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次栉比的街头“手写体”招牌,是地标,是城市景观,更是一座城市繁华的见证。在香港,“招牌文化”之都,旧区的繁体字招牌,连接着怀旧情怀。在台湾,随处可见的广告招牌,字体混搭,是当地一大特色。在澳门,繁体字与巨大的招牌,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
与大陆的简体字街头招牌不同,香港、台湾、澳门三地,街角巷尾的招牌依旧使用繁体字,洒脱的书写风,既丰富了城市景观,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何依旧使用繁体字,还要从新中国成立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人中国人都不认识汉字,比例在80%以上。为促进扫盲运动,让更多文盲有汉字读写能力,国家开始号召人们学习汉字。但很快有人发现,一些复杂的繁体字很难辨认和记忆,学起来也特别吃力。于是,在一批语言专家的努力下,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实施,将大部分繁体字变成了简体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而香港、澳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回归祖国的,所以这两个地区错过了内地的简化汉字运动。同时,在回归之后,由于“一国两制”制度,他们保留了使用繁体字的习惯,也认为将繁体字简化没有必要。
至于台湾,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意识到了汉字简化的重要性。1952年,蒋介石再次提及了汉字简化问题,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并下令为汉字简化做好前期准备。
然后,就在各项准备按计划进行的时候,事情突然发生转变——当时的政治因素、党派之争,在大陆大力推行简体字时,国民党政府则不允许台湾人民使用简体字,甚至抵制简体字,所以,台湾地区至今仍然使用繁体字。
现在,这三个城市的繁体字,经过手写,风格奔放豪迈,组成的广告招牌挂满大街小巷。
香港“手写体”招牌
香港的招牌字体,绝对主力是“北魏楷书”。北魏楷书源自魏晋南北朝,风格介乎隶和楷之间,多见于碑文,如墓志铭。至清代,掀起的研究金石学潮流,区分了南碑、北帖两学派。碑学派书法家如赵之谦,研习及改良北魏的楷书,创出自成一派的书风。而以碑刻为蓝本的书法,受刀法的影响,笔画刚劲而锐利,较有动感,还带一种古朴之风。
1979年,香港九龙地区的弥敦道。
据说,香港书法家区建公先生(1887—1971)可能是北魏楷书用于店铺招牌的开山始祖。区建公的书法深受赵之谦影响,曾在中环开设建公书法学院,还为不少店铺机构等用北魏楷题字。至五六十年代,以北魏体为主的商店招牌开始广为流行,如奇华饼家、公和玻璃镜器等都出自区建公之手,由此招牌“北魏楷书体”形成。
用北魏楷书体写招牌,书写时力道威猛,所以,收笔、提顿和转折都比较分明夸张,远距离阅读时,突出的笔画很容易辨认,还不失楷书的规范化。
另外还有一点,过去的很多香港店铺,店家都是一脉相承的家族生意、一门长远的事业,于是,店面的招牌,除了传递信息,也代表着商誉和形象。因此,店家都非常重视。一些资金雄厚的店铺都要找有名的书法家题字做招牌,普通一些的,也要找专门制作招牌的字匠。制作出的大字招牌,除了展示店号,手写体更富有历史韵味和人文气息。
当城市里,街道两边,一家家的店铺招牌既密集地汇聚在一起,又要从茫茫的字海中突出而出,辨别度较高的北魏楷书,辅以高对比度的配色,此起彼落,成为了一个醒目的标识,也成就了这个城市的繁华风貌。
当然,香港还有其他比较常见的字体。如“李汉港楷”,传承人李威和李健明两父子,香港的招牌制作师傅。他们的招牌字体,粗劲硬朗,让店名鲜明显眼之余,又极具旧时港味。
李汉港楷
还有像香港“服装大王”张活海的金字招牌。张活海是香港人歌坛巨星张国荣的父亲。他的招牌给人的感受就像他当年的广告语一样,“西服专家张活海:不惮烦,务求适体;不粗制,保持信誉。”张活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非常满足于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在做衣服上。”多年后,张国荣在访谈节目上说:“我,张国荣站在台上是表演的保证,我永远都是将我的心交给你们。”这是他的父亲传承给他的精神。
