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九子做了皇帝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包围了北宋都城开封府,他被当做人质后来被嫌弃身份地位不够怀疑是假的被送回。连金人都嫌弃他………冬天时金兵再次包围了开封,我们的宋高宗赵构,当时的河北兵马大元帅。躲到了大名府,后来又跑到了山东,躲避金军,保存实力。赵构不思进取,一生都在逃难和妥协!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著名的靖康之耻发生,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俘虏,赵构是剩下的唯一一个宋徽宗的儿子(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也非独苗 争夺皇位也有其人)。继位当皇帝,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开始几个月还好任用主张抗金的李纲做宰相,但不久就被赶走,宋高宗逃到扬州,结果金军打到扬州,他又跑到了杭州。不久又发生了兵变,高宗又被迫退位,不久韩世忠等人拥立,宋高宗赵构重新做上了皇帝。在与金朝的关系中,赵构起初还自称大宋皇帝,致书金朝元帅府称:大宋皇帝构致书大金元帅帐前:“……取道偶异,有怀弗宣。逮提入卫之师,承奉再和之诏…….谅国相元帅特扩大度,深矜至衷,资二帝之南还,择六宫而偕行,无留宗族,并返官联,上承天地好生之心,俯慰黎元愿息之意。倘施恩之出此,宜图报之何如?
不少对宋钦宗抱有同情态度的人认为宋高宗不如宋钦宗,其实撇开个人偏见,单讲登基后第一年的表现,赵构的表现其实和他那个悲催的哥哥没啥区别。赵构登基时就是个年仅二十的纨绔子弟,甚至很可能连论语和资治通鉴都没有系统学过,一个不谙政事毛头小孩骤登帝国最高决策层对任何国家都是一场灾难,和他哥哥主政时期的庙堂相同,南宋立国初期出现了和北宋一样可笑的战和纠纷。
到了建炎三年(1129)逃窜至扬州后,主动去掉皇帝尊号,改用康王的名义。向金朝左副元帅完颜宗翰致书,以前自称“大宋皇帝赵构致书大金元帅阁下”,而今自称“宋康王赵构谨致书元帅阁下”,主动向金人表示,愿意去掉皇帝称号,使用金朝年号,甘愿做金朝的藩臣。低调到了这种地步,比当年南唐李后主还要低调,至少李煜还自称南唐国主。
建炎三年(1129)八月,宋高宗又致书完颜宗翰,卑微乞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宋高宗叙述自己“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建炎三年之间无虑三徙,今越在荆蛮之域矣”。被金朝大军追赶得已经“所行益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地步。
只能祈求金朝看在自己“是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并彷徨,跼天踏地,而无所容厝”的悲惨境地上,可怜自己,“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宋高宗强调,“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矣”,此时的宋高宗已经不是向金人乞和,而是反复表示愿意向金人投降了,这封所谓的“国书”不过是一封“投降书”而已。
击溃王善和张用之后,国内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宋朝君臣不断地妥协和逃避,使得南宋疆土上充斥着浓厚的投降氛围,受此影响,岳飞的抗金抱负再次受到阻碍。宋高宗自即位之始,便惶惶不可终日,一味地对金妥协求和,遣使赴金,希望得到金人的承认,以图苟安一隅。
宋高宗对金人摇尾乞怜的态度严重打击了抗金士气,躲在开封城中的杜充,本就是贪生怕死之徒,听闻皇帝向金人投降的意图,更加无意守城。杜充既想逃离东京开封府,又不愿意承担弃城逃跑的罪责,于是便使用般降派惯用的伎俩,打着保护宋高宗的名义,率领东京留守司主力部队南撒,责成副留守郭仲荀负责开封防务。
不久,郭仲荀如法炮制,命令留守判馆程昌寓留守开封,自己逃往南方。程昌寓上行下效,自己逃之夭夭,将守城的责任推给了上官悟。如此三番,宗泽生前辛辛苦苦布置的开封城防形同虚设,东京开封府最终于建炎四年(1130)陷落。岳飞就是在杜充离开开封之时被勒令跟随南下的。
