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唐朝和明朝都是代宗 这俩庙号代宗含义大为不同

news.xixik.com   2021/1/15 19:04:02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唐代宗李豫,明代宗朱祁钰,这两个庙号有何不同之处? 因为李豫平定安史之乱,有不世之功。不过因为要避李世民的讳。又因为世代世代,其实意义差不多,就叫代宗好了。明代宗朱祁钰的代其实是代替明英宗当皇帝之意,虽然承认了朱祁钰皇帝的合理,却也强调了明英宗的正统

我们都知道,皇帝的庙号是继位君臣根据其功绩议定的。那么传位给自己儿子的唐代宗为什么议定的庙号是“代宗”呢?觉得这个“代”字意味着代替,透露着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

庙号制度源自于商朝,谥号则是源自于周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庙号和谥号,不过西汉时又恢复了。和谥号不同,庙号的获取资格要严格得多,非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国君或皇帝不能拥有,商朝三十多个国君只有七个人有庙号。

两汉时期也严格遵循了这种制度,比如西汉只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皇帝刘询四人有庙号;东汉光武帝刘秀取消了汉成帝刘骜、汉平帝刘衎的庙号,汉献帝则取消了汉和皇帝刘肇、汉安皇帝刘祜、汉顺皇帝刘保、汉桓皇帝刘志的庙号,原因就是认为他们不够格。

中国历史朝代表

后世之所以庙号开始泛滥,一是王莽带头破坏,比如上面提到的汉成帝刘骜、汉平帝刘衎就是他上的庙号,二是曹魏的曹叡开了个不好的头,因为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太祖或高祖,后面皇帝的庙号都是''宗'',可是曹操庙号太祖、曹丕庙号高祖,曹叡庙号烈祖打破了这一传统和惯例,自此以后庙号和谥号一样成为了皇帝死后的标配,几乎人人有份。

也正因为如此,一开始的“太高世中”肯定不够用了,所以后世要么是拿来主义从谥法中找庙号,要么就干脆自己创造个庙号出来,不过不管怎么说,“太高世中”绝对是最好的庙号,其含金量比其他庙号要高得多,当然也就不是随便一个皇帝能拥有的了。

铺垫了这么多,回到今天的问题上来,历朝历代庙号虽多,但是以“代”为庙号的还是屈指可数,中国历史上只有唐代宗李豫和明代宗朱祁钰两位皇帝,那么同样是代宗,这两个庙号有何不同之处?

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长子,也是嫡皇孙,小时候深受唐玄宗喜爱,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两都,继位之后颇有作为,先是除去权臣李辅国,任内又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安史之乱后的混乱局面。

《新唐书》评价李豫:“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这个比较客观,《旧唐书》则有点夸张:“古之贤君,未能及此”,不过唐代宗李豫都算得上是一位明君,所以他死后群臣上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则是“太高世中”之一的世宗,那么为何又改为代宗呢?

因为李豫平定安史之乱,有不世之功。不过因为要避李世民的讳。又因为世代世代,其实意义差不多,就叫代宗好了。这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有讲:“唐讳世,代宗犹言世宗,近人欲以加景皇帝,其不学如此。”

《后汉书·窦何传》注解:“代,犹世也。”所谓的世代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唐代宗原本的庙号是高大上的唐世宗,一代雄主汉武帝的庙号也是世宗,所以这个“代”其实是褒义的。

还一个猜测说这是因为唐代宗兄弟情深,认为自己死去的弟弟——建宁王李倓才是继承皇位的人。不见得他继位之后,追封了自己的弟弟为承天皇帝。又有人说,其实这是因为他是庶长子,继位名不正,以庶代嫡,继承皇位,因此谓之代宗。但是这个说法站不住脚跟,因为代宗死后,其子继任,议定“代宗”不是直接昭告天下这皇位来的不顺,鼓动别人让自己下台吗?

所以我们从唐代宗为唐肃宗长子太子继位为帝,死后拿到“世宗”庙号可以了解到,所谓“世宗含有世系转移/非嫡长暗示”的说法是错误的,所谓“太高世中”,就是有功有德的帝王可以率先使用的上等庙号,仅此而已。

唐朝是一个大量自拟庙号的朝代,而庙字参考的就是谥法用字,除开太高世中外,睿玄肃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僖昭景宗都是谥字,包括后来有人让朱温给昭宗改庙号,用的襄宗之襄字,也是谥法里所含有的。

再多聊两句关于“避讳唐太宗”这一点,其实避世民二字名讳也是有根据的;

先说“世”字,

根据《旧唐书·李勣传》: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卫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讳,单名勣焉。

写明了高宗朝的时候徐世勣/李世勣为避讳去“世”字。

再说“民”字,

引自《旧唐书·职官志二》:

