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朱棣靖难时候,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在干什么?

news.xixik.com   2021/4/7 19:21:19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梳理完朱元璋封的这25位藩王,可以发现当时除了朱棣本人外,卷入到朱棣与朱允炆之间明确站队的有辽王朱植 、宁王朱权、谷王朱橞、周王朱橚、晋王朱济熺。其他十五个藩王不是在自己的封地,就是在南京城内,做自己的事情。贵为藩王,明初九大塞王都是怎样的结局?

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朱元璋把他们分布在大明王朝的东南西北,封为藩王。这是一种全新的就藩制度,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就藩,以拱卫大明朝的安全、朱元璋的乞丐思维本意是让自己的儿子们为大明王朝把守边疆,大家齐心协力来维护大明王朝,毕竟,大明朝是朱家的,自己人为自家看家护院总不会造反吧。这个乞丐皇帝总以为自己会改变历史,对,真改变了,由此创造了藩王造反成功登基的先例——中国历史上的四次“藩王之乱” 一次成功登基!

朱棣在攻打朱允炆的时候,其余藩王在做什么?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靖难的名义反叛南京的建文帝朱允炆,朱棣从起兵到攻入金陵,前后共历时4年,那么这四年时间,其他的藩王都在做什么呢?

中国历史朝代表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他在世时一共封了25个宗室藩王,这25个藩王在朱棣与朱允炆打仗的时候,分别都在做什么,我们一个一个来梳理。

朱元璋自认一手好牌,递到建文帝的手里的时候,被建文帝给打的稀巴烂。明朝第一个皇太子朱标 被朱元璋害得快绝嗣

原本,各个藩王在自己的封地里老老实实的,该工作的工作,该享乐的享乐。没有一个人是有造反的想法的,可是,偏偏建文帝看这些人不顺眼,总是担心这些叔叔们要造反。

这也难怪,建文帝这个官三代,是靠着爷爷朱元璋的庇佑,坐享其成的当了皇帝,他的那些个叔叔们,那可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过来的,有好几叔叔们都是军功无数,拥兵割据一方。虽然暂时没有造反的意思,但是总归是建文帝的眼中刺、肉中钉。

于是建文帝决定“削藩”。本来,按照齐泰的建议,应该先对实力最强的老四朱棣动手,擒贼先擒王嘛,在众藩王中朱棣的实力是最强的。没想到,方孝孺却建议建文帝先从实力最弱的开始。

建文帝采纳了方孝孺的意见。老五、老七、老十二、老十三、老十八,先后被建文帝给撤去藩王的封号,贬为庶人。其中老十二直接吓的自杀了。

眼看着一个个藩王被贬为庶人,朱棣知道,下一个就是自己了,缩头也是一刀,伸头也是一刀,不如反了。于是,在1399年,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正式开始造反。靖难之役为期四年,最终以胜利告终,朱允炆在南京皇宫自焚,朱棣从藩王坐上了皇帝宝座。自此开始,太子朱标一脉开始落寞,朱棣一族成为了明朝帝系一脉。

根据朱元璋所颁布的藩王制度来看,所属藩王都是拥有实权的。但是朱棣自发起靖难到胜利,足足打了四年有余,在这四年期间,朱元璋的这些儿子到底在做什么?要知道朱元璋病逝前,可是诞下26个儿子,他们又是为什么不愿意出兵帮助朱允炆呢?

藩王制度,拱卫中央

藩王制度事实上可以理解为分封制度,这是洪武三年时期,朱元璋借鉴历代分封制度随后创造出来的。从这点上来说,藩王制度正是分封制度的加强版,所以,想要了解藩王制度,那么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分封制度。

分封制度自商朝开始,是皇帝分封诸侯的一种制度。周灭商后,由于其国在西北,为了控制国家以及商代后裔,于是开始将大批国土分封给王室、功勋,用于维护皇室的安全与统治。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最早出现的分封制非常像现在美国的联邦制,周王朝为天下共主。

分封制的出现,极大程度保证了周王朝的领土安全,同时也保障了诸侯利益,但是这些利益并不是一直能存在的。所以,到了周王朝孱弱的时候,各地诸侯纷纷开启争霸,春秋战国就此拉开帷幕。

朱元璋是一个聪明人,他明确地看到了分封制度的问题,为什么他依旧选择了藩王制度。事实上这才是朱元璋最聪明的一点,他知道分封制度有弊端,所以他决定不封异姓王,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们成为藩王到各地就藩。

从这一点上来看,朱元璋是非常相信自己的儿子们的。朱元璋的儿子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待,无论是燕王、宁王,都对大明戍边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大名边境在这些藩王手中治理的非常不错。

然而更让朱元璋放心的是,不仅仅是朱元璋可以很好的把控这些藩王,他的儿子朱标作为长兄,自小对这些弟弟们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这些藩王对太子朱标非常敬重,从来不敢做逾越之事。

