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明朝第一个皇太子朱标 被朱元璋害得快绝嗣

news.xixik.com   2019-3-18 19:21:21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作为新任皇帝,朱棣对于自己大哥儿子的处理,都符合基本的标准。因此,朱棣虽说没有善待自己大哥的妻儿,但也没有做到赶尽杀绝。在皇权的斗争当中,不可能有绝对的温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大明帝国皇太子,副皇帝朱标病逝,时年三十七岁,这个从封吴王世子起,被精心培育近三十年的长子去世,令朱元璋悲痛欲绝。与此同时,皇储之位的空缺成了年过花甲的朱元璋最担忧的问题。

太子朱标是怎么死的?

太子朱标是生病死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标受命巡抚陕西。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朱标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史书语焉不详,根本没有透露任何病情。

中国历史朝代表

关于朱标到底生了什么病,史料方面仅提及了“风寒”,再无其他记载。“风寒之症”看似简单,但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风寒之症”实在是可大可小。如果不严重,一个壮年男人,抗一抗也就过去了;一旦严重,引起其他疾病,那么导致一位壮年男性死亡,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朱标真的只是患了“风寒之症”,那么从其长达数月而未痊愈的情况来看,其病症应该是极为严重的。可问题是,关于这段时间内并无任何记载,只记载了其“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可见朱标是带病处理政务的,然而如果还能处理政务,似乎又说明其患病应该不是很严重,有些矛盾。

如果朱标的病并不严重,且在这数月间已经治愈,那么朱标的去世显然就是“暴毙”,而非“病逝”。可是《明史》的记载却是“明年四月丙子薨”,且与前文“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紧紧相连,显然中间并未发生什么大事,只是由于久病不愈而去世。

现在网上有很多人讨论,如果太子朱标不死,朱棣会不会造反,如果造反了,会不会成功,一搜一大把,大致的观点是朱标虽然宽厚善良,但是朱棣毕竟是弟弟,朱标即位,合理合法。况且朱标是跟随朱元璋一起成长起来的,跟朱元璋的老部下关系都不错,所以朱棣应该不会造反,另外就算朱棣造反,朱标可比朱允炆要英明的多,朱棣造反应该也不会成功。

《明史》卷115 列传第《明史》卷115 列传第三记载:

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先是,帝以应天、开封为南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上书曰:“天下形胜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控制西北,尧尝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带河、淮,宋尝都之,然其地平旷,无险可凭。洛阳周公卜之,周、汉迁之,然嵩、邙非有肴函、终南之阻,涧、瀍、伊、洛非有泾、渭、灞、浐之雄。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帝称善。至是,谕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汝往以省观风俗,慰劳秦父老子弟。”于是择文武诸臣扈太子行。既行,使谕曰:“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仍申谕从行诸臣以宿顿闻。

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翻译过来就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标受命巡视陕西,一方面想让他看看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当时,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又推荐以西安为都,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另一方面,时秦王朱樉以多过失,被召回京师,也要他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了一些好话,朱元璋才放朱樉回西安。但不料,他本人归来后不久就开始生病,最终于次年四月撒手尘寰。

史书中只是记载了太子是病死的,但是没有记载得什么病,有些人猜测可能跟朱樉和朱棣有关,朱元璋其实不怎么喜欢宽厚善良的太子朱标,因此朱樉就蠢蠢欲动,加上当时太子又在朱樉的藩地里,可能在太子考察西安的时候下的毒手,还有人说以受益为原则的话,太子死了,结果朱棣造反当了皇帝,可能是朱棣暗下毒手。这两种说法虽然都 有道理,但是也都说不过去,如果朱元璋不喜欢太子,就不会让太孙即位,而且太子死后,朱元璋两个月没有除丧服,最能否定这两个观点的是以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如果真的是被害,不可能不被朱元璋发现的。

那么朱标得了什么病,这么厉害,并且史书都没有记载呢?

其实这太子的死跟朱元璋有关系,朱标长期生活在魔鬼父亲为他营造的压抑而恐惧的环境当中,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摧残。从西安回来后,旅途的劳顿,外加精神的刺激,更由于长期的高度紧张、惊恐和郁闷得不到排解,终于导致了此次疾病的总爆发。

养病期间,心忧社稷的朱标还将考察团绘制的陕西地图呈上,并多次汇报出行期间的见闻,以及对于定都的看法。可无情的病魔终究吞噬了他的生命。

应该是生病加上忧惧,导致太子朱标一命呜呼,对于大明朝来说也是一个损失。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关系,不要说康熙父子比不上,放眼整个封建王朝,也是帝王父子能比得上的。 为什么康熙怕儿子篡位怕的要命,对儿子太子百般防范,最后父子反目成仇,而朱元璋却能充分信任。父慈子孝呢?

因为康熙的皇位是继承来的,而朱元璋的皇位是白手起家打下来的。

权力的来源不同,带给人的自信当然也是不同。朱元璋的皇位,是他从一个乞丐开始,白手起家,一手一脚打下来的,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和使用的。所以他对自己的权力有绝对无比的自信,他认为没有任何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力,包括朱标,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而康熙的权力是继承来的,康熙最开始能够登上皇位,靠的不是能力,而是自己生过天花。这就给他的权力自信带来先天的不足。

同时,康熙的能力远远比不上朱元璋。朱元璋白手起家,具有强大无比的组织力,掌控力,在识人用人治国理政方面,有着强大的能力。没有任何人有他这样的能力。康熙虽然也是一个明君,但是和朱元璋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朱元璋根本不用担心儿子威胁自己的地位,康熙却战战兢兢,自己生病时,太子在寝宫外面探头探脑看一下,都惊惧不安,以为太子谋害自己。

朱标之死另一说:恰恰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

朱标备受朱元璋的器重,是一位合格的继承人,怎么就突然死了呢?其实,人们很难想到,朱标的死,恰恰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这事怎么一回事呢?