戶部尚書一員,正三品。隋為民部尚書,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

这里说的是贞观二十三年由“民部”改为“户部”,李世民在世时我记得是没有让严格避讳的政令的,所以有些地方写的是“永徽年初”部门更名,再看看唐太宗是贞观二十三年七月驾崩随后唐高宗登基的,而高宗的第一个年号“永徽”则是从第二年正月才开始使用的,所以从时间上讲,就应当是李治登基之后将民部改成了户部,而此事应当发生在太宗驾崩后的贞观二十三年的最后五个月内。

所以从上述例子来看,避讳太宗是高宗朝以后兴起的,那么太宗为代宗天祖父,因此李豫死后使用了“代宗”来替“世宗”也就讲得通了。

从“废帝”到“明代宗”,朱祁钰艰辛的正统之路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原本他是没资格做皇帝的,明代宗朱祁钰的继位可以说非常偶然,他是明英宗朱祁镇唯一的弟弟,但朱祁镇春秋正盛,又有儿子,按照常理,皇位怎么也不会落入朱祁钰手中,偏偏朱祁镇作死,双手把皇位送给了弟弟。

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皇太子朱见深年幼,为避免主少国疑。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内部都吵作一团,一堆官员支持迁都,还是于谦压住了迁都之议,坚决抵抗,并取得孙太后的同意,尊朱祁钰为监国,主持大局,进行粮草兵员调动,准备跟瓦剌大战一场。监着监着发现不行,毕竟朱祁镇还在瓦剌手里,要是瓦剌将之作为人质向明朝施压,形势只会更加危急,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明确,让朱祁镇不再是皇帝。孙太后也知道儿子的皇位难保,她的想法是想传给孙子,只不过这不现实,期待朱祁钰成为周公那等人物何其难也?最终孙太后妥协了,同意不是她儿子的朱祁钰登基,但要立朱见深(朱祁镇之子)为太子。朱祁钰上位是大臣跟太后妥协的结果,虽然他尊哥哥为太上皇多少有些不合礼法,但废为王是不可能的,别说朱祁镇没当过王,孙太后那一关就过不了,好好的皇帝废成了王,莫不是连太子也想动?在瓦剌威胁下,没人考虑这档子事。

所以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为帝,如果有的选的话,朱祁钰应该也不想要这个皇位,因为上位的时候局势太被动了,几十万大军被朱祁镇一番操作报销了,京师门户洞开,瓦剌大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杀到了,一旦京师被攻破,别管明朝下场如何,他朱祁钰就是又一个宋钦宗。

但是坐稳位子的朱祁钰一是不想朱祁镇回来,最好老死草原,最符合他的利益,偏偏下边大臣不听话,派去探消息,结果就把朱祁镇带回来了,无奈朱祁钰只能把朱祁镇囚禁到南宫,好生防范。和夺门之变成功后明英宗再次登基,如何对病逝的朱祁钰盖棺定论就成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明英宗为朱祁钰上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也是唯一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可以说明英宗对待朱祁钰有点过分,给个这么差的恶谥,连个庙号都没有,但是他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倒是大度得多,即位后下诏恢复朱祁钰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不过仍然没有上庙号,一直到南明时期的明安宗朱由崧才给朱祁钰上庙号代宗。所以唐代宗和明代宗,这两个代字含义不一样。明末学者王夫之就批评过,给朱祁钰弄个代宗庙号的人,纯属不学无术,他们简单地把代理解成了代替的意思,认为朱祁钰代替他哥做皇帝,就叫代宗了。其实代宗等于世宗,而明朝已经有世宗了,就是嘉靖帝。(朱祁钰在嘉靖前面,但是他的庙号是明末才追授的)。《读通鉴论·卷二十三》王夫之曾语:○代宗 唐讳世,代宗犹言世宗,近人欲以加景皇帝,其不学如此。

《说文》注解:“代,更也。凡以此易彼,以后续前,皆曰代。”也就是代替和更替的意思,明代宗朱祁钰的代其实是代替明英宗当皇帝之意,虽然承认了朱祁钰皇帝的合理,不过却也强调了明英宗的正统。

一言以蔽之,唐代宗李豫的代是世代之意,明代宗朱祁钰的代则是代替的意思,虽然都是代宗,但是含义却是截然不同。

朱祁钰虽然日后得以荣升''明代宗'',但这一庙号来的太晚了,还打了很大折扣。

一、贬为王爵,加个恶谥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十七日,这一天离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刚刚过去一个月,也就是在同一天,曾经执掌大明天下八年的皇帝朱祁钰薨于西宫,享年三十岁。

之所以用''薨'',而不是皇帝死亡的专有名词——''驾崩'',乃是因为朱祁钰死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了。

事情是这样的,明英宗刚复辟的时候由于事情太忙,一时竟没想起来废黜弟弟的皇帝身份,导致在开始十几天内大明同时存在两位合法皇帝的奇观。但事后明英宗想起了这件事,连忙补救,这年二月初一,明英宗以太后的名义下诏废朱祁钰为郕王。