自此开始,藩王制度逐渐成熟,朱元璋的儿子们逐渐长大成为大明顶梁柱。再加上这些人本就一脉相承,并非是异姓王,所以大明朝的藩王问题逐渐呈现良性循环,极大的拱卫了中央权力。

只要这些藩王有实权在手,无论是御内还是御外,大明皇帝都能很好的进行调度和节制,根本不需要外姓将领横加干预。这样就避免了分封制度造成的弊端,也就不会出现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出现。

事实上,朱元璋利用藩王制度,一方面是对子孙给予厚望和信任。另一方面朱元璋削弱了将领的权力,这种手段虽然对于建国功勋来说非常残忍,但从根源上杜绝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问题。

言已至此,就会有很多人认为,既然藩王制度这么好,那么为什么燕王朱棣又要发动靖难之役呢?其实这都是朱允炆自己作出来的。

步步紧逼,发动靖难

藩王制度的建立,从朱元璋的想法上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甚至说如果朱标不死,在朱元璋时期、朱标时期,甚至很难出现靖难这一仗。并且如果这两朝能够一直完善这一制度,即使最终还是会出现削藩的情况,但绝不会出现靖难之役。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朱标虽然仁厚,但他绝对不傻,能在太子之位做如此之久,并且深受百官喜爱,兄弟崇拜,他的手段也是非常老辣的。所以,朱标不死,朱棣从根源上也不会去想帝王之位。

但可惜的是,朱标死的太早、太突然,让朱元璋也来不及作出反应。本来朱元璋做的一系列官员调度、藩王制度设立都是给朱标打下基础,但是朱标一死,朱元璋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打了水漂。

首先,朱标死得早,他的嫡子朱雄英死的也早,朱元璋原本想要留下淮西勋贵现如今都留不下了。毕竟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是文官之后,跟淮西勋贵搭不上边,蓝玉虽然是朱标的舅舅、朱雄英的舅爷,但和朱允炆可是不沾亲的。

所以,朱允炆继位,蓝玉他收拾不了必成祸端,朱元璋只能将淮西勋贵全杀了。但是朱元璋没有动藩王,原因也很简单,这些藩王与朱允炆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亲戚关系,他们掌兵才能保证朱允炆的帝位。于是,朱元璋在人生末期就曾说过:“朝有奸恶,藩王即可训兵讨之,以清君侧。”

这一切都是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的,但朱允炆实在是太能作了,他一上位就听信文官谏言,对藩王动了刀子。朱允炆对藩王的手段可谓是极其残忍,削藩刚刚开始,就有4位藩王被废除,十二子朱柏被迫自尽。

他这种铁血手段非常不合理,纵观历史,历朝历代多多少少也有分封事例,但能做到朱允炆这样丝毫不留情面的,只此一家。如果说此时的朱允炆手上有厉害的武将,他这样动藩王也能理解。但那些能打的武将不是病死就是让朱元璋给杀了,他手上根本就没厉害的武将,大多都是文官。

没有武将镇住场面,这也就导致文官集团对于藩王祸乱的问题拿不出好的办法。这些文官的办法甚至都是将事件扩大化,将矛盾从家族亲人方面逐渐转向无法调和的利益纠葛。

步步紧逼之下,朱棣最终拿到了发动战争的口实,根据朱元璋遗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为由。选择了发动靖难之役,这一战足足打了四年,在这四年期间,朱棣连战连捷,最终打入南京,朱允炆自焚于皇宫,朱棣坐上了皇位。

由此可见,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削藩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但事实上朱允炆削藩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人心。为什么说朱允炆失去了人心,我们来看看靖难之役期间,其他各位藩王都在做什么就知道了。

藩王自危,失去人心

朱棣发动靖难期间,这些藩王究竟在干些什么呢?其实主要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早夭。朱元璋剩下的20多位皇子当中,其中有8个人由于各种原因死亡,其中太子朱标、二子朱樉、三子朱棡、九子朱杞、二十六子朱楠病逝。八子在胡惟庸案中因怕受到牵连自缢,十子服丹药而死。而朱元璋的第十二子的死亡最让人痛惜,由于朱允炆的步步紧逼,他以死明志,与王妃自焚在家中。

第二类,年纪尚小,并未就藩六名。不要吹嘘朱元璋跟马皇后伉俪情深,朱元璋是个好色帝王,嫔妃众多,也很能生,从第二十子开始,年纪都非常小了。要知道十二子和朱允炆还是同龄玩伴,可想其他孩子的年纪,朱允炆在削藩时,他们甚至都还没有到就藩的年纪。