建炎三年(1129)六月下旬,岳飞击溃王善、张用的军队后率军返回开封府。部队刚刚驻扎下来,便接到东京留守司的命令,要求岳飞所部必须随杜充南撤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岳飞闻听忍不住怒发冲冠,深知杜充此举,无疑是要将长江以北的土地与百姓拱手让于金人。
所幸岳飞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莽撞少年,他了解杜充刚愎自用、鼠肚鸡肠,听不进去任何反对意见,如果自己贸然与杜充大吵一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相反自己可能会落得像王善、张用一般的下场。岳飞只能强压怒火,苦心规劝道:“中原大地寸土必争,一寸土地都不应该让与金人。”
“何况大宋的宗庙、社稷均在东京开封府,皇宋祖先的陵寝均在河南,河南之地尤为重要,非其他地区可比。留守大人手握重兵,如果大人不守卫河南,其他人准有这个能力?大人如果撤退,则金人乘虚而入,河南之地就再也不在大宋的版图之内了。日后再想要收复,没有几十万大军难以成功。希望留守大人衡量利害关系,谨慎作出决定。”
杜充如此鼠辈,规劝的结果自然也可想而知。不过,杜充的聪明之处在于善于识人。杜充深知岳飞的军事本领,必须要依仗岳飞保护自己,故面对岳飞的进言不作斥责,只是静静地听他讲完。杜充与岳飞的关系较为特殊,一方面两人是同乡,另一方面杜充曾提携岳飞,因此,岳飞对于杜充的命令一般都照常执行。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最后才出现了岳飞为杜充“爱将”这样流传广泛的说法。这无疑是对岳飞的一种“侮辱”。岳飞与杜充之间无论是在军事主张,还是在人生志向上都格格不入。即使是当下受杜充节制,然而正邪不能两立,两人也迟早会划清界限。苦心劝告杜充不成,建炎三年(1129)七月,岳飞不得不随同东京留守司的主力部队南下,进驻建康府。
东京主力部队的南下使得宗泽苦心经营的抗金暨收复失地计划被破坏殆尽。最为讽刺的是,由于金军专注于解决宗泽生前部署的各抗金武装而迟迟未发动新一轮南下攻势,宋高宗君臣却认为这是杜充坚守东京开封府近一年的功劳。在给杜充的升迁诏书中,将杜充吹嘘得神乎其神,将杜充视作宋朝中兴的希望,宋朝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
其实,宋朝是赞许杜充躲避金朝兵锋,没有进一步激化宋金关系的“明智”之举,想借杜充守住摇摇欲坠的小朝廷。对于杜充,宋朝先是升任其为同知枢密院事,官至执政。杜充嫌官太小,一个枢密院副长官,怎能配得上自己的盖世奇功,于是以病推辞。
宋高宗理解杜充的心意,破格任命杜充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即右相,官职仅在左相之下,以体现出对这位“天下奇才”的重用。杜充见此,不再装病,上任并兼江、准宜抚使,镇守建康。杜充勉强拼凑了十多万人,稀疏部署在漫长的沿江防线上。除了东京留守司的主力部队尚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他各军基本上都是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
宋高宗命杜充全权负责长江防务,将国家存亡安危系于杜充一人,最终的结局可想雨细皮守沿江最为需要的应当为水军,早在两年前李纲任学相时,就指维议朝廷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如果南宋君臣听从了李纲的建以,那么此凭借长江天险便足以抵挡金军的进攻。然而那些高官目光短浅,高宗等人对李纲的建议置若罔闻。
杜充负责长江防务后,只安排为数不多的水军有防于江上,除日常的巡逻外,没有任何战斗力。被委以重任的杜充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有多么重大,简单安携完长江防务后,便深居简出,每日饮酒作乐,除了诛杀无率之人立威外,连部将也不接见,更谈不上应敌的对策了。
岳飞见杜充如此不作为,整目忧心忡忡。金军即将发起渡江作战,岳飞每每请求面见杜充,讨论战局形势,杜充都毫不理会。一日,岳飞实在忍受不了杜充沉迷于花天酒地,不思报效国家的行为,强行进入杜充的内宅,泪流满面,慷慨陈词道:
“大敌当前,金人已经通近淮南,窥伺长江,随时会发起渡江作战。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需要卧薪尝胆,做好战备。然而大人却每日沉迷于宴会,深居简出,不处理军务。万一敌人得知我军防备松懈,趁机发兵渡江,大人不亲自领兵作战,能保证到时候诸将舍命杀敌吗?”
