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如今也被广泛认为是我国民富实力最强的省份,自古浙江人文荟萃,明清时代走出的状元进士举人更是数不胜数。现在的浙江基础教育发达,同时高等教育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不仅高校多而且高校的质量都很高,但是却让人奇怪的是,浙江省却仅有一所211高校浙江大学,剩下的院校皆未能入列211工程名单之中(浙江大学也是985大学,双一流大学)。所以江湖流传:浙江是教育界最奇葩的省份,只有浙江大学和其他大学。
张雪峰老师在一次演讲中列出了很多学校,并指着这些学校讲到:“浙江在高等教育界是个非常奇怪的存在,浙江省的经济全国靠前,高等教育却极其落后。浙江省的大学就分成两类:一类叫浙大,一类叫其他学校。浙江你就知道一个浙大,其他第二个就不知道了。其实,浙江本来不是只有一所。1998年,浙江省教育厅决定,将浙江省的4所211合并成了一个985,浙江大学是当年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四校合并而成的新学校。于是浙江大学就变成了了国内少有的人医和兽医可以和谐发展的学校了。”
为此常常有人在网上打抱不平的说,浙江无论从经济还是教育发达程度不次于江苏,但是985高校和211高校数却和江苏省悬殊这么大,是不是有失公允啊!浙江科教却相当贫弱,除了浙大和中国美院外,“拿得出手”的高校几乎没有。隔壁的安徽尚有211高校3所,江苏211高校更是达到了11所,但浙江只有浙大一所。为什么国家不多给浙江几个“211”名额?
其实,浙江当年是有着多所211的,只是自己给整没了……
在历史上浙江曾存在三所211高校,只是1998年后随着浙江大学的并校而消失了而已。这三所211大学除了浙江大学之外,就是杭州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了!1995年211工程的申报评审,浙江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都通过了,所以浙江有3所211,浙江医科大学没有通过211的评审,但招生依旧是在一批次,相当于准211。
后来1997年的时候在杭州大学百年校庆热情洋溢的氛围过后没多久,杭州大学被浙江大学吞并了……一起被合并的还有同样211的浙农和准211的浙医……就没有然后了……杭州大学在并入浙江大学前是个怎样的学校?
所以实际上是一所211&985(浙大)吞并了另外两所211外加一所准211导致浙江只有一所211(绕口令)。
老杭大人都认为杭大作为综合型大学,如果撑到1998年是有希望进入985的,然而……永远的老杭大,揭秘老杭大第一届金融系女大学生的日常
对于浙江农业大学和杭州大学,如今的小伙伴们连名字都不一定听说过,但历史上这两所院校却是浙江非常牛气的大学,综合实力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的!
杭州大学曾是一所文理商法多学科协调的综合性大学,如果往前追溯的话,1952年1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部署,决定以浙江大学文学院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基础成立浙江师范学院,院址设在原之江大学,刘丹出任第一任院长;将之江大学财经学院独立成为浙江财经学院;将之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二系并入浙江大学。同年10月,浙江财经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原在上海的之大建筑工程系并入上海同济大学。至此之江大学107年的历史宣告结束。20世纪50年代,之江大学旧址成为新成立的浙江师范学院校舍,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并入杭州大学后,旧址划归浙江省委党校。合并到浙大之前的杭州大学包含了人文学院、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3个院系,同时开设了计算机、中文、金融、财会等专业,当时的在校生规模近万人。
不光如此,杭州大学在90年代率先成为了浙江产学研一体化格局的高校,本硕博教育教学体系完备,1996年在国家教委组织的“211工程”评审工作中,杭州大学入列在内,成为了浙江三所211高校之一。不过随着1998年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的四校合并之后,杭州大学成为了历史,同时这所存在仅2年时间的211大学也随之消失了,网友感慨:挺可惜的。
浙江农业大学老校门
浙江农业大学并非如今存在的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在90年代以前为我国农业大学中的佼佼者,不次于现存的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211高校,浙江农业大学历史悠久,多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三,浙江农业大学在20世纪末入选为了211工程高校,和杭州大学一样,最后并入到了新的浙江大学,自此消失了。
不过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在浙江大学里看到浙江农业大学的影子,如今高校的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的农学专业非常显眼,多次被评为A+行列,含金量很高,可以说浙江农业大学并入到浙江大学后,大大提升了浙大的综合竞争力,为其在全国高校的整体排名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为什么浙江如今仅存一所211大学了吧,不是一开始就是一所,原来有三所,只是高校合并后杭州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消失后211名额也随着消失而已罢了。
浙大如此骄人的成绩离不开1998年的那次合并。该年,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并入原浙江大学,浙大由此开启复兴之路。经过20年的建设,浙大已经站在中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端,特别是与“山川吉”相比,浙大的合并可谓是相当成功。
