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真可怕啊!中国的电影电视剧,一直充斥着大量的历史剧。然而,由于编剧或原著常识的缺失和制作的不严谨,不少历史剧播出或放映后都引起过不少争议,甚至犯下不少低级错误。
孝庄说出了在她死后才被追认的谥号,而且还是简称,想想不寒而栗。
是的,你没有看错。彪悍的孝庄太后,非常凶残地说出了上面的那句台词。这句台词错在哪里呢?错就错在,她应该在死后才能说出这样的台词。为什么呢?因为孝庄是谥号。
什么是谥号呢?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即为谥号。比如,曾国藩又被称作曾文正,文正是其谥号;李鸿章又被称作李文忠,文忠是其谥号;
所以说,孝庄是该太后死后才会出现的名号,她生前就能知道,而且还说出来,感觉挺惊悚挺吓人的。事实上,孝庄只是个简称,全称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够长吧?还有更长的呢,比如慈禧老佛爷,谥号全称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真是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其实,孝庄太后的本名是,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布木布泰是名,博尔济吉特是姓。她应该自称为,我老博……我老布,或者哀家……
此外,你以为你看到的孝庄真的是孝庄吗?比如,是这样的吗↓?
孝庄皇后&莫言,呃……
《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当年在播放时,火得很。但在这部以严肃著称的历史剧中,有一个错误久久被人津津乐道。由斯琴高娃扮演的孝庄皇太后自始至终都自称“我孝庄”,而“孝庄”是康熙在她死后追认的谥号的简称。
中国人历来是重视“死”的,不过相对于死后能否上天国,人们更重视的是自己死后,后人到底是怎么评价自己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是在他死之后的,所谓“盖棺定论”才会客观公正。在我国,帝王死后,不论执政的长短,总能得到一篇“帝纪”。而那些有地位的人要是死了,在死后能得到朝廷给予的,能总结其一生的一个或几个字就是莫大的荣誉,这就是后来人说的“谥号”。
谥号在中国人眼中是神圣的,一般的老百姓得不到朝廷颁发谥号的机会,即使是皇族、贵族,死后也不敢私起谥号,否则不但国家不承认,还会为家族、朋友招来祸害。比如汉孝武帝,他死后谥号为“孝武”,以后的人们看见了,就知道他在位期间总是经常打仗的。提到隋炀帝的谥号“炀”,后人多少总会知道这个皇帝应该和昏君、暴君有一些牵连。同样,孝庄文皇后也是一个谥号。
孝庄不叫孝庄,也不叫大玉儿
孝庄文皇后,本名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且从没称呼叫做大玉儿),终年76岁。死后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为孝庄文皇后。电视剧《康熙王朝》第三集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斯琴高娃”知道儿子顺治有出家心思,在听众大臣的劝说时,“斯琴高娃”说到“日后孝庄会重谢你们,都起来吧。”这位太后真是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不仅能预先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而且还知道简称。
在这部剧中,还有更奇的。有这么一幕,孝庄文皇后当着康熙帝的面说:“前天夜里,圣祖托了个梦……”真是让人不禁要问,是哪个圣祖啊?
“圣祖”是庙号。庙号和谥号一样,是人死后才有的。康熙皇帝死后,追加庙号为“圣祖”,因此,也有人称他为“圣祖仁皇帝”。孝庄文皇后和康熙帝说“圣祖”,这该怎么理解?几次元空间也不够理解啊!难道她说的是被宋代追认过“圣祖”庙号的宋太祖赵匡胤的老祖先赵玄朗吗?这个人和她什么关系啊!晕。
在影视剧中,和孝庄一样有预知未来功能的,还有武媚娘的爹武士彟。
在殷桃版的《武则天秘史》第一集中,战场上,即将咽气的武士彟托付了自己的女儿“武媚娘”给唐太宗李世民。说出了他死后武媚娘才得到的赐名“武媚娘”(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 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而且还是李世民后天封她为才人后赐的“武媚”。而且武士彟是贩卖木材的商人,怎么行军打仗,战死沙场了?难道望文生义,武士……
然后更离谱的是,这个“武媚娘”在入宫后,见到李世民时自称自己还有大名叫“武曌”,且不说“曌”字乃“武媚娘”临朝改制的自造词。取“日月当空”之意,要是一进宫当着李世民的面说出来,不被李世民杀了才怪!麻烦编剧抽空看看历史书吧,这么幼稚的错误也犯,这哪是秘史啊?纯粹是胡诌啊。
也就不吐槽《武则天秘史》里大唐的皇帝戴明朝皇帝的戏服也就罢了,还戴明朝皇帝入土的金皇冠……
武则天入宫,房梁倒塌,从天而降一本《宫廷秘录》,上面写着“唐三世后,女主武皇”。《武则天秘史》助其倒穿五百年,线状册页书捧在唐太宗手中。可唐代只有卷轴形式的书,晚唐以后,卷轴书才开始向册页书过渡,剧中这种线装册页书到了明代才基本成形出现普及,这《宫廷秘录》真让人风中凌乱。而眼尖的网友在武则天的屋里,发现了“唐三彩”!在唐朝,“唐三彩”是随葬品,冥器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被摆放在了屋里。而诸如,大臣行跪拜礼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常规错误,网友表示“不计较”,但剧中,皇上年轻时在寝宫内借酒浇愁,身后赫然放着一盘苹果。据了解,苹果是19世纪才传入中国,网友感叹,这唐朝皇帝吃清朝苹果的电视剧好穿越。
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没错,也戴明朝皇帝死后戴的金冠,还把死后的庙号“太宗”在登基时给提前搬出来了……就这么诅咒人家死么?
