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九个县市区的地名由来
台州地名叫法由来
中国历史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命名有20多种类型,台州及其现境域历史上县级区域的命名,大致可归结为8类:以山而得名;以水而得名;以区位地形而得名;以纪念某事或某人而得名;取吉祥之意而名之;帝王赐名之;因重名且得名晚而改名;因避讳而改名。
台州
台州前身为临海郡,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年)春二月,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会稽东部为临海郡,豫章东部为临川郡。”郡名临海,除了境域有临海县的因素外,主要的考虑还是东临东海。与临海郡同时设置的临川郡(隋文帝开皇九年改名抚州,后反复在临川、抚州两名间变动,今为江西省抚州市),濒临大川汝水(今名抚河)。故笔者认为,临海、临川两郡的得名,考虑的是地形地貌,临海者命名为临海郡,临川者命名为临川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临海郡废,原所属的5个县合并为临海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以隋时的临海县境域设置台州,并恢复原来的5个县的行政建制,州因境内的天台山而得名。
而天台山的得名,据南朝梁陶弘景《真诰》载:“上应台宿,故名天台。”《晋书·天文志》载:“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台州因天台山而得名,而天台山则因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而扬名,宋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山水门》说:“台以山名州,自孙绰一赋,光价殆十倍。”因而赋文中的“赤城”、“丹丘”以及“天台”、“三台”成为台州的别称,而浙江第三大水系,原称为临海溪和临海江,唐以后亦因赋文中的灵溪一名而演变为灵江。
特别是“天台”一名,因历史上始丰县在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最后定名为天台县,故作为区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台州,狭义指今天台县。项士元先生说过:“吾台以天台山得名,古来撰述之家,籍隶台州,多题‘天台’。”《康熙天台县志》亦书:“郡人而不言某县,意亦以郡该天台也。”如相关历史书籍中的“天台人”,实际上不一定是天台县人,而可能是台州其他县市的人。
台州的别称还有“临海”、“章安”与“回浦”。“临海”则是因台州的前身为临海郡,且后来台州亦多次易名为“临海郡”、“临海行政督察区”、“临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等;“章安”、“回浦”,则因台州最早设置的县为回浦(后改名章安),且两汉时期整个台州均为回浦(章安)之地。但“这三者所用不多”。
1994年8月22日撤地设市,以椒江、黄岩、路桥三区为台州市市区,虽然三区是主城区,任何政府行政机构都设在椒江。
椒江
椒江区的前身是海门直属区。1980年7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从黄岩县分出设立海门特区(行署直管),海门一名,是因椒江口江南牛头颈和江北小圆山南北对峙,状如大门而得名。“小圆山亦称海门山” 。同时划入黄岩县大陈镇、山东公社及临海县前所公社,为台州异地建市埋下伏笔。1981年7月21日建立椒江市,是浙江省第一个县级市,因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同名而改称椒江(1987.07.21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将海门特区改设椒江市给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五日请示报告和六月六日函悉。同意你省设立椒江市。以海门特区的行政区域为椒江市的行政区域。椒江市委托台州地区行署领导。)以椒江横贯市域而名。1994年,台州撤地建市,台州市区从临海市搬迁到椒江,遂撤椒江市为椒江区。
椒江原本是灵江下游靠近出海口一段的江名,其名始见于宋。地处台州湾入海口的椒江,向得山海之利,兼有舟楫之便,旧有“台州六邑咽喉”之称。椒江地理位置很不错,有港口,而且也有较为宽广的平原,又处于全台州的中心口岸位置。
“椒江”最早出现于文天祥的《椒江夜潮》:“雨恶风狞夜色浓,潮头如屋打孤篷。飘零行路丹心苦,梦里一声何处鸿!”当年元兵大举南下,南宋首都临安危急。右丞相文天祥奉命北上镇江,与元丞相伯颜议和,两人起了争执,伯颜便把文天祥扣留。文天祥设法脱险后,途经椒江,雨中的椒江风急浪高,正契合文天祥当年独自逃亡的悲怆心情。
自黄岩区三江口永宁江汇入后,椒江一直向东流,经椒江区三山、章安、椒江大桥、前所,穿过牛头颈与小园山间窄口,向外开阔呈喇叭口形展开,至松浦小型水闸处注入台州湾。椒江是台州的母亲河,是黄岩区三江口以下河段的通称,属感潮河,即流量及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河段。有人称之为台州河、海门江。椒江口的牛头颈山、小圆山南北对峙,形如大门,故名“海门”。这便是椒江的旧称——“海门”的由来。
