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也有很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而形成悬案,被人嚼尽舌头的所谓之谜,就如今天的“假新闻”一样,越离奇越新鲜越有嚼头越有人信,正如不久前凤凰台播报的,现在美国认为“登月”是在摄影棚里做出来的人,已经占多数了。当然这都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为用平常的理智,独立一思索,就很明白的事,否则全世界那么多科学家,那么多苏联的科学家高深对手们,他们都是傻子吗?
同样。历史上有名“烛光斧影”之谜也是如此。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宋朝的官方历史上,只留下了只言片语:癸丑夕,皇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
期间有人朦朦胧胧地看见飘摇的烛光下晋王有离席逊避样子,还能听到太祖“引柱斧戳地”发出的声音,又隐隐约约地听见太祖说:“好为之”。太祖即夜殡天,后晋王光义登上皇位。综合梗概:此谜暗含赵光义有谋害太祖篡位的意思。
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这个谜有各种版本,其同一处都是说宋太宗赵光义谋杀了他亲哥赵匡胤,而这种古代的大逆不道,欺天灭伦之事,却做得太不隐秘了,弄得很多野史家们都晓得了,以致多少年后留下各种版本:
宋太祖赵匡胤
僧人文莹写的《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而这些野史家们,以及看客都在传播这离奇。而从来不去细细独立考虑一下,当然有的不愿意去想,否则就没有嚼头不能再传给下一个,或不能拿这事卖钱了。
在这里,我想让大家思索的是,既然野史家门都知道的事,赵匡胤的儿女们能不知道吗?他们是要最后告别亲人、装殓、守灵的啊。如果真是种种谋杀,野史家们都知道了,他们的儿女会不知道吗?
也有人说,赵匡胤的儿女们可能知道了,不敢说,因为怕祸及全家。那我想,原来赵匡胤的儿女们都是高度一致、纪律严明的“戒急用忍”的高手啊。
可事实是呢?在赵光义北伐辽国失败后,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因为赏罚问题向赵光义谏言,赵光义因为正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回了一句:“待汝自为天子,赏未晚也!”。一句话,就把赵德昭气的回房就自杀了。
在最讲“孝”的古人那里,我想如此刚烈的赵德芳都没有对他父亲赵匡胤的死,有什么激烈的反抗或异常表示,那就根本证明了就没有赵光义谋杀对他一直非常友好的亲哥之事,此事纯熟捏造。
况且当时宋朝并没有统一,还有北汉、辽等国家,如果真是赵光义谋杀了他亲哥,难道赵匡胤的至亲们、属下死党们就没有一个人,跑到这些敌国去为赵匡胤喊冤,去揭露真相吗?难道这些敌国也不如后来这些野史家们耳目灵光,而大肆鼓噪,宣传,讨伐,这是多佳的鼓噪,宣传,讨伐题目啊。
所以,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单单是不屈服外界任何压力,不单单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而也还要有自己的“自由之思想”,不要人云亦云,跟在别人的后面跑。
但联系到杜太后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的“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推测太祖只是向晋王嘱咐后事,并非赵光义投谋不轨、行篡逆之事, 史料对此事记载不一,争论一直存在。
而根据宋朝的司马光等史学家证实:按宋宫庭制度,除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以外,其他男性是不能夜晚进入宫廷的,所以太祖驾崩时只有宋后陪侍在龙床边,即晋王根本不在宫中,所以烛影斧声为无稽之谈!
司马光《涑水纪闻》有明显的为宋太宗开解的意思,众所周知,司马光本人就是宋朝人,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忠于事实的原则(《资治通鉴》可见一斑)为后人称赞,所以,我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
当然我这里虽然证明了“烛光斧影”纯属捏造,但此“烛光斧影”之事还会到处传的,还会被人写在书上的。因为毕竟没有国家机器去辟谣,就如中国的先圣孔子杀少正卯之事,先圣朱子道德败坏之事,也都早已被学术界证明是子虚乌有的,但依旧在乱传,在被人写在书上。因为我们是新社会,而旧社会出的丑事,当然越多越好,如此才能映衬我们的新啊。只是可惜我们不是孙猴子,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洋种,真是洋人造出来的,而是中国的帝王、大臣、士人、庶民这些列祖列宗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了,当然死后也只有我们的列祖列宗肯收留我们,让我们自己存些面目去见他们吧!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因
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赵光义一人在场,无法证实。而赵匡胤死后,不是赵匡胤的儿子继位,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于是赵光义就有了弑兄嫌疑。而赵光义继位后,对赵匡胤的皇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不好,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自杀,一个早逝,赵匡胤的皇后死后不能入祖庙接受祭祀,从另一个方面又印证了赵光义的弑兄嫌疑。而所谓的杜太后“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继位后第六年才宣布的,而且证人只有一个,即丞相赵普,是孤证。所以这又有赵普为皇上洗白“烛光斧影”之嫌。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暗示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
三是“金匮之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
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已“正名”。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杀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这些都是偶然的?
最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
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当然有观点认为,赵匡胤被其弟光义杀害。但不为正史所载,斧影是暗中影射。 作为嗣皇帝的光义,对大臣和历史肯定是一翻杀伐。活下来的只有采用春秋笔法,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导致出现千古悬案。为什么? 看看匡胤的儿子德昭 德芳不正常死亡。三弟延美不正常死亡就知道,一字并肩王光义的狠绝。 匡胤担心,主幼国疑,所以传给弟弟。但南宋时孝宗又回到太祖一脉。宋末还是亡于主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