跟据明朝人的记载,原来在朱标自陕西返回后,并无任何疾病,而是奉命与吏部尚书詹徽巡视监狱,审查案犯。朱标为人宽厚仁德,主张赦免一批罪责很轻罪犯,但遭到詹徽的强烈反对,詹徽反而建议加重处罚。两人争执不下,于是请朱元璋裁决。没想到,朱元璋帮“法”不帮亲,说道:“徽所执是法也”。

朱标天性柔善,不忍心看到那么多人受罚,于是他跪在地上,顿首言道:“臣闻立国之道,仁厚为本。法者,附也,非所以附。”朱标的意思是说,治国要以仁厚为本,法要依附于仁厚,并非仁厚依附于法。

哪知道朱元璋听到这句话后,勃然大怒,吼道:“孺子欲遂君耶而教我!”(兔崽子想当皇帝啦,教训起老子了!)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朱元璋当时说,“俟汝有天下为之。”(等你当皇帝了,在这么做吧)

听到这句话后,朱标完全蒙了,百口莫辩,惶恐之下,竟然跳入金水河想自尽,虽然被左右侍从救出,但因此成疾,“太子坐病悸薨”。换言之,朱标是被老爹的那句话吓死的。朱标死后,朱元璋面临着继承人的选择,或许有歉意方面的因素,朱元璋并没有选择儿子,而是直接策立朱标之子为太孙。

对于朱标,朱元璋是寄予厚望的,但其实两人的关系到后来已经非常紧张了,这源于两人政治理念上的差异。朱元璋主张乱世用重典,大兴杀伐,而朱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人宽厚,主张仁德为本,比如两人之前,就曾在杀人问题上,发生过矛盾。

一日朱元璋又要杀人,太子劝谏,朱元璋拿出长满刺木棍,对朱标来进行教育。不料朱标反驳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臣”,当时朱元璋气够呛,拿东西砸向太子。其实,当时朱元璋与朱标的关系很僵,有点类似汉武帝与刘据的关系,父子之间亲情与政治理念的不同,已经冷若冰霜。

关于朱标之死的内容,主要是明朝史学家何乔远的记载。何乔远虽然生活在明末,但他博览群书,利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潜心著书,而且他为人刚直不阿,以敢于秉笔直书著称,所以他的记载甚至比明朝的国史更靠谱些。

朱元璋算不算害了朱标一家?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朱棣的登基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藩篡逆”的神迹,注定会被永载史册。“靖难之役”的失败,让建文帝朱允炆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抛开朱允炆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当时大明“无将可用”的客观因素不说,追根溯源,朱元璋的“不当”传位才是引发“靖难之役”的源头!

要是朱元璋传位给朱棣,那朱棣也不至于断了朱标一脉,毕竟让朱允炆当个安乐王爷就行了。

此前历史上,太子去世后,立其所生皇孙为储君的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立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南齐武帝萧赜,立齐废帝萧昭业。 辽道宗耶律洪基,立天祚帝耶律延禧。 金世宗完颜雍,立金宣宗完颜璟。 元世祖忽必烈,立元成宗铁穆耳

此外,隋炀帝杨广,也一直以故太子杨昭的几个皇孙为储君人选,而不考虑其他皇子。

太子去世后,立其他皇子的有吴大帝孙权,于皇太子孙登死后,未立孙登之子孙英,改立孙和为太子。梁武帝萧衍,于昭明太子萧统死后,改立萧纲为太子。

考证明朝之前历史,立皇孙六例,立皇子两例,让皇位稳定传承只有北魏文成帝和元成宗这两例。

为何各代帝王更倾向于立皇太孙的?因为:有利于坚定嫡长子继承制的不可动摇——天位非可以力争。

如果兄死弟立,后边兄弟都可能不服气,心怀不满: 原本大家都无份大位,平起平坐,凭什么让你仅仅因为太子去世就登龙门?

这就是历史上梁武帝立萧纲的结果: 南梁爆发侯景之乱时,诸王拥兵不前,坐等老父和兄长败死,国家因此灭亡。

而且,如果立了其他皇子为新太子,旧太子一系势力如何处置?不仅仅是太子外戚,还有皇帝自己嫡亲的孙子,此前已经站队拥戴旧太子的大臣们怎么办? 总不能为了新太子坐稳储君之位,把他们给全部清洗了吧?

立皇太孙,可以让原来朝堂布局给太子一党的权力结构一切不变,这样朝堂人选。也就安定了。

更何况,一个成年强势的皇太子和年纪老迈的老皇帝之间,本来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太子想早点接班,老皇帝恐惧人心离散大权旁落。

反之,皇太孙隔了两辈, 年纪太小,既比成年太子更有耐心,又无力威逼老皇帝,反而还要依仗老皇帝强给他的威望,去压制众多皇叔们,双方的矛盾自然就不激烈了。反而更能“祖孙情深”,彼此依赖。

从此时朱元璋的角度,可以看到之前帝王,在太子死后改立其他皇子的两例,即使是孙权和萧衍这两个堪称一时人杰的开国之君,亦皆以失败告终,甚至间接导致国家灭亡。

更何况,更何况,当时明朝已经有多个年富力强、而且分藩一方,麾下甚至有重兵在手的成年皇子。

更何况,当时明朝已经有多个年富力强、而且分藩一方,麾下甚至有重兵在手的成年皇子。

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年)发布《皇明祖训》,里面对于皇位传承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强调嫡庶之分,长幼之别为不可更易之祖训,定死了继承法则,为了后世子孙万万年。

