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即中国整体的人口数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数为14亿1178万(不含港澳台籍),中国香港2018年总人口:743万。中国澳门2018年总人口:66万7400人。台湾2018年总人口:约为2358万人。
1949年,中国大陆人口约5.4亿,占世界人口的22%。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从1950年起,由于社会较为稳定,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逐渐延长,人口因此迅速增长。期间除了1959-1961年间由于三年困难时期产生的饥荒导致人口下降外,直至197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人口保持每年2%以上高增长的态势。1981年中国大陆人口达到10亿,占世界人口比例维持在22%。这也就是“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21%的人口”出处。
1981年及以前人口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90、2000、2010年数据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总人口和按性别分人口中包括现役军人,按城乡分人口中现役军人计入城镇人口。
1949年:1275万
1950年:1419万
1951年:1349万
1952年:1622万
1953年:1637万
1954年:2232万 (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婴儿潮,中国第一波婴儿潮)
1955年:1965万
1956年:1961万
1957年:2138万
1958年:1889万
1959年:1635万 (三年自然灾害)
1960年:1402万 (三年自然灾害)
1961年: 949万 (三年自然灾害)
1962年:2451万 (三年自然自嗨结束,中国第二波婴儿潮)
1963年:2934万
1964年:2721万
1965年:2679万
1966年:2554万
1967年:2543万
1968年:2731万
1969年:2690万
1970年:2710万
1971年:2551万 (1971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1972年:2550万
1973年:2447万
1974年:2226万
1975年:2102万
1976年:1849万
1977年:1783万
1978年:1733万
1979年:1715万
1980年:1776万 (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1981年:2064万 (50.6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中国第三波婴儿潮)
1982年:2230万 (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2年:2113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 (经济不景气)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
1998年:1934万 (金融危机)
1999年:1827万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 (2002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003年:1594万 (2003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
2004年:1588万
2005年:1612万
2006年:1581万
2007年:1591万
2008年:1604万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 (80后一代进入结婚生育期,高成本导致多数人生一个或者晚生?)
2011年:1600万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2年:1635万
2013年:1640万(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4年:1687万
2015年:1655万
2016年:1786万(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原计划会有第四波婴儿潮,翟振武就预测二胎放开会有4995万)
2017年:1723万
2018年:1523万(2018年中国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净增数)
2019年:1465万(2019年中国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净增数)
2020年:1200万
2021年:1062万(2021年人口净增长48万 40年来男性人口首次下降)
2022年:956万(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说明: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数量有所回落。初步汇总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依然不小。第二,二孩的占比高,2014年-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所下降但还是高于40%。第三,生育率降低,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生育水平。2021年中国出生人数是自1961年以来最低的。
中国历年人口总数(1949~2022年)
中国人口历年(1949-2022)数据
中国历年人口数据一览表
1、人口增速放缓
虽然总人口仍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已经有所放缓。从2010年到2020年间,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2010年0.57%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相比,增速有所放缓。
2、2018年以来新增出生人数持续快速下降
2018年以来,中国新增出生人数开始出现快速下滑迹象。
注:儿童指的是14岁及以下;老年人指的是65岁及以上,增长率指的是自然增长率
