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为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的台州市下辖的县级市,这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唐代之后就一直是台州府治所在地。临海市所处位置格外独特,灵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古老雄伟的城墙环绕临海古城,四周则是群山环绕,是一座风光秀美的江南小城。
临海,虽然名字感觉像是临海市,其实不然。临海市区不临海,但有台州最大的水系陵江穿城而过。临海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内文物古迹众多,风景秀丽。
近年来,临海市的旅游发展非常不错,尤其是以台州府城为核心的景区,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已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临海,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台州府城,汇聚人文胜迹。一山有四塔,一城藏八寺,二峰耸立,各有气象。巾山,连小固山,两峰如帢帻,宛如古人头巾,“当城内巽维,云皇华仙人上升落帻于兹山也”。顶上大小文峰塔,差肩屹立,文笔摩霄,楼阁参差,成为一郡之胜。
临海至今流传一首民谣:“大田赤水万年塔,滩头再斌取阴沟,东岙邦凯造座楼(又一说:必光老爷造座楼),杨梅老九杀个头”。但这民谣跟巾山东大塔有关,清朝同治年间台州知府刘璈主政台州,因府衙财政紧缺,以罚这些富户做公益,将功抵过,因而罚徐万年出财造塔。
巾山塔群
巾山塔群,原指千佛塔、巾山东大塔、南山殿塔。一座山上有四座塔的“塔群”十分罕见。
2005年3月16日公布为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千佛塔升级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仅留巾山东塔与南山殿塔。2019年10月7日又将千佛塔合拼,巾山上三座塔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巾子双塔
巾子双塔,分峙巾子山之巅。始建年月无考。南宋嘉定《赤城志》云:“两峰如帖帻,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可见创建甚古。于克襄《铁槎山房闻见录》:临海城内有巾子山,山旁有塔,有人在塔旁挖掘,见一铁匣,内贮《金刚经》一部,见风吹散。有剑一柄,镜一面,镜面有“乾道”年号。曾出土“郑承袭捨宝塔砖”、“巾山宝塔砖”、“绍兴元”等铭文砖。
巾山又名巾子山,位于临海古城东南部,毗邻紫阳古街、长城和陵江。巾山高100多米。山顶有两座山峰。塔一大一小,称“大小文峰塔”,当地人也称大小塔。《宋家定》♂中记载:“两峰恰好,两塔并立于峰顶”。
东大塔
立于巾山东峰之巅,巾峰寺西侧,始建于北宋,为砖混结构,五级六面,菱角牙子叠涩出跳,其内中空,有级螺旋而上,层层有窗,每层悬挂风铃,壸门内嵌陶印佛像,顶安装铁铸葫芦宝瓶刹,塔整体保存完好,塔通高为21.68米,宽5.42米。
大塔,亦名东塔,七层,旧有栏槛,明正德三年大街火,风烈飞焰,栏槛俱烬。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府吴本立修东塔。嘉庆七年四月,盗入大塔窃镇塔《心经》二部,宝镜一面。二十二年四月,东塔遭雷击崩塔顶。咸丰三年(1853)六月廿一日夜丑时,巾子山东塔圮。现塔系清同治四年(1865)台州知府刘璈倡议,罚令命庠生大田赤水人徐万年重建,故又称“万年塔”。但塔二层基座仍保存南宋遗存,有捐题名石刻题记。塔门之上方额旧题“文笔冲(摩)霄”,每层置有佛龛和窗,龛内供奉陶佛坐像,二层壸门上题“梵音、成就、宝胜、弥陀”等灰塑字额。内壁间有“修造郡守刘”、“监工职训李用仪”、“监工庠生李向荣”、“监工庠生李石久”、“捐造庠生徐万年”、“督造截取知县傅兆兰”、“同治四年”、“巾子山塔”“监工庠生李”等九种篆隶铭文砖。考李用仪,城内杨柳巷人。李向荣、李石久城内司顾巷口人。傅兆兰城内人。知府邀请这些地方名士来监督重修宝塔,共费用银二千一百四十五两。
徐万年,名芳标,字善治,号晓霞,清咸丰六年以第一名入临海县庠,郡庠生。生道光九年己丑十二月廿六日辰时,卒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三月二十日申时,亨年七十三岁。
巾山西塔
位于巾山西峰之巅。1983年4月15日,与巾山东塔、南山殿塔同被临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千佛塔、巾山东塔、南山殿塔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巾山西塔保留“临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塔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至明以后,西塔外檐被大火毁弃。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台州知府张联元曾作修缮,五十八年(1719),天宁寺僧苾蒭又予督修。嘉庆四年(1799)七月,塔顶毁于大风,复重修。道光年间(1821~1850),塔开始出现倾斜。同治五年(1866),台州知府刘璈重修,费银九百十两,委傅兆兰监工。