第三类,被废藩王四名。刚刚我们提到过,朱允炆开始打压藩王时,就对五位藩王下过手,其中十二子被迫自杀。第五、七、十三、十八子均被朱允炆废除。

第四类,支持朱棣一名。靖难之役中,其实也只有宁王朱权支持朱棣,宁王是明初九大边境塞王之一,他手下的朵颜三卫也成为朱棣夺取天下的一大助力。

第五类,中立或支持建文帝6名。虽然这两者成为一类,但其实这些藩王中,支持建文帝的仅仅只有辽王朱植,其他五位拥有实权的边境塞王都是中立的态度,这个态度实际上非常的暧昧,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可以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首先,早逝的皇子我们不用多少,虽然他们在世时都是非常厉害的一方藩王,但他们的子孙却并不厉害。值得一提的是老十二朱柏,可以说朱柏之死彻底唤醒了朱棣,同时也让其他藩王看到了朱允炆的残暴。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仅仅是削藩问题,朱允炆在前期即使做的在过分,将四位叔叔都废除其实都不算什么,毕竟君臣有别,君即使是错误的,作为臣子也要受着。但是朱柏的死不同于废除,他让藩王彻底看到了危机。

换句话来说,现如今削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谁也不能保证朱允炆就不会在逼死藩王。这也就是说,藩王之间已然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现在,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那不如反了,如果输了也是死,赢了可是能夺取天下。

但是,藩王之间虽然有了反意,但真正敢实施的却只有朱棣一个。朱棣扛起靖难大旗后,拥有实权的九位塞王除了朱樉、朱棡已死,子孙没什么大作为以外,其他藩王均选择了中立态度,成为了墙头草。甚至当年谷王朱惠在朱棣即将攻至南京城下时,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藩王们之所以有这个态度,就是因为朱允炆前期逼死了朱柏。

拥有实权的九大边境藩王不仅不帮助朱允炆,甚至最强大的宁王还倒戈到了朱棣阵营。朱允炆手上还没有优秀的将领,朱允炆一朝,甚至还出现了文官掌兵的问题,这样的配属怎么能打赢常年御外的朱棣、朱权。

所以,朱允炆的失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过早的杀害藩王,同时强硬的削藩手段,让藩王问题成为了不可调和的问题。在世的藩王中,仅仅只有一人支持朱允炆,让人唏嘘。那么朱允炆应当怎么做,才能解决靖难的发生呢?

怀柔政策,恩威并施

削藩问题在历史上早就不是一个大问题了。早在汉朝时期,也曾发生过七王之乱,汉景帝当时刚刚继位三年,根基本就不稳,过早的削藩让七王不满,兄弟之间最终兵戎相向。

但是汉景帝之所以敢过早削藩(汉景帝刘启称不上明君 有好爹大树底下好乘凉),一方面是因为他手里有精兵悍将啊,周亚夫坚壁不出,最终活活拖死了七王。另一方面,当时七王之间本就离心离德,对于帝位都垂涎三尺,部队之间的配合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朱允炆时期于汉景帝时期几乎是相同的境遇。但是朱允炆首下并没有精兵悍将,同时他过早的必死朱柏,让藩王之间人人自危,即使不去帮助朱棣,但也同样不愿去帮助朱允炆。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朱允炆正是吃了这个亏。

朱允炆最好的削藩方式就是怀柔政策。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朱允炆手上没有厉害的名将,建国名将到他这一代的时候,最好的就是蓝玉了,可是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允炆地位,只能杀了蓝玉,一场蓝玉案,几乎扫平了淮西勋贵。

朱允炆没有名将,没有武力收缴权力的实力,所以从恩的角度上来说,他只能慢慢的等待,毕竟朱允炆非常的年轻,等自己的叔叔辈死的差不多了,他在收缴权力会更简单一些。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是朱允炆效仿的最好例子。

推恩令将藩王的权力逐渐下发到藩王的子嗣手中,随着子嗣增多,封地只会越来越小,随后中央在收回权力,从此“大国不足十余里城,小侯不过十余里。”这样,从名义上来说,是将权力下放到藩王的所有子嗣,实则是削弱了藩王,收缴了权力。

除了恩以外,那就是威了,威实际上也需要朱允炆耐心等待。毕竟朱允炆身处中央,他遇到的人才要比朱棣等一种藩王遇到的人才多得多,例如于谦。于谦是明朝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才能非同一般,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就是他打的。

于谦的出现可是永乐末期,朱允炆可比朱棣年轻得多,他等到了于谦,就如同汉景帝遇到周亚夫。有了这样的人才出现,朱允炆收回藩王权力的成功率才会大上许多。换句话而言,即使不遇到于谦,遇到其他有能力的将领,朱允炆大可以对塞王军队实现换血。

中央派遣大量的军事人才入驻塞王部队,可以在藩王举兵发起祸乱时,成为一支倒戈的利刃。但可惜的是,朱允炆哪种方式都没有选择,偏偏选择了最愚蠢的削藩手段,将所有的藩王全部得罪了一个遍,最终失了帝位,也让朱标一脉自此断绝。