“如果诸将不奋勇杀敌,金陵(建康府别名)一旦失守,大人还能够高枕无忧吗?虽然我一定会以孤军杀敌,至死不渝,但对国家,对整体局势也于事无补啊!”岳飞凭借自已作为杜充“爱将”的身份,尚有资格对杜充进行劝谏,杜充需要依靠岳飞保护自身安全,强装和蔼,未对岳飞发怒或惩罚,只是敷衍搪塞一番。
岳飞苦谏,希望杜充能够亲自视察江防,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杜充答道:“过几天我必将亲自前去视察。”可直到金军渡江进攻,杜充仍旧每日身居宅院,闭门不出,饮酒行乐。面对金军即将发起的渡江作战,南宋不仅在正面长江防务上漏洞百出,后方也同样问题不断。在淮南滁州(今安徽滁州)一带,出现了一股巨匪,匪首名叫李成。
李成勾结南下的金兵,在淮南攻城略地,严重影响了南宋的后方稳定。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杜充派军进攻李成盘踞的滁州,命岳飞率领本部兵马策应。岳飞率军抵达真州六合县(今江苏南京六合区)宣化镇后,得知李成派遣500名轻骑,前来偷袭六合县下长芦镇。岳飞下令急行军前去救援。
在九里冈,与李成军遭遇,岳飞率军迎战,全歼敌军,活捉敌将一员,夺回大批财物,并营救多名被李成军俘掠的百姓。九里冈一战,拉开了岳飞江南抗金的序幕。
赵构为何屈膝求和,对金称臣?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与金朝达成历史上著名的“绍兴和议”(北宋的“澶渊之盟”和南宋的“绍兴和议”本质的区别?),按照和议条约规定,南宋对金称臣,两国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割让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金国归还宋徽宗(宋高宗之父)棺椁和被幽禁在金国做人质的韦太后。可笑的岳飞神话——岳飞被害与宋金议和无关
“中兴之主”的赵构创造了一项耻辱记录,作为中原王朝的皇帝,他居然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纳贡,在此之前是从未有过的!那么赵构为何要屈膝求和呢?
话说1140年5月,金人大举入侵,但遭到了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这年6月,刘锜在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军;7月,岳飞在郾城之战中也击败金军,并收复不少失地。而就在宋军节节胜利之际,赵构却选择与金人议和,达成了十分屈辱的“绍兴和议”。
当时金朝视角的宋金关系是,一个愿意以黄河为国界,对金称藩,且对金没有敌意,愿意每年给金朝上岁贡的傀儡王朝。
大金皇帝册封赵构为宋国帝诏书:
皇帝若曰:咨尔宋康王赵构。不吊,天降丧于尔邦,亟渎齐盟,自贻颠覆,俾尔越在江表。用勤我师旅,盖十有八年,于兹。朕用震悼,斯民其何罪。今天其悔祸,涎诱尔衷,封奏狎主,愿身列于藩辅。今遣光禄大夫、左宣徽使刘筈等持节册命尔为帝,国号宋,世服臣职,永为屏翰。呜呼钦哉,其恭听朕命。
皇统二年(1142),充江南封册使,假中书侍郎。既至临安,而宋人榜其居曰“行宫”,筈曰:“未受命,而名行宫,非也。”请去榜而后行礼。宋人惊服其有识,欲厚贿说之,奉金珠三十余万,而筈不之顾,皆叹曰:“大国有人焉。”
简单来说,就是金朝使臣刘筈来南宋册封赵构,赵构的居所被打上“行宫”的牌匾,刘筈要求撤掉“行宫”牌匾,理由是在接受大金册封之前,只承认赵构的身份是康王,宋人撤掉“行宫”牌匾,金朝才正式下诏册封赵构为“宋帝”,所以南宋政权的合法性来自这封册封诏书。
宋帝赵构称臣信: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金史》列传之十五)
有时候想想吹宋朝,尤其是南宋,可以吹的是什么?首先得国不正,也正因为此,重文轻武,才导致了军事弱。 “积贫积弱”是许多人对宋朝的习惯性评价,究其源,大概可追至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宋朝的很多统治者堪称自古以来最垃圾之一,两宋十八个皇帝,大概有十一个是废物(当然末年有几个小孩子当皇帝),这也是改不了的事实。臣子里也出了大名鼎鼎的秦桧贾似道等奸臣,也是不幸啊。破坏总比建设容易,十个忠臣良将对国家的贡献,也抵不过一个昏君奸臣的败祸啊。所以宋朝两朝整体表现地总是很垃圾也就不奇怪了。导致虽然国富民强军也不弱,但是依然被人打成狗。成了谁都可以捏的软柿子——。可怜1亿2000万的北宋,连300万的西夏都打不过,人口仅仅900万的契丹也可以痛打宋朝,人口仅仅宋朝一半的金国直接破了汴梁东京,灭亡了北宋——贡献自己妻女换取苟活 北宋靖康耻为史上最耻辱。更可怜的是。人口仅仅几百万的蒙古,最终彻底灭了宋朝。举个例子说吧,大宋曾有禁军一百三十多万,然后后来被金军不到二十万人两度包围都城,最后二帝被俘,北宋灭国了……完全不明白这些赵家脑残是怎么做到的。