塔为六边五层,砖砌实心楼阁式,高17.95米,宽3.2米。塔体逐层收分、递减,外轮廓基本呈一直线。各层均有腰檐和平座,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二层以上每层中间辟壸门形佛龛,龛内设石佛像。
由于塔基不均匀沉降,导致塔体呈三折向东南方向倾斜,随时有倒塌的危险。1989年临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报请浙江省文物局同意,9月经临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对西塔进行落架大修。维修时,发现该塔外表虽系清式重修,而塔体实为宋之旧构,后遂按宋式予以恢复,历时10个月告竣。从维修中发现“宋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二日造记”和“巾山宝塔砖”模印铭文塔砖,知西塔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造,明清时在外扩修。
千佛塔
立于古城巾子山西麓,今龙兴寺千佛塔院内,是临海现存最高大的古塔,。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初称龙兴寺塔,后称多宝塔。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重建,因塔的外壁有一千多佛像砖,故名千佛塔。现存塔高28.91米,宽7.2米,为楼阁式塔,六面七层,其内中空,内外有五种铭文砖,是一座以信众集体祈福为主要功能的祈福塔。
千佛塔塔体因每级每面部均嵌有模压烧制之佛像砖贴面,佛像每砖一躯,整塔内外共1036躯,比例准确,造型精美,艺术水平相当之高。五代、两宋以降,江南地区出现许多仿木楼阁塔,但其中元代塔比较少,楼阁式多宝塔更少,该塔集砖木结构楼阁式塔与造像塔于一身的独特形制更是罕见。
1922年,日本古建筑学家常盘大定所摄千佛塔
千佛塔,又名多宝塔,巅立于千年古刹龙兴寺中,与巾山上的大小文峰塔和南山殿塔组成了著名的“巾山塔群”,4座古塔齐聚一山确实十分罕见,如今的巾山塔群也是到临海旅游必打卡的景点,与临海第一街之称的紫阳古街毗邻。
南山殿塔
又称南塔,水口塔。位于巾山西南坡南山殿前,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建,五级六面,因多次受雷击,塔刹已毁,塔顶损毁严重,塔总体残高16.3米,宽2.3米,建筑风格与东大塔相仿。各层均有腰檐和平座,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内中空。二层以上每层中间辟壸门形佛龛,各龛内均设石佛像。塔体外嵌明“万历四十六年”模印砖铭。
从龙兴寺大门拾级而上,可见“南山殿塔”。南山殿塔始建于年代不详,现为明代重修。与千佛塔相比,它更加修长,来这里的游客也不多。相传为纪念唐中叶名臣张勋而建。塔后是天宁寺,但这塔与寺无关。
千佛塔是临海境内最高大的古塔,位于临海市巾子山西麓龙兴寺内,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六面七层,中空,每层一门,二层至七层除一门外,面面有龛,每面都是模压烧制的佛像砖贴面,共有佛像1003躯,故名千佛塔。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天宝三年(744年),距今已1200多年历史,现存的千佛塔为元大德三年(1299年)所重建,距今也有着700多年历史,是浙江地区仅存的2座“元塔”之一,在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是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白天下雨就没有去龙兴寺,趁着夜色到千佛塔前欣赏了一番灯光照射下的千佛塔,千佛塔是一座楼阁式的砖木混合结构古塔,共7层约30米高,因古塔的每一面皆雕塑有佛像,且佛像有千余尊而得名千佛塔。
夜色下的千佛塔蔚为壮观,与山顶的文峰塔遥遥相望,此景让人心旷神怡。
而与千佛塔真正相对的另外一景也并非山顶的文峰塔,而是位于千年古街紫阳街上的“千佛井”,紫阳古街是临海千年古城的缩影,也是其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是到临海旅游必须要走一走的古街。
从兴善门沿着紫阳古街步行约200米即可看到千佛井,紫阳古街上古井数量非常多,但最著名的要数千佛井。
当然著名文人解维汉曾在游历过紫阳古街后写道:“临海游街市,悠然见紫阳。深深千佛井,灿灿五人坊。”若是你也走过紫阳古街,现在看到的景色也是如此。
据说,在巾山修筑了千佛塔后,为了“阴阳相对”而修建了千佛井,与千佛塔一样,千佛井井壁上也是有千余尊佛像,不过这些佛像是用的阴纹佛像砖砌成,当地人说要有缘人才可以看到。
千佛井建成后,不仅成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取水处,还担当着消防的功能,在紫阳古街上建有防火墙,与之配合而起到防火的作用。
千佛井是整个紫阳古街景色最美的地方,且比较宽敞,周边的古建筑造型也格外的秀美,与这两口古井遥相辉映。
或许我并不是有缘人,除了井壁看起来充满曲折的纹路外,并未看到那千余尊佛像,或许那些佛像是因为成百上千年来不断取水而磨损了,其实就是佛像磨损后的痕迹。
