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为什么隋唐是胡人的谣言至今还存在?

news.xixik.com   2020-5-6 19:58:45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关于隋唐一直有个传闻,隋唐其实是胡人政权,杨坚、李渊、李世民有着胡人血统,这个传闻又是否属实呢?很多人拿着所谓的说北朝时期册封他们六镇的事情说事,还拿什么所谓赐名这种人人皆知的幼稚言论说他们本来就是叫这个名字的,可谓是极其可笑,那真相到底是如何呢?

比较著名的说法是:“北狄夏,东夷商,西戎秦,南蛮汉,柔然隋,鲜卑唐,沙陀宋,蒙古元,回回明,满洲清”。意图很明确:那就是证明中国历史上所有优秀的东西都和汉族无关,让汉人怀疑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杨坚是胡人还是汉人?

关于杨坚是不是汉人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纠纷,有人说他是汉人,有人说他是北周贵族,所以是胡人,杨坚,鲜卑姓为普六茹,汉姓杨,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弘农郡华阴人,现指陕西省华阴县,是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跟着北周太祖起义关西,因为屡获战功,所以被赐姓为普六茹氏,所以杨坚就是姓“杨”。

中国历史朝代表

当时中国北方经过胡汉通婚,所以都是鲜卑、汉人、蒙古和突蹶的混血人种,当时为“五胡乱华”之称,所以杨坚有鲜卑族人的血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而且胡人不是外来的,原来就是杂居,只不过在当时,大多数是汉人掌权,所以大部分都忽略不计了。

“普六茹”是鲜卑族原来的大姓,杨坚本姓杨,后来因为立功才被赐姓普六茹,而杨是人的姓,而杨坚的母亲是鲜卑族人,因为当时胡汉通婚的关系,只是联姻之后,女嫁男之后所生下的孩子应按父姓,不是按母姓的,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规矩,子女都是按父姓命名,而杨坚顶多算是汉族和鲜卑族的混血,在当时的中国古代王朝的基本原则就是看文化不看血脉决定血统,杨坚的父亲杨忠是汉人,所以杨坚的正统是汉人毫无疑问,如果要看血脉来决定的话,那么雍正皇帝的生母是蒙古人氏,难道大清朝就是蒙古族的王朝了吗?有人纠结满清的血统问题吗?真的很无聊。

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隋书》

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乃是杨坚之父杨忠,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其中的一个(八柱国:影响了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几百年),建功无数,是国家的顶梁柱,封号随国公,杨坚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如何做官,后来父亲死了之后,杨坚便继承了父亲杨忠的爵位,后来又娶了独孤信的女儿孤独伽罗为妻,于是杨坚又多了一个坚固的政治后盾,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杨坚不但是上层强而有力的军事统帅,而且还是皇亲国戚,所以在政治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二十多年之后,杨坚已经成为了骠骑大将军,成功的坐上了大兴郡公的位置,北周宣帝因病驾崩之后,当时还很年幼的静帝便继位了,杨坚看静帝还很年幼,于是便勾结官臣伪了道诏书,计谋得逞之后,杨坚任辅政大臣,独霸朝政,总揽军政大权,后来又铲除了北周宗室里实力极强的“五王”,又镇压了尉迟迥和司马消难等人的兵变,在581年二月,北周静帝被迫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登基后定国号为大隋,是为隋文帝。

杨坚登基以来,在军事上攻灭了陈国,并把分裂已久的中国统一了起来,被世人尊称为圣人可汗,在政治上先是开创了选官制度,发展了经济文化,为中国的盛世做了很大的贡献。

八柱国家荣耀——隋唐英雄起源本传乱世英雄谱

唐朝是中国最为强盛的几个王朝之一,李渊率领着他们的家族,承接着“西魏--北周”一系的发展,建立起了一个囊括农耕地区和游牧草原的庞大帝国,以此名垂青史。因其知名度在世界上达到了顶峰,故此华人也有唐人之城,在许多国家也有着唐人街的存在。

唐代彩绘骑马胡人俑

一直以来,关于 李唐皇室的血统颇有争议,说李世民有有些人为了突出胡人血统和胡人文化的影响,甚至直言李世民就是胡人,鲜卑血统,因此是鲜卑人。而李唐王朝就是一个胡人建立起来的王朝。事实上我们真的可以直接将唐朝皇室看成是一个胡人家族吗?可以将汉族人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看成是由胡人建立的吗?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形象

