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当美加贸易战即将开打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的一通电话中旧账重提,指出加拿大的确可能对美国构成安全威胁,甚至断言:“难道不是你们烧掉了白宫吗?”
其实这次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通电话,主要话题就是关于近期美国对加拿大加大征收钢铝关税问题,在这段电话通信中,特鲁多质疑特朗普为何以“国家安全”名义对加拿大进行征收关税,面对质疑特朗普有点急眼了,回应了的著名的历史事件“美国白宫不是你们(加拿大)烧的吗?”
有网友据此脑补还原了当时的状况:
杜鲁多:美加作为史上最好的基友,你干啥强征我关税?
川普:哼,这是为了我大美利坚国家安全。
杜鲁多:啥?
川普:国家安全,没事多读点书,多背点单词吧你,这都听不懂,哎。
杜鲁多:加拿大啥时候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了?
川普:别跟我装,难道不是你们加拿大人烧了我们的白宫吗?
杜鲁多:WTF?
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震动,“1812年战争”也立刻成为北美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词组。然而,和特朗普此前征引的诸多历史轶闻一样,“加拿大人火烧白宫”虽然在美加两国流传颇广,就像中国人以为是八国联军烧了圆明园,甚至连加拿大第19任总理金·坎贝尔(Kim Campbell)也曾在社交媒体上对此大加渲染,然而真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
其实特朗普这个回应有点无厘头了,1812年战争(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中的火烧白宫事件,当时的加拿大还是英国殖民地,加拿大直到1867年才获得自治领地位,真正打仗的双方主体是英国与美国,准确的说,白宫是英国人烧的,不是加拿大人烧的,虽然战争中英国军队中有一半是加拿大民兵。就像美国屠杀印第安人3000万毫无根据,那时候美国还没成立呢。就像欧洲不能把当年铁木真这个屠夫侵略欧洲的罪行算到当今中国政府头上。
而且战争起因也是美国想要趁英国深陷与拿破仑战争之机,侵略加拿大,想要把加拿大收为自己的领土,而加拿大人也是出于反抗美国侵略者才开始与英国人一起打美国人的,只不过战争过程中几次拉锯,其中英国军队就攻入美国境内,火烧了白宫,最后打个平手,谁也没有占的便宜。算起来,美国根本没有什么理由指责加拿大,根本就是自找的,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其实特朗普这次对特鲁多回应,本意是加拿大曾经在200年前侵略过美国,还火烧过白宫,所以美国因为国家安全名义征收加拿大的钢铝关税合情合理,实则强词夺理,算200年前的后账,真不知特朗普是怎么想的,找个理由都那么拙劣,真应该好好读读历史。毕竟是买来的学位,科学不懂,历史也是不懂的。
历史学家认为,当时加拿大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应该把烧毁白宫的帐算到英国人头上,跟热爱和平的加拿大人民没关系。但直到今天,美国还有不少网友在为烧毁白宫到底应该归咎于加拿大军队还是英军而争论不休。有的网友对历史教科书上的结论嗤之以鼻,坚称那场战争就是为了加拿大才打的,攻入华盛顿的英军部队就是从加拿大来的,所以白宫就是加拿大人烧的。特朗普大概就属于这一派吧!不知道特朗普当年历史老师,看到这一幕该咋想?丢不起人别说是我们校友 川普深遭母校联名抵制。
狂妄的挑战——贸然宣战与火烧约克
1812年6月18日,由于英法两国旷日持久的战争导致美国的海外贸易大受池鱼之殃,许多美国水手也被英国海军强征,美国总统麦迪逊以此为口实正式对英国宣战,英美战争就此打响。战争之初,美国政坛一片乐观情绪,参议院甚至仅以四票之差才否决同时对英法两国宣战的狂妄提案。迟至8月,前任总统杰斐逊仍然乐观地认为:“我军在6月已攻入上加拿大,很快就将夺取魁北克(Quebec)之外的整个圣劳伦斯河流域”,“不列颠政府做得太晚了……(我们)一旦拔剑,就必须彻底伸张正义。我们的旗帜应当写上——为过去夺赔偿,为未来取保障。考虑到一千条被扣船只、六千名被征海员,加拿大就是必要的补偿……一旦夺取加拿大,我们就和英国媾和,并向法国宣战”。
