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可能就属于中国的富裕阶层,但你很难意识到。
郝景芳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科技的发达不但没有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反而让差距比过去更加无法跨越。不同阶层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平行时空,也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空间的区分从价值观的差异开始分化,最终形成物理层面的彻底隔绝。而在中国的互联网里,也存在着两个折叠的世界。
如果你打开小红书,你会看到一个光鲜亮丽的世界,步行街上肤白貌美的小姐姐在嘟嘴卖萌,健身房里身材苗条的姑娘香汗淋漓,酒吧里笑靥如花的姐妹们举杯欢庆,还有各种瘦身日记美白心得,世界各地的华美旅拍……这里仿佛是一个不染世俗的乌托邦,女生们个个都活成了亦舒女郎的精致模样,生活如夏花般绚烂。
当你打开拼多多,你仿佛来到了农村集市,毫无美感的店面设计弥漫着乡土气息,五颜六色的店招搭配简单粗暴的广告语,这里既有红午、雷碧、康帅傅这样辣眼睛的山寨货,还有诸如两块钱内裤,五块钱牛排之类不可思议的廉价货,打开评论,扑面而来的尽是洋溢着土味的买家秀。
一款APP是一面映世镜,通过它可以照鉴真实的中国,高端与廉价,精致与粗糙,洋气与土味,两个看似割裂的世界,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正面与侧面。
根据企鹅智酷提供的拼多多用户画像,低学历、低收入、四五线城市是拼多多用户的主要标签。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可以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很明显拼多多的用户对应的是其中的底层,他们追求的只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保障,他们需要的不是不是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不是限量版的AJ球鞋,不是科沃斯的扫地机器人,不是环彩钻白的SK-II神仙水,而是10块钱包邮的扫把,是50块十斤的洗衣液,是结实耐穿不磨脚的运动鞋,是超长待机的大屏幕手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群人是消费观念里,便宜实惠就是王道,至于产品品牌、文化内涵之类精神属性方面的维度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拼多多的出现解决了他们有没有的问题,是解决初次消费的问题,其实只要你去过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集市,你就会发现很多山寨或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拼多多只是这种现象在互联网上的镜像。
拼多多能成功,在于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红利带来的下沉人群,黄峥称他们为五环外的人群。这片资本眼中的新兴市场一直是被忽略和遮蔽的角落,互联网的下沉渗透把这群沉默的大多数带入了公众视野。拼多多让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消费诉求,快手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生活日常,趣头条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阅读品味。互联网把一个五环外的世界逐渐勾勒清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广袤的中国。
中国人的高学历占比被高估了
先来看一下我国的学历分布情况。我们使用1949年以来,历年小学、中学、高中招生数的加总数,除以2017年的人口数,来简单模拟小学、中学、高中学历的人口占比。
由此可以看出,学历分布略微正偏,高学历占比其实远低于大家预想的水平,比如本科学历只有4.23%、专科学历只有3.93%,即使是高中学历,占比也仅有18.92%。而小学学历的人口占比超过了100%,这说明使用历年招生数计算学历占比,数据是高估的。也就是说,实际本科生学历的人口占比,肯定要比4.23%还低。
只要是本科生,就碾压了97%的中国人
中国大学教育的二大转折点,分别是77年恢复高考和99年大学扩招。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累计毕业的大学生,大约有1亿人,去掉一半的专科生,本科生的数量大概在5000万人。看起来的确很多,但中国的人口总共是13亿人,本科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3.69%,换句话说,只要你是本科生,你就碾压了97%的中国人。
小时候,大人每次谈起考大学,自己总会纠结到底上清华还是北大,后来才明白当时的想法是多么无知,在中国本科生已是寥寥无几,211和985更是凤毛麟角,2017年211大学(包括985)在全国录取的总人数约为45.5万人,全国共有900多万考生,全国平均录取率约为4.84%。在广东的录取率为全国最低,仅仅2.74%,最高的北京录取率也只有13.99%,所谓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毫不夸张。
美国大学理事会就各国大学生比例在全球16个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评选,结果显示,在25-64岁的青壮年人口中,俄罗斯是54%, 加拿大是48.3%,日本是41%,美国是40.3%。中国15至59岁的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历的,只有18%。
这结果一定很出乎你的意料,你一定以为在中国本科生都有已经烂大街了,明明自己身边的同龄人都是大学生,这是因为大家都有认知偏差,当我们根据自己和周围小团体的情况去推测整个社会时,会导致对社会的认知出现偏差。
了解了中国的学历现状,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人大肆鼓吹读书无用论。低教育程度群体出于自身利益与社会认同感,当然会极力贬低教育的价值,而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总爱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态度。学好数学有什么用,会加减乘除基本运算就足够了。学好英语有什么用,反正平时又不和外国人说话。学好语文有什么用,认识基础汉字,阅读交流无障碍就差不多了。诸如此类的观点,不过是用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罢了。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中国人比你想象中的穷
“煎饼大妈月入3万”、“实习生月入5万”、“月薪一万是讨饭”、“年薪10万的”……网络中总是充斥着这样的新闻。整个舆论都都在制造一种中国很富有的假象,这不过是媒体贩卖焦虑收割流量的套路罢了。如果用数据拨开浮云,你会发现真实的中国并没有自媒体描绘的那般富有。