总结

朱允炆的失败还是他过于着急的问题,或许这就是文官主政的最大弊端。文官主政虽然可以便利民生,但党政问题更为严重,甚至会出现因利益问题祸乱朝政。藩王被削虽短暂的利于中央,但很快这些权力也会被文官集团瓜分。

更令人气愤的是,文官集团对事情的发展似乎并不关心,他们并不在乎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什么。朱柏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不是朱允炆在文官建议下的步步紧逼,何以让朱柏在临死之际说到:“本王是高皇帝血胤,岂能受辱于伧徒”这句话。

由此可见,朱允炆的失败不无道理,他的削藩政策让他众叛亲离。朱元璋26位子嗣均不愿帮助他。朱允炆最终自取其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削藩给自己削没了的皇帝,让人唏嘘。

简述

老大太子朱标,洪武二十五年病逝,大明第一太子朱标曾强大到令朱棣窒息 朱元璋爱他38年

二子秦王朱樉,洪武二十八年病逝

三子晋王朱棡,洪武三十一年病逝

四子燕王朱棣,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靖难,后成为永乐皇帝

五子周王朱橚,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被建文帝废为庶人,流放云南,后圈禁。(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驾崩)

六子楚王朱桢,未受影响。

七子齐王朱榑,建文元年四月,废为庶人,与周王一起圈禁,真的关在一起,后来这俩抱头痛哭。

八子潭王朱梓,洪武二十三年自焚死。

九子赵王朱杞,早夭

十子鲁王朱檀,洪武二十二年薨逝

十一子蜀王朱椿,未受影响。

十二子湘王朱柏,建文元年四月,遭削藩,自焚自杀。

十三子代王朱桂,建文元年四月,被建文帝废为庶人。

十四子肃王朱楧,建文元年主动内迁至兰州。

十五子辽王朱植,建文元年八月,被建文帝召回京城,削护卫。

十六子庆王朱栴,建文年间虽然正常迁徙过封地,但未受影响。

十七子宁王朱权,建文帝召回京师被拒绝,造建文帝削去护卫,后被朱棣胁迫参与靖难。

十八子岷王朱楩,建文六月被废为庶人,迁福建漳州。

十九子谷王朱橞,靖难时被召回南京,后被建文帝要求守金川门,投降朱棣,南京沦陷。

二十子韩王朱松,年纪太小未就藩。

二十一子沈王朱模,年纪太小当时未就藩。

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年纪太小当时未就藩。

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年纪太小当时未就藩。

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年纪太小当时未就藩。

二十五子伊王朱?,年纪太小当时未就藩。

二十六子朱楠,早夭。

侄子靖江王朱守谦

靖难之役时,朱元璋的儿子们都在干啥

那么,此时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都是什么态度呢?其实,大部分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个别参与的也是被迫参与。所以说,这场战争,基本上就是朱棣和建文帝之间的拼刺刀。并没有像西晋那样造成了“八王之乱”,血腥的盛宴:晋朝皇族内乱八王之乱差点灭族

好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朱元璋的其他25个儿子,对于这场造反的态度。

这25个人基本上可以分为早死派,被废派,太小派,观战派,被迫参战派。

早死派

在朱棣起兵造反之前,朱元璋有8个儿子已经死了,提前领了盒饭。所以没有他们8个人什么事儿。

这8个人分别是老大朱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老八朱梓、老九朱杞、老十朱檀、老十二朱柏,老二十六朱楠。

老大朱标是太子,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也正是因为他的早死,才给了朱棣造反的机会,如果他不是早死,朱棣一辈子也就是燕王。

老二、老三都是在40岁的时候死的,那时候还是天下太平,他们的儿子继承了藩王。

老八是因为牵连到胡惟庸案中,吓的拉着全家,集体去了西方极乐世界。

老九、老二十六是夭折,出生没多久就死了,俩人就属于到老朱家客串一下,凑人数的。

老十是醉心于炼丹,吃丹药吃死的。

老十二是因为听说侄子要削藩,吓的自杀了。

不管怎么说,这8个人是与大戏无缘,他们有生之年都没有看到这场叔侄大战。

被废派

前面我们说过,建文帝提前动手削了几个藩王,其中有4个倒霉蛋,在朱棣起兵的时候已经是普通老百姓了,但是建文帝还是没有放过他们,又把他们抓回了南京。

建文帝心里害怕呀,这4个被废的叔叔,虽然现在是老百姓了,但是联合起来能量也是很大的,废了他们,心里肯定不爽,早晚会投靠朱棣,所以建文帝再次提前动手,把他们抓到了南京。