然而,英国此时的强大海陆军实力是美国根本无法比拟的。且不提英国海军很快就对北美海岸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封锁,仅以驻扎在加拿大的英国陆军而论,即便经过屡次抽调,开战时的正规陆军总数也有5600人之多,在人数上几乎与整支美国正规陆军(大约6750人)相当,在训练、装备上甚至还要远优于后者。难怪就连高度乐观的杰斐逊也会预言:“英国人也许会火烧纽约或波士顿,但我们可以雇佣百十来个纵火犯烧了伦敦!”到了1812年10月,英国正规军便以寡击众,在昆斯顿高地(Queenston Heights)决定性地击退了美军,用加拿大历史学家查尔斯·斯泰西(Charles Stacey)的话说,这是“美军组织低劣的人数优势与我军职业技能优势间的角逐”。
昆斯顿高地之战
虽然如此,由于英军忙于欧洲战事,对北美陆战投入颇为有限,美军还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战果。1813年4月底,美军攻占当时仅有500名居民的上加拿大首府约克(York)——即今天的多伦多——虽然约克市民代表团与美军签订了正式投降协定,但美军散兵游勇仍在撤退前洗劫了颇多公私财物,并烧毁了“一栋没什么价值的、名叫议会厅的公共建筑”。此外,少数对当局不满的加拿大居民也组建了辅助美军作战的“加拿大志愿兵”(Canadian Volunteers),这些熟悉地方情形又渴望报复的当地人给加拿大造成了与人数并不相称的巨大破坏。
美军湖上舰队攻击约克
被焚毁前的上加拿大议会厅
越海而来的惩戒——火烧白宫
1814年4月,拿破仑的退位令欧洲战火告一段落,终于能够腾出手来的英国陆军开始大举西进,截至6月6日,已有14619名英军老兵从欧洲奔赴北美战场。美国决策层虽然了解英军即将到来,却认为华盛顿地处波托马克(Potomac)河畔的荒僻之地,并不具备除去国家象征外的战略意义,因而疏于防备。当罗斯(Ross)少将指挥久经考验的三千余名英国远征军于8月兵临城下后,匆忙组织起来的美国民兵便在布莱登斯堡(Bladensburg)战斗中一触即溃,美军中仅有少数陆战队员和水兵展开了顽强抵抗,但也无力挽回大局,英军通往华盛顿的道路已是畅通无阻。
时任美国总统:James Madison
8月24日傍晚,英军先头部队逼近陷入混乱的华盛顿——美国首都有史以来唯一一次失陷,当时的总统James Madison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仓皇出逃南部弗吉尼亚州。但已然瘫痪的美国政府竟然没有派出一名代表与英军代表团接洽移交城市事宜——所有能够负责的官员都已逃跑,从而丧失了令首都免遭战火荼毒的最后机会。无论如何,这些已经在欧洲战场经历过足够多血腥围城战的英国军人在劫掠、破坏上可谓行家里手,很快,他们英军杀入当时的美国总统府,分享了为总统夫人准备的盛餐,便遵照命令将城内包括白宫在内的绝大部分公共建筑焚烧殆尽,就连国会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作为对美军火烧约克要塞的报复。不过,市民私产所受损失相对而言则要小得多,仅有一栋藏匿射手的住宅、几座生产海军绳索的工场和麦迪逊政府的准官方喉舌《国民通讯员报》(National Intelligencer)报社被毁。
英军攻入华盛顿
英国舆论多半为报复叫好,至多只是对焚烧范围有所异议。《纪事晨报》(Morning Chronicle)认为,“考虑到美军毁灭毫无防备的加拿大村庄的恶劣残酷行径,它只是一场温和的报复”。《泰晤士报》(Times)则引用法军的劣迹为己方辩护,“可以列出过去十二年里法国将军们拜访过的至少五十座城市,那些将军都十分乐意和这些英国军官或其他英国军官交换出场位置。”事实上,即便以英军尺度而论,与拿破仑战争中英军于罗德里戈城(Ciudad Rodrigo)、巴达霍斯(Badajoz)等地犯下的暴行相比,火烧华盛顿也只是小巫见大巫。美国舆论则对英军举动大加挞伐,即便是反对开战的联邦党人报纸《奈尔斯每周纪事》(Niles‘ Weekly Register)也谴责英军“推倒了文明国家用来约束军事行动的藩篱”。
战火破坏后的白宫进行了重建
