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风流才子杜牧有一首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道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和杨贵妃对荔枝的喜欢。
“闭月羞花”杨贵妃是唐玄宗的红颜祸水吗?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李隆基为讨前儿媳的欢心,不惜劳民伤财,不远千里运送荔枝供杨玉环享用,杜牧做诗辛辣地讽刺了唐明皇与杨玉环。
问题来了,杨玉环要吃的荔枝,是从哪里来的?首先,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并不生产能让杨贵妃流口水的荔枝,李隆基和杨玉环要吃荔枝,只能从气候温润的南方荔枝产地运到长安。
杨贵妃身处长安或洛阳的宫中,她想吃荔枝的话只能从外地运来,那么杨贵妃所吃到的荔枝是从几千里之外的岭南运来的吗?
正史之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历来关于杨贵妃所吃的荔枝产地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岭南、福建、巴蜀(四川)三个地方。
因为一个人,广东的荔枝非常有名,他就是北宋大文学苏轼。苏轼被贬惠州后,发现惠州的荔枝味美,写了一首名诗《惠州一绝》,诗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而在唐朝,岭南的荔枝早已大名鼎鼎,唐人多认为杨玉环吃的荔枝发自岭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荔枝保存时间短,白居易就说过:荔枝摘了之后,一天之内就有些变颜色,三天之内就臭了。而且,岭南距离长安又数千里之遥,古代的交通条件又比较落后。当时最快的运送方式,除了快马,就是快船。
1、岭南
当时与杨贵妃同时期的诗人作品,如诗圣杜甫的“忆昔南海使,奔腾进荔枝”(《病桔》)、“炎方每续朱樱献,皆是岭南贡荔枝”(《解闷)》。鲍防的《杂感诗》:“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雁飞不到桂阳岭,马走皆从林邑山。”还有中唐人李肇所编撰《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说的都是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岭南运来的,另外北宋编撰的《新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都认为是岭南的荔枝。
假设岭南的荔枝从韶州(广东韶关)装运,入京路线大致是:从韶关进入江西,沿赣江北上进入长江,再经汉江至襄阳,再经武关道入关中。即使速度再快,这一趟在四五天之内是难以完成的。古代低温保存技术落后,荔枝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能保存的极限,也就三四天。快马七、八天之后,把岭南荔枝送到杨贵妃面前,已经无法食用了。
而宋朝开始,较多人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是来自巴蜀,即杨贵妃的故乡。苏轼的《荔枝叹》: “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进入。”蔡襄的《荔枝谱》:“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现代历史学家严耕望、冯汉镛、蓝勇等也较为认同杨贵妃的荔枝来自巴蜀,如严耕望的《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里就收录有《天宝荔枝道》,支持荔枝来自巴蜀的说法。
要想在短时间内运送新鲜的荔枝到长安,这就要求荔枝产地离长安越近越好。四川盆地气候温润,适宜大面积种植荔枝。四川的荔枝产地在哪?巴州、涪州一带。巴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省巴中市;涪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市涪陵区(下称川渝交界地区)。
这里的荔枝不如岭南荔枝有名, 但味道也非常可口。更重要的是,川渝交界地区距离长安,远近于岭南。
2、巴蜀(四川)
当时的四川也能盛产荔枝,主要集中在涪州、巴州(今四川巴中)、通州(今四川达州)一带,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也是因为故乡盛产荔枝,从小就爱吃荔枝的缘故。从古籍中的“荔枝道”(子午道)可知,通过“荔枝道”(子午道),能够在2日之内把荔枝运达长安,保证荔枝的新鲜。当然唐代现存的关于巴蜀进贡荔枝的资料,仅有元稹的《元氏长庆集》卷三九《浙东论罢进海味状》记载:“臣伏见元和十四年,先皇帝特诏荆南令贡荔枝。”
