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法规 让“张兰们”不改国籍企业也能上市
张兰为了公司上市而放弃中国国籍的说法,似乎没有多少道理。
俏江南作为一个中国企业,自然有权利申请在A股市场上市。事实上,俏江南早在2011年3月就向发审委提出了A股上市申请。相反,由于A股市场目前只面向内地企业,张兰入籍国外后,不再是中国公民,她掌管的俏江南的企业性质也就起了变化,其在A股上市反而平添阻力。同时,中国香港市场已经实现高度开放,任何国家的企业,只要符合其条件,都可以到那里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国籍并不在港交所的审核范围。实际上,俏江南已通过港交所的上市聆讯,在港上市基本已成定局,与她更改国籍没有任何关系。因此,简单地说,张兰的回应是不成立的。
但是,俏江南寻求在A股市场上市未能成功,张兰为此更改国籍,自然又有她的实际考虑。这是因为当俏江南寻求境外上市时,它遇到了我国对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所设置的政策限制。按照商务部等六部委2006年发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暂行规定》,境内公司、企业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设立或控制的公司名义,并购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境内公司,应报商务部审批。因此,俏江南要寻求香港上市,还需要面对商务部这个“婆婆”。而张兰作为俏江南的掌门人,一旦成为外国人,就可以外资企业的身份绕开内地的审批。由此可见,张兰为上市而更改国籍,也有她的道理所在。
一个民营企业为了达成上市目标,需要企业家更改国籍,这显示出内地企业在A股上市所遭遇的实际困境。目前,A股市场的IPO尽管已经实行市场化,但企业仍然必须向发审委提出申请并接受其审核。按理来说,俏江南是否应该上市,在市场化的机制下,完全可以交给市场来检验,即使企业的经营情况不理想,市场也可以在股价上反映出来。但是,在张兰申请A股IPO的整个过程中,市场完全没有发挥作用,这对俏江南来说未免有点委屈。
那么,按照一些人士反复鼓吹的,结束发审制度,将目前的IPO改为注册制行不行呢?答案显然不是完全肯定的。目前实行的审核制,虽然否决了不少上会公司,但就其获准上市的公司来说,已经压得A股市场喘不过气来。如果改为注册制,不仅那些被发审委否决的企业会如愿进入市场,而且更多的本来慑于发审委的审核而没有IPO设想的企业,也会想着法子挤进市场。那么,一个可以设想的情景是,A股市场一定会出现监管难度大大加重的情景,到时候,要想让市场回归到正常轨道将面临更大困难。不管目前的审核制有多少不足之处,明目张胆的造假者毕竟不敢去敲发审委的门。在我们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背景下,一旦改为注册制,造假者一定会如过江之鲫涌向市场,这样的改革成本我们是付不起的。
审核制的存在,有可能会对一些企业的IPO错杀,使得像张兰改国籍的现象发生。但是,我们必须看到,A股市场制度还不完善,不能和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境外成熟市场简单类比,它还不具备满足任何一家企业IPO的条件,哪怕这些IPO都是正当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对这种情况一筹莫展,没有改革的任何可能性。从张兰更改国籍这件事可以看出,商务部等六部委6年前发布的 《暂行规定》有修改的必要,政策面上应该给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提供更多的便利。在A股市场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境内企业赴海外上市,而没有必要为其设置过多的限制。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的融资上市需求,并且推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A股市场的压力,以减少供应来给A股市场创造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
谁把张兰和“俏江南”逼去了一个岛国?
