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历史上有很多胸有大志、贤能的君王,他们或智勇双全、骁勇善战,或是有着治理国家的才能,但很少有君王能做到淡泊名利的,哪怕是普通人都很少有淡泊名利这种高风亮节,又何况是九五之尊的帝王,坐拥天下,有如此境界非常的难得。
在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虽说他的江山寿命很短,但他在位期间不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并且他是军人出身,骁勇善战,在国家大事上也颇有建树。他生在乱世,曾经落魄,但国家政乱的局面却在他的治理下,出现繁荣的迹象。他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建立者郭威,一位能文能武的奇才。
不仅如此,郭威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感念旧恩,在他去世后把江山却留给了自己妻子柴皇后的侄子--柴荣所继承,在历史上,这种承袭方式还是非常少见的,也由此可见郭威的与众不同。
乱世出英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历史的车轮在大唐的时代中行使了近3个世纪后,再次来到了一段泥泞不堪的纷乱之世——五代十国。从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到北宋消灭所有割据政权的979年,这个乱世持续了72年之久,人口也一度锐减到3500万。乱成这样的一个时代,让许多小说家都难以进行艺术加工,汉末乱世好歹还出了一本《三国演义》。
因为五代十国实在太乱,所以至今以这个时代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也不多。曾经尊贵无比的“皇帝”之名,在这个时代也成了烂大街的存在,短短数十载就有十几家天子。在数都数不清的皇帝中,有这么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他2岁时先后丧父丧母,在乱世之中成长为大军阀,后来被皇帝杀了全家后造反自己当了皇帝,一生娶了4个老婆都是寡妇,死前还把皇位传给了侄子。
“黄袍加身”的始祖
中国历史上,“黄袍加身”成了一个典故,流传千古,提到“黄袍加身”,自然让我们想到了那位“只赢不输”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讲的是公元960年,北汉联合辽朝出兵攻打后周。在大臣们的举荐下,朝廷派赵匡胤率军御敌。当天晚上,大军行至离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史称军营里将士们商议拥护赵匡胤作皇帝,于是他们涌到赵匡胤住的驿馆,等到赵匡胤起床后,他们“自作主张”将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逼着”赵匡胤作了皇帝建立宋朝。当然,赵匡胤到底是被迫还是主动,众人都心知肚明。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赵匡胤并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玩“黄袍加身”的,之前至少还有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后周太祖郭威等先行者。而赵匡胤夺了江山是有师傅的,那就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他的一生堪称传奇故事。其实他篡夺的后周的开国君主,比他先玩这一招,而且他玩得比赵匡胤还要精妙。仅论演戏,赵匡胤得喊郭威一声“老师”。郭威生于乱世,也长于乱世,他几岁时,官至顺州刺史的父亲郭简被刘仁恭所杀。年幼丧父的郭威跟着母亲王氏颠沛流离,前往潞州投奔亲属,但在路上王氏也去世了。就这样,郭威成了孤家寡人,幸有姨母将他抚养,才得以成人。
郭威邢州尧山(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西)人,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后周开国皇帝。五代十国的50余年,是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之后最混乱的年代,“你方唱罢我登场”,枭雄们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好戏屡屡上演。郭威,就生活在这段战乱频仍的年代,他出身平民,白手起家,戎马倥偬,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长为将领,最后又当上了皇帝,而且治国有方,政绩斐然,堪称五代十国诸帝中的佼佼者,是历史上公认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