李唐皇室都宣称自己是陇西李氏的后人, 李渊祖父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八柱国之一的 李虎,而李虎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武昭王)的六世孙,再往上追溯,汉朝飞将军 李广也是李渊的先祖。

这已经被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论证为自抬身价的说法,但是陈寅恪先生也没有言之凿凿说他们就是鲜卑人。

对于李唐皇室是鲜卑人的说法一个算是比较有利的证据是,他们祖上有位叫 李初拔古的人。

鲜卑骑兵俑

可是,光靠名字并不能断定这个人是汉人还是胡人。

因为,宋景公在《史记》中名字叫 头曼,相同的是匈奴冒顿单于的父亲也叫头曼;南北朝时,兰陵萧氏作为文化高门还有个 萧摩诃,看名字这不像汉人,倒像印度阿三。

是以,我们有必要厘清真相,即 李唐皇室究竟是汉人还是鲜卑人?

隋唐建国前北方弥漫的胡化氛围

中国北方在经历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分裂割据之后,终于由强大的鲜卑拓跋部完成了统一,建立了北魏政权。就像所有北方游牧民族占据华夏衣冠土地之后所做的那样,处于统治集团的鲜卑人也开始了他们的汉化过程,试图自居华夏正朔,建立自己政权长久统治的合法性。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汉化的激进政策,正是这一汉化过程的集中体现。

鲜卑人自己的民族传统又反过来抵抗这种汉化。北魏在北方设立的六个军镇来守备更北方的柔然的鲜卑人和胡化的汉族人们,也就是所谓“六镇鲜卑”,面对着首都南迁,汉化鲜卑地位日隆的局面,不得不生出“处世无入朝之期,在生绝冠冕之望”(《魏书》卷九十四《抱嶷传》)的感慨。

六镇和北魏前都城平城的关系,正是这里的鲜卑人升迁无望,才酿成的六镇反叛

出于对这种现状的愤怒和不满,六镇鲜卑酿成了一场影响北魏存亡的动乱,最终直接导致了北魏统治集团的分裂,变成了东西两魏相互对峙的局面。举足轻重的六镇鲜卑则大部分归入东魏,日后被胡化的汉人高氏所篡,成为了北齐;一小部分归入西魏,日后又为宇文氏所篡,是为北周。六镇鲜卑就是这两大对峙集团的统治核心。

六镇起义导致北魏分裂后的东西对峙

北魏的分裂就是鲜卑传统对汉化过程的一次巨大反动,这个过程在北方得以弘扬的就是鲜卑的胡人文化。而李渊的李氏家族就是在这种汉化过程停滞、胡化过程再起的两魏时期得以发展和崛起的。

○“胡风汉雨”中成长起的杨隋李唐皇室

李氏家族在太原起家,承接着“西魏--北周”这一脉络而来。北周后来依据自己占据的关陇一隅,最终打败了拥有大多数六镇鲜卑、军力无敌于中原的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之后周隋革命,最后由隋朝代表着“西魏--北周”集团统一了全国。因此位于关陇的“西魏--北周”系统的文化氛围对李氏/杨家家族的塑造至关重要。

所谓的“关陇地区”所在地

建立西魏势力的宇文泰为了能在狭小的关陇之地发展自身来和北齐与南梁抗衡,依陈寅恪语,建立了一套“关中本位政策”,最大限度地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最大程度地塑造相同的自我认同。一方面以六镇鲜卑为核心建立了“府兵制”,用鲜卑的制度治军,彰显了其鲜卑本位;另一方面又自我标榜为汉文化真正的发祥地,直接采用古老的《周礼》进行自己的官职设置,来收拢汉族士大夫的欢心。

同时“关中本位政策”还改入关的汉人和汉化的鲜卑人的籍贯为关陇地区,来塑造关陇内汉人和鲜卑人的自我认同,加强整个政权的凝聚力,例如李渊家族就从中原的赵郡改入了关陇地区的狄道;又恢复了曾被改为汉姓的鲜卑人的胡姓,赐给汉人胡姓,例如李渊家族就曾被赐胡姓“大野”。综合言之,“关中本位政策”的核心就是“胡汉双轨”来综合胡汉文化,共同以关陇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核心。