变更国籍,本是一个公民的个人选择,但俏江南董事长张兰却因此卷入一场舆论风暴。是什么导致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是什么逼着高调发表“不移民”爱国言论的张兰变更国籍。“不是为了在香港上市,谁愿意放着中国公民不当当岛民呢?”张兰这样自嘲。
俏江南在几番风雨之后,董事长张兰终于说出了真相。她的爱国成分里,也自然多了几分杂陈。给自己弄一个岛国的身份,她的爱国基调中充满了委屈。时下的国内,部分有钱人、名人移民海外不再是什么“光鲜”的事,往往被公众谴责和谩骂。祖国把他们“养肥、喂大”,一溜烟跑出去当了外国人,留给社会的多多少少都有“忘恩负义”的味道。张兰的这份纠结里,也没少了此番滋味。
张兰曾经在《一虎一席谈》节目中,“热血沸腾”的“不移民”,她的爱国决心为她赢得了不少掌声。同时也可以看到,她对移民的“中国大佬”们,也报以嗤之以鼻。毕竟,“卖国求荣”是一个被民族所病垢的。但张兰还是走了,走的不顾一切,甚至义无反顾。她可以抛弃政府荣誉:北京朝阳区政协委员;她可以背弃信义,甚至连她自己都认为“可耻”。
张兰的目的很明确,为了公司的上市,为了上市后的合理避税。此刻的张兰是赤裸裸的,什么“不移民”;什么爱国,都在赤裸裸的张兰身上,被一丝不挂的剥落。按照税收双边协定,张兰变更国籍后,可享受缴纳不超过10%的个人所得税,而内资企业投资者需缴纳20%。从10%到20%的一段路程中,一个中国的女企业家堕落了。巨大的财富诱惑,把她逼到了一个孤岛上。
中国的财富神话中,俏江南的张兰不是个案。钻政策的空子,谓之资本运作;谋划企业上市,获得资本套取。在资本市场上留下千疮百孔的资本空壳;在社会上“成就”上亿万计的投资客。俏江南的嘴脸是清晰的,为了公司上市,为了少交税款,她把“自己”逼到了国外,不惜抛弃曾经“坚定”的信念。不难看出,此刻的俏江南只剩下了贪婪的资本嗜血性。
但对于张兰究竟加入了哪国国籍,张兰本人却始终闭口不谈。由于此前其言语间透露出“岛民”一词,故有多家媒体猜测其很可能移民到位于东加勒比海背风群岛北部的一个由圣克里斯多福岛(圣基茨岛)与尼维斯岛所组成的联邦制岛国圣基茨和尼维斯。
【国际主义精神】@燕风赵骨 张兰,一个加勒比人,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餐饮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创办了俏江南品牌餐厅,成为政协委员,在一起法律纠纷中不幸国籍暴露。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她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普世主义精神!
阅读延伸:张兰《一虎一席谈》曾拒尽移民
张兰大谈爱国情结遭网友吐槽
张兰曾对媒体表示,21年前,手握移民证的她毅然回国创业,所有的人都以为她疯了,放弃了一个进进天堂的通行证。有网友还联想到此前张兰“政协委员”和“三八红旗手”的身份,更质疑张兰曾在某卫视节目上声称“放弃移民,永远忠实于祖国”纯属作秀。
网友Imkhan就在中表示:“当我把手放在胸口上时,当要我宣誓永远忠诚于加拿大的时候,我发现我做不到,我只能效忠于自己的国家,由于我是中国人。这是很久以前看一虎一席谈听到过很深刻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正是张兰。”而网友nemopostbox也表示,当年张兰在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上,痛骂移民海外的人不爱国,说自己拒尽了多国的移民邀请,当时她所表现出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赢得场下观众热烈掌声。如今这位“爱国人士”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加进了外国国籍。
更有网友质疑张兰曾经是否有机会获得加拿大国家的移民证。网友加人有约2012就表示,“张女士,加拿大永久居民4年注满3年才有申请进籍的资格,还必须本人申请,审核后通知考试,考试通过才能唱歌,你住了几年?”网友笑一笑表示,“据张兰自己说,1991年的时候她在加拿大生活极为困苦,几乎天天都要在一个餐馆里的后院里卸车扛猪肉,晚上还要当保姆。天晓得加拿大政府为什么要专门邀请这样一个人移民加拿大呢?”
