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正 文 来 了 — — — —
上厕所必须佩戴“如厕牌”
学生本人对自杀、
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不准看湖南电视台,
……
没错,这是校规!
我们理解学校的出发点,
不希望任何学生被“外界”干扰。
但是,
人本来就很难控制自己,
过于严苛的校规措施,
或许会过犹不及,
激起孩子的叛逆之心。
9月初,河北衡水中学一份长达1700字,细致入微的入学报到须知,刷爆朋友圈,被称为“最严校规”。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衡水中学给大众的第一印象一直是极高的升学率,学校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被外界吐槽为“高考工厂”,其教育模式也成为很多中小学借鉴模仿的对象。
上周,河南睢县某高级中学还被爆出“效仿衡水中学半军事化管理,撤掉食堂全部板凳,让学生站着吃饭,只为节省时间学习”的新闻,被广大网友戏称为“东施效颦”。
(图片来源@梨视频)
学校,本是学生集体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为了能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合理规范教师、学生的行为和学校与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势必要有一套共同遵守的规范,这就是学校的校规。
但是,如果学校的规定太过苛刻或“特别”,或许会让学生走上矫枉过正的路。
南京某中学规定:“上课期间(周日至周四晚上)不准看电视,周末在家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CCTV-2、CCTV-9、CCTV-10。”;
广州中山某中学规定:“女生穿的内衣必须是肉色,黑色内衣扣1分,水钻、蕾丝扣2分,豹纹条纹波点扣3分。”
贵阳一中学规定:“学生上课期间上厕所必须佩戴“如厕牌”,一个班只有一张“如厕牌”,没有牌子又想上厕所的同学只能努力憋着,祈祷前一个同学尽快回来……..”
河南某中学规定:“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学在场。严禁随意出入他人教室、寝室,违者一经查实,给予全校通报批评。”
东莞某大学规定:“新生踏入校第一件事,就是签订《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明确规定,学生本人对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所谓事必有度,管必有理。这些校规有的太过条条框框,限制的规定过于“详尽”,规章制度也不以人为本,以实际为由,反而让校规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立“偏”了规矩,方圆难免会“异型”。
“不准坐着吃饭”、“入厕得有入厕牌”、“男女交往得5人在场”等奇葩校规屡见不鲜,既引发学生群体的不适,也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令这些“校规”被网友吐槽为“笑规”。
图片来源@浙江卫视节目视频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学生本是分内之事,合情也合理。短期来看,校规可加强学校管理,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教学和生活环境;长远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
纵观各引发争议的奇葩校规,主要原因还在于它们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原则。
以“入厕得有入厕牌”为例,这样的校规已经严重违背作为人本身的生理需求,严重脱离了实际,缺乏可操作性,这不但不利于学校管理,还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校的规定不当一回事儿。
如此,校规失去了它原有的公信力和严肃性,不再有权威力,最后只能流于形式,甚至还会带偏育儿原本的初衷。
事实上,人们质疑的从来都不是学校立校规的善意初衷,而是“行善”的方式、途径和相关约束的必要性。
学校加强管理,对学生负责,出发点是善意正确的,但允许有悖常识、不切实际、争议不断的“奇葩”校规横行,那就是学校管理“懒政依赖症”的错误了。
卢梭曾在他著名的《爱弥尔》中写道: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最好的潜能。
如果说校规是约束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行为准则,校训之善美,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育人之态。
校训不仅是一串串冷冰冰的文字规则,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宗旨、人文精神的面貌与态度,有的深含民族和传统思想教育的精髓,有的则象征了学校在教育事业中的不懈追求。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象征着国内高校中优秀又富有底蕴的教育理念,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图片@清华大学)
其背后的意义是,天上日月星辰不断运行,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土地气势厚实和顺,可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人才济济,成果硕硕,一向追求学术自由的教学宗旨。学校的校训:“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意为“要与柏拉图为友,要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也是为什么哈弗大学可以重科学真理,敬自由学术,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知名伟人。
(图片@哈佛大学官网)
美国西点军校被誉为“美国将军的摇篮”,校训是——“职责、荣誉、国家”。西点军校素以严苛服从、以国家为先,22条军规校纪都旨在培养合格拼博的战士,也培养了很多政商各界的名士。
(图片@西点军校官网)
英国牛津大学的校训出自《圣经诗篇》,“Dominus illuminatio mea”,意为“上帝乃知识之神”,受中世纪宗教影响,强调“启示”是知识与真理的源泉。
(图片@英国牛津大学官网)
英国剑桥大学也是世界知名学府,它的校训“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意为“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图片@英国剑桥大学官网)
德国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它的校训校规以“Semper Apertus ”——“永远开放”著称,一向有开放自由之风。
(图片@德国海德堡大学官网)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校规“Although the stars are changed,our spirit is same.”——意为“物换星移,心智相通。”
(图片@悉尼大学官网)
以上诸多知名高校的校训,无不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校训不仅是一所学校的职责行为规范,也是文化精神的灵魂。它的伟大在于尊重知识、尊重学术自由,以人为本,用崇高的精神引领和约束学生。
那校训校规,到底好不好?
其实,这是一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管理方式有所不同,而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也不一样,追求也不同。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相对缺乏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能力,而学校的校规不仅有具体的导向规定,也有精神理念的引领,才会对他们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史学家顾颉刚的母校——苏州市草桥实验小学,校训只有8个字:“宣礼、尚德、发悟、肃志”。 宣礼,就是宣扬礼仪,尚德,崇尚道德,发悟,是启发智慧,肃志是,端正志向。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的校训:“孝悌育德,智勇报国”,从小就培养孩子重孝道、懂礼仪、知道什么是德,什么是勇,什么是报国。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的校训,更是别出一致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样的爱国教育,是一种普世的价值,放到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落后。可以说,当下教育孩子爱国,就是教育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校训校规“严”与“不严”不是问题的核心,而是它是否能起到真正的规范和精神引领作用。
记得一位家长评论衡水中学“最严校规”时说:“不喜欢校规,再忍耐无非就三年时光。三年后尽可以活成任何你想要的模样;不喜欢学校的军事化管理,自有无数人文自由又浪漫的大学氛围等你去挑。”
人于立世,阶段所处不同,遇规则不一。只要是规则便具有制约性,只是规则本身乃人所定,规则始终要以人为本,管理以实为际。
如果学校的校规不是为了学生学习生活、教书育人,那它存在的价值就有待商榷了。