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刘秀是怎么对待西汉宗室的?西汉宗室过得如何?

news.xixik.com   2019-4-15 19:41:48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而真正享受东汉宗室待遇的,实则上就是长沙王一系的舂陵侯这一支系。刘秀称帝之后,由于与汉室血脉太过疏远,而在大臣们的建议之下,将自己过继到、一系。

西汉之间,隔着一个的新朝,而正是被戏称为“位面之子”的,推翻了王莽的新朝,让天下重新回到刘家人的手中,新后的朝代依旧是“汉”,史称东汉。不过,东汉虽然名义上是对西汉的延续,也是属于,但是如果从刘秀的身份来看,似乎又太远了一些,那么在刘秀建立了东汉之后,他又是如何对待曾经那些西汉宗室们的?当时的西汉宗室,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

关于刘秀刘邦九世孙宗室这一身份的基本态度~因果关系是刘秀数年努力后获得了成功建立东汉政权才重提他自身的身世以宣扬正统性,而不是反过来:因为他是汉室宗亲所以他就容易获得成功。

要问为什么?因为到了西汉末年新莽时期,西汉的刘姓宗室后代多达“十数万人”,刘秀后来平定的刘盆子刘永之流,论血脉比刘秀近得多,可却无一不走向失败。     所以汉室宗亲打仗争天下占便宜是伪命题。

中国历史朝代表

汉朝刘姓皇族之所以是历史上繁衍人数最多的姓氏之一,是因为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就定下了子孙大封诸侯王的政策。这些诸侯王坐拥大片的土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手里有钱,自然妻妾就不会少。而且刘姓皇族还特别能生,刘邦就有8个儿子,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他的堂兄弟就达到了数百人之多。这个繁衍速度,实在是惊人。

根记载,西汉灭亡之前,被朝廷记录在册的皇族人员就达到了9万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女人为刘姓皇族生的孩子,这个数目应该也不是个小数目。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刘姓皇族的子孙人数最少有几十万人,但是大多数都已经是旁支,成为了老百姓。就比如说像刘备这样的人,就属于皇族远支,到他这一代就只能靠编草鞋赚生活了。

当年西汉景帝一个最不起眼的唐姓宫女给景帝生了最后一个儿子,名叫刘发。景帝并不重视,虽然最后封王,但却是当时湿热蚊虫多的南方地带:零陵郡,封了长沙定王。与刘发同辈的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后,刘发也开始了对子孙的分封。顺序是这样的: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县令刘钦→庄稼汉刘秀。

以上可以发现“推恩令”奇效,不过四代刘钦作为长沙定王刘发的四世孙仅已沦为县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刘钦的爷爷刘外并不是其曾爷爷刘买的嫡长子,在刘钦爷爷刘外(即刘秀曾爷爷)这一脉开始已沦为旁系,真正继承人是刘仁,继承了刘买的爵位,被封为‘舂陵考侯’。

而刘仁在汉元帝时期上书朝廷,说湖南零陵这地方瘴气重,要求将封邑向北迁移,元帝同意了他的要求,颁诏徙封刘仁到南阳郡蔡阳县的白水乡 还以“舂陵”为侯国名称。于是在初平四年(公元前45年),刘仁带着他的堂弟─巨鹿太尉刘回(刘秀爷爷)及其家族成员,搬到了新封地白水乡(即舂陵乡)。

刘仁作为舂陵考侯,其嫡长子刘敞继续袭爵,即为“舂陵康侯”。后来刘敞又生嫡长子刘祉,这刘祉与刘秀同辈,是其族兄也是舂陵刘氏的主枝,后来刘祉在刘縯刘秀兄弟“舂陵起义”乃至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中发挥了一系列的效应作用,为东汉开国的功臣之一。

再回到巨鹿都尉刘回这一脉,刘回随着其堂兄刘仁扎根蔡阳县后,虽为旁系,但子孙依然延续,生下了两子即为刘钦(刘秀生父)和刘良(刘秀叔父)。由于巨鹿都尉本身是官职而非爵位,故刘钦刘良兄弟无爵位世袭,但在舂陵刘氏的宗室影响力下,“察举制”在地方作用发挥,两兄弟双双察举成为县令,虽然档次已经很低,但好歹也算有官职傍身。刘钦即为济阳县县令(今河南兰考北),刘良为萧县县令(今安徽萧县)。

