派阀“清和政策研究会”所属的实力政治家,且二人的父亲福田赳夫与安倍晋太郎亦曾是该派阀领袖。
实际上,即便是在民主党执政期间(2009-2012年),鸠山由纪夫、菅直人至野田佳彦三任首相,均为党内派阀领袖。
1982年11月,安倍晋三(左)与时任外务大臣的父亲安倍晋太郎(右)在一起
综上所述,要想做日本首相,首先要成为执政党的派阀领袖。一言概之,派阀领袖是成功竞选首相的必要条件。
2) 派阀势力决定首相人选
在自民党执政时期,党首选举即“首相选举”。“国会上的首相指名选举,只不过是追认执政党党首为首相的仪式而已….唯有自民党总裁选举才是我国最高权力的产生过程”,“如果(派阀)无法产生总裁和总理,就失去了其存在意义。”
尽管冷战后, “派阀的组织纪律束缚遭到削弱,非领袖的候选人也能参加竞选”,“自民党派阀控制总裁选举的力量在减弱”,派阀势力仍是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力量。
安倍家族(中间儿童即安倍晋三)
譬如在2012年9月26日举行的自民党总裁公选中,安倍晋三在第一轮投票中获得141票(议员票54票,党员票87票),低于石破茂的199票(议员票34票,党员票165票);但在全部由国会议员参加投票的“决选”中,安倍晋三获得108票,石破茂获得89票。最终,安倍依靠党内派阀势力的支持而胜出。
三、日本频繁“换首相”的几个原因
在日本,政治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与首相的“任免”有着密切关联。“在日本乃至在全球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事件,产生各种问题,之后就会发展到依据这些问题追究内阁和首相的政治责任,再强大的权力也无法事前全部预知和防止上述问题与追究政治责任事情的发生。”
纵观历届内阁首相更迭,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个人原因(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能力不足、身陷丑闻等)、政策主张(政策失误等)、党派纷争(包括党内争夺和党际对抗势力)等。
日本国会议事堂
1) 首相任期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
在经济景气时期,日本首相更迭频率低,内阁长期执政。譬如2001-2006年,小泉纯一郎内阁长期执政五年零五个月(1979天),当时日本经济处于冷战后总体低迷中的“小阳春”阶段,“2002年1月至2008年3月,还出现了长达73个月的战后最长、年均增长率为2%的低水平景气”。
相反,在经济停滞时期,日本首相更迭频率极高。例如,1991-2001年,伴随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长期陷入低迷,其间日本政界亦十年之内八次更换首相,相继有九人出任首相。
简而言之,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利于首相长期执政,反之则首相更迭频繁。
日本经济的低迷是困扰所有政治家的事情
同时,经济政策失误也是导致首相更迭的重要原因。譬如1997年4月1日起新消费税(税率由3%增至5%)的实施,不仅导致日本经济在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最终迫使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引咎辞职。
2) 首相任期与派阀抗争呈逆向关联
鉴于日本特色的派阀政治的存在,决定着首相必须具备良好的派阀操控能力。党内派阀抗争越激烈,首相任期就越短;相反,派阀抗争越和缓,首相任期就越长。譬如佐藤荣作内阁执政期间,正值自民党内派阀领袖的世代交替期,无疑给了他“超长待机”的机会。
3) 首相任期与日美同盟呈正向关联
“日美同盟”是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国际战略支撑。也正是因为美国的支持,自民党才得以在日本国内长期实行资产阶级保守政治统治。譬如长期执政的中曾根康弘内阁与小泉纯一郎内阁,其共同点是“均采取了强化日美同盟”的施政方针。
实际上,自从二战结束后,不论哪一个政党上台,其内阁施政均难以摆脱日美同盟的框架束缚,美国的对日政策可以轻而易举地左右日本政局的稳定。
2016年12月20日,在日本首都东京,民众在日本最高法院外抗议一项涉及驻日美军基地的判决
4) 不容小觑的社会传媒号召力
在日本,社会传媒参与政治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包含并不局限于对政治事务的报道与评论、对政治家的采访与报道、对政治丑闻的揭露和连续报道等。无论是执政党党首选举还是国会大选,社会传媒对选举过程的深入报道,很容易影响到最终的选举结果。因此,他们常被视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列的“第四权力”。