这4个人分别是老五,老七,老十三、老十八。其中老五和朱棣是一个妈生的,当时被流放到了云南。朱棣当上皇帝后,对他非常不错,封了王,给了封地。

这4个人当时被建文帝关在南京动弹不得,但是毫无疑问,他们的心都是向着朱棣的。本来自己当藩王当的好好的,结果人在家中坐,侄子天上来,把他们一撸到底成了老百姓,他们当然是希望朱棣能够造反成功,好为自己报仇。

太小派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年龄跨度是很大的,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有6个儿子还未成年,比他们的侄子建文帝还小几岁。虽然封了王,但是没有封地,还在南京的皇宫里住着呢。

这6个人是老二十、老二十一、老二十二、老二十三、老二十四、老二十五。

这6个人从辈分上讲是朱棣的兄弟,建文帝的叔叔,但是从年龄上讲就是6个小屁孩,对于外面发生的事情,他们一概不知。

观战派

有4个藩王,谁也不帮,我就在自己的封地上该干嘛干嘛,反正朱元璋儿子的身份在这里,你们谁当皇帝都得给我一个封地。

这4个藩王分别是老六、老十一、老十四、老十六。

老六的封地在武昌。朱棣造反的时候,他没有发出去一兵一卒。但是朱棣当上皇帝后,还是很信任他的,封他为宗人府的宗正,负责管理整个皇家家族事务。

老十一的封地在成都。他和建文帝的关系比较好,所以建文帝没有动他。但是朱棣造反的时候,他也没有发兵,而是在一心一意的建设大西南。

老十四的封地在兰州。他只比建文帝大一岁,还比较年轻,对于这么重大的家庭和国家变故还看不清楚,不知道该跟谁,所以一直在观望。

老十六的封地在宁夏。远离南京政治中心,所以他对于南京那边的事情也不关心,躲在封地享清福。

被迫参战派

好了,说到这里,以上22个朱棣的兄弟,和这场战争是没有一点儿关系。勉强参与的只有3个人,老十五、老十七、老十九。这3个人,还都是被迫参与的。

老十五的封地在秦皇岛,离朱棣比较近,建文帝担心他会和朱棣勾结在一起,所以,就把老十五给召回了南京。老十五从海路回到南京,被建文帝又封到了荆州。整个靖难期间,他没有直接和朱棣打仗,但是事实上,他算是支持了建文帝。

所以,在朱棣当上皇帝后,很不喜欢老十五,埋怨他当时没有支持自己,所以没有给他什么好待遇。

老十九比较奇葩,他也被建文帝召回了南京,负责把守城门,但是在战争后期,居然带着手下集体投诚了,给朱棣打开大门。但是这小子也没有什么好下场,15年后密谋造反被人告发,朱棣把他削爵为民,终身监禁了。

老十七就是大名鼎鼎的宁王。论军事实力,在众多兄弟中他仅次于朱棣,不仅因为他作战勇猛,还因为他有一支特种兵,朵颜三卫,全部是蒙古骑兵,战斗力五颗星。

原本,老十七是想先观望一会儿的,没想到朱棣直接打到他的家门口,还承诺将来夺得天下后平分天下。所以,老十七是在朱棣的胁迫下,加入朱棣的战队,成为唯一支持朱棣的一个兄弟。

所以说,虽然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朱棣造反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他和建文帝两个人之间的战斗,也许是朱棣早就号准了他这些兄弟们的脉,知道他们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唯一实力较强的宁王,已经被自己捆绑到战车上了。

这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朱棣俨然已经胸有成竹了。

九大攘夷塞王

朱元璋的儿子大部分都分到了北方边疆,从辽东到甘肃一线的九位藩王合称为九大塞王。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西周以来的历代统治经验,施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体制,即设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卫朝廷。先后分封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防线上。因为他们拥有军权,镇守着边塞,故称之为塞王。每个王府约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

首先我们先从当时手握重兵的九位塞王说起,这九位塞王从东到西分别是藩王,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

这九大塞王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谷王朱橞

这九位塞王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的继位各自的命运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九个塞王结局又如何呢?

秦王朱樉:明太祖二子,建藩陕西西安府,病死,39岁。

晋王朱棡:明太祖三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病死,40岁。

燕王朱棣:明太祖四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世称永乐大帝,病死,64岁。

代王朱桂:明太祖十三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大同府,病死,72岁。

肃王朱楧:明太祖十四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建文内迁移藩甘州府,病死,44岁。

辽王朱植:明太祖十五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广宁府,后被明成祖移藩于湖广荆州府,病死,48岁。

庆王朱栴:明太祖十六子,初就藩韦州,建文三年迁藩于宁夏,病死,60岁。

宁王朱权:明太祖十七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郁郁而终,70岁。

谷王朱橞:明太祖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永乐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阴谋政变,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在狱中去世,49岁。