耐人寻味的是,英军前脚刚走,华盛顿附近的居民们便在混乱的无政府状况下展开了名符其实的“趁火打劫”。就连报社惨遭英军破坏的《国民通讯员报》也承认:“城市周边地区的无赖恶棍们从这场大灾难中得利了,敌军从房子里劫掠掉的还不到他们拿走的一半。”
无论如何,火烧白宫之举并未影响到战争大局,拿下华盛顿的远征军很快在巴尔的摩(Baltimore)碰了壁,罗斯少将也在此战中阵亡。9月13日,英军乘胜总攻巴尔的摩Baltimore重镇,遭遇美军顽强固守而挫败。美国律师Francisco Scott Q由此写下了日后的《星条旗之歌》the Star Spangled Banner。虽然英军完全控制了海洋,但交战双方的陆军主力仍然在大湖地区陷入僵持,尚普兰湖(Lake Champlain)的水战也以美军获胜告终。由于欧战元气未复,英国对于万里之外的新殖民地战略意图仍然以和为贵,在进攻美国南方等地受挫后,英美两国最终于1814年12月24日在根特(Ghent)签订和约,边界基本恢复原状。这场双方“既非胜者亦非败者”(Neither Victor Nor Vanquished)的无谓战争便如此终结了。
战争的后续影响
“第二次独立战争”最终于1815年初结束,美加边境恢复了战前状态。这一战,不仅让美国的国际声望大幅飙升,也让“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的内部更加团结,为后来加拿大联邦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堪称加拿大的“立命之战”。如今,虽然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北美邻居最终成了盟友,但“火烧白宫”还是成了两国间不愿提起的往事。结果川货这种不学无术,没文化的竟然暴露自己的知识储备。
美国举全国之力顶住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对外战争,英国仅用了部分有限的国力,在总体占上风的情况下,确认了美国-加拿大西部几乎平整分割的 边境,而中部的五大湖地区,则形成了今日地图上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向美国纵深凸入的局面。
对于加拿大而言,这是一场关系到建国前途,生死存亡的战争,促使加拿大的英语和法语两大殖民地居民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
抵抗入侵之敌加强了殖民地的内在凝聚,和对大英帝国的忠诚。战争的最重要结果是使英属北美殖民地于1867年联合为加拿大联邦。
今天的外行人往往误以为美国和加拿大近邻,不分彼此,其实北美洲的这一对实力悬殊的邻居,原本是敌对双方出身。
加拿大是英国保皇党的后代,经济与政法上有亲美的痕迹,但是文化上基本可以定义为北美的欧洲,尤其是其自由主义价值观类似欧洲,而与美国的右翼格格不入。
比如在大麻非刑事犯罪化、同性恋结婚、宗教淡化、《京都议定书》等问题上,加拿大人都强烈反感美国共和党(右翼)的保守态度。
加拿大国家神话的构建
只需稍稍阅读攻入华盛顿的英军部队序列,便可得出结论:第4步兵团1营、第21步兵团1营、第44步兵团1营、第85轻步兵团悉数来自英国本土,都曾在伊比利亚半岛与法军殊死搏杀,直到欧洲大陆战火平息后才匆忙经由百慕大赶往北美战场。其余辅助部队当中与美洲关系最大的不过是由原黑奴组成的“殖民地陆战队”,但这也与加拿大关系甚微。简而言之,火烧白宫的“嫌疑单位”与当时不过是个地理概念的加拿大毫无关系。
然而,如果我们回溯英美双方日益加剧的报复进程,便会发现美军对加拿大——不论是上加拿大首府约克还是大湖畔的诸多居民点——所进行的破坏却是火烧白宫的重要原因。在大湖地区若干加拿大居民点惨遭厄运后,英国海军北美舰队司令科克伦(Cochrane)中将于1814年7月18日发出一条报复命令:“摧毁并破坏海岸上一切能够加以攻击的城镇和地区,且需严格考虑到美军针对国王陛下毫无防御能力的加拿大臣民犯下的行径。”许多研究者认为华盛顿的灾难与这条命令密切相关。英属北美总督普雷沃(Prévost)爵士则在下加拿大省议会的1815年开幕式上宣布:“作为正义的惩戒结果,骄傲的首都华盛顿体验到美军给上加拿大省府所在地带来的类似命运”。
