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气象节的来历
每年的2月10日为国际气象节(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Festiva)。在1991年2月10日,在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叫依西·雷莫里诺(Issy-Les-Moulineaux)的地方举办了第一个国际气象节。
国际气象节的发起人是法国人,当时有16个国家的25个电视台参加,来自世界各地的气象专家,从参加气象节的电视台中,评出优秀的气象节目、气象小姐和气象先生。
到了2000年时,就已经有65个国家的130个电视台参加国际气象节了。
中国古代气象台
夏代便有了司天的阏伯台,位于今天的 河南省商丘。
西周时期有了周公测景台,位于今天的 河南省登封,是周公姬旦研究天文的圭表和观测日影的地方。
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建有建章宫, 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建有灵台,是两处测天观象场所,前者位于今天的 陕西省西安,为王者亲自观天所用,后者位于今天的 河南省偃师县,是天文气象专职人员的观测处。
东晋、 隋代都设有内外观象台,晋代内观象台对外观象台负责监督,隋代外观象台由太史令亲自统辖。
中国气象台
北京地磁气象台:由俄国教会建立于1849年*
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由法国教会建立于1872年
香港天文台:由英国政府建立于1883年
台北测候所:由日本中央气象台建立于1896年
青岛观象台:由德国海军建立于1898年
哈尔滨测候所:由俄国“中东铁路建设局”建立于1898年
北京中央观象台: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建立于1912年
延安气象台:由CCP建立于1945年
*注:北京地磁气象台气象观测始于1841年,1849年正式成立地磁气象台,1867年气象台脱离教会,直隶于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
新中国的第一套气象邮票是1958年8月25日发行的特种邮票,整套一共有三枚。
1980年7月,他们在中央电视台播报了我国第一次的电视天气预报。
如今大家看到的天气预报已经运用了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不仅有一两天的短期预测,还有跨季度、跨年度的长期气候预测,和实时系统预报
气象知识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就是钩卷云,它实际上是一个天气系统过来最开始出现的云,所以一旦天上出现钩钩云的时候,说明天气系统快接近这个地方,就要下雨了。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就来到”,在夏天下大雨之前,一般气压要降低,而燕子、蛇这些小动物,对气压降低反应很敏感,乱飞乱跑,这就意味着要下大雨了。
那么说某某地区,相对湿度,降水概率这些词,为什么不直接说到底什么地方下不下雨呢?先来看看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气象台站在近几年推出的一个新的为群众服务的一个预报项目,也就是指空气中水汽的饱和程度,它与人的健康关系很大,如果相对湿度很高,比如说达到百分之一百,那么你就感到非常闷热。而说“局部”是因为如今科学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于一些预报项目,特别是剧烈的这样的天气,预报水平不是很高。按道理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想慢慢会提高它的预报水平,可能会更少的用局部这个字。
这里还有许多风向标的指示,这在电视天气预报里头是大风的标志。一道杠是两级风,三道杠是六级风。那么气象上,是平均风速大于等于六级称为大风所以它是个大风的标志。说到气候,我国的极端气候可以说是比较多,2002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暖和的一个冬天,全国的平均气温为近40年同期最高值,而12月份,西北、华北、黄淮地区持续一周的大范围降雪,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像新疆、内蒙古、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和陕北、北京的连续降雪数日,都达到或者接近50多年来的连续降雪日数的最大值。
原因一,是中国的气温变化它有一个周期,它三十年一个周期,1920年以前是一个冷周期,1920年到1940年这一段时期是一个暖周期,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又是冷周期,从八十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暖周期。所以我们如今是处在一个暖周期里头。
原因之二就是因为工业时代以后二氧化碳大量向大气排放,所以它对温度、气温有个增高的效应,从全球来看,八十年代以来,全球温度的升高,这个升高的趋势,还继续保持。而降水也确实12月份北京出现了1875年以来最长的一次降雪,打破历史记录,不光是北京、山西、河北这些地方降雪长度都超过历史记录,在气候变暖的这个环境里头是很容易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这算一个事件,应该是正常的,应该是合理的。
气象谚语知多少?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许多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经验性俗语,在民间流传广泛且久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民谚有“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这“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是一种丝缕结构的高云,呈白色,云体很薄,云丝往往平行排列,向上的一头有小钩或小簇,下有较长的拖尾,常分散出现。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多预示着新的天气系统将要移来,天气将要转坏的过程。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风大雨就来到”
燕子低飞,即被认为是将要下雨的先兆。据科普书籍上介绍,下雨前空气中的湿度较大,使得昆虫的翅膀较湿,因此,作为燕子食物的那些昆虫飞行的能力大受影响,只能在贴近地面附近飞行,于是,燕子也就降低了飞行高度,在贴近地面附近寻找自己的食物——昆虫。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在夏季早上,低空空气稳定,很少尘埃,如果当时出现了红色的云团,我们把其称为早霞。这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随着太阳升高,热力对流逐渐向平地发展,云层也会渐密,因此可能会出现刮风下雨一类的坏天气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布谷鸟叫以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影响了,农民可以播种了。
“月亮长毛要下雨”
月亮周围有一圈雾,那么就要下雨了。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就是太阳下山,胭脂红就是有晚霞 ,连起来就是傍晚的时候晚霞像胭脂那样红,第二天即使没有雨也必然大风
“青蛙吵叫,雨要到”
青蛙的皮肤对天气变化感觉特别灵。在春、夏久旱后,要是湿度变大,高温闷热,青蛙会跳出水面呼吸,叫个不停,叫声又大又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当南风最强的时候,也就是北风开始变强的时候,指的也是季节之间的交替,这种现象在我国的东南地区比较常见,也是最能形容这句话的。一般偏南风带来的都是暖湿的空气,因为风向来自南方的海洋,天气自然会感觉到很暖和,而且是温度越高越暖和,这种现象在春季很常见。
那些你不知道的气象冷知识
在天朗气清的好天气里
心情也是一片大好
如果阴雨绵绵
那情绪也是低落不已
人受天气的影响是一种心理作用吗?