朱元璋分封的二十五个藩王结局

第一位辽王朱植是朱元璋的第十五个儿子,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洪武十一年不足一岁时被封为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为辽王,就藩于东北的广宁。

朱植能骑善射,熟悉军旅之事,在辽东屡建军功,受到朱元璋嘉奖,令其和宁王朱权一起节制辽东军马。

朱棣起兵的时候,朱植的封地因为距离朱棣不远,朝廷担心他会与朱棣合流,于是就给他下了一道南迁的命令,朱植在接到朝廷的命令后,没有丝毫犹豫就从海路来到了南京。

朱植南迁到南京后,建文帝又将他的封地改为荆州,朱植在立场上是站在朱允炆一边的,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到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战争,但是他手下的辽东军一直都在攻打朱棣的大后方。

朱棣也因此对朱植记恨在心,朱棣称帝后,对朱植非常厌恶,并且在永乐十年(1412年)削其护卫,只留下军校厨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朱棣靖难起兵后,建文皇帝担心朱植会支持朱棣,就将朱植召回南京,改封于荆州。朱棣继位后,因恼恨朱植当年没有支持自己,对朱植多方打压责难。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植去世,时年48岁,爵位由次子长阳王朱贵烚继承。

第二位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17个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封为宁王,二十六年就藩于大宁(今内蒙古宁城)。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害怕宁王会倒向朱棣,曾派人召宁王回南京,但是宁王并没有遵从朝廷的诏令。

宁王虽然没有听从朝廷的诏令,但是他一开始也没有站在朱棣一方,朱权的实力也是比较强劲的,宁王手下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还有一支很厉害的骑兵朵颜三卫,他曾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战功甚大。他一开始可能是想坐山观虎斗。

宁王没有料到的是,燕王朱棣假装要宁王为自己向南京方面求情,暗地里却将宁王的手下收买了,最后宁王的部队全都归了朱棣,宁王和自己的王妃、世子,也都被朱棣带回北平成了人质,朱权进入燕军之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可怜的朱权被四哥朱棣裹挟,被迫参加了靖难之役。

朱棣还许诺登基后和朱权“平分天下。但朱棣登基后将朱权从大宁迁到了南昌,朱权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人,在朱棣在位时期不问政事,直至明英宗登基后,正统十三年(1448年),在南昌去世,终年71岁,王位由其子长子朱盘烒继承。

但朱权的后代,朱权的玄孙,第五代宁王朱宸濠可就对自己祖先的不公正待遇心怀不满,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起兵十万发动叛乱,王阳明出兵,用了43天将叛乱平定下去。最终被赣南巡抚王守仁所俘,押送南京,废为庶人。

第三位燕王朱棣就是靖难之役的主角,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府。在九大塞王乃至朱元璋所有的儿子当中,朱棣无疑是最优秀的一个儿子之一,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太子朱标也非常优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继位之初他就实行削藩的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奉天靖难”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后成功夺得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即位后,五征蒙古,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修建北京紫禁城等,所做的都是大事。他在位的永乐年间也被称为永乐盛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64岁。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时期庙号被改为成祖,这也是一些人疑惑为什么明朝没有太宗的原因,因为后来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就是明成祖朱棣,而不是明太宗朱棣。

第四位谷王朱橞,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九个儿子,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为谷王,他的王府在宣府镇,二十八年就藩于宣府。建文四年被改封到长沙。

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朱橞应朱允炆的诏令,带了三千人到到南京为朱允炆防守南京城的金川门。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靖难之役末期燕王围攻南京城时打到了金川门外,朱橞认为朱允炆大势已去,与李景隆共同投降并开其镇守的南京金川门让燕王军队进城,史称金川门之变。

朱棣入城后,认为朱橞献城有功,封朱橞驻长沙。

永乐年间,朱橞密谋谋反,被蜀献王朱椿向朱棣告发,使其在永乐十五年二月初六(1417年2月22日)和两个儿子一起被朱棣削为庶人,与家人一同囚禁于徽州新安卫公署内,谷国被撤除。

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在囚禁中去世,终年49岁。

第五位代王朱桂,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为代王,就藩于山西大同府。

朱桂因为在封地长期欺压百姓,于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被废为庶人。

朱桂被废的时候,朱棣还没有起兵,朱棣起兵后,朱桂的身份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并没有参与到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战争,朱棣当皇帝后,又为朱桂恢复了爵位,侄儿反对的,我就支持。

朱桂虽为塞王之一,但是他却没有多大的建树,就藩大同府期间他经常祸害封地内的百姓,也曾遭到朱棣的训斥,但是朱桂死性不改,无奈之下朱棣削去了他的三护卫。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一年(1446年),朱桂去世,终年72岁,王位由其孙朱仕继承。