日本媒体报道政治新闻(混入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譬如2001年的自民党党首选举及小泉内阁的诞生,“经过大众媒体的通俗化、娱乐化传播,自民党内部的党首选举成为事实上的首相公选,小泉(纯一郎)成了最贴近民众的候选人”。
另外,民间社会传媒还通过定期公布“内阁支持率”,影响内阁的施政与存续。“从内阁支持率也可以了解国民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特别是近些年内阁或政权更迭能否赢得民心,首相政治生命与政策主张能否确立和延续,都在内阁支持率中有所反映。”
四、首相频繁更迭的利与弊
日本的首相更迭,大多是在以自民党为代表的执政党的长期执政框架下实现的。因此,尽管首相更迭频繁,但执政党并未发生轮换,基本是由执政党内部的实力政治家轮流担任首相一职。日本学者认为,在“一党专政”的背景下,首相的适度更迭,有利于内外政策的理性调整,拓展其政策转换空间,有助于实现长期执政。
日本首相在自卫队中的旗帜
实际上,自1955年建党以来,自民党一直通过“一内阁一业绩”的首相更迭效益,逐步确立了长期执政地位。譬如鸠山一郎内阁恢复日苏邦交、岸信介内阁修订《日美安全条约》、池田勇人内阁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佐藤荣作内阁收回冲绳,各内阁因其代表性业绩而各具特征。
但是,也有不少日本学者们认为,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后,缺乏“执政党轮换”的“政治不成熟”现象日渐体现了出来。“自民党的长期执政体制使包括政党、理论家和知识分子的政治活力全部丧失,重要课题因此大大延后。或者说因省厅的对立、胶着,不断失去政策解决的时机”。
安倍家与麻生太郎家盘根错节的关系,划红线者皆任过首相一职
随着长期执政产生的体制弊端的不断累积,自民党于1993年一度失去了执政党地位。因此,他们在于1996年重夺执政党地位后,第一时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政策。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2006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日本内阁更迭频率频繁。先后有安倍晋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菅直人、野田佳彦六人出任首相,每届内阁存续也就一年左右。
因此,美国的日本问题专家戈登·弗莱克指出:“日本领导人频繁更换,使得华盛顿方面不再严肃对待任何一位日本首相,因为他们的任职时间没有多长。”
不过,自安倍晋三于2012年12月26日“梅开二度”,再度出任日本首相后,累计连续在任首相天数达到2799天,超越日本前首相佐藤荣作,成为连续在任时间最长的日本首相。
安倍晋三内阁
坦诚说,如此频繁地更换“国家领导人”,放在大多数国家,十有八九会吃不消。但从总体上看,日本的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可以猜测,带有“日本特色”的“频繁换首相”操作,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延续下去。
日本首相为何频繁更替
像日本首相如此更换频繁在发达国家中无出其右者,我们可以看到,纵观日本政坛近十年的更替,首相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是家常便饭。日本首相更换频繁背后深层次原因何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各方面:
1、日本政坛的门阀政治问题较为严重,比如民主党内就有鸠山派、小泽派。自民党内也是派系林立。这样就会造成党内不能协调立场,一致对外。而党内争权夺利,也将严重削弱党员的凝聚力,不能对国家和政党的运转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党内还有可能出现“窝里反”的问题。日本的政体是一个从政党到国家都完全以数字决胜负的游戏架构。日本的政党内部是派系林立。一派的头子称作“派阀”,谁能组织起占据多数的派别或派别联盟谁就出任该党党首。哪个党能在议会选举中拿到多数席位,哪个党就能成为执政党。执政党的党首顺理成章将担纲日相。但他们中很多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倒台的原因大多数也都是因无法驾驭党内派别,震慑不住“派阀”的处处掣肘,最终挂印而去。