《一代女皇》武氏的母亲杨氏(579-670)在李治还未驾崩的情况下, 称其是“高宗皇帝”——这人还没死,庙号已经被预知出来了。
哥们,您是皇上啊。 堂堂人君,儿臣是什么意思?皇上自称“儿子”,太后叫皇上“皇帝”才对。
武士彟,原本是一个木材商人,当过隋朝的官。因为结识了李渊、李世民父子,才走上了政治发迹之路。在和隋朝的战争中,武士彟给予了李渊父子很大的支持,在李渊当上皇帝后,他作为功臣,掌握数州军政大权,先后担任过工部尚书、利州(今四川广元)都督、荆州(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职。武则天是他的次女,生于公元624年,在她11岁,即公元635年时,唐高祖李渊驾崩,同年武士彟也去世,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定”。
实际上,武则天是在她父亲死后的公元637年入宫成了唐太宗的才人(既是女官又可作为嫔妃)。刚开始很得太宗的宠幸,赐名“武媚”,后世讹传为“武媚娘”,简称“媚娘”……甚至在她小时候被父亲未卜先知叫唤。
类似这样未卜先知的电视剧还有新版《三国》。剧中,孙权对父亲孙坚说:“西汉末年,王莽篡逆……”这句台词是该夸孙权呢?还是该夸孙坚呢?西汉东汉是后世对于历史的区分,这爷俩怎么会知道?当然前汉后汉的说法在当时是有的。
明朝没有安徽 电视剧《朱元璋》里有这么一段“穿越”剧情
明朝有安徽这个叫法吗?电视剧《朱元璋》里有这么一段“穿越”剧情,朱元璋在跟宰相李善长讨论安徽田亩数据虚报的问题,不仅直呼“安徽省”,还说,“咱这个皇帝是安徽人,你这个宰相也是安徽人”。而事实上,明朝人压根都不知道什么叫“安徽”!
从行政区划来说,元朝首先出现了行省的概念,当时的安徽分属两个行省,皖南地区属于江浙行省,皖北地区属于河南行省。到了明朝初年,由于建都南京,就把现在江苏、安徽、上海所在的地区称为直隶,由南京直接管辖。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现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和河南、山东小部分地区称为北直隶,原来南京所在的直隶就改为南直隶。
清朝时,南京没有了都城地位,改称江宁府,南直隶就改为江南省,由于江南省是当时全国经济最繁荣的省份之一,在顺治末年、康熙初年就开始一分为二管理,现在江苏、上海地区称为江南右、安徽地区称为江南左。康熙六年改江南右为江苏,改江南左为安徽,这才是安徽这个名称首次在历史上出现。至于安徽得名的原因,是取省内安庆府和徽州府两个首字合并而成。
所以,明朝的朱元璋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是“安徽”人呢?当然了,你要知道这部电视剧的编剧叫朱苏进,他的另外两部著名作品分别是出现了“我孝庄”的《康熙王朝》和“报出吾名,吓汝一跳”的《新三国》,你就能理解了……
无知编剧害死人:细数古装剧中最常见的错误
1、皇族称呼问题:称在位的皇帝、皇后、太后其谥号(死后的尊称)。魏征不会喊李世民为唐太宗,民众也不会在其在世时喊“太宗皇帝”,孝庄不会自称“我孝庄啊!” 因为没有神机妙算的本事,知道后世。
2、格格/老佛爷乱用:格格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是满语“gege”的音译词汇,原意为姐姐、姑娘。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汉人习惯,重新规定了封号。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作为非正式称号时,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