刘钦在不迟于公元前19年娶了樊娴都为妻。樊娴都就是刘秀六兄弟姐妹的生母。她是何人呢?原来,他是南阳郡中距离蔡阳县不远的湖阳县樊重的女儿,樊氏“世善农稼,好货殖”“为乡里诸姓”,樊重是湖阳大户,也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商人兼大地主。樊娴都性情婉顺,尊崇礼仪,“自为童女,不正容服不出于房”,深受族人敬重。笔者这里觉得樊娴都的出身虽然不算官宦,但也是地主大户家的女儿,刘钦能求娶樊娴都成功并与之结合,除了本身能力出众外,这舂陵刘氏的宗亲名号也估计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关于樊娴都再提几点。司马相如的绝世之作《上林赋》中有一佳句:“绝殊离俗,妖冶娴都。”樊重正是取其中“娴都”二字,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命名的。此外,樊娴都还有一哥哥为樊宏,也就是樊重之子,后来的刘縯刘秀兄弟们的舅舅,其在后来舂陵起义的行军中在湖阳一战发挥了积极作用,再后来又归附外甥刘秀的东汉政权,成为其重臣之一。

史料对刘秀父母并没有做过多解说。想来刘钦对樊娴都应该是“爱之”且“敬之”。刘钦之所以“敬”,是因为樊娴都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的父亲是南阳有名的地商人大户樊重。樊重有三大特点。一是善于经商。他依靠家族力量,在南阳把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最终达到了“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牲畜,有求必给”的地步。二是乐善好施。他时常做一些赈灾资乡之举,名声很好,宗族乡亲都对他敬重有加。三是遵礼重教。他对家族子弟的管教很严格,要求不管是男是女都要读书识字,知书达礼,养成良好的脾性,具备良好的品格。之所以“爱”,不必多言,六个孩子就是最好的回答。

刘钦与樊娴都育六个子女,按年龄排分别是:

大女儿刘黄(公元前18年─?)

二女儿刘元(?─公元22年)

大儿子刘縯(公元前16年─公元23年)刘秀大哥等人打下的江山,为何选了刘玄当皇帝

二儿子刘仲(?─公元23年)

小儿子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

小女儿刘伯姬(公元前2年─公元30年)

(这里说一句:按以往各类教授专家学者出刊的研究挂光武帝刘秀的书籍来看,刘秀都标记出生于公元前6年,即汉哀帝建平元年的。这几年网上普遍各大搜索引擎都认为刘秀是出生公元前5年,争议颇大,本文这里按公元前5年算)

以上排序可看出,刘秀在家中按年龄排老五,算是家里比较小的。故而童年早期也算是颇为享受家里的温暖,无论是父母还是哥哥姐姐都很关心他。

这里还有一个出生时的插曲:当时生樊娴都生刘秀时,刘钦任济阳县县令经过汉武帝时期修的行宫。因为是先皇帝的行宫,谁也能住进去,就经常封闭着。而刘钦感到自己房舍不够显贵,就在刘秀即将出生时,打开行宫后殿住了进去。然后最玄乎的来了,刘秀出生当晚,有红色光芒照于室中,刘钦感到诧异请来算命先生王长占卜,王长认为这是好兆头。(这段笔者认为算是史学家神话开国皇帝的惯用附会夸大之言了,刘邦的出生也同理 大家看看就好)。除此外,《后汉书》也记载说“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而光武曰秀”。意思说:刘秀出生当年,济阳县喜获丰收,出现了一个茎干上长九个麦穗的嘉禾,于是给其取名刘秀。

讲道理,“一茎九穗”算是仙麦了吧,反正笔者从没听过这等稀罕事。这无疑是后代史学家对一代明君的溢美之词。当然刘钦给小儿子取名“秀”,无疑也有望子成龙,期待刘秀能够出人头的意思。

从公元前5年到公元3年,即刘秀出生至9岁。发生了一些事,但史料肯定捡重点不可能一一记叙,故一笔带过。笔者这里按照后面的史料倒退可知:刘秀大姐刘黄,二姐刘元出嫁都在这个时间段,其中小妹刘伯姬也于公元前2年出生。这里关于刘黄的出嫁情况不明(据说就在湖阳,后来刘黄也被封为湖阳公主),但刘元很清楚。刘元嫁到了南阳郡新野县的邓晨家。

邓晨何许人也?他在新野的来头可不小,邓晨字伟卿,出身于一个“世吏两千石”的官宦家庭,其曾祖父邓隆官居扬州刺史,祖父邓勋任交趾刺史,其父邓宏为豫章都尉。到了邓晨这一辈,虽无官职,但在新野也是有些排面的大户人家,至少也是个小地主级别的。(当然新野最富的还是阴家)