气象可以“塑造”人类?
这一切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2月10日是国际气象节
小编已经准备好了满满“干货”
一起涨姿势吧!
天空中,常常出现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大气物理现象。
其实,这些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这些关于天气的民间谚语流传很广,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国际上将每年的2月10日设定为国际气象节,第一个国际气象节于1991年2月10日在法国举办。
一起了解一些气象冷知识,一起探索气象的万千奥秘吧!
01 气象技术为冬奥会保驾护航
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盛大开幕。
2022年的冬奥会赛场分别设在北京和张家口两地,这两个城市与其它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一样,几乎全都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
这两项指标中,任何一项的可能性低于75%的城市,就只能与冬奥会无缘了。
天气瞬息万变,就算是已经通过严格的筛选标准被选定为冬奥会的主办地,也一样会出现意外情况。
2014年索契冬奥会,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暖冬,最高气温一度达到20摄氏度,这可急坏了主办方。
为了避免冬奥会无雪可用,主办方启动了应急机制,在赛场附近修建了大型的储雪设施,紧急储存了45万立方米的积雪,另外购置了500台造雪机,进行人工造雪。
在冬奥会的赛场上,气温、风速、风力、能见度,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绩,气象预报极为重要。
为此,北京冬奥会在技术上提供“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气象预报能力,同时组成了52人的冬奥气象服务专班,全力保障冬奥会顺利进行。
02 北极的最高温是多少?
冰天雪地,白雪皑皑,一只体型硕大的北极熊正趴在冰面上伺机捕食。
这是我们对于北极的想象,这样的极寒之地,怎么可能出现高温?
但是就在2020年6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确认,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小镇维尔霍扬斯克的温度达到38摄氏度,刷新了北极温度的新纪录。
当地在历史上的最低温度是零下68摄氏度,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温差竟然达到了106度,让人惊讶。
北极升温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是巨大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冰冻层的古老微生物释放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03 探空气球探个啥?
还记得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母亲李焕英曾经的工作吗?
那就是放探空气球。
探空气球的球体内填充有氢气,也有可能是氦气,下面带有传感器,可以探测风力、温度、湿度等等,将实时数据传回地面。
我国有120个探空气象站,从东北到海南,从岛屿到高山,从滨海到大漠,无处不在。
放探空气球可不像放普通气球那么简单,它必须在每天的规定时间放,而且无论下雨、下雪还是台风天气,气球都必须要上天。
每当遇到恶劣天气,放探空气球就成为一项考验,被狂风吹倒,跑丢了鞋,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无论有多难,他们都一定会让气球准时上天。
如果有一天探空气球没有顺利升空,那么这个气象站在当天的全球气象交换资料中将是空白。
由此可见,气象观测员责任重大,而且他们的名字会随着原始气象资料一代代传下去,这是一份多么具有责任感与骄傲感的工作!
04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月亮有过无数想象,其实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通过反射太阳光而被人们所看到,月亮的颜色也是根据自身反射光的颜色决定的。
黄月:太阳光被月亮反射到地球大气层,通过大气时,水汽和尘埃会阻拦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和紫光,剩下的光混合在一起,就呈现出黄色,这也是人们最常见的月亮颜色。
红月:红色月亮也称血月,一般出现在月全食的时候。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地球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折射、散射以及月亮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导致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
蓝月:蓝月亮,其实是天文历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当一个季度出现4次满月时,第三个满月被称为“蓝月亮”。
而真正的蓝色月亮,则是因为森林大火、火山爆发等灾害产生的烟雾和尘埃颗粒在地球大气层中集结对光的折射间接造成的。
05 为什么雪后的世界特别安静?
雪一片一片一片,我们用手接住漫天的雪花,发现原来雪花是六角形的。
当雪落下来堆积在一起时,它们中间就会有很大的空隙,我们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于是当声音在雪这样松散多孔的结构里传播时,就会不断反射,能量不断消耗,直到最后能量消耗殆尽,声音也就无法传播了。
形象地来说,就是声音钻进了死胡同,再也出不来了。所以,我们会感觉雪后的世界特别安静。
06 南极的“西瓜雪”,一点不浪漫
在我们的认知里,雪当然是白色的,可是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例外。
2021年,一组在南极科考站的照片引发热议,因为照片里南极的雪,竟然变成了红色和绿色!
其实这种雪景一点也不浪漫,它实际上敲响了南极升温的警钟。
之所以会出现西瓜雪,就是因为南极异常升温,导致休眠在冰面之下的一种名为“雪藻”的藻类苏醒。
这种雪藻初生的时候是绿色的,为了抵御白雪反射的强烈紫外线,会产生类胡萝卜素等特质,从而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我们也就会看到绿色雪和红色雪。
气象与你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让我们避免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也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