其实很多人刚听到“临海”,都有些许陌生,不曾被大众所熟知的它,甚至很少出现在大家的旅行清单里。
但这座沿海而筑的千年古城,却在浙东南一角,默默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风采。
临海市是全国首个获得“中国宜居城市”称号的县级市,城依山,山傍水,水绕城。无论是初次相遇,还是重逢多时,临海总有让你心生摇曳的时刻……
在临海台州府城3.12 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有台州府城墙、紫阳街、东湖、巾山4个主要景区,她历来为州、郡、路、府治所,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台州府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紫阳古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东湖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巾山为浙东“唐诗之路”终点,有四塔八寺,千佛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忆 · 千年古城
雄伟秀丽的台州府城墙
是江南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府城
仿佛一条巨龙,长卧于青翠山间。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元朝时期台州府城墙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
2001年6月,台州府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由台州府城墙等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曾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说起国内人气最旺的湖泊,当数杭州西湖,西湖以其悠久的历史、秀丽的景色和家喻户晓的传说而深受游客的青睐,以至于很多城市湖泊喜欢与西湖相比,其实早在古时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拿其它地方的湖泊与之相比,浙江台州临海的“东湖”就是其中之一。
西湖在全国有多处,东湖也是如此,当然最著名的东湖还要数武汉东湖,与西湖等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湖。临海的东湖虽然名气不大,却也有着秀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如今的东湖更是临海的地标之一,在江南长城的带动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东湖位于临海古城,开凿于北宋年间, 总面积为280亩,分为三大景区:湖东景区,湖心景区、后湖景区。
东湖北开普为园林湖泊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此游历,并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清朝的俞樾曾赋诗赞誉道:“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从置身于东湖中所看到的景观而言,东湖确实有着独特的景观,这里有山有水,亭台楼阁,江南独有的景观。
临海东湖中有许多的亭台楼阁,且其造型格外别致,俞樾还曾赋诗赞誉过这里的楼阁,其中有一首为:“好水好山,东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将东湖中的楼阁与西湖第一楼相比,虽然很多人表示差了点意思,但其神韵确实是可与之相媲美的。
临海东湖所处位置背山面水,三面有青山环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秀丽的山水水墨画般,如今的东湖相比前些年来说,无论是景致还是风貌都更美了,以往大家都会从一旁过去直接到江南长城,如今很多人也会选择来此游玩一番,感受下这里的秀景。
当然,很多人对于东湖收取门票持有己见,临海东湖门票15元,相比免费的西湖来说,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性价比不高,不至于单独为它而来。
其实,若是你真正的了解西湖后会发现,西湖的收费景点是非常多的,杭州是一座大都市,免门票后可以带来更多的游客,从而带动周边旅游的发展,而临海这样的江南小城,景区的维护都是要耗资许多费用的。
当然,更多人的会选择购买联票,就是江南长城与东湖的联票,70元每人,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在东湖中就可以远远地看到江南长城,这座被誉为“江南八达岭”的台州府城墙那是一定要去的,为临海这座千年古城的精华所在。
湖东景区由伊水山庄、荣兴堂、临海历史博物馆、东湖碑林组成;湖心景区由:湖心亭,半勾亭,骆临海祠,樵云阁、逢源亭、樵夫祠遗址组成;后湖景区由:琪水园、小鉴湖、海礁苑组成。
东湖仿佛镶嵌在古城中的一颗明珠,为古城又增添一抹靓色。
古色古香的紫阳古街
朱自清旧居
名人故居,旧物依然