你吹宋经济繁荣,繁荣到老百姓一直起义,宋一朝,农民起义是最多的!经济繁荣到士大夫商人家里其他人呢?邓广铭、漆侠《北大宋史专题课·第一课·宋朝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然而吹这么多,怎么对外战争一塌糊涂,国土越来越小呢?两次灭国都是被外族所灭。
被北方民族多次吊打,有钱有个屁用,靖康耻都忘了!就知道偏安,就是称臣纳贡,不行就称子,再不行就称子侄,要不要脸!跟晋朝有得比?不,不配跟晋朝比,晋朝他不吹。打不过给岁币,可以理解,打赢还给岁币,跟清有得一比。
自古对外称臣被逼无奈有——像赵构这样的,唯有儿皇帝石敬瑭了。《射雕英雄传》:张十五道:“可不是吗?这道降表,我倒也记得。高宗皇帝名叫赵构,他在降表中写道:‘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国,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每岁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他不但自己做奴才,还教世世子孙都做金国皇帝的奴才。他做奴才不打紧,咱们中国百姓可不是跟着也成了奴才?”
也就不明真相或者有目的刻意在吹宋,认真看过宋史的恐怕不这么认为。
南宋在历史的地位,本来相当于渤海国、西夏、古代朝鲜、安南,属于附属国。元初编写辽、金、宋史,由于南宋最后一个灭亡,修史者以南宋学者居多。所以,将北宋史、金附属国南宋史合为一个宋史,写的很厚,而且南宋史独立于宗主国金之史之外,其实应列入金史的四夷传或外藩传中。
在南宋的催促下,金国皇帝下诏书确定了金与宋为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南宋成为大金附属国,但也稳定了边疆。此时,金国在与南宋之间的河南省区域还建有附属国齐国,扶持刘豫当皇帝。夹在北宋和南宋之间还有两个政权:伪楚和伪齐。张邦昌无愧于开封百姓 更没对不起赵宋 怎么就成卖国贼了?后来,金国对刘豫不满,撤销了齐,在金国主和派大臣完颜昌提议下将齐的版图送给附属国南宋。不久,金兀术强烈反对,杀掉完颜昌,向南宋开战,要求夺回河南等地。中国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对待北方民族国家的反攻,最擅长的是防御战而不是攻击战。但是岳飞骄横,违抗命令,不援助淮西友军,又不听高宗的守城战略指挥,一意孤行北伐宗主国大金,最终大败而回,南宋只得将河南等地又归还了宗主国金国。
从“绍兴和议”的条约内容来看,南宋显然是血亏。那么是不是因为南宋实力不济,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在“绍兴和议”签订前,南宋在战场上已占据了主导权。反倒是金国屡战屡败,差点连开封都被岳飞给收复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南宋在军事方面更占优势,为什么宋高宗赵构还要与金国做这么一笔超级赔本的买卖呢?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条件不支持。早在北宋时期,昏庸至极的宋徽宗就因花石纲事件将南方地区的百姓折腾得死去活来,结果还爆发了著名的“方腊起义”。后来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南方的经济、民生均遭严重破坏。到了南宋建立时,江南地区基本已是民穷财尽。为了抵御金国入侵,南宋朝廷不得不刮地三尺筹措军费,百姓生活变得更加穷困潦倒。在爱国热情的感召下,南方地区的百姓们短时间内还可以忍受难以为继的生活,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不满情绪在不断累积。所以从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说,南宋无法支持长期战争带来的钱粮消耗。这是赵构铁了心要求和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北人与南人矛盾激化。北宋灭亡后,大批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北方人逃往江南,由于他们中为数不少都是权贵阶层,因此虽“虎落平阳”,但却仍可以利用权势和军队抢占南方人的资源,毕竟刀把子握在他们手上。南方人经济上受压迫,生活空间又遭挤占,因此在他们眼里,这些中原地区逃难过来的北方人没比金国女真人好多少。所以从朝廷到民间,北人与南人的矛盾都在不断激化。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立即停止战争,大力发展民生经济。这是赵构求和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赵构不信任军事统帅。南宋立国之初为了应对金军南下入侵的危机,朝廷不得不将一些地方上的财权和军权下放给前线战区的将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等统帅所掌握的自主权与唐朝后期那些藩镇节度使没多少区别。任何一个皇帝面对这种局面,都不可能会毫无顾虑。更让赵构寝食难安的是,他在位的前十年就发生了两次兵变。第一次“苗刘兵变”差点让他从皇帝宝座上被赶下来;
