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世界上有谁是“中立国”,大部分人会答出瑞士。可实际上,世界上受到国际承认的“永久中立国”有七个,分别是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
那么,为什么只有这七个国家能成为“永久中立国”,他们的永久中立地位又是怎么来的?
事实上,在当今国际社会中,能做到“中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道,除了上面的七个“永久中立国”,又有4个自称的永久中立国:列支敦士登、梵蒂冈、摩尔多瓦和柬埔寨。更少有人知道的是,还有四个曾经的“永久中立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老挝。
这些国家都想中立,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但世事无常,有的国家想严守中立,结果却国破家亡;有的国家则想利用中立身份左右横跳,结果自然下场悲惨。所以,保持中立真的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然而,依旧有那么7个国家得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脱颖而出,成功利用了种种原因得到中立地位,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瑞士
这七个国家能保持中立的原因各不相同,先从瑞士讲起。
瑞士是一个欧洲小国,全国面积仅为4.1万平方公里,而且国土内山地丛林居多,自然资源匮乏。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瑞士山民民风彪悍,真不是好惹的。历史上,瑞士人以能征善战著称,瑞士地区一度以“君王坟场”闻名。比如瑞士人曾击败过波西米亚国王奥拓卡并让其身死沙场,他们还击败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大军,并将皇帝本人用长戟拉下马来打死。后来,连利奥波德三世也被瑞士人打败,本人也在战场上身亡。欧洲近代军队开创者的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集中了当时西欧地区的精锐部队讨伐瑞士,结果也败下阵来。瑞士人的能征善战震动欧洲,无论是法国人、德意志人还是意大利人,都对他们畏惧三分。
最后,法国人和瑞士人签订了条约,他们成了瑞士雇佣兵的雇主,这才把瑞士人纳入麾下。转折点发生在1515年马里尼亚诺战役,当时交战双方是法国和意大利,但死得最惨的却是瑞士人。因为法国和意大利都大量雇佣瑞士雇佣军,交战结果是瑞士人成批被当成炮灰死伤惨重。
这场战争结束后,瑞士人痛定思痛,开始对自身地位进行反省,反省的结果是,他们决定在日后尽可能保持中立,不掺和欧洲的战争。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瑞士地处西欧战略要地,想在这里获得中立难比登天。但瑞士人硬是靠着自己出众的战斗力做到这一点,无论是谁,想攻击瑞士都会付出极大代价。瑞士人的努力也最终获得了回报,整整300年后,在维也纳会议上,与会各国一致同意把瑞士列为永久中立国。靠着自己的中立地位,瑞士在后来的两次大战中都幸免于难。不过,瑞士能避免战争,除了跟他们严守中立的态度外,就是瑞士全民皆兵,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而且欧洲各国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地方来私下交易,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瑞士的“永久中立国”身份,就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了。
芬兰
如果说瑞士的中立是打出来的,那么另一个跟他“同病相怜”的国家芬兰可就是升级的2.0版了。芬兰素有“千湖之国”之称,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而且国内遍布山脉丛林,地处险要位置。早年,芬兰曾作为沙俄的一部分,一战后,芬兰从崩溃的沙俄中分离出去,但过程并不顺利,为日后的冲突埋下种子。芬兰独立后不久,苏联跟芬兰发生了一场激烈战争,后人称其为“冬季战争”。这场寒冷的战争,芬兰人以特有的顽强和灵活多次击败苏军进攻。后来在苏军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下,芬兰损失了卡累利阿地区,被迫求和。
二战中,芬兰站错了队,在列宁格勒围攻战中,芬兰军队参与了封锁列宁格勒北部的行动。在国际关系中,站错队的后果十分严重。等德国大势已去,苏军则计划一鼓作气收复失地。芬兰在总人口不过350万人的情况下,动员出50万人上前线作战,相当于总人口的七分之一,而且芬兰军队的战斗力异乎寻常的顽强。这种情况下,时任芬兰总统的曼纳林向斯大林提出求和,而斯大林也不愿意投入更多兵力和资源,只是要芬兰取缔法西斯组织和交出部分领土。至此,芬兰和苏联的战争宣告结束。