胡汉双轨在“西魏--北周”系统中至关重要

因此与其说李渊家族成长在一个胡人环境中,不如说李唐皇室更多的成长在一个胡汉传统杂糅、共同影响塑造的文化环境当中。

○隋朝、唐朝王室自始至终都以汉人自居

如何评定当时的历史人物属于汉人还是胡人,血统当然是其重要标准之一。以此观之,杨隋从杨坚、杨广、配偶孤独氏、萧氏(汉人);李唐王室从李渊父亲开始到李世民,配偶分别是孤独氏、窦氏和长孙氏,都是确定无疑的胡姓。依此说杨广、李世民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胡人血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时的民族评定是否应当用血统来下定论?

东魏的高洋篡位之后,曾问:“治国当用何人?”身为汉族士大夫的杜弼就回答说:“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高洋就以为这是在讥笑自己。(《北齐书》卷二十四《杜弼传》)出身汉人望族渤海高氏的高洋胡化已久,已经自认为是鲜卑,反而认为汉族人在用这件事讥笑自己。又:源贺本是拓跋部的纯种鲜卑人,其血缘关系得到了鲜卑皇帝的认可;而当他根据天文学的现象请求依照汉族传统举行祭祀时,却被当时的丞相讥笑为:“汉儿多事,强知星宿。”(《魏书》卷四十一《源贺传》)血统纯粹的源贺却因为通晓汉文化而被称为“汉儿”。因此陈寅恪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据这两条史料判曰:“此为北朝汉人、胡人之分别,不论其血统,只视其所受之教化为汉抑为胡而定之确证……”因此在讨论李世民是不是胡人,唐朝究竟是不是胡人王朝时,我们另一个所要考查的是李氏家族的文化问题和民族认同。

唐太宗雅好书法,他的文化底色仍然是汉文化的底色。

我们会看到,隋朝王室、唐朝王室不仅出身于汉族世家,也很大程度上认可汉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一直以汉人自认。

?首先,杨坚家族自称是弘农杨氏,李渊家族曾自托为汉族士族高门。据陈寅恪考证,李渊的祖先坟墓的所在地和当时的汉人望族赵郡李氏的所在地接壤;而李渊家族当地虽然不见赵郡李氏支脉的活动记载,但其旁支余脉就在他们的周边,因此李渊家族要么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要么是赵郡李氏的“假冒牌”(皆陈寅恪语)。李氏随着西魏集团入关,伪造籍贯的时候,同样没有否定这段傍托赵郡李氏的历史,仍然骄傲地自叙其祖先封号“赵郡公”。李渊家族历史上曾傍依汉族士大夫高门,无论如何都标志着李渊家族内部对于自身汉族身份的认同。

?其次,李渊家族在后来的姓氏改革当中仍旧归于汉姓。在隋文帝杨坚执掌北周政柄时,曾经有之前在“关中本位政策”建设中改汉姓为胡姓的汉人,都可以改回汉姓。李渊家族被赐胡姓为“大野”的姓氏就随之改回姓“李”,从中可以看出李渊家族仍然以自己的汉族血脉为重。

这些回归汉化的改革并没有恢复到之前改造的籍贯上来,可见当时掌朝的杨氏和李氏家族认可“关中本位政策”与认可胡人文化并无直接上的联系,也可以看出当时西魏系统“胡汉双轨”中汉文化和胡文华共同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影响,不能认为李氏家族仅仅是汉人胡化的产物而否定作为其主体认同的汉人身份。

?复次,李氏建国后没有民族统治。依北魏、元清为例,这些都是北方游牧民族、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胡人”所建立的政权;这些朝代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压的民族统治。鲜卑人、蒙古人或者满洲人身为统治民族,地位比普通的汉人高出一等;但是李唐王朝并没有这种胡人风格的民族政策,反而是有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这样的博大胸怀。这体现着李世民在“西魏--北周”系统当中深受胡汉两种文化的共同影响。因此,李氏王朝以汉文化为主体,吸收了胡文化的刚健朴素的气质,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后来气势磅礴的盛唐气象,而不是单一的所谓“胡人”血统所能够塑造和建立的。