俏江南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A股上市被拒
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过税收优惠政策,其中主要包括四块内容。一块是进口和出口设备、软件、技术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块是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有营业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网上有分析称,俏江南2008年从内资企业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公道避税。而俏江南方面称是为了企业的国际化。
另一方面,俏江南也曾积极谋划A股的上市。据了解,早在2011年3月,俏江南就已向证监会递交了A股上市申请,但在今年1月份俏江南的名字则出现在“终止审查”名单中,终止审查的日期显示为2012年1月30日。至此,俏江南A股的上市之路正式终结。
媒体报道称,俏江南最快将于暑假之后启动其香港上市,然而具体时间仍要视乎市况而定。早前有消息指出,俏江南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计划筹集1-2亿美元。
“爱国海归”张兰女士的谎言、虚荣和浅薄
作者:温歌桦
2010年夏季,在北京开餐馆起家的张兰女士在凤凰卫视著名的“一虎一席谈”电视辩论会上,以“爱国海归”的嘉宾身份闪亮登场。在这场名为“第三波移民潮是精英与财富的流失吗”?辩论会上,归纳起来,张兰站在台上一共只说了五、六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话。人们只要稍稍仔细分析一下她讲的每句话,都不难发现,在她那一句句惊世骇俗的“爱国主义”豪言壮语中,包含着令人啼笑皆非的谎言、虚荣和浅薄。
第一句话,张兰说:“91年,我获得了加拿大移民局给我的正式的移民邀请”。
点评:移民通常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自主选择,西方发达国家几乎从来不主动邀请任何人移民。通常是,符合移民条件的外国人自己提出申请,然后外国政府的移民部门审核后发出批准文件。确切地说,张兰一定是自己申请移民在先,然后她收到的是加拿大政府寄给她的移民批准通知书(或不批准通知书)。无论如何,即便是收到了“移民批准通知书”,也不能称之为“移民邀请”。
显然,这不是张兰的口误,她是故意这么说的。人们发现,台下听众的眼神中,除了欣赏和敬佩外,还带有疑惑和惊讶。
不了解内情的人可能会很吃惊,张兰一定是个什么很了不起的人,否则连加拿大政府都要特意邀请她移民到他们的枫叶之国。这里,接踵而来的问题是,1991年的时候,张兰正在加拿大做什么呢?据她自己早些时候多次对媒体说,当时她没有去学校读书,而且生活极为狼狈和困苦,几乎每天都要在一个餐馆里的后院里卸车扛猪肉,晚上还要在一个加拿大有钱人家里给一大家人做饭当保姆(依照今日中国内地的标准,张兰是否属于“海归”群体,还有待商榷——作者注)。天晓得加拿大政府的哪根筋出了毛病,为什么要专门邀请这样一个人移民加拿大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不少回国的人常常喜欢编造一些“因为爱国而毅然回国”的故事,比如“拒绝了某个大公司的高薪聘请而毅然回国”;比如“拒绝了某个跨国公司董事长的女儿的苦苦追求而毅然回国”等等。更多的,是那些怀里揣着在国外辛辛苦苦积攒的几万美元,一回到国内就大唱“爱国主义”高调的人。今天,这类愚蠢的伎俩已经没有什么人再表演了。难怪有的网友评论这次辩论会时说:“张兰也太假了,也太二(百五)了”。
第二句话,(胡一虎问:“你回来之后,还有很多机会可以移民吧?)张兰说:“那太多了,随时!因为你投资移民也可以,你企业家移民也可以,你优秀人才移民也可以。太多的国家向我伸出了橄榄枝”。
点评:张兰现在的确有钱了,足以去申请投资移民;张兰也算是很“优秀”了,不妨去申请“杰出人才移民”,这都不是问题。问题出在张兰提到的所谓“橄榄枝”上。
常识告诉我们,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移民法,有些国家的移民法严苛些,有些国家的移民法宽松些。但在移民历史上,还很少听说这些国家专门向某个个人发出移民邀请的。如果真的这些国家这样做了,大有挖他国墙角之嫌,似乎涉嫌违返国际惯例和准则。
张兰能告诉我们那些向她伸出橄榄枝的国家的具体名字吗?这些国家的政府是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向你伸出了移民的橄榄枝?张兰信口说出这样的话,一方面是明显的撒谎,另一方面则是对国际关系知识的浅薄无知。
在偌大的中国,比张兰这样的开餐馆的老板更有钱更有名的企业家、名人和能人数不胜数,怎么从来也没有听这些人说起过这些“橄榄枝”的故事呢?