在经历如此惨痛的教训后,芬兰人痛定思痛,宣布“永久中立”,不再介入大国冲突,保持“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一直到今天加入欧盟后,芬兰依然坚持军事不结盟政策,避免卷入大国争端中去。
瑞典
如果说瑞士和芬兰是靠“能打”获得了永久中立国地位,那么接下来的瑞典就有些狡猾了。
瑞典曾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北欧霸主,17世纪时,领土包括今天的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罗斯、德国、波兰、丹麦的一部分。后来在与沙俄进行的大北方战争中,瑞典惨败,从此之后一蹶不振。
1780年,瑞典与沙俄、丹麦签订联合武装中立同盟,这是瑞典中立政策的开始。不过,瑞典的中立并不绝对,二战时期,瑞典跟纳粹德国私下勾兑了很多利益,德军长期通过瑞典中转兵力和物资。1941年,德军为了绕道芬兰,和瑞典签署协议,让德国军队可以全副武装地从瑞典通过,直接进军芬兰,德军战机也可以大摇大摆从瑞典上空飞过,德国海军的军舰也可以停留在瑞典港口24小时。据统计,截至1943年,瑞典帮助德国至少运送了214万名士兵和10万节车皮的军用物资。这些基本都用来跟东线的苏联作战,而战后西方国家对这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瑞典本身意识到脚踩钢丝的行为十分危险,冷战当中尽可能避免站队,包括拒绝加入北约组织。少有人知道的是,瑞典的核工业十分发达,曾一度计划制造原子弹,后来考虑到这样做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便主动放弃了核计划,并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就这样,瑞典在冷战时期保住了自己的中立地位。
奥地利
奥地利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跟其他几个国家相比,奥地利的“永久中立国”更像是对战败者的处分。作为曾经大德意志地区的中心地区,著名的哈布斯堡家族曾在这里统治了640年,不可一世的奥匈帝国就是奥地利-匈牙利帝国。一战中,奥匈帝国战败,被分裂成一堆小国,但作为奥地利基本盘的“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却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由于当时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搞得风生水起,在他们的威逼利诱下,“奥地利第一共和国”于1938年与纳粹德国合并,史称“德奥合并”,对了,希特勒本身也是奥地利人。二战中,奥地利为纳粹出力甚多,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二战后,奥地利被盟军占领,并于1955年签订了奥地利国家条约。此后,奥地利获得独立,并于1959年根据《联邦条例》,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
爱尔兰
跟这些有历史渊源的中立国比起来,爱尔兰的中立很耐人寻味。早年,爱尔兰作为英格兰的殖民地,受尽盘剥。19世纪中叶,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中,数百万爱尔兰人被活活饿死,伦敦是眉毛都不动一下。最后,爱尔兰人不得不大量出走美国,结果就是,美国的爱尔兰裔远远超过爱尔兰本土,这个庞大的族裔也对美国的政策走向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爱尔兰人反抗英国统治的战斗也一刻没有停下来过。最终在美国的支持下,爱尔兰于1949年正式脱离英国独立,但有趣的是,爱尔兰1948年就在自己的宪法里宣布永久中立。其原因无外乎两条,一是来自英国方面的要求,因为长达数百年的民族矛盾,令英国人非常担心爱尔兰独立后会成为其他反英国家的一个合作对象。经过二战的破坏,英国早已元气大伤,根本承担不了这个风险。另一个原因是,爱尔兰自己也好不容易独立,不想再节外生枝,况且还面临一个北爱尔兰问题要处理。如果以永久中立国的姿态出现,更容易为以后的事情铺路。很快,爱尔兰的永久中立国地位就获得了国际认可。
哥斯达黎加
哥斯达黎加是美洲唯一一个永久中立国。这个国家的面积仅为5.1万平方公里,全国没有军队。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实际上是因为该国历史上军事政变的影响非常恶劣,后来哥斯达黎加于1948年废除武装部队,只有警察和安全部队。1983年11月17日,哥斯达黎加宣布永久中立。这一举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于是永久中立国又多了一位成员国。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是亚洲地区唯一一个永久中立国。这个面积有48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是苏联解体后新出现的国家。土库曼斯坦刚刚独立时,为了获得一个和平发展的机会,向联合国大会递交了请求成为永久中立国的申请。1995年12月12日,经联合国大会批准,土库曼斯坦正式成为永久中立国。
瑞士凭什么成为永久中立国?