李唐皇室的族源

李虎曾经被八柱国的老大宇文泰赐姓为 “大野虎”,有人可能会认为李虎本是鲜卑人,孝文帝改革后,他们家族改姓李,现在又追根溯源,恢复为大野姓。

孝文帝

但李虎、阎庆分别姓李、姓阎,都赐姓大野;

与此同时,李弼(李密曾祖父)、李穆跟李虎一样姓李,却分别赐姓徒何、拓跋;隋朝名相高颎(jiǒng)、北齐降将李屯分别姓高、姓李,因为是独孤信的部下,就跟着主将改姓,分别改叫独孤颎、独孤屯。

这说明, 赐姓很随意,而且针对的大部分都是汉人,如果一开始就是鲜卑人,那干脆改回去就可以了。

李虎和诸多同僚都在赐姓序列,恰好说明了李虎是汉人。

北周骑兵俑

李虎的爷爷李熙,老爹李天赐,按《册府元龟》的说法,是十六国中西凉国主凉武昭王李暠(gǎo)的子孙,从李熙开始在武川镇当兵。

但据《唐会要》记载,李熙、李天赐的陵墓建初陵、启运陵都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尧),而不在六镇地区,唐朝晚期的《元和郡县图志》也坐实了此说。

而且唐代光业寺碑里提到这两人的陵墓时,说是“维王桑梓”,桑梓就是故乡,显然李虎的爷爷和老爹来自赵州(北朝时叫赵郡)。

在赵郡,又姓李,基本可以判断李虎祖上出于北魏最显赫的汉人士族,五姓七家之一的赵郡李氏, 始祖为战国名将李牧。

影视剧中的李牧形象

只是他们家肯定是比较疏远的旁支,所以没怎么沾上赵郡李氏的光,只好去六镇当了军将。

至于杨忠自称弘农杨氏,李虎自称陇西李氏,那是宇文泰命令他们改的籍贯。

因为宇文泰势孤力弱,而且部属来源复杂,容易产生矛盾,所以宇文泰索性让他们都改成关中的籍贯,这样大家看上去就是一家人了。

这跟赐鲜卑姓一样,也是掩耳盗铃,但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重视乡土关系,所以也是有效果的。

西魏八大柱国中除了西魏宗室元欣是吉祥物,宇文泰是总司令,其余六柱国都是实力雄厚的方面军司令。

影视剧中的宇文泰形象

宇文泰的实力凌驾于任何一个柱国之上,所以被推举为话事人,但是宇文泰对于任何一个柱国又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更何况还是六个。

这就不难理解,宇文泰给李虎等人赐姓和改籍贯,实际上是变相对他们的拉拢。

对李虎等人来说,既然要改,那当然要找个祖上阔过的改,所以杨忠就选中了汉代的关中名族弘农杨氏,李虎就选中了北魏的关中名族陇西李氏。

弘农杨氏,最著名的是“关西孔子”杨震,就是这位爷说过: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陇西李氏则是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后人,所以粉丝们说李家说自己是李广后人,这属于自抬身价,没有错。

但是,李家既然是赵郡李氏,那么就是妥妥的汉人。

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

李唐皇室母系血统

一家的男人合用一妻 李唐皇室身世之谜

再看,李唐皇室的母系血统。

李虎的老婆、李渊的奶奶出自陇西大族安定梁氏,也是汉人。

所以李唐皇室发家的第一代,夫妻双方都是汉人。

至于第二代娶了所谓鲜卑人,这个说法不准确。隋文帝杨坚和李渊的老爹李昞(bǐng)都娶了独孤信的女儿(杨隋李唐皇室其实是一家人:表亲间的皇位游戏),而独孤氏从血统上来说 是匈奴人而不是鲜卑人。

影视剧中的独孤信形象

而独孤这个姓氏恰好又跟汉人颇有渊源,最早的独孤出自刘姓,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 刘进伯官居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

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 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为独孤氏。

也就是说, 独孤氏是汉人匈奴化,然后鲜卑化,又再次汉化。

独孤信被算作匈奴人,这很好理解,就跟华人在国外几代之后,虽然还是中国人的相貌,但不懂汉语,不识汉字是一个道理。

不过,独孤信的女儿元贞皇后(李渊母亲)却拥有一半的汉族血统,因为元贞皇后的母亲是汉族之女郭氏,这么一算的话, 李渊其实只有1/4的母系匈奴血统。

影视剧中的元贞皇后形象

李渊的妻子窦皇后,是北周襄阳长公主与窦毅之女,窦毅是北周大将,汉族人,北周襄阳长公主,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也就是说,窦皇后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鲜卑, 窦皇后是拥有一半鲜卑血统的汉族。