有人可能会好奇,按照这邓家排名,刘元怎么嫁过去的,感觉不是门当户对啊?这里笔者提醒啊,别忘了这会刘钦还活着啊,县令之女不至于卑微到新野一个小地主家都看不起,而且还有舂陵刘氏这张门面呢,最后还有同为地主的湖阳大户舅舅樊宏乃至外祖父樊重的支持,想来成就这段联姻不算难事。╮(╯_╰)╭

到了公元3年,一切都变了。刘秀的苦难期开始。当年从济阳县调任南顿县的刘钦在任上突然因病去世。要知道,封建社会下,男女不平等情况下,男性就是家庭的顶梁柱。刘钦从济阳调任南顿县,他的一大家子从樊娴都到刘縯刘秀三兄弟和小女儿刘伯姬都跟着换地方生活(彼时刘黄刘元已出嫁住在婆家),本质上是依靠男性家主的生活。刘钦的去世,对已经19岁的刘縯和小一些的刘仲影响不算大,但对9岁的刘秀和5岁的刘伯姬来说,失去的不仅是父亲的关爱,还是温暖家庭的破碎,经济来源的消失。在匆匆办完刘钦的丧事并随母亲樊娴都将棺木送回蔡阳县的舂陵后,在任萧县县令的刘钦的弟弟刘良也听闻消息赶了回来。

这里对刘良简介一下:刘良字次伯(公元前25年-公元41年)。从年龄可以看出,由于刘黄(公元前18年生)作为这位刘次伯的大侄女出生时候,刘良这个叔父才7岁。故可以推断刘钦作为刘良兄长,至少比其大十岁左右。(男子17岁左右生孩子那时候蛮常见)。

话说回来,彼时28岁的刘良赶回舂陵奔丧以后,笔者推测这里他与樊娴都这个嫂嫂估计有一番关于家庭成员去向的商议。商议怎么进行的没法弄清,总之结果如下:9岁的刘秀,5岁的刘伯姬,19岁的大哥刘縯乃至小一些的二哥刘仲都由叔父刘良接管进行抚养。这也就是《后汉书•光武帝纪》里的“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的结局。之后刘秀四个兄弟姐妹就由刘良带去了他任职的萧县抚养,在那里度过了5年也就是公元3年-公元8年。关于樊娴都的去向,历代记录东汉这段的史书例如《东观汉记》《后汉纪》《后汉书》等皆没有记载。现代的专家学者认为”樊娴都回到了湖阳樊氏其母家”这一观点笔者这里比较赞同的。毕竟刘良已经帮忙承担了照顾兄长孩子的责任,她不能再把自己寄居刘良家,刘良也自己有妻子孩子要抚养照顾。故猜测樊娴都回归母家这一推测无疑是合理的(实际上那个年代她也没别的去处)

公元3年-8年,在刘秀9-14岁生活于的这段时间。刘良给其找了老师启蒙,并入学了“小学”(非现代意义上的小学)。与此同时,已处于19-24岁的大哥刘縯乃至稍小些的二哥刘仲也在此时期纷纷娶妻生子。(史料后段倒推,无准确记载)

在公元9年,发生了不小的一件事:王莽篡汉。由摄政的“假皇帝”在一番“禅让”下变成了新莽的真皇帝

这对刘姓宗室无疑打击巨大,本来宗室成员的一份“救济金”再也领不到了,刘秀在萧县一大家乃至舂陵刘氏也受到了负面影响。原本值得光荣的宗室身份现在变成了“前朝废刘的后代”,政治影响力和威望再也没有了。

为什么说之前有政治影响力呢?想必大家都听过强项令董宣的故事。里面的光武帝刘秀本要放过董宣,湖阳公主刘黄说了一句“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然后刘秀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出自《后汉书.•酷吏列传•董宣》)短短几句,信息量可不少。这里不讨论刘秀的宽厚,只探讨刘黄的这番话。