刘、苗逼迫赵构颁行的退位诏书:朕即位以来强敌侵凌,远至淮甸,其意专以朕躬为言,朕恐其兴兵不已,枉害生灵,畏天顺人,退避大位,朕有元子毓德东宫,可即皇帝位薛,请隆祐太后垂帘,同听政事,庶得消弥天变,安辑人情,敌国闻之,息兵讲好。 赵构退位诏书的理由很简单:我自从登基以来强敌南下生灵涂炭,为了保护天下百姓,我自愿退位,这样金国就可以息兵了。
第二次“淮西军变”则导致南宋五大主力之一的左护军集体投敌。因此,赵构内心对岳飞、韩世忠等军事统帅充满了不信任。如果战事延续,军权就必然要掌握在这几个能挑起大梁的统帅手中。只有宋金两国和平共处,赵构才能收回军权,让自己的皇帝宝座更加安稳。这是赵构求和的第三个理由。
第四,因金朝握有一个“杀手锏”
宋高宗赵构向金朝求和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金朝握有 “杀手锏”!这个“杀手锏”就是北宋的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绍兴和议”后,金人将赵构的母亲韦氏,以及扣留的宋朝使者全部放回,但却没有释放宋钦宗赵桓,这是为什么呢?
在金人看来,宋钦宗赵桓是对付的宋高宗赵构的“杀手锏”。原来宋钦宗赵桓是宋徽宗的长子,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原本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只因宋钦宗以及其他宗室全被掳到北方,而赵构是唯一的“漏网之鱼”,因此才成为皇帝的。
此时赵构还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他无法生育。如果宋钦宗及其子嗣被释放回来,那么赵构的皇位势必将会动摇,甚至会失去皇位,因此赵构心中是不希望大哥回来的。金人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将赵桓作为要挟赵构的人质,大将金兀术在临死之前,曾写出对付宋朝策略:
“宋若败盟,任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撼中原人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为辅,遣天水郡公桓(即宋钦宗)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
金兀术的策略是,如果南宋调遣大军北伐,而金兵无法阻挡,那么就扶持宋钦宗赵桓在开封做傀儡皇帝。毕竟宋钦宗才是宋朝名正言顺的皇帝,这样的话,宋军就会不战而退。其实金朝一直想在中原地区扶持傀儡皇帝,但都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所立的傀儡皇帝缺乏号召力。
宋钦宗作为北宋皇帝,比任何人都有影响力,因此金人一直把他留在手中,不肯放回。再加上宋高宗害怕大哥归国后,威胁自己的皇位,因此宋高宗赵构与金人在宋钦宗的问题上,达成了某种默契。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宋钦宗至死都没能回到宋朝境内。
当年赵构生母韦氏南归时,宋钦宗曾挽住车轮,向韦氏请求自己若能归宋,当一太乙宫主足矣。韦氏当时发誓说:“吾先归,苟不能汝,有瞽吾目!”最终宋钦宗没能南归,而韦氏的眼睛真的失明了。
因此,尽管南宋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权,但对宋高宗赵构来说,谈是为了求和,战也是为了求和。只要能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一切其他条件都可以妥协,哪怕是屈辱称臣,哪怕是割地赔款,哪怕是杀掉岳飞都不在话下。
探究:宋高宗如果迎回二圣,那他究竟还能不能做皇帝?
岳飞之死,一直以来都是无数人心中十分悲愤的事情,很多人痛恨秦桧,痛恨宋高宗,如果当初不是那样的想法,又何至于会发生这样让人痛心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宋高宗之所以杀掉岳飞,是因为岳飞总是向他提出迎回二圣的想法,如果真的迎回了,他的皇位不保,因此要杀掉岳飞。事实上,如果二圣回来了,赵构究竟还能不能继续做皇帝呢?