据《嘉定赤城志》记载:海门原属临海县明化乡。宋代始为管界寨,设巡检。《海门镇志稿》里写道,北宋时,“海门”还是海边一无名小渔村。到了南宋光宗时,开始发展成为一个比较集中的居民点,称智信里,隶属临海县明化乡。明初为防御倭寇侵扰,修筑城墙,建成军事性质的海门卫。
明太祖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遣信国公汤和巡视东南海防。二十年(1387年)二月,于临海三十八都地置海门卫指挥使司,十一月拆黄岩城墙筑海门卫城。从此海门之名在今地使用,并沿用至今。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抗击倭寇的入侵,明朝大将汤和拆黄岩县城墙石料筑海门卫城,高二丈五尺,周围五里三十步。城有五门:东曰晏清,西曰宁远,南曰德风,大北曰临江,小北曰静波。临江门即今中山东路之城门头,上书“海门关”。
为“海门关”起名的是明开国功臣刘伯温。元末一天,刘伯温和友人来海门,登上太和山顶。只见百里椒江滚滚而来,似千军万马,倏忽间冲过牛头颈山和小圆山之间,直泻东海。刘伯温一边赞叹“好风水”,一边说:“椒江口形势险要,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山应造塔以镇之,还须在牛头颈山设关,就叫海门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在北岸建海门卫前千户所,因而原海门之地得名前所。海门卫建立后,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一方的军事要地。明嘉靖年间,倭寇大举侵犯我东南沿海。1559年,民族英雄戚继光作为朝廷指派的台、金、严(台州、金华、严州三府)首任参将进驻海门,指挥全浙东南沿海抗倭事宜。戚继光在海门四年,转战台州各地,斩获倭寇无数,倭寇遂不敢再犯我台州沿海。
海门不光是军事要塞,也是海上的交通要道。据清《乾隆黄岩县志》记载:“国朝初年,皆随时改设,未有定则……顺治十九年复改海门镇总兵官,后改黄岩镇。鸦片战争后,海门航运大盛,台州六县主要物资,大都进出海门。”
黄岩
黄岩区的前身为永宁县。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分临海县南部置永宁县,以永宁山(今方山)而得名。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九月“丙寅(二十四日),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时因全国有4个永宁县,仅保留河南府永宁县,台州的永宁改名黄岩。蕲春的永宁改广济,开阳的永宁改建水(本地的方志均取《新唐书·地理志》之说:“黄岩,本永宁,唐高宗上元二年析临海置,天授元年更名。有误)。县名以县西有黄岩山,山顶有黄褐色巨石而得名,从此,黄岩一名沿用至今。
路桥
路桥“十里长街”是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江南城镇水街一体的传统格局、水乡风貌和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历史街区。
北宋时即有此名,以地处平原水网地带,路路有桥而得名,属黄岩县。
后改称新安镇。清末始称路桥镇。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后为市属区。
临海
图:台州府古城(临海古城),四周围绕着的是台州府城墙,遗憾的是古城内明清建筑极少,都是建政后粗制滥造的民房
台州府城墙大多都是90年代到本世纪初重新修缮的,经过考古勘探,可以认定古城墙分别于宋、明、清三代进行过重修,这些与史料记载完全对应,而且各个历史朝代的层次很分明。
漫步在台州府城墙上,远处是巾山,除了山头的两座塔外,仔细看左边是千佛塔,右边是天宁寺塔。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公元221—231年)分章安县西部境域建临海县,以境内临海山得名。有人认为它“东临大海”,显然与当时的地形不符,历代所修的方志则大多认为因县境有临海山而得名。可是,这座临海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山在哪里?目前比较倾向于两种说法:一说临海山即今城西北10公里的白马山,海潮上溯灵江到此为止,故有此名。一说是指今北固山。至今尚无最后定论。《寰宇记》 卷98临海县: 临海山 “在县北二百四十里。山有水,合成溪……即名临海溪。山因溪名”。当然,临海最有名的山是巾山。1986年3月撤县建市。
紫阳古街全长1080米,宽4至5米,为南北走向,贯穿古城区,是目前国内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历史古街区,沿街两侧商铺林立,药铺、染布坊、茶馆、酒楼等百年老店鳞次栉比,热闹繁荣。长期积淀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古老名店,显示出无限的魅力。
花絮:临海和宁海傻傻分不清
台州下辖的县级市——临海和宁波下辖的宁海县,在发音上类似。这两座城市有渊源吗?