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只身一人来到浙江临海教书,住在紫阳街,在此创作了《匆匆》《毁灭》等名篇。
紫阳街商铺林立,两层高的木结构建筑带有明显的明清遗风,斑驳的色泽中涂满历史沧桑。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坊”,悟真坊、奉仙坊、清河坊、永靖坊……光看名字,就能猜测出内里蕴含丰富故事。街上随处有老人安坐轻谈,正如朱自清所言,他们“朴实得与自然一样”。这既是商街,也是他们的家。
朱自清在《致S兄的一封信》中提到,他最爱的是紫藤花,还亲手栽种了一棵。这使他在平淡的日子里寻觅出浪漫,一时忘了烦恼。所以,朱自清说临海“永远不能忘记”。为了记住这些“不能忘记的”,当地在紫阳街开设了朱自清纪念馆。馆内摆设的“教室”“书房”,一下子把人拉进朱自清当年工作的场景。看了朱自清的著作和手迹后,再端详先生的黑白头像,那眼神里的真诚直逼人心,叫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忘却“真、善、美”。
朱自清旧居
朱自清在紫阳街待的时间不长,但他的回忆里始终有它。都说怀念一个地方,是胃里留有那里的刻痕。紫阳街上美食众多,朱自清品尝过的麦虾最有名。面粉加水拌成糊,用菜刀顺容器口将糊一刀刀刮下锅。粉糊下锅后既不像面条,又不是粉块,而是形似一只只弯弯的虾,故名“麦虾”。麦虾汤里加入咸肉丝、笋丝、青菜,以及鲜虾等海鲜。如此主副混搭,山珍与海鲜皆而有之。趁热喝一口,滋味鲜香,夹一只“麦虾”,筋道醇实。半碗下肚,紧缩一夜的肠胃舒展开来。餐后,泡一杯“羊岩勾青”。茶叶脆嫩,汤色清澈。仅闻一下,清香扑鼻而进。闲暇之余,我环顾四周,临海市民或麦饼,或糟羹,或汤包,三五成群,悠哉慢品,既烟火又斯文。看来这“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雅称,的确名不虚传。
我还对当地名吃“蛋清羊尾”青睐有加。相传该小吃曾入选清廷宫宴。面粉包裹豆沙丸子下锅油炸,蘸糖吃,软酥香喷。诗人舒婷很喜欢这外形与羊尾极其相似的美食,吃时“唇齿来不及盘点个中真谛,嗓子眼已经彻底没收了”。可见在美食面前,诗人也置淑女形象于不顾了。
朱自清在临海期间,曾经上北固山爬坡听风,在望江楼看浮桥,还去看天、看雪、看梨花、看柳色。这样的日子,至今都让人觉得浪漫。不远处的江南长城号称“雄镇东南”,被誉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戚继光驻守此地时,改进和加强了城墙,创下九战九捷的辉煌战绩。我登过北京八达岭长城。如果说北方长城雄浑辽远,那么临海长城则显得灵气娟秀。我从揽胜门起步,沿着北固山一路前进,沿途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往远处看,灵江逶迤曲流,水过无声,还有那朱自清笔下“低低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伫立在长城和北固山上,不由得生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怀古情思。我想,面对大片大片的晚霞,伤怀不请自来,朱自清也会更加牵挂远方的亲人和磨难的祖国吧。
入夜,紫阳街东侧的东湖水波不兴,整个城市的喧闹似乎被按在水底,被鱼吞吃,被茂密的水草淹没了。走在朱自清走过的水阁上,微风吹来,几分醉人。我穿过半勾亭,进入樵云阁,又拐入琪水园,眼前豁然开阔,只见大片灯笼闪着亮光,映红了古城墙,也将这份喜气传染给了我。再回头看经过的通幽曲径,好像生活种种,不管多么磨难,最终都会过去,美好不期而至,正如《匆匆》中所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百年老店活力犹存,临海小吃香飘十里
紫阳街是临海市第一古街,一条承载着千年古城文脉的老街,一条浓缩了临海千年古城缩影的老街。是临海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紫阳街一条主街直通巷尾。老街整体呈南北走向,北至广文路,南到兴善门,全长约1080米,沿街古迹信步可数、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那一家家店铺别具特色,基本上保持着宋代遗风和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一般两层高,错落有致分布在街巷两侧,历经桑仓的房子也见证了紫阳街乃至临海的历史。非遗是古街的灵魂,剪纸、木杆秤、药局、草编、传统小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依旧鲜活可见。
这条古 街曾于2012年被入选第四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江苏省南京市高淳老街、福建省厦门市中山路、四川泸州尧坝古街、西藏江孜县加日郊老街、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古城老街、山东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浙江省临海市紫阳街、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广东省深圳市中英街、安徽黄山市休宁县万安老街),是继杭州清河坊以后,浙江第二条获此殊荣的古街。这是台州不应被遗忘的老街,距今已有千年,“还在生活着的”的古街!2022年1月,临海市紫阳街区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在诸多古街中,紫阳古街虽然称不上是最古老的,却是最整洁且完美保留了原始风貌的古街,即便这条老街已十分商业化,但它旧时也是一条商业街,由此而来的烟火气息是真的让人着迷。