朱祁钰被废为王以后,明英宗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尽管在上朝的时候还在群臣面前假模假样地关心弟弟,说什么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喝粥了。但他说完此话后,群臣默然应对,可见明英宗内心的真实想法。

《复辟录》:上(朱祁镇)复宝位二三日间,诸文臣首功之人,列侍文华殿。上喜见眉宇,呼诸臣曰:''弟弟好矣,吃粥矣,事固无预弟弟,小人坏之耳。''诸臣默然。

《女医明妃传》剧情胡说八道,对于明朝服饰把握非常精准

事实上朱祁镇对这个将自己足足软禁在南宫七年的弟弟是十分不满的。这一点从他草拟的太后诏书中便可以看出,诏书中称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老实说朱祁钰当时已经快死了,再多的指责对他来说已经无意义了。

但是朱祁镇是不会轻易放过朱祁钰的,哪怕他死了也逃不过惩罚。这不朱祁钰刚一死,那边朱祁镇就开始运作起来了。古代没有什么唯物思想,因此对这个生死观看的很重,越往上的权贵越是这样,尤其到了皇帝这一级别,对死后的祭祀之事特别重视。

明朝皇帝在北京昌平地区有一片专属坟地,也就是今天的十三陵。朱祁钰曾经做过皇帝,在登基之初就为自己在此地选择了万年福地。现在朱祁钰死了,朱祁镇表示这个地方不能葬,因为朱祁钰已经不是皇帝了,没有资格埋在这里。也因为朱祁钰已经不是皇帝了,所以不能用天子葬礼,只能用亲王之礼。最后明英宗经过仔细考虑以亲王礼将朱祁钰葬在了今天的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称''郕王墓''。

但这还没完,按照规矩朱祁钰死了以后该给他上个谥号。本来明英宗不复辟的话,朱祁钰是能享受皇帝待遇的,但是现在既然已经被废为''王爵''了,就只能享受王爷待遇。哥哥朱祁镇精挑细选给朱祁钰选择了''戾''这个谥号,称为''郕戾王'',《谥法》云:''不悔前过曰戾'',没错,这是一个恶谥。

打压朱祁钰死后应有的待遇,追赠一个恶谥。古人最注重身后之名,而朱祁镇想要的就是要让这个''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的弟弟遗臭万年。

朱祁镇这样贬斥朱祁钰的名誉,从历史的经验看来,除非日后朱祁钰的后代能够逆天反杀回来,朱祁钰才能恢复皇帝的身份。但悲催的是朱祁钰的后代在他死之前就已经绝了,这么看来朱祁钰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朱祁钰死后两百年内,机缘巧合之下,一步一步重回正统地位,最终恢复了自己的皇帝身份。

二、忠厚侄儿,恢复帝号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又活了八年,这八年里,朱祁钰是朝廷不能提及的禁忌,大臣也都知道这是皇帝心中的一根刺。但朱祁钰毕竟当过八年皇帝,这是事实,谁也抹杀不了。而且不同于同样被抹去存在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在位四年,就忙了一件事——削藩,还失败了,除此之外再无大的功绩。因而朱棣称帝后抹去他的存在,连他的''建文''年号都改为''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五年,表示不承认其正统地位。

然而就算是朱允炆这样一位主,明朝后世大臣主张承认其皇帝身份的都不在少数。何况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所以虽然迫于明英宗的威权,大臣不敢说,但是私下不少人都认为朱祁钰受到的待遇太不公了。而朱祁镇想要一味强压是压不住的。

朱祁镇驾崩后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改年号''成化'',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二月朱见深下诏恢复郕王朱祁钰的帝号,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并改''郕王墓''为''景泰陵''。朱见深真可谓心胸开阔,其实朱祁钰当上皇帝后,就是不想自己的皇位传给侄子朱见深,还是传给自己儿子爽快,于是他为了改立太子,跟大臣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斗才得以遂愿。从改换太子的争斗可以看出,朱祁钰其实并没有牢牢掌控朝廷,他没有办法做到为所欲为,换太子都这么费劲,更别说废立太上皇了,当初尊称是权宜之计,可现在废为王爷太落井下石了,大臣们的口水能把他淹死。

朱见深为何推翻自己父皇的决定,原因有三。其一是承认客观事实,朱祁钰毕竟做过八年皇帝,而且政绩不错,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其二,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重视文官制度建设,并压制武官,使得文官集团成长到可以跟皇权抗衡,因此无论出于文官集团的私心,还是儒家的法理来讲,都该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第三,明宪宗朱见深性格宽厚,加上朱祁钰虽然为了保住皇位囚禁太上皇,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毕竟没有威胁他们父子的生命安全,基于此也该给已逝的朱祁钰一点安慰。