简单来说,明朝的皇位的传承应当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的同时,嫡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而对于其他的儿子,不论嫡庶,全部封藩出去。这也确立了朱元璋对于大明皇位传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按《明实录》与清修《明史》,太子朱标、二皇子秦王朱樉、三皇子晋王朱棡、四皇子燕王朱棣,五皇子周王朱橚,官方记录中都是马皇后嫡出。——至于明人笔记记载的,他们私下是否另有生母,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皇后抱养并记在自己名下的皇子,就是嫡皇子。

其他众多年幼皇子,不论按嫡庶还是按长幼,都肯定排斥于继承人之外。

然而,如果不立太孙而立皇子, 按次序最该立的二皇子秦王朱樉,偏偏因为朱元璋此前对他的种种打压,如让他娶了蒙元名将王保保的妹妹为正妃,等同于宣示天下他肯定被排斥于继承人选之外,(因为驱逐蒙元起家的大明朝。第二代不可能接受一个蒙古皇后);便屡次忤逆与触怒朱元璋,又被朱元璋赐死了他更宠爱的邓次妃(邓愈之女),令朱元璋对他愈发厌恶。

三皇子晋王朱棡、四皇子燕王朱棣、五皇子周王朱橚同样也年富力强,背后都与功臣名将联姻:太子妃,常遇春之女;秦王次妃,邓愈之女;燕王妃,徐达之女;代王妃,徐达之女;周王妃,冯胜之女;蜀王妃,蓝玉之女;晋王世子妃,傅友德之女……

朱元璋如果自己都不讲长幼次序,跳过皇次子秦王,立其他任何一个成年皇子,都无异于激化纷争。

按照《皇明祖训》,朱允炆这个庶子是没有资格继承朱标爵位的,更不要说是皇位了。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朱标三子朱允熥才是当时朱元璋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孙!

因此,朱元璋最后选择了立皇孙,同时又为了避免外戚势大,各家军功勋贵连根错节,选择母家是文官士人的朱允炆,放弃了常遇春的外孙允熥。

不得不说,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做法,跟他自己编撰的《皇明祖训》是背道而驰的。当然,朱元璋作为制定“游戏规则”之人,他拥有最终解释权。

为了让朱允炆将来坐稳皇位,朱元璋立刻发动“蓝玉案”,株连无数, 对诸多军中重将,开始了新一轮残酷杀戮:将朱允熥的舅姥爷蓝玉,舅父开国公常升,晋王的姻亲颖国公傅友德,周王的岳父宋国公冯胜,连同他们无数军中旧部,尽数清洗。

凉国公蓝玉,灭族!宋国公冯胜,处死!颖国公傅友德,处死!开国公常升,处死!鹤庆侯张翼,灭族!景川侯曹震,灭族!会宁侯张温,灭族!普定侯陈桓,灭族!舳舻侯朱寿,灭族!怀远侯曹兴,灭族!徽先伯桑敬 ,处死!宣宁侯曹泰,处死!西凉侯濮英 ,处死!

这也是朱元璋历史上对开国功臣杀戮最惨的直接原因,便是为了让自己那些在大明军中根基浅薄的儿孙,能够世世代代坐稳皇位,才要除掉那些在军队中亲信甚多的开国元老宿将。

至于大明太宗(成祖)文皇帝,永乐大帝朱棣,明明是在靖难之役,凭麾下兵将和手中刀剑打下来的江山,还得一直强度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是“太祖皇帝还在世的最年长嫡子”,冠冕堂皇登基的。

只不过等他有这个身份,已经是二哥秦王和三哥晋王都去世时,朱允炆已经当了很多年皇太孙了……

如果朱标去世时,秦王和晋王就已经不在人世,那么朱棣还真有可能被朱元璋认真地当做储君人选,而如果确定朱棣即位,同时也肯定会对朱允炆、朱允熥兄弟妥善安置,甚至破格封亲王,让他们安享富贵尊荣,这对朱标一脉未必不是好事。

虽然蓝玉一党还是会被灭,但傅友德冯胜和其他公侯都可以活下来。更关键是没有靖难这场伏尸百万的厮杀,蒙古各部根本不可能在北元灭亡后复兴。——这对明朝,对大多数人都是好事。可惜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朱元璋也没想道朱允炆那么废材,但凡朱允炆能做出一点正确的选择,朱棣都没有造反的机会。

朱元璋除了不能爬出来代打,其他的事情已经给朱允炆做得差不多了,谁能想到朱允炆菜成这样。建文帝继太祖正统,举倾国之力,败于北平三府,一藩之军说个嘚儿。

但凡Judy有条活路,也不想造反。几千年下来,也就他一个地方王爷造反中央成功的例子,堪比彩票中奖率。中国历史上的四次“藩王之乱” 一次成功登基!

我给了你一把枪,结果你被人家用拳头打死了,你会怪我害了你吗?照你这么说那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李渊害得了?

反过来说,就朱允炆这比样,他如果掌权,大明说不定二代而亡。

朱元璋为什么给朱允炆而不是给朱雄英?——朱雄英早死了。如果朱雄英不死朱允炆就没戏 朱棣靖难也没戏

在太子朱标死后,按照宗法制度,理应由朱标的嫡长子继承皇位。那么,朱标有嫡长子吗?