紫阳街原来是有街无名。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修《临海县志稿》绘制《临海县治附郭图》上,这条街没有街名的记载,而按照古迹、人名、地名而称呼这条街的所在地,当时称街的北端黄坊桥,南头揽秀楼,中间地段,从北至南称紫阳宫、一洞天、奉仙坊、十字街口、迎仙坊、白塔桥头、方一仁、德清巷口、牌门周、腊巷口、安乐天、炭行街等50多处地名,由于地名众多,给当时的市民通信带来许多不便。
为了统一街名,1943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临海县县长庄强华对临海城关街道,选择了一些名人作了命名。命名的有文庆街、刘墩街、鸣雷街,将紫阳街命名中正街。街名定了,当地市民还是继续称呼原来的地名为街名,中正街名存实亡。
1949年5月29日,临海和平解放,于1951年,临海县人民政府作出了临海城关地区街名命名的决定。并征求了各界人士的意见,参照历史实际,对城关街名、巷名作了统筹规划和命名,为了纪念临海的和平解放,自然要去蒋,将中正街命名解放街,解放街一直沿用50年之久。同时,也将刘墩街改名为劳动路,睢阳街改名为继光街,保持了文庆街,其街名沿用至今。
1994年1月4日,临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识志士将解放街的历史,作了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和改街名的依据和理由。市委、市政府于1998年冠名为紫阳街。改名紫阳街也是为了纪念南宗始祖张伯端,他号紫阳,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卒于元丰五年(1082),寿99岁,居住临海城关樱珠巷。张伯端著作《悟真篇》一书中,倡导以道教内丹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说,与魏伯阳《参同契》并居道家正宗。特别是他晚年,以非凡的毅力,为探索延年益寿秘密,历尽艰辛,倾其毕生精力,为人类健康与生存作出贡献。《西游记》六十九回至七十一回,还讲述紫阳真人救朱紫国金圣皇后的故事,说的是麒麟山有一妖怪大王赛太岁,得知朱紫国金圣皇后“貌美姿娇”,使用妖法将其摄入洞府,当作夫人。为不使皇后受辱,紫阳真人张伯端驾临麒麟山,把身上穿的一件“旧棕衣”变为“五彩仙衣”送给大王,作为“新妆”,妖王十分欢喜,送给皇后,皇后穿上此衣,妖王无法接近,一近身便如“毒刺”刺人,全身疼痛难忍,故皇后身居妖洞,仍安全无事,后来孙悟空救出金圣皇后,夫妻得以团圆,但团圆不能近身,紫阳真人得知,从天而降,收回“仙衣”,就没有“毒刺”,终于使国王与金圣皇后仍复天伦之乐。紫阳名声大增,在中国道教史上有极高位置,是一位杰出人物。在当今人们中流传尽广,紫阳街的街名就由此而来。
紫阳街两旁的水井是紫阳街古迹的一大特色。古井众多,有建于明清年代,历经二、三百年的风雨沧桑的古井,也有建于民国时期的水井,各眼古井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水井深度不同,一般在3米余,水味甘甜,水色明净,冬暖夏凉,哺育了一代代人。古井在这条街上,起到人们生活用水和防火双重功能的作用。水井布局合理,历代人们爱井如命,非常注意井水卫生,做到井上有圈,圈上有盖,盖边有锁。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紫阳井和千佛井。紫阳井,为纪念紫阳真人而建,坐落在樱珠巷9号对面,人们仍在井边洗衣、洗菜。每逢夏天,西瓜放在篮中,浸入水井冷却,吃起来比放冰箱更爽口。经修复的千佛井(即双眼井),在紫阳街的群井中,名声最大,传说尽多,相传在巾山建了一座千佛塔后,为了阴阳相对,才建千佛井,井壁有千尊佛,巾山上建双塔后,尚有“火神”不断出现,为镇住“火神”,在千佛井上加圈,成为“双眼井”,达到“以水克火”,保一方平安。每次到紫阳古街上来时,到这里逛一会,感受下古井与古塔之间的那股神秘联系。还有白塔,建于宋代,“文革”被毁,遗址在白塔桥饭店对面,保留完好。
在紫阳街,使人难以忘怀的就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坊”,每相隔百丈就有大块青砖砌成的一堵坊墙,坊墙高三余丈,宽五六丈,拱门高丈余。坊名即地名,坊墙又称“防火墙”,有《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5座坊。每一座坊的名字都有一个传说故事,这点非常有趣。前人用心良苦,设计出别具一格建筑特色,既是人行道,通马车,又是防火墙,还代替地名的多重作用,当今已成为街区的一道风景线。相传“奉仙坊”,说的是仙人在此地修心养性,这里是百姓供奉过仙人,而取名奉仙坊。“迎仙坊”则是另一种传说了,临海是块风水宝地,百姓安康,人间生活幸福美满,不少仙人下凡人间临海,为迎接“仙人”,才建了“迎仙坊”,这些都是传说。但紫阳真人创造气功理论,对于后人养生、长寿起到重大作用,这是实话。