第六位晋王朱棡,他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于太原府。

朱棡就藩太原后,筑城、练兵、屯点,多次受到老父亲朱元璋的嘉奖。然而朱棡却是九大塞王中为人最为跋扈的一位,朱棡经常鞭打下属,如果不是太子朱标的维护,朱棡的王位早就被朱元璋废了。

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时,朱棡曾无故鞭打他的厨师,此事遭到了朱元璋的训诫,朱元璋还说到自己戎马天下多年,曾经处罚过很多的人,唯独不敢责备自己的厨师,生怕厨师在自己的饮食中下毒。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棡在太原府病逝,终年41岁,王位由其嫡长子朱济熺继承。他的长子朱济熺于1398年四月袭封晋王,晋王爵位共传14位。

在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虽然朱济熺没有直接参与到双方的战争,但是他的心里是对朱棣篡位心怀不满的,朱棣也因此并不喜欢这个侄子,并于1414年下诏革去了他的晋王爵位。

第七位秦王朱樉,他是朱元璋的次子,生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西安府。朱樉就藩西安后,朱元璋让他节制西北的军事,负责西北地区的征伐之事。然而朱樉在封地肆意妄为,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因诸多的过失,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朱元璋召到京师,后来经太子朱标的劝解次年被放回封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朱樉受命率领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征伐叛番,多有擒获,叛番畏惧于是投降。他因为在封地残暴不仁,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被三名老妇人下毒害死,终年40岁,他在秦王位上一共27年。朱樉死后,他的长子朱尚炳嗣位,因为秦王的封地在西安,所以并没有卷入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战争。是为秦隐王,秦王在明朝共传十一世16王。值得一提的是朱樉的妻子是元朝名将王保保的妹妹,也就是《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原型。

第八位庆王朱旃 ,他是朱元璋的第十六个儿子,朱栴是朱元璋的第16个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为庆王,封地在庆阳(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也就是所谓的陇东。二十六年就藩于宁夏(今宁夏银川)。

藩地在今天的甘肃庆阳,也就是所谓的陇东。按照原本的计划,朱栴应该移驻往宁夏镇城,也就是现在银夏省省会,但考虑到当时宁夏地区土地贫瘠,且靠近边疆,军事压力大。难以保障藩王本身的安全,同时也无法承受得了庆王府巨大的开销,所以只能暂时改驻在韦州城,由延安、绥德、宁夏三地的租赋来共同供养庆王府。“二十六年就藩宁夏。以饷未敷,令驻庆阳北古韦州城,就延安、绥、宁租赋。”《明史列传五》

朱栴被授权管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负责镇守塞上疆土。自洪武年间后,朱栴又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5朝。

作为一个藩王,朱栴的一生是过得比较平稳的,在靖难之役中没有进行明显的站位,他在自己的封地内安心镇守。当朱棣当上永乐皇帝后,政治嗅觉灵敏的他,主动上交了的自己的护卫。对于朱栴如此乖巧的表现,朱棣是比较满意且放心的。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朱栴开始对政治上的事情不感兴趣,醉情于山水和文学之中。他将江南园林移植于到自己的王府之内,园中设有迎宾馆、逸乐园等。他所做的这个,已经成为了明朝塞上人工园林的代表之作,经常招揽一群文人骚客一起在这里吟诗作赋。

朱栴对后代的贡献,除了这一座园林式王府之外,他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亲自撰写地方志的藩王,其所撰写的《宁夏志》,宁夏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开宁夏修志之先河,对于历史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朱栴的诗词文章也是相当不错的,留下了不少作品,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诗词,清楚地感知到其真切的喜怒哀乐。

他是明代比较具有才华的一位王爷,可惜他所撰写的作品,有不少都已经失传了,真是令人可惜啊!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朱栴砸庆王府病逝,终年61岁,朱栴享藩47年,王位由嫡长子朱秩奎继承。

第九位肃王朱楧 ,他是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生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十一年两岁时被封为汉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为肃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就藩于甘州(甘肃张掖),建文元年(1399)乞内徙,遂移兰州。

朱楧负责署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麾下军队有五万多人,仅次于九大塞王中的燕王和宁王。朱楧自幼聪慧,读书很厉害,被朱元璋称为朱家的秀才。

永乐十八年(1420)去世,时年44岁,王位由其长子朱赡焰继承。

第十位周王朱橚,他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与朱棣是同一个母亲,他的王府在开封,朱允炆担心朱橚会支持朱棣,所以对他一直都有提防。

后来因为朱橚的次子向朝廷举报他图谋不轨,被朝廷派兵逮捕,贬为庶人,徙云南蒙化,朱橚被发往云南三年后,于建文四年(1402年),又被带到了南京禁锢,也就是这一年,朱棣带兵攻破南京,随后朱橚又被朱棣恢复了爵位,还加了五千石的俸禄。