之前网上遇到人曾抓住这段话不放,坚决认为刘秀家大业大有势力,肯定是豪族地主。“都敢藏匿逃犯,官吏都不敢上门抓,这算什么农民布衣?”“明明是黑社会老大啊 ”云云之类。这里笔者觉得依然认为得搞清楚到底什么促使了这种情况和这种情况产生的时间性。很明显,刘黄作为刘秀大姐不会撒谎和张口就来,那就印证了其真实性。故这件事一定发生在王莽篡汉前(公元9年前,也就是刘秀14岁前),舂陵刘氏还有政治影响力的时候。那会蔡阳县县令对舂陵这帮“汉室宗亲”很多事情只要不太过分,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求相安无事,毕竟舂陵主脉这还住着一位袭爵的侯爷。舂陵刘氏同气连枝,族内互相扶持不必怀疑,刘秀做这种事如果没有这张旗号想必不太可能,而官吏们在县令授意下自然不会随便得罪其族人。除此外,根据笔者上文的记叙,大家可知,刘秀从出生到王莽篡汉前也就回了一趟蔡阳县舂陵,其他要么待在济阳,南顿,要么和叔父在萧县,如果“藏匿逃犯事件”发生在舂陵以外的地方那更不必反复纠结这个,毕竟县令之子或者侄子还是没那么容易抓的。

为什么笔者认为刘秀“藏匿逃犯”是在王莽篡汉前靠着舂陵刘氏的影响力呢?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公元20-23年这段刘秀从长安太学回到舂陵,结果受大哥刘縯“好侠养士”藏匿逃犯的事件波及,连同刘秀都遭到官府通缉。刘秀逃到南阳新野的二姐刘元家避难,本来“避吏于新野”很安全,但刘秀耐不住在二姐夫家吃白饭,于是出去卖粮。结果遭遇了“光武微时,尝以事拘于新野,晔为市吏,餽饵一笥,帝德之不忘,仍赐晔御食,及乘舆服物。”(见《后汉书•樊晔列传》)。这里的刘秀在新野还是被当地官吏发现了,然后抓进大牢了,至少也是拘留(好惨一男的,继西汉宣帝后又一个蹲过号子的皇帝,算是黑历史,可能比汉宣帝心情更不好,毕竟人家是几个月进去,4,5岁出来没啥印象了,刘秀这时候25上下估计很难忘的回忆。)史料只说了樊晔在刘秀蹲号子期间快饿死时候给了他洱饼充饥,没说他在里面呆了多久,谁救他出来的。笔者这里推测,只可能是新野的二姐夫邓晨找人将刘秀捞了出来,毕竟邓家在新野还是有些脸面的小地主家庭。刘秀在里面待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至多几十天。

总结:这个事件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刘秀如果真的自家或者自身是豪强大地主或者小地主的势力,怎么会被新野的官吏抓进去?除此外,也反映了舂陵刘氏在新莽政权下的“人走茶凉”,再也不复西汉时期的政治影响力乃至威望,其族人在公元9年后的地位下降明显,已于普通百姓农民无区别,藏匿逃犯的事新莽政权下的县令可不会容忍。

到了公元11年-15年这个阶段。刘秀处于16-20岁的时期,依然以种地为主。《后汉书》说“性勤于稼耕”,当时的刘秀一味关心操务农事,不太关心政治。刘秀在这个时期依旧与其小妹刘伯升住在叔父刘良家,且闲暇之余常去新野二姐刘元家玩,与二姐一家感情深厚。彼时的大哥刘縯和二哥刘秀随刘良来舂陵后纷纷带着妻子儿女自立门户。而此时已27岁的刘縯也于族兄刘嘉前往“长安游学”成为太学生,在公元15年左右又回到舂陵。

此时的刘縯已经有了初步的理想抱负,所以有“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这里可以看出,刘縯在暗地里又开始养侠客一类,笔者推测他虽然不屑于弟弟刘秀忙于耕作,但他自己的生活来源一定还是源自自己的土地,毕竟不是地主的情况下,养侠客养自己一家,刘縯不可能靠着舅舅樊宏这类大户天天接济或者指望刘秀种地养活自己,归根到底他只是觉得自己种地也憋屈,发一番牢骚罢了。当然,这里需要指出,刘縯刘秀的兄弟感情很好很深,刘縯并未对自己这个三弟有什么看不起,如果真看不起,后来22年的“舂陵起义”他也不会伙同刘秀了,他自己对刘秀的能力还是肯定的,这里笔者看来只是调笑刘秀眼界太窄而非恶意。与之相对的,刘縯对自己的二弟刘仲那是不太看得上,这位刘仲与汉高祖刘邦的那个兄长刘仲一样,为人沉默寡言,唯唯诺诺,只会耕作。在《后汉书》《东观汉记》中均对他一笔带过。