紫阳街北端北固山的郑广文祠,始建于唐广德二年(764年),是为纪念唐代郑虔在台州开创了文教之先河而立,因其诗、书、画并妙,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如今成为临海古城文化源流的“缩影”;紫阳街的北端与台州府衙遗址毗邻的台州府文庙,始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是台州最大的文庙府学,是介绍台州历史人物最为齐全的场所。经保护性修缮的台州府文庙显得庄重、古朴,成为展示台州府城历史文化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紫阳街南端,位于巾子山麓、古城墙边的龙兴寺,为台州之首寺。自唐以来,寺僧思托六随鉴真东渡弘法,讲说天台宗义。日僧最澄入唐求学,久驻龙兴寺,研习天台教观,抄录经文,并授菩萨戒,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教,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发祥地,而今也成为了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众多的古迹,增加了人们吸引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流连忘返。
紫阳街及周边街巷历代名人辈出,除紫阳真人张伯端外,还有陈涵辉、王观澜等。有的故居如今尚在:有官至礼、兵二部尚书,与徐霞客结为挚友,并为其题写《墓铭志》,“生为大明人,死作大明鬼”的忠臣志士陈涵辉故居;有为明代进士陈员韬、陈选和举人陈英三人而建的三大夫坊;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跟随毛泽东参加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运动,曾经担任国家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王观澜故居;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革命斗争,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的青年女英烈郭凤韶烈士的故居和郭凤韶烈士纪念馆。
紫阳街房屋和街面店铺保留着宋代的遗风和明清的格局,房子一般以二层居多,局部三层,错落有致。有的房子有下檐,有的房子有栏杆,安排得非常合理,前店后坊,中间客堂,楼上卧房,成为前店、后坊、住房“三位一体”典型的江南风格。古代建筑,百姓从“福”“运”“平安”方面考虑较多,雕梁画栋,紫阳街的柱头、门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有木雕、灰雕、石雕的三雕结合,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风格。紫阳街的路面全由一块块凹凸不平、粗糙开裂的青石板铺就,岁月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
在紫阳古街有家银行旧址,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这是民国时期临海最早的银行,一栋二层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可以进去参观,内部基本保持了原貌,可以比较全面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和银行的发展史。
“潮平潮落又潮涨”,紫阳街历经沧桑,一座座木结构、砖头墙,顶上铺木椽盖泥瓦的江南古代建筑与街面石板路,一起发出清香,如一首诗,一幅画,古色古香,向人们展示着无限的魅力。
老街值得细细去品味,慢慢去游逛,当你真正深入到当地百姓生活中才会发觉,这里的生活是那般慢,这里的风情是那般淳朴,当老奶奶让我品尝她做的梅花糕时,当我手里拎的袋子坏掉,楼上阿姨看到给我口袋时,内心真是非常感动。
紫阳街是临海千年古城的文化血脉,是古城遗制的缩影,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岁月沧桑和小城故事遗留在老屋起翘蜕皮的墙面上,遗留在高高挑起的飞檐上,处处充溢着它的原始魅力。这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铭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百年老店、名人旧居、街巷格局、传统习俗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
文人题咏
●唐·许浑《陪郑史君泛舟晚归》:“南郭望归处,郡楼高卷帘。平桥低皂盖,曲岸转彤襜。江晚笙歌促,山晴鼓角严。羊公莫先醉,清晓月纤纤。”
●宋·赵抃《泛舟离台港》:“赏遍丹丘上画船,旌旗金鼓满晴川。”
●宋·楼钥《寄题台州倅厅云壑》:“顷年登临赤城里,江绕城中万家市。”;《鼓子复临海县斋》:“郁修气未殄,千家真赤城。”“起望轮奂美,壮观耸连甍。”
●明·郑华《题赠金华王绅》:“若人结庐在山麓,炯炯虚明夜生屋。”“青灯夜雨声咿唔,鸡窗晓雪晴光敷。”
●清·齐召南《百步岭访张紫阳遗迹赋示同游》:“街名璎珞记台州,州城故宅紫阳楼。楼边父老多能说,曾是仙踪几度留。”
●现代·朱自清《台州的冬天》:“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当代·解维汉《紫阳古街》:“临海游街市,悠然见紫阳。深深千佛井,灿灿五人坊。老店遗清构,名居复旧章。遥思抗倭事,犹有泪千行!”