第三句话,(胡一虎问:“伸出了橄榄枝,但你为什么没有接这个橄榄枝?)张兰说:“那第一我觉得我是中国人。我的骨子里,我的血流着是中国人的血。当我1991年去移民局,我发现我要摸着我的胸口对加拿大人宣誓,我永远忠实于加拿大的时候,我觉得我应当永远忠实于我的祖国,因为我是中国人”。
点评:1989年,就是我们伟大祖国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和“风波”的那一年,张兰离开了自己“应当永远忠实的祖国”,来到了加拿大。在1991年的时候,照理,张兰最快也只能获得加拿大绿卡。稍有一点儿移民法知识的人都知道,绿卡只是一个永久居留权证书,是不需要举行宣誓仪式的,只有在加入外国国籍时才举办新移民宣誓仪式。不知道张兰这个受到加拿大政府特别“邀请“的永久居民,被安排在哪个政府大厅里举行过这种仪式?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张兰在1991年“破格”获得了入籍加拿大的资格,当她“发现要摸着胸口”开始宣誓的时候,打退堂鼓其实已经来不及了,—— 所有的法律文件和手续已经准备完毕,入籍已经是“一只煮熟的鸭子”。此时,你如何可以出尔反尔——撕毁所有你已经签字并递交的移民法律申请文件呢?你这不是在戏弄人家吗?
过去30年中发生的无数案例表明,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是离开还是留下,是一项个人选择,无关公益、爱国这类宏大主题。张兰说,当时她毅然拒绝移民、拒绝宣誓成为加拿大人,就是想到自己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想到自己是个中国人。尊敬的餐馆业主张兰女士,当初你在外国人的餐馆里扛猪肉的时候,想到自己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了吗?当初你在加拿大有钱人家里当保姆洗盘子的时候,想到自己是中国人了吗?没顾得上想这些吧?因为那个时侯“挣钱谋生”比“爱国”重要的多!90年代初你“毅然回国”,在北京开餐厅和涉足歌舞厅生意的时候,你当年在餐厅和夜总会里为陪客人多喝几杯酒而几次住进医院的时候,想到了“爱国”这两个字了吗?估计也没有顾得上想。所以,当初你离开中国和你后来回到中国,其实与你爱不爱国并没有什么关系,你的主要目的就是一个:“赚钱”。而且你成功致富后,在祖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上乏善可陈、名落孙山。如此“爱国”,又从何谈起呢?
第四句话,张兰说:“我的企业要升级了,现在我(聘请)的CEO是全球麦肯锡的董事。”
点评:不了解内情的人,又被张兰给“雷”了一下,以为张兰一定是雇了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当自己的“大管家”。其实,张兰说的这个“全球麦肯锡董事”是个华裔女士,她也只是众多在华尔街为洋人打过工的比较出色的海外华人之一。
在国内,所谓“麦肯锡全球董事”一直是一张很唬人的名片。但是,稍微了解一点儿华尔街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个“中国式”称呼中内含的水分很大,最确切的称呼应当是公司董事(DIRECTOR),而大可不必加上所谓“全球”二字。
研究资料表明,成立于1926年的麦肯锡公司目前在44个国家设有85家分公司,拥有7000多名咨询顾问。麦肯锡在用人方面有一条经典的法则——“不进则退”(UP OR OUT)。麦肯锡实行全球一体化的合伙制,但每个董事还是各管自己熟悉的地盘,并不需要哗众取宠地冠以所谓“全球董事”。其人员职级分5等:市场分析员、咨询顾问、项目经理、副董事(预备合伙人)、董事(合伙人)。员工在公司的同一个职位上的平均工作年限是2~3年,期满如果不能晋级(UP),
就必须退出(OUT),即选择离职。或者说,如果业绩考核并未达到要求,就将淘汰离开公司。员工中能达到董事级的人数约占1/6。不过,这并不意味已经“进了保险箱”。每年,麦肯锡从700多名合伙人中轮流选出十几位合伙人组成评审小组,对各位合伙人的业绩进行考查,如果业绩欠佳,照样要淘汰出局。80%左右的麦肯锡员工,将在“不进则退”的管理过程中选择离职,其中大部分选择主动离职。
自80年代以来,麦肯锡一直为中国的客户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目前分别在上海、北京、香港和台北设有分公司,共有260多名咨询顾问、40余名董事,其中有10余名董事是中国籍人士。麦肯锡中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仍在快速进行之中。公司高层领导甚至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国分公司的大多数董事都会是中国人;接近10年以后,可能所有的董事都将是中国人了。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口口声声说自己热爱中国的那些人,当需要给自己壮胆或镀金的时候,还是忘不了把西方著名大公司的牌子抱在怀里。这和所谓“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说法显然大相径庭。不知那位曾经担任过“麦肯锡全球董事”的CEO看到张兰的这番演出,会做何感想?