第十一位楚王朱桢,他是朱元璋第六个儿子,王府在武昌,朱棣起兵靖难四年间,朱桢并没有什么作为。

第十二位是齐王朱榑,他是朱元璋第七个儿子,因为有人告发他有叛变的意图,正好朱允炆又准备开始削藩,所以他在朱棣起兵前就被废为了庶人,并被禁锢在南京四年,朱棣称帝后,恢复了他的爵位。

第十三位潭王朱梓,他是朱元璋第八个儿子,因为牵涉胡惟庸案,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初三日,潭王朱梓与潭王妃自焚于家中,年二十二岁,无谥。

第十四位赵王朱杞 ,他是朱元璋第九个儿子,他在1370年还只有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第十五位鲁王朱檀 ,他是朱元璋第十个儿子,他在1390年就已经去世,他的独子朱肇辉在朱棣起兵的时候还不是王爷,朱棣做皇帝后,于1403年3月封朱肇辉袭鲁王。

第十六位蜀王朱椿,他是朱元璋第十个儿子,他的王府在成都,蜀王朱椿是1390年到成都就籓,他因为爱好读书和做学问,在朝中还有“蜀秀才”的称号。

那个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还是他的师傅,不过在朱棣起兵的时候,蜀王朱椿并没有参与到朱棣与朱允炆的争斗,可能他此时还正在成都吟诗作赋。成都的筹边楼、 望江楼、散花楼,就是在朱椿的主持下修建的。

第十七位湘王朱柏,他是朱元璋第十二个儿子,建文元年(1399年),有人指控朱柏意图谋反,于是朝廷就派遣军队准备云荆州捉拿他。朱柏的王府被军队包围后,朱柏愤怒地放火烧毁了王府,自己也骑着白马跃入火中自尽。

第十八位岷王朱楩,他是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建文元年(1399年),因为被人告发不法,被朝廷废为庶人,远徙漳州。他是朱元璋最后在世的儿子,大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三月,72岁的岷王朱楩在封地武冈去世,此时距离他父皇朱元璋去世已经52年。到这里,朱元璋的26个儿子已经全部离世。岷王朱楩得罪了谁?封地贫瘠边疆还一直在路上!

第十九位韩王朱松,他是朱元璋第二十个儿子,他的藩国被建在辽东开原(今辽宁开原),但是因为他没有前去就藩,所以当年朱棣起兵的时候,朱松身在南京,但是并没有参与双方的斗争。

第二十位是沈王朱模,他是朱元璋第二十一个儿子,他的王府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因为他到永乐六年(1408年)才前去就藩,所以在朱棣起兵之时,朱模身在南京,但并没有参与双方的争斗。

第二十一位安王朱楹 ,他的王府在平凉,但是到了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才前去就藩,所以当时朱棣起兵的时候,朱楹也是身在南京,但是没有参与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斗争。

第二十二位唐王朱桱,他于永乐六年(1408)才前往南阳就籓,朱棣起兵之时,他身在南京,没有参与斗争。

第二十三位郢王朱栋,他出生于1388年,朱棣起兵的时候,他还只有11岁,当时他身在南京,永乐六年(1408年)才前往安陆就藩。

第二十四位伊厉王朱彝(即朱木彝),他是1391年出生的,朱棣起兵的时候,他还只有8岁,永乐六年(1408年)才前往河南洛阳就藩。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第二十五位靖江王朱赞仪,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朱守谦于1392年去世后,朱赞仪被朱元璋诏令依次前往拜访了十三位藩王,朱棣起兵的时候,他身在南京,但并没有参加双方的斗争,并于建文二年(1400年)袭封,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前往封地靖江(洪武五年更名为桂林)就藩。

梳理完朱元璋封的这25位藩王,可以发现当时除了朱棣本人外,卷入到朱棣与朱允炆之间明确站队的有辽王朱植 、宁王朱权、谷王朱橞、周王朱橚、晋王朱济熺。

其中辽王和晋王是偏向朱允炆的,宁王朱权被迫加入了朱棣的阵营,谷王朱橞一开始是在朱允炆的阵营,后来朱棣兵临城下的时候,他来了个开城献降,周王朱橚与朱棣是一个母亲生的,自然也是站在朱棣一边的,并且还遭到了朝廷的禁锢。

另外还有代王朱桂、齐王朱榑、 湘王朱柏、岷王朱楩,他们在朱棣起兵前就已经被废为庶人或者自焚而亡,朱棣攻打朱允炆的时候,被废为庶人的在老老实实的做老百姓、

除了上面这些外,其他的秦王朱尚炳、庆王朱旃、肃王朱楧、楚王朱桢、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王朱肇辉、蜀王朱椿 、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 、 郢王朱栋 、伊厉王朱彝、靖江王朱赞仪,这十五个藩王不是在自己的封地,就是在南京城内,做自己的事情。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