朱标有6个儿子。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乃朱标正妻常氏所出,二子朱允炆、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和六子(早夭未命名)都是吕氏所生。也就是说,朱标有两个嫡子。很显然,朱标的嫡长子就是朱雄英,但偏偏这个朱雄英在8岁那年就夭折了。

朱允熥出生没多久后,常氏便薨逝了。常氏死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成为继妃!此时朱允炆已经出生,他的身份是朱标的次子、庶长子!在朱雄英夭折后,朱允炆也只是升级成为了朱标的长子!但嫡庶之分在其出生之时就已经定下,即便生母被扶正,依然改变不了庶出的身份,充其量就是地位会提高一些罢了。反倒是吕氏之后所生的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和那个未命名的六子都是朱标嫡子,因为他们出生时,吕氏已经是正妻的地位。换句话说,朱标6个儿子中,除了朱允炆之外,其余五个儿子全部都是嫡子。类似情况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可参照的。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是同一位母亲。

朱元璋为什么不给朱允熥?朱元璋传位朱允炆与宗法制度不符,朱允熥才是合法继承人。老朱不是最看重什么嫡长子?这个说来话长。嫡长子是朱雄英,八岁就死了。然后朱标的正妻死得早,就把小妾朱允炆的老妈转为正妻,还把朱允熥给朱允炆的老妈带,给彻底养废了,这操作,一个让朱允炆有嫡子的身份,一个给朱允炆除去最大的竞争对手。

要怪就怪朱标走的太早了,长幼有序。

登基后的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不甘心被削藩的朱棣,发动了内战。他最终用武力,将自己的侄子赶下了皇位。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试想一下,如果朱元璋一开始就选朱棣做皇帝,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了。历史从来都是被强者铸就的,朱棣不过是顺势而为,为了不让自己背负某朝篡位的骂名,防止天下人鄙视自己不是正统,朱棣甚至撒谎,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真是为了江山,为了皇位,无所不用其极。

朱元璋为何放弃朱允熥,偏执选择朱允炆为皇太孙?

作为朱元璋嫡孙的朱允熥之所以会输给庶孙朱允炆,主要有两个原因。

1、朱允炆的“仁厚”符合朱元璋对于后代帝王的执政理念。

朱元璋乃一介布衣出身,从社会底层一步步爬到了一个国家权力的巅峰,他的成功是由无数鲜血和枯骨铺就的。大明王朝在经历了初期的铁血、高压政策后,以“仁”治国是后代帝王最好的执政方针,朱元璋对此也有着清晰的认识。朱标之所以得到朱元璋的喜爱,除了他占据了出身上的先天优势外,待人宽厚的性情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特质。恰恰朱允炆就完全继承了朱标的这项特质,也让朱元璋看到了后代帝王施行“仁政”的可能。

历史上对于朱允熥的记载资料很少,我们无法判断朱允熥是否同样具备宽容仁厚的特质。但如果朱元璋选择朱允熥,他有能力也有时间培养、教导朱允熥成为一个理想的接班人。因此,光从“仁”这个角度就排除朱允熥的继位可能显然理由是不充分的。

2、朱允熥显赫的母族势力成为其继位的最大障碍。

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之女。郑国公常茂、开国公常升是朱允熥的亲舅舅。大将军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说,蓝玉是朱允熥的舅祖父。朱允熥身后的站着常、蓝两大家族势力。

而朱允炆生母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吕本膝下无子,死的又早,可以说朱允炆母族毫无势力。

一个是外戚势力庞大的朱允熥,一个是没有外戚的朱允炆。朱元璋不选择朱允熥为继承人,显然是忌惮常、蓝两大家族势力,唯恐朱允熥没有压制外戚势力的能力,造成外戚篡位、皇权旁落的危机。

朱标太子死后的第二年,朱元璋炮制了“蓝玉案”,牵连一万多人无辜惨死。这也是朱元璋决心传位朱允炆后,给朱允炆顺利继位所做的必要铺路。

所以说,朱允熥强大的母族外戚势力才是他失去继位可能的根本原因。

朱允熥继位或许是避免靖难之役的最好方法。靖难之役让大明皇位从朱标这一脉转移到了朱棣这一脉,朱允炆责无旁贷。那么,如果朱允熥继位,是否可以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呢?个人认为大概率是可以避免的。这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了。

第一、蓝玉案不会发生。

蓝玉等一众开国功臣是朱元璋为朱标打造的辅政班底。朱元璋之所以选择蓝玉,很大程度上跟蓝玉是朱标妻舅有很大关系。

而朱允熥是常氏所出,朱标死后,蓝玉这个舅祖父辅佐朱允熥也是合情合理的,朱元璋没有动蓝玉的必要。相对的,蓝玉是绝对不可能真心实意的去辅佐跟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朱允炆。这也是朱元璋为什么非杀蓝玉的重要原因。

第二、朱棣不敢轻易举兵造反。

虽然朱棣最终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但赢的可谓十分惊险。论双方的真实力量对比,朱棣几乎没有打赢的可能(关于朱棣为什么能够打赢,这里暂且不多做讨论)。

朱棣为什么会在朱允炆削藩后敢于起兵造反?除了被逼无奈不得不反之外,还跟当时大明“无将可用”有一定关系。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先后启用了年近古稀的老将耿炳文、草包李景隆等等,这些人跟常年戍守边疆的朱棣来比,在领兵打仗的能力上有着明显的差距。面对这样的敌人,朱棣能够看到一丝取胜的希望。

如果是朱允熥当皇帝,那么朱棣想要起兵造反,他首先要考虑的是有没有取胜的可能?那个时候,他要面对的是大将军蓝玉,以及许多在“蓝玉案”中被牵连的开国功臣。不说别人,光一个蓝玉就绝对不是朱棣可以对付的。

第三、朱允熥削藩,第一个必然是燕王朱棣。

朱允熥继位,那么蓝玉必然是辅政班底的核心人物,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是在削废五王后,才决心对燕王朱棣动手。如果换成朱允熥来削藩,蓝玉必定主张第一个削燕王朱棣。