在刘秀长大至公元15年(即秀20岁)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除了早期的父母刘钦樊娴都,叔父兼养父刘良给了童年乃至少年的刘秀慈爱的关怀。比刘秀大了不止十岁的大哥刘縯与二姐刘元因平时照顾弟弟颇多,也给了刘秀“父亲母亲”般的关怀,造就了刘秀的重亲情乃至感情。除了其中相处较少的大姐刘黄和说话较少的二哥刘仲外,刘秀对另外三人大哥二姐小妹极为重视。后来这三人的丧命给予了刘秀心灵上的重大打击乃至崩塌。

在公元15年,20岁的刘秀继大哥刘縯后,前往长安游学长见识,适逢王莽时期的太学扩招,于是从师于出自庐江的中大夫许子威学习《尚书》,与刘秀同去的还有舂陵的的发小朱佑(后来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彼时在长安还认识了邓禹,强华,严光等一系列有趣的人和事以及刘秀勤工俭学的故事,这里暂时略过,系列专栏再详细讲。刘秀在长安大概待了不超过5年后回到舂陵,回到老家干嘛?他的选择是继续耕作。此时的时间线来到了公元20年。这时候的刘縯已经36岁,刘黄刘元依次加一岁。

在两年后的公元22年,刘縯刘秀“舂陵起义”的过程中,舂陵军在与绿林合并后连克新野,唐子乡,棘阳后开始有些自大,在错误的攻克首城宛城的方案下,在小长安(也叫小长安聚)这一地方遭遇梁丘赐的伏兵,这一仗极为惨烈,绿林舂陵的联合军几乎十之八九被围剿,随军死去的家眷老幼不计其数。其中刘秀的二姐刘元连同她三个女儿全部丧命,二哥刘仲全家被杀,舂陵刘氏宗室亦有数十人被杀。这里要说明的是,二姐刘元的对刘秀的刺激是极大的,笔者这里盘算这可能是刘秀一个永远的心结。因为当时情况是:乱军冲散部队,刘秀寻得小妹刘伯姬,二人骑着一匹马逃生途中,刘秀又发现了二姐刘元和其三个女儿 要带着她们一起走。刘元危难中看到亲人本喜出望外,但很快冷静下来:一匹马怎么带着六个人逃命?这时候她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她挥手毅然喊道“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出自《后汉书•邓晨传》)意思是:你和伯姬快逃吧,目前已经救不了我了,千万不可干那种谁也逃不掉的傻事啊!话音刚落,新莽追兵已经来了,无奈下刘秀只好催马逃走,而刘元和三个女儿全部被杀。

刘秀登基后,立即封大哥刘縯儿子刘章刘兴二人为王,并允许待在宫中视如亲子。并于公元39年追封大哥刘縯为齐武王。

在公元26年,即刘秀登基次年,封大姐刘黄为湖阳长公主,封小妹刘伯姬为宁平长公主。将刘伯姬嫁于固始侯李通为妻,刘伯姬于公元30年因病去世,时年32岁,彼时刘秀35岁。大姐湖阳公主死于何年史料无记载,最后结局为两任丈夫死后自行出家。

这里需要提及,住在湖阳的樊娴都在公元22年“舂陵起义”同年已去世,推算死时年龄超过55岁。叔父刘良也于公元41年病逝,享年66岁。

今人看汉末三国题材,都会觉得相比曹操、孙权来说,刘备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于有汉室血统。但是刘备的汉室血统源于西汉中山靖王的庶脉,而当时大汉王朝却是刘秀建立的东汉东汉虽名义上继承了西汉,实际上却是刘秀自己奋斗开创的。这也是后人为何将汉朝分为西汉东汉(或前汉与后汉)的原因所在,那刘秀是如何对待西汉宗室的呢?

有两支西汉宗室跟刘秀最为密切,一支是长沙王一系,刘秀就源於该支的庶脉(舂陵侯庶系)。另一支是真定王一系,这一支系对刘秀取得天下帮助极大,刘秀的第一位皇后就是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刘秀的原配妻子是,两人极为恩爱,未得志之前的刘秀有两大心愿,一是:仕宦当作,二是:娶妻当得阴丽华。

但刘秀的第一位皇后却并非阴丽华,而是郭圣通(论血缘关系,郭圣通为刘秀的远房外孙女)。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初刘秀在河北打天下的时候,而缺乏势力根基,依靠跟真定王刘杨的联姻,才在河北站稳了脚跟,进而得以击败王郎及铜马等起义军。因此,刘秀的势力才得以坐大并最终取得了天下。