时间(年) |
人口 (万人) |
出生率 (‰) |
增长率 (‰) |
老年人 (%) |
儿童 (%) |
男性 (%) |
女性 (%) |
---|---|---|---|---|---|---|---|
2022 | 141175.00 | 6.77 | -0.60 | 19.8 | 18.10 | 51.15 | 48.85 |
2021 | 141260.00 | 7.52 | 0.34 | 14.2 | 17.78 | 51.20 | 48.80 |
2020 | 141178.00 | 8.52 | 1.45 | 13.50 | 17.95 | 51.24 | 48.76 |
2019 | 140005.00 | 10.41 | 3.32 | 12.60 | 16.78 | 51.09 | 48.91 |
2018 | 139538.00 | 10.86 | 3.78 | 11.90 | 16.86 | 51.13 | 48.87 |
2017 | 139008.00 | 12.64 | 5.58 | 11.39 | 16.80 | 51.17 | 48.83 |
2016 | 138271.00 | 13.57 | 6.53 | 16.70 | 16.64 | 51.20 | 48.8 |
2015 | 137462.00 | 11.99 | 4.93 | 10.50 | 16.52 | 51.20 | 48.8 |
2014 | 136782.00 | 13.83 | 6.71 | 10.10 | 16.50 | 51.23 | 48.77 |
2013 | 136072.00 | 13.03 | 5.90 | 9.70 | 16.40 | 51.24 | 48.76 |
2012 | 135404.00 | 14.57 | 7.43 | 9.40 | 16.50 | 51.25 | 48.75 |
2011 | 134735.00 | 13.27 | 6.13 | 9.10 | 16.50 | 51.26 | 48.74 |
2010 | 134091.00 | 11.90 | 4.79 | 8.90 | 16.60 | 51.27 | 48.73 |
2009 | 133450.00 | 11.95 | 4.87 | 8.50 | 18.50 | 51.44 | 48.56 |
2008 | 132802.00 | 12.14 | 5.08 | 8.30 | 19.00 | 51.47 | 48.53 |
2007 | 132129.00 | 12.10 | 5.17 | 8.10 | 19.40 | 51.50 | 48.5 |
2006 | 131448.00 | 12.09 | 5.28 | 7.90 | 19.80 | 51.52 | 48.48 |
2005 | 130756.00 | 12.40 | 5.89 | 7.70 | 20.30 | 51.53 | 48.47 |
2004 | 129988.00 | 12.29 | 5.87 | 7.60 | 21.50 | 51.52 | 48.48 |
2003 | 129227.00 | 12.41 | 6.01 | 7.50 | 22.10 | 51.50 | 48.5 |
2002 | 128453.00 | 12.86 | 6.45 | 7.30 | 22.40 | 51.47 | 48.53 |
2001 | 127627.00 | 13.38 | 6.95 | 7.10 | 22.50 | 51.46 | 48.54 |
2000 | 126743.00 | 14.03 | 7.58 | 7.00 | 22.90 | 51.63 | 48.37 |
1999 | 125786.00 | 14.64 | 8.18 | 6.90 | 25.40 | 51.43 | 48.57 |
1998 | 124761.00 | 15.64 | 9.14 | 6.70 | 25.70 | 51.25 | 48.75 |
1997 | 123626.00 | 16.57 | 10.06 | 6.50 | 26.00 | 51.07 | 48.93 |
1996 | 122389.00 | 16.98 | 10.42 | 6.40 | 26.40 | 50.82 | 49.18 |
1995 | 121121.00 | 17.12 | 10.55 | 6.20 | 26.60 | 51.03 | 48.97 |
1994 | 119850.00 | 17.70 | 11.21 | 51.10 | 48.9 | ||
1993 | 118517.00 | 18.09 | 11.45 | 51.02 | 48.98 | ||
1992 | 117171.00 | 18.24 | 11.60 | 51.05 | 48.95 | ||
1991 | 115823.00 | 19.68 | 12.98 | 51.34 | 48.66 | ||
1990 | 114333.00 | 21.06 | 14.39 | 5.60 | 27.70 | 51.52 | 48.48 |
1989 | 112704.00 | 21.58 | 15.04 | 51.55 | 48.45 | ||
1988 | 111026.00 | 22.37 | 15.73 | 51.52 | 48.48 | ||
1987 | 109300.00 | 23.33 | 16.61 | 5.40 | 28.70 | 51.50 | 48.5 |
1986 | 107507.00 | 22.43 | 15.57 | 51.70 | 48.3 | ||
1985 | 105851.00 | 21.04 | 14.26 | 51.70 | 48.3 | ||
1984 | 104357.00 | 19.90 | 13.08 | 51.60 | 48.4 | ||
1983 | 103008.00 | 20.19 | 13.29 | 51.60 | 48.4 | ||
1982 | 101654.00 | 22.28 | 15.68 | 4.90 | 33.60 | 51.50 | 48.5 |
1981 | 100072.00 | 20.91 | 14.55 | 51.48 | 48.52 | ||
1980 | 98705.00 | 18.21 | 11.87 | 51.45 | 48.55 | ||
1979 | 97542.00 | 17.82 | 11.61 | 51.46 | 48.54 | ||
1978 | 96259.00 | 18.25 | 12.00 | 51.49 | 48.51 | ||
1977 | 94974.00 | 19.03 | 12.12 | 51.50 | 48.5 | ||
1976 | 93717.00 | 20.01 | 12.72 | 51.49 | 48.51 | ||
1975 | 92420.00 | 23.13 | 15.77 | 51.47 | 48.53 | ||
1974 | 90859.00 | 24.95 | 17.57 | 51.43 | 48.57 | ||
1973 | 89211.00 | 28.07 | 20.99 | 51.42 | 48.58 | ||