原因很简单,蓝玉与朱棣不和,并且对于朱棣的野心,蓝玉早有洞察和提防。蓝玉曾私下对皇太子朱标说过,燕王有不臣之心,只不过朱标并没有放在心上。

“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人君之度。又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

蓝玉曾是主持北方军务的大将军,而燕王朱棣正是镇守北平的藩王。蓝玉对于燕王朱棣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如果朱允熥削藩,蓝玉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也没有机会回到北平,这样朱棣有了后顾之忧,加上没有起兵造反的准备时间,也就不会有靖难之役了。

朱元璋对外戚势力的担忧让他错误的将皇位传位了朱允炆。事实上,如果朱允熥继位,内有常、蓝等外戚势力存在,外有朱姓藩王坐镇,两者相互制衡不失为一个保障皇权稳定的好办法。

朱允炆凭借“仁厚”这唯一的一个优点,打败了朱允熥取得了皇位。但仅靠一帮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学究,又怎么能够抵挡住那些野心勃勃的藩王呢?

朱元璋的小农见识 皇孙必死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又开心又害怕。因为他觉得自己手下也有能力做皇帝的人物,以后难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并且他想让天下永远姓朱。于是,他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且想到了两条绝妙的计策。首先,朱元璋以各种借口杀了很多有功的臣子,为的是取得民心巩固自己的地位。

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最终朱棣要造反提炼出来就是:清君侧,靖国难!如果有一天皇帝在位的时候做出了一些荒唐错误的决定危害到了明朝的统治,那么各个朱姓的藩王就可以起兵进京城干涉国家朝政。并且朱元璋还规定他所颁布的这些法令不可以废除,如果有人敢质疑或者想要废掉这些法令,那么要按照奸臣处置。虽然这样可以约束皇帝的行为,也可以巩固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但是这样也在无形之中给了那些想造反的藩王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受这个政策的影响第一个遭殃的就是朱允炆。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正式起兵!那么,所谓“清君侧”,朱棣要清的是谁呢?那就是建文帝的核心智囊齐泰、黄子澄等人!在朱棣看来,正是在齐泰、黄子澄等人对少年天子朱允炆的鼓动下,这才导致了削藩政策的施行,从而加深了他们叔侄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些人统统是朝廷奸逆,作为朱家子孙,根据太祖皇帝的祖训,为了维护朱家天下,起兵讨伐,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太祖的成法中还有一条,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靖难”朱棣就不走了,还满世界寻找建文帝。

朱元璋和康熙出身不同,对自己儿女的感情不同

越是帝王家,亲情越是淡薄。反倒是普通人家,亲情反而更加浓厚。

朱元璋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和父母兄弟长大,父母慈爱,兄弟友爱。当皇帝是成年以后的事,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个农民,也是个慈爱的老父亲。他对自己的子女,不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而是一个老农民看自己的儿子。

所以不仅仅是对太子朱标,对其他儿子,他也是溺爱得不得了。朱元璋的儿子有几个很不成器,欺男霸女,祸害地方但是朱元璋都没有处置他们。

而康熙一出生就是在帝王家,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其实感情很淡薄。人生的感情,一开始就被权力扭曲的。

朱标为什么被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讲一件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可能真实性不是那么强,但也有着一定的信服力。在某一日朱元璋朝堂大会上,朱元璋说:天底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如果一样一样的都汇报给我一来,我也没有这个精力;二来,我也懒得去动它了。你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朱标,然后让朱标配合的丞相一起去处理天下的大事吧。请注意这个时候明朝还是有丞相的,至于那个丞相是李善长还是胡惟庸就不晓得了。

但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我们也能够得出,朱标在明朝洪武的年间中期和中后期的时候,他的确在努力地去掌权,他的确就是国家的二把手。这在历朝历代是很少见到的,比如响当当的乾隆皇帝,为了不让自己的倒霉儿子掌权,哪怕自己退出了皇位,依然也要牢牢的把握军权和政权,做一个逍遥自在的太上皇。朱标在自己人生最后的那几年里面就已经是个皇帝了,只不过没有皇帝的名分而已,除了洪武年间的四大案之外,朱元璋很少处理政务,一切都安排给了自己的儿子,一来是为了锻炼他,二来有这么个宝贝儿子自己也可以偷会儿懒。

这并不是道听途说,比如朱标临死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勘探都城

朱元璋老早就觉得南京这个城市,如果说安享太平的话还可以,但是抵御敌军,尤其是北方的敌军还是不够,需要去勘探一下,究竟哪个地方好呢?就让朱标四处巡视。

请注意,这个时候让朱标四处巡视,就已经给了他独立自主权,让朱标草拟出一份意见来看一下往哪迁都,而迁都在历朝历代只有皇帝才能拍板定砖。

马皇后10月怀胎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拼尽一切的力量去打集庆。它有一个洋气的名字叫:南京。

大家也都知道南京的都城是非常牢固的,如果我们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之前的遗址,就会发现南京城市易守难攻,想要攻打下来得费一阵子力气。

朱元璋半天都没有打下来,前方没有传来线报后方却传来一个消息,马皇后生了,而且生的是个儿子。

这一下子把朱元璋乐坏了,朱元璋决定必须得打下一片天地来,好坏也得给自己的宝贝儿子继承,于是一鼓作气把南京城给打了下来。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朱标的降生几乎是朱元璋所能够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也正是这样的好消息,让朱元璋顺利地打下了南京城。

再加上朱标就是嫡长子,与此同时马皇后又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女子,一来二去的朱标也就成为了朱元璋所信任的最好的一个宝贝儿子。

大明懿文太子, 兴宗康皇帝 :朱标

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朱元璋面临一个迫切问题,当选何人为新的帝国储君?