这样算下来,李世民父亲李渊1/4匈奴母系血统,母亲窦皇后一半鲜卑母系血统,那么, 李世民拥有的汉族血统占比5/8, 其他民族成分只占3/8,从血统上看,李世民毫无疑问是汉族。盛唐皇室的胡人血统 李世民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况且,东亚帝系的民族属性,古代还是 以父系为主,匈奴单于跟汉朝公主生的孩子并不会被算成汉人,那隋唐皇室跟其他民族女子生的孩子自然也不应被算成胡人。

现代DNA技术也证明李世民是汉人。根据复旦大学的检测,确定拓跋鲜卑贵族元威遗骨的YSNP遗传类型为C2北支,而在目前的李姓样本中,C2北支这个类型在李姓人群中比重不大,也基本可以排除李唐皇族是鲜卑人的可能性。

李唐皇室贵族身份:血缘的传说与天命的神话

李渊是李虎之孙他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是个纯种汉人,李渊的父亲也是个汉人,但是他的母亲元贞皇后则是有着鲜卑血统。可以说李渊有着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但是,当时已是父系社会,一切皆按照父亲一方为主。李渊自然也是跟着父亲入了汉族。

他的母亲独孤氏是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第四女,虽是鲜卑人,但是她所接受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都是汉文化,而且她的母亲是一位汉人,根据父系社会划分,她跟随父亲随了鲜卑族,所以是鲜卑人。所以,虽然李渊有着四分之一的胡人血统,但是从身心却都是一名汉人,从自我认同感考量他也是把自己当成汉人的。

历史上我们划分民族多是以民族认同感来划分的,而不是单纯的靠判断血统,虽然李渊是四分之一的胡人,但是他的思想他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汉化,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汉人。

故此,由李渊建立的唐朝是汉人政权。

然而不光是李渊一人,他的儿子李世民也被认为是胡人。

如若李渊是四分之一的胡人血统,那他若是娶了汉人女子生下李世民最多也就是八分之一的鲜卑血统,胡人血统会进一步淡化。

但事实并不朝想象中发展,李世民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混血皇帝,因为他的母亲同样是胡人,而且也是鲜卑人氏。

根据某些网友的判断,李世民的母亲是鲜卑人,他的父亲又是有一半的鲜卑血统,所以他的鲜卑血统足足占了四分之三。

超过一半的血统都是鲜卑血统,所以有些网友就给李世民打上了胡人的标签,由此,网友得出了一个可笑的结论,李唐王朝是胡人政权。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李世民母亲其实也是一位混血,她同样只有一半的鲜卑血统。

李世民的母亲情况和李世民的祖母并不相同。

元贞皇后是父系鲜卑血统,李世民母亲则是母系鲜卑血统。

李世民母亲为窦皇后,其实她根本就是一位汉人,并不是谣传中的鲜卑人,她的父亲是汉人,因此她便也是汉人。

古代并没有现在的自主选择权利,可以说都是跟着父亲走的,父亲是什么民族便是什么民族。

根据血统划分的话,李世民其实有着八分之五的汉人血统,其余八分之三才是鲜卑血统。

超过一半的汉人血统,父母是汉人,自己接受的思想也是汉文化,自我认同也是汉族。

可以说,李世民同他父亲一般,也是位汉人,只不过是血液里多了些少数鲜卑基因的汉人。

《新唐书》载李世民的祖上为北方狄道人(即北方少数民族)。我们从李家族血缘分析:李世民的祖父李昞娶了大将军独孤信的一个女儿, 独孤皇后的姐姐(鲜卑族)(算起来,李昞和隋文帝杨坚还是连襟呢~李渊跟杨广是表兄弟)。而李世民的母亲太穆皇后为北周宣城公主和窦毅的女儿,即鲜卑人。很显然,李世民的身上,有来自祖母和母亲的鲜卑血统,是个地地道道胡汉混血儿。最后,李世民也娶妻长孙皇后(鲜卑族),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的生母。