1972 | 87177.00 | 29.92 | 22.27 | 51.40 | 48.6 | ||
1971 | 85229.00 | 30.74 | 23.40 | 51.41 | 48.59 | ||
1970 | 82992.00 | 33.59 | 25.95 | 51.43 | 48.57 | ||
1969 | 80671.00 | 34.25 | 26.19 | ||||
1968 | 78534.00 | 35.75 | 27.50 | ||||
1967 | 76368.00 | 34.12 | 25.65 | ||||
1966 | 74542.00 | 35.21 | 26.34 | ||||
1965 | 72538.00 | 38.00 | 28.50 | 51.18 | 48.82 | ||
1964 | 70499.00 | 39.34 | 27.78 | ||||
1963 | 69172.00 | 43.60 | 33.50 | ||||
1962 | 67295.00 | 37.22 | 27.14 | 51.29 | 48.71 | ||
1961 | 65859.00 | 18.13 | 3.80 | ||||
1960 | 66207.00 | 20.86 | -4.57 | 51.78 | 48.22 | ||
1959 | 67207.00 | 24.78 | 10.19 | ||||
1958 | 65994.00 | 29.22 | 17.24 | ||||
1957 | 64653.00 | 34.03 | 23.23 | 51.77 | 48.23 | ||
1956 | 62828.00 | 31.90 | 20.50 | ||||
1955 | 61465.00 | 32.60 | 20.32 | 51.75 | 48.25 | ||
1954 | 60266.00 | 37.97 | 24.79 | ||||
1953 | 58796.00 | 37.00 | 23.00 | ||||
1952 | 57482.00 | 37.00 | 20.00 | 51.90 | 48.1 | ||
1951 | 56300.00 | 37.80 | 20.00 | 51.92 | 48.08 | ||
1950 | 55196.00 | 37.00 | 19.00 | 51.94 | 48.06 | ||
1949 | 54167.00 | 36.00 | 16.00 | 51.96 | 48.04 |
中国历史上人口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量(官方)、盘点中国朝历代人口数量(非官方)、
公元前230年,秦灭六国时,中国人口有3000万。
公元前210年,中国人口只剩下1000万人。
经过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巨鹿之战、楚汉争霸后到了汉高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中国人口达到了1500万人。
公元前129年也就是西汉时汉武帝元光六年,在经历了汉匈战争后,全国人口增加到3600万人。
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大幅上升到5767万人。但到了汉光武帝元年,东汉建立。由于历经战争人口下降一半只有2800万人。
公元184年,休养生息后人口又恢复到5500万人。随后就是东汉后期时代,到汉献帝建安22年,人口下降到1500万人。魏蜀吴三国时代,经历夷陵之战后人口达到3000万人,但两晋时期,公元282年,人口下降到2262万人。经过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后,在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539年,全国人口只剩下1100万人,这比东汉末年还要残酷。
直到公元577年,也就是北朝北齐幼主承光元年,人口恢复到2000万人。
公元598年,隋朝建立后,全国人口大幅增长,最高达到4450万人。隋炀帝大业五年,人口膨胀到4601万人的顶峰。
之后的隋末农民起义和远征高丽等战争,一直到公元639年唐朝贞观13年,人口只剩下1235万。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唐朝国力达到顶峰,人口也大幅增长到5291万人。但安史之乱以及黄巢农民起义后,公元907年人口下降到2000万人。
到了公元960年,也就是五代十国,人口达到3000万人。不久北宋建立,在经历宋辽战争后也就是宋仁宗嘉佑八年,人口下降到2642万人。
公元1102年,宋徽宗时期国力上升,人口也大幅上涨到4532万人。但宋金战争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进入南宋时期,公元1161年人口只剩下2420人。
公元1207年,宋金西夏都计算的情况下总人口突破1亿大关,三国人口加一起达到1.3亿。
但蒙金、宋蒙战争后,又有一半人口被消灭,到了元朝时期,公元1290年,中国人口还剩下5883万人。
公元1351年,元朝人口达到顶峰,人口达到8758万人。
朱元璋在击败元朝后,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只剩下6054万。此后明朝迎来盛世,虽然经历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到了崇祯十七年,明朝人口达到了创纪录的1.5亿人。
清兵入关后,历经残酷战争,公元1646年,也就是顺治三年,全国人口还剩下8848万人,也就是几乎一半人口没了。
公元1790年,乾隆55年,全国人口飙升到3亿人。随后一直上升,到了公元1850,大清人口高达4.3亿人。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后人口又下降到3.4亿人,约1亿人口损失。
清朝灭亡后民国建立,1939年中国人口达到5.1亿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口一路飙升,到2019年人口达到14亿人。
中国民族组成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但据2005年的抽样,新生儿中,汉族仅有88%,预示着新生儿成长后汉族人口比例将仅为88%。
少数民族增长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5.2%,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005年全国抽样普查中,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新生儿中,少数民族比例为14%,汉族人口占86%,也就是未来少数民族占中国人口的14%。汉族比例将会大降到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