宁海县原是老台州的六县之一,自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建县以来一直隶属临海郡及之后的台州的州、路、府。唐代台州府成立以来,一直到清末,宁海几乎一直属于台州。方孝孺、潘天寿自称台州人,柔石被鲁迅称有“台州式硬气”。
宁海是宁波和台州的过渡区,其实直线距离差不多。原先宁海和临海同属台州,无论在方言还是普通话两地发音近似,为了区分不致听错,就在宁海的前面加上一个“华”,为什么要加华,因为宁海县位于天台华顶山的脚下,由华顶山发源的溪水很多流经宁海县,“华宁海”此名就得自与此。此为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也是由临海和宁海发音近似起,为了便于区分,因宁海地处台州府之外围,遂得外(nga)宁海一称,天长日久民众口头流传出现偏差外宁海就变成了“华宁海”。还有一种说法是宁海县1949年后被划给了宁波,宁海被划走了那就是“划宁海”了。无论是哪种说法,在人的感情上,好像把宁海人当作一个局外人的存在了,台州对其文化向心力走弱。
温岭
长屿硐天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坐拥28个硐窟,1314个石硐,硐套硐,硐连硐,硐硐相连,缀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壁长廊。
温岭市的前身为太平县。明成化五年(1469年)十二月壬申,以台州知府阮勤奏请,析黄岩县南境的方岩、太平、繁昌3乡置太平县。(《明宪宗实录》卷74:台州知府阮勤奏请:“黄岩县地广民嚣,素号难治,兼濒海居民去县治远,恃险恣肆,遇有征逋捕亡,往往旅拒。其太平乡居民颇稠,宜分本县三十都至五十都民隶之,于此设立县治,名曰太平。”户部议如所请)。太平乡因境内泾岙有太平山,太平山有太平岩而得名,县以乡名,这是温岭设县之始。
民国初年,内务部遍查地名,全国有5个太平县,分别分布在安徽、山西、浙江、四川、江苏,安徽太平“设置较古,拟存”,另外4个太平县均改名。民国3年(1914年)1月30日,浙江的太平县改名为温岭县,以县西温峤岭另称温岭(《方舆胜览》云:“峤山一名温岭,其地常燠少寒,故名”)而得名,从此沿用不变。
玉环
大鹿岛景区由大鹿、小鹿岛组成,以森林为依托,以岩雕文化为灵魂,以海岛自然景观为载体,融三浴(森林浴,日光浴,海水浴),三景(岩雕景,石刻景,奇石景)为一体,游客尽可在此熏海风,听涛声,闻鸟语,观日出,尝海鲜。
唐时为玉瑠镇,属乐清县。明清两度废。清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二十四日,雍正皇帝批准浙江巡抚李卫的奏议,六月析乐清、太平二县,置温台玉环厅(县级),因玉环岛而得名。至于岛名玉环,有三说,一说据《太平寰宇记》所载:“上有流水,洁白如玉,环山而流,因名玉环”;一说岛名原为木榴屿,吴越天宝元年(903年),避吴越王钱镠讳,改称玉环山;一说系《雍正玉环志》所载:“世传宋高宗南渡,遗玉环于此,故名。”2017年4月,撤销玉环县,设立县级玉环市。
天台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天台县的前身为(南)始平县,三国吴大帝吴黄武、黄龙年间(公元221—231年)时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所谓始平,就是指对山区越族的平定。因曹魏亦改雍州的平陵为始平,故孙吴始平习惯上称为(南)始平。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避与雍州始平的重名,改(南)始平县为始丰县,“始丰”是一吉祥之名。灵江水系流经天台县城长达134.2公里的源流亦得名为始丰溪。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改称唐兴县;