根据封建礼法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先死时,若长子有孙则必当立孙,无论其孙是嫡是庶。

而从此时朱元璋的角度,可以看到之前帝王,在太子死后改立其他皇子的两例,即使是孙权和萧衍这两个堪称一时人杰的开国之君,亦皆以失败告终,一个导致“二宫之乱”,幼主即位大权落于权臣;另一个更直接让侯景之乱时,诸王拥兵不前,坐等老父和兄长败死,国家因此灭亡。前车之鉴如此,怎能不加慎重?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不论改立哪个皇子,其他皇子都必然心怀不满:原本大家都无份大位,平起平坐,凭什么让你仅仅因为太子去世就登龙门?

此时大明有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等多个年富力强、而且分藩一方,麾下甚至有重兵在手的成年皇子。无论选立他们其中何人,已经暮年的朱元璋都不得不考虑自己身后,是否会发生骨肉人伦惨变的可能。而这正是重视儿孙亲情的朱元璋所最不愿意的。

既然立其他皇子,对此时的大明帝国并不可行,那么就只能立先太子朱标一系的皇孙了。朱元璋择储时,朱标嫡长子朱雄英早夭,最后选定朱允炆为皇太孙,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礼制, 因为尚有更明正言顺的嫡孙朱允熥在。皇太孙、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

毕竟朱允炆生母吕妃是侧室扶正的继室,无论身前死后,对朱允熥的生母常妃都要敬以正嫡之礼,而自居侧位。

当时的儒家嫡庶礼制,继室虽然也是正室夫人,但是地位低于原配。如明清时地方大族的规定:【妻所以承宗庙,初娶曰娶,再娶曰继,纳妾曰纳,以明嫡庶之分也。妾有子女则书,无则不书。】【纳妾后,嫡没再娶,以再娶之妇为继室,书于嫡室之后,妾次之,所以正名分别尊卑也。】

就连继立皇后在祭奠原配皇后时,也是要行侧室对正室的礼节的。如清代宫廷文件显示:乾隆元后富察氏死后,每到其生辰和忌日,继后那拉氏都要带子女嫔妃去她的牌位前祭拜,并且执妾室礼。慈安太后钮钴禄氏祭祀咸丰帝时,也要空出左边为尊的位置,留给咸丰元配皇后萨达克氏,而慈禧太后更只能和其他妃嫔一样跪在后面。

因此严格地说,朱允熥的继承次序高于作为兄长的朱允炆。两个孩子年纪相仿,也无论贤愚。

朱元璋的最后选择,应当更多是基于常氏外戚势大,各家军事勋贵连根错节的隐忧, 毕竟朱允熥的外祖父便是一代名将开平王常遇春,两个舅父是郑国公常茂和开国公常升。而凉国公蓝玉则是他母亲的舅舅,俗称“舅姥爷”。这样强大的外戚势力,绝不是一个年纪幼小的朱允熥能驾驭的。

相比之下, 吕妃为原吏部尚书吕本之女,并无血亲兄弟, 朱允炆可谓外家全无势力,才更来得放心。所以,为了给朱允炆消除隐患,朱元璋不久便兴起了“蓝玉大狱”,先后诛杀了蓝玉、冯胜、傅友德等三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兼国公, 开国公常升同样死于连坐,同批被杀的侯爵和军队中高层将领,更不计其数。

常家和蓝玉一党,原本是朱元璋为朱标精心安排的帝国第二代军队中坚,如今为了孙子能够坐稳江山,竟不惜将他们兴大狱诛灭殆尽,牵连甚广,亦可说是造化弄人。

同时,为了补偿不但失去皇位,而且母家尽数被诛杀的朱允熥,朱元璋去世后,他被封为吴王, 藩地是浙江首府杭州。需知朱元璋建立大明前,当了8年吴国公,4年吴王,这个封号实非人臣所当有。而江南财赋重地,本来亦无封建藩王之理。

老祖父临终前一片良苦用心,是希望二孙子能够坐稳江山,三孙子也能在风景如画的人间天堂当个富贵闲王:留得西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吴王:朱允熥

然而,这一切安排,都被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所毁。朱棣攻克南京,自立为帝后, 朱允炆失踪或者自焚。 朱棣更下令收缴焚毁建文帝时期的相关奏书、政府公告、私人笔记,并为了否定朱标一脉的继位合法性,信口雌黄捏造所谓《奉天靖难记》,为永乐一朝官方史书,而该书着重污蔑的三人,即已去世的朱标,再加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甚至胡扯出「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对着朱元璋棺木仗剑大骂」的奇闻。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允炆矫遗诏嗣位,忘哀作乐,用巫觋以桃茢祓除宫禁,以硫磺水徧洒殿壁,烧诸秽物以辟鬼神。梓宫发引,与弟允熥各仗剑立宫门,指斥梓宫曰:“今复能言否?复能督责我否?”言讫皆笑,略无戚容。】【允炆日益骄纵,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毁后宫,掘地五尺,大兴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为。遣宦者四出,选择女子,充满后宫,通夕饮食,剧戏歌舞,嬖幸者任其所需,谓羊不肥美,辄杀数羊以厌一妇之欲。又作奇技淫巧,媚悦妇人,穷奢极侈,暴殄天物,甚至亵衣皆饰以珠玉锦绣。各王府宫人有色者,皆选留与通,常服淫药,药燥性发,血气狂乱,御数老妇不足,更缚牝羊母猪与交。荒眈酒色,昼夜无度。及临朝,精神昏暗,俯首凭桉,唯唯数事而已。宫中起大觉殿,于内置轮藏。 出公主与尼为徒,敬礼桑门,狎侮宗庙。尝置一女子于盒以为戏,谓为时物,舁入奉先殿荐新,盒开聚观,大笑而散。倚信阉竖,与决大事,凡进退大臣,参掌兵马,皆得专之。陵辱衣冠,毒虐良善,御史皆被棰挞。纪纲坏乱,构成大祸。】——朱棣编撰奇书《奉天靖难记》