出身坎坷寒微 勇武少年杀豪强
郭威字文仲,由于他脖子上刺了一只飞雀,所以人们又叫他郭雀儿。本姓常,由于早年父亲被杀害,母亲迫于生计而带着幼小的他改嫁到郭家,于是乃改姓郭。其继父郭简,曾经在后晋当过顺州刺史,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杀顺州刺史郭简。起点很好,只是父亲的死亡让年幼的郭威跌入谷底。遗孀王氏携2岁的儿子出逃,一路上的兵荒马乱。郭威在三岁的时候随母迁到了太原,不久母亲即去世,幼小的郭威成了孤儿,由姨母韩氏收养,而姨母家也是一个家道并不宽裕的破落人家。十八岁的时候,郭威跑到潞州(今山西长治)投奔其生父的亲属常氏。
少年郭威生的是虎背熊腰,形体魁梧,勇力过人,但是好斗成性,好赌嗜酒,且喜欢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闲逛,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点酒的郭威不服气地到了这个屠户跟前,让他割肉,然后找茬骂他,屠户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就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郭威二话没说就抄起刀子捅破他的肚子,屠户自然一命呜呼。
时值河东大将李嗣昭的儿子李继韬在潞州割据,正在招募军士扩充军队。勇武有力、豪爽负气的郭威,深得李继韬所赏识。在郭威醉酒杀人而被官府拘押后,李继韬暗中将其放走,后又招至麾下留于帐下作牙兵(即藩帅亲兵),郭威因略通文墨、书算,不久升为军吏,从此开始了军伍生涯。郭威性格豪爽,好打抱不平,他曾见一个屠户欺行霸市,百姓们很怕他,郭威顿时怒从心来,找到屠户让他割肉,然后找茬骂他。屠户不敢招惹郭威,但也忍不下这口气,就敞开胸膛让郭威有胆就杀了他。结果郭威二话没说,抄起刀来就把屠户给捅死了。《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灵感,可能就是从郭威身上得来的。捅死屠户后,郭威被抓进了监狱,但李继韬很欣赏他,就把他放了。弱肉强食的乱世,李存勖派兵攻灭了李继韬,队伍也被后者收编。他见郭威气度不凡,就将他收编进了自己的亲军。还只是基层军士的郭威,就这样成了后唐的兵。后来,石敬瑭引契丹人来,灭了后唐,建立后晋,并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结果刘知远趁机在山西称帝,建立后汉。在这个过程中,郭威功劳甚大,所以被提拔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统帅大军。
图、后周太祖郭威(904-954)
年少时有勇无谋
没有好的起点,郭威只好一步一个脚印自己拼搏,自古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郭威也很有志气,这也使得他更好地在乱世中立足下来。
郭威刚十八岁的时候便去做了藩帅的亲兵,郭威长相比较壮实,颇有几分胆量,所以遭到了节度使李继韬的重视,所以一般郭威有什么小的过错,李继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郭威总归有年轻气盛的时候,再加上他本身喜爱喝酒、赌博,但同时充满侠义之气。“路见不平一声吼”,郭威就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那样,杀了一个爱横行霸市的屠夫,郭威也因此有了牢狱之灾,但他的勇气和胆识使得李继韬更加的欣赏,于是便将他放了出来,真是应了那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平定叛乱,辅佐汉隐帝
兜兜转转,郭威后来跟了后汉高祖刘知远。据史料记载,郭威虽是军人出身,但与之不同的是,他喜爱兵法,后期博览群书,所以在他有勇有谋的辅佐下,刘知远建立了后汉,又因郭威是有功之臣,便成为了统帅大军的将领,这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已经是最高的赏赐了。而刘知远也是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手下“物尽其用”,不仅能稳固臣心,也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图二 刘知远图)