1.赵构当然可以继续当他的皇帝,而且比以前当得更安稳。
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宋高宗害怕宋钦宗回来后夺了自己的皇位,因此杀了岳飞。
相信这个说法的人,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反而把岳飞说成是不懂政治的愣头青。
2.其实,宋高宗根本不担心钦宗回来威胁自己的皇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第一,宋钦宗执政时期,发生了靖康之耻。皇上、太上皇以及无数宗室、大臣、黎民百姓被金人掳去,宋朝失去半壁河山。这是千古未有的屈辱,不管怎么说,当时的皇帝——宋钦宗都要负极大的责任。败军之将何以言勇,宋钦宗的威望已降至冰点以下,哪里敢奢望再当皇帝?
况且宋钦宗的亲信大臣们也都被金人掳去,又有谁会支持他复辟登基呢?
第二,假设宋高宗收服河山,还于旧都。这是旷古奇功,再造之勋,固然是将士们拼死作战换来的,最大的功劳仍将归于皇帝宋高宗。可以想象,到时候大宋的臣民会将高宗视为仅次于太祖赵匡胤的皇帝,谁还能动摇他的地位?
3.而且南宋的将领们,都是在宋高宗手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支持宋高宗,还能去拥立一个自己可能根本没见过面的宋钦宗?
有很多网友举出明英宗的夺门之变来论证迎回钦宗的危险性。其实这两者并无可比性:
第一,明英宗是亲征被俘,并未丢失领土。而宋钦宗则丢失了半壁江山。
第二,明代宗只是守卫了北京城,没有立下太大的功劳。而宋高宗如果收回故土,绝对是旷古奇功。
第三,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上有太后,下有百官,都对明英宗有感情。而北宋的宗室、大臣基本全被一锅端了,没人会支持宋钦宗。
第四,明代宗自己作死,之前登基时以保留英宗儿子的太子之位为条件,后来代宗却废了太子立自己的儿子,这是背信弃义之事,因此失去人心,不想代宗自己的儿子早夭。而宋高宗则不存在这种情况,不会失去人心。
所以,宋钦宗与明英宗完全不能相比,一个就是死得很彻底的死猪,一个只是虎落平阳而已。如果宋高宗奋发图强,收服旧都,迎回钦宗,绝对不会有任何风险,反而能使皇位更加稳固。
可惜的是,赵构被金人吓破了胆,不顾父兄亲戚,不顾黎民百姓,一心只求得到金人册封,偏安一隅,因此失去了北伐中原的最好时机。而岳飞则完全没有任何错误。
宋高宗为了稳住皇位做什么都可以
宋高宗赵构哭着求着金国不要再打自己了。
结果呢?金军还是打了,宋高宗又发挥了他的特长,逃跑一直跑到海上,跑到温州。直到金军走了才回了杭州也就是后来的临安,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任命岳飞,韩世忠等人防守江南一代。并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是想这样就在这江南之地。
自己的哥哥和父亲都是皇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家族。自然难道他真的不想收复失地吗?不可能的,是个正常跟都想的,可是宋高宗没办法,如果收复失地,迎回宋钦宗,他的皇位就不保了。纵然是岳飞一次又一次胜利,也也压不住皇位的诱惑力。为了皇位,赵构他只能求和。
绍兴十一年,节节胜利的岳飞被解除兵权,并杀了岳飞,目的只有一个议和。向金国称臣纳贡,每年纳供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只要金国人高兴,宋高宗愿意送。
在宋高宗赵构的眼里,皇位就是一切,只要能保住皇位做什么都可以。不过好的一方面是他把乱七八糟的宋朝渐渐稳定了下来。他只想在南方好好做他的皇帝。
说到底他的皇位也不是正统来的,一切都要小心翼翼。这是他的运气,他的面具背后,皇帝的诱惑力让他欲罢不能。
李纲,岳飞,韩世忠等人只是跟金人谈判的筹码,为了求得一时的安宁。等到利用完了或者是没价值了就会除掉,这一点从他当年没命的逃跑是一样的。为了苟活于世间怎么样都可以。
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人。在权力面前亲情什么都不是。传奇的宋高宗,一身的传奇,无论是他逃跑路线还是奇葩的抗金策略,都证明他不简单
他是一个宁愿低头的人,而且是自愿低头的,他很实际,因为只有这样才活下去,让这个国家活下去。他对金国有天然的畏惧心,他害怕哥哥父亲回来夺走他的皇位,他害怕金国人打过来,让他连偏安的机会都没有,他害怕靖康之耻会在他身上重演。也许他这样或许百姓们战乱会少一点。
但是在那个人人对金国恨之入骨的时代,他一次一次让人寒了心。
宋高宗赵构无耻到什么地步,看看他给金上的誓表
皇统和议比起当年的天眷和议来,南宋是在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个屈辱的和议,原来比如说谈到的像岁贡,正朔,册命等等这些东西,宋朝所不能接受的,现在宋朝统统接受了。
宋高宗不仅答应了金国所提出的所有无礼要求,而且他为了讨好金国还给金国皇帝上了一道誓表,那么这个誓表说的是什么呢?