因该书种种光怪陆离之处,连满清修《明史》的史官都看不下去,没有跟着照录。平心而论,幸亏如此,否则不止是朱允炆朱允熥兄弟,不止是立朱允炆为储君的朱元璋,恐怕就连朱棣自己的声誉,也要因之被累及了。

朱标本有五个儿子,虞怀王朱雄英早夭,惠帝朱允炆并其长子朱文奎,于南京城破时不知所踪。 朱允熥先是被降封郡王,再加诸“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之罪,被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亦被降封郡王,后相继被朱棣禁锢。

永乐四年二月,东陵一场诡异大火,夺去被禁锢守陵的朱标继妻吕后和幼子朱允熙性命。「永乐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允熙)惊仆地,卒年十六。」

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和蜀藩崇阳王朱悦燇合谋,欲以建文帝为名起兵,被朱棣查办。此事后不久,未满四十的朱允熥即暴卒,不排除是朱棣为杜绝可能隐患,而暗下毒手的可能。

朱允熞同样被废为庶人,禁锢若干年后死,无子嗣。

朱允炆次子朱文圭被禁锢凤阳五十余年,即所谓“建庶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被放出,不久即死。其实同时放出的还有所谓“吴庶人”,即朱允熥之后。明英宗派了几个内使照料他们起居,每月支给米柴。但只许与其亲戚往来,出入购置衣食,而禁止和其他百姓、各王府来往,仍等同变相软禁。

按《万历野获编》的说法,到了明宪宗成化三年,朱文圭和朱允熥后裔相关人口,所谓的建庶人和吴庶人亲族,已只剩十三人,而且衣物敝尽,生活困苦。

明孝宗弘治年间,有官员上书,请封文圭后裔为王,奉朱标祀,被通政司大怒囚禁,明孝宗不以为罪而释放。其后若干年,朱允熥一脉先绝,朱文圭一脉亦绝。虽英宗、宪宗两朝“优恤”,朱标终究就此绝嗣。弘治中台州人缪恭走京师, 上书言六事, 其一请封建庶人之后为王, 以奉懿文祀。 通政司大怒, 谓 为讨死, 囚之兵马司, 以其疏上。 上不罪也。——《万历野获编》成化三年九月,南司礼太监覃包等奏:“建庶、吴庶,自天顺初安置凤阳,其带帐幔靴,俱已敝尽。又人口一十八名,岁给布缣绵絮,今死亡者五人,因而减给。所买女奴六人,俱无衣布,宜为修补。”诏下工部勘给之。时吴庶先卒,懿文太子之后,仅存建庶一人,其后释放又卒,嗣遂绝。两朝仁厚,虽加优恤,而无救于若敖之馁。——《万历野获编》

读史至此,不得不掩卷长叹,朱棣开创“永乐盛世”,文治武功甚为可观,堪为千古一帝,然而他生平最可非议之处,就是绝了其父朱元璋最心爱的长兄朱标一脉的后嗣。朱元璋岢于功臣,而厚于亲族;朱棣岢于亲族,而厚于功臣。 两父子在这点上恰好是个鲜明对比。

一直到京师城陷,明毅宗崇祯帝殉国,南明安宗弘光帝继位后,国难思忠良,才开始对有明二百余年累积的冤案统一做了平反。

包括追复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康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为惠宗让皇帝,朱祁钰为代宗景皇帝,连其皇后常氏、马氏、汪氏并上尊号和十三字谥号齐全。同时给洪武朝被冤杀的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等诸公侯;靖难时被屈杀的建文忠臣长兴侯耿炳文、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景清、卓敬;正德朝被杖杀的蒋钦、陆震;天启朝被阉党害死的左光斗、顾大章等,一起平反昭雪、追加谥号

除了朱标和朱允炆父子恢复了应有的帝位尊荣,朱允熥被追封吴悼王,朱允被追封徐简王,朱允熞被追封衡愍王。

而清修《明史》虽不承认南明弘光政权的合法地位,由乾隆帝另外给朱允炆追封了“ 恭闵惠皇帝”的谥号。但朱标的“兴宗康皇帝”因为是建文一朝就已追封,因此还是写在史书中,作为正式称号被后世史家一致认可。对这位天性仁慈、厚德载物的开国皇太子,也算是不幸中的小小欣慰了。

跟李世民比,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后算仁义了

靖难之役是一场残酷的皇位争夺战,明成祖朱棣和他的侄子朱允炆是这次争夺战中的主要人物。而这场皇位争夺战的源头,则在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儒家思想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推崇。

朱元璋最看好的皇位继承人是他确立的太子朱标——惠帝朱允炆的父亲。

如果不是朱标意外死亡的话,朱棣应该没有登上皇位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朱标的死亡,才让朱棣有了登上皇位的图谋。在朱元璋死去之后不久,早已准备就绪的朱棣就借用着藩王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变。

这场战役的最终获胜者是明成祖朱棣。作为失败的一方,朱允炆以及其兄弟至亲,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局。

朱棣登基之后,并没有选择忽视其大哥朱标的妻儿,在这位皇帝看来,稳固皇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善待敌人并不是上选的良策。