从合并开始,浙大一直饱受质疑。合并之初,有人认为浙大“摊子摊得过大”,会大而不精,本省学子们宁愿高分报考外省985,也不愿报考浙大。多年过去,浙大用成绩证明自己。然而,新的质疑又接踵而来,有人依然认为浙大当年的合并是失败的,只是理由变了。
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都通过了211评估,这意味着不出意外的话,浙江最起码有3所211高校。而且凭借浙江的经济实力,这3所211高校会被建设的很好。特别是杭州大学,倘若独立发展,最起码可以达到某些985高度。
后来结果我们都是知道的,“意外”还是发生了,这些高校全部合并了。所以有人认为,正是浙大当年的合并,造成浙江高校断档严重,成就浙大的同时却也拖累了浙江高教发展。如今的浙江学子想要上211院校,大部分只能选择省外,毕竟浙大分数那么高。这也客观上造成浙江人才流失。所以,浙大的合并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不是浙大自身的失败,而是浙江整体高教的失败。
这种观点还很有市场。其实,把浙江高教的贫弱完全怪罪到浙大身上,明显是不合理的。武汉大学也是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四校合并,其中武水和武测是正儿八经的211院校,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湖北高教并没有因为四校合并而衰落,武汉市内仍有211高校7所,科教实力称霸中部。
所以,浙江高教的贫弱,归根结底还是资源过少。浙江的高教资源都去了哪里?看看当年院系调整时浙大多少科系拆往复旦、华东师大就知道了。有人会提到江苏的南京大学,但当年南大主要科系还是留在省内,而浙江就没那么幸运了。
在中国,高校也是要“论出身”的,即便再有钱,也不一定能建设出让社会认可的高校。所以浙江工大、浙江师大等虽然目前发展还不错,但长远来看,并不能解渴。这也是浙江为什么高起点建设西湖大学的原因。
浙江为什么只有一所211大学,985大学?
这是两个历史事件叠加的结果。1952年的院系调整,和1998年的四校合并。
几乎所有名校都是有学术渊源的,哪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设立的名校,其核心系科的学术渊源仍然可以上溯到更古老的其他高校。典型如211数量仅次于北京的南京,其所有211高校几乎都是1952年之前的南京大学/中央大学的开枝散叶。
1952年之前,浙江大学是中国TOP4,在《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中收录的科学家有26位,和南京大学的27位相当。也就意味着,1952年之前,南京和杭州的高教资源是不分伯仲的。 并且此时的浙江大学经过“东方剑桥”时代的励精图治,隐然有后来居上的爆发之势。《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中1949~1952年毕业的科学家有23位,其中浙江大学毕业的有5位。
下表摘自沈登苗《打破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院系调整》:
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浙江大学的理学院主体和文学院精华被抽调到了复旦大学,奠定了复旦学术声誉的根基;药学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 畜牧兽医学系调入南京农学院;森林学调至哈尔滨的东北林学院; 水利组调至华东水利学院(河海);航空学科几经周折,成为西工大的源头之一(杨卫的父亲就是那个背景下从浙大调出去)。此外,还有若干科系和师资调到省外的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南京大学等。
1952年前后,高校院系调整,决定对浙江大学作如下调整。
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数学系、生物系、物理系并入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并入华东师大和南京大学地理系。
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名为浙江医学院。
浙江大学文学院人类学系等部分系科也并入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和理学院等部分教师和之江大学合并为浙江师范学院
浙江大学法学院停办。
浙江大学农学院独立成为浙江农学院。
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化系与其他院校合并组成南工食品工业系,1958年东迁无锡独立成锡轻工业学院,后改名为无锡轻工大学。
此外,浙江大学有关学科的师生还被分别调至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学院、山东大学等。
浙江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在南京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后西迁成为西北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利组调至在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河海大学。
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无线电组师生及设备全部并入南工电信系而建成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后为东南大学。
除了医学院(后来的浙江医科大学)和农学院(后来的浙江农业大学)保留,其他看看还有什么留在浙江的,也就一个浙江师范学院,这个不是现在金华的浙师大,而是杭州大学的前身(1952年,浙江大学文学院和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系部分教师(必须加粗,理学院主力已迁往上海南京、文学院精华也被上海拿走,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以及解放后创办的俄文专科学校和设在浙大的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浙江师范学院,院址在原之江大学。1958年该院又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