2、日本文化中的“信义诚实的原则”被称为“信义则”,这是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在日本,背信弃义被视为最大的“耻”,绝不见容于组织,亦不见容于社会。此外,日本文化还有一个特征是“耻文化”,这有别于西方的“罪文化”。社会及组织的所有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虽然不是律法律条,但在日本,这也是绝对不可违背的,违之也是最大的耻。耻之灾祸将不限于自身,也会令所属家族、组织蒙羞。因此在日本“知耻近于勇”是一个很普及的认知。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日本政坛有政治洁癖,国民一般不允许领导人犯错,一旦犯错,则不仅领导人自己的政治声誉将受到极大打击,还会使所在的政党受到极大的牵连,这固然能对官员的违法行为产生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对执政党也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使首相人选频繁更换,对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声誉造成影响。
3、日本首相相对较高的更换频率,与其政治体制密不可分。“日本实行的是内阁议会制,首相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由间接选举产生,也就是选民先选举议员,然后经国会决议,在议员中提名首相,拥有多数议员的政党的党首,自然也就会成为日本首相。这样的政治制度更容易导致首相中途更换。“比如当首相所在党的党内意见认为需要更换党首时,那么作为党首的首相自然也就下台了。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在野党对首相提出不信任案,又获得议会通过,那么首相也要下台。
4、日本国民太在意民调,很多首相下台都与民调低有关,民调虽能反映一定的民意,但国家政策的好坏不是民调所能完全决定的,一旦在任首相发现民调过低,必定对他的执政信心造成打击,进而影响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此外,由于日本首相实际上是内阁的首席,是一个召集人,赋予他的权力非常小,因此对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的影响也相对较小,首相想通过及时改变或调整政策以改善民调的方式难度较大,而民调又成为评价政府执政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这也是影响日本首相频繁更替的一个重要因素。
5、日本是民主制度,但民主制度过于极端也不好,日本国民的权力相对来说比较大,没有任何制约,可以随便就说,因此首相需要经常应付公众的舆论,这也是一方面原因。在日本有句谚语:任你什么东西,只要“敲敲都出灰”。如果只是仅仅做个议员或者“二把手”以下的什么职位则不当紧,一旦扶正,坐第一把交椅,则会成为“众矢之的”。要么是“金钱门”,要么是“女人门”,往往就接踵而至。不过,日本的要人们出了事,常常都会推给自己的秘书。有人戏言:西方的总统周围围着一群律师,而日本政治家的身边则围着一群秘书。
6、日本的政党制度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多数党的领袖就是要做首相,但政党本身也会隔一段时间就要选举,只要政党内部首领变了,首相也会跟着变,所以首相任职的时间非常短。
此外,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长期的和平生活成长起来的一代成为主体;高速发展的经济停滞后的迷茫、失落;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的改变;世界经济、金融的调整变化等众多变化;政党政治丧失活力,官僚化,工具化,狭隘化,缺乏改革意识,进取精神,缺乏民众意识,长远目标。陈旧的体制,庸俗的风气,政界难以产生优秀领导者,不能吸引、吸收杰出者参加政治,不能调动民众的热情;没有生气的教育,功利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堪当社会大任的人才;社会重技轻思习气,繁荣难以为继,后继乏人等也可以看做是日本首相频繁更迭的原因。
日本在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均走在世界前列,政局却颠簸不断,缺乏大国风范。究其原因,在于日本政治体制有欠成熟:政党之争的焦点更多在于权势名利,而非国计民生。首相通常是党内派系利益平衡的“产物”,利益失衡就得换人。这种政治文化氛围,使日本首相多数“短命”,二战后换相30多位,“强势首相”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