事实是中国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富有。据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1月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也就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32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也就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1218.5元。如果将全国居民人数五等分,我们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收入水平的分布情况。
全国人口中收入最高的20%的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为64934元,由于中国的薪资分布呈偏态分布,少数极富者会将整体水平拉高,这意味着年收入在6.5万元以上的,都还不到10%。也就是说如果你每年可支配收入达到6.5万元,你就打败了90%的中国人。国税总局规定,个人年收入超12万元,都是需要申报的。在2017年,申报人数在1500万人左右, 1500万人占中国人口多少比例?1.1%不到,也就是说如果你月入过万,你就打败了99%的中国人。
在五等分中, “低收入组”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958元,平均下来,每月收入不到500元。5958元,还真谈不上贫困。中国的贫困标准是每人每年2300元,以这个标准计算,2017年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046万人。当你花几千块钱买一台手机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这可能是3000万人全年的收入。
然你可能会认为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距大,那些贫困的地方拉低了整体收入水平。那我们就把眼光聚焦到发达地区。这是全国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地区,算下来只有4个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元/月。
拿魔都上海举例,作为全国的金融贸易中心,去年上海人均收入是全国最高的。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4365元,算下来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竟然不到5000/月,工资性收入竟然不到3000/月,这数据是不是和你的认知存在很大偏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生活在上海的都是光鲜亮丽的都市白领,出入高端写字楼,月入过万都是标配。
被贫富差距割裂的中国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在中国,比贫穷更尖锐的问题是贫富差距大。我国财富分配完全符合二八定律,即占比很小的富人占据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
贫富差距的“赶英超美”
这是《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研究中国经济时给出的数据,在中国,最富有的10%的人群占全部财产的比重为67%,最富有的1%的人群占全部财产的比重为30%。而最底层50%的人群,只占有全体财产的6.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用来分析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越接近1,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警戒线的数字是0.4。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书多少?201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的中国基尼系数为0.4670。但世界银行的数据则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财富基尼系数已高达0.789,已大大超过警戒线,明显高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转型较为成功的经济体。
如果把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情况分成五个阶层,可以发现收入越高 ,相邻阶层的差距就越大。例如拿城镇居民来说,中等收入人群只比中等偏下人群可支配收入多出8500元,但高收入人群比中等偏上人群收入高出28500元。这说明收入等级越高,收入差距的鸿沟就越难以逾越。
再来一组更直观的统计数据。以某股份制银行年报数据为例,高端理财客户(即在该银行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人)的总资产占全部零售客户总资产的82%,但这部分客户(213万户)只占全部零售客户(10663万户)的2%(参见图3)。由此可见2%的人占有80%的财富,这一二八定律在我国同样适用。另外,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该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在该银行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人)占全部客户的0.06%,但总资产占全部零售客户总资产的31%。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是城乡收入差距太大。比如,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平均收入是农村低收入群体平均收入的4.3倍,农村的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还达不到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9年的405元提升到2015年的31790.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60.2元提升到10772元,城乡收入的差距在绝对量上不断的扩大,二者之间的差距已从244.8元上升至21018.3元,二者之间的相对差距虽然在近几年出现下滑的态势,城乡收入比由2009年的最高点3.33下降至2015年的2.95,但是相对差距依然保持在较高的位置。