●当代·于快《复行紫阳旧街有怀》:“一衢坊巷半城融,儒释颉颃白鹤通。四塔扈从分日色,三垣环拱笼江风。搥衣黄发清桐里,跨马小儿曲巷中。杳杳远钟敲石侧,西楼月影已无戎。”
●当代·罗学成《游魅力临海 逛千年古城》:“作为千年台州府城昔日最为繁华的大街,紫阳街是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象征,被誉为‘浙江第一古街’。在紫阳街的里弄坊间行走,绕入一个胡同,走进一间旧宅,或许就会遇到镌刻过某位名人故事的石板路、白墙砖,无论他的名字是紫阳真人,还是戚继光。估计你还会想,文天祥是否曾经在这里走过?朱自清是否也曾到此一游?” [2]
街名紫阳街也是为了纪念南宗始祖张伯端,他号紫阳,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卒于元丰五年(1082),寿99岁,居住临海城关樱珠巷。张伯端著作《悟真篇》一书中,倡导以道教内丹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说,与魏伯阳《参同契》并居道家正宗。
巾子山一山四塔,全国罕见
在2019年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共762处,临海2处,其中就有巾山塔群。
巾山塔群位于浙江临海市区东南隅的巾山之间,该山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两峰耸立,中垂凹谷,形似蛤帻。山形东望如麒麟,西看似伏牛。峰顶双塔差肩屹立千年,称大小“文峰”。山腰建有南山殿塔,西有多宝塔,一砖一佛,共千语尊,又叫“千佛塔”,一山四塔,实属少见。山上古木参天,又寺院楼阁,古人摩崖题刻多处,素为一群游览之胜。
龙兴寺神龙古刹,历史悠长
桃渚古城
藏着台州城的前世与今生
是全国至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抗倭古城之一
@潘斌/摄
观 · 山海云雾
桃江十三渚
山川河海,古韵绵延
海洋文化与历史遗迹在这里相互交错
@林霞/摄
龙湾海滨
沐海风、戏海潮、听涛声
海鲜的鲜甜让人陶醉
@吕振球/摄
括苍山之巅,银河触手可及
九台幽沟,被誉为“江南小九寨”
羊岩山,是个“养眼、养颜、养身”的胜地
@李晓方/摄
江南大峡谷,大自然的清新小曲
牛头山,乡村里的田园牧歌
安基山
翱翔天际的梦想在这里腾飞
亲 · 秀丽江水
一江清水绕古城
十里灵江,十里画廊
临海的人文光彩
在飞速向前的历史中永不褪色
灵湖亭台林立,湖山辉映
绿叶掩映之下
充满着诗意与浪漫
@沈德强/摄
看 · 人文荟萃
正月十四闹元宵
八月十六过中秋
临海词调、黄沙狮子……临海文化遗产荟萃
临海大地上,千古佳话流传
父子同折桂、一门三巡抚、兄弟四进士……
文人墨客赞颂千篇
旅行家王士性、“诗书画三绝”郑广文
“初唐四杰”骆宾王、宋代大儒朱熹等
都曾在临海留下足迹
临海小吃名声在外
糟羹、麦虾、麦饼、麦油脂、蛋清羊尾、姜汁炖蛋……
官方记录的特色小吃就有141个
中国无核蜜橘之乡、中国杨梅之乡
当之无愧
@阿漫RFJM/摄
古村悠悠
临海的优美生态环境
见证了村里的美好时光
当然,临海
这座美丽的古城
还有许多美丽的景点
点点滴滴是道不完的情思
诉不尽的衷肠
对于临海这座城
总能找出一千个心动的理由
游魅力临海 逛千年古城
临海,一个来了让人不想走的古城。在这里,有气势恢宏的江南长城,有历经千年的紫阳古街,还有享誉中日的神龙古刹,清河坊、千佛井、龙兴寺……皆有着回味无穷的故事。
江南长城
北方的万里长城,威名赫赫,气势如虹,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临海古城,也有一座长城,人称“江南长城”。其巍峨壮丽一点儿也不输万里长城,又因地处南方,绿树浓荫在侧,更多了一份属于江南古城的清丽秀美。
江南长城,又名台州府城墙、江南八达岭,始建于东晋,距今1600多年,全长6280米,现存4730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宛若一条横卧在山巅的巨龙。
2001年6月,台州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由台州府城墙等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台州府城墙建筑形态,还被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紫阳古街
作为千年台州府城昔日最为繁华的大街,紫阳街是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象征,被誉为“浙江第一古街”。2012年,紫阳街还曾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是继杭州清河坊以后,浙江第二条获此殊荣的古街。
紫阳街取名自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台州人),始建于三国,距今1700多年历史。从北到南,街长1080米,是目前国内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街区,街面店铺和房屋保留着宋代的遗风和明清的建筑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紫阳街及周边街巷历史名人辈出、故居遗址众多。
在紫阳街的里弄坊间行走,绕入一个胡同,走进一间旧宅,或许就会遇到镌刻过某位名人故事的石板路、白墙砖,无论他的名字是紫阳真人,还是戚继光。估计你还会想,文天祥是否曾经在这里走过?朱自清是否也曾到此一游?