朱允炆作为曾经的皇位拥有者,得到了被火烧死的结局,当时这场大火烧了很长时间,许多宫殿也在大火之中被摧毁了。

此外,在某些野史记载之中,朱允炆的死亡一直存在着未解之谜。

这主要是因为,当年朱棣的手下进入紫禁城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几具烧焦的尸体,并没有见到朱允炆被烧死的场景。

当年有宫人指认这几具焦尸是朱允炆和他的皇后以及他的儿子,再加上当时的朱棣急于登上皇位,所以他才会以最快速度确认了朱允炆的死讯。

其余四个儿子

除去朱允炆以外,朱标还有其他几个儿子,他们分别是虞怀王朱雄英、吴悼王朱允熥、衡愍王朱允熞以及徐简王朱允熙。此外,他还有三个女儿,分别是江都郡主、宜伦郡主和宜伦郡主,这些孩子大多由常氏和吕氏所生。

其中,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在靖难之变发生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不过,在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这几个人就迅速成为了其他大臣避之不及的对象。

虽然碍于舆论压力和身份方面的限制,朱棣并没有立刻打压并惩戒这几个侄子,但他显然不会让这几个潜在的敌人一直这样光鲜亮丽的存活。朱棣在第一时间通过更改封号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朱棣把原来吴悼王、衡愍王的名称,改为了广泽王和怀恩王。

在明成祖朱棣看来,自己能够让他们保有现在的荣誉,就已经是恩赐了,这两个称号对于两人来说具有一定的侮辱性。

不过,尽管这样,朱棣还是无法对潜在的敌人完全放下戒心,之后的时间里,朱棣一步一步地卸下了这些侄子的权力,把他们牢牢地把控在京都。自此,朱标的成年儿子都成为了无权无势的无用之人。

之后,在朱棣完全坐稳皇位之后,他把这两个侄子贬为了平民。

而朱允熙作为朱标最小的儿子,却没有他的两个哥哥这样幸运,为了朱棣的大业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朱棣登基之时,由于年龄比较小的原因,他被朱棣派去给自己的父亲守灵,后来,在朱棣登基四年之后,疑心过重的朱棣还是担心他会脱离自己的掌控。

为了永绝后患,同时也是为了更快速地解决这个麻烦,朱棣派人在他居住的地方放了一把火,将他活活烧死了,与他一起被烧死的还有他的亲生母亲,也就是朱标的侧妃吕氏。

根据记载,朱允熙死去之时年仅16岁。

不过,关于放火烧死朱标小儿子的事情,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这件事情就是朱棣干的,这只是野史之中认可度相对比较高的一种说法而已。

从朱棣以上的种种行为就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大哥的这些儿子,具有极强的戒备心。这种极强的戒备心可能来源于他登上皇位的方式。

因为他自己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非常害怕这些强有力的竞争者会对自己构成威胁,这也是他会用比较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大哥后代的主要原因。

朱棣的宽容

虽然,朱棣在对待自己大哥的妻儿时并没有手下留情,但是相比于朱允炆的做法来说,他的处理方式算是温和的了,他并没有选择赶尽杀绝。

其大哥朱标的一些后代子孙仍旧存活于世,甚至还有一些隔代的小辈受到了他的赏识并得以重用。

除了这些侄子之外,朱棣对于朱标的这几个女儿也相对比较宽容。

作为新任皇帝,朱棣对于自己大哥儿子的处理,都符合基本的标准。因此,朱棣虽说没有善待自己大哥的妻儿,但也没有做到赶尽杀绝。在皇权的斗争当中,不可能有绝对的温情。

话说如果朱标不那么早逝,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明朝第一个太子朱标不死,能压制住那么多藩王吗?

假如说朱标不死的话,那么他的众多兄弟也没有人敢造反,更不会有像朱棣反了朱允炆这种事情。朱标绝对是大明王朝当之无愧的太子,也绝对是朱元璋最好的继承人。可惜因为他早逝,所以朱元璋选了朱允炆继承了他的皇位。朱元璋甚至为了帮助自己孙子铺路,怕朝中重臣干预皇权,把朝中能用的大臣杀个精光,结果朱棣造反,朱允炆就遇到了无人所用的境界,皇位就这么被朱棣给夺取了,自己也下落不明。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朱元璋对于他真的算是寄予厚望,从他一出生朱元璋就欣喜若狂。别看朱标自幼极万千宠爱宠爱于一身,但是他却从不因此骄傲长成了一个孝顺,谦恭又有才学的人。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很多朝代的君王都害怕皇子和朝中大臣走得过近,这样有可能会有结党营私的事情出现。但是朱元璋从不害怕朱标和朝中大臣走得过近,朝中很多大臣都是太子之师,朱元璋命令他们悉心教导朱标。在这些人的教导之下,朱标果然有才华有学识有治国的天赋。因为朱标在当太子的时候,他处理的事都特别的好,有些时候对于朱元璋的命令也敢于反抗,而朱元璋也是对他很放心,很多事情都默许他干。所有的藩王对朱标都是服气的。

朱标和众多兄弟关系都很好,所以说如果朱标继位的话,那么那些藩王是一定不会造反。朱允炆还是太年轻太骄傲了,他总是想着削弱自己叔叔们的权力,结果让朱棣有机可乘。我认为假使朱标继承了皇位的话,那么他一定不会像朱允炆那样急于削藩,所以他的那些藩王兄弟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和实力去反他们的大哥。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朱标英年早逝,然后朱允炆继位,结果被朱棣盗取了胜利的果实。

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

朱标如果不死,继皇帝位后,能否镇住朱棣呢?

明朝时期太子朱标的死,对当时的局势有多大的影响?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搜索 朱标 朱元璋 明朝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