但刘知远很快就因病离世了,郭威又被临危受命,辅佐新君。因为在当时五代时期,君王的更替是非常的快,因为当时的力量比较分散,众多节度使割据一方,身边总会有虎视眈眈的人在观望,刘知远的病逝很可能会被有心之人抓住时机,改朝换代,而郭威临危受命,一方面彰显了刘知远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可见郭威自身的能力也是不容小觑。
郭威辅佐新君刘承祐,掌管国家的军权,而当时刘知远的去世,也终归是掀起了腥风血雨。河中节度使起兵造反,也是史料上所记载的李守贞叛乱一事,朝廷也是屡派兵去镇压,但都没有成功。
郭威后来受命前往镇压,利用计策多次设兵围困。想逐个击破李守贞的兵力,而李守贞既然有起兵的勇气,自然也不是寻常无能之辈,多次突破郭威的围困,这是一场谋略和勇气之间的较量,“冲出去便生,冲不出便死”。(图三 李守贞叛乱时疆域图)
持久的战役,只会两败俱伤,但总归郭威的背后还有朝廷的支持,而李守贞却因为弹尽粮绝而造反失败。再加上郭威兵法使用得到,“趁人病,要人命”,四面围攻李守贞,夺下河中。李守贞不堪受俘,自焚死了。而其他跟随李守贞一起起兵的人,皆相继投降。在郭威的辅助下,新君总算是坐稳了帝位。郭威也因此笼络了人心,收服了很多力量。
后来,李继韬部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灭掉,郭威也被收编进了后唐军队,充当李存勖的亲军“马铺卒使”,时年郭威21岁。郭威喜读兵书,拜师求教,开始关注研讨存亡治乱之事、治国用兵之道。再后来又跟随石敬瑭攻战,替石敬瑭掌管军籍,得到倚爱;在石敬瑭称帝后改隶于后晋侍卫亲军都虞侯、沙陀族人刘知远名下,成为刘知远的心腹,不管刘知远走到哪里都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督率亲军。及至后晋为契丹所灭,郭威和苏逢吉、史弘肇等人劝说刘知远称帝,成为后汉开国功臣。刘知远称帝后,牙将郭威升为执掌军务的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时年郭威43岁。刘知远在位不到一年便一命呜呼,郭威、苏逢吉等这帮旧日将佐幕僚同受顾命立太子刘承祐(即后汉隐帝),而这些顾命大臣中,唯有郭威远见卓识,文武兼备。
隐帝继位不久,各地掀起叛乱,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契丹人也在此时南侵。郭威临危受命奉命出征,率领大军四处征伐,很快就讨平了叛乱,李守贞自焚而死,赵思绾、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之后,郭威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郭威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检校太师兼侍中,河北诸州郡皆听郭威节制。自此,郭威成为后汉最重要的大臣。
戎马倥偬功高震主,无奈起兵黄袍加身成霸业
刘承祐的皇位坐稳了,与其宠臣对便开始猜忌自己的大将郭威。在宠臣的挑唆下,让本就疑心很重的刘承祐忌惮郭威。乾祐三年(950年),便和自己的亲信密谋杀掉郭威,夺了他的兵权。谁知李弘义反水,将消息告知郭威等人。郭威也不是一般人,接到王殷的密书,很快就想出了应对之策。郭威毕竟辅佐了两代君王,又为后周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更为人所信服,所以诛杀郭威的密书一出,郭威便得到了消息。
郭威虽在战场上厮杀惯了,但胸有城府,自然不会相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这种话,所以又岂会乖乖投降。反而将计就计,伪造了书信,反倒说是刘承祐想要郭威杀死诸位将领,引起了群愤,也使得刘承祐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众人又举荐郭威来起兵讨伐“昏君”,于是郭威在“盛情难却”之下,马上以“清君侧”起兵谋反。后汉隐帝见郭威真的反了,就把郭威在京城中的家属全都杀了,连郭威尚在襁褓中的孩子都没有放过。《新五代史》载:“婴孺无免者。”七里坡(位于汴京北郊)之战,汉军战败,隐帝被杀,郭威率大军蜂拥而入京城,纵军大肆抢掠。背负血仇的郭威杀进京城,出逃的后汉隐帝刘承祐被郭允明杀掉。有属下劝郭威屠尽刘氏宗族,以报血仇,但郭威不仅没有对刘氏宗族动手,反而入宫觐见李太后,让她临朝听政。郭威不何不趁机篡位?这就要说刘知远提前准备的后手了。尽管刘知远将郭威命为顾命大臣,但他不可能百分百对郭威信任,所以他早在进攻汴梁时,就把自己的兄弟刘崇留在了太原,有他镇守太原,即便都城乱了,刘氏也有反击的能力。而且,刘知远还有镇守在徐州的养子刘赟,他本是刘崇的儿子,后来过继给了刘知远,算起来也是自家人。除此以外,许州还有刘知远的另一位兄弟,刘信。有他们在,郭威明白,自己想要篡位,并不容易。所以郭威以退为进,提出拥立刘赟为帝。李太后见郭威没有立刻谋反,当然同意,刘赟是刘崇的亲生儿子,他能够当皇帝,刘崇也心满意足。所以,他们对于郭威的提议举双手赞成。就在这时,契丹人南下,李太后以为良机已到,她命郭威率军北上御敌,希望将郭威打发走,等刘赟一到,再找郭威算账。可是李太后毕竟还是太天真了,郭威确实是离开了京城,但他离开之前,把心腹留在了京城,而且他的大军如同蜗牛一样,行军缓慢至极。终于到了澶州时,士兵们“主动”发动兵变,“逼着”郭威穿上黄袍。郭威不受,但架不住士兵众多,他“没办法”,只能接受了。但郭威虽说起兵顺利,但他的家眷却没有幸免于难,皆被刘承祐下令杀死,郭威也为此事付出了代价。
