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泱泱大国,疆土辽阔,东南西北纵横几千公里,地大物博,春夏秋冬饱览百万奇事。之前很多小伙伴们都在议论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带“州”的城市呢?嘻嘻网编辑精心的统计了一下,如有不足各位补充!
中国含“州”字的地级市分布图
截止2020年5月,中国(不含港澳台)333个地级行政区中,共有43个含“州”的地级行政区(不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的专名“自治州”),这43个地级行政区全是地级市。
另外,还有一个含“州”的省级行政区——贵州,78个含“州”的县级行政区(市辖区、县级市、县和自治县)。
这么多含“州”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从古代州制说起。
【州字演变】
“州”的字形演变
“州”为象形字。其甲骨文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是“川”字,表示河流;中间的小圆圈,表示水中有块陆地。所以,“州”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诗经·周南·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句子,这“洲”本来应该是写作“州”的,“在河之州”就是指在河中的一块小陆地上。《说文解字》:“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周南·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
【州制沿革】
“水中的陆地”是“州”的本义,后来“州”被用来指行政区划。当“州”有了第二个意义时,人们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分,就在“州”上加上三点水,造出一个新的形声字“洲”,专指水中的陆地;“州”的意义也固定下来,只指行政区划的单位。
禹贡九州图
“州”在历史上最早并不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而是一个地域划分的方法。从春秋战国时候,人们就借助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道的中华大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州。九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而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古代九州都是现在的哪里?
西汉十三州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京师地区外,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置刺史巡视境内。应当指出的是当时的州刺史仅代表汉王朝监察所辖的郡、国,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区划。
东汉疆域图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黄巾起义,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于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朝,州一直成为中国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时间延续了四百年左右。
但在西晋后,天下大乱,州制也陷于混乱。据《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朝宋、齐时增至20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北方在十六国统治之下更是兵戈扰攘,各国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并且变幻无常,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的州竟达211个。
隋朝统一图
隋朝行政区划有两次重大变化。隋文帝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直接统县,从583年至607年实行州县制24年。据《隋书·地理志序》记载,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隋炀帝继位后,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从607年至618年,隋朝实行郡县制11年。据《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609年)的行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可见,比隋初刚统一全国的时候减并了很多,南北朝滥置州、郡的情况在隋朝已不复存在。从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史看,隋朝是处于从州制时期到道制时期的过渡阶段。