理想的社会结构应该橄榄形,中产阶级是介于社会顶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也是维持社会整体稳定的中流砥柱,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有助于舒缓对立的两极因贫富差距造成的矛盾,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看到向好而生的希望。
现在的社会结构却是金字塔型,而在未来很可能演变成沙漏型。少数的精英们高高在上占据顶层;享受着最好的资源和服务,大量的平凡人挣扎在底层,一边仰望一边绝望;中产阶级夹在中间患得患失进退两难。这种结构导致社会阶级日渐固化,上升通道变得狭窄,草根寒门的逆袭之路举步维艰。长此以往,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斗志,安于现状故步自封,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颓废的气息,当下流行的“丧文化”、“佛系青年”就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贫富差距如一把利刃,把中国割裂成一个折叠世界,所有人都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你对真实的中国一无所知
之前这张揭示中国真相的图片刷屏了,这让很多生活在都市的人感到难以置信,我们总是习惯根据自身周围的情况去推测全国,狭隘的以为全国各地的城市都是车水马龙高楼广厦,月入过万是职场标配,本科生已经烂大街,可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事实是你对真实的中国一无所知,这跟晋惠帝司马衷不理解“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是一个道理。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具体有多少城市,县,镇,村,很多人并没有准确的概念。北上广深四座城市的总面积仅仅占据全国的0.33%,即便将4个一线城市和杭州、南京、青岛等15个“新一线”城市的面积加总,占全国的比重也不到3%,这便意味着,超过全国面积97%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是身处头部位置的人们看不清楚的。那是一片广袤无垠而又令人浮想联翩的地带,那里有近三百个地级市,三千个县城,四万个乡镇,六十六万个村庄,近十亿人口真实的生活着。
就像柏拉图说的,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就呆在自己挖的一个洞穴里,我们所见的世界只不过是被阳光抛到洞穴墙壁上的影像,而我们这些洞穴的居民却把它当作是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没有见到过其他的东西。而真实的世界却是在洞穴之外,在有太阳的地方。
中国人的居民收入到底有多高?
收入统计的一个主要问题口径问题。例如,是所有居民的收入,还是有工作居民的收入;收入是工资收入,投资收入,还是所有。
我们以前说过,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9244元,平均月收入32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4389元,平均月收入1200元。下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从表中可以看到,中国有 39.1%的人口月收入低于 1000 元,换算成人口数即为 5.47 亿人,同时月收入在 1000-1090 元的人口为 5250 万人,因此 1090 元以下的总人口为 6 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 42.85%。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到5.39万美元(约合9万到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而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
但是从上表也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个定义,如果年收入在5万以上,这个收入已经超过95%的人了。其实根据这个表格,如果你的月收入在3000左右,你就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中产收入了。如果月收入在1万以上,就是做高的0.05%了,万里挑五。
如果要是使用统计局的数据的话,可能应该只看适合就业的人口,而不是所有的人口。2019年中国16至59周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为89640万人。我们可以简单的移除月入1000元以下人口(大约5.4亿人),这样的话,月收入3000-5000应该可以计算为中产收入了。但是这样的话,就没有统计低收入人口了。
另一个指标我们可以看的是高收入的人口,从表中可以看到,每月超过2万元收入的人口只有70万人,中国总共有2862个县级行政区划,这样算了,平均每个县有245个人的月收入过2万。每月工资超过1万的也只有784万人,平均一个县2740人。所以说,扔块搬砖还是很难砸到一个有钱人的。
中国有多少穷人?
总理李克强给了一个算得上官方权威的回答:中国有「 6 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左右」。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他们难以想象「每个月 1000 元是怎么活下来的」。
· 今天的流水线工人能拿到 3000 元左右的工资
后续媒体报道引用统计数据来说明总理回答的严谨性。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住户抽样调查数据,2019 年收入最低的 40% 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1579 元,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965 元。也就是说,中国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在 1000 元左右的人群超过了 40%。
更常见的引用数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他们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简称 CHIPs)通常被视为国内最权威的收入分配研究。CHIPs 的数据也同样印证了总理回答的准确:
中国有 39.1% 的人口月收入低于 1000 元,换算成人口数即为 5.47 亿人,同时月收入在 1000-1090 元的人口为 5250 万人,因此 1090 元以下的总人口为 6 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 42.85%。
· 表格来自万海远、孟凡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网民依据 CHIPs 的表格还注意到另一个问题:中国有多少富人?