不过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其初之血统亦未与外族混杂。总而言之,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

这就是说,李世民家族的男人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但确实染上了塞外胡风,因为他们的母系是胡成一片的鲜卑族。南北朝末期,鲜卑是融入中原最深的胡人,李渊母亲独孤氏、妻窦氏,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妻长孙氏,都属五胡中的鲜卑族拓跋部。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形象

再看文化认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墓前立着战马,而且尚武的性格不像汉人,谁说汉人就不能尚武? 霍去病墓前就立着战马,远的不说,南北朝名将 韦孝宽、陈庆之都是汉人,位列凌烟阁的武将 李靖、秦叔宝都是汉人。

李世民曾经夸赞李靖:“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将突厥视为“虏”,毫无疑问, 李世民在文化认同上也是汉人。

时至今日, “李唐胡人论”很多人依旧会拿出陈寅恪的论点,孰不知陈先生在自己的研究后还有一个观点: 李唐皇室真的姓李,真正的大野氏汉化后改姓谢。

另外,陈先生的原话是:“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他认为鲜卑等民族的贡献是给魏晋玄学下的嬉皮士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起到了 “鲇鱼效应”,让汉人在变化中为了生存而变得强大。

由于与鲜卑等民族经常接触,李唐皇室喜欢部分鲜卑习俗与文化也很正常。

从最崇高的角度看,中国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一起创造的,这让中华文明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多样性。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形象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提血统论,本身就 不是研究学问的正道。

最早提出李唐皇族是胡人不是汉族的是二战时日本右翼学者金井之忠,此人发表了《李唐源流出于夷狄考》说李唐不是汉人是胡人。而陈寅恪是考证李唐皇族是汉族并从考据上反驳金井之忠所谓李唐皇族是外族(也就是LZ所说的少数民族)观点的第一人。

这同样提醒我们,“李唐胡人论”的流行,只是网上某些人对部分资料进行的断章取义或歪曲,现代社会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经常导致信息的误导,所以对于知识文化,应该坚持独立的思考和严谨的考证。

判断一个王朝的血统,看看他们选的皇后的血统就知道了。

唐朝李家,除了北周时顺应潮流和鲜卑人联姻过,得到天下后,选的皇后都是汉人吧?而且鲜卑经过南北朝已经和汉人高度融合了,他们的胡人色彩本身就已经被冲淡。

同理,清朝爱新觉罗家,他们前期都选的蒙古皇后,待蒙古不再威胁后,选的皇后几乎都是旗人。

这个选择能看出他们的意向吧?屁股到底坐哪很明显了。李世民说,戎狄人面兽心。李白说,胡无人汉道昌。要是李家是胡人,这样的话绝计说不出来。

纵使李家有胡人血统(事实姑且不论,独孤家的皇后母系是汉人),总不济他们就是胡人吧?好比有人喜欢说林虎将军不是汉人,他父亲是汉人,他母亲是俄罗斯人,怎么他就一定得跟着母亲的血统?他就不能跟着他父亲的血统?汉血是末等基因处于歧视链底端?以至于要往后排?他去俄罗斯,俄罗斯人会承认他是族人吗?他不是汉人他还能是什么?

现在不止唐朝李家,还有隋朝杨家,也是被人质疑血统,好像他们就不属于汉人王朝一样。说实话,要不是这两朝属于板上钉钉的汉人王朝,时刻站在汉立场,拨乱反正,改变了南北朝的时代格局,汉人不会得以壮大。但凡隋唐没有那么坚定汉立场,和北周一样继续选择胡汉融合,就魏晋南北朝时的汉人处境,现在主体民族能不能有这么高比例很难说了。

再说件不大不小的事,杨坚篡了北周的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改了鲜卑姓氏的汉人都还为汉姓,这和北周宇文泰让汉人改鲜卑姓是不是异曲同工?昭示天下现在是汉家天下。这件事情纵然也有方便他解决南朝的因素在,但是如果他不是汉人,完全可以只让自己改,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跟着改。并且还姓这事没那么重要,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是一代雄主,北周去做统一这事并不是不可能,如果杨坚顶着鲜卑人头衔去统一也是完全可行的,立场是什么不用多说了吧。

杨家李家若是知道大家现在如此质疑他们血统,他们肯定很纳闷:我们还能表现得更明显了吗?你们看看我们做的事啊,别一天到晚听人胡诌,是不是汉人大家心里难道没数?