宋高宗皇帝给金上了一道誓表,这个誓表,奴颜卑膝,丢人到家,卑污至极,他这个誓表怎么说的呢?
“臣构言,既蒙恩道,许备活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谴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臣构言,他的名字在宋朝有人敢叫吗,你看他自个儿臣构言,我跟您说,我跟您说什么呢?
“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您大金对我恩同再造啊,我是您的藩属,不但我是您的臣子,而且我世世子孙永守臣节。
每年你们皇帝过生日的时候,还有元旦,古人的元旦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节了,我要派人去朝贺,我每年要给你白银25万两,彩缎25万匹,从壬戌年开始搬到泗州交纳。
后面就是赌咒发誓了,“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如果我要不遵守这个盟约的话,“明神是殛”,举头三尺有神明,“殛”就是杀,他们可以把我杀掉,“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踣就是栽跟头,让我这国家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让我这个国家灭亡。
臣今既进誓表,你看我现在把誓表都交上来了,“伏望上国”,我们是下邦,你是上国,“蚤降誓诏”你赶紧给我发诏书,你来册封我,“庶使敝邑永有凭焉”,这样一来小邦才有生存下去的凭证,不敢说是敝国敝邦,更不能称本朝了,敝邑,使我这个小地方,我这个小城永远有凭证。
这个东西堂而皇之的记载在宋朝的史书当中,当然《续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这个东西,丢人现眼到家了。
宋高宗为了自己苟且偷安,不顾国体,奴颜婢膝,摇尾乞怜,他甚至向金国皇帝赌咒发誓,愿意世世代代都向金国称臣,而当金国皇帝看到这道誓表之后,更是趁机讹诈,那么金国又会向南宋提出什么条件呢?
宋高宗写信给金朝大国称臣,李清照怒了……
说来悲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句话明面上是写对项羽的欣赏,诗词背后却道尽了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和南宋朝廷的不满。
“赵明诚,你真是一个懦夫!瞧瞧人家项羽,宁死也不肯屈辱逃跑!”
一、李清照想通过歌颂项羽,激励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靖康二年,金军入侵中原,掳走了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位君王,这触不及防的突发事件,打破了北宋平静外表下繁荣的假象。
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位登基。
赵构建立的南宋朝廷成为了北方士族们的精神归宿,大批在金兵追赶下不知所措的人们,加入了南逃的人群中,李清照也是其中一员。
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为母亲去世,先行一步到了江陵祭奠母亲,所以,李清照的逃亡之路只能独自前行。
《金石录后序》: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李清照见到丈夫后,赵明诚的表现令她相当失望。
建炎三年,时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有人向他报告,御营统治官王亦要反叛了,请求早做准备镇压他。
赵明诚对这个消息不以为然,等到王亦真的造反时,赵明诚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率兵守城,而是悄悄逃跑了。
李清照被丈夫的行为惊呆了,她从未想过,危难关头,自己的丈夫竟然如此胆小怕事!
所以,为了激励丈夫,当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船到项羽自刎的乌江附近时,李清照写了这首《夏日绝句》。
李清照想要告诉丈夫:你不要这么懦弱!学学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李清照想讽刺南宋王朝,没有项羽那种舍身忘死,奋勇御敌的气概
同时,除了对丈夫的不满外,李清照也在讽刺南宋朝廷里那帮偏安一隅,企图通过乞和的手段换取喘息机会的求和派。
当年,宋高宗赵构给金朝统帅写了一封《与元帅书》,谄媚之言,令人悚然:
1、将金朝比作大国,祈求金国原谅自己,别来打自己这样的小国;
2、南宋就是金朝的附庸,南宋的臣子就是金朝的奴隶,祈求元帅宽仁,能够放自己一命。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大国之征小邦,譬孟贲之搏僬侥耳。……其用兵之妙,与黄帝争驱。遂北平契丹,南取中国,极天所覆,混为一区。此岂载籍所有哉……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学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隶也。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矣。
赵构除了派使者求和外,还重用秦桧这样的求和派代表,来限制岳飞这样的主战派。
李清照怒其不争:你们就不能学学项羽的骨气吗?千古第一才女南宋词人李清照有后人吗?