瑞士位于西欧中部,为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必经之地,并将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半岛连接起来。对许多欧洲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河流莱茵河和罗纳河就发源于瑞士。它的历史是一部记录阿尔卑斯欧洲战场上各种事件的历史。
瑞士,卢塞恩湖,摄于瑞奇山
从中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国家就力图控制并占领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1291年,施维茨、乌里、尼瓦尔登三州结成永久同盟,目的是共同对付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扩张,此即瑞士中立国之始。1674年,国家确立行为准则——中立。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巴黎条约》,与会各国一致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全民皆兵,武装中立
瑞士东界奥地利,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可以说是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但是它依然能保持几百年无战事,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武装中立。
瑞士人有个“刺猬战略”,刺猬不去侵犯别人,但遭到侵犯就会浑身是刺。也就是说,以强大的武装来保障中立。瑞士武装部队参谋长的讲话最具代表性:“国防国防,一国岂能无防?无防岂有中立?瑞士要想保持永久中立的地位,要想继续享受百年和平,不但不能彻底废除军队,反而要把瑞士国防军建得更加强大!”
二战中的瑞士空军
当今的瑞士空军
▲二战的中立国(灰色),其他的中立国都是在战场的边缘和外围,而瑞士却是个独特的存在
瑞士一直保持全民皆兵、全民动员的民兵制军队,其军队人数至今仍然高达36万,属于世界人均最高水平。按照瑞士宪法规定,20岁至42岁的男性公民只要身体健康,必须依法服兵役,新兵接受15周的基础训练后正式编入连队,在20岁至42岁期间还要不断返回部队复训和服役。
瑞士在二战的防御工事
其次,在威慑战略方面,瑞士采取 “总体防御”战略。瑞士认为,自己国小力单,且因为奉行永久中立政策,也不可能有强大的集团做靠山或盟国支援,必须依靠全民性的总体防御。瑞士的总体威慑战略还有一个特点是重视平时的战争准备,认为威慑的成败是在平时就决定了的,“谁要想获得和平,就必须随时准备战争”。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潜在的敌人显示,使其认识到,入侵瑞士就等于“捅马蜂窝”,最终只能以巨大损失换得沉重的负担。
此外,在被确认为永久中立国之后,瑞士仍一直加紧备战,它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善的地下掩蔽系统,可供全部长住人口使用。有人比喻瑞士像块满是洞孔的干酪,公路旁伪装的居民小屋实际是军事基地的大门,从里面可以开出坦克和装有导弹发射架的军用卡车,地下掩蔽工程里建有各种生活必须的基本设施,储存着可供生活10天以上的所需物资。
“国际组织大本营”
瑞士,地处欧洲内陆,国土面积不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720多万,但却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几乎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众多重要的国际组织都设在它的国土上,除了设有习主席即将访问的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世界卫生组织,还有世贸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红十字委员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等。
也正是由于瑞士中立国的地位,再加上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国际组织,它自然地成为多边外交的“主场”。
如果要问在两个国家发生冲突时,如何保持哪怕最低水平的联系?那么答案多半是找瑞士。让瑞士代表冲突各方、代管各方在冲突国的利益。迄今为止,瑞士已接受过35个国家的委托,在他们之间充当各方都能接受的“传话人”“谈判组织者”“中立保护国”等。瑞士刚刚结束的使命是为美国和古巴之间的交往提供方便,现在仍然没有中断的使命还有:充当伊朗与埃及、美国与伊朗、俄罗斯与格鲁吉亚间的联系通道。
100多年来,中立国的地位保护了瑞士,不仅使之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免遭战乱,而且能在战后的冷战时期超然于种种国际冲突之外,为一些重大国际谈判提供场所和对国际纠纷进行斡旋,在东西方的经济交往中发挥着独特的桥梁作用。因此,瑞士人始终非常珍爱他们的中立,并为拥有这份中立而由衷地感到庆幸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