唐初,李渊统一中国后,一度改郡为州,恢复州领县制。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州为郡,实行了16年郡领县制。因此,唐朝与隋朝一样,州、郡两名曾经迭相改用。不过,唐朝后期的最高行政区划不是州或郡,而是“道”。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贞观十三年(639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宋时期路下为府、为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八年(1085年)时,全国有府14、州240。金采宋制,路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泰和五年(1205年)时,金国境内有府、州179,县683。“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这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唐宋王朝进入了道、路制时期。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多年。
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省),因此称为行省制时期。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元代在一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军4、安抚司15、县1127。
明代疆域图
朱元璋在洪武九年(1376年)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布最大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总一省的行政大权,其性质仍同行省,因此习惯上还称为省。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州有两种:直隶布政使司的直隶州和隶于府的散州。据统计,明在15省下有“府百四十,州百九十三,县千一百三十八”;另有“羁縻(即藩属)之府十九,州四十七,县六”。
清代疆域图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自清德宗光绪年间置22省,有府、厅、州、县1700多。
随着州制的兴废消长,“州”作为行政区划或存或废,范围或大或小,但仍有部分沿用至今,形成今天特色的地名。
【含“州”的地级行政区】
1, 沧州市
2, 朔州市
3, 忻州市
4, 锦州市
5, 徐州市
6, 常州市
7, 苏州市
8, 扬州市
9, 泰州市
10, 杭州市
11, 温州市
12, 湖州市
13, 衢州市
14, 台州市
15, 滁州市
16, 宿州市
17, 亳州市
18, 池州市
19, 福州市
20, 泉州市
21, 漳州市
22, 赣州市
23, 抚州市
24, 德州市
25, 滨州市
26, 郑州市
27, 鄂州市
28, 荆州市
29, 随州市
30, 郴州市
31, 永州市
32, 广州市
33, 惠州市
34, 梅州市
35, 潮州市
36, 柳州市
37, 梧州市
38, 钦州市
39, 贺州市
40, 儋州市
41, 泸州市
42, 达州市
43, 兰州市
【含“州”的地级行政区】按照省分类
河北:沧州市,
山西:朔州市、忻州市,
辽宁:锦州市,
江苏: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扬州市、泰州市,
浙江:杭州市、温州市、湖州市、衢州市、台州市,
安徽:宿州市、滁州市、亳州市、池州市,
福建: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
江西:赣州市、抚州市,
山东:德州市、滨州市,
河南:郑州市,
湖北:荆州市、鄂州市、随州市,
湖南:郴州市、永州市,
广东:广州市、惠州市、梅州市、潮州市,
海南:儋州市,
广西:柳州市、梧州市、钦州市、贺州市,
四川:泸州市、达州市,
甘肃:兰州市。
【中国全部含“州”的城市名】(含县级市)
中国一共有72个城市名有带州字的。
河北省(7个):霸州、沧州、定州、冀州、晋州、深州、涿州
山西省(3个):霍州、朔州、忻州
辽宁省(2个):盖州、锦州
江苏省(7个):常州、苏州、泰州、通州、徐州、扬州、邳州
浙江省(6个):杭州、湖州、台州、温州、嵊州、衢州
安徽省(4个):池州、滁州、宿州、亳州
福建省(3个):福州、泉州、漳州
江西省(2个):抚州、赣州
山东省(7个):滨州、德州、胶州、莱州、青州、兖州、滕州
河南省(6个):邓州、林州、孟州、汝州、禹州、郑州
湖北省(3个):鄂州、荆州、随州
湖南省(2个):郴州、永州
广东省(8个):潮州、高州、广州、化州、惠州、雷州、连州、梅州
广 西(5个):贺州、柳州、钦州、梧州、宜州
海南省(2个):儋州、琼州
四川省(4个):崇州、达州、彭州、泸州
甘肃省(1个):兰州
中国带“州”字的城市名(完整版、含区)
1.广东省
9个分别是:广州、梅州、惠州、雷州、高州、化州、端州、连州、潮州。
2.广西省
9个分别是:柳州、全州、梧州、钦州、玉州、贺州、宜州、江州、龙州。
3.江苏省
7个分别是:徐州、邳州、常州、苏州、通州、扬州、泰州。
4.河北省
7个分别是:晋州、涿州、定州、沧州、霸州、冀州、深州。
5.浙江省
7个分别是:杭州、温州、湖州、台州、鄞州、嵊州、衢州
6.河南省
6个分别是:郑州、汝州、孟州、林州、禹州、邓州。
7.四川省
6个分别是:彭州、嵩州、泸州、利州、巴州、达州。
8.安徽省
5个分别是:徽州、宿州、毫州、颍州、宣州。
9.江西省
4个分别是:赣州、抚州、袁州、信州。
10.山东省
4个分别是:胶州、滨州、德州、兖州。
11.辽宁省
4个分别是:锦州、盖州、海州、银州。
12.福建省
3个分别是:漳州、泉州、福州。
13.山西省
3个分别是:泽州、忻州、朔州。
14.湖南省
2个分别是:永州、郴州。
15.湖北省
2个分别是:荆州、鄂州。
16.甘肃省
2个分别是:兰州、瓜州。
17.重庆市
2个分别是:万州、开州。
18.北京市
1个是:通州。
19.黑龙江省
1个是:肇州。
20.海南省
1个是:儋州。
21.宁夏省
1个是:原州。
22.陕西省
1个是:商州。
其余:吉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内蒙古省、新疆省、天津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均没有。通过上面提到的带“州”字的城市有87个,其包含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