那这位等着当皇帝的刘赟呢?这位可怜的“预备皇帝”,还没等他进入都城,7天后郭威就已经抢先一步入了京城,并逼迫太后下旨任他为“监国”,并把刘赟废黜了。随后,郭威命人把刘赟囚禁了起来。刘赟的亲爹刘崇一听郭威要篡位,心想那还得了,我后汉不能灭,于是他据河东十二州称帝,建立北汉,联合辽国对抗后周。郭威一看刘崇反应这么过激,担心刘赟是个威胁,于是就把他给杀了。至于刘知远的另一位弟弟刘信,由于兵力太少,挡不住郭威,所以当郭威大军攻进许州时,他上吊自杀了。没了刘信,杀了刘赟,不管刘信,郭威终于没了后顾之忧,他于广顺元年 (951年)正月丁卯日正式称帝,改元“广顺”,改国号为“大周”,史称“后周”。
不过,郭威大概不会想到,当他黄袍加身的时候,角落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名叫赵匡胤,他亲眼目睹了郭威“被迫”黄袍加身的全过程,并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很显然,赵匡胤是一位好学生,趁着柴荣去世,他来了把“情景再现”,十年后的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周建立宋朝,如出一辙,看来这也是因果报应啊。
图、郭威被众将推崇图
行大事者又岂会因此而半途而废,郭威进京,并没有直接逼宫,而是假意拥立刘氏为帝,实则制作虚假情报来逼迫太后赋予他权力,使得郭威名正言顺拿到国政。郭威可以称得上不择手段,但也是可以理解,毕竟是刘承祐先不仁,这也说明郭威也是个有野心的人。
治国有方励精图治 重用贤能爱民好皇帝
当上了皇帝之后,郭威竭力安定政治局势,在通使各国,接受朝贡的同时,马上着手治理国家,进行改革来增强国力。郭威努力革除国家的弊端,选贤任能,仁爱百姓。他虽是武将,却也是个治国奇才。由于他自己出身比较贫苦,所以便对百姓非常的宽厚,不仅崇尚节俭,更是减轻百姓的赋税,非常重视礼教,以及儒家思想,不仅重新修缮孔庙,更是拜访孔子后代,提携他们为官。
郭威自小经历了很多苦难,对民间疾苦有亲身体会,所以首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郭威为此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罢除不合理的牛租,二是撤消营田务。“让百姓得利,就像国家得利一样,朕要这些钱干什么?”为此,在他即位后没多久便下诏,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来加收百姓赋税,原来普遍存在的正税以外的杂税一律废除。
郭威在位期间,对改革历朝弊政颇有成绩。免除后汉所设额外苛敛以及中唐以来地方官进奉的“羡余物色”;下诏废止了后晋、后汉一些极残忍的刑法;民众与蕃人“一听私便交易”,诸州所差散从亲事官等,一齐遣散;对历朝极为严酷的盐、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宽;废除京城内无名额的僧尼寺院等。对恢复农业生产,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授无主田土给数十万归中原的幽州饥民,放免其差税;以田分给现佃户充永业,使编户增加3万多;无主荒地听任农民耕垦为永业,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图、五代时期疆域图
郭威除了改革利民之外,自己也非常注意节俭,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他生活异常俭朴,衣食住行都很节俭。他对大臣们说:“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也经历了国与家的灾难,现在当了皇帝,怎么能养尊处优拖累天下百姓呢!”他不仅不让进奉宝物入宫,还让人将宫中的珠宝玉器、金银装饰的豪华床凳、金银做的饮食用具一共几十件,当众打碎在殿廷之上。在他临死之时还不忘节俭,郭威郑重地留下了遗言,“要薄葬,不要强征民工,也不要宫人长年守陵”,只需每年的寒食节不忙时适当派人到陵上祭奠一下就行了;如果没有人去,遥祭即可!