现在,香港还有少数民间的写字档,提供写字服务,但新的店铺已很少采用,这使得手写体招牌更弥足珍贵了。、
台湾“手写体”招牌
台湾的街边,很多小吃摊使用的招牌字体,都是来自“刘体楷书”。这种字体,见字飘香,观感上就带有一种浓厚入味、香气四溢的气息,再加上笔体浑厚圆润,阅读起来清楚明了,由此描绘出台湾的第一个印象。
“刘体楷书”,常见于餐厅、夜市、小吃摊。这些字体出自《商用字汇》。这本书很厚,是1970年民国时期书法家刘元祥先生书写的,里面有上千个商业常用字,字体不只有楷书篇,还有颜体(颜真卿样楷书)、分书(隶书)、行书。
当时,刘元祥先生一面给人题字,可以收新台币10块钱,同时也想流传自己的作品,于是就刊印了《商用字汇》。很多想要制作招牌的店家,都会从这本书里找文字,把字体复印下来,然后放大,做成自己的招牌。渐渐的,这种“刘体楷书”,就成为台湾街道上最常见的字体了。除此之外,像新加坡、柬埔寨,只要有华人街的地方,也都能在看到招牌上的这种字体。
除了“刘体楷书”招牌,在台湾,还有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为台湾众多店铺机构书写的招牌匾额。在20 世纪50 年代,台湾的许多商人都知道于右任书法的知名度很高,都请他去题写,像台湾小笼包连锁店“鼎泰丰”、台北“国军英雄馆”,甚至台湾电力公司的LOGO,都是出自于右任之手。
鼎泰丰信义店入口处悬挂于右任亲题的“鼎泰丰油行”。
澳门“手写体”招牌
在澳门,有很多北魏楷书的招牌。比如说,澳门最有名的李锦记总店。柱子上一排巨大的“李锦记”,每个字都有半个人那么大。
澳门的“写字匠”林荣耀师傅,40年的招牌绘写生涯,制作了澳门近800 个招牌。林师傅的手绘字,风格有点像香港的李汉港楷,也有点像北魏真书,被称为“澳门楷”字体。出自他之手笔的招牌,林立在澳门的各个街区,不仅承载着店铺的名字与故事,还是一门独特的城市印记。
都说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现在,内地虽然已经全面使用简体字了,但一提起繁体字,就会想到这香港、台湾、澳门这三个城市,想起街头的手写体招牌。它们相互簇拥,搭起繁华的“招牌集市”。它们一笔挥就、畅快淋漓的手写字体,蕴含着浓厚的市井气息、怀旧情怀,描绘出的独特的城市风貌,给人们留下一种别样的城市味道。
香港街头书法招牌 永恒的中国印记
香港招牌使用的字体多且极具个性。在机打时代的今天,能给字体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招牌的文化源远流长,深究起来其中人文色彩亦多浓郁,像同仁堂、全聚德、六必居等等京味老字号既有人文历史又有品质,称得上是当代传奇。
但是个例终究是个例,自从国内开始整治商铺“统一招牌”以后,制式带来的干净整洁,却也置审美需求于无地立足。即便历经时间摧残,其中也不乏能够展现美感的作品,比如香港便以错综复杂、霓虹闪烁的的街道招牌成为它的一张名片。
一提到香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夜晚霓虹闪烁的招牌,霓虹招牌像一个视觉符号扎根于香港这座城市,成为了香港的缩影。
之后才慢慢了解到香港这种招牌林立、高低错落街道的招牌竟经历过数十年而不曾改变,这种“廉价”、“杂乱”的视觉效果竟然就是我们常说的港味本身。
到了夜晚,招牌上下缠绕的霓虹灯闪耀而起,回身而望街头,好像下一秒英伦风情的红色大巴车就要把我带向上个世纪的歌舞香港。
当时的香港招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式各样的手写招牌应有尽有,北魏楷书、粗楷、隶书、榜书,遍布整个香港的大街小巷。
如果要找一款字体来代表香港招牌或者说是香港,则非北魏楷书莫属。香港的酒家、茶楼、五金行、同乡会,乃至大厦的名字里,都可以寻觅到北魏楷书的踪影。
说到北魏楷书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区建公,广东新会人,一生致力文教工作,精书法,兼善各体,尤以北魏书体独步书坛。
电脑排版出现前,印刷字难以放大,各行各业的招牌得要找文人或字匠题字,于是店铺名外,会加「区建公题」之类,既收宣传之效,收费也会便宜一点。可见当时写字是一门生意,对书法家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五六十年代期间,区建公常以北魏书体书写招牌,深受大众喜爱。后来他开始开班授课,很多都会书写这种笔画厚重,着重字形结构的字体,这也为后来这种手书体在招牌上的普及和流行打下了基础。
北魏体能够在当时风行,主要因素是实用。招牌最重要是笔画要够粗和厚,吸引眼球,因此北魏最为适合。