即便是这两支西汉宗室,刘秀对待他们的态度又如何呢?据《后汉书·光武帝传》记载:十三年二月丙辰,诏曰:长沙王兴、真定王得(刘杨之子)、河间王邵、中山王茂,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以其服属既疏,不当袭爵为王。其以兴为临湘侯,得为真定侯,邵为乐成侯,茂为单父侯。其宗室及绝国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

也就是说,即便是血缘上与自己有源流的长沙王一系,还是有功于自己、并有姻亲关系的真定王一系,都一律被降封为侯。这也并非是刘秀薄待西汉宗室,而是刘秀是以汉室旁支庶脉的身份,再造了大汉王朝,已经与那些西汉宗室在血缘上太过疏远了。

刘秀为的七世孙,按过去的宗法,与那些西汉宗室早已经出了五服(按礼法,意指:出了五服就不需要为对方服丧。实则已经不属于亲族了,已不在刑法株连之列)。

而真正享受东汉宗室待遇的,实则上就是长沙王一系的舂陵侯这一支系。刘秀称帝之后,由于与汉室血脉太过疏远,而在大臣们的建议之下,将自己过继到、一系。

据《东汉书·张纯传》记载:……(张)纯以宗庙未定,昭穆失序,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帝从之。

也就是说:在宗法上,刘秀将自己过继到了汉宣帝、汉元帝一系。但在血缘上,刘秀是出於长沙王舂陵侯这一支系,而别立了宗庙。从其父南顿刘钦,上到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换句话说:也就是舂陵节侯刘买这一系,才是刘秀的宗族。

在《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中,这七位王、侯,分别是齐王刘縯(刘秀长兄)、赵王刘良(刘秀之叔)、刘祉(舂陵侯嫡系,被晋封为王,其父舂陵侯刘敞)、泗水王刘歙(刘秀的族父)、安成侯刘赐(刘秀族兄)、成武侯刘顺(刘秀族兄、舂陵侯刘敞)、顺阳侯刘嘉(刘秀族兄,其父为舂陵侯刘敞之弟)。

《后汉书》中所列之宗室,皆为长沙王的舂陵侯一系,也唯有这一系才真正符合宗室的礼法。可见西汉宗室在东汉时期,并没有获得原有的宗室待遇。只是因为刘秀在名义上承继了西汉,才没有将他们的爵位给彻底废除,而只是恩降为侯。至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在东汉就更了,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庶脉,在时期,刘胜之子刘贞(涿县陆城亭侯,刘备的先祖)就因坐酎金失侯而沦为庶民了。

兄性格张扬遇凶,弟深沉内敛称帝

——刘縯与刘秀

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运转了二百多年后,开始走向衰败,那已是西汉的晚期。而恰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凡的、有理想有抱负、欲进行一番带有空想社会主义改革性质的人物,他叫王莽。王莽凭借着他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皇后、他伯父王凤是大司马的角色、更靠着他自己处处时时小心谨慎做人办事、为人极其谦恭而赢得了上下左右的拥戴的人际关系,渐渐把持着朝政,在各方面条件充分成熟后,他当仁不让地取刘氏之汉家天下而代之,于公元8年建立了一个短命的王朝——新。

但是王莽上台后,太急于求成,满腔热血、一腔情愿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土地与货币问题上,在对待大地主与奴隶的问题上,脚步都迈得很大,他想剥夺豪门贵族的土地,给无地的贫苦农民,这本是很好的想法,可是他的措施刚一出台,就遭到了那些有权有势者的强烈反对,既得利益者们怎么可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利益?所以,到头来大地主的土地没有减少,贫苦农民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土地,社会矛盾反倒更加尖锐复杂。王莽是在一种不可为而非去硬为之的情形下推行他的新制,结果自然是以失败告终。王莽的失败,是他单纯的理想主义的失败,是带有极浓重的悲剧色彩。但是,后来许多人多是把王莽的品格拿来进行指责和讽刺,说“王莽谦恭为篡时”,把他夺得刘家天下看成是不可宽赦的罪行。然而,这样的观点不过还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说话,假若中国的历史一开始就是谁也不改变,那么现在的社会应当黄帝的天下吧?那皇帝应当永远姓姬吧?当然,这需要专门给予评说。

就是在王莽当政时,社会的动荡加剧,矛盾突出,各地开始爆发规模不同的起义。当时有两支比较大的起义军:一是王匡王凤领导绿林军,他们主要活动在湖北一带;另一支是山东莒县樊崇领导的义军,这支军队的将士由于都将自己的眉毛染成红色,以便在战争中好分辩,所以称为“赤眉军”。就是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下,居住于今天湖北枣阳、当时称南阳蔡阳的刘縯与刘秀兄弟应运而起,他们自己先是单独起义,后卷进另一支大军中,开始了推翻王莽统治、创建新政权的征程。