「答案」似乎更加令人惊讶,他们发现:原来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每月两万的只有 70 万人,占总人口比例 0.05%。
这不是平常所说的「中产阶级」吗?「中产阶级」的人数居然都只有这么点?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看新闻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弄明白总理所说的「月收入」的意思,因而高估了那「 6 亿」人的贫穷程度,同时低估了那「 70 万」人的富裕程度。
总理说的「每个月的收入」,指的是「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
其中「可支配收入」不易误解,已经算得上一个常见的概念,它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一个居民在税后拿到的各项收入,无论这份收入是工资、开店办厂得来的,还是拿到的补助、补偿、捐助,甚至包括「单位发的」实物福利。
· 人们熟知的国有单位福利 —— 购物卡就属于个人收入,不但会被统计,还应由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但「家庭人均」才意味着这些数据的实际统计方法:它是由调查人员追踪访问得到的一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再除以家庭成员的人数,得到的「人均收入」。
比如说,一对中西部农村夫妇外出到工厂打工,家中留守一对子女,由一位老人照顾,这样的家庭就有五名成员,工厂工资 3000 元出头,一平均,他们全家都是月收入 1000 元左右的中低收入人群。
· 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
而基于现实考虑,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村家庭也不太能放任所有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更常见的情形应该是妻子在老家务农,丈夫跨省务工。这样即使丈夫成为了熟练工乃至工匠,每月能挣到六七千,算得上较高收入的打工者,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然在「 1000 元左右」。
根据北师大 CHIPs 的调查数据,不难为这「六亿人」作一个画像: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中西部地区,家庭规模在各阶层中是最大的(户均 4.59 人),能挣钱拿工资的比例却是最低的(37.37%),与上面讲到的两种例子高度相符,再加上学历普遍不高,也限制了他们务工挣钱的上限。
· 表格来自万海远、孟凡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那要做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两万,这样的家庭又该富到什么程度呢?
考虑到国内富裕家庭较多生育二胎,可以以一个四口之家为例,在社保、个税缴纳规范的城市里,一对夫妻挣钱,养两个孩子,也就是夫妻双方的税后收入都在 4 万元以上,两人加一块,税前年收入至少要超过 125 万。如果这对夫妻的收入并不均衡,比如妻子税后收入「只」有 2 万元,则丈夫税前月薪必须超过 8.3 万,属于百万年薪的「金领」阶层。
他们当然是凤毛麟角一般的有钱人。
即使看了前面的解释,很多人大概还是会诧异,觉得中低收入人群比他想象的要多,而「金领」阶层远比他想象的要少。
这也不奇怪,我们日常在舆论里,见到的多是关于「中产阶级」的迷思性描述,再加上为「中产」量身打造的消费宣传,很容易拉高了大众对中国人收入状况的估计。
到底赚多少能算中产?
其实在大约十年前,学术界就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国内中产阶级标准 —— 家庭年收入超过 8000 美元,在今天折合人民币约 5.5 万。多少有点巧合,按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这刚好是 2018 年中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
不过在今天来看,一个家庭只有这样的年收入显然有些寒酸,他们在生活方式上应该更接近总理说的那六亿人,而与大众印象里的「中产」相去甚远。
· 由于定义模糊,「中产阶级」在各国都是一个被发挥解释且多少带点抱怨的概念
但能够符合「中产」印象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人们把上万月薪视作「中产」的基本门槛,然而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2018 年数据,哪怕是全家人税后月收入加起来能超过一万元,都已经超过了全国 87.5% 的家庭。如果夫妻双方的税后工资(社保、个税规范缴纳)均超过一万元,那他们必定属于中国前 5% 的高收入人群。
未婚青年可能对家庭收入的概念缺乏感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里还有一项「全国城镇劳动力主要工作收入」,同样可以颠覆很多人对自己收入的认识:一个月税后挣到 5000 元以上(包括奖金),就超过了全国 80% 的工薪族。至于税后工资过万,那可以超过 97.5%。
· 注:数据来源 2018 年 CFPS 全国再抽样样本,未经加权
显然,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收入水平,都与电影、电视剧甚至媒体热炒的公共话题对不上号,这样的舆论错觉是如何形成的呢?
你怎样理解收入差距?