五代十国吴越天宝元年(公元908年)改称天台县;后改台兴县;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再改为天台县,从此沿用至今。“唐兴”、“台兴”均取吉祥之意,而“天台”则与台州取名相同,以天台山而得名,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
南朝陈太建七年(575),高僧智顗率徒入山,在佛陇山南建草庵说法,先后22年,创佛教天台宗。国清寺遂成为天台宗祖庭。唐宋时,高道司马承祯、张伯端先后隐居天台山,桐柏宫成为道教南宗祖庭。
仙居
仙居县的前身为乐安县。东晋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分始丰县的南部置乐安县,取名乐安,系吉祥之语。五代十国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因治理盂溪水患,吴越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而灵江水系流经仙居县城、长达141.3公里的源流盂溪后亦得名永安溪。
相传北宋时期,永安县城西门外西郭垟村有个名叫王温的人,平时救危济贫,乐善好施,被神仙点化,全家连同鸡犬一起升天,成了神仙。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赵恒听了这一奇事后,欣然下旨:“(其地)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从此,仙居县名沿用至今。
三门
三门县系于民国29年(1940年)7月1日,析临海县东北隅5乡镇,宁海县南部17乡镇(高吴乡划入后分为高枧、吴岙两乡,故划入后成为18乡镇),废时属第六督察区(宁波)的南田县建制,组合成立的一个县。县名三门,是由于东南海口有万金山、庵山、狗山三岛鼎立,成航口三道,海中鸟瞰,俨若三门,故称三门山,海湾遂得称三门湾,县遂以湾命名。
台州其他地名
章安
章安县的前身为回浦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建回浦县,县治回浦(今章安)。县取名回浦,则是因水而得名,一条自北向南的浦水,在章安回环旋转注入椒江,因此得名回浦。
汉章帝元和四年(87年)七月,刘炟改元章和,是为章和元年,并将回浦县改名为章安县,以新年号更改地名图吉利,大概是取“章治久安”之意,章安的地名便如此诞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章安县并入临海县,至此,章安作为县级区划不复存在,由原来的整个浙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沦落为临海县的章安古镇,今为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
大陈
大陈诸岛,位于浙江省中部台州湾之中,民国期间属温岭县,而一江山岛所在的东矶列岛民国时期则属临海县。大陈岛的地名来源有二说:一说据传大陈岛原与大陆相连,后因地沉,与大陆分离,因“沉”与“陈”谐音,而演变为大陈。另一传说,早年有一陈姓船夫,为了谋生,只身驾船,飘洋过海,首登此岛,后人为了纪念他,因名大陈。
1955年1月18日,P.L.A.第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一江山岛,全歼岛上守敌。2月3日至8日,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掩护下,大陈岛居民14911人(另有7人侥幸逃脱),被国民党守军残部劫往台湾。
1954年初,根据中共浙江省委“为了开展敌区工作,大陈可成立区、乡政府,采取武装工作队的形式进行工作”的指示,积极筹建大陈区人民政府。1955年2月11日,成立大陈区人民政府(县级),区以大陈岛而得名。2月13日,区委区政府随军登陆大陈岛,发现上、下大陈岛已成荒岛。4月18日,撤销大陈的县级建制,建立大陈办事处,归属于海门区。大陈现为椒江区大陈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