追根究底,刘縯与刘秀还是皇室后裔,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当年汉景帝的一个儿子刘发被被封为长沙令,后来不知怎么有一支就到了到南阳一带,也就是刘秀之先祖了。到了刘縯与刘秀兄弟成人时,他们家道虽已衰落,可其父亲刘钦好歹还是一个县级领导干部,在当地也拥有一定的权力与影响。另外,他们家在长期的一代代延续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田地,所以在当地算是富家。刘秀兄弟三人,他排老小,刘縯是大哥,二哥与刘邦的二哥重名,叫刘仲。这刘仲没有什么名气,也没什么作为,一般史书上对他很少提,但刘縯与刘秀这哥俩都却是非凡人物,在历史的上名头很大很响。

刘縯与刘秀虽是亲兄弟,可性格完全不同,有点类似于霍去病与霍光——一个张扬外露、毫无城府,直来直去,豪气仗义;一个则深沉不露,小心谨慎,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为人低调,平时不显山露水。史书上说刘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而平时默不作声的刘秀,在家里除了读书,就是下田劳作,他所经营的田地里的庄稼比别人都好。为此,他大哥还嘲笑他,说他胸无大志,怎么如同高祖的二哥一样没出息,就知在田地里忙碌?然而,历史上那些最后成大事业者,往往并非整天神采飞扬的人,而是有闷劲、有眼光、有坚持、有意志力的人。这一点,或许刘縯并不晓得。

刘秀在老家务农了一阶段,到20岁左右他决定去都城长安看看,并在那里求学,使自己的视野更开阔,学问更精进。长安归来,他仍安心于农田生产,但此时的刘秀对《尚书》已经通晓,对天下大义也已明了,他在静静地等待时机。

在刘氏老家南阳率先起义的是刘縯,而他之所以能够迅速组成义军举事,还有一个小插曲:刘秀的一个姐姐刘黄嫁给新野豪强邓晨,邓有个铁哥们叫李守,这李守虽是在新朝当官,可他是个明白人,感到时局将有大变化,曾对他儿子李通说:新莽长不了,刘家肯定还会起来的,我们应当做他们的帮手。李通牢记父亲的话,就希望能帮助姓刘的重夺天下,他自己也好弄个大官当当。到公元23年,绿林军的一支也打到了南阳一带,李通的叔伯兄长李轶说:现在四方都起事了,汉室看来要兴起来。咱们南阳就数刘縯刘秀家是宗室,他们哥俩又特别精明能干,保准将来能成大事。咱们不如去找刘縯商量,赶紧将此事促成。

刘縯早有起兵之心,李氏兄弟来找他,正合他之本意。他随之召集平时经常在一起喝酒议事的一群朋友,大概约一百多人,他对他们说:王莽暴政,百姓难以生存,理在各地豪杰纷起,这是天亡新朝之机,也是恢复大汉天下之良机。就这样,南阳的起义算是在 刘縯的号召下举行了。

可是,起初参加起义军的人数并不多,不少人都在议论:那刘縯平时冒冒失失的,没什么大数,他弄了这么一支队伍能行吗?参加义军,弄不好是要被杀头的?就在这时,乡亲们看到了平时小心谨慎的刘秀穿着大红军装参军了,加入了他哥的起义军中。这消息立马在乡里四周传开,大家都知道刘秀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参加的事一般没问题。就这样,在刘秀的感召带动下,乡邻们参加义军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快聚集了七八千人,形成了初步规模。这一年,刘秀28岁。

凡是造反起义,与朝廷作对,那必得付出代价。刘縯与刘秀兄弟起事也不例外,先是因情报不通,李通一家除他本人外,64人被官府杀害。后在起义的过程中,刘氏兄弟的姐姐、妹妹、刘秀二哥刘仲一家的几十口人也都惨遭屠手。但在付出血的代价的同时,起义军也有收获,刘秀亲自斩新野县令,夺得不少财务,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关键是声威在扩大。那时候,在距他们这支起义军不远,还有两支,一是平林军,一是新市军,这两军很快形成一股势力,超过了刘氏兄弟的队伍。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推翻王莽的统治,刘氏兄弟决定与平林、新市军合并。那两支军队的实际操纵者是陈枚,他是个狡猾的家伙,找了一个叫刘玄的人挂名,因为刘玄与刘秀兄弟同辈,也属汉室宗族里的人,可这刘玄一切都要听命陈枚。在陈枚的操纵下,决定立刘玄为皇帝,定国号为“更始”。