不少人的想象中,贫富差异意味着一小撮远离人间烟火的有钱人高高在上,生活极度奢靡,而他们自己属于组成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和穷人。
2011 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还把这种想象给「量化」了:「我们是 99%!」与最富有的 1% 形成彻底对立。
然而所谓的 1% 事实上并没有那么脱离群众,2011 年,家庭年收入超过 34 万美元就足以跻身美国最富有的 1%,一对有些资历的医务工作者结婚便能跨过这条线。中国的情况与之相似,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2011 年的数据,家庭年收入超过 56 万人民币就称得上中国收入最高的 1% 了。
· 美国最高收入 1% 的门槛跟股市表现关系很大,中国则不太有这层因素
不要以为这些数字是因为调查统计算不到富豪头上,正是同一项调查得出了中国 0.61 的基尼系数,在全球已经是最高一级。超级富豪的存在不假,也极大地影响了基尼系数(剔除收入最高的 0.5% 样本,基尼系数降为 0.564),但他们人数还是太少了,并不能构成贫富差距的主要来源。
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才是构成中国贫富之差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字,2018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 39250 元,其中最高的上海市有 68033 元;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 14617 元,其中最低的甘肃省只有 8804 元。上海市民的平均收入是甘肃农民的 7.7 倍,相当于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收入差距。
· 基本上,越是落后的地区,城乡差距就越大 / 数据来源:2019 中国统计年鉴
相应的,中国大陆发达城市内部差距则处于较平缓的水平。拿上海市最富和最穷的 10% 家庭做比较,他们的收入中位数大约有 10.5 倍差距。在香港,这个差距是 29 倍。而在纽约曼哈顿,只是拿最富和最穷的 20% 做比较也能算出 42 倍的差距。
省会一级大城市之间的差距也不大,人均收入最低的省会太原大约为上海的一半,考虑到物价的差别,太原市民恐怕并不会多羡慕上海人。
而在舆论的生成能力上,城乡和地域差距比收入还要大得多,上述大城市的声量有绝对的优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所属的行政级别就基本决定了它的辐射范围。其后出现的市场化媒体,则主要是省级机关报社改革的产物,以省报发行渠道作为基盘,同时为读者带去不成比例的省会都市新闻。
· 1995 年 1 月创刊的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隶属四川日报社
相比纸媒,电视台跟所在城市的绑定更加紧密,直到 21 世纪的前十年里,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电视民生报道也几乎只是省会城市居民的专利,因为只有他们能收看有线公共台并与之互动。
· 《 1818 黄金眼》在转型搞笑网红之前就是一档为杭州市民鸣不平的新闻曝光类节目
表面上去中心化的网络媒介发展后,这种不平衡反而更为加剧。在新兴网络渠道中充当关键节点红人大 V 通常财力不菲,其传播行为又与广告公关紧密挂钩,「隔壁中国」的民生新闻只有紧贴其趣味才能成为爆款。
在这些舆论所代表的发达大城市,尤其在北上广这三个富集媒体、声量巨大的城市,年收入十来万的家庭确实只算是中等水平,税后月收入五千块也才刚到全市平均。从咖啡、口红到轿车,舆论鼓吹的生活方式并非不接地气,只不过那仅限于一二线城市市区的地气。
参考文献:
[ 1 ] 万海远 孟凡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月收入不足千元,这 6 亿人都在哪》:
http://opinion.caixin.com/2020-06-03/101562409.html
[ 2 ] 《" 有 6 亿人每个月收入 1000 元 " 是真的吗?统计局回应》
http://c.m.163.com/news/a/FF5TIJN000259GDS.html?spss=newsapp
[ 3 ] Thomas Piketty ( 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 ) Li Yang ( World Bank and 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 ) Gabriel Zucman ( UC Berkeley and NBER ) ,Capital Accumulation, Private Property and Rising Inequality in China, 1978-2015,2016
[ 4 ] Easterly William. The Middle Class Consensu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1
主要数据来源:
[ 1 ] 中国家庭收入调查 CHIPs,现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负责,数据介绍请见:
http://www.ciidbnu.org/chip/
[ 2 ]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CFPS,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负责,数据介绍请见:
http://www.isss.pku.edu.cn/cfps/,本文涉及的 CFPS 数据,主要采用了 2018 年的追访数据,样本取自全国再抽样样本(全国代表性),样本未加权(数据尚未提供权重变量)。
[ 3 ]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CHFS,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负责,数据介绍请见:http://chfs.sw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