三、李清照欣赏项羽不苟且偷生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在表达自己对项羽的欣赏时,用了一个非常铿锵有力的词——不肯。
昔年,项羽被困乌江时,是有机会独自离去的,可项羽不是“不能”,而是“不肯”。
项羽在突围前,对自己的兄弟们说: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与苟安求全的南宋朝廷相比,项羽此刻的行为是多么悲壮,李清照也不禁感叹当时就是缺少像项羽这样的铁血男儿啊!李清照:好饮好赌好色,中国一千年来第一风流才女
为何赵构可以称臣,但却坚决不用金国册封呢?
宋高宗赵构可谓是被世人所唾弃的一位皇帝,他以谋反罪处死了岳飞,积极向金国求和,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就是可以称臣,但是绝对不用金国册封。因为他说自己继承着太祖太宗基业,不可能接受别人的册封,做一个儿皇帝。
南宋和金国的关系,是非常不和的,因此也涌现了一大批抗金勇士,如岳飞、韩世忠等人。这时的帝王是宋高宗赵构,一开始坚持抗金的他,后来逐渐听信小人的谗言,慢慢开始重用主和派的秦桧等人,这让那些抗金勇士们非常受挫。以至于后来岳飞被秦桧陷害致死,而那些主战派的勇士也都被罢免了官职。
说起那时,秦桧以各种手段爬上了皇帝身边的重要位置,当皇帝提出从主战派转成主和派时,朝中大臣自然都是反对,可是这时候秦桧权力可是很大的,谁不愿意主和就让赵构罢免谁的官职。排除异己之后,朝中也都被迫同意了去议和这件事。
不久金国派使者来宋朝签订协议,这时秦桧让所有县都出城拜谒金使。到了都城,赵构更是以大礼相待。而当使者读到国书中将册封赵构时,赵构却不同意了,说自己可以称臣,但是绝对不可以受金国册封。意思就是说不能辜负太祖太宗的基业,也算是挺讽刺的吧。
投降的基因:宋钦宗向大金皇帝称臣降表全文
臣桓言: “背恩致讨,远烦汗马之劳;请命求哀,敢废牵羊之礼。仰祈蠲贷,俯切凌兢,臣桓诚惶诚惧,顿首顿首。窃以契丹为邻,爰构百年之好;大金辟国,更图万世之欢。航使旌绝海峤之遥,求故地割燕、云之境,太祖大圣皇帝特垂大造,许复旧疆。 未阅岁时,已渝信誓,方获版图于析木,遽连阴贼于平山。结构大臣,邀回户口,虽讳恩义,尚贷罪愆。但追索其人民,犹夸大其土地,致烦帅府远抵都 畿,上皇引咎以播迁,微臣因时而受禅,惧孤城之失守,割三府以请和。屡致哀鸣,亟蒙矜许;官军才退,信誓又渝。密谕土人坚守不下,分遣兵将救援为名,复间 谍于使人,见包藏之异意。遂劳再伐,并兴问罪之师;又议画河,实作疑兵之计。果难逃于英察,卒自取于交攻,尚复婴城,岂非拒命?怒极将士,齐登三里之城; 祸延祖宗,将隳七庙之祀。已蠲衔璧之举,更叨授馆之恩,自知获罪之深,敢有求生之理? 伏惟大金皇帝陛下诞膺骏命,绍履鸿图,不杀之仁既追踪于汤、武,好生之德终俪美于唐、虞,所望惠顾大圣肇造之恩,庶以保全弊宋不绝之绪,虽死犹幸。受赐亦多,道里阻修,莫致吁天之请;精诚祈格,徒深就曰之思。谨予叔燕王俣、越王啤、景王杞、祁王模、莘王植、 徐王棣、和王式及宰相百僚、举国士民、僧道、 耆寿、军人奉表出郊,望阙待罪以闻。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谨言。”
天会四年十二月曰,宋皇帝 臣赵桓百拜上表
参考资料:1.《宋史》;2.《三朝北编会盟》;3.《朝野遗记》;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