《明史·景帝本纪》: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制曰:''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遂上尊谥。敕有司缮陵寝,祭飨视诸陵。

此后我们终于可以称呼朱祁钰为景泰帝了,但老实说明宪宗这次对景泰帝的平反是不彻底的。首先是这个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只有七个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除去皇帝两个字外,一般都是十七个字。比如朱瞻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祁镇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厚熜''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看出来了吧,一般的格式都是以''X天X道''开头,中间一大堆赞扬词,什么文,什么武,然后结束,而景泰帝这个谥号明显的缩水了,跟其他皇帝在一块看着很别扭。

再来,景泰帝还没有庙号。唐朝之后庙号大规模泛滥,除了亡国之君以及特别不上道的皇帝外,每位皇帝身后都能有庙号。景泰帝没有庙号,没有就不能入太庙。吃不到冷猪头肉,受不到祭祀,归根到底朝廷还是不承认他是正牌皇帝。毕竟明宪宗已经做了很大让步,推翻了老爹的决定,总不能一直啪啪打老爹脸吧。

此后近两百年,景泰帝就保持着这样尴尬的皇帝身份,历代皇帝也没有再想为其翻案,毕竟已经过去这么久了,翻不翻也没什么意义。这其间只有嘉靖帝在为自己老爹盖皇陵的时候,想起来还有点边角料没用完,因此为景泰陵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

话说回来嘉靖帝那位一天没做过皇帝的老爹,最后庙号''睿宗''谥号''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位在明武宗之上,开开心心去太庙吃猪头肉去了。当了八年真天子的景泰帝还不如这么一位假皇帝。

三、帝国末日,重回正统

直到南明时期,弘光帝才为朱祁钰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弘光帝为什么要彻底恢复明代宗的正统地位,原因有很多。其实不光是明代宗,弘光帝还给建文帝平反正名了,并为在靖难之役中忠于建文帝一方的大臣追赠谥号,弘光帝所以这么做,是有自己的考量,明末不少大臣们的''忠君爱国''之情如何,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崇祯帝死的时候,殉葬的只有一个老太监,有时候一个朝代的''气节''真的很重要,而弘光帝本人也不过是权臣拥立的一个藩王傀儡。相比之下明代宗北京保卫战时,以于谦为首,满朝文武,何其英烈,因此弘光帝希望以此来来唤起大臣们的忠义。

此外,出于实际需要,弘光帝也必需平反朱祁钰。明代宗死后那么多年之所以没能恢复名誉,就是因为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全是明英宗后代,平反明代宗,关乎英宗一系的正当性,但弘光帝虽然也是英宗后代,但他继承帝位,实际上也是走的小宗继承大宗这条路,况且当年的国本之争,弘光帝的父亲老福王落得人人喊打的境地,现在一味强调正统,会使自身的合法性受质疑,毕竟还有个不知真假的崇祯太子在那呢。而弘光帝自己本身先是依朱祁钰即位的故事,先监国后称帝,如果不将朱祁钰身份合法化,那这个仿效旧事必然大打折扣。此外与明末文官东林党也有很大关系。

就这样死后近两百年,朱祁钰终于完成了从废帝到皇帝再到明朝正统皇帝的身份跨越。但你以为朱祁钰变成明代宗就不惨了吗,大错特错。

首先朱祁钰为什么被尊为明代宗。因为南明君臣认为他是''代替''做的天子,所以上庙号''代宗''。

《幸存录》:景皇帝庙号称代,以其类唐代宗,且代为天子也。

但王夫之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南明君臣不学无数。因为''代宗''这一庙号,除了明朝只有唐朝用过,唐代宗在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所以后代决定永世纪念,这样就要为其上庙号''世宗'',但唐朝要避李世民的讳,不能用''世'',所以就取''世世代代''之意,为其上庙号''代宗'',因此''代宗''就是''世宗''的意思,然而到了明朝这边,曲解其意,在已经有明世宗的情况下,再尊一个明代宗,很尴尬呀。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读通鉴论》:''唐讳世,代宗犹言世宗,近人欲以加景皇帝,其不学如此。''

既然这样那就将就点吧,反正好不容易有庙号了能进太庙了。对不起,进不去。南京太庙因为嘉靖年间失火之后,南京太庙就没有进行重建,所以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是没有太庙的。

崇祯朝的太庙就已经排到睿宗了,没代宗什么事了。

因此终弘光帝一朝一直在奉先殿祭祀历代皇帝,而就是奉先殿,明代宗也进不去,因为弘光帝与明代宗的关系已经十分远,到了''亲尽而祧''的地步,所以朱祁钰刚一被追尊为明代宗,就直接进了祧庙。没多久,南明也不在了……

怎一个惨字了得。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搜索 代宗 庙号 唐代宗 明代宗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