在治理国家方面,虽然郭威有些能力,但他仍然谦逊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对待臣子也非常厚道迁就,并能听进不同的声音,以行动来改变自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他对这些有才德的大臣们说:“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郭威的精心治理,使后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显露出国富民强的迹象,郭威的谦逊有礼,引来了更多的贤能之人的辅佐,在加上郭威本就知人善任,所以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政治清明,国家也逐渐富强。为周世宗柴荣继续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一共在皇位上坐了三年,从正月里称帝,正好又在正月里病逝,终年仅五十一岁。死后葬嵩陵,一后三妃皆陪葬。
在郭威做皇帝、实实在在治理国家的3年里(951年—953年),郭威逐渐改变了五代时期对百姓的搜刮程度,对自身享乐奢侈进行自我抑制,皇帝如此,手下大臣们也就开始如此。在其统治下,曾有10万户百姓归顺后周,别看10万户在今天看来不多,但对于当时的乱世足称得上“壮举”了。
痴情皇帝 一后三妃皆寡妇
史载,郭威有“一后三妃”四任正室,分别是柴氏、杨氏、张氏、董氏,此外还有皇甫氏、刘氏、李氏等嫔妾。相比于开国创业,郭威在情感和私生活方面更为传奇,原因是他的四任正室,在嫁给他之前均嫁过人,有的还不止嫁过一次。娶了4个媳妇,各个都是寡妇。皇帝娶寡妇并不算稀奇,但像郭威这样连娶4位寡妇为妻并不多见。
但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又是那个时代封建礼教无法束缚人的朝代。从907年到960年,短短53年的历史,名义上有了七个朝代: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朝代频繁更换,大王旗不断变化的是战乱频仍。由此,男性特别是大量壮男、帅哥,也就是死的死亡的亡。在这种情况下,寡妇非常多又很无奈,她们的竞争者那就更多了!幸运之处,五代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不强大,因为按照儒家思想去活的话,恐怕天下人就都没了。儒家思想高台教化还行,真在现实中没多少人实行。因为战乱频仍,寡妇也就很多。作为一名贫苦人出身的库男人,郭威18岁从军,也深知军人、军属的苦,因此,他的四位妻子都或多或少的与军人有关,第三第四两位妻子最为明显。
第一任正室:柴氏。她原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庄宗去世后,被后唐明宗裁撤出宫,发遣回乡。回乡途中,柴氏遇见了当时担任低级军官的郭威,两人一见倾心,一见钟情,于是排除干扰而结成夫妻,时年郭威24岁。但没几年,柴氏便病逝,郭威称帝后,追封她为柴氏为“圣穆皇后”。因郭威无子嗣,将柴氏的侄子柴荣养在身边,非常器重,并最终将帝位传给了他(即周世宗),可见郭威对柴氏的感情之深。一个曾经做过皇帝女人的女人,也经历过大风大浪、尔虞我诈,算得上阅人无数了,尽管作为庄宗妃嫔,她的地位并不高。对人的渴求恐怕是第一要素,郭威是一个可被塑造的人。为此,我们才会看到,正式在柴氏教导下,郭威开始走上了正路。
第二任正室:杨氏。她曾两次嫁人,两次守寡。杨氏年轻时,以美貌而被选入后梁赵王宫中为姬妾。后来赵王死于宫廷政变,杨氏流落民间嫁给平民,但没几年第二任丈夫也死了。此时,郭威的结发妻子柴氏已过世,郭威闻听杨氏美而贤,在杨氏之弟的极力撮合,娶为继室。后来杨氏同样英年早逝,郭威称帝后,追封她为淑妃。
第三任正室:张氏。她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在后梁赵王手下任职。前来平乱的军队禆将看到张氏的美貌,而带回太原老家做儿媳妇。后来,张氏丈夫去世。而此时身在太原的郭威,由于第二任正室杨氏已逝,便娶了张氏。在郭威起兵反汉时,张氏和羁留在东京的郭威其他家属一起被斩首。郭威称帝后,追封张氏为贵妃。
第四任正室:董氏,以侧室身份嫁给郭威。她原是一个底层小吏的女儿,战乱中曾与家人失散,十三岁时回到亲人身边,由大哥做主嫁给一位后晋官员为妻。后晋灭亡后,她的丈夫被掳身亡。郭威带兵路过洛阳时将寡居的董氏聘纳为妾。郭威称帝后,没有正室,于是将董氏升为正室,册封德妃,成为郭威的贤内助。郭威对董氏也是一往情深,在董氏病重期间,连续率兵征战的郭威不忘牵挂;在董氏死后半年,一介健壮武夫的郭威竟然身心崩溃,紧随而去。
但可惜,四位妻子并没有给郭威带去后继。
身后无子 异姓继位续帝业
我们知道,郭威死后,传位于其养子兼内侄、皇后柴氏兄柴守礼之子柴荣(921-959),即周世宗。柴荣在位六年后病死,年仅39岁,6岁的柴宗训继位,半年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历时十年的后周自此灭亡。那么,原本是郭家的江山,郭威怎么会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柴家人呢?