如果将视角放得更大,则可以看出这场英美战争也堪称加拿大立国的助产士。美国国家意识的形成与独立战争期间的“民兵神话”关系异常密切,类似的是,1812年英美战争中的民兵动员虽然在军事上成效有限,“民兵”却同样成为加拿大政治实体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战争令许多加拿大人意识到他们既迥异于南方的美利坚人,又需要依靠自身力量而非事事仰赖伦敦。早在1812年年底,斯特罗恩(Strachan)神父就已在约克自信地宣称:
未来的历史学家将会讲述,上加拿大行省仅仅依靠一小批正规军提供的人员、武器协助,便将入侵者击退……确定无疑的是,从来没有一个国度里会有人展现出比我们的民兵更活跃的行动,更有勇气、更为冷静坚定、更受人赞许的举止,他们可以与最精选的老兵相比,他们两度拯救了这个国度。
加拿大发行的1812年战争纪念币,主题为英国正规军、加拿大民兵、第一民族(印第安人)战士联手作战,尽管纪念主题不断变迁,但1812年战争的“立国之战”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这样的论调此后将会一再出现,像“加拿大效忠派志愿兵的斯巴达团体”击败“美利坚民主派侵略者的波斯千军万马”这样的浮夸语句在一个多世纪里都不绝于耳。如此这般的“民兵神话”氛围与火烧白宫中包含的报复因素两相结合,便渐渐滋生出“加拿大人火烧白宫”的民间传说,进而伴随加拿大国家意识的构建广为流传,成为北美地区经久不衰的历史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朗普的论调只不过反映出了普遍认知与真实历史间难以掩盖的鸿沟。
白宫早就是“White house” 不是火烧后才定名的
白宫墙壁上被火烧痕迹的特写图像
虽然许多人认为美国总统官邸要到1817年重建并刷白后才被称作白宫,但“白宫”这一称谓实际上早在1811年就已出现。
但其实早在1812年3月18日(美国与英国进行战争前三个月),众议员阿比亚·毕格罗写信给一位同事时,就已经将白宫称为“White house”了。
“白宫有很多麻烦,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我的意思是总统的”(引自白宫布莱恩的“白宫名称”,哥伦比亚历史学会记录34-35 [1932]:308)。
"There is much trouble at the White House, as we call it, I mean the President's" (quoted in W. B. Bryan, "The Name White House," Records of the Columbia Historical Society 34-35 [1932]: 308).
所以你要问:白宫为什么是白色的?
因为涂料是白色的。That's all.
参考文献:
Graves D。 E。 “Why the White House Was Burn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British Destruction of Public Buildings at Washington in August 1814。”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76.4 (2012)。
Hitsman J。 M。, Graves D。 E。 The Incredible War of 1812: A Military History。 Toronto: Robin Brass Studio, 1999。
Elting J。 R。 Amateurs, to Arms!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ar of 1812。 Chapel Hill: Algonquin Books of Chapel Hill, 1991。
Hickey D。 R。 Don‘t Give Up the Ship!: Myths of the War of 1812。 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6。
The Times (London, England), Tuesday, Oct 11,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