刚开始时,刘縯曾表示反对,他手下的人也想拥他称帝,可平林军那些将官们深知刘縯性格张扬,桀傲不训,在他手下任事肯定不会太轻松,所以极力推刘玄为帝。刘縯后来为了维护大局,也就答应了那种安排,刘玄当了皇帝,他自己则当上了“大司马”。但不幸的事随之而发生,刘玄手下的那些人调拨事非,造谣刘縯与他的一位心腹刘稷图谋不轨,欲要造反,逼刘玄将他们杀死。其实,此前就有过几次杀机迹象,有人也劝告过刘縯要小心注意,怎奈这个直率的人,没有什么心机,看人不准,还一味相信刘玄与那伙人,最终导致了这样的惨案下场。

一个起义的发动者、领导者,一个很有魄力的一代英豪刘縯没能看到王莽的灭亡,更没看到他的弟弟开创的东汉王朝,进入到光武中兴之美好阶段,就早早离开了人世。就在哥哥被杀之前,刘秀指挥义军在昆阳大败王莽的42大万,消灭了新王朝的主力部队,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这一战刘秀不但亲自指挥,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表现出他的高超指挥艺术及同广大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让他赢得了极大的威望。

更始帝刘玄杀了刘縯后,又暗中派人去监视刘秀,看看他有什么反应,若是表现出悲愤或不满的样子,那也要杀死。然而,刘秀在闻知大哥死于非命之后,内心如刀绞般痛疼,可表面上却平静如水,不动声色,以前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看不出他有半点的不满情绪,这样更始帝就放松了对刘秀的看管,并允许他带一支军马到河北去征战。河北之行,让刘秀终于逃出了刘玄等人的手掌,他得到自由的空间,开始了自己的宏图伟业。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到河北后,刘秀的势力迅速发展壮大,他原本不想过早称帝,可其手下的大将耿纯劝他说:这么多兄弟跟随你南征北战,还不是想着将来弄个一官半职?你若不称帝,那下面的人怎么安置?听了这一席话,刘秀才感到事态严重,当不当皇帝,原来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还牵涉到许多人。就这样,在公元25年,他先是在今河北柏乡这个小地方登基即位,后都城搬到了洛阳,仍称“汉”。后来人们为了将刘秀所建的“汉”与刘邦所建的“汉”相区别,就称为“东汉”或“后汉” 。

刘秀建东汉时,王莽虽然完蛋了,可是当时天下并不太平,还有好多割据势力,最大的有赤眉、绿林起义军,及隗嚣与公孙述的地方政权,而各地自称为帝或王的也不下几十个,天下一片混乱,百姓苦不堪言。刘秀称帝后,用了12年的时间,把各地的割据者一一消灭,最终统一天下。在这一征战的艰辛过程中,刘秀本人表现出在雄才大略,无人能相比,而他手下的以邓禹为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个个都是非凡的人物,都立下赫赫战功,这些人都被绘成图画,以作永久的纪念。

刘秀当皇帝后、特别是一统天下之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他简化机构,裁减冗员,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了内地各郡的地方兵;他提倡儒学,表彰气节,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并册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以示尊孔崇儒;他恢复西汉初年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采取种种措施,促进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民展。由此,在他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和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机器运作顺畅,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勃勃生机,故人们称那一时期为“光武中兴”。

这里的“兴”,有再兴西汉“文景之治”的意味。所以,诸葛亮、曹植等人都认为,光武帝刘秀比汉高祖刘邦在治国方面更伟大。而毛在读东汉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过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毛深通中国历史,他的这一评说我看极为客观公正,用这三个“最”来概括刘秀,那也是说到了骨子上。就这三方面而言,刘帮的确远不好刘秀。而另一方面,毛泽东还没有看到,或不愿看到,那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秀,在治理国家、在重视人才与社会经济方面的本事也是很少有人可以相比的。而毛自己恰恰在这方面是个极大的欠缺,他是打天下的能人,而非治天人的高手。刘秀不但能打天下,还能治天下,仅就这两个方面来看,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那的确是第一人。况且,作为开国之君,他没有大杀功臣,他轻松掌控天下之局势,从容化解各种矛盾,重用各方面人才,使社会平稳地向前运转,这一切无不证明了他是一个有思想有理念有办法的人。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搜索 刘秀 西汉宗室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