行伍出身的郭威,虽说没有酒色之好,但也娶过四任正室,后来发达后还增加了不少嫔妾。但遗憾的是“一后三妃”四任正室没有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好在嫔妾给他生了两个儿子:青哥(郭侗)、意哥(郭信)。但在起兵反汉,由于事起仓促,后汉隐帝刘承祐把留在汴京的郭威亲属杀了精光,其中就包括上面提到的郭威第三任正室张氏、两个儿子青哥和意哥,还有其未成年的侄子守筠、奉超、定哥,其养子柴荣的家室孩子等。
而柴荣因为姑姑柴氏膝下无子,打小在姑姑家生活,长大后深得姑父喜欢而随其从军到处征战。姑姑姑父也一直把他作为儿子来养,关系自然不比寻常。郭威家族本身虽然是大家族,子弟很多,可已经几乎被刘承佑杀光。即便留下来的也不是郭威近支子弟,从感情上说,这比不上柴荣。而柴荣本身非常优秀,能力强,年轻有干劲,手下还有赵匡胤等一大批兄弟,在郭威身边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从这一点上说,剩下的郭家子弟远不能及。郭威作为一代明君,能选择这样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接班人,也是他的传奇一面。
而柴荣也没有辜负姑父兼养父对他的期望。历史上对周世宗柴荣的评价很高: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说:“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旧五代史》则称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后人更是誉他为“中国十大贤君”之一。可惜的是,柴荣当政6年后即英年早逝,享年39岁。由于柴荣当年在开封的家人也被株连,这才导致其长子柴宗训即位时只有6岁,年幼皇帝也给了赵匡胤机会。
传位妻侄,出人意料
在历史上,皇位的传承非常有讲究,郭威的皇位怎么也会有郭威的子嗣,甚至说是郭威一族的亲属,但郭威却打破了常态,临死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自己妻子的侄子柴荣。据小编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柴荣本身有过人的才华,受到了郭威的赏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的妻子柴皇后,曾在郭威落魄的时候对郭威不离不弃,郭威感恩,所以才把皇位给了有才华的柴荣。
图、柴荣图
郭威不仅传位给柴荣,更是将有贤能的人,交给柴荣,希望他知人善任。同时郭威也叮嘱柴荣自己的丧事不要过分地操办,一切从简,不可劳民伤财。这种到死还在为百姓、为天下着想的皇帝,实在难得。可见郭威不仅勤俭,更是淡泊,不在乎世俗的物质。
结语
郭威的一生,由身份低微到位极人臣,在到后来建立了后周,可见他本身也是颇有才能的人,武能上阵,平反战乱,文能治国安邦,可谓是为文武兼备的贤君。既有为将的骁勇善战,又有为君的帝王之才,并且后周在他的带领下,也很快露出了繁荣富强的局面。
郭威一生重用贤才,勤俭为国,同时也非常宠爱自己的妻子柴皇后,妻子去世,他不仅没有再娶之心,并且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妻子的侄子。虽说有私心的成分,但也确实是为国家选了一个很好的君王。郭威的治理也使得后周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国力非常强盛的国家,一生的建树也是可圈可点,哪怕是离世,都展现出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也正因为有后周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大宋。
一代明君却偏爱寡妇,娶了四个,古代皇帝中的独一份
北周开国皇帝郭威,接连娶了四个寡妇做正室,为啥呢?
这个皇帝四娶寡妇、传位外姓,是赵匡胤的膜拜偶像
后周太祖郭威,娶四个寡妇为妻子,却连一个继承皇位的儿子都没
这人就是赵匡胤曹操结合体 比赵更早黄袍加身 如曹一般喜欢寡妇
四位女子不幸丧夫并先后改嫁同一人,不料第二任丈夫成了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