想反驳一下说我们过于在意汉血纯不纯的人的言论。

不是我们在意血统,而是现在有人一直挑起汉血不行的话题。

千年前某个王朝的王室血统,说实话,和我们现今的生活并不相关。我打这么多字除了逞口舌之快,也并不会多一点好处,顶多夹杂了点捍卫祖先的心情。一个封建王朝的剥x阶级的血统,我们并没有那么在意。搞不好还附赠一顶皇汉的帽子,所以我们也不想在意。

为什么突然在意起来了呢?因为本来你一个人闭着眼睛捂住耳朵,就是觉得李唐是胡人,就是觉得隋唐胡人化了,和我们并没有关系。可是你就是一副巴不得全世界都必须这样以为的姿态,觉得你认为的就是事实。那不好意思,就不要怪我们出来啪啪打你脸了。李唐有鲜卑血统,没有人回避,但正如你根据他们那点鲜卑血统就坚持他们是胡人一样,我何尝不能根据他们的汉血坚持他们就是汉人?做人不要太双标。

闲的。

李世民称帝之后,遇到一名前朝旧臣,发现这名旧臣对他十分不尊重,于是就问他:“你为何不尊重我?”

“你造反夺位。”

“可我军功第一,李唐建基我乃首功!”李世民辩解道。

“你杀害兄弟。”

“是隐太子先动的手!”李世民说话有点底气不足。

“你囚父逼宫,禽兽所为!”

李世民垂手,不发一言。

“你开大唐宗室残杀先河,始作俑者,无其后乎?”

李世民大惭,以袖遮面。

“你乃夷狄之后……”

“什么?”李世民顿时把头昂了起来,瞪着旧臣:“吾乃陇西李氏,祖父李昞、曾祖李虎,祖上李暠甚至是西凉昭皇帝,你说我是夷狄?”

随即把下巴一抬,示意旁边早已磨刀霍霍的尉迟敬德:“砍了吧,不必留全尸了。”

人家算血缘用的是加法,你有什么办法?

换句话说,你认为李世民八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就是鲜卑人,那你为啥不认一个八分之七汉人血统的人是汉人呢?

有毛病。

李家的父系是汉族,按照中国的传统,唐朝就是汉族政权,何况唐朝也只有李渊和李世民的老婆是鲜卑族,从武则天开始,唐朝后面的皇帝老婆都是汉族,所以唐朝还是汉族政权。更何况,唐朝前面两个鲜卑皇后本身就有超过一半的汉族血统,所以李世民和李治的汉族血统都超过一半,所以唐朝是汉人政权。

隋文帝老婆版独孤伽罗,这名字一听权就可以知道不是汉人了,独孤伽罗的四姐,是李渊的母亲。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这也是个汉化的鲜卑后裔。所以说隋唐两代都有一定的胡人血统,并没有错。

章怀太子墓中壁画,胡服、汉服者并立

不过也就是在今天总说这种事,实际上隋唐时期是特别开放的时代,根本不在乎什么胡人汉人,只有大隋大唐,尤其是当时的鲜卑已经汉化的差不多了(而且刚从南北朝时期过来,有几个敢说自己是纯汉人的)。隋朝太短就不说了,唐朝时期,光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就有一帮胡人,大家都知道安禄山大坏蛋,好像胡人将领是坏人一样,但是实际上,胡族出身的忠臣良将多得是,开国时有尉迟恭屈突通长孙无忌长孙顺德等人,之后有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夫蒙灵察等一大批名将。之所以大唐威名远播,不仅仅是有多能打,民族政策也是一方面。

血统论和政治倾向性论,细推敲肯定不全对,文明传承看精神实质。有个人居然用“天可汗”这三个字作为证据,还说这是传承,这也未免太荒谬了,首先,在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个人有这个称号,并且这个称号还不是他自己主动放脑袋上的,而是被他打服的胡人为了表示臣服而对他的尊称,他自己主动发起宣武门之变而争取的称号是“始皇帝”的“皇帝”。