拜《还珠格格》所赐,大家普遍有一个误解,认为“老佛爷”就是“皇太后”。但这是错误的。在清宫戏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佛爷”这个称呼,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太监宫女,见了慈禧太后都是齐声高呼“老佛爷吉祥”、“老佛爷万寿无疆”,“老佛爷”好像成了慈禧太后的专用名称。“老佛爷”在清宫里也使用,但那是太监和内务府官员背后对慈禧的代称,就像黄埔军校的学生背后称呼校长蒋介石为“老头子”一样。朝廷大臣不论当面还是背后都不能叫“老佛爷”。
顺带说下“吉祥”,朱家溍在书中说:“‘道吉祥’这种问候方式,是太监们彼此之间见面互相问候时说的话。太监在帝后面前没有这种规矩,见大臣们也没有这种规矩;只有内务府的一些低级官员有的染上这种习气,见了有地位的太监表示是自己人,问候一声“某某老爷吉祥”。
3、所谓的皇额娘:额娘满族人对母亲的称呼,满语eniye的音译。满语中对母亲的称呼书面语为eme,口语中为eniye,读法类似于“额涅”,写成汉语时,考虑到贴近汉语的意义,故写作“额娘”。如果母亲为皇后,则可称呼为皇后额娘。电影中“皇额娘”一说实为误导,原因是满语中这两个词为同位语关系,母亲是不能做皇帝的,所以可以有“汗阿玛”(电影中误称为皇阿玛),但绝不会有皇额娘。
4、奴才的称谓:除了满清,没有大臣会自称奴才的!那些明朝历史剧、那导演,你敢不叫明朝大臣自称奴才吗?
5、太监不是乱叫的: 太监的说法在明朝才出现,以前称呼内官、宦官、宦者、宦竖等等。此外,皇帝和大臣们是不会管谁叫张太监、李太监的!而且,不是是个阉人就叫太监。普通内侍上面是少监,少监上面才是太监。
6、“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不是所有圣旨都用这个开头的!以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是最郑重的一种,一般来说,除了册封皇后、册立太子、敕封诸侯王之类特殊大事,是不会用这种格式的圣旨的。绝大多数圣旨,开头就俩字“圣谕”或者“上谕”。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圣旨上的写法是:
天必须顶格,因此“奉”要另起一格,凡是在圣旨或者奏折中遇到“天”字“皇帝”“皇太后”“先帝”等都要顶格写。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在明代以后,皇帝颁布的国家权威级的重要诏书中,才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
7、满人的姓名:“福尔康”这个孙子,如果历史上有,应该是名字叫福尔康,姓应该是富察氏。有把别人名字砍半截,直接叫“尔康”的吗?
8、骑兵是汉朝出现的,唐朝人才学会喝茶,椅子是宋朝才有的!商纣王,领一群骑兵就从朝歌冲出来了,那周朝就什么戏都没啦!
9、北宋南宋、东汉西汉是后人历史家的划分,当时的老百姓不会说自己的朝代是南宋、北宋或者东汉、西汉,都会说大汉、大宋。《孝庄秘史》里,皇太极在大呼“我后金”……
10、字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重中之重,可是编剧们经常不予深究,就随便在秦汉时期用了诸如“宋体”、“楷体”这样的后来才有的字体,也是很大的一点常识性错误。而且现在也貌似没啥改观。
抗战神剧的雷人台词
大家都或多或少看过一些抗日神剧吧?最近场面特别离谱的少了,但台词雷人的依然很多,小编整理了部分,大家感受一下:
最最经典的台词
但这句你可能没见过,异曲同工之妙
那你爸爸呢?
好啦好啦,反正不是第一次了
总感觉他娘很不安全
用手榴弹炸飞机的也弱爆了
一桶纯净水才20公斤……有这功夫何必打仗,应该去送水
又一句经典台词,还有地图解析
既然能打这么准,为什么不打头?
哇擦……这样看来抗战其实只持续了一天……
问题是谁会在意牺牲品的感受……
这TMD什么逻辑?
虽然穿着复古的衣服,但仍然有一颗时尚的心
这……
绝壁是穿越了
原来这个词这么有历史沉淀
这样也敢说自己是中国通?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没文化真可怕
同上
编剧喜欢看大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