川渝交界地区的荔枝要进长安,应该走哪条线呢?这就比较简单了,如果是巴州的荔枝,则巴州出发,进入米仓道,快马进入汉中,然后再走褒斜道进入关中。褒斜道,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时曾走过的路线。如果是涪陵的荔枝,则从涪陵出发,北上至通州(四川达州),经陕西省镇巴县,进入陕西省西乡县。从西乡至达州的这条山道,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荔枝道,相传既为杨贵妃运送荔枝而得名。
涪陵的荔枝抵达西乡后,此次送荔枝之旅只完成了一半。从西乡到长安,还要经过一条山路,这就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子午谷(子午道)。诸葛亮北伐曹魏,大将魏延献计:给他五千人马,抄子午道袭取长安。诸葛亮认为魏延此计太过冒险,拒绝了魏延。当时是魏蜀争霸,魏延的五千人马有可能被魏兵打了埋伏。但在唐朝开元、天宝盛世,就不存在这个风险,所以荔枝使者走子午道是非常安全的。
无论走米仓道——褒斜道,还是走荔枝道、子午道,川渝交界地区的荔枝,基本可以保证两天左右送到杨贵妃面前。即使如古人所说,岭南荔枝的质量要好于川渝交界地区的荔枝,但与长安距离太远,让岭南荔枝在与川渝交界地区荔枝的竞争中很难占到上风。要吃水果,一定要吃新鲜,普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更不用说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后宫娘娘了。所以,有人认为,杨玉环含笑吃下的荔枝,应该就来自于川渝交界地区。无他,近耳。
为什么杨贵妃吃的荔枝会是四川的呢?原因有以下几点,四川的荔枝虽然比不上两广地区的荔枝,但杨贵妃本来就是四川人,习惯了家乡的口味,第二,就是走子午道这条驿道,比从两广地区过来近了近千里,有利于保鲜。
3、福建
荔枝来自福建,是因为福建也盛产荔枝,有些人认为荔枝可能来自福建,但是福建的荔枝是在唐代以后才开始出名,并被列为贡品的。
综合考虑,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比较大的可能是来自她的故乡巴蜀,一方面毕竟是故乡产的应该比较符合杨贵妃的口味,另一方面运输上比较方便。
在古代,交通条件极为不便,无论是饮食或是出游都远没有如今这般便利。毫不夸张的说,一位长期居住在北方地区的居民,可能他们终其一生都未曾吃过海鲜,而南方地区的居民,可能也不知道北方特产的味道。
然而在皇室面前,无论再艰苦的条件,只要他们想吃手下人就必须得办到,无论以何种方法。在唐朝时期杨贵妃喜食荔枝,这件事几乎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但贵妃生活的地方位于长安,也就是如今的陕西西安,而荔枝生长在现在的四川以及广西广东等地区,距离相隔甚远,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她却仍然可以吃到新鲜的荔枝,杨贵妃的荔枝到底是怎么运来的?除了通过驿站,还有两种方法。
其中第一种方法适合从巴蜀地区运输荔枝,当时这两地的距离大概在800公里左右,而唐玄宗为了荔枝能够尽快送达,还曾特意修建了一条道路,专供运输荔枝的大队骑行。他们从拿到荔枝那一刻便骑上快马,并于一段时间之后,交由下一站等候的人员,就这样,这些荔枝只需三天便可到达长安。
而在这三天内,荔枝则一直装在一种带有夹层的箱子里,而箱子内部还摆放了大量的冰块,还在夹层中放置了大量的羊毛布条等物品,这样就可以时刻保持荔枝处于低温状态,已让其口感达到最佳。
然而从岭南地区运输荔枝,这一方法就不见得奏效了,毕竟两地相隔两千多公里,就算马不停蹄的进行运输也需要一周多的时间,因此古人想出了一个更为夸张的方法,那就是运输荔枝树。
第一种方式是,杨贵妃所食的鲜荔是采取将带果大树移植的办法送到长安的。史料记载:“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揖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官,则一日可达也”。就是把荔枝树在快成熟的时候连根带土一起水用过去,从广东到湖北襄阳,丹江口这一带,一直运到秦岭这里不通船的地方,然后荔枝果实正好成熟,采摘下来,一日八百里运到长安。
另外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广东新语》记载的办法:“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化学方法,用蜡封存,好像没有第一种连根拔起的方式理想。第三种方式就是徐勃在其《荔枝谱》介绍了另一种办法:“乡人常选鲜红者,于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穴,置荔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这种方式可行性也挺高。
唐玄宗执政后期为了获得美人欢心,竟不惜采用这种方法来满足贵妃的愿望。他的这一行为劳民伤财,有时甚至变本加厉,他的此类做法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