北魏体结合碑帖的优点,令字型呈梯形或三角形,可以更稳重地悬挂于招牌上。北魏体看上去很精神、挺拔,从远处也能清晰可见。区建公的书法有力,起笔、收笔以及转折处的夸张,令字形容易辨认且极具风格。
以“李锦记”为例可以看到“记”字第三横横画比较长,目的就是取得平衡,令字体更有力度和容易识别。此外倔强有力的竖弯钩也使得整个字体极具个性和识别性。
例如夏字「夂」部的撇捺延伸夸张,呈三角形结构使整个字体非常稳健。
北魏体最容易识别的一个特征就是竖钩。竖划外线的弧度充满弹性,加上特别长的钩令整个字雄浑奇崛。
撇运用隶属的收笔重的特点,呈雁尾形。横折则多侧锋用笔。
但是继区建公之后,香港书法圈写北魏体的人也在逐渐减少。区建公除了招牌之外传世的作品很少。
那个时代的香港经济并不发达,加上英国殖民管治,公共事业尚未十分发达,大多是民间的商业活动较多,因此以书法谋生的他多写招牌而很少见到他其他的书法作品。
然而,随着店铺倒闭,旧楼拆迁区氏招牌也没能继续流行下去。随后在手写招牌这块开始出现断层,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社会风气和品味的转变,电脑字取代手写字已成必然之势。
老一辈的人觉得生意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不惜花钱找人写招牌,而现在生活节奏快速,店铺的升级更新很常见,这样就让这些老手艺逐渐没落了。
随着时代的变更,招牌在功能及感观上都有发生了转变。以往行人都依赖招牌引路及寻觅城市中热点,现在只需埋首于四寸宽的手机屏幕。
△ 启功书 北京同仁堂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33号万邦行地下B铺) 题字属内地著名书画家启功的手笔, 香港公开大学、仁济医院亦由他题字。
△ 帆布店 黄铭记 (旺角新填地街331号) 由香港书法家华戈题字, 包括最高的铁皮招牌, 以及直接写在墙上的店名。
△ 华戈题英华书院 (长沙湾英华街) 香港书法家华戈用较宽扁的隶书写成英华书院, 看上去较为端庄,适合学府。
△ 刘炳森隶书名家: 永兴行 (荷李活道158号B) 题字出自精于隶书的刘炳森, 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
△ 游嘉瑞行草名家: 玉庭斋 (荷李活道225号) 内地著名书法家游嘉瑞以行草见长, 曾在英国、美国、香港及内地举办多个篆刻艺术展。
△ 光昌燕窝行 (上环皇后大道西9号) 店内正中央有块区建公所写的招牌, 店员表示招牌跟店铺俱有逾六十年历史, 店主父亲当年委托朋友请书法家出手, 才得到这块墨宝传世。
△ 公和玻璃镜器 (上环皇后大道西14号) 同样出自区建公手笔, 字体却比一街之隔的隆昌行更为灵动, 其多变的形态正是手写招牌的可爱之处。
△ 祥兴茶行 (上环皇后大道西74号) 负责人指旧时店铺位于中央大厦, 当时得友人介绍区建公才有幸邀请他写招牌, 一个字约一百元,非常昂贵, 没办法,书法味道毕竟非电脑体可比。
△ 南华油墨公司 (中环惠灵顿街118号) 公司徐总的爷爷岭南书法名家苏世杰交好, 故邀得他书写招牌。最近因市区重建而拆卸。 小区发展急促,有历史价值亦不能免疫。
△ 范金玉刻印店 (上环文华里) 店铺第三代传人范志垣称: 当年父亲范曾与书法家苏世杰志趣相投, 讲交情为店铺题字。
△ 齐白石题字 香港美术专科学校
△ 94岁时为香港美专题字的真迹。 齐白石,当代中国的国画画家、 中国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书工篆隶,篆刻自成一家。
△ 于右任题 泉章居
△ 于右任 中国同盟会成员,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近代知名书法家,首创“标准草书”, 被誉为“当代草圣”。
△ 南海沙头镇同乡会
(旺角新填地街383号) 同为卓少衡题字的同乡会招牌, 亦属北魏体,其撇捺比区建公更夸张。
香港街头成千上万的书法招牌, 展示着永恒的中国印记, 很多存储着两岸之渊源、情谊、回忆…
这些隽永、遒劲、优雅或秀丽的中国书法字体, 成为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未来招牌或许更需要去权衡视觉和功能。沿着现在所谓的统一走下去,还是在老旧的招牌基础上进行整改让它们能有序的排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更希望能够将中国文化融入招牌之中,做出自己的味道。让街道重回昔日的,那种热闹喧嚣、充满烟火味道的感觉,愿每块招牌,都蕴含着人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