神龙古刹
龙兴寺紧邻江南长城,坐落于巾山西麓,紫阳街南端,是一座始建于唐神龙元年的寺庙,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临海市内最负盛名的千年古刹。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六次东渡扶桑弘法,在其第四次东渡日本前,曾住锡于此。龙兴寺不仅在民间有着极高盛誉,更曾是台州佛教的官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之一。
来龙兴寺,必看千佛塔。这是目前临海现存最为高大的古塔,也是浙江仅存的两座元塔之一,塔的外壁有一千多块佛像砖,令人叹为观止。站在千佛塔前,抬头是蓝天广袤,身后是青山苍翠,不远处是老街烟火……万般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穿过龙兴寺,沿着巾山往上走,就到了另一座寺院——天宁寺(也称南山殿)。天宁寺也有一座塔,是立在寺庙前的,人称南山殿塔,是巾山塔群之一。南山殿塔规模不大,且非佛塔,它是为纪念唐朝名将张巡而建立。安史之乱,张巡死守睢阳,城破玉碎,至今浩气长存。
(作者罗学成,系《中国国家旅游》攥稿人,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专栏作者)
把24小时留给临海,品味最温柔的古城烟火
说起江浙沪的宝藏度假地,临海无疑是“大热门”之一。尤其是春末夏初,微风和煦,恰如其分的阳光,不冷也不晒,小园山林,绿树青葱,生机无限,正是最适合旅游赏景的季节。
花一天时间,避开假期首日和返程高峰,就在临海市区,不用长途坐车,穿梭在千年府治和现代宜居城市里,感受临海的“双面”风情。
东湖公园位于崇和门附近,崇和门是古城七座城楼之一,城墙上爬满了藤类植物,浓浓的绿意,倒是为这座古城楼增添了不少生气。
其实夜间的崇和门还拥有另一份灯影迷离的华彩,不知旧时的台州府治,是何等风姿繁华。
东湖公园大门的左侧,是一个开放的小广场,沿湖的绿林间有一条游步道,幽然生风。清晨的小广场可热闹了,晨练的大爷,练歌弹唱的大妈,每个人的笑意里尽是小城生活的安逸和从容。
东湖公园整体呈长方形,游览路线是从南门进,北门出。
进入公园,第一个景点是荣兴堂,这是为纪念临海钱氏家族和拓建东湖的台州太守钱暄而修缮的,又称为“钱园”,也是台州府城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清初建筑。
荣兴堂的展厅里的丹书铁券,有着1000多年历史,是非常珍贵的古文物,值得一看。
从九曲桥开始,依次走过湖心亭、半勾亭、骆临海祠、樵云阁等,行走在碧波荡漾的东湖水上,描绘“台州园林之首”的如画亭台,如诗楼阁。
逢源亭附近有一个孔雀园,幸运的话还能遇上超美的孔雀开屏。
东湖公园北门出口与江南长城揽胜门广场隔路相望。江南长城现有揽胜门、朝天门、兴善门等多个出入口,从揽胜门广场开始登山,是最经典的一条游线。
江南长城,也被称为“江南八达岭”,不同于北方长城的巍巍雄壮,这座江南长城更多了几分灵秀。暮春初夏的临海,绿树快速生长,春风吹过,树影摇曳。
长城两侧满是绿林,行走在长城,茂密高大的树荫也成了天然的“遮阳伞”,送来一路清爽。
江南长城全长6280米,现存4730米,处处风景处处故事。
最陡峭的百步峻相传曾是唐将尉迟恭循鹿的足迹而建;
八座双层空心敌台是戚继光御敌首创;
望天台便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祭天称王之所;
城隍庙里有一棵1400多岁的的古樟树冠盖如伞;
半弧形的马面兼具抗洪御敌双重功能,被专家誉为“一个伟大的创造”……
自揽胜门上,从兴善门出,基本走完了江南长城全程。一转身,步入紫阳古街~~~
紫阳古街,是人间烟火气最浓郁的地方。
古街成型于唐宋时期,至今依然保留北宋时期的里坊制格局,永靖坊、清河坊、迎仙坊、奉仙坊、悟真坊等纵横交错分布在古街上,既是地名也是人行道。
而且紫阳街附近现在依然居住着数万原住民,延续着传统的街坊生活方式。三抚基巷、弓巷、十伞巷等,传统民居林立,每日里乡音喧闹,炊烟袅袅,抚慰凡人心。
紫阳街全长虽然仅有1080米,却是临海非遗艺术和地道小吃的汇聚地。
海苔饼、麦虾、梅花糕、蛋清羊尾……你听过的或者没听过的临海小吃,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
蔡永利木杆秤、张秀娟剪纸博物馆、岭根草编……走进店铺里,感受百年传承的匠心魅力。
囍鹊咖啡馆、18RESERVA ROASTERY等咖啡馆的“加盟”,带来了另一种文艺潮流的度假生活方式,捧一杯咖啡边走边逛,或者坐在安静的咖啡店里,享受古城古街的悠闲时光。
“嘟嘟嘟嘟”~~~认识一座古城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ta,感受ta把你5天假期里的一天,留给临海吧!让千年古城的人间烟火,抚慰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