其实鲜卑族本身就是华夏民族的分支,早在西周时,鲜卑的首领和楚人的首领就在一次诸侯聚会上给周天子上贡过贡品,只不过当时的鲜卑首领和楚人首领都不受天子待见,要两人在旁边烧火。而且鲜卑族汉化还算彻底,蒙古族、满族根本就没多少汉化,满族甚至满化了中国人。匈奴其实也是华夏民族分支,史记记载是夏桀的后代,如果是夏桀的话,那么也算是炎黄子孙。

后来鲜卑部落流落到北方草原之后,变成了游牧民族,在它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一些来自中亚的白种人游牧部落依附于它或者被它征服,所以后来的一部分鲜卑族有一部分白种人的特征,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统治者自称是黄帝后裔,虽然这主要是出于笼络汉人人心的目的,但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凭有据的。

隋朝开始,鲜卑族彻底融入汉族,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两个不同民族的融合,而是同一个华夏民族的两个分支的“分久必合”。

最先是炎部落和黄帝部落,合称为炎黄部落。先在黄河支流流域,通过征服,融合渐渐发展到黄河流域。夏朝建立,又有了华夏的称谓,直到汉朝的建立,才有汉人的称谓。所以说汉族本身就是个融合民族,只是在某一地域生活延续的人们统称。只是在长期的融合中发展出统一的语言,文字和道德价值观,屡次被打败,但从未消亡过。“汉”做为民族称呼在二十世纪前不常被使用,在此之前较常被使用的是“华夏”。所以本来就对汉族定义不准,何来血统一说,还不如用语言、文字、思想来定义还准确些。

看朝廷仪制、官法体面。夷入华夏则华夏之嘛。这么说起来,隋唐汉制;北魏北齐北周清朝算一半,都在后期汉化了;元就算了,动不动别失八里、八思巴的……

单说统治者血统没有意义。李克用、石晋唐、刘知远都不是汉人,谁敢说他们建立的政权不是汉人政权?汉人去边蛮小邑担任首领的也多得是,还能说那边就汉化了?比如,黠戛斯最初的首领就是汉人,有谁把他们当亲戚吗?

实际上隋唐时期是特别开放的时代,根本不在乎什么胡人汉人,只有大隋大唐,尤其是当时的鲜卑已经汉化的差不多了(而且刚从南北朝时期过来,有几个敢说自己是纯汉人的)。隋朝太短就不说了,唐朝时期,光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就有一帮胡人,大家都知道安禄山大坏蛋,好像胡人将领是坏人一样,但是实际上,胡族出身的忠臣良将多得是,开国时有尉迟恭、屈突通、长孙无忌、长孙顺德等人,之后有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夫蒙灵察等一大批名将。之所以大唐威名远播,不仅仅是有多能打,民族政策也是一方面。

李世民最多算是一个深受胡人文化影响的汉族统治者,李唐王朝也只能算是深受胡人文化型塑的汉人王朝。

如果从血统而言,唐朝的主要建国者如李渊、李世民都有着母系的胡人血统;而从其文化和自身认同而言,李氏家族仍然以汉文化和汉人身份作为自己的主体意识,他们没有认同鲜卑文化。所以唐朝皇室那一半母系鲜卑血统,完全不影响唐王朝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基础的中华帝国。不要用现代价值观去绑架古人。李唐皇族自我认同汉人比什么都重要。整个唐王朝对汉人的态度、对汉文化的态度、自我认同是什么样才是评判标准。那些称李唐王朝是一个胡人王朝的观点,大多仅仅是突出和夸大胡人文化对唐朝建国影响的矫枉过正,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文化认同要高于血统认同。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北齐皇帝高洋是汉人,但他自认为是鲜卑人,推行仇杀汉族的政策。北魏孝文帝是鲜卑人,可他推行汉化政策。民族的身份并不是决定思想意识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身份才是决定性的。高洋空有汉人的血统,却陶醉于鲜卑人的文化价值观中,所以他迫害汉族。爱新觉罗家族会汉语,康熙皇帝母亲也是汉人,可他不认同自己是汉人。所以他那二分之一的汉族血统是没有用的。

参考文献: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李光生,罗建新:《魏晋南北朝和唐朝胡汉文化双向选择的考察》,《求索》2004年第五期。

李鸿宾:《论唐朝的民族观念》,《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5期。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