第五句话,张兰说:“我今天中午刚刚参加完法国大使馆的那个国庆节。我特别有感触。各国大使都去了。法国大使而且请了一些法国的孩子们,唱法国国歌。我一路在看法国大使和法国孩子们非常骄傲地把手放在这儿(胸口)唱法国国歌。当奏响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歌时,台上没有人,我那一刻想冲上台去”。
点评:在重大庆典的时刻安排小朋友们一起唱国歌的做法,其实咱们中华民族更明白更会整。当我们的中小学早晨升国旗的时候,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六岁的林妙可被张艺谋导演团队安排用童声演唱《歌唱祖国》的时候,当国庆大典上数千名少先队员举着鲜花高喊着跑向天安门城楼的时候,难道不也让人心情激动热血沸腾?说句玩笑话,法国大使安排法国儿童唱国歌的做法,也说不定是受了张艺谋导演团队使用林妙可的启发。
再说,从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上看,大使馆既是其所属国主权延伸的领地,也是个充满优雅、文明和理智的社交场所。在人家的大使馆里奏我们中国的国歌,只是对所在国客人的尊重,台上当然不会特意安排咱们的人站在那里。奏咱们中国国歌时,你可以表情严肃,也可以眼含热泪,但人家真的没招你没惹你,你凭什么要冲上去?你冲上去想干什么呢?幸亏你没有冲上去,否则会给咱们中华民族丢多大份啊!张兰作为咱们中国这么优秀的一个企业家,怎么讲话可以不动脑子呢?
此外,在其他网络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中,我们还看到张兰的某些口无遮拦的自恋式“语录”:
比如,她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在加拿大参加了选美比赛还得了冠军”。
点评:人们大致可以追问一下:是在哪个范围选的美?是国际选美大会?是在北美地区或全加拿大?还在某个加拿大城市里?还是在某个加拿大城市的唐人街里?还是在唐人街的某个华人宴席里?张兰自己没有说,人们也不得而知,也无从证实,干脆就算是“加拿大的选美冠军”吧!
比如,张兰还说:“汪小菲“出身贵族,是爱新觉罗(金)的后代,属于正黄旗,骨子里流着大清皇族的血。不客气地讲,说三代出一个贵族(确切地说,应该是‘贵族不出三代’或‘富不过三代’,略欠读书看报的张兰把这句话说反了——作者注),我就是个贵族。以前北京前门大栅栏那边一整片地就是我们家的”。
点评:这种说法,人们只好一听一乐,根本无法证实。类似的话其实过去一直有人在说,如今就连那些光着膀子在大街上乘凉的北京板儿爷也会这么说。前门对面大栅栏那一大片地到底是谁家的,至今谁也说不清楚,久而久之这句话几乎成了北京人说相声里的笑料:“你丫不就想说你们家特有钱吗?有钱你丫怎么不把前门楼子买下来呀?”
笔者和张兰素不相识,更谈不上任何积怨;对所谓富人,笔者既不羡慕也不嫉妒。张兰曾艰苦创业,值得人们钦佩;她试图借电视节目为自己或自己的企业做些宣传,也可以理解。但是,上述张兰充满谎言的高调离奇表演,其实构成了对无数普普通通、善良勤劳的海外华侨的间接贬损和挑衅。对此,难以熟视无睹、袖手旁观。
我们仍然注意到,在这些虚假和做作的讲述中,释放出我们全体国人不可轻视的信号。这就是,一个企业家,或者一个公众人物,是不是在富有和成功后就可以编造神话?就可以得意忘形?就可以信口雌黄?就可以不顾诚信?这难道不也是这些人需要恪守的一部分社会责任吗?张兰的谎言、虚荣,与方舟子所揭示的“唐骏博士文凭造假案”中暴露出的问题,其实如出一辙。
从张兰的谎言、虚荣、做作和浅薄中,我想到了“中国有富人,没有贵族”这句话。中国的有些所谓富人,其实还真是刚刚富起来没有多久,他们还远远没有具备真正贵族所特有的宠辱不惊、诚实理智、社会责任感这类气质。尽管自己带着香奈儿的山茶花金项链,尽管自己的餐厅、会所里到处挂着西洋名画,尽管自己的儿子开着意大利豪华跑车在大街小巷招摇并不时制造着追逐女星的八卦绯闻,尽管自己喜欢讲着结结巴巴的中国式英语周旋在京沪外籍人士的名利场上,
但他(她)们的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些刚刚过上几天好日子的“暴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