反正老浙大拆分当年有多少血泪史,除了上面的,大家i还可以自己去进一步了解吧。很多人都说和蒋先生有莫大关系,甚至教育之外,建国以来到本世纪初,各种产业政策也是不利于浙江,好在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浙江人民在自己的努力下,没拖国家的后腿。
1998年杭州四校合一,虽然浙大又重建辉煌,但是导致浙江另外四个211大学消失了
精华资源极大地流失省外,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大师,苏步青,陈建功(后来返回杭大),谷超豪,谈家桢,贝时璋,王淦昌,束星北,等等,都是在那个时候从浙大被调往其他高校。根据《打破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院系调整》,1952年之前浙大的26位科学家,经过院系调整的打击,只剩下2位,损失90%。受之影响,浙江省的科学家降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种子、旗舰”遭遇毁灭性打击。以至于,杭州除了浙大(含杭大、农大、医大)和美院之外的别的学校,改革开放前几乎都是专科甚至中专,和南京武汉那些血统纯正的重点大学相比,先天不良。
相较之下,同样是被肢解的大学,南京大学的精华几乎完整地保留在了南京,成为如今南京高校的骨干。另外,南京依托计划经济年代的“大区中心城市”地位,还调入不少优质科教资源。
此后几十年,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千年文脉传承,以及的浙江经济地位的复兴,浙江高教在缓慢地恢复元气。到了90年代,浙大系的四所大学,都达到了211级别。其中浙大在90年代初的排行榜中就常居top5,1995年首批进入211;杭大也拥有了和川大之类老牌文理科重点大学抗衡的实力,1996年进入211;农大一贯是全国前列,也是211加持;医大稍弱,但也通过211预审。
当年的211原则是: 全国重点大学;省属大学原则上每个省一个指标,但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大省有2个(杭大、医大),然后就是行业强校(农大)。现在回过头看,由于非211毕业生在很多方面遭遇的隐性歧视,211名额实际上是类似A股“壳资源”一样的存在。
1998年的四校调整,一口气浪费了3个壳资源。
在马后炮的视角来看,其实完全可以用类似资本运作的手段。比如把浙工大“装入”农大,浙财或浙工商的“装入”杭大,浙理工或中医药大学“装入”医大;相关实力较弱的大学的系科获得211名分,用浙江强大的财力坐实,做到实至名归。第二步,如果浙大老校友(四校合并的推手就是苏步青、王淦昌等老科学家)的情结和执念实在放不下,可以把原杭大、农大、医大的老浙大血统“资产”置换出来,装入玉泉浙大里。置换后的杭大、医大维持原名,农大可以更名。
在这个平行时空里,浙江既拥有巨无霸、“TOP1”的浙大,又拥有另外3个211。
也有观点认为以浙江的底子,整合资源出一所TOP5的985浙大,和一所TOP50的211杭大,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当初其实还是没操作好,太急了。
浙大并浙农浙医杭师大,杭大并浙工大浙工商。一所强985和一所强211。布局比现在好多了。至于浙工大,浙工商,杭师大,以浙江的财力,慢慢复建,一点问题都没有。壳资源非常重要,这四校合并浪费了起码2个211指标,搞的还不如安徽。当然安徽怎么了?一个985外加两个211,还有一大批不错的本科。
当然也有观点对此表示反驳,1998年的时候,杭师大算什么、浙江工商还是杭商院,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不过当时如果浙大合并浙江丝绸工学院(同源)浙医和浙农,杭大合并浙工大(浙工大一度试图改名杭大)、杭商,那就给浙江留下了两个211。
毕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211的“壳”很重要。
讲个番外小掌故。
浙籍精英对本省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据说,当年苏步青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博士毕业后,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都给了offer,清华给的薪水是浙大3倍。但是,苏步青毅然选择了浙大。
因为,他和陈建功商量好了,要在家乡建设世界一流的数学系。
三个层面看浙大四校合并
这是一个溯因问题,其答案依照溯因层次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和解答难度。
我觉得这类问题讨论方向总会跑偏,变成各省攀比高考难度,以及咒骂北京上海高考特权上去,本答案旨在试图解答“为什么”,不负责发泄价值观。
在现象层面,这很好回答,因为除了浙大,以及被吞之前的浙农、浙医、杭大,在20世纪80-90年代这个时间节点上,浙江省就没什么其他有实力的学校(美院这种艺术类的先不算)。要知道无论是211,还是985,最初评选时都是按照学校实力来评的(后来出于政治平衡考虑,在一些西部省份给了一些奇怪学校特殊照顾),按照当时的实力来看,就四所学校有实力被评上,后来四校合并留给浙江省一所全国级的大学——直接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实力而已。
插播评论:如果没有并校,4所211高校已经不少了,全国比浙江多的也就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等有限的几个省份而已。
溯因的第二个层次是,为什么在20世纪80-90年代,浙江省有实力的大学数量较少?这个其实也非常简单——资源投入少。那个年代还没有校友捐款之类的集资来源,大学的主要经费来源都出自政府财政,有多大投入,就有多少产出,这在原理上不难理解吧?政府财政来自两个层面:中央和地方。在中央看来,当时的浙江省战略价值很低,投资自然就少(想想建国前三十年的名校哈工大,一度清华第一它第二,就是因为地处工业重地,中央重视);地方层面,首先当时财政还没搞包干制,地方财力本就有限,而改开之前浙江在经济上是个弱省,能投多少给本地大学可想而知。
溯因的第三个层次是,为什么80年代以前,中央不重视浙江省?这个层面的解答就复杂了,从经济上、地理上、地缘政治上、历史上什至玄学上(蒋委员长假说),都可以说出一大堆解释。
当时谁又能相信政